首页 / 正文

一一三 复辟前后二

当初在绍兴的时候,也曾遇见不少大事件,如辛亥革命,洪宪帝制等,但因处在偏陬,“天高皇帝远”,对于政治事情关心不够,所以似乎影响不很大,过后也就没有什么了。但是在北京情形就很不同,无论大小事情,都是在眼前演出,看得较近较真,影响也就要深远得多,所以复辟一案虽然时间不长,实际的害处也不及帝制的大,可是给人的刺激却大得多,这便是我在北京亲身经历的结果了。

复辟之变,是由张勋主动,但实在是暗而懦的黎元洪叫他进京的,结果是由段祺瑞利用了做他政治上的资本,这手段可以说是巧妙极了,于是黎元洪被封为武义亲王,只好逃进东交民巷去,段祺瑞却以讨逆军总司令出现,“再造共和”,成为内阁总理,只落得张勋成为“火中取栗”的猴子,也逃到荷兰公使馆里去躲去了。不过在那黎段交恶,督军团与议院对立,事情日益恶化的那时间,情形是够紧张的,我还记得于六月廿六日往北京大学时,走访蔡先生,问他对于时局的看法和意见,他只简单的说道,只要不复辟,我总是不走的。这话的预兆虽然不大好,但是没有料到在五天工夫里边,这件事却终于实现了。

段派李长泰的一师兵渐渐逼近北京,辫子兵并不接战,只是向城里面退,结果是集中于外城的天坛,和内城南河沿的张勋的住宅附近一带。从六日起城内的人开始往来避难,怕的不是巷战的波及,实在还是怕辫子兵的抢劫罢了。会馆在外城的西南,地方很是偏僻,难免觉得不安,便于七日搬到东城,我在日记上只记录着:

十四日晴。上午十时先返寓,大哥随亦来,令齐坤往取铺盖来,途中五色旗已遍矣。改悬竹帘于补树书屋门外,稍觉凉爽。”

七月一日是星期日,因为是夏天,鲁迅起来得相当的早,预备往琉璃厂去。给我们做事的会馆长班的儿子进来说道,外边都挂了龙旗了。这本来并不是意外的事,但听到的时候大家感到满身的不愉快。这感情没法子来形容,简单的方法只可打个比喻,前回匈牙利事情逐渐闹大,到了听说连“红衣大主教”也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了,那种感觉多少有点相近,虽然那时所听的是属于外国的事情。当时日记上没有什么记载,但是有一节云:

“晚饮酒大醉,吃醉鱼干,铭伯先生所送也。”这里可以看出烦闷的情形。鲁迅的有些教育界的朋友最初打算走避,有的想南下,有的想往天津,但是在三四天里军阀中间发现分裂,段祺瑞在马厂誓师,看来复辟消灭只是时间,我们既然没有资力逃难,所以只好在北京坐等了。

“十二日晴。晨四时半闻枪炮声,下午二时顷止,闻天坛诸处皆下,复辟之事凡十一日半而了矣。出至八宝胡同,拟买点心,值店闭,至崇文门大街亦然,遂返。晚同大哥至义兴局吃饭,以店中居奇也。”义兴局系齐寿山君家所开的店铺,出售粮食,在东裱褙胡同。鲁迅同日日记所记颇详,可供比较参考:

“十二日晴。晨四时半闻战声甚烈,午后二时许止,事平,但多谣言耳。觅食甚难,晚同王华祝,张仲苏及二弟往义兴局,觅齐寿山,得一餐。”这底下又是根据我的日记:

“十三日睛。上午同大哥往访铭伯季茀二君,饭后至会馆一转,下午三时后回饭店,途中见中华门匾复挂上,五色旗东城已有,城外未有。晚饮酒,夜甚热。

“九日阴。托齐君打电报至家,报平安。夜店中人警备,云闻枪声。”

“七日晴热。上午见飞机。午齐寿山电招,同二弟移寓东城船板胡同新华旅馆,相识者甚多。”以下都是我的日记:

“七日晴。上午有飞机掷弹于富城。十一时同大哥移居崇文门内船板胡同新华饭店。”同日的鲁迅日记则比较详细,文云:

那一天的枪炮声很是猛烈,足足放了十小时,但很奇怪的是,死伤却是意外的稀少,谣言传闻说都是朝天放的,死的若干人可能是由于流弹。东安门三座门在未拆除之前,还留下一点战迹,在它的西面有些弹痕,乃是从南河沿的张公馆向着东南打过来的。烧残的张公馆首先毁去,东安门近年也已拆除,于是这复辟一役的遗迹就什么都已看不到了。

猜你喜欢
  卷四十六 漢紀三十八·司马光
  國朝獻徵錄卷之九十八·焦竑
  第九十九回 屯焦山全军告熸 陷临安幼主被虏·蔡东藩
  卷上·王国维
  ◎兵一·徐天麟
  ●卷二 记事第一下·徐时栋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十二·佚名
  卷之十八·佚名
  提要·乾隆
  南宫奏稿巻一·夏言
  卷三十六·雍正
  卷一百三十·宋敏求
  卷一百二十二·宋敏求
  卷九十四·佚名
  卷第廿七·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八十一·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八十一崔琮崔琮登大历二年进士第诗一首长至日上公献夀应律三阳首朝天万国同斗边看子月台上候祥风五夜钟初动【一作晓】千门日正融玉阶文物盛仙仗武貔雄率舞皆羣

  • 卷第二百四十 唐紀五十六·司马光

      起強圉作噩(丁酉),盡屠維大淵獻(己亥)正月,凡二年有奇。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元和十二年(丁酉,八一七年)   春,正月,甲申,貶袁滋為撫州刺史。   李愬至唐州,軍中承喪敗之餘,士卒皆憚戰,愬知之,有出迓者,愬謂之曰:「

  • 资治通鉴后编巻六十一·徐乾学

    宋纪六十一【起重光单阏八月尽黓执徐八月凡一年有一月】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皇祐三年八月辛巳特赠给事中孔道辅为工部侍郎时龙图阁直学士王素入对语及道辅帝思其忠故有是命 癸未知定州韩琦加

  • 卷之一千四百八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张胄玄传·魏徵

    张胄玄,渤海..地人。 博学多才,尤其精通天文、历法。 冀州刺史赵..推荐他,高祖授予他云骑尉的官职,在太史当值,参议历法事。 当时同辈人中许多都比不上他,因而太史令刘晖等人很忌妒他。 然而刘晖所言有很多不合实际,而胄玄所

  • 第十八章海埔租·佚名

    (一)钦加道衔、护理福建分巡台澎兵备道兼提督学政梁,为谕给成熟印照,永远管耕征租事。照得军工厂一带海坪,沙泥壅积,涨成浮埔,前来开垦成业,尚难报升。经前道详奉前总督部堂赵、巡抚部院孙批司议详,准予招佃开垦田园耕作,以及筑

  • 卷六·楼昉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两汉诏令钦定四库全书两汉诏令卷六宋 林虙 编西汉六武帝复高年子孙诏【建元元年四月】古之立教乡里以齿朝廷以爵扶世导民莫善于德然则于乡里先耆艾奉高年古之道也今天下孝子顺孙愿自竭尽

  • 卽位年·佚名

    己亥孝宗大王十年,清國順治十六年五月5月4日○甲子,〈初四日。〉孝宗宣文章武神聖顯仁大王昇遐于昌德宮大造殿。○午刻屬纊,令史官鄭重徽,書大漸二字,出示于外,用己丑故事也。時大臣及吏曹判書宋時烈等以《儀禮》爲位哭,在於

  • 卷五·陆陇其

    四书讲义困勉録卷五赠内阁学士陆陇其撰为政为政以徳章 李毅侯曰为政以徳是以天徳行王道所谓以一独主张天地万物者也其精神结聚处要即潜伏屋漏两节意民自归之谓以劝以威动其愧耻之良且不识不知安其性命之则也縁此徳

  • 卷七·黄镇成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通考卷七     元 黄镇成 撰禹敷土随山刋木奠高山大川朱子曰禹贡所记地理治水曲折多不甚可晓窃意当时治水毕总作此一书故自冀州王都始禹自言予决九川距四海濬畎浍距川此数语极好细看今人説禹

  • 调整自己必亲师取友·梁漱溟

    做人必须要时时调理自己,求心志清明,思想有条理。如果大家能照此去行,简直是一生受用不尽;如果不能够注意这话,就是自暴自弃,就是自己不要自己。但在这调理自己的上面,有什么好方法呢?我曾说过调理自己要自觉,要反省,时刻去发见

  • 第十三卷·佚名

    大法炬陀罗尼经 第十三卷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供养法师品第三十佛告阿难。尔时有一天子菩萨摩诃萨。名须夜摩。白放光如来言。世尊。我等在于林间有所思念。初来归敬佛世尊时。皆已咨白。时放光佛从天菩萨闻如

  • 卷第三十一·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三十一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众不差辄教授苾刍尼学处第二十一之二内摄颂曰。六众教非理  大路及小路佛令彰胜德  广说昔因缘因鼠获多财  医王心起慢为说智马事  非圣勿称量尔时世尊。

  • 日损斋笔记·黄溍

    一卷,元黄溍撰。《日损斋笔记》是元代儒学名臣黄溍的一部带有考据色彩的读书笔记,涉及校勘文字、辨析名物、补正讹误、考证制度、疑古辨伪诸方面内容。此书主要考证经、史、子、集等百家之书异同得失,兼及遗闻轶事。

  • 六壬断案·邵彦和

    邵彦和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初期,他的六壬验案,收录了223个六壬预测实例,分为天时、宅墓、前程仕进、终身、流年、婚姻、胎产子息、财产、一课二事务断式、交易谋为、出行访谒、行人音信、疾病、六畜、亡盗、官讼、杂占

  • 万历野获编·沈德符

    一名《野获编》。笔记。明沈德符(1578—1642)撰。三十卷,补遗四卷。德符有《顾曲杂言》已著录。本编为其追忆祖父及父亲所述明代朝野掌故和自己的见闻杂事而成。原本正编二十卷,成书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续编十二卷,

  • 谷山笔麈·于慎行

    明于慎行撰。十八卷。书成于万历末年。于慎行,隆庆二年(1568)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兼东阁大学士,多次主持乡试、会试。本书主要记述明朝万历以前的典章、人物、兵刑、财赋、礼乐、释道、边塞诸事,为考溯源流,亦时或

  • 解卷论·陈那

        陈那菩萨造     陈西印度三藏真谛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