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四节 唐灭前蜀

王建盗贼,乘时窃据全蜀,已为非分,然其贪欲颇甚。梁、唐嬗代之际,初思连岐以取关中,已而兵出不利,则又乘岐之削弱而思兼并,而二国之兵衅启焉。《通鉴》云:蜀主女普慈公主,嫁岐王从子秦州节度使继崇。公主遣宦者宋光嗣以绢书遗蜀主,言继崇骄矜嗜酒,求归成都。蜀主召主归宁,留之。岐王怒,与蜀绝,聚兵临蜀东鄙。乾化元年(911年)。《新五代史·前蜀世家》云:茂贞自山南入蜀,地狭势孤。遂与建和,以其子娶建女,因求山南故地。建怒,不与。二书所言,自以《新史》为近实。狡焉思启,何国蔑有?未必因一女而启衅也。乾化元年三月,建以王宗侃为都统,宗祐、宗贺、唐道袭为招讨使,率步骑十二万伐岐。岐使刘知俊与继崇击之。战于青泥岭,在今陕西略阳县西北。蜀兵败绩。道袭奔兴元。宗侃、宗贺保安远军。前蜀置于西县,在今陕西沔县西。知俊、继崇追围之。建如兴元,使王宗弼本许人魏弘夫。救安远,败岐兵。岐兵乃还。茂贞左右石简颙谗刘知俊,茂贞夺知俊兵。继崇言于茂贞,茂贞乃诛简颙以安之。继崇召知俊,举族居于秦州。二年十二月,蜀王宗汾攻岐,取文州。四年二月,梁以岐人数为寇,徙感化陕州。康怀英于永平。十二月,李继徽为其假子彦鲁毒杀。明年,为贞明元年(915年),四月,继徽假子保衡杀彦鲁,以邠、宁二州降梁。梁以为感化节度使,而移霍彦威镇静难。茂贞使刘知俊围邠州,彦威固守拒之。八月,蜀使王宗绾、本姓名曰李绾。宗播即许存。攻秦州,宗瑶、本姓名曰姜郅,燕人。宗翰攻凤州。见第七章第一节。十一月,兴州刺史王宗铎克阶州。兴州见第十一章第六节。阶州见第六章第二节。宗绾克成州。见第二章第二节。李继崇降蜀。刘知俊妻子皆迁于成都。知俊闻之,解围还凤翔。旋奔蜀。宗绾亦会宗瑶克凤州。李彦韬者,本华原贼帅,华原,今陕西耀县。茂贞以为养子,以华原为耀州,美原为鼎州,今陕西富平县美原堡。置义胜军,以彦韬为节度使。十二月,彦韬降梁。梁以华原为崇州,置静胜军,美原为裕州,为其属郡,以彦韬为节度使。复姓温,名之曰昭图。蜀于凤州置武胜军,割文、兴二州隶之。二年八月,遣王宗绾及集王宗翰、本姓孟,建姊子。嘉王宗寿许州人,本亦姓王。将兵十万出凤州,王宗播、刘知俊、王宗俦、唐文裔将兵十二万出秦州以伐岐。十月,宗绾等取宝鸡。今陕西宝鸡县。宗播等至陇州,见第二章第六

节。岐保胜军节度使李继岌岐人置保胜军于陇州。畏茂贞猜忌,弃军来降,复姓名曰桑弘志。刘知俊会宗绾等围凤翔,大雪,建召之还。三年七月,建使桑弘志、王宗宏、宗侃、刘知俊等伐岐。诸将皆旧功臣,不用命,无功而还。宦者唐文扆数毁知俊,建亦阴忌之,师还,诬以谋叛,收斩之。四年二月,建复以王宗侃为都统。四月,岐使求好于蜀。六月,建死,岐、蜀之干戈始息。

王建本不知政治。《新史·世家》云:蜀恃险而富,当唐之末,人士多欲依建以避乱。建虽起盗贼,而为人多智诈,善待士,故其僭号所用,皆唐名臣世族,此亦沐猴而冠耳。僭号之初,以韦庄为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明年,复相张格。格者,濬之子;濬之见杀,永宁县吏叶彦素与之厚,豫告之。濬使格去之,以存宗祀,遂自荆南入蜀。永宁见第九章第二节。庄,唐宰相见素之孙也。然纪纲实不立,诸将多跋扈。建患之,乃与嬖幸谋之,又多内宠,任宦寺,政事遂大紊矣。建多假子,至百二十人。宗佶最长,建僭号时为中书令,与韦庄同判中书、门下事。唐道袭者,始以舞童事建,后寖与谋画,为亲随马步军都指挥使,及僭号,以为枢密使,嬖幸中最握权者也。建十一子,卫王宗仁最长,幼以疾废。其次曰简王宗懿。开平二年二月,以宗佶为太师,罢政事。宗佶上表,以为“臣官与大臣,亲则长子,国家之事,休戚是同。今储贰未定,必生厉阶。陛下若以宗懿材堪继承,宜早行册礼,以臣为元帅,兼总六军。傥以时方艰难,宗懿冲幼,臣安敢持谦,不当重事?陛下既正位南面,军旅之事,宜委之臣下。臣请开元帅府,铸六军印,征戍征发,臣悉专行。太子视膳于晨昏,微臣握兵于环卫,万世基业,惟陛下裁之。”此表不知果出宗佶,抑造作之以成其罪也。建于其入见时,命卫士扑杀之,盖出其不意也。六月,立宗懿为太子。后更名元坦,又更曰元膺。元膺与唐道袭不协。四年七月,出道袭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乾化三年三月,复入为枢密使。元膺疏其过恶,乃复以为太子太保。七月,元膺以兵攻道袭,杀之。建召王宗侃等,使发兵讨乱者,元膺亦死。十月,立幼子郑王宗衍为太子。史云:建本以雅王宗辂类己,信王宗杰才敏,欲择一人立之,而衍母徐贤妃,使唐文扆讽张格,格夜以表示王宗侃等,云受密旨,众皆署名,建以为众人实欲立宗衍,不得已许之,其后宗杰暴卒,事在贞明四年二月。建犹深疑之焉。张格虽云邪,然建之昏耄而牵于内宠,亦大可见矣。贞明二年十二月,建改国号曰汉。四年(918年),复曰蜀。是岁五月,疾革。王宗弼时为北面行营招讨使,召还,以为马步都指挥使。王宗扆遣人守宫门。宗弼等排闼入,言其罪,流贬之。太子即位后杀之。以宋光嗣为内枢密使,与宗弼、宗瑶、宗绾、宗夔并受遗诏辅政。建初虽因唐制置枢密使,专用士人,至此始用宦者矣。六月,建卒,衍立。张格亦遭贬斥。内外迁除,皆出宗弼。宋光嗣亦以判六军事让之。

衍颇知学问,能为浮艳之辞。建正室周氏,后建数日卒。衍因尊其母徐氏为太后,后妹淑妃为太妃。太后、太妃,以教令卖官,自刺史以下,每一官阙,必数人并争,而入钱多者得之。通都大邑,起邸店以夺民利。衍年少荒淫,委政于宦者宋光嗣、光葆、景润澄、王承休、欧阳晃、田鲁俦等。《新史·世家》。《通鉴》云:蜀主以内给事王廷绍、欧阳晃、李周辂、朱光葆、宋承蕴、田鲁俦等为将军及军使,皆干与政事,骄纵贪暴,大为蜀患。光葆,光嗣之从弟也。《注》云:朱光葆,当作宋光葆。《鉴》又云:仗内教坊使严旭,强取士民女子内宫中.或得厚赂而免之,以是累迁至蓬州刺史。皆见贞明四年(918年)。蓬州见第十一章第六节。而以韩昭、潘在迎、顾在珣、彦朗子。严旭等为狎客。起宣华苑,与诸狎客、妇人,日夜酣饮其中。每微服出游民间。尝与太后、太妃游青城山,在今四川灌县西南。宫人衣服,皆画云霞,飘然望之若仙。衍自作《甘州曲》述其状,上下山谷,常自歌而使宫人皆和之。贞明六年(920年),衍下诏北巡。八月,发成都。旌旗兵甲,亘百余里。至安远。十一月,使王宗俦等伐岐,以食尽引还。十二月,衍至利州。见第六章第三节。阆州团练使林思谔来朝。阆州,今四川阆中县。请幸所治。从之。泛江而下,龙舟画舸,辉映江渚。所在供亿,人不堪命。内外乖迕,上下酣嬉,敌兵一临,遂如摧枯拉朽矣。

唐庄宗同光二年(924年),使客省使李严使蜀。严乃行险徼幸之徒,还言蜀可取,于是二国之兵机潜伏。旋复使李彦稠往。蜀亦使欧阳彬报聘,用敌国礼。李严之至,臣下言唐有侵犯之心,颇置兵于边以为备。已而以为既通好,复罢之。明年九月,唐以魏王继岌为西川四面行营都统,郭崇韬为东北面行营招讨,高季兴为东南面行营招讨,李绍琛为马步军都指挥使,李严为招抚使,伐蜀。先是,李茂贞卒,子从袭。同光二年四月。及是,以为都供军转运应接等使。初,蜀置驾下左右龙武军,兵械给赐,皆优于他军,以王承休为都指挥使。安重霸者,云州人。与李嗣源俱事李克用,以罪奔梁,复以罪奔蜀。蜀以其蕃人善骑射,用为亲将,谄事承休,乃用为副。旧将无不愧耻。旋又以承休为天雄军节度使,以龙武军为其衙兵。承休绳秦州之美,请衍往游焉。十月,唐李绍琛与李严以骁骑三千、步兵万人为先锋,降威武城,当在凤州东。又降凤州。时李继竭凤翔蓄积以馈军,不能充。军入大散关,在宝鸡西南。无十日之粮。《新史·继岌传》。至是,得军储四十万,遂无饥乏之虞。衍之出游也,凤州告唐兵西上。衍以为群臣同谋沮己,不之省。及至利州,威武城败卒奔还,始信唐兵之至。以王宗勋、宗俨、宗昱为招讨,将兵三万,逆战于三泉,今陕西宁羌县。败绩。乃命王宗弼守利州,倍道而还。蜀诸节度、刺史,纷纷迎降。王承休以赂买道于羌人,自扶、文而南。扶州见第七章第一节。为所钞,士卒冻馁。众万二千,比至茂州,二千而已。高季兴攻施州,为蜀峡路招讨使张武所败。武闻北路陷败,亦使诣继岌降。《旧史·庄宗纪》:高季兴奏收复归、夔、忠等州,恐误。天成元年(926年)《通鉴考异》引《明宗实录》:六月,季兴奏去冬先朝诏命攻取峡内属郡,寻有施州官吏,知臣上峡,率先归投,忠、万、夔三州,旦夕期于收复,被郭崇韬专将文字,约臣回归云云,可见诸州之未下也。王宗弼引兵西归,劫迁蜀主于西宫,自称权西川兵马留后。李绍琛入利州,至绵州,见第六章第三节。蜀人断绵江浮梁。绍琛与李严乘马浮度。从兵得济者几千人,步兵溺死者,亦千余人。入鹿头关。见第七章第四节。进据汉州。见第六章第三节。三日,后军始至。宗弼以蜀主书遗李严,曰:“公来,吾即降。”严欣然,驰入成都。宗弼称蜀君臣久欲归命,内枢密使宋光嗣、景润澄、宣徽使李周辂、欧阳晃营惑蜀主,皆斩之,函首送继岌。又枭韩昭于坊门。继岌至,衍遂降。自出师至此,凡七十日而已。《通鉴考异》云:《实录》:自兴师出洛至定蜀城,计七十五日。薛《史》同,按唐军九月戊申离洛城,十一月丁已,已入成都,止七十日耳。王宗弼求为西川节度使,郭崇韬阳许之。宗弼久不得命,乃率蜀人列状见继岌,请留崇韬为帅。师之出也,庄宗使宦者李从袭监中军,李廷安、吕知柔为典谒。崇韬故为宦寺所嫉,及是,从袭等皆言其志难测,详见下节。崇韬欲自明,乃白继岌,收宗弼诛之,籍没其家。又明年,同光四年(926年),明宗天成元年。正月,继岌遣李从、李严部送王衍及其宗族、百官数千人诣洛阳。四月,至秦川驿。时邺都叛,景进等劝庄宗除之。乃遣中使向延嗣赍敕至长安诛之。敕曰:王衍一行,并从杀戮。枢密使张居翰就殿柱揩去行字,改为家字,由是蜀百官及衍仆从获免者千余人。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二十五 刘湛 庾悦 顾琛 顾觊之·李延寿
  卷二百一·列传第九十八·柯劭忞
  卷一百 天聖元年(癸亥,1023)·李焘
  卷第一百四十五·胡三省
  卷之二十三·佚名
  卷一百八十四·杨士奇
  五五五 寄谕江苏巡抚杨魁查明沈德潜子嗣及家藏逆书情形·佚名
  金佗稡编卷二十五·岳珂
  后集卷一·宋名臣言行录
  卷十三·傅恒
  七二 学日本语·周作人
  崔群传·刘昫
  张以宁传·张廷玉
  宣宗本纪·张廷玉
  后周纪一太祖圣神恭肃文孝皇帝上广顺元年(辛亥、951)·司马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杨太尉·唐圭璋

      选冠子   碧眼连车,黄头间座,望断故人何处。当时胜丽,旧是繁华,都变虏言胡语。万里衔冤,几年埋恨,仔细向谁分诉。对南风凝眸,眺神旌、触目泪流如雨。   今幸会,电扫雷驱,云开雾敛,一旦青天重睹。桃林卧草,华岳嘶风,行迓太

  • 古诗镜卷十六·陆时雍

    <集部,总集类,古诗镜>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镜卷十六 明 陆时雍 编 齐 【齐诗纎巧琢之孛句之间 齐诗最绚色泽愈工不觉性情愈隐】 王俭【字仲宝琅邪人宋孝武时袭爵豫宁县侯明帝选尚阳美公主拜驸马都尉官至侍中後辅齐

  • 玉蟾集钞·吴之振

    葛长庚采莲舟葭蒲满荡起晴烟,总属霜鸥雪鹭天。一片紫菱分十字,中间放过采莲船。登楼秋望恁遍朱栏醉已苏,楼前眼缬望中疏。汉阳草树看来短,淮岸渔家淡欲无。薄暮鸦翻千点墨,晴空雁草数行书。多情庾亮吟魂远,风泛芦花秋满湖。

  • 卷十八·谷应泰

      ○壬午殉难   文皇发北平,僧道衍送之郊,跪而密启曰:“臣有所托。”上曰:“何为?”衍曰:“南有方孝孺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之,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文皇首肯之。及师次金川门,大内火,建文帝逊去,即召用

  • ◎接收敌产与逮捕汉奸·恽逸群

    “受降”接收人员以及自命接收人员一到上海,当然都抢着接收敌伪财产和查封汉奸财产,抢得愈多愈好。但因蒋介石所任命的“受降长官”迟迟发表,给日本人以藏匿、损坏、移转变卖的机会。汤恩伯到上海后,成立了两个接收委员会

  • 泾野子内篇卷六·吕柟

    柳湾精舍语周道通曰冲见邹东郭言学濓洛关闽自孔子学下来或曰自濓洛关闽学上去如何先生曰昔明道兄弟十四便学孔子后来尚不及顔闵之徒只学孔子后亦未知如何耳孔子万代之师也问交友居家处世不能皆得善人甚难处先生曰此须

  • 尚书句解卷十一·朱祖义

    元 朱祖义 撰周官第二十二【成王四征来归董正周之百官而作此篇以训迪之故曰周官】成王既黜殷命【杀武庚而黜絶殷命】灭淮夷【三监既叛淮夷同恶成王灭之】还归在丰【乃还归在丰以灭淮夷之事告于文王之庙还旋】作周官

  • 卷十三·李光坡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述注卷十三安溪李光坡撰○肆师之职掌立国祀之礼以佐大宗伯立大祀用玉帛牲牷立次祀用牲币立小祀用牲注曰郑司农云大祀天地次祀日月星辰小祀司命以下谓大祀又有宗庙次祀又有社稷五祀五岳小祀又有司中

  • 成唯識論卷第五·欧阳竟无

      護法等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此染汙意何受相應。有義此俱唯有喜受.恆內執我生喜愛故。有義不然.應許喜受乃   至有頂.違聖言故。應說此意四受相應.謂生惡趣憂受相應.緣不善業所引果故.生人   

  •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九·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如来不思议品弟四之三复次佛告舍利子言。于汝意云何。地界与众生界孰为多邪。舍利子白佛言。世尊。地界非多众生界多。佛言。舍利子。如是如是。众生界

  •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第三卷·佚名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第三卷尊婆须蜜造符秦罽宾三藏僧伽跋澄等译心揵度首又世尊言。彼心意执持不去乎手。非二心齐等。云何心意执持不去乎手。摩诃僧耆作是说。心自然持。问摄不善心非善摄不善。昙摩啒作是说。

  • 清一统志台湾府·佚名

    本书系据清嘉庆重修「一统志」选辑「台湾府」部分而成,因名之曰「清一统志台湾府」。书分二十四目,曰分野、建置沿革、形势、风俗、城池、学校、户口、田赋、山川、古迹、关隘、津梁、堤堰、陵墓(明)、祠庙、寺观、名宦(本

  • 文襄奏疏·靳辅

    水利志。清靳辅撰。八卷。辅字紫垣,汉军镶红旗人。初授翰林院修撰,官至总督河道、兵部尚书。康熙初,黄河屡次泛滥成灾,靳氏奉诏治河,后辑此间奏议成书,记事止康熙二十四年(1695)其子治豫汇刊传世。约十八万字。全书计

  • 觞政·袁宏道

    酒令。袁宏道撰。一卷。见《袁中郎集》卷四十八。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词曲·金瓶梅》条记载,撰成于1606年前。文中将《金瓶梅》与我国另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并称为“逸典”,予以很高评价。

  • 书生初见·翁传照

    通达治体于天理国法人情三者皆到虽老于吏事者不能易也未入仕途而所见己如此非有家传之仕谱未易办此持此一编与令兄朝夕切磋居家则花萼一集居官则棠棣两碑与前史所传大小冯君大小南郡后先辉映上绍先德廉访公之盛迹不难

  • 书法约言·宋曹

    一卷。书论。清代宋曹撰。明末清初书法家。字彬臣,号射陵,今江苏盐城人。明崇祯时官中书。入清后隐居不仕,自谓遗民。工诗善书。所撰是书,不作浮词。全书有总论、答客问书法、论作字之始、论楷书、论行书、论草书各目

  • 观佛三昧海经·佚名

    梵名Buddha -dhya^na-sama^dhisa^gara-su^tra 。凡十卷十二品。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又称观佛三昧经、观佛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此经系佛于迦毗罗城尼拘楼陀林中,为父王阅头檀、姨母憍昙弥等所说,教以住观佛三昧,并谓

  • 从容: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课·李叔同

    《从容: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课》讲述了从容是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境界、是一个人的睿智与大度。从容是一种生活态度,面对浮躁忙乱、追逐物质和感官享受的社会,我们不妨学会跳出人我是非,修一颗从容自在心。从容是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