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四回 紫金山唐营尽覆 瓦桥关辽将出降

  却说周世宗还都后,尚拟再征江南,因思水军不及南唐,未免相形见绌,乃于城西汴水中,造了战舰百艘,命唐降将督练水师,一面搜乘补卒,连日阅操,约期水陆大举。适唐遣员外郎朱元,出兵江北,攻夺舒、和、蕲各州,兵锋直至扬、滁。扬、滁守城诸周将,闻风遁走,转入寿春,周主闻知,正是忿恨,只因水师尚未练就,不得不忍待时日,惟遥饬李重进,严行戒备,休为唐兵所乘。重进围攻寿州,又阅半年,唐节度使刘仁赡,扼守寿州城,多方抵御,无懈可击,所以重进仍顿兵城下,不能攻入,自接奉周主诏命,格外小心,把步兵分为两队,一队屯驻城下,专力围攻,一队遏守要冲,专防敌援,自己居中调度,日夕不怠。重进系周室忠臣,故叙笔亦较从详。会唐将朱元、边镐、许文緽等率师数万,来援寿州,各军据住紫金山,共立十余寨,与城中烽火相应。又南筑甬道,输粮入城,绵亘数十里。重进乘夜袭击,杀败唐将,夺了数十车粮草,得胜回营。朱元等吃了败仗,不敢逼攻,只守住紫金山,遥作声援。

  周主闻唐兵援寿,恐重进有失,遂命王环为水军统领,自己亲督战船,从闵河沿颍入淮,旌旗蔽空,舳舻横江。这消息传到唐营,朱元等不胜惊骇,飞向金陵乞援。唐主再遣齐王景达,及监军使陈觉,率兵五万,来援唐军。过了数日,周主渡淮抵寿春城,朱元登山遥望,但见战船如织,顺流而来,纵横出没,无不如意,不禁大惊道:“尝谓南人使船,北人使马,谁料北人今日,也能乘船飞驶,反比我南人敏捷,这真是出人不料了。”事在人为,何分南北。既而复见一艨艟大舰,蔽江前来,正中坐着一位衮衣龙袍的大元帅,料知是周世宗,旁边有一位威风凛凛相貌堂堂的大将,比周主还要威武,禁不住称羡起来,便指问将校道:“他是何人?”将校有经过战阵,认识周将,便道:“这便叫作赵匡胤。”作者注意在此,下笔特著神采。朱元叹息道:“我闻他智勇兼全,屡败吾将,今日遥望丰仪,才知名不虚传了。”后来倾寨降周,已伏于此。说着,周主已薄紫金山,号炮三声,即饬军士登岸。周主亲环甲胄,率兵攻城。赵匡胤领着偏师,来攻紫金山唐寨,唐将边镐、许文緽,开寨搦战,两阵对圆,刀枪并举。战不多时,匡胤忽勒兵退去,边镐、许文緽不知有计,驱兵大进。匡胤且战且走,行到寿州城南,突然翻身杀转,各用长枪大戟,刺入唐阵。唐兵前队,纷纷落马。边、许两将,才知中计,正拟整队奋斗,忽左边冲入一队,乃是周将李怀忠的人马,右边又冲入一队,又是周将张琼人马。两队周军,捣入阵内,好似虎入羊群,大肆吞嚼,急得边镐、许文緽,无法拦阻,慌忙退还原路。哪知部兵已被橛数截,首尾不能相顾,连退避都来不及,只剩了数十骑,随着边、许,奔回紫金山。匡胤复率众大呼:“降者免死!”于是进退两难的唐兵,都下马投甲,跪降道旁。是匡胤第四次立功。历叙匡胤战事,无一重复,是笔法矫变处。匡胤收了降军,再逼紫金山下寨。边镐、许文緽已丧失全师,只望朱元寨中,出来救应,不防朱元寨内,已竖起降旗,输款周军。看官!试想这妙手空空的边、许两将,如何退敌?没奈何卸甲改装,潜越紫金山后,抱头窜去。

  唐齐王景达,及监军陈觉,正率兵入淮,巧遇周水师统领王环,迎头痛击,两下里正在酣斗,那周主已经闻着,自率数百骑,夹岸督战。水军见周主亲到,越战越勇。还有赵匡胤一军,也因紫金山已经荡平,分兵相助。景达、陈觉尚未知边、许败耗,兀自勉强支持,及见周兵越来越多,不胜惊讶,方令弁目缘桅遥望。不瞧犹可,瞧将过去,那紫金山,已遍悬大周旗号了。当下报知景达,景达语陈觉道:“莫非紫金山各寨,已被周兵夺去?”陈觉道:“若不夺去,如何悬着周字旗号?看来我等只好回军。再或不退,也要全军覆没哩。”正是鼠胆。景达遂传令回军。军士接到此令,自然没有斗志,战舰一动,被周军乘势追杀,夺去舰械无算,唐兵或乞降,或溺死,共失去二万余人。景达、陈觉都逃回金陵去了。

  寿州城内的刘仁赡,连年防守,已是鼓衰力竭,械尽食空,此次又闻援军败衄,急得疾病交乘,卧不能起。周主耀兵城下,且射入诏书,劝令速降,唐监军使周廷构,与左骑都指挥使张全约议道:“主帅病重,不能理事,况又兵疲粮尽,如何保守此城?与其被敌陷入,致遭屠戮,不如见机迎降,尚望瓦全,君意以为何如?”全约连声赞成,乃代仁赡草定降表,并舁仁赡出降。仁赡已不省人事,由周主仍令还城,传谕仁赡家属,安心侍奉,并封他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仁赡即日逝世,追赐爵为彭城郡王,仁赡实是忠唐。并改名清淮军为忠正军。

  寿州已下,周主还都,匡胤亦随驾北归,加拜义成军节度使,晋封检校太保。未几,周主又出攻濠、泗,匡胤自请为前锋,兵至十八里滩,见岸上唐营森列,周主拟用櫜驼济师,匡胤独跃马入水,截流先渡,骑兵追随恐后,霎时间尽登彼岸。唐营中不及防备,骤被匡胤捣入,害得脚忙手乱,纷纷溃散,营外泊有战舰,舰内已虚无一人,匡胤乘势下船,进薄泗州城下。泗州守将范再遇,惊慌的了不得,当即开城乞降。匡胤入城后,禁止掳掠,秋毫无犯,人民大悦,争献刍粟给军。是匡胤第五次立功。周主闻泗州已定,移师攻濠,濠州团练使郭廷谓,自知力不能支,命参军李延邹草表降周。延邹不允,被廷谓杀死,自作降表,举城归降。周主即遣郭廷谓徇天长,别派指挥使武守琦趋扬州,南唐守将,望风披靡,天长、扬州陆续平定,泰州、海州亦相率归附。于是周主进攻楚州,楚州防御使张彦卿,与都监郑昭业,督兵登陴,誓死固守,周主猛攻不克。唐节度使陈承诏,复出兵清口,与城中连为犄角,互相呼应,因此楚城益固。周主愁烦得很,乃调赵匡胤助战。总需此人出马。

  匡胤即调集水师,泝淮北上,将到清口,已值黄昏时候,诸将请觅港寄泊,匡胤道:“清口闻有唐营,他不意我军骤至,势必无备,我正好乘夜掩袭,捣破唐营,奈何中流停泊呢?”言讫,即命扬帆疾驶,直达清口。是夕天色沉阴,淡月无光,唐营中虽有逻卒,巡至夜半,不见什么动静,便都回营安睡。匡胤正率兵驶至,悄悄登岸,爇起火炬,呐一声喊,竟向唐营奔入。营兵方入睡乡,及至惊醒,见营帐已是通明,连忙起床,不及携械,凭着赤手空拳,如何对敌?周兵已杀进寨门,顺手乱剁,杀死唐兵数千名,尸如山积。匡胤踹入后帐,不见什么陈承诏,料他先行逃走,遂带着百骑,从帐后越出,向前追赶,约行五六里,已至山阳境内,方见前面有一黑影,隐约奔驰,当即加鞭疾驱,急行里许,才得追着。这黑影正是陈承诏,他自梦中惊觉,孤身潜遁,好容易跑了若干里,偏偏冤家路狭,不肯放手,没奈何束手就擒,任他缚去。匡胤既擒住承诏,遂转趋楚州,献俘军前。是匡胤第六次立功。周主大喜,便与匡胤并力攻城,城中势孤援绝,哪里抵挡得住?当被周兵攻入。张彦卿与郑昭业,尚率众巷战,杀到矢尽刀缺,彦卿尚举起绳床,舍命抗拒,卒被乱军杀死,郑昭业拔剑自刎,守兵千余人,一律斗死,无一生降。周主不禁嗟叹,命将张、郑两人的尸首,棺殓安葬,随即出示安民,休息数天,再行南下。

  唐主闻报大惧,寝食俱废,若坐针毡。嗣闻周主复出扬州,乃遣陈觉奉表,愿传位太子弘冀,听命中国,并献庐、舒、蕲、黄四州地,画江为界,哀恳息兵。周主道:“朕兴师只取江北,今尔主举国内附,尚有何求?”乃赐书唐主,通好罢兵。唐主自去帝号,奉周正朔,江北悉平,周主奏凯还朝,大小百官,依次行赏;赐赉匡胤,特别从优。既而唐主遣使至周,私贻匡胤书,并馈白金三千两。匡胤笑道:“这明明是反间计,我难道为他所算么?”遂将书函白金,悉行呈入,周主嘉他忠荩,温言褒奖;嗣复改授忠武军节度使,会弘殷旧疾复发,医药无效,竟至谢世。周主又厚赐赙仪,追赠太尉,并武清节度使官衔;封匡胤母杜氏为南阳郡太夫人。匡胤世受周恩,不为不厚,历叙封赠,以著匡胤负周之罪。匡胤居丧守制,不闻政事。越年为周世宗显德六年,周统终于是年,故特笔点醒。周主以北鄙未复,北汉尝引辽入寇,屡为边患,乃下诏亲自征辽,当召匡胤入朝,命为水路都部署,另简亲军都虞侯韩通,为陆路都部署。两将先行出发,水陆并进,车驾自御龙舟,作为后应。

  匡胤带领战舰,克日出发,顺风顺水,驶过瀛、莫各州,辽地兵民,毫不防备,骤见周兵到来,都心惊胆落,逃得不知去向。辽宁州刺史王洪,也接到周兵入境消息,正拟请兵守城,谁知辽兵尚没有影响,周师已飞薄城河。王洪居守空城,自知不能抵敌,便即开城乞降。匡胤乃收降王洪,令为向导,进抵益津关。关中守将终廷辉,登关南望,但见河中敌舰,一字儿排着,旌旗招颭,戈戟森严,不觉大惊失色;正在徬徨失措,忽闻关下有人大叫道:“快快开关!”当下俯视来人,乃是宁州刺史王洪,便问道:“你来此何事?”王洪道:“我为关内生灵,单骑到此,特欲与君商议。”廷辉乃下关迎入。相见后,王洪便言:“周兵势大,未易迎敌,不如降周为是。”廷辉踌躇半晌,想不出甚么方法,只好依王洪言,随他出降。匡胤好言抚慰,并问廷辉路径。廷辉道:“此去到瓦桥关,不过数十里,但水路狭隘,不便行船,大帅若要前行,须舍舟登陆,方可前进。”匡胤乃即派遣裨将,与王洪返守宁州,并留兵数百,助廷辉守益津关;自思韩通未至,不应久待,索性乘势前行,入捣瓦桥关,于是令军士一齐登岸,鼓行而西。

  不一日,即至瓦桥关下,守将姚内斌,率着马兵数千骑,出来截击,不值匡胤一扫,内斌遁回关中。由匡胤攻扑一昼夜,未曾得手。翌日,韩通亦到,报称莫州刺史刘楚信,瀛州刺史高彦晖,俱已降服了。韩通一路用虚写法,因本书注重宋祖,故详此略彼。匡胤大喜,便亲至关下,召姚内斌答话。内斌在关上相见,匡胤朗声道:“守将听着!天军到此,所有瀛、莫各州,及宁州益津关诸吏,都已望风降顺,畏威怀德。独你据住此关,不肯归服,难道我不能捣破么?但念南北生民,莫非赤子,若为你一人,害得玉石俱焚,你心何忍?不如早日投降,免致糜烂。”内斌道:“且待明日报命。”匡胤道:“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你若明日不降,管教你粉骨碎身,悔无可及。”言毕返营。巧值都指挥使李重进等,带领禁军,呼喝前来。匡胤知周主亲到,便与韩通出营接驾,行櫜鞬礼。周主入营巡视,慰问劳苦,三军无不欣跃。是夕,周主便留宿营中。到了次日,姚内斌亲至营前,奉表请降。是匡胤第七次立功。匡胤引见周主,由内斌拜跪毕,周主亦嘉他效顺,温语褒奖。内斌复叩首谢恩;叙述各降将,亦无一条重复。随起导周主入关。

  周主置酒大会,遍宴群臣,席间议进取幽州,诸将奏对道:“陛下离京,不过四十二日,兵不血刃,即得燕南各州,此正陛下威灵远播,所以得此奇功。惟辽主闻失燕南,势必大集虏骑,扼守幽州,还望陛下先机审慎,幸勿轻入。”周主默然不答。已露不悦之意。散宴后,便召先锋都指挥使李重进入帐,与语道:“朕志在统一,削平南北,今已出兵到此,幸得燕南各州,难道就此罢手不成?你率兵万人,明日出发,朕即统军后至。不捣辽都,决不返师!”李重进唯唯而退。又传谕散骑指挥孙行友,令带骑卒五千,即日往攻易州。孙行友亦奉命去讫。

  越日,李重进发兵先行,到了固安,守吏已逃避一空,城门大开,一任周兵拥入,重进略命休息,转眼间周主亦到,当下奉驾前进,行至固安县北,只见一带长河,流水潺潺,望将下去,深不可测;询问土人,叫作安阳水,水中本有渡筏,因对岸辽人,闻有敌军,将筏收藏,眼见得汪洋浩淼,不便轻涉。周主乃命各军采木作桥,限日告竣,自率亲军还宿瓦桥。不意夜间竟发寒疾,本是孟夏天气,偏觉挟纩不温,到了翌晨,尚未痊可,一卧两日,孙行友捷报已至,并押献辽刺史李在钦。周主抱病升帐,见左右绑入囚犯,便问他愿降愿死?在钦却瞋目道:“要杀就杀,何必多言!”周主便喝令枭首。自觉头晕目眩,急忙退入寝室。又越两日,疾仍未瘳,诸将欲请驾还都,因恐触动主怒,未敢请奏。匡胤独奋然道:“主疾未愈,长此羁留,倘或辽兵大至,反为不美,待我入请还跸便了。”乃径入周主寝门,力请还驾。正是:

  雄主一生期扫虏,老臣片语足回天。

  未知周主曾否邀准,且看下回表明。

  ----------    周世宗为五季英主,而拓疆略地之功,多出匡胤之力,史家记载特详,虽未免有溢美之辞,而后此受禅以后,除韩通诸人外,未闻与抗,是必其平日威望,足以制人,故取周祚如反掌耳。本回叙匡胤破紫金山,降瓦桥关,写得声容突兀,如火如荼,且妙在与前数回战仗,叙笔不同,令阅者赏心豁目。至若旧小说中捏造杜撰,概不采入,无征不信,著书人固不敢妄作也。

猜你喜欢
  卷三百三十三 元豐六年(癸亥,1083)·李焘
  湖南巡抚赵弘恩等奏折 曾静已到湖南观风整俗使衙门任·雍正
  ●卷四·陶宗仪
  读礼通考卷二十五·徐乾学
  平滇始末·佚名
  五八九 谕所有陶汝鼐黎元宽各项书集均着行查销毁其子孙加恩免罪·佚名
  志卷第三十四 高丽史八十·郑麟趾
  卷三十九·佚名
  桐阴委羽·胡兰成
  庾杲之传·萧子显
  褚彦回传·李延寿
  赵繴传·欧阳修
  卷八·徐自明
  钦定南巡盛典卷四十六·高晋
  目录·洪弃生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六出 双订·李渔

    〖玉女步瑞云〗〖传言玉女〗(生上)海郡荒凉,恶杀此时游况。〖瑞云浓〗准备着月明归舫。小生柳毅,别了张伯腾,来到东海访友。不料此地甚是荒凉,游兴萧然之极。欲返山阴之棹,又为地主苦留。终日坐在旅邸之中,好生寂寞。今日天气

  • ●全史宫词卷十六 宋·史梦兰

    宋,太祖姓赵,名匡胤,涿郡人。事周世宗,屡立战功。以殿前都检点,领归德军节度史。恭帝显德七年,引军北征,兵变还都,遂受周禅。都开封,在位十七年崩,葬永昌陵,改元三(建隆、乾德、开宝)。太宗名炅,初名光义,太祖母弟,在位二十二年崩,葬永

  • 提要·韩淲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四 涧泉集二十卷     别集类三【宋】 提要 【臣】等谨案涧泉集二十卷宋韩淲撰淲有涧泉日记已着録此其诗集也淲诗稍不逮其父而渊源家学故非徒作同时赵蕃号章泉有诗名与淲并称曰二泉李

  • 卷六十一·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六十一 明 曹学佺 编 中唐十五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 梦仙 人有梦仙者梦身升上清坐乘一白鹤前引双红旌羽衣忽飘颻玉鸾俄铮铮半空直下视人世尘冥冥渐失乡

  • 卷六十三 志三十八·赵尔巽

      ◎地理十   △陕西   陕西省:禹贡雍、梁二州之域。明置陕西等处左、右承宣布政使司,并治西安。清初因之,置巡抚,治西安,并置总督,兼辖四川,寻改辖山陕。雍正九年,专辖陕甘,治西安。十三年,复辖四川。乾隆十三年,罢兼辖。

  • ●卷一·黎庶昌

    公讳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曾氏祖籍衡阳。国初有孟学公者,始迁湘乡荷塘都之大界里,再传至元吉公,族姓渐多,资产渐殖,遂为湘乡人。元吉公之仲子曰辅臣公者,公之高祖也。曾祖讳竟希,诰赠光禄大夫,妣彭氏,诰赠一品夫人。祖讳

  • 恭纂万夀盛典初集告成进表·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恭纂万夀盛典初集告成进表大学士【臣】马齐【臣】松柱【臣】萧永藻【臣】王掞等恭承勅旨纂修万夀盛典初集告成谨奉表上进者臣等诚欢诚忭稽首顿首上言伏以璇符肇祉荣河开龙马之祯玉历凝庥紫极焕星虹之彩重

  • 卷六·徐天麟

    钦定四库全书西汉会要卷六宋 徐天麟 撰帝系六公主公主【高纪如淳曰公羊传曰天子嫁女於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帝姊妺曰长公主诸王女曰翁主师古曰如是说也天子不亲主婚故谓之公主诸王即自主婚故其女曰翁主

  • 卷一五·邱濬

    ▲重民之事 《舜典》:咨,十有二牧(养民之官),曰食哉惟时。 朱熹曰:“王政以食为首,农事以时为先,舜言足食之道,惟在于不违农时也。” 臣按:君之所以治者以民,民之所以生者以食,食之所以足者以农,农之所以耕者

  •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卷六·王顼龄

    甘誓集传甘地名有扈氏国之南郊也在扶风鄠县【黄氏度曰鄠县有甘水甘亭地理今释甘今陜西西安府鄠县本夏扈国秦改扈为鄠有甘亭元和志云甘亭在县西南五里夏啓伐有扈誓师于甘之野卽此处也】誓与禹征苗之誓同义【孔氏颖达曰

  • 初禀篇第十二·王充

    【题解】本篇王充强调“命,谓初所禀得而生”,故篇名叫“初禀”。汉儒认为:当帝王的,是善行上达于天之后,上天才授给他当皇帝的。“修己行善,善行闻天,天乃授以帝王之命。”还说帝王生下来就具备上天安排给他

  •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欧阳竟无

      尊者勝友造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   強力惱觸學處第十七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鄔陀夷苾芻欲惱他故久在門外共人談說.夜   喚開門入房強臥.自恃凌他因生惱觸.[一]其事同前由不忍煩惱制斯學處

  • 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下·佚名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菩萨累劫清净之行。至儒大慈。道定自然。忍力降魔。鬼兵退散。定意如故。不以智虑。无忧喜想。是日初夜。得一术阇。自知宿命。无数劫来。精神所更。展转受身。不可称计。皆识知之。至二夜时。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八卷·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八卷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杂揵度爱敬品下世尊说无学成就戒身。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经中说无学成就戒身。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佛

  • 五灯会元续略卷第二上·远门净柱

    明支提山嗣祖沙门 净柱 辑临济宗南岳下十六世黄龙忠禅师法嗣袁州慈化寺普庵印肃禅师宜春余氏子。生而祥光烛天。莲产道周。长师寿隆贤公。贤授以法华。师曰。诸佛玄旨贵悟於心。数目循行何益於道。谒牧庵於沩山。问

  • 卷之一·纪荫

    宗统编年卷之一 震泽祥符寺沙门释 纪荫 编纂 参学门人 (秉[白/山]秉岳秉岱秉睿)等 同校录 常州天宁寺沙门释 清如 重校 佛纪(上) 佛具十号。(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

  • 皇甫持正集·皇甫湜

    别集。唐代皇甫湜(字持正)作。此集“唐志作三卷。晁公武读书志作六卷,杂文三十八篇”(见《四库全书总目》)。后经五代兵乱,原本已佚。现存明毛晋刻本与影印宋刻本《皇甫持正文集》6卷,为宋人所重编,亦被《四库全书》

  • 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法要·佚名

    一卷,唐金刚智译。与不空译之如意轮瑜伽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