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三十回 承兄位诛逐奸邪 重儒臣规行科举

  却说元武宗至大八年,复议立尚书省,分理财帛。先是世祖嗣位,审定官制,以中书省为行政总枢。长官称中书令,副以左右二丞相。中书令不常置,往往以右丞相兼摄。自阿合马、桑哥等相继用事,恐中书干涉,故特立尚书省,专握政柄。自是廷臣保八、乐实等,请复立尚书省,旧政从中书,新政从尚书,并推举乞台普济脱、一作奇塔特伯奇。脱虎脱一作托克托。为丞相。武宗准奏,乃命乞台普济脱为右丞相,脱虎脱为左丞相,三宝奴、一作三布干。乐实为平章政事,保八为右丞,蒙哥铁木儿为左丞,王罴参知政事。这一班新任大臣,统是阿合马、桑哥流亚,好言理财,其实并没有甚么妙法,只管从交钞上着想,滥发纸币,充作银两。从前中统交钞及至元交钞,统由计臣创议,颁行天下,民间只有纸币,并没有现银,以致物价日昂,民生日困。行钞无准备金,必受其弊,元代覆辙,今又将蹈之矣。乐实言旧钞未良,应改用新钞,方昭画一。乃改造至大银钞,凡十三等,每一两准至元钞五贯,白银一两,黄金一钱,随路立平准行用库,及常平仓以权物价,毋令沸腾。元代钞法,经此三变,无如有钞无银,总难信用,难道改造至大二字,便可作为金钱么?那计吏上下其手,从中刻削盘剥,却中饱了不少,只百姓又重重受苦了!言之痛心。

  武宗反以脱虎脱、三宝奴两人,格外出力,加脱虎脱为太师,封义国公;三宝奴为太保,封楚国公。嗣又以乐实为尚书左丞相,封齐国公,这也不在话下。只武宗嗣位数年,已当壮岁,六宫妃嫔,罗列数百,却未曾正式立后,这也是史鉴上所罕闻的。想因妃嫔统得宠幸,一时难分差等耳。会皇太子举荐李孟,遣使访求,得孟于许昌陉山,征为中书平章事,集贤大学士。孟入见,首请立后以正阴教,乃立真哥皇后。后亦弘吉剌氏所出,才色轶群。真哥有从妹,名速哥失里,亦得武宗宠幸,武宗又称她为后。不立后则已,立后则必使匹嫡,元制之不经可知。还有妃子二人,一系亦乞烈氏,一系唐兀氏。亦乞烈氏实生和世,后为明宗,唐兀氏实生图帖睦尔,后为文宗,后文再表。

  单说太后弘吉剌氏,颐养兴圣宫,除饬行佛事外,没甚事情,未免安闲得很。她忽然动了一种邪念,暗想妃嫔公主等人,多与僧徒结欢喜缘,只自己身为帝母,不便舍身布施,欲保全名节,又是意马心猿,按捺不住。武宗年已及壮,太后应亦将半百矣,乃犹因逸思氵㸒,求逞肉欲,此逸豫之萌所以最足误人也。她本是青年守孀,顺宗于二十九岁去世,其时两孤尚幼,嫠妇在帏,孤帐凄清,韶光辜负。亏得同族周亲,有个铁木迭儿,常相往来,随时抚恤,每当花晨月夕,独居无聊时,得铁木迭儿与为谈心,倒也解闷不少。恐不止谈心而已。后为成宗后伯岳吾氏所忌,出居怀州,遂与铁木迭儿疏远。嗣成宗复令铁木迭儿为云南行省左丞相,路隔万里,一在天涯,一在地角,就是忆念着他,也只好付诸长叹,无可奈何。此次长子为帝,尊作太后,一切举动,无人监制,正好召幸故人,重寻旧约。当下遣一密使,遥征铁木迭儿。看官,你想这铁木迭儿得此机会,哪有不来之理?一鞭就道,两月至京,太后已待得不耐烦,迨见了面,如获异珍。既见君子,我心则降。那铁木迭儿向来巧佞,善承意旨,至此越发效力,竟在兴圣宫中,盘桓了好几天,杜门不出。云南行省,不见了铁木迭儿,遂禀报政府,说他擅离职守,应加处分。尚书省即据实奏陈,武宗尚莫名其妙,将奏牍批发下来,令尚书省访查下落,以便定罪。谁知他早入安乐窝中,穿花度柳,快活得很。吕不韦故事复见元宫。过了数日,尚书省复接诏敕,说是奉皇太后旨意,援议亲故例,赦铁木迭儿罪名。亲若皇父,安得不赦。尚书省中,统是一班狐群狗党,管甚么宫内勾当,自然搁起不提。武宗还想恣意游幸,令筑城中都,饬司徒萧珍监工,调发兵役数万名,限五阅月告竣,逾期加罪。无如福已享尽,天不假年,至大四年正月元旦,百官俱入殿朝贺,待了半日,竟由宫监传旨,帝躬不豫,免行大礼。廷臣始知武宗有疾,相率退班。过了七日,武宗竟崩于玉德殿,在位五年,寿只三十一。先是宦官李邦宁曾乘间入告武宗,谓陛下春秋日富,皇子渐长,自古以来,只有父祚子续,未闻有子立弟,应酌量裁断等语。武宗不悦,并叱邦宁道:“朕志已定,你不必与我多言,可自去禀闻东宫。”

  武宗友于之心,也不可没。

  邦宁碰了这大钉子,自然不敢再说。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方得保全储位。至武宗殂后,遂入理大政,第一着下手,便饬罢尚书省,把丞相脱虎脱、三宝奴、平章乐实、右丞保八、左丞蒙哥帖木儿、参政王罴,一律免官,逮禁狱中。命中书右丞相塔思不花,知枢密院事,铁儿不花等参鞫。讯得脱虎脱等殃民误国,种种不法等情,遂命将脱虎脱、三宝奴、乐实、保八、王罴诸人,即日正法;蒙哥帖木儿犯罪较轻,杖了数百,充戍海南。第二着下手,罢城中都,追夺司徒萧珍符印,把他拘禁起来。凡中都所占民田,尽行发还。第三着下手,召还先朝通达政务,及素有闻望的老臣,如前平章程鹏飞、董士选、前太子少傅李谦、少保张闾、右丞陈天祥、尚文、刘正,前左丞郝天挺,前中丞董士珍,前太子宾客萧,前参政刘敏中、王思廉、韩从益,前侍御赵君信,前廉访使程文海,前杭州路达鲁噶齐等十六人,统令诣阙议政。只陈天祥、刘敏中、萧不至。一面重用李孟欲授为中书右丞相,偏皇太后已经降旨,将中书右丞相的职任,付与铁木迭儿。皇太子不便违命,只好顺从母意。敝笱之诗,宁尚未读。太后且信阴阳家言,命太子即位隆福宫。御史中丞张珪,以嗣君正位,应在正殿,乃于大明殿即皇帝位,受诸王百官朝贺。并下诏大赦道:

  惟昔先帝事皇太后,抚朕藐躬,孝友天至,由朕得托,顺考遗体,重以母弟之嫡,加有削平内难之功,于其践阼,曾未逾月,授以皇太子宝,领中书令枢密使,百揆机务,听所总裁,于今五年。先帝奄弃天下,勋戚元老,咸谓大宝之承,既有成命,非与前圣宾天,而始征集宗亲,议所宜立者比,当稽周、汉、晋、唐故事,正位宸极。朕以国恤方新,诚有未忍,是用经时。今则上奉皇太后勉进之命,下徇诸王劝戴之情,三月十八日,于大都大明殿即皇帝位,凡尚书省误国之臣,先已伏诛,同恶之徒,亦已放殛,百司庶政,悉归中书,命丞相铁木迭儿,平章政事李道复等,从新拯治,可大赦天下。此诏!

  诏中所言李道复,就是李孟。孟字道复,因前时翊戴功深,并调停母子兄弟间,格外尽力,所以特别推重,称为道复而不名。即位礼毕,复谕以次年改元,议定皇庆二字。小子披览元史,武宗以后,就是仁宗,仁宗即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庙号,因此小子于他嗣位后,仍循例称作仁宗了。仁宗以脱虎脱等虽已伏诛,党羽尚多,拟尽加鞫讯。延庆使杨朵儿只一作杨多尔济。上书谏阻,大旨以帝王为治,不嗜杀人,今当嗣服初年,尤以省刑为要,应寓恩于威,以敦治道等语。仁宗感悟,乃改从宽大,只拟用陕西平章孛罗铁木儿,江浙平章乌马儿,甘肃平章阔里吉思,河南参政塔失铁木儿,江浙参政万僧,俱由台官纠参,奉旨罢黜,不准再举。

  于是尊重文教,优礼师儒,先命释奠先师孔子,行祭丁制,只主祭的人,却遣了一个宦官李邦宁。邦宁曾在武宗前劝易皇太子,至仁宗登基,左右亦奏述前言,请即加罪。还是仁宗宽弘大量,谕以帝王历数,自有天命,不足介懔,乃置不复问。此次命他为集贤院大学士,且饬释奠先师,亵圣甚矣。那邦宁竟尔受命,摆着仪仗,入大成殿行礼。看官,你想大成至圣文宣王,愿受他拜跪么?太牢方设,鼎俎杂陈,邦宁整肃衣冠,向案前就位。忽然狂风大起,卷入殿中,两庑烛尽吹灭,烛台底下的铁鐏,陷入地中尺许,吓得邦宁魂飞天外,慌忙屈膝俯伏,执事诸人,统伏地屏息。约过了几小时,风始停止,才勉强成礼,邦宁惭悔数日。就是仁宗闻知,也悚然起敬,由是益敬礼儒臣。

  平章政事李孟,幼擅文名,博学强记,贯穿经史,尝开门授徒,远近争至。嗣入东宫为太子师傅,与仁宗很是契合。至此君臣相得,如鱼投水,尝谕他道:“卿系朕的旧学,朕有不及,全仗卿忠心辅佐。”孟受命后,也深感知遇,力以国事为己任,节滥费,汰冗员。贵戚近臣,多言不便,奈因帝眷方隆,无隙可乘,也只好忍耐过去。君子小人,总不相容。

  孟又因大德以后,封拜繁多,释道二教,俱设官统治,权抗有司,挠乱政事,大为时害,遂奏请信赏必罚,赏善惩恶,并罢免僧道各官。至若风俗日靡,车服僭拟,上下无章,尊卑无别,孟复请严加限制。仁宗一一准奏,且与之立约道:“朕在位一日,卿亦宜在中书一日。”遂赐爵秦国公,命画师图像,词臣加赞。入见必赐坐,与语必称卿,或称字,一面增国子生,为三百人,令孟督率。孟因上言老成凋谢,亟应求材。四方儒士,如有德成艺进,请擢任国学翰林秘书太常,或儒学提举等职,以昭激劝。且谓人材所出,不止一途,汉、唐、宋、金,尝行科举,得人称盛,今欲兴贤举能,不如用科举取士,较诸多门干进,似胜一筹。惟必先德行经术,次及文辞,然后可得真才。仁宗乃决意进行,命中书省臣,规定条制。

  先是世祖尝议立科举法,未及举行。至是乃命中书省颁定科条,科场每三岁一次,以皇庆三年八月为始,从士人本籍官司,于诸色户内推举,年及二十五,有孝行可称,信义足述,以及经明行修的士子,以次敦遣。其或徇私滥举,并应举不举的有司,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应体察究治。考试程式,蒙古色目人,第一场经问五条,《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设问,用朱氏章句集注,遇有义理精明,文词典雅,乃算中选。第二场,策一道,以时务出题,限五百字以上。汉人南人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并用朱氏章句集注,结以己意,限三百字以上。经义一道,各治一经,《诗》以朱氏为主,《尚书》以蔡氏为主,《周易》以程朱为主,以上三经,兼用古注疏,《春秋》许用三传,及胡氏传,《礼记》用古注疏,限五百字以上,不拘体格。第二场,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道,古赋诏诰用古体,章表四六,参用古体。第三场,策一道,经史时务内出题,不矜浮藻,惟务直述,限一千字以上。蒙古色目人,愿试汉人南人科目,中选者加一等注授。蒙古色目人作一榜,汉人南人作一榜,第一名赐进士及第,从六品。第二名以下,及第二甲,皆正七品,三甲皆正八品,两榜并同,乃即下诏道:

  惟我祖宗以神武定天下,世祖皇帝设官分职,征用儒雅,崇学校为育材之地,议科举为取士之方,规模宏远矣。

  朕以眇躬;获承不祚,继志述事,祖训是式,若稽三代以来,取士各有科目,要其本末,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浮华过实,则所不取。爰命中书参酌古今,定其条制,其以皇庆三年八月为始。天下郡县,兴其贤者能者,充试有司。次年二月,会试京师,中选者朕将亲策焉。

  到了皇庆三年,改元延祐,八年开试举人,至次年廷试,赐护都沓儿、张起岩等五十六人及第出身有差,分为两榜。蒙古色目人为右,汉人南人为左,嗣是垂为常例。元代之有科举,自延祐始,故详纪之。仁宗复用齐履谦、吴澄为国子司业。履谦字伯恒,汝南人,幼习推步星历诸术,及稍长,读洙泗、伊洛遗书,穷理格物。至元二十九年,授为星历教授,大德二年,擢任保章正,至大三年,升授侍郎,兼领冬官正事。仁宗即位,以履谦学行纯笃,命教国学子弟。与吴澄并司教养。每五鼓入学,风雨寒暑,未尝少怠。

  吴澄字幼清,抚州人,宋末举进士不第,隐居布水谷,读书著述,夙负盛名。至元中曾召至燕京,欲授以官,澄乞归养母,遂辞去。至大元年,复石为国子监丞,皇庆元年,授为司业,澄用宋程颢学校奏疏,胡瑗六学教法,朱熹学校贡举私议,约为教法四条:一经学,二行实,三文艺,四治事,逐条规勉,不惮求详。嗣因履谦改佥太史院事,澄以同学乏人,托病归籍,学制稍废。

  仁宗复调履谦为司业。履谦律己益严,教道益张,尝立升斋积分等法。每季考生徒学行,以次递升,既升上斋,逾再岁,始与私试。词理俱优为满分,词平理优为半分,岁终积至八分,得充高等,以四十人为额,然后集贤院及礼部岁选六人,充作岁贡。三年不通一经,及在学不满一年,定章黜革,所以人人励志,士多通材。元朝学术,惟皇庆延祐时,推为极盛。师道立则善人多,观此益信。

  仁宗又尝将《贞观政要》,《大学衍义》,并程复心所著《四书集注》,陆淳所著《春秋纂例》、《辨微疑旨》,及《资治通鉴》,《农桑集要》等书,悉令刊布,颁行学宫。复以宋儒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司马光、朱熹、张栻、吕祖谦,暨元儒许衡,学宗洙泗,令从祀孔子庙廷,重儒尊道,也可谓元代第一贤君了。小子有诗咏道:

  大元制典太荒唐,竟把儒生列匄倡!

  幸有后王能干盅,莘莘学子尚成行。

  仁宗方有心求治,雅意得人,偏偏铁木迭儿,得宠太后,从中播弄,举佞斥贤,这也是元朝的气数。欲知详细,下回再述。

  ----------

  武宗在位四年,秕政甚多,惟孝友性成,不私天下,较之曹丕、萧绎,相去远矣!仁宗嗣服,首斥儉壬,召用老臣,并尊师重儒,兴学育才,不愧为守文之主。至若科举一端,以一日之长,即第其高下,似不得为良法。然旷观古代,因选举之穷,继以科举,殆亦有不得已之意,存于其间者。况科目亦曷尝不得人乎?即如今日之废科目,复选举,弊端百出,罄竹难书,是选举且不科目若也。元素贱儒,惟仁宗始注意及此,善善从长,故本回特备录之。

猜你喜欢
  ●东征集卷一·蓝鼎元
  卷第一百五十一·胡三省
  大事记续编卷十二·王祎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五十四·佚名
  卷之六百三十二·佚名
  卷之五百十四·佚名
  ●卷上·吴伟业
   第四章 應試·林语堂
  于·魏徵
  任熊祥传·脱脱
  第二节 玛志尼创立“少年意大利”及上书撒的尼亚王·梁启超
  卷一·顺治
  卷三十一·陆宗楷
  255.雅克萨的胜利·林汉达
  晋纪(徐广)·干宝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赵鼎臣·唐圭璋

      鼎臣字承之,卫城人。熙宁三年(1070)生,登元祐六个(1091)进士甲科。绍圣二年(1095),以真定府户曹参军举博学宏词科。宣和元年(1119),度支员外郎。以右文殿修撰知邓州,如为太府卿卒。自号苇溪翁。有竹隐畸士集。   念奴娇   

  • 卷三十六·白居易

    钦定四库全书 白香山诗集卷三十六   歙县汪立名编後集十六【律诗凡一百首】 病中诗【并序】 开成已未岁余蒲柳之年六十有八冬十月甲寅旦始得风痹之疾体癏目眩左足不支盖老病相乘时而至耳余早栖心释梵浪迹老庄因疾

  • 雷峰塔(杭白)·徐志摩

    “那首是白娘娘的古墓,(划船的手指着野草深处);客人,你知道西湖上的佳话,白娘娘是个多情的妖魔。”“她为了多情,反而受苦,爱了个没出息的许仙,她的情夫;他听信了一个和尚,一时的糊涂,拿一个钵盂,把他妻子的原形罩

  • 卷292 ·佚名

    释慧远 李抚干牧牛图 道是沩山水牯牛,轮佗黑子却赢筹。 不是沩山水牯牛,赢佗白子却轮筹。 黑白未分头角露,输赢不是遮头牛。 绳已断,鼻无钩, 掉尾昂头得自由。云山无限青青草, 香水和烟细细流

  • 卷六百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十五皮日休伤小女一岁犹未满九泉何太深唯余卷书【一作葹】草相对共伤心秋【一作汉】江晓望万顷湖天碧一星飞鹭白此时放怀望不厌为浮客闲夜酒醒醒来山月高孤枕羣【一作琴】书里酒渴漫思茶

  • 孝文本纪第十·司马迁

    解惠全 白晓红 译注【说明】这篇本纪记载了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间的种种仁政,赞颂了他宽厚仁爱、谦让俭朴的品德,刻画出一个完美贤圣的封建君主的形象。这篇本纪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记录了许多文帝的诏

  •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司马迁

    王学孟译注【说明】这是一篇类传,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关于此传的传旨,在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只谈到“曹子匕首,鲁获其田,齐明其信;豫让不为二心”,专诸、聂政

  • 神宗纪·脱脱

    (一)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名顼,英宗长子,母亲是宣仁圣烈皇后高氏。庆历八年(1048)四月十日,生于濮王宫,当时祥光照室,老鼠喷吐出来的五色气形成盘云。八月,赐名仲钅咸。授率府副率,三迁至右千牛卫将军。

  • 卷三百二十七·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三百二十七明 杨士奇等 撰御边宋仁宗庆历三年枢密副使富弼论削兵当澄其冗弛边当得其要上奏曰臣闻茶塩之法汉唐之所取赡也孔仅建白有釱趾之刑桑羊画策为安边之本张林卫觊踵陈其方此煮海之

  • 弇山堂别集卷七十七·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赏赉考下勋臣归乡之赏洪武二十一年信国公汤和还乡赐黄金三百两白金二千两钞三千锭彩段四十表里二十三年魏国公徐辉祖开国公常升曹国公李景隆宋国公冯胜申国公邓镇颕国公傅友徳还乡各赐黄金三百两白金二

  • 倪锡纯·周诒春

    倪锡纯 字燮臣。年三十六岁。生于上海。已婚。子一女一。永久住址。上海胶州路一号。初学于上海圣芳济书院及中西书院。毕业于圣约翰大学。任圣约翰大学教员。及上海某厂翻译。又任南京高等实业学校教员。光緖三十三

  • 处晦卷二·杨慎

    【原文】夫阳无阴不生,刚无柔不利,明无晦则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废。合则收相生相济之美,离则均为无源之水,虽盛不长。晦者如崖,易处而难守,惟以无事为美,无过为功,斯可以免祸全身矣。势在两难,则以诚心处之,坦然荡然若无事然,勿存机

  • 第二章 22·辜鸿铭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辜讲孔子说:“我不知道人如果没有信誉,如何与之相处?大马车没有挽具如何拉车?小马车没有马具如何行进?”

  • 卷六十八·江永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卷六十八     婺源江永撰教太子   通禮十九補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詳見學制】 古者王子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髪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小學謂虎闈師保之學也大學王

  •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十九卷·马鸣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十九卷马鸣菩萨造真谛三藏译校量功德赞叹信行现示利益大决择分第三十七如是已说大不可思议重重不可称量阿说本王大决择分。次当说校量功德赞叹信行现示利益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譬如盛火

  • 新刻三观义序·智顗

    四教义从观出教。依教开解。三观义融教入观。依解立行。目足相扶。殆罔俱治之。二书盖阙一不可也。昔者智者大师为大机感。亲注净名。此其玄谈也。而三观义在支那亡逸已久矣。吾邦幸而双璧并传。不宝护而可乎。但三观

  •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著作。梁漱溟著。写于1941年至1949年,1949年路明书店出版。本书共13章,即“绪论”、“从中国人的家说起”、“集团生活的西方人”、“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

  • 娇女诗·左思

    诗。西晋左思作。明谭元春评此诗说:“字字是女,字字是娇女,尽情尽理尽态。”(《古诗归》)钟惺也说:“通篇描写娇痴游戏处不必言,如握笔、执书、纺绩、机杼、文史、丹青、盘槅等事,都是成人正经事务,错综穿插,却妙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