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职官十

○集议(上)议立君

高后四年,诏曰,皇帝疾久不已,不可属天下,其议代之,群臣顿首奉诏。(本纪。)

汉大臣使人迎代王,郎中令张武等议,皆曰愿称疾无往,中尉宋昌进曰,大王勿疑也。(文纪,张武宋昌皆代邸官,故与此议。)

代王入代邸,群臣上议曰,丞相臣平,太尉臣勃,大将军臣武,御史大夫臣苍,宗正臣郢,朱虚侯臣章,东牟侯臣兴居,典客臣揭,再拜言,云云,臣谨请阴安侯,顷王后,(兄仲妻也)琅邪王,(刘泽也。)列侯吏二千石议,大王高皇帝子,宜为嗣。(文纪。)

元平元年,昭帝崩,亡嗣,群臣议所立,咸持广陵王,郎有上书言,王不可以承宗庙,霍光承皇太后诏,召昌邑王,既至,即位,行淫乱,光遂召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会议未央宫,群臣皆惊愕失色,田延年曰,今日之议不得旋踵,于是议者皆叩头曰,唯将军令,光与群臣连名奏王,尚书令读奏曰,丞相臣敞等云云,臣敞等谨与博士臣霸,臣隽舍,臣德,臣虞舍,臣射,臣苍等议,当废,太后诏归贺昌邑,光坐庭中,会丞相以下议定所立,广陵王已前不用,及燕刺王反诛,其子不在议中,近亲唯有皇曾孙,光遂与丞相上奏皇太后,诏曰可。(霍光传。)

议储嗣

文帝元年,有司请蚤建太子,诏曰,其安之,有司固请,更议不宜,上乃许之。(本纪。)

成帝召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孔光,右将军廉褒,后将军朱博,皆引入禁中,议中山定陶王谁宜为嗣者,方进根以为定陶王宜为嗣,褒博皆如方进根议,光独以为中山王宜为嗣,上以礼兄弟不相入庙,遂立定陶王为太子。(孔光传。)

议宗庙

高后七年,诏曰,昭灵夫人,太上皇妃也,武哀侯,宣夫人,高帝兄姊也,号谥不称,其议尊号,丞相臣平等,请尊昭灵夫人曰昭灵后,武哀侯曰武哀王,宣夫人曰昭哀后。(高后纪。)

孝景元年,诏曰,其为孝文皇帝庙为昭德之舞,以明休德,其与丞相列侯中二千石礼官具礼仪奏,丞相臣嘉等谨议,世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高帝庙宜为帝者太祖之庙,孝文皇帝庙宜为帝者太宗之庙,制曰可。(景纪。)

宣帝即位,诏丞相御史曰,孝武庙乐未称,其与列侯二千石博士议,于是群臣大议庭中,皆曰宜如诏书,长信少府夏侯胜,独曰不宜立庙乐,公卿共难胜曰,此诏书也,胜曰,诏书不可用也,于是丞相义,御史大夫广明,劾奏胜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下狱,有司遂请尊孝武帝庙为世宗庙,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夏侯胜传。)

本始元年,诏曰,故皇太子在湖未有号谥,岁时祠,其议谥,置园邑。(本纪。)

元帝时,贡禹奏言,古者天子七庙,今孝惠孝景庙皆亲尽宜毁,及郡国庙不应古礼,天子是其议,永光四年,乃下诏先议罢郡国庙,其与将军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大夫博士议郎议,丞相元成,御史大夫郑宏,太子太傅严彭祖,少府欧阳地余,谏大夫尹更始等七十人,皆曰宗庙在郡国宜亡修,臣请勿复修,奏可,因罢郡国庙,后月余,复下诏曰,祖宗之庙,不敢自颛,其与将军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大夫博士议,元成等四十四人奏议,以为高帝宜为帝者太祖之庙,世世不毁,承后属尽者宜毁,今宗庙异处,昭穆不序,宜入就太祖庙而序昭穆如礼,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等二十九人,以为孝文宜为帝者太宗之庙,廷尉忠以为孝武宜为世宗之庙,谏大夫尹更始等十八人,以为皇考庙非正礼,宜毁,于是上重其事,依违者一年,乃下诏曰云云,其正礼仪,元成等奏曰,祖宗之庙,世世不毁,继祖以下五庙而迭毁,云云,奏可,后岁余元成薨,匡衡为丞相,上诏问衡,议欲复之,衡深言不可,久之,遂尽复所罢寝庙园,皆修祀如故,哀帝即位,丞相光,大司空武,奏言迭毁之次,当以时定,臣请与群臣杂议,奏可,于是光禄勋彭宣,詹事满昌,博士左咸等五十三人,皆以为继祖宗以下五庙而迭毁,孝武皇帝亲尽宜毁,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护,以七庙言之,孝武皇帝未宜毁,上览其议而从之,制曰,太仆舜,中垒校尉歆议可,至平帝元始中,大司马王莽奏皇考庙本不当立,又南陵云陵园陵名未正,谨与大司徒宴等百四十七人议,请皇考庙毁勿修,罢南陵云陵为县,奏可。(韦元成传。)

议郊祀孝文十五年,黄龙见于成纪,上乃下诏议郊祀。(本纪。)

元狩二年,天子郊雍,诏曰,今上帝朕亲郊,而后土无祀,则礼不答也,有司与太史令谈祠官宽舒等议,云云,于是天子遂东立后土祠,如宽舒等议。(郊祀志。)

李延年以好音见,上善之,下公卿议曰,民间祠有鼓舞乐,今郊祀而无乐,岂称乎,公卿曰,云云。(同上。)

成帝初即位,丞相衡,御史大夫谭,奏言甘泉泰畤河东后土之祠,宜可徙置长安,愿与群臣议定,奏可,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等八人,以为宜如故,右将军王商博士师丹议郎翟方进等五十人,以为宜徙,于是衡谭奏议曰,今议者五十八人,其五十人言当徙,八人以为不宜,宜于长安定南北郊,天子从之。(同上。)

平帝元始五年,大司马王莽奏,臣谨与太师孔光,长乐少府平晏,大司农左咸,中垒校尉刘歆,太中大夫朱阳,博士薛顺,议郎国由等六十七人议,皆曰宜如建始时丞相衡等议,复长安南北郊,奏可,后莽又奏言,臣谨与太师光大司徒宫羲和歆等八十九人议,皆曰,宜令坠祇称皇坠后祇,兆曰广畤,奏可。(同上。)

议典礼

文帝十五年,使博士诸生刺六经中作王制,谋议巡狩封禅事。(郊祀志。)武帝建元元年,议立明堂。(本纪,又见申公传。)

元朔元年,诏曰,朕欲诏执事兴廉举孝,今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其与中二千石礼官博士议,不举者罪。(本纪。)

五年,诏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员,丞相宏谨与太常臧博士平等议曰,云云。(儒林传序。)

元鼎四年六月,汾阴得宝鼎,迎至长安,公卿大夫皆议尊宝鼎,天子曰,鼎曷为出哉,有司皆言鼎宜视宗祢庙藏于帝庭,以合明应,制曰可。(郊祀志,下同。)

自得宝鼎,上与公卿诸生议封禅,封禅用希旷绝,莫知其仪体,而群儒采封禅尚书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齐人丁公年九十余,对曰云云,群儒既已不能辨明封禅事,上为封祠器视群儒,于是尽罢诸儒弗用。

帝议欲放古巡狩封禅之事,诸儒对者五十余人,未能有所定,上乃自制仪,颇采儒术以文焉,褚大与儿宽议封禅于上前,大不能及。(儿宽传。)

元封七年,太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等言历纪废坏,宜改正朔,上乃诏御史大夫宽曰,与博士共议,今宜何以为正朔,服色何上,宽与博士赐等议,皆曰云云,遂诏卿遂迁,与侍郎尊大典星射姓等,议造汉历。(律历志。)

宣帝时,美阳得鼎献之,下有司议,多以为宜荐见宗庙,如元鼎时故事,张敞上议曰,今此鼎细小不宜荐见于宗庙,制曰,京兆尹议是。(郊祀志。)

石渠论五经同异。(见图书条。)

司隶校尉涓勋,奏言丞相请遣掾史,以宰士督察天子奉使命大夫,甚悖逆顺之理,愿下中朝特进列侯将军以下,正国法度,议者以为丞相掾,不宜移书督趣司隶。(翟方进传。)

哀帝即位,有诏问丞相大司空,定陶共王太后宜当何居,光议以为定陶太后宜改筑宫,大司空何武曰,可居北宫,上从武言。(孔光传。)

傅太后欲与成帝母俱称尊号,群下多顺指言宜立尊号,唯师丹与孔光持不可,上重违大臣,又内迫傅太后,依违者连岁。(同上。)议封建

汉五年,诏诸侯王视有功者立以为燕王荆王,臣信等十人,皆曰太尉卢绾功最多,请立以为燕王,六年,诏齐其复以为诸侯,及择宽惠修洁者王齐荆地,韩王信奏请云云。

十一年,诏王相国通侯吏二千石,择可立为代王者,燕王绾相国何等三十三人,皆曰,子恒请立以为代王。

诏择可以为梁王淮阳王者,燕王绾相国何等请立子恢为梁王,子友为淮阳王。诏王相国择可立为淮南王者,群臣请立子长为王。

十二年,诏朕欲复立吴王,其议可者,长沙王臣等,言沛侯濞重厚,请立为吴王。

诏诸侯王议可立为燕王者,长沙王臣等,请立子建为燕王。(以上并高纪。)

武帝元狩六年,大司马臣去病,请定皇子位,制曰下御史,丞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汤,太常臣充,大行令臣息,太子少傅臣安,行宗正事,谨与二千石臣贺等议,制曰更议,丞相御史谨与列侯臣婴齐,中二千石臣贺,谏大夫博士臣安等,议曰云云,丞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汤,昧死言,臣青翟等,与列侯吏二千石谏大夫博士臣庆等议奏,留中不下,臣青翟等窃与列侯臣寿成等二十七人议,制曰立皇子闳为齐王,旦为燕王,胥为广陵王。(三王世家。)

昌邑王贺薨,豫章太守廖奏言宜以礼绝贺,以奉天意,愿下有司议,议皆以为不宜为立嗣。(昌邑王传。)议功赏

汉五年,列侯毕已受封,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功最多,宜第一,关内侯鄂千秋时为谒者,进曰,群臣议皆误,萧何当第一,曹参次之,上曰善,乃令何第一,何功虽高,待鄂君乃得明,于是因鄂千秋故所食关内侯邑二千户,封为安平侯。(萧何传。)

高后二年,诏曰,欲差次列侯功以定朝位,其与列侯议定奏之,丞相臣平言,谨与绛侯臣勃,曲周侯臣商,颍阴侯臣婴,安国侯臣陵等议云云,奏可。(本纪。)

冯奉世击莎车王自杀,上甚说,下议封奉世丞相,将军皆曰奉世功效尤著,宜加爵土之赏,少府萧望之独以奉世不宜受封,上善望之议。(冯奉世传。)

甘延寿陈汤斩郅支单于,既至论功,石显匡衡以为延寿汤擅兴师矫制,为国招难,渐不可开,元帝内嘉延寿汤功,而重违衡显之议,议久不决,故宗正刘向上疏曰,宜尊宠爵位以劝有功,于是天子下诏曰,其赦延寿汤罪勿治,诏公卿议封焉,议者以为宜如军法捕斩单于令,匡衡石显以为郅支非真单于,元帝取郑吉故事,封千户,衡显复争,乃封延寿为义成侯,赐汤爵关内侯。(陈汤传。)

成帝既罢昌陵,以长首建忠策,复下公卿议,封长,当又以为长虽有善言,不应封爵之科,坐前议不正,左迁钜鹿太守,后遂封长。(平当传。)

猜你喜欢
  國語卷第十二·韦昭
  提要·裴庭裕
  卷十一 冯孙廖彭列传第八·陆游
  路史卷四十五·罗泌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十八·佚名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七·佚名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三·佚名
  ◎交通部·费行简
  第二八一单同治十二年闰六月八日一一七○三--五·佚名
  尉迟迥传·令狐德棻
  李崇传·李延寿
  汉纪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司马光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吕思勉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吕思勉
  七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杨守·唐圭璋

      八声甘州   寿萧帅参九月廿三   问梅边消息有还无,似微笑应人。道近来别有,相家一种,叶叶都新。趁得嫩寒轻暖,七日小阳春。一点和羹意,来做生辰。   锦绣香中开国,向绮霞洞里,暂寄闲身。欠朝家多少,未了底经纶。便

  • 楔子·佚名

    (冲末扮苏文顺同外扮孟仓士上)(苏文顺诗云)坐守寒窗二十春,虀盐乐道不知贫。腹中晓尽古今事,命里不如天下人。小生苏文顺便是。这一个是我同堂学业八拜交的弟兄,是孟仓士。祖居陈州人氏,嫡亲的三口儿。近新来浑家亡逝已过

  • 卷三百十八·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百十八海棠花类【附秋海棠】五言古山馆观海棠       【宋】朱 子景暄林气深雨罢寒塘渌置酒此佳晨寻幽慕前躅芳树丽烟华紫绵散清馥当由懐别恨寂寞向空谷海棠       

  • 卷八百六十八·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六十八肃宗梦丹书【肃宗初为皇太子天宝十三载观安禄山有悖逆之状恐危宗庙遂精诚祈梦其夜梦故内侍普寂等二人舁一案覆以黄帕自天而下直至帝前素版丹书文字甚多既

  • 卷十八 本纪十八·赵尔巽

      ◎宣宗本纪二   十一年春正月辛酉,紥隆阿免,以哈哴阿、杨芳护理喀什噶尔参赞大臣。乙丑,容安论斩。丙子,以魏元烺为福建巡抚。朝鲜国王李钖请封其孙奂为世孙,贡方物。是月,给江苏沛县、安徽芜湖等八州县卫、浙江富阳

  • 东都事略卷九十四 ·王称

    列传七十七  孔文仲字经父临江军新涂人也少刻苦问学号博洽举进士又举贤良方正自台州司户召试文仲对策极论新灋之害不爲王安石所喜黜不用文仲范镇所举也哲宗即位爲校书郎迁礼部贠外郎有建议皇族惟杨王荆王得称皇叔余

  • 春秋战国异辞卷四十六·陈厚耀

    魏杂録仲尼见梁君梁君问仲尼曰吾欲长有国吾欲列都之得吾欲使民安不惑吾欲使士竭其力吾欲使日月当时吾欲使圣人自来吾欲使官府治为之奈何仲尼对曰千乘之君万乘之主问于丘者多矣未甞有如主君问丘之术也然而尽可得也丘闻

  • 嘉定屠城纪略·朱子素

    明烈皇帝殉国之次年(已酉)五月初九日,南都破,弘光出亡。明礼部尚书钱谦益率先降附,欲树德东南,以自解于吴人士。郡人周荃,谦益客也;有口辩。密受谦益旨,谒清帅豫王,言吴下民风柔软,飞檄可定,无烦用兵。王大悦,即日拜官;使降人黄家鼒

  • 卷之六十六·佚名

    洪武四年六月壬午朔太白昼见○颍川侯傅友德拔汉州初夏人闻王师伐蜀命丞相戴寿太尉吴友仁等悉众守瞿塘以厄三峡之险及闻友德破阶文捣江油寿等乃与友仁分瞿塘守兵还援汉州以保成都未至而友德舟师已逼汉州向大亨悉兵战于

  • ●海东逸史卷四·佚名

    列传一张国维字玉笥,号止庵(明季南略云:字正庵,号玉笥),东阳人。天启二年进士,授番禺知县,历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应天巡抚。崇祯十七年三月,以兵部尚书兼右佥都御史赴江南、浙江,督练兵、输饷诸务。出都十日,而都城陷。五月,福

  • 历代名贤确论卷三十六·佚名

    七国通论七国兴亡【温公 老泉 何去非 颍滨】苏秦【陆龟蒙 颍濵】四公子【潘存实 刘敞】战国策【曾子固】申不害商鞅韩非【颍濵 东坡】赵括王翦【六一】曹沫専诸豫让聂政荆轲【颕濵 荆公】优孟西门豹淳于髠优旃

  • 聘礼第八·佚名

    【题解】 《聘礼》记述诸侯之间相互聘问的礼仪。篇中首先对出聘前的谋事、命使、准备礼物、使者受命、告祢等礼节仪式作了详细说明;接着述及过邦假道、预习威仪、至境迎入、入境展币、主国郊劳、致馆设飧诸礼仪;然后详

  • 佛说须真天子经卷第二·佚名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答法议品第二  须真天子。则语文殊师利童子言。如来为我发遣三十二事章句法品。惟愿重为广说令解。云何菩萨于此大乘意不忘信。文殊师利答言。心自审信不随他教故。天子复问。云何菩萨所作

  • 卷第三·佚名

    正源略集卷第三 维扬嗣祖沙门(宝轮际源高旻了贞)辑 天台国清 达珍 编 青原下宗镜三世 幻休润禅师法嗣 北京大觉慈舟方念禅师 别号清凉。唐县人。族姓杨。年十岁。投金台广德大慈老宿披剃。自念生死事大。受具。历

  • 曹溪大休珠禪師住越城天華寺百問卷第七·佚名

    嗣法弟子德明答頌瑞鹿法孫行信編次問:有句無句,如藤倚樹,樹倒藤枯。且道句歸何處?答:夜來床席煖,伸腳到天明。頌:一條白棒沒頭埋,脫落一聲天外來,獅子翻身擒住也,至今懸挂在眉台。問:若論此事,直饒辨若懸河?答如流水,總與那事沒交涉

  • 本草撮要·陈其瑞

    本草类著作。清陈其瑞辑。十卷。其瑞字惠亭,平湖 (今属浙江) 人,精于医。本书系陈氏在 《本草备要》 、《本草从新》 的基础上,于光绪十二年(1886) 摘要改编而成。共载药物六百六十八种,分为草、木、果、蔬、五谷、金石、

  •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陶弘景

    综合性医书。1974年河北省威县张大昌捐献家藏敦煌文献抄本。据张氏云:其祖父张光荣清末留学日本,民国初回国从军,曾在湖北任军马总缉察,1915年奉命往张掖收购军马,曾到敦煌千佛洞,从王道士手中购得此卷。原卷写在丝织

  • 家庭宝筏·佚名

    《家庭宝筏》是别樵居士编纂的一本戒淫的善书。别樵居士,生平不详。共有总论、好色必死、纵欲则学业无成、纵欲则子孙不蕃、节欲、制心、避嫌疑、戒谈闺阃、谨交游、勤职业、禁淫书、禁挟妓、论妾、防闲子弟、及时婚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