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國語卷第十二

  晉語六

  1 趙文子冠,見欒武子,武子曰:「美哉〔二〕!昔吾逮事莊主〔三〕,華則榮矣,實之不知,請務實乎〔四〕。」

  〔一〕 文子,趙盾之孫、趙朔之子趙武也。冠,謂以士禮始冠。

  〔二〕 武子,欒書。禮:既冠,奠贄于君,遂以贄見卿大夫。美哉,美成人也。 案:「遂以贄見卿大夫」,公序本作「遂以贄見於卿大夫先生」。

  〔三〕 莊,莊子,趙朔之謚,大夫稱主。趙朔將下軍,欒書佐之。

  〔四〕 榮者,有色貌。實之不知,華而不實也。


  見中行宣子,宣子曰:「美哉〔一〕!惜也,吾老矣〔二〕。」

  〔一〕 宣子,晉大夫,中行桓子之子荀庚。

  〔二〕 惜己年老,不見文子德所至。


  見范文子〔一〕,文子曰:「而今可以戒矣,夫賢者寵至而益戒,不足者為寵驕〔二〕。故興王賞諫臣,逸王罰之。吾聞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聽於民〔三〕,於是乎使工誦諫於朝〔四〕,在列者獻詩使勿兜〔五〕,風聽臚言於巿〔六〕,辨祅祥於謠〔七〕,考百事於朝〔八〕,問謗譽於路,有邪而正之,盡戒之術也〔九〕。先王疾是驕也。」

  〔一〕 文子,范燮。

  〔二〕 智不足者,得寵而驕。

  〔三〕 詢于芻蕘,聽謗譽也。

  〔四〕 工,矇瞍也。誦,誦讀前世箴諫之語。

  〔五〕 列,位也,謂公卿至於列士獻詩以諷也。兜,惑也。 案述聞卷二一:「『兜』當為『(圖 )』。說文:『(圖 )』,癰蔽也,從人,象左右皆蔽形,讀若『瞽』。『勿(圖 )』,謂勿癰蔽也。」

  〔六〕 風,采也。臚,傳也。采聽商旅所傳善惡之言。

  〔七〕 辨,別也。祅,惡也。祥,善也。行歌曰謠,「丙之辰」、「檿弧箕服」之類是也。

  〔八〕 百官職事。

  〔九〕 術,道也。


  見郤駒伯,駒伯曰:「美哉〔一〕!然而壯不若老者多矣〔二〕。」

  〔一〕 駒伯,晉卿郤錡。

  〔二〕 恃年自矜。


  見韓獻子〔一〕,獻子曰:「戒之,此謂成人。成人在始與善。始與善,善進善,不善蔑由至矣〔二〕;始與不善,不善進不善,善亦蔑由至矣。如草木之產也,各以其物〔三〕。人之有冠,猶宮室之有牆屋也,糞除而已,又何加焉〔四〕。」

  〔一〕 獻子,晉卿韓厥。

  〔二〕 蔑,無也。

  〔三〕 物,類也。

  〔四〕 糞除,喻自修潔。


  見智武子,武子曰:「吾子勉之〔一〕,成、宣之後而老為大夫,非恥乎〔二〕!成子之文,宣子之忠,其可忘乎!夫成子導前志以佐先君,導法而卒以政,可不謂文乎〔三〕!夫宣子盡諫於襄、靈,〔四〕以諫取惡,不憚死進,可不謂忠乎!吾子勉之,有宣子之忠,而納之以成子之文,事君必濟〔五〕。」

  〔一〕 武子,晉卿,荀首之子荀罃。

  〔二〕 成,成子,文子曾祖趙衰也。宣,宣子,文子祖父趙盾也。言文子二賢之後,長老乃為大夫,非恥乎。欲其修德早為卿也。

  〔三〕 導,達也。志,記也。佐,助也。先君,文公也。以政,得政。

  〔四〕 襄,文公子、靈公父。

  〔五〕 濟,成也。


  見苦成叔子〔一〕,叔子曰:「抑年少而執官者眾〔二〕,吾安容子。」

  〔一〕 苦成叔子,郤犨。

  〔二〕 執官,為大夫。


  見溫季子〔一〕,季子曰:「誰之不如,可以求之〔二〕。」

  〔一〕 溫季子,郤至。

  〔二〕 言汝不如誰,可以求其次。不欲其高遠。


  見張老而語之〔一〕,張老曰:「善矣,從欒伯之言,可以滋;〔二〕范叔之教,可以大;韓子之戒,可以成。物備矣,志在子〔三〕。若夫三郤,亡人之言也,何稱述焉〔四〕!智子之道善矣〔五〕,是先主覆露子也〔六〕。」

  〔一〕 張老,晉大夫張孟。

  〔二〕 滋,益也。

  〔三〕 物,事也。人事已備,能行與否,在子之志。

  〔四〕 不足稱述。

  〔五〕 道,訓也。

  〔六〕 先主,謂成、宣。露,潤也。 案:述聞卷二十一:「露與覆同義。」


  2 厲公將伐鄭〔一〕,范文子不欲,曰:「若以吾意,諸侯皆叛,則晉可為也〔二〕。唯有諸侯,故擾擾焉。凡諸侯,難之本也〔三〕。得鄭憂滋長,焉用鄭〔四〕!」郤至曰:「然則王者多憂乎﹖」文子曰:「我王者也乎哉〔五〕﹖夫王者成其德,而遠人以其方賄歸之,故無憂〔六〕。今我寡德而求王者之功,故多憂〔七〕。子見無土而欲富者,樂乎哉〔八〕﹖」

  〔一〕 厲公,晉景公之子州蒲。伐鄭,鄭從楚故也。在魯成十六年。

  〔二〕 為,治也。

  〔三〕 叛輒伐之,故為難本。

  〔四〕 楚必救之,故憂益長。

  〔五〕 言俱諸侯。

  〔六〕 方,所在之方。賄,財也。

  〔七〕 我,晉也。

  〔八〕 無土求富,行不得息。


  3 厲公六年,伐鄭〔一〕,且使苦成叔及欒黶興齊、魯之師〔二〕。楚恭王帥東夷救鄭〔三〕。楚半陣,公使擊之。欒書曰:「君使黶也興齊、魯之師,請俟之。」郤至曰:「不可。楚師將退,我擊之,必以勝歸〔四〕。夫陣不違忌,一閒也〔五〕;夫南夷與楚來而不與陣,二閒也〔六〕;夫楚與鄭陣而不與整,三閒也〔七〕;且其士卒在陣而譁,四閒也〔八〕;夫眾聞譁則必懼,五閒也。鄭將顧楚,楚將顧夷,莫有鬥心,不可失也。」公說。於是敗楚師於鄢陵,欒書是以怨郤至〔九〕。

  〔一〕 六年,魯成十六年。

  〔二〕 苦成叔,郤犨。欒黶,欒書之子桓子。郤犨如齊,欒黶如魯,皆乞師。

  〔三〕 恭王,楚莊王之子箴也,或作審。東夷,楚東之夷。

  〔四〕 將退無鬥心,擊故可勝。

  〔五〕 違,避也。忌,晦也。閒,隙也。晦,陰氣盡,兵亦陰,故忌之。經書,六月甲午晦,晉侯及楚子、鄭伯戰于鄢陵。

  〔六〕 南夷,據在晉南。不與陣,不欲戰。

  〔七〕 雖俱陣,不整齊。

  〔八〕 譁,囂也。

  〔九〕 怨其反己,專其美。


  4 鄢之戰,郤至以韎韋之跗注,三逐楚平王〔一〕卒〔二〕,見王必下奔〔三〕退戰。王使工尹襄問之以弓〔四〕,曰:「方事之殷也〔五〕,有韎韋之跗注,君子也,屬見不穀而下,無乃傷乎〔六〕﹖」郤至甲冑而見客,免冑而聽命〔七〕,曰:「君之外臣至,以寡君之靈,閒蒙甲冑〔八〕,不敢當拜君命之辱,為使者故,敢三肅之〔九〕。」君子曰:勇以知禮〔一0〕。

  〔一〕 案:「楚平王」,札記引惠棟說:「『平』,當作『共』。」

  〔二〕 三君云:「一染曰韎。」鄭後司農說:「以為韎,茅蒐染也。韎,聲也。」昭謂:茅蒐,今絳草也,急疾呼茅蒐成韎也。凡染一入為縓。跗注,兵服,自要以下注於跗。

  〔三〕 下車奔走。

  〔四〕 工尹,楚官,襄其名。問,遺也。

  〔五〕 事,戎事。殷,盛也。

  〔六〕 屬,適也。傷,恐其傷。

  〔七〕 免,脫也。

  〔八〕 蒙,被也,被介在甲冑之閒。

  〔九〕 禮,軍事肅拜。肅拜,下手至地。

  〔一0〕禮,軍禮。


  5 鄢之役,晉人〔一〕欲爭鄭〔二〕,范文子不欲,曰:「吾聞之,為人臣者,能內睦而後圖外〔三〕,不睦內而圖外,必有內爭,盍姑謀睦乎〔四〕!考訊其阜以出,則怨靖〔五〕。」

  〔一〕 案:「晉人」,公序本作「大夫」。

  〔二〕 與楚爭鄭。

  〔三〕 睦,親也。

  〔四〕 姑,且也。

  〔五〕 訊,問也。阜,眾也。靖,安也。言內且謀相親愛,乃考問百姓,知其虛實,然後出軍用師,則怨惡自安息。


  6 鄢之役,晉伐鄭,荊救之〔一〕。大夫欲戰,范文子不欲,曰:「吾聞之,君人者刑其民〔二〕,成,而後振武於外〔三〕,是以內和而外威〔四〕。今吾司寇之刀鋸日弊〔五〕,而斧鉞不行〔六〕。內猶有不刑,而況外乎﹖夫戰,刑也〔七〕,刑之過也〔八〕。過由大〔九〕,而怨由細〔一0〕,故以惠誅怨〔一一〕,以忍去過。〔一二〕細無怨而大不過,而後可以武,刑外之不服者。今吾刑外乎大人〔一三〕,而忍於小民〔一四〕,將誰行武﹖武不行而勝,幸也〔一五〕。幸以為政,必有內憂。且唯聖人能無外患,又無內憂,詎非聖人,必偏而後可〔一六〕。偏而在外,猶可救也〔一七〕,疾自中起,是難。盍姑釋荊與鄭以為外患乎〔一八〕。」

  〔一〕 荊,楚也。

  〔二〕 以刑正其民 。

  〔三〕 成,平也。

  〔四〕 威,畏也。

  〔五〕 刀鋸,小人之刑。弊,敗也,日敗,用之數也。

  〔六〕 斧鉞,大刑。不行,不行於大臣也。

  〔七〕 言用兵猶用刑。

  〔八〕 刑殺有過者也。

  〔九〕 由大臣也。

  〔一0〕怨望者由小細民。

  〔一一〕誅,除也。

  〔一二〕忍以義斷。

  〔一三〕外者,刑不及也。

  〔一四〕忍行之於小民。

  〔一五〕幸,徼倖也。

  〔一六〕詎,猶自也。偏,偏有一。

  〔一七〕在外,外有患也。

  〔一八〕釋,置也。


  7 鄢之役,晉伐鄭,荊救之。欒武子將上軍,范文子將下軍〔一〕。欒武子欲戰,范文子不欲,曰:「吾聞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無德而服者眾,必自傷也〔二〕。稱晉之德,諸侯皆叛,國可以少安〔三〕。唯有諸侯,故擾擾焉,凡諸侯,難之本也。且唯聖人能無外患又無內憂,詎非聖人,不有外患,必有內憂,盍姑釋荊與鄭以為外患乎!諸臣之內相與,必將輯睦〔四〕。今我戰又勝荊與鄭,吾君將伐智而多力〔五〕,怠教而重斂,大其私暱而益婦人田〔六〕,不奪諸大夫田,則焉取以益此﹖諸臣之委室而徒退者,將與幾人〔七〕﹖戰若不勝,則晉國之福也;戰若勝,亂地之秩者也〔八〕,其產將害大,盍姑無戰乎!〔九〕」

  〔一〕 上下,中軍之上下也。傳曰:「欒書將中軍,士燮佐之。」又曰:「欒、范以其族夾公行。」

  〔二〕 不義而彊,其弊必速。

  〔三〕 稱,副也,副晉之德而為之宜。諸侯皆叛,不復征伐,還自整修,則國可以少安。

  〔四〕 不復征伐,無所爭也。

  〔五〕 力,功也。將自伐其智,自多其功。

  〔六〕 暱,近也,私近,謂嬖臣。大謂增其祿。婦人,愛妾也。

  〔七〕 徒,空也。與,辭也。幾人,言必多。 案:「幾人,言必多」,發正卷一二:「『必』字疑『不』之誤。言委室徒退而不作亂者有幾人乎﹖」攷異卷三:「案『必』當作『不』。」

  〔八〕 亂地,亂故地也。秩,常也。

  〔九〕 產,生也,言其生變將害大臣。


  欒武子曰:「昔韓之役,惠公不復舍〔一〕;邲之役,三軍不振旅〔二〕;箕之役,先軫不復命〔三〕:晉國固有大恥三。今我任晉國之政〔四〕,不毀晉恥,又以違蠻、夷重之〔五〕,雖有後患,非吾所知也〔六〕。」

  〔一〕 韓之戰,秦獲惠公,在魯僖十五年。

  〔二〕 楚敗晉師於邲,在魯宣十二年。師敗軍散,故不能振旅而入。

  〔三〕 晉人敗狄于箕,先軫死之,故不反命於君,在魯僖三十三年。

  〔四〕 任,當也,武子時為上卿。

  〔五〕 違,避也。蠻、夷,楚也。

  〔六〕 不能慮遠。


  范文子曰:「擇福莫若重,擇禍莫若輕〔一〕,福無所用輕,禍無所用重,晉國故有大恥,與其君臣不相聽以為諸侯笑也〔二〕,盍姑以違蠻、夷為恥乎。」

  〔一〕 有二福擇取其重,有二禍擇就其輕。

  〔二〕 不相聽,謂惠公不與慶鄭相聽以隕於韓,先縠不與林父相聽以敗於邲,先軫不與襄公相聽以亡於箕。


  欒武子不聽,遂與荊人戰於鄢陵,大勝之〔一〕。於是乎君伐智而多力,怠教而重斂,大其私暱,殺三郤而尸諸朝〔二〕,納其室以分婦人〔三〕,於是乎國人不蠲〔四〕,遂弒諸翼,葬於翼東門之外,以車一乘〔五〕。厲公之所以死者,唯無德而功烈多,服者眾也。〔六〕

  〔一〕 鄢陵,鄭地。

  〔二〕 三郤,錡、犨、至也。尸,陳也。產將害大是也。

  〔三〕 納,取也。室,妻妾貨財。

  〔四〕 蠲,潔也,不潔公所為。

  〔五〕 翼,故晉都,匠麗氏也。厲公侈,多外嬖,反自鄢,欲盡去群大夫,而立其左右,欲以胥童、夷羊五、長魚矯為卿,故殺三郤。長魚矯又以兵劫欒書、中行偃,將殺之,公不忍,使復其位。魯成十七年冬,厲公游于匠麗氏,欒書、中行偃執公。十八年正月,使程滑弒公,葬之以車一乘,不成喪也。

  〔六〕 烈,業也。服者眾,謂魯成十二年會于瑣澤,敗狄于交剛。十三年敗秦于麻隧。十五年盟于戚,會吳于鍾離。十六年敗楚于鄢陵,會于柯陵伐鄭。十七年同盟于柯陵。


  8 鄢之役,荊壓晉軍〔一〕,軍吏患之,將謀〔二〕。范匄自公族趨過之〔三〕,曰:「夷灶堙井,非退而何〔四〕﹖」范文子執戈逐之,曰:「國之存亡,天命也,童子何知焉﹖且不及而言,姦也,必為戮〔五〕。」苗賁皇〔六〕曰:「善逃難哉〔七〕!」既退荊師於鄢,將穀〔八〕,范文子立於戎馬之前〔九〕,曰:「君幼弱,諸臣不佞〔一0〕,吾何福以及此!吾聞之,『天道無親,唯德是授。』吾庸知天之不授晉且以勸楚乎〔一一〕,君與二三臣其戒之〔一二〕!夫德,福之基也,無德而福隆,猶無基而厚墉也,其壞也無日矣〔一三〕。」

  〔一〕 壓,謂掩其不備。傳曰:「甲午晦,楚壓晉軍而陣。」

  〔二〕 謀所以拒扞。

  〔三〕 匄,范文子之子宣子也。自公族,為公族大夫。

  〔四〕 夷,平也。堙,塞也。使晉軍塞井夷灶,示必死,不復飲食。非退而何,言楚必退也。傳曰「塞井夷灶,陳於軍中,而疏行首」是也。

  〔五〕 言議不及匄,而匄言之,是為有姦,故必為戮。

  〔六〕 案:「苗賁皇,公序本作「苗棼皇。」

  〔七〕 文子欲匄讓大臣。不掩蓋人,是為避難。

  〔八〕 穀,處其館、食其穀也。傳曰:「晉師三日館穀。」

  〔九〕 公戎車馬前。

  〔一0〕佞,才也。

  〔一一〕庸,用也。焉用知天不先授晉以福使勝楚,而勸楚修德以報晉乎。

  〔一二〕戒,備也。

  〔一三〕隆,盛也。墉,牆也。


  9 反自鄢,范文子謂其宗、祝〔一〕曰:「君驕泰而有烈〔二〕,夫以德勝者猶懼失之,而況驕泰乎﹖君多私,今以勝歸,私必昭。〔三〕昭私,難必作〔四〕,吾恐及焉。凡吾宗、祝,為我祈死〔五〕,先難為免〔六〕。」七年夏,范文子卒〔七〕。冬,難作,始於三郤,卒於公〔八〕。

  〔一〕 宗,宗人。祝,家祝。 案:「祝,家祝」,公序本作「祝,祝史也」。

  〔二〕 烈,功也。

  〔三〕 私,嬖臣妾也。昭,顯也。

  〔四〕 寵私必去舊,去舊必作難。

  〔五〕 祈,求也。

  〔六〕 免,免於亂。

  〔七〕 晉厲公七年,魯成十七年。

  〔八〕 公殺三郤,欒、中行畏誅,乃弒公。


  10既戰,獲王子發鉤〔一〕。欒書謂王子發鉤曰:「子告君〔二〕曰:『郤至使人勸王戰,及齊、魯之未至也〔三〕。且夫戰也,微郤至王必不免〔四〕。』吾歸子〔五〕。」發鉤告君,君告欒書,欒書曰:「臣固聞之〔六〕,郤至欲為難,使苦成叔緩齊、魯之師,己勸君戰〔七〕,戰敗,將納孫周〔八〕,事不成,故免楚王。然戰而擅捨國君,而受其問,不亦大罪乎〔九〕﹖且今君若使之於周,必見孫周。」君曰:「諾。」欒書使人謂孫周曰:「郤至將往,必見之!」郤至聘於周,公使覘之,見孫周〔一0〕。是故使胥之昧與夷羊五刺郤至、苦成叔及郤錡〔一一〕,郤錡謂郤至曰:「君不道於我,我欲以吾宗與吾黨夾而攻之,雖死必敗,君必危〔一二〕,其可乎﹖」郤至曰:「不可。至聞之,武人不亂〔一三〕,智人不詐〔一四〕,仁人不黨〔一五〕。夫利君之富,富以聚黨〔一六〕,利黨以危君,君之殺我也後矣〔一七〕。且眾何罪,鈞之死也,不若聽君之命〔一八〕。」是故皆自殺〔一九〕。既刺三郤,欒書弒厲公,乃納孫周而立之,實為悼公。

  〔一〕 發鉤,楚公子茷。傳曰:「囚楚公子茷。」 案:「楚公子茷」,發正卷一二:「『茷』是『茂』之誤。」

  〔二〕 使告晉君。

  〔三〕 言勸楚王使與晉戰,乞師於齊、魯,時尚未至,言晉可敗。

  〔四〕 微,無也,言郤至見王必下趨,故得免。

  〔五〕 子告晉君如此,吾令子歸楚。

  〔六〕 固,久也。

  〔七〕 案:此句下,公序本有注文:「己,郤至也。」

  〔八〕 孫周,悼公周也。

  〔九〕 問,謂弓也。

  〔一0〕覘,微視也。

  〔一一〕胥之昧,胥童也,及夷羊五,皆厲公嬖臣。

  〔一二〕案:公序本作「雖死必敗國,國敗君必危」。

  〔一三〕勇而不義,則不為武。

  〔一四〕為詐,則不為智。

  〔一五〕不群黨。

  〔一六〕利君寵祿,以得富,得富故有徒黨。

  〔一七〕後,晚也。

  〔一八〕鈞,等也,等一死,不欲為亂。

  〔一九〕傳曰:「三郤將謀於榭,長魚矯以戈殺之。」言自殺,取其不校自殺之道。


  11長魚矯既殺三郤,乃脅欒、中行〔一〕而言於公曰:「不殺此二子者,憂必及君〔二〕。」公曰:「一旦而尸三卿,不可益也。」對曰:「臣聞之,亂在內為宄,在外為姦,御宄以德,禦姦以刑〔三〕。今治政而內亂,不可謂德。除鯁而避彊,不可謂刑〔四〕。德刑不立,姦宄並至,臣脆弱,不能忍俟也。」乃奔狄。三月,厲公弒。〔五〕

  〔一〕 謂與胥童共脅之。脅,劫也。欒、欒書,中行、中行偃也。

  〔二〕 言二子懼誅,必將圖君。

  〔三〕 禦,止也。以德,以德綏之。以刑,謂誅除。

  〔四〕 鯁,害也。

  〔五〕 魯成十七年十二月,長魚矯奔狄。閏月,欒、中行殺胥童。十八年正月,厲公弒。


  12欒武子、中行獻子圍公於匠麗氏〔一〕,乃召韓獻子,獻子辭曰:「弒君以求威,非吾所能為也〔二〕。威行為不仁,事廢為不智〔三〕,享一利亦得一惡,非所務也。昔者吾畜於趙氏〔四〕,趙孟姬之讒,吾能違兵〔五〕。人有言曰:『殺老牛莫之敢尸。』而況君乎〔六〕﹖二三子不能事君,安用厥也!」中行偃欲伐之,欒書曰:「不可。其身果而辭順〔七〕。順無不行,果無不徹〔八〕,犯順不祥,伐果不克〔九〕,夫以果戾順行,民不犯也〔一0〕,吾雖欲攻之,其能乎!」乃止。

  〔一〕 匠麗氏,嬖大夫家。

  〔二〕 求威,求立威。

  〔三〕 威行於君為不仁,事廢不成為不智。

  〔四〕 畜,養也。韓獻子見成養於趙盾。

  〔五〕 孟姬,趙盾之子趙朔之妻,晉景公之姊,與盾之弟樓嬰通,嬰兄趙同、括放之。姬譖同、括於景公,景公殺之。時獻子能違其兵難,卒存趙武,未可脅與殺君。在魯成八年。

  〔六〕 尸,主也。

  〔七〕 果,謂敢行其志。

  〔八〕 順者,人從之,故無不行。果者,志不疑,故無不徹。徹,達也。

  〔九〕 克,勝也。

  〔一0〕戾,帥也,以果敢帥順道而行之,故民不犯。

猜你喜欢
  列传十四·薛居正
  卷七十六·列传第十四·脱脱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五·李心传
  奉旨问讯曾静口供十三条 十一、这“山崩川竭”的传言·雍正
  第二十五回 僭帝号遘疾伏冥诛 集军威破城歼叛孽·蔡东藩
  卷二十四·佚名
  卷之一千三百五十三·佚名
  义和团揭帖·佚名
  中兴小纪卷一·熊克
  一百三十八 江宁织造曹寅奏报江南科场案摺共六件·佚名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一百十四·阿桂
  卷二百四十五·杨士奇
  卷七十三·雍正
  第二节 步步向前进·蒋廷黻
  卷一百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三十一·列传第一百九十·儒林一·脱脱

        ◎儒林一   ○聂崇义 邢昺 孙奭 王昭素 孔维 孔宜 崔颂 尹拙 田敏 辛文悦 李觉 崔颐正李之才   聂崇义,河南洛阳人。少举《三礼》,善《礼》学,通经旨。汉乾祐中,累官至国子《礼记》博士,校定《公羊春秋

  • 卷二百九十五·列传第一百八十三·忠义七·张廷玉

        ◎忠义七   ○何复 张罗俊 金毓峒 汤文琼 许琰 王乔栋 张继孟 刘士斗 王励精 尹伸 高其勋 张耀 米寿图 耿廷箓 席上珍 徐道兴 刘廷标   何复,字见元,平度人。邵宗元,字景康,砀山人。复,崇祯七年进士。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十九·佚名

    嘉靖二年七月己巳朔享太庙○遣中官祭司门之神命楚府通城温惠王荣渡嫡弟二孙英焀袭封通城王○庚午复除南京刑科给事中卫道为工科给事中○致仕大学士王鏊以存问谢恩回辞免恩荫上优诏答之不允辞○裁革○南卫辉府北关闸递

  • 卷之一百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五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一千九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闗中奏议巻十三·杨一清

    (明)杨一清 撰○提督类一为斩获犯邉回酋首级事钦差提督陜西三邉都御史臣杨一清谨题为斩获犯邉回酋首级事据平羌将军镇守甘肃地方总兵官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姜奭呈嘉靖四年五月十九日据守备永昌行都指挥事指挥使马云呈本

  • 卷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大金集礼卷二帝号下大定七年册礼 大定十一年册礼大定七年册礼大定元年十月 日上即位东京大赦改元十一月十六日有司奉表备礼上尊号圣明仁孝皇帝初羣臣上十有二字上止受四字大定二年七月礼官讨定将来奉安

  • 卷一百二十五·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二十五人物志五宗室王公传三【和硕睿忠亲王多尔衮】和硕睿忠亲王多尔衮多尔衮太祖高皇帝第十四子初封贝勒天聪二年三月与同母弟多铎随太宗文皇帝

  • 卷一一三·邱濬

    ▲戒滥纵之失 《周书吕刑》曰:惟时苗民匪察于狱之丽(附也),罔择吉人观于五刑之中,惟时庶威夺货,断制五刑以乱无辜,上帝不蠲,降咎于苗,苗民无辞于罚,乃绝厥世。 蔡沈曰:“苗民不察于狱辞之所丽,又不择吉人俾观

  • 第十章 1·辜鸿铭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辜讲孔子的一生中,在家的时候均显得特谦恭而腼腆,似乎根本不是什么能言善辩之人。然而在社会上,在官场及朝堂上,孔子言谈总是显得从容不迫,且经过深思熟虑。

  • 延恩安禅师·惠洪

    禅师名法安。生许氏。临川人也。幼事承天沙门慕闲。年二十。以通经得度。游方谒雪窦显禅师。显殁。依天衣怀禅师。众推其知见。又遍历诸家。耆宿指目。为饱参。来皈临川。见黄山如意院。败屋破垣。无以蔽风雨。安求居

  • 卷三十七·佚名

    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三【经】&ldquo;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萨婆若不与过去世合。何以故?过去世不可见,何况萨婆若与过去世合?萨婆若不与未来世合。何以故?未来世不可见,何况萨婆若与未来世合?萨婆若不与现在

  • 卷第九·佚名

    宋括山一庵释 本觉 编集明六观居士 毕延玠 较订唐元宗癸丑(开元元年)菩提流志。译宝积经。并旧译。合成一部百二十卷。至是功毕。流志自是更不译经。唯专持诵。时修禅观○七月义净法师示寂。寿七十九。勑给葬事。

  •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十六·楚石梵琦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十六 偈颂二 侍者 文斌等 编 送全首座回仰山 须弥槌打虚空鼓。万象森罗齐起舞。惊倒南泉王老师。踈山失却曹家女。宽时徧法界。窄处不容针。短绠四五尺。古井千万寻。莫谓仰山年代远

  • 相贝经·佚名

    西汉朱仲撰(或题汉严助撰,实误)。为中国公元前二世纪初研究贝类的作品。原书已佚,今本全文三百余字,记载贝类动物十二种,多为药用。如紫贝“愈疾”、朱贝“明目”、绶贝“消气”。收入《说郛》、《五朝小说大观》、《

  • 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唐菩提流志译。一名文殊师利菩萨八字三昧法。为八字文殊法之本经也。

  • 金刚顶瑜伽他化自在天理趣会普贤修行念诵仪轨·佚名

    一卷,唐不空译。说普贤菩萨之念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