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明宫史卷三

○内臣服佩

贴里

其制如外廷之披褶司礼监掌印秉笔随堂干清宫管事牌子各执事近侍都许穿红贴里缀本等补以便侍从御前凡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官长随内使小火者俱得穿青贴里又有双袖襕蟒衣凡左右袖上里外有蟒二条自正旦灯景以至冬至阳生万寿圣节各有应景蟒纻自清明秋千与九月重阳菊花俱有应景蟒罗自端阳五毒至八月月仙玉兔俱有蟒纱又旧制自十月初四日至次年三月初三日穿纻纱自三月初四日至四月初三日穿罗自四月初四日至九月初三日穿纱自九月初四日至十月初三日穿罗该司礼监预先题奏传行凡婚庆吉典则虽遇夏秋亦必穿纻纱供事若羊绒衣服则每岁小雪之后立春之前随纻丝穿之凡大忌辰穿青素值庙者穿青绿花様遇修省亦穿青素

■〈衤曳〉■〈衤散〉

其制后襟不断而两傍有襬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两傍有耳自司礼监写字以至提督正并各衙门总理管事方敢服之红者缀本等补青者否

圆领衬襬

与外廷同各按品级凡司礼监掌印秉笔及干清宫管事与有劳者其补皆得坐蟒次则斗牛及都知监有牙牌者鹦哥杂禽补

官帽

以竹丝作胎真青绉纱蒙之自奉御至太监皆戴之俗所谓刚义帽也

平巾

以竹丝作胎真青罗蒙之长随内使小火者戴之制如官帽而无后山然有罗一幅垂于后长尺余俗所谓砂锅片是也

牙牌

内官监题本于内承运库领讨象牙制造每升奉御或长随即给与一面将原带乌木牌换收按御用监等衙门各有号数一边刻忠字若干号一边刻某监某衔亦间有私买者私造者从来不禁其制有云尖下方微阔而上圆可重六七两不等

乌木牌

其制荷叶头圆径二寸许一面刻内使或小火者字様一面用长方火印于中其篆文四字曰闗防出入而火印两傍分刻小字或内字若干号此系官物无敢私造者凡遇失落必题知惩处另给

牌繐

其制用象牙或牛骨作管青绿绵结宝盖三层圆可径二寸下垂红线长八寸许内悬牙牌或乌木牌上有牌系青绦凡穿圆领随侍及有公差私假出外本等带之左即悬此牌繐如平居在宫穿■〈衤曳〉■〈衤散〉者贴里者俱不带牌繐有绦

凡内使小火者乌木牌平巾者无穿圆领束带之理惟请轿长随并都知监长随各狮子等补束角带其升有牙牌官帽便谓之奉御正六品得服麟补束金厢玳瑁或犀带自奉御而上左右监丞五品左右少监从四品太监正四品自太监而上方敢穿斗牛补如再升则膝襕之飞鱼也斗牛也蟒衣也再升则受赏也特升方赐玉带冬则光素夏则玲珑三月九月则顶妆玉带也再升内府骑马再升每岁禄米十二石如再升但凡一级止岁加禄米十二石耳

骑马

凡内府有名骑马者自东西下马门起至北安西安门栅栏东上北门止又东上南门起至南内西上南门止至宝钞司凡遇万寿圣节正旦节凡内府骑马者各进马一匹若遇大婚礼诞生庆典亦然凡进马有例司礼监管赏写字预先于思善等门晓示一帖曰某日进马各家将马之毛色并已之官衘姓名开送司礼监总办黄本处各酬银二钱或钱不等以为买笔墨之用此旧规也临期请旨如圣驾亲览所进之马便都于干清宫门外伺候览过交御马监不堪者不收换补之凡赏过禄米者遇万寿圣节随进马之外仍各进鹿一只交南海子未赏禄米者则免之又冬至之前掌印秉笔随堂管事牌子各进子母羊四角六角羊交牲口房凡藩府所进之羊亦交牲口房所进之马亦交御马监也

櫈杌

凡司礼监掌印秉笔之年髙最有宠眷者方能得此其制如靠背椅而加两杆子傍用皮■〈糹攀〉如轿前后各用一横杠然抬者不在辕内只在杆外斜插摃抬而正行之所以曰杌者禁地不敢乗轿之义也

其制如床面髙五寸许于偏后些安一椅圏前后以麄绒绳拴用摃二条斜插抬走离地尺余凡司礼监掌印秉笔年老者方私置坐之不系钦赏亦不系正经品级自干清门外至西华门东华门里止

朝服朝冠带履

与外廷同冠七梁或五梁只许司礼监掌印于祭中溜之神之夜服此祭之

以象牙为之与外廷同

抹布

非布也是素纻丝或绫染柘黄长五尺阔三寸双层方角如大带子之式而无繐凡干清宫管事牌子暖殿御药房管柜子御司房管库管弓箭请小轿四执事牌子钦安隆徳英华三殿陈设近侍须蒙赐过者方敢佩于贴里之右而蟠结绦上双垂之露半条于外垂与衣齐

刀儿

小牙筯一双小尖刀一把长六七寸不等银镶鲨鱼皮等鞘以红绒辫系表于衣左牌繐之上以昭近臣殊宠非外衙门之所敢望也惟司礼监是礼仪衙门斯不屑抹布刀儿矣

铎针

金银珠翠珊瑚皆可制年节则大吉葫芦万年吉庆元宵则灯笼端午则天师中秋则月兔颁厯则宝厯万年其制则八宝荔枝四字鲇鱼也冬至则阳生绵羊太子梅花重阳则菊花万寿圣节则万万寿洪福齐天之类洪福者于齐天字之两傍各有红色蝙蝠一枚以取意耳凡遇诞生婚礼及尊上徽号册封大典皆万万喜所谓铎针者单一枝有■〈釒亭〉居官帽中央者是也

枝个

其制随景如铎针但咸小偏向成对耳

挑板

亦随景如前而珍珠珊瑚自■〈釒亭〉端下垂或间以宝石金方胜字耳下垂脚【世庙时亦间将三种赐辅臣大臣神庙初年亦间赐宰相张居正云】

披肩

貂鼠制一圆圏髙六七寸不等大如帽两傍各制貂皮二长方毛向里至耳即用钩带斜挂于官帽之后山子上

直身

制与道袍相同惟有襬在外缀本等补圣上有大红直身袍凡遇大事若过司房或秉笔私自下直房始穿此凡见尊长则不穿其色止有天青黒绿玄青不敢做大红者或亦开襬加衬衣而束本等带者

道袍

如外廷道袍之制惟加子领耳间有缀补

氅衣

有如道袍袖者旧制本不缝袖故名曰氅彩素不拘

大褶

前后或三十六或三十八褶不等间亦缀本等补

顺褶

如贴里之制向褶之上不穿细纹俗为马牙褶即外廷之■〈衤旋〉褶也间亦缀本等补

束髪冠

其制如戏子所戴者用金累丝造上嵌晴碌珠石每一座有直数百金或千余金二千金者四爪蟒龙在上蟠绕下加额子一件亦如戏子所戴左右插长雉羽焉

唐朝帽

此古制如画上绵羊太子所戴者也以貂鼠银鼠皮制之凡冬月随驾出猎戴之而不寒

烟墩帽

亦古制也冬则天鹅绒或纻绉纱夏则马尾所结成者上缀金蟒珠石其式如大帽直檐而顶稍细

二色衣

近御之人所穿之衣自外第一层谓之盖面如■〈衤曳〉■〈衤散〉贴里圆领之类第二层谓之衬道袍第三层谓之缀领道袍其白领以浆布为之如玉环在顶而缺其前稍油垢即换之非入过皇城者不敢缀也自此三层之内或褂或袄俱不许露白色袖口凡脖领亦不许外露亦不得缀钮口只宫人脖领则缀钮扣是以切避忌之凡外廷讲幄召对之臣不可不晓二色衣之妙处者如夏则以葛布为上身以深蓝或玉色纱作下褶并按两袖各数寸又縁子领寸许一则恐于君前露白色一则省费省福以便拆澣

一把莲

宫壸中凡掌印秉笔管事牌子俱在干清宫内各直房居住每夜除名该正管事牌子在殿内直宿其余者候圣驾已安寝磕过安置头寝殿门已阖则始散归各直房或酒或茶自己用过便各安歇絶无敢私相会饮者以杜朋比欺蒙之弊其各家经管衣帽宫人即将宫帽一顶贴里道袍大袄或挂共上一条领者一副总致两道冠之将褆系绦牌总亦挂得停当名曰一把莲并硬抹口绒袜靴护膝一双俱紧安于所歇床傍伺候暗灯及烛于卓上立铜篐头攒竹五尺一根于卓司房宫人伺候笔袋一件空纸数幅本色纸花一袋纸花者即白纸裁成方叶如碗口大以备写字唾痰擦手之用凡猝然夜间御前有事忽有传召或值火灾意外之警便立可衣冠手持五尺速赴圣驾之前以防卫之

长者巾

制如东坡巾而后垂两方带如程子巾式【神庙恒尚长者巾冠前缝缀一大西洋珠两傍金五爪龙戏之而后垂两叶之中亦各蟠苍龙凡内臣髙年之人亦有戴者或金线黒线緑厢然只不敢缀云龙也忠靖巾六合巾方巾九华巾晋唐等制皆如外廷熹庙恒尚九华巾】

圆帽

凡内臣皇城之内除宫帽平巾之外即带圆帽冬则以罗或纻为之夏则马尾牛尾人髪为之有极细者一顶可值五六两或七八两十余两者名曰瓜拉或瓜■〈口頼〉絶不称帽子想有所避忌也

椶靸

巾帽局制造每年冬雪第一次即送司礼监掌印掌东厂秉笔每二双管事牌子每一双冰雪穿之以便趋走不滑跌也

撒扇

其制用木柄长尺余合竹作小骨二十余根用蓝绢糊表两面皆撒大块金箔放则遮日收则入囊自司礼监掌印至管事牌子皆于宫中夏间用之只可取阴不可取风其式如外之竹凉扇而不曲长可二三尺上阔下窄【宣庙有咏撒扇六言诗一首湘浦烟霞交翠剡溪花雨生香扫却人间炎暑招回天上清凉】

皁皮为之似外廷之制而底软衬薄其里则布也与圣上履式同而前缝少菱角各缝少金线耳频加粉饰敝则易之凡当差内使小火者不敢槩穿但单脸青布鞋青布袜而已或雨雪之日油靴则不禁也

扁辫

用不堪之绒紫色青绿色织如大带子微松软耳长可丈余不等阔可三四寸凡遇雨雪将衣搊束离地八九寸以防泥污晴天不用如冬雪之月亦得穿皮氅衣夏暑之夜亦得用折迭竹架各支纱绢帐以御蚊蚋也

雨衣雨帽

玉色深蓝官绿杭紬或好油绢为之亦有蚕茧纸为者有斗体式有道袍式加挂者御前大内臣值穿红之日有红雨衣彩画蟒衣方补为贴里式者雨帽则如方巾周围加檐三寸许耳亦有竹胎绢糊黒油漆如髙丽帽式者惟御前大内臣戴之

明宫史卷三

猜你喜欢
  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第二十九·范晔
  列传十二·薛居正
  卷一一五 晉紀三十七·司马光
  卷三十四·毕沅
  越绝卷第十一·袁康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七·李心传
  第一百十九回 日公使保留众罪犯 靳总理会叙两亲翁·蔡东藩
  ●南疆绎史勘本卷七·温睿临
  裕宗传·宋濂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佚名
  范睢曰臣居山东·佚名
  ●跋·壁昌
  第十五章散会与搁置动议·孙中山
  谭其蓁·周诒春
  十九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徐世昌

    韩崶韩崶,字桂舲,元和人。乾隆丁酉拔贡,官至刑部尚书,罢,赐三品顶带,署刑部侍郎。有《还读斋诗稿》。赣州夜泊次香杜韵到此双流合,遥看百雉开。人家寒食节,风雨郁孤台。山色周遭在,涛声日夜催。系舟吟望处,迟尔

  • 四集卷二十七·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二十七古今体一百四十四首【乙未三】仲春玉泉山轻云淡霭仲春天清晓肩舆指玉泉散闷偶然来此日搜吟瞥尔隔经年波光弗冻常澄若【北方无不冻之河惟玉泉山湖经冬不冻以灵泉发皇也】山色迎韶渐冶然

  • 三集卷六十二·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六十二古今体一百二十七首【丁亥二】新正恭奉皇太后幸御园即景得句庆节行春吉日诹凤舆?奉御园游欣看柳陌轻黄染惜少西山积素留安得六花即优霈庶几二麦卜佳收声声爆竹胥鸣喜吾喜由来在雪酬盎

  • 卷七·李蓘

    钦定四库全书宋艺圃集卷七明 李蔉 编王安石二百一首示寳觉宿雨转歊烦朝云拥清迥萧萧碧柳輭脉脉红蕖靓黙卧如有怀荒乗岂无兴幽人适过我共取墙隂径定林示道原昨登定林山俯视东南陔但见一方白莫知所从来湿银注寒晶奁以

  • 玉山名胜集巻五·顾瑛

    元 顾瑛 编听雪斋题句【杜本顔】夜色飞花合 春声度竹深记临海陈基敬初顾君仲瑛饰藏脩之室于所居小东山之左京兆杜征君用古题顔曰聴雪属予为之记夫天地之气舒而为阳惨而为阴润而为雨露凝而为霜雪而其所以舒所以

  • 第七十四回 殉故主留遗绝命书 结同盟抵制新政府·蔡东藩

      却说新华宫中的人物,正在哀号的时候,突有人入内来探望,自悔来迟,这人非别,便是国务卿段祺瑞。段已拟定遗命,想呈交老袁亲阅,不意袁已长逝,因此惊呼,当下递与徐世昌,请他酌夺。徐即忙取视,见遗令中云:  民国成立,五载于兹,本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五·佚名

    嘉靖十六年十月丁未朔○己酉巡按广西御史诸演劾镇守两广总兵官安远侯柳珣分守浔梧左参将孙继武武备不设致弩滩残夷劫营杀掠请治以法诏革继武回原卫听勘珣方有事安南令用心镇守以图后功○庚戌代府乐昌等王聪涓等奏举代

  • 卷之二百七十八·佚名

    成化二十二年五月乙巳朔南京兵部尚书王恕等以南京武学试中官生答策中箭名弟来上兵部请降赏格有旨一次策可观又骑射能中至五六箭者赏钞百贯策可观并骑射能中至五六步射中至四者各半之学官及教射之人亦如例给赏○丁未兵

  • ◎佥事韵事·李定夷

    国务院秘书厅佥事濮彦圭,因疯免职。闻濮致病之原因,有三段风流佳话。聊述之,濮字少戡,人咸呼之为小濮,浙江人。为前清江苏藩司濮子潼之公子,素以风流自赏。前清时在江宁某藩司署中,觊觎某藩司之女,屡托友人为之撮合。某藩司嫌

  • 六 办杂志 译小说·许寿裳

    鲁迅在弘文学院的时候,常常和我讨论下列三个相关的大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他对这三大问题的研究,毕生孜孜不懈,后来所以毅然决然放弃学医而从事于文艺运动,其目标

  • 晋纪二十九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太元十二年(丁亥、387)·司马光

    晋纪二十九 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丁亥,公元387年) [1]春,正月,乙已,以朱序为青、兖二州剌史,代谢玄镇彭城;序求镇准阴,许之。以玄为会稽内史。 [1]春季,正月,乙已(初八),东晋任命朱序为青、兖二州剌史,代替谢玄镇守彭城;朱序请求改镇淮

  • 王制·戴圣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视子

  • 第三十一卦 咸 泽山咸 兑上艮下·佚名

    咸:亨,利贞,取女吉。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初六:咸其拇。象曰:咸其拇,

  • 卷八·傅逊

    <经部,春秋类,春秋左传属事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属事卷八   明 傅逊 撰鲁鲁与宋衞之好僖公元年冬莒人来求赂公子友败诸郦【求还庆父之赂详见季友立僖公】二十五年衞人平莒于我十二月盟于洮修衞文公之好且及

  • 第十二 符言 6·王诩

    【原文】心为九窍①之治,君为五官②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所以求,因而与之,则不劳③。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故能久长。右主因④。【注释】①九窍:指人一体口、耳、眼、鼻、尿道、一肛一门九个

  • 戒庵老人漫笔·李诩

    一名《戒庵漫笔》。笔记。明李诩(1505—1593)撰。八卷。诩字厚德,自号戒庵老人,江阴(今属江苏)人。一生坎坷不遇,“七试场屋”均落第。性耽文史,好评骘古今,性格耿介,不与权势通。后淡于仕进,居家读书自适。随笔缀录闻见杂说

  • 猫苑·黄汉

    清人黄汉仿昔人《虎荟》、《蟹谱》、《蟋蟀经》之例,广为搜辑,博采散见于各种书籍中关于猫的记载而加上颇有见地的按语撰成此书。全书2卷,分种类、形相、毛色、灵异、名物、故事、品藻七门,条分缕析,典故诗文各以类从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法藏

    全一卷。略称般若心经略疏。唐代法藏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为般若心经之注疏。书中分教兴、藏摄、宗趣、释题等四门。卷首并附自序。本书之注疏本有题正记三卷(仲希)、连珠记二卷(师会)、探要钞二卷‘普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