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范睢曰臣居山东

【提要】

权力不可分割,尤其是最高权力不能被多人分割,否则一个集体、国家就会政令不畅、政局混乱。就是实行三权分立的西方国家,一旦最高行政长官确立后,其权力就非常巨大、具有无与伦比的权威性。所以美国总统就被人称为:“帝王般的总统”。秦国有太后、穰侯等人以各种身份操纵朝政,使秦王有名无实,最高权力得不到显示,因此国家无比混乱和困弱。我们看看范睢是如何剖析、解决这一政治难题的。    

【原文】

范睢曰:“臣居山东,闻齐之内有田单,不闻其王。闻秦之有太后、穰侯、泾阳、华阳,高陵,不闻其有王。夫擅国之谓王,能专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威之谓王。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泾阳、华阳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为此四贵者下,下乃所谓无王已!然则权焉得不倾,而令焉得从王出乎?臣闻:‘善为国者,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权。穰侯使者操王之重,决裂诸侯,剖符于天下,征敌伐国,莫敢不听。战胜攻取,则利归于陶,国弊,御于诸侯;战败,则怨结于百姓,而祸归社稷。《诗》曰:‘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淖齿管齐之权,缩闵王之筋县之庙梁,宿昔而死;李兑用赵,减食主父,百日而饿死。今秦,太后、穰侯用事,高陵、泾阳佐之,卒无秦王,此亦淖齿、李兑之类已!臣今见王独立于庙朝矣,且臣将恐后世之有秦国者,非王之子孙也!”

秦王惧,于是乃废太后,逐穰侯,出高陵,走泾阳于关外。昭王谓范睢曰:“昔者齐公得管仲,时以为‘仲父’。今吾得子,亦以为‘叔父’。”

【译文】

范睢说:“臣在山东时,只知道齐有相国田单,不曾听说过有齐王;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泾阳君、华阳君,而不晓得有秦王。能手握国政、独断专谋、操生杀大权的,方称得上国君。但如今宣太后专行无忌,穰侯遣使臣不上报,泾阳、华阳只按自己心意判决事务。国家有这四个显贵操纵朝政,不出危险,是不可能的。文武诸臣都屈从于这四人,心中哪里还有大王!如此下去,大权旁落,政令又怎能出自大王之手?臣听说善于治国的君主,一方面在国内加强权威,一方面亲自执掌外交政策。穰侯派出的使者操纵王权,任意和诸侯结盟或断交,擅自对外用兵,征伐敌国,朝野上下,莫敢不从。于是,打了胜仗,战果全归穰侯他们所有,以致国家困弱,受制于诸侯;一旦失利,则令百姓怨声载道,祸害由国家承受。《诗经》上说:‘果子多会压损枝条,树枝折了会伤及根本;扩大封君城邑会危及到国家安全,过分尊宠大臣会削弱君王权威。’淖齿控制齐政,到头来将闵王吊在庙堂大梁上面,使闵王一夜之间横遭惨死。李兑执掌赵国,围困赵武灵王,只一百天功夫,便将他活活饿死。当今秦国,太后、穰侯呼风唤雨,高陵、泾阳推波助澜,没有臣民知道上有大王。这些都是淖齿、李兑一类的人。臣可幸今日尚能看见大王孤立于朝堂,真担心将来秦国主持国政的君王,不再是大王的子孙!”听了这番话,秦昭王不寒而栗,便废太后,逐穰侯,将高陵、泾阳赶出函谷关。他对范睢说:“当年齐桓公得到管仲,把他称为‘仲父’,寡人今日得到先生,先生也是寡人的‘叔父’啊!”

【评析】

“内固其威、外重其权”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强国之路,适用于古今中外的任何一个政治实体。“尊臣卑主”,臣和主的地位颠倒、名实分离,那么就是臣不臣、君不君、纲常崩溃、秩序混乱。一个国家中央集权程度、最高行政权力的集中和权威性对国家强弱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君王、首脑被外戚、权臣、下属架空权力,政局被人操纵,那么这个国家定会内忧外患、面临亡国之险。所以果断地铲除那些干扰、分割最高权力的乱臣贼子,不仅是巩固君王和最高权力权威性的举措,也是维护国家尊严、增强国力的必由之路。此理也适用于我们个人的修养和发展,个人要强大,也必须要自主和独立!

猜你喜欢
  國語卷第十七·韦昭
  何法盛晉中興書卷七·汤球
  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七·杨士奇
  卷之二百五十九·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四十六·佚名
  卷之五百五十八·佚名
  圣历·周绍良
  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司马迁
  十国春秋卷四·吴任臣
  马经纶传·张廷玉
  樊山政书卷十二·樊增祥
  魏纪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午、238)·司马光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四·佚名
  卷四十二·佚名
  王建祖·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石堂先生陈普(石堂先生遗稿)·顾嗣立

    普字尚德,别号惧斋。福宁州之宁德人,居石堂山下,淳熙间,朱紫阳尝过石堂,异其风土,曰:「后数十年,此中当出儒者。」普生淳佑甲辰,鹧鸪百数绕屋。七岁时,坐田间,有白鹭飞止。有士人戏语之曰:「汝能赋一诗乎?」应声曰:「我在这边坐,尔在

  • 元艺圃集卷四·李蓘

    明 李蓘 编杨鹏翼頴亭悬厓髙筑此亭孤落日登临酒十壶云破九山开叠嶂天低三楚入平芜断碑黄绢空尘迹逺水白鸥如画图对此风烟已萧洒扁舟何必到西湖送真善卿归秦中少年锦带佩吴钩曾伴秦陵侠士逰沙苑草青春试马岳莲云浄晚

  • 一个厌世人的墓志铭(译诗)·徐志摩

    哈代 原作太阳往西边落, 我跟着他赛跑,看谁先赶下地, 到地里去躲好。那时他赶上我前, 但胜利还是我的,因为他,还得出现, 我从此躲在地里。

  • 卷七十九·志第四十六·柯劭忞

      ○食货十二   △赈恤上   赈恤之法有二:曰蠲免,曰赈贷。以恩免者:朝廷有大庆则免之;有盗喊之乱、军旅供给之费,则免之;逃亡复业者,则免之;军民站户困弊,则免之。以恩赈者:曰鳏寡孤独,曰诸王部众之贫乏。其余则恩免所及

  • 卷五百九 列传二百九十六·赵尔巽

      ◎列女二   张延祚妻蔡 陈时夏妻田 傅光箕妻吴 郑哲飞妻朱 李若金女 王师课妻朱 秦甲祐妻刘 艾怀元妻姜 周子宽妻黄 李有成妻王 杨方勖妻刘邹近泗妻邢 胡源渤妻董 林国奎妻郑 陈仁道妻庞 张某妻秦 李氏女何某妻

  • 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五·赵尔巽

      徐延旭 唐炯 何璟 张兆栋   徐延旭,字晓山,山东临清人。咸丰十年进士,出知广西容县。师克浔州,与有功,累晋知府。同治九年,除知梧州。光绪三年,迁安襄荆郧道。八年,晋广西布政使,命督办海防,得专奏事。时法人谋占全越,巡抚

  • 卷之二百七十三·佚名

      康熙五十六年丁酉秋七月癸丑朔。享太庙遣都统琅图行礼  ○乙卯鄂尔多斯扎萨克多罗贝勒达西拉卜坦来朝。  ○戊午予故云南临元澂江总兵官张其蕴、祭葬如例。  ○工部议覆、河道总督赵世显疏言、徐州郭家嘴

  • 大事记卷四·吕祖谦

    宋 吕祖谦 撰周显王四十四年【秦惠王十三年魏惠王后十年韩宣惠王八年赵武灵王元年卫平侯八年】夏四月戊午秦初称王【以周夲纪通鉴修】赵武灵王加肥义秩【以赵世家修】韩韩举赵赵防帅师与魏师战韩赵败绩【以年表修】

  • 卷七十四·佚名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礼部志稿>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七十四明 俞汝楫 编宗藩备考藩爵郡王承袭【另城袭封 不袭定例庶长承袭】皇明祖训亲王次嫡子及庶子年至十岁皆封郡王授以镀金银册银印郡王授封并郡王嫡长子

  • ●天台治略卷之四·戴兆佳

    告示一 ◆告示一 一件严饬堂规以一法守事 一件设立义学以育人材以兴教化事 一件会课事 一件会课文武儒逆事 一件会课儒童事 一件为会课文武儒童事 一件严饬新正夜巡以靖地方事 一件晓谕俊秀一体送学以宏文教事 一件饬

  • 僖公·僖公十八年·左丘明

    【经】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宋公、曹伯、卫人、邾人伐齐。夏,师救齐。五月戊寅,宋师及齐师战于甗。齐师败绩。狄救齐。秋八月丁亥,葬齐桓公。冬,邢人,狄人伐卫。【传】十八年春,宋襄公以诸侯伐齐。三月,齐人杀无亏。郑伯始朝于楚

  • 密庵和尚语录·咸杰

    密庵和尚住衢州西乌巨山乾明禅院语录参学小师崇岳了悟等编师于乾道三年八月初一日。就本院受请。升座云。适来未鸣鼓已前。唤作杰上座。而今升座已后。唤作乌巨长老。骤尔更其名易其号。披毛戴角。拖犁拽把。向异类中

  • 白云守端禅师广录·守端

     (参学小师)处凝.智本.智华.法演 编集、海谭录白云禅录天下之颅圆而裾方者。迹满山谷。求其所至之学。或得於心。或得於言。得於心有失於言。非所谓得心。得於言有失於心。非所谓得言。是皆明於一偏。而瞽於双照。若吾

  • 卷第四十七·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四十七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临济宗南岳下十七世天童华禅师法嗣庆元府天童密庵咸杰禅师福州郑氏子。母梦庐山老僧入舍而生。自幼颖悟。出家不

  • 卷第二十·佚名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第二十 宋池州报恩光孝禅寺沙门法应 集元绍兴天衣万寿禅寺沙门普会续集 祖师机缘 六祖下第四世之七(南岳下后第三世之三) 赵州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

  • 禾山超宗方禅师语录·超宗慧方

    师初住隆庆。开堂拈香。祝圣寿罢。次拈香云。此一瓣香。奉为前住黄龙山第十二代。新禅师。爇向炉中。与天下衲僧。捩转鼻孔。遂趺坐。上首白槌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师顾视大众云。一炷沉檀妙入神。禅河北望已

  • 传法正宗定祖图·契嵩

    一卷。宋代契嵩撰。书成于嘉祐六年(1061),是一部禅宗传法图录。用“吴缣”绘制而成。此书以图配文,列举了释迦牟尼、西天二十八祖、东土五祖共三十四代祖师的名姓及其事迹。同时附录了竺大力、佛陀跋陀罗等“儒释之贤

  • 永嘉禅宗集注·传灯

    凡二卷。明代僧无尽传灯重编并注释,熹宗天启二年(1622)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一册。唐庆州刺史魏静曾编集永嘉集,揭示永嘉玄觉之修禅要义及悟道历程,然传灯以为永嘉集之内容杂乱,迭有讹谬,与永嘉玄觉之本意相去甚远,故将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