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六 办杂志 译小说

鲁迅在弘文学院的时候,常常和我讨论下列三个相关的大问题:

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

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

三、它的病根何在?

他对这三大问题的研究,毕生孜孜不懈,后来所以毅然决然放弃学医而从事于文艺运动,其目标之一,就是想解决这些问题,他知道即使不能骤然得到全部解决,也求于逐渐解决上有所贡献。因之,办杂志、译小说,主旨重在此;后半生的创作数百万言,主旨也重在此。茅盾先生说得好:

……我看到了古往今来若干伟大的Humanist中间一个——鲁迅先生!

古往今来伟大的文化战士,一定也是伟大的Humanist;换言之,即是“最理想的人性”的追求者,陶冶者,颂扬者。……正因为他们所追求而阐扬者,是“最理想的人性”,所以他不得不抨击一切摧残,毒害,蔽塞“最理想的人性”之发展的人为的枷锁——一切不合理的传统的典章文物。这是各时代各民族的Humanist所相同的。而鲁迅先生,则于“同”中更有其特殊者在。这特殊的什么,乃是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而现在则镣索重重的“东方文明”古国之历史的与现实的条件所产生而养育的。讲到什么是“最理想的人性”,中国儒者流确已说得很多;然而这些美丽动听的词句,经过现实的天平,就露了马脚。鲁迅先生指出了“吃人的礼教”,就是批判数千年最有力的美丽动听的儒家的“最理想的人性”的图案和规章,而追问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

一切伟大的Humanist的事业,一句话可以概括,拔出“人性”中的萧艾,培养“人性”的芝兰。然而不是每个从事于这样事业的人都明白认出那些“萧艾”是在什么条件之下被扶植而滋长,又在什么条件之下,那些“芝兰”方能含葩挺秀。中国古来的哲人,最缺乏者,就是此种明白的认识。“人性”或“最理想的人性”,原无时空的限制,然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之中,会形成“人性”的同中之异,此即所谓国民性或民族性。……

鲁迅先生三十年工夫的努力,在我看来,除了其他重大的意义外,尚有一同样或许更重大的贡献,就是给三个相联的问题开创了光辉的道路。……(《中苏文化》第九卷第二三期合刊——茅盾:《最理想的人性》)

鲁迅想办杂志而未成,记得《呐喊》自序上已有说明:出版期快到了,但最先就隐去了若干担任文稿的人,接着又逃走了资本,结果只余下不名一钱的三个人。这三个人乃是鲁迅及周作人和我。这杂志的名称,最初拟用“赫戏”或“上征”,都采取《离骚》的词句,但觉得不容易使人懂,才决定用“新生”这二字,取新的生命的意思。然而有人就在背地取笑了,说这会是新进学的秀才呢。我还记得杂志的封面及文中插图等等,均已经安排好好的,可惜没有用;而鲁迅做事的井井有条,丝毫不苟,很值得敬佩。

后来他在《河南》杂志撰文,如《科学史教篇》《摩罗诗力说》等,和他的少年作相较已经大有进步了,他深深地慨叹中国的无声,历史上虽伟大作家如屈原,抱九死无悔之贞,而乏反抗挑战之力,这不能不说是国民性缺点之一。有云:

……

惟灵均将逝,脑海波起,通于汩罗,返顾高丘,哀其无女,则抽思哀怨,郁为奇文。茫洋在前,顾忌皆去,怼世俗之浑浊,颂己身之修能,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然中亦多芳菲凄恻之音,而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能见,感动后世,为力非强。刘彦和所谓“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皆着意外形,不涉内质,孤伟自死,社会依然,四语之中,函深哀焉,故伟美之声,不震吾人之耳鼓者,亦不始于今日。(《摩罗诗力说》)

鲁迅编译《域外小说集》二册,实在是中国介绍和翻译欧洲新文艺的第一人,我在《鲁迅的生活》中已经论及,现在从略。

猜你喜欢
  后蜀世家第四·欧阳修
  卷一百三十 宋紀十二·司马光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李心传
  第十三回 回酋投荒窜死孤岛 雄师追寇穷极遐方·蔡东藩
  卷十六·张廷玉
  卷之六百九十八·佚名
  卷之四百二十三·佚名
  卷之一百二十五·佚名
  卷之八十四·佚名
  读例存疑卷四十五·薛允升
  湘阴公刘繫传·薛居正
  耶律虎古传·脱脱
  养吉斋丛录卷之十一·吴振棫
  第二卷·冯梦龙
  十九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折·佚名

    (旦扮刘皇后上,云)子童乃刘皇后是也。虽无绝色,幸掌中宫。奉九重之欢,享万年之福。近日闻得西宫李美人生下一子,我想他久后在天子跟前,可不夺了我的宠爱?则除是这般。寇承御那里?(旦儿扮寇承御上,云)有。(做叩头科)(刘皇后云

  • 楚辞后语目录·朱熹

    成相一佹诗二易水歌三越人歌四垓下帐中歌五大风歌六鸿鹄歌七吊屈原赋八服赋九瓠子之歌十秋风辞十一乌孙公主歌十二长门赋十三吊二世赋十四自悼赋十五反离騒十六絶命词十七思玄赋十八悲愤诗十九胡笳二十登楼赋二十一归

  • 卷七十六·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七十六明 高棅 编五言排律六羽翼李颀宿香山寺石楼夜宿翠微半高楼闻暗泉渔舟带逺火山磬发孤烟衣拂云松外门清河汉邉峰峦依枕席世界接人天霭霭花出雾辉辉星映川东林曙莺满惆怅欲言还题少府监李

  • 咏史诗·胡曾

    乌江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章华台茫茫衰草没章华,因笑灵王昔好奢。台土未干箫管绝,可怜身死野人家。细腰宫楚王辛苦战无功,国破城荒霸业空。唯有青春花上露,至今犹泣细腰宫。沙苑

  • 王庭筠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王庭筠(1156-1202)字子端,自号黄华山主,又称黄华老人,盖州熊岳(今辽宁盖县)人。父王遵古,正隆五年(1160)进士,翰林直学士。庭筠文采风流,早有重名,大定十六(1176)进士,历仕州县。章宗朝,召入馆阁,为翰林修撰,因事解职。卜居天平

  • 列传第四 于义子宣道 宣敏·魏徵

    于义,字慈恭,河南洛阳人也。父谨,从魏武帝入关,仕周 ,官至太师,因家京兆。义少矜严,有操尚,笃志好学。大统末,以父功,赐爵平昌县伯,邑五百户。起家直閤将军。其后改封广都县公。周闵帝受禅,增邑六百户。累迁安武太守,专崇德教,不尚

  • 卷三百四十七·列传第一百六·脱脱

        孙鼛 吴时 李昭玘 吴师礼 王汉之黄廉 朱服 张舜民盛陶 章衡 颜复 孙升 韩川 龚鼎臣 郑穆 席旦 乔执中   孙鼛,字叔静,钱塘人。父直官,徙扬之江都。鼛年十五,游太学,苏洵、滕甫称之。用父任,调武平尉,捕获名

  • 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九十八·佚名

    万历八年四月庚午朔 上亲享 太庙○总理河漕潘季驯<婠勶-釒>辞恩命辄以指画授成归功元辅 上不允○壬申以两淮各灶场饥 命该处按臣发运司贮济银一万二千两赈之○户部<婠勶-釒>奏有司积谷救荒先年立法但止于州县不知各府

  • 绥冦纪略卷一·吴伟业

    国子监祭酒吴伟业撰渑池渡崇祯元年戊辰三月二十日昧爽前全秦天赤如血五六七月西安有孽火入人家色青光荧荧然广轮盈尺者数十旋于地若鬬不滥炎民磔鸡犬禳之乃去自四月至七月不雨八月恒雨霜杀稼冬大

  • 第四十章 完成北伐·冯玉祥

    帝国主义者,尤其日本帝国主义者,对于中国的一贯政策,就是竭尽智谋,用尽手段,阻碍中国的统一。把中国造成割据的局面,在中国掀起长期的内乱,它们就可以为所欲为地攫取利益,实现其侵略与吞并的野心。它们仇视革命政权,必设法压迫

  • 韩林儿、刘福通传·张廷玉

    韩林儿,栾城人,有人说他是李氏之子。他的祖先利用白莲教烧香惑众,被流放到永年。元朝末年,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传言,说:“天下正当大乱之时,弥勒佛将降临于世。”黄河以南、江、淮之间的很多百姓都相信他的话。颍州人刘福通与

  • 福建台湾奏摺·沈葆桢

    ●沈文肃公政书序文肃公由翰林擢御史,出守江西九江府;受文宗显皇帝特达之知,不数年,简任封圻。时庚申、辛酉之间,中外鼎沸;予始通籍游京师,闻都人士屈指海内贤豪,谓清贞沈毅能当大任者,惟交口称公也。后十余年,炳奉命抚吴,而公在

  • 卷一百二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一百二十六昆虫草木略二果类草荔枝丛生朱颗味甘似普盘而无子内地所无惟塞外兴安及乌拉有之圣祖命移植避暑山庄锡以今名较之闽贡蠲渴生津未易伯仲并蒙奎藻题咏普盘木本丛生结朱实味甘酸略似杨梅

  • 第九章 统一政府之堕落【东汉兴亡】·钱穆

    王莽失败,汉宗室光武复兴,是为东汉。然不久即走上衰运,东汉只是秦、汉以来统一政府之逐渐堕落。一、东汉诸帝及年历东汉凡十三帝,百九十六年。【若以献帝建安元年迁回洛阳之后作为三国时期,则东汉其时只一百七十一年。】二

  • 读礼志疑巻六·陆陇其

    赠内阁学士陆陇其撰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郑注云周公摄王位以明堂之礼仪朝诸侯也不于宗庙辟王也天子周公也此最谬处集説非之是矣孔疏又载郑发墨守云隠为摄位周公为摄政虽俱相幼君摄政与摄位异也

  • 第三十卦:《离卦》·佚名

    离:利贞,亨;畜牝牛,吉。【白话】《离卦》象征附着:利于坚守正道,这样必然亨通;畜养柔顺的母牛,可以获得吉祥。《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白话】《象辞》说:“《离卦》的卦象为离(火)下离(火)上

  • 直觉与理智·钱穆

    思想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运用语言文字而思想的,我已在物质与精神,经验与思维的两篇中约略说过。另有一种不凭借语言文字而思想的,这一种思想,最好先用不能运用语言文字的动物来说明。其实此种思想,用语言说来,便是不思想。

  • 诗林广记·蔡正孙

    诗话。宋蔡正孙编。二十卷。前有《自序》,题“岁在屠维赤奋若”,当作于元太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自序》云:“采晋宋以来数大名家及其余脍炙人口者凡数百篇,抄之以课儿侄,并集前贤评话及有所援据摹拟者,冥搜旁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