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阅史郄视卷一

清蠡县李塨着

太公告武王曰: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万世成败,尽此二言矣。

伊尹周公,德宜有天下者也,而屈于太甲成王,故殷以天子之礼葬伊尹,周以天子之礼祀周公,非过分也,宜也。且周公葬成周而天变,葬毕而安,此可见天道之公,不可得如周公之私情也。盖必欲以臣子自居者,伊尹周公之道也;而不敢以臣子待之者,殷后周王之道也。道各自尽而已矣[据尚书,风雷之变在公未殁之时,乃居东之日耳,故成王迎之。今乃以史记为据云]。

鲁桓公少,国人立隐公而奉之,后桓长,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太宰。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羽父惧,反赞公于桓公而弒之。吁,可畏哉,君子之心常恕常厚,小人之心必险必刻。故君子每阴为小人所害而不知。彼见事之有利也,则欲以言啖我;见我之有怒于人也,则嫁我以起衅。君子虽立心有准不听其辞,然未必不以彼为爱我也,或以腹心告之矣。即不然,而未必恶之也;即恶之,而未必防之也。嗟乎,祸莫深于此矣!我不为利,则彼言者为利矣;我不害人,则彼之嫁我者害人矣。彼之险刻,肯居此贪名耶?不畏所害之人知而怨之耶?势必反害我之事,而起人之衅以害我,故挑我以利者,即加我以害者也;嫁我以害人者,即嫁人以害我者也。君子如有权焉,必斩除此辈;无权,则婉词以谢之,细心以防之可也。

孟尝君待客,屏风后尝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已,遣使献遗存问其亲戚。真一时之雄哉!曹孟德诗云: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复读之,有余味矣!

于文定公曰:魏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子方曰: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惧其聋于官也。盖凡人有大器者,于小事多不精察;小事精察者,多不能临大事。故晋文驾羊,曾子种米,孙权敖相楚三年不知轭在前卫在后。夫以数数米盐之察,不可以居大位,而况君人者乎?然此为好事琐小者言耳。若夫用兵者必尽晓兵之事,而后可以用兵;督农者必尽晓农之事,而后可以督农。至他经济亦然,又不可以不娴细小为辞、自居于迂疏也。

田单遇老人涉淄而寒,解裘而衣之,襄王曰:单之施于人,将以取我国乎?不早图,恐后之变也。左右顾无人,堂下有贯珠者,王呼而问之曰:汝闻吾言乎?对曰:闻之。曰:汝以为何如?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单有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也。王说。郑小同诣司马师,师有密疏未屏,入厕还,谓之曰:卿见吾疏乎?对曰:否。师疑而鸩之。合观二事,可以知人之私语不当听,人之私书不当启矣。然使贯珠者不以闻对,则身必死;小同以见对,或尚可生。亦可以得待奸雄之道矣。故隰斯弥不伐树,王羲之卧处大吐,其智矣哉。

石建奏事上前,即有可言,屏人乃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上以是亲而礼之,此亦获君之一法也。观

汉文召冯唐,让曰:公众辱我,独无闲处乎?可以观矣。然职司谏垣者,又不可以此为例。

英布奉命归汉,汉王方踞床洗足,召布入见。布大悔,欲自杀,及出就舍,帐御饮食从官皆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盖布雄杰暴骜,可以富贵邀者也,故简于礼以消其暴骜之气,厚以恩以收其雄杰之心。若以此待淮阴,则大不可,筑坛具礼,拜于上座,又是一番作用。知此可知高祖之将将矣。可知驾御英雄之道矣。

淮阴胯下之辱,固少年无识,亦必淮阴之骄情锐状有以致之也。夫英忽傲大之气,最足以误事,非阅历不能平,非挫折不能降。圯下之履,市上之胯,其磨砺英雄等耳。宜淮阴之既为楚王而壮之哉。然淮阴葅醢,卒以傲致之,则有愧于胯下者不尚多欤?

班史刑法志曰:天下既定,踵秦而置材官于郡国,京师有南北军之屯。至武帝平百粤,内增七校,外有楼船,皆岁时讲肄。汉宫仪曰:高祖定天下,选能引关蹶张、材力武猛者以为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常以秋后讲肄课试,各有员数。平地用车骑,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楼船。易祓曰:是时兵农未分,南北两军实调诸民,北军番上与南军等,南军卫士调之郡国,北军兵卒调之左右京辅。林駉曰:汉制南军卫宫,卫尉主之。北军护京,中尉主之。南军则有郎卫兵卫之别,如三署诸郎;羽林期门则皆郎卫也,如卫士令丞;诸屯卫侯则皆兵卫也。是卫也,非南军守宫之卫乎?北军则有调兵募兵之分,如三辅兵卒,则是调兵;而卫如八校胡骑,则是募兵而卫。是卫也,非北军护京之卫乎?此南北军之制也。汉调兵之制,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卫士,二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驰战阵,年六十五衰老乃得免为庶人,就田里。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践更,有过更。古者正卒无常人,皆迭为之,一月一更,为更卒也。如淳曰:卒更者,正身供正役也;践更者,以钱雇直代行者也;过更者,亦以钱雇直不行者输之县官以给代者也。苏轼曰:汉出征皆以虎符调发郡国之兵,事已则复其初。其余发兵散见于史者,有发关东轻锐士及郡国三百石吏能骑射者从军,有发殊死罪以下从军。后汉宿卫常选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凡六郡良家子弟补羽林郎,比三百石百一十八人,此汉之军制大略可考者如此。大抵犹有周秦之遗也,迁、固不知志兵,遂使一代戎制无从详考,可慨也哉。

汉吏皆言守某治,察得其绩乃为真,事亦可法。

季孙意如每有所居,必葺其墙垣而后行。薛宣思省吏职,下至财用笔砚,皆为设方略,利用而省费。郭有道逆旅居停必洒扫而行,岳鹏举宿兵造食,临行令士涤濯其什器。故王五公尝教我小事克勤,谓小事皆有次第节奏,然后大事可为也。

汉高击韩信还,令士卒从军死者为槥归其县,县给衣衾棺葬具,祠以少牢,长吏视葬,重之厚之如此。士真乐为死矣。

汉高大启九国,自雁门以东尽辽阳,为燕、代;常山以南,太行左转,度河、济,渐于海,为齐、赵;谷、泗以往,奄有龟、蒙,为梁、楚;东带江、湖,薄会稽,为荆、吴;北界淮濒,略庐、衡,为淮南;波汉之阳,亘九嶷,为长沙。诸侯北境周匝三垂,外接外国,天子自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巴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京师、内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然当时不闻供亿之缺,至于文帝,粟红贯朽,后世版图一归天子,赋租及于锱铢,而每忧不足。可以观矣,可以思矣[所以然者,备多而费广也]。

周之支费浮于汉,以什一三十一见之,此中有大得失大机括在焉[亦由七国以来杀人多而户口少]。

汉宣帝追尊悼考为皇考,立寝庙,宋儒非之,非也,张永嘉继统不继嗣之说,乃千载不易之定论。礼:为人后者为其父母云者,犹以父母称之,为本生父母,不问亲疏,皆齐衰不杖期。则虽继嗣如汉哀帝、宋英宗,亦当异于诸王,致其特尊之典,但不可追称皇耳。至光武崛起中兴,而不追尊南顿,更失之矣。张文升曰:兴献入庙称宗,而竟居武宗之上,则不可也。

鼍错说文帝令民入粟于边,受爵免罪,边食可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则贵粟务农,天下安宁。上从其言,公私皆足。此虽非圣王之政,若但加以虚爵、免其轻罪,亦后世蓄积之善术也。而今纳粟入监以折色,则非昔人本意矣[近则更成弊薮矣。然使用以救荒,犹为有实济]。

伍被知淮南谋叛之无幸,乃不引退,卒与其祸,是智而不勇者也。

贾长沙劝文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文帝谦让未遑。复上疏言诸国皆已强大,皇太子所恃者,梁王无后,惟淮阳、代二国耳[文帝三子]。代北边匈奴,与强敌为邻,能自完则足矣;而淮阳之大,比诸侯仅如黑子之着面,适足以饵大国耳。臣之愚计,愿举淮南地以益淮阳,而为梁王立后,割淮阳北边二三列城与东郡以益梁,不可者,可徙代王而都睢阳。梁起于新郪以北,着之河,淮阳包陈以南,揵之江,则大诸侯之有异心者,破胆而不敢谋,梁足以扞齐赵,淮阳足以禁吴楚,此二世之利也[言文帝及太子嗣位]。文帝乃徙淮阳王武为梁王,北泰山西至高阳,得大县四十余城,卒以御七国之变。使当时不从谊言,不立梁王,吴楚直趋洛阳,钲鼓震于长安,虽有亚夫,胜败正未可知耳。呜呼,行谊之次策犹足以定大难若此,则谊不惟汉之巨儒,亦汉之元勋也,乃不得与绛灌比功,惜哉!

平七国之功,长沙第一,条侯次之。

长沙眼界识见,高出汉人以上。

郑当时,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事项籍,籍死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郑君死,孝文时,当时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阨,声闻梁楚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明旦。常恐不徧,戒门下:客至,亡贵贱,亡留门下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性廉,又不治产,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间说,未尝不言天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使视河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治行者何也?贤哉,不亦宜乎!而郑君不名故君,尤可嘉焉。

李广素恨霸陵尉辱,拜右北平太守,请与俱,至而斩之,上书自陈谢罪。上报曰:振旅抚师,以征不服,怒形则千里悚,威震则万物伏,夫报忿以除害,损残去杀,朕之所图于将军也。若乃免冠徒跣,稽颡请罪,岂朕之指哉?武帝御将,荡佚不规常法,皆此类。所以北扫南平,东渐西被也。后人尾尾文法,何当焉。

孔光谏辄削草藁,有所荐,惟恐其人之闻知,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光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光嘿不应,更答以他语。不泄如是,可以法矣。

汉官廪禄皆月给之,半钱半谷,制诚善也。

宋枭患凉州寇暴,欲多写孝经,令家家习之,庶或使人知义。盖勋谏以为不急静难之术,徒取笑朝廷,果如其言。宋明之儒,见多与宋枭类。陆秀夫于倥偬败亡之秋,犹日进大学衍义,与陈败而讲老子,梁亡而谈苦空,不同一可笑也哉!

韩信谓汉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者,非项王耶?为人喑哑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谨慈爱,悯人疾病,然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妇人之仁耳;项王雄伯天下,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所过无不残灭,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取?马援对隗嚣曰:前到朝廷,上引见数十,每接燕语,自夕至旦。才明勇略,非人敌也。且开心见诚,无所隐伏,阔达多大节,略与高帝同。经学博览,政事文辩,前世无比。嚣曰:卿谓何如高帝?援曰:不如也,高帝无可无不可,今上好吏事。动如节度,又不喜饮酒。嚣意不怿,曰:如卿言,反复胜耶?荀彧、郭嘉谓曹操曰: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惟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惟才所宜,不问远近,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得策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也;绍高议揖逊,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不为虚美,士之忠直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合而观之,帝王英雄成败得失之机,了然目中矣!

光武既息兵革,天下少事,文书调役务从简寡。至乃十有一,民其得息肩矣。

昆阳之战,势如压卵,光武谋共拒御,诸将各欲分散。光武乃笑而起,尤来贼攻光武,追急,短兵接,光武自投高岸,遇突骑王丰下马授光武,光武抚其肩而上,顾笑谓耿弇曰:几为虏嗤。当此天动地岋之时,而谈笑应之,真人杰也!诸将策立更始,刘伯升恐赤眉复有所立,王莽未灭,宗室相攻,议且称王以号令诸将。若赤眉所立者贤,相率而从之;如无所立,破莽降赤眉,称帝未晚。此千古图中兴者之所当知也[明末诸藩惟不此之知也,故粤与闽、浙自斗于穴中,而王师得以乘其敝]!

刘秀击铜马,吴汉将突骑来会,悉上兵簿于莫府,请所付与。不敢自私若是,则韩、彭之祸奚至焉。

朱鲔降光武,封为扶沟侯。夫举大事者不忌小怨,光武所言,自是大略耳。然司徒之仇,当不反兵而鬬者,小云乎哉!孙策别袁术行,收兵告谕诸县:乐从军者一身行,复除门户;不乐者不强。大略哉!

萧望之案劾杀韩延寿,马融代疏杀李固,千载有余恨矣。二子乌可称哉[望之真庸人鄙夫耳,本无可称;若扶风者,又进退失据者也]!

孔融才疏意广,高谈可玩,而诵考实难可悉行,但能张磔网罗。而自理甚疏,造次能得人心,久久亦不愿附也。况所任又多剽轻小才耶?

李翼为兖州刺史,司马师遣使收之,翼妻荀氏曰:可及诏书未至赴吴,何为坐取死亡?左右可同赴水火者为谁?翼思未答,妻曰:君在大州,不知可与同死生者,虽去亦不免。乃止死。智哉荀氏也!人生在世,而无同生死之人,以之处患难颠沛之秋,其寄存幸耳。

曹公征刘晔、蒋济等五人,皆扬州名士,每至亭传,辄谋进见效论之具。晔独卧不言,人怪之,晔曰:对明主非精神不接,精神可学而得乎?此言有至理微机,非上智不知也。及进见,曹公问扬州先贤、贼之形势,四人争对。待次而言,再见如此,公每和悦,晔终不一言。四人笑之。后一见,公止无所复问,晔乃设远言以动公,公适知便止。若是者三。其旨趣以为远言宜征精神,独见以尽其机,不宜于揋坐说也。公探见其心,坐罢,寻以四人为令,而授晔以腹心之任。每有疑事,辄以函问,一夜数十至。观古人心腹之得君乃如此,彼媟媟婞然者何以为哉[晔所谓远言,盖舜禹之事耳。故以腹心任之也]?

陈寿志不惟略,亦不知经济,不能使一代兴乱之机昭然纸上。大抵当时曹魏之政,伤于苛虐,魏略载郡被书录寡妇,或有已相配嫁,皆录夺,啼泣道路。又记他书载将民妻女与士其好者入宫,故张悌言其刑烦役重,诸葛孔明言陷赤子于豺狼,陈羣言天下人民不过文景时一大郡,则享国之不永,宜哉。且待宗于太薄,亦大失策也。

魏取天下之策,得十之三四,而守则全无焉,晋取诸人之怀耳。取守两无可纪矣,然晋祚尚延于魏,则以其积泽于民较魏犹浮也。

吴蜀之和也,登坛歃血,声曹氏篡窃之罪告神,示民中分天下,使士民各知所归。此亦千古偏安者之一大兴会也。

鲁子敬好奇节,计天下将乱,学击剑骑射,聚少年猎,阴相部勒,讲武习兵。父老咸曰:鲁氏世衰,生此狂儿。后中州扰乱,乃命其属曰:淮泗间非遗种之地,惟江东可以避害。使细弱在前,强壮在后,男女三百余人,州骑追之,不敢偪而还。周瑜将数百人,故过候,并求资粮,遂指三千斛一囷米与之。一见孙权,即建鼎足江东、兼并荆楚、分据帝王之策,何其明也!及后破曹瞒、和关羽、借元德地,识见高出公瑾辈矣。且营垒整肃,令行禁止,路不拾遗,盖才德俱胜之豪杰也。

张温清浊太明,善恶太分,孔明以为败废之由。然后知华而不实者,怨之府也。

世说云:王丞相拜扬州,宾客数百人,并加沾接,人人有说色。惟有临海一客姓任,及数外国人为未洽。公因便还过到任边云:君出,临海便无复人。任大喜说。因过外国人前,弹指云:兰阇兰阇。外国人皆笑。四坐并欢。又晋阳秋曰:导接诱应会,少有牾者,虽疏交常宾,一见多输写款诚,自谓为导所遇,同之旧昵,真干济之宏才也。我之刚愎粗疏,其必以此为师而后可[或者不免巧言令色之讥耶?以丞相下士则可矣,非我辈所当学也]。

观六朝加九锡及禅授之文,语藻规模如出一手,惜哉。

袁淑尝诣彭城王义康,义康问其年,答曰:邓仲华拜衮之岁。又曰:陆机入洛之年。义康并不知。李延寿志之,讥其浅陋。义康固非全材,此非其短也。帝王卿相之学,自有要领,不在广览博记间也。霍光、张安世不失为桢干,沈约、沈佺期不失为邪佞。南北史才不逮古人,而学识亦愈下矣。

桂阳王休范自寻阳昼夜取道大雷,戍主杜道欣驰下告变,道欣至一宿,休范已至新林步。上攻新亭垒,分遣杜墨蠡、丁文豪等直向朱雀门,战胜入之。可谓迅雷疾电,知所向矣,乃以轻信伪降见杀,非战之罪也,萧道成之胜幸耳。

胡藩谓刘裕曰:豁达大度,功高天下,连百万之众,允天人之望,毅固以此服公;至于涉猎记传,一咏一谈,自许以雄豪,加以夸伐,搢绅白面之士,辐凑而归,此毅不肯为公下也。呜呼,毅之所长,乃幺么腐儒自求灭亡之具耳,乃不以服人乎?后车其鉴之。

刘道和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壅滞。宾客辐凑,求诉百端,内外谘禀,盈阶满室。目览词讼,手答笺书,耳行听受,口并酬应,不相参涉,皆悉赡举。又言谈赏笑,弥日亘时,未尝倦苦。裁有闲暇,手自写书,寻览篇章,相定坟籍。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辄为十人馔,未尝独餐。真近古之人豪哉!王昆绳闻予言,曰:穆之固奇才,然非经理天下之大道也。君相要务,在知人善任使而已。事事自为,亦何为者?且因此而有矜才竞胜之心,则愈偾厥事矣。此论固可补予言之未备也。

谢灵运狂妄人耳,何足以言学?且已仕宋矣,而曰龚胜、李业,然乎哉?然乎哉?

南史宋齐以后,文人武士浪得虚名者,皆所谓小有才而未闻大道之人也。其覆败者十之八九,非不幸也。

览王谢诸子弟传,不终篇,即知其必败。既而果然。乃知放诞风流之习,可以败国、可以杀身也。而当时皆钦以为才望,国家安得不乱哉?呜呼,何、邓之祸,至五代而极,不惟无三代之英,并汉室人物,望之如在云端矣。盖读史必先得一代大势,方可论古。五代之速亡,非仅五代之罪也,自魏晋以来习尚气势驱迸而前,如颓波之东下,溃散颠倒所必至也。极则必反,至唐而变矣。

佛教虽自汉明入中华,然当时士大夫崇奉之者,百无一二。至晋,惟北朝时信崇之,南朝亦尚未闻。迄宋、齐后而渐盛矣。盖邪教必盛于乱世也。

柳元景令军中曰:鼓繁气易衰,叫数力易竭,但各衔枚疾战,一听吾营鼓音。此亦战之一道也。

梁武临雍州,命按行城西空地。将起数千间屋,多伐材竹,沈于檀溪,积茅盖若山阜,皆未之用。僧珍独悟其旨,私具橹数百张。及兵起,悉取檀溪材竹,装为船舰,葺之以茅,并立办。众军将发,诸将须橹甚多,僧珍乃出所具,每船付二张。亦智矣。

南史所载隐逸传,如刘慧斐、顾欢辈,惑溺佛老,比比而是。乃俱以隐逸称之,学衰道废,于斯极矣。

陈后主之败,江总、孔范诸狎客致之也。诗文之无用,而且以亡人国也,甚矣。

汉史外国传无信佛者,至南北史而外国始多佞佛者矣。乃知治乱之相寻,邪正之相胜,中外一耳。

史有纪传而无表志,则当时之天文地理、兵刑礼乐,缺焉泯焉。何以考其治乱乎?不可以言史矣。

高贺六浑军士有盗杀驴者,应死弗杀,将至并州决之。明日战,奔西军告贺六浑所在,西师尽锐来攻,众溃几不免。此以知军法言赏不过时、罚不踰刻,万世宜遵也。

高洋猖徉淫贼,近古未之有也,真非人类矣。至后主高纬,马及鹰犬乃有仪同郡君之号,鬬鸡亦号开府,一时纡青拖紫者与狗马仝班,亦汗颜哉。

梁中宗萧詧不入于南史,以继梁朝之统,乃入于北史,以备周附庸之数,何哉。

李延寿笔削史文,多有点金成铁处,为冯梦祯所标甚多,至尤难通句。屡曰:某人性好释学。夫佞佛乃由性生也哉?异矣。

李崇为兖州刺史,村置一楼,楼置一鼓。盗发之处,双槌乱击,四面诸村闻鼓,皆守要路,俄顷之间声布百里,其中险要悉有伏人。盗窃始发,便尔禽送。此合乡兵以弭盗之策也。然其妙在四面诸村各伏要路,今乃合团聚守,与贼死角,非策矣。

高洋苻生等传,人不可以不观。观之,则遭乱世而贪位慕禄之心息矣。

尔朱荣令侯深讨韩楼,配众甚少。或以为言,荣曰:深临机设变,是其所长。若总大众,未必能用。止给骑七百。深遂广张军声,率数百骑深入楼境,去蓟百余里。遇贼帅陈周马步万余,大破之,虏其卒五千余人。寻还其马仗,纵令入城。左右谏,深曰:我兵少不可力战,须为计以离隙之。深度其已至,遂帅骑夜进,昧旦叩其城门。韩楼果疑降卒为内应,遂遁走,追禽之。荣又言:尔朱兆虽勇,所将不过三千,多则乱。此知人才有长短用者,不可一丝紊也。

诵读诗文,非圣贤之学也,而人君效之,更速其败。梁主绎将降魏,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以宝剑击柱,折之,叹曰:文武之道,今夜尽矣。或问何意,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嗟乎,读书万卷,正当有今日耳!且绎并不知文武之道为何如者,而猥云尽,何也?周官周礼、礼乐兵农,可以易乱为治、易危为安,昭昭可行也。有教之日读书,而不知为政者乎?有教之敌兵临城,犹口占为诗、君臣倡和者乎?徒以书为文武之道,此文武之道所以亡也。

隋炀幸楡林,内史令元寿曰:汉武出塞,旌旗千里。今御营之外,请分为二十四军,日别遣一军发,相去三十里,旗帜相望,钟鼓相闻,首尾连注,千里不绝。此亦出师之盛者也。周法尚曰:不然,兵互千里,动间山川,卒有不虞,四分五裂;腹心有事,首尾未知。道阻且长,难以相救。虽是故事,此乃取败之道也。宜结为方阵,四面外拒,六宫及百姓家口并住其间。若有变起,当头分抗,内引奇兵,外出奋击。车为壁垒,重设句陈,此外与据城理亦何异。若战而捷,抽骑追奔;或战不利,屯营自固,乃牢固万全之策也。隋炀曰:善诚善也哉。

猜你喜欢
  卷二十四·魏三·佚名
  卷三百七十一 元祐元年(丙寅,1086)·李焘
  第三十九回 温峤推诚迎陶侃 毛宝负剑救桓宣·蔡东藩
  ◎职官十三·徐天麟
  卷之一百二十二·佚名
  明名臣琬琰録卷五·徐紘
  ◎古墓中之宝玉·李定夷
  一百二十九 江宁织造曹寅奏谢刊刻全唐诗得列衔名摺·佚名
  通志卷一百四十五·郑樵
  一○六五 军机大臣奏已传谕江浙等省将抽改《通鉴纲目续编》字片解京销毁片·佚名
  九七五 军机处为遵旨换回《通鉴纲目续编》事致苏州织造札文·佚名
  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传第三十二·范晔
  赵阿哥潘传·宋濂
  翰苑羣书卷八·洪遵
  卷十九·雍正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五十九·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百五十九刘禹锡送春词昨来楼上迎春处今日登楼又送归兰蕊残妆含露泣柳条长袖【一作袂】向风挥佳人对镜容顔改楚客临江心事违万古至今同此恨无如一醉尽忘机送李尚书

  • 刘商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字子厦,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大历进士,官检校礼部郎中、汴州观察判官。能文善画。诗以乐府见长。 古 意 刘商 连晓寝衣冷, 开帷霜露凝。 风吹昨夜泪, 一片枕前冰。 刘商诗鉴赏 闺怨是一个古老的题材,前人及当时诗人

  • ●卷十九·徐梦莘

      政宣上帙十九。   起宣和六年正月六日乙卯,尽十二月十七日庚申。   宣和六年正月六日乙卯金人讣书至报其国主殂为辍朝五日。   宣和录曰:皇帝为大金主卒於内东门别次成服。   金人遣国信大使奚人富谟古(旧校

  • 卷之二 南都甲乙纪(续)·计六奇

      正月纪  大清顺治二年(乙酉)、宏光元年正月初一乙酉朔,上御殿,受朝贺。  初六(庚寅),加史可法太师、马士英少师、王铎少保,予荫;以士英掌文渊阁印,充首辅办事。可法辞太师,许之。  初八(壬辰),流星入紫微垣。方允元、杨兆

  • 卷末 叙论一·王夫之

      论之不及正统者,何也?曰:正统之说,不知其所自昉也。自汉之亡,曹氏、司马氏乘之以窃天下。而为之名曰禅。于是为之说曰:“必有所承以为统,而后可以为天子。”义不相授受,而强相缀系以揜篡夺之迹;抑假邹衍五德之邪说与刘歆历

  • 卷之二百二十一·佚名

      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己卯朔夜荧惑入井宿○辛巳监察御史郭文献等奏户部左侍郎陈宗礼大理寺丞曹瑾坐罪当杖降官命勿杖俾于工部办事○壬午 上以巩昌至甘肃马驿相去甚远马乏而人易困乃命兵部同右军都督府遣官相度凡

  • 卷之一百三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一百十六·佚名

    光绪六年。庚辰。七月。壬午。谕军机大臣等、岐元奏、请调记名总兵聂桂林、邓启元、差委等语。奉省现在筹备边防。整顿营伍。需员孔亟。着李鸿章饬令聂桂林、邓启元、迅赴奉天。听候差委。将此谕令知之。洋务  ○

  • 卷五·黄震

    钦定四库全书古今纪要卷五宋 黄震 撰晋司马懿事曹操魏文 与曹爽同受明帝顾命 诛爽而擅其权 尽录诸王公置邺 长子师继世专政魏谋以夏侯代之师夷与张缉等三族帝与李丰语师筑杀之废帝为邵

  • 第十五卷 仕绩 六·缪荃孙

    苏 州 府 三 明(上)孟 忠孟忠,字廷臣,昆山人。洪武初,以贤良荐授武宁知县。革除后,文皇帝思高帝旧臣,欲召用,坚辞不赴,敕赐嘉之。以寿终于家。(昆山县志)王 震王震,字子东,昆山人。父祖卿,洪武初为行人,开云南路,夷山

  • 一四 笔名鲁迅·许寿裳

    我自民六(1917年)秋,于役南昌,和鲁迅别开三年。在这中间,鲁迅的生活起了大变化,前后可以划分为两段:前者是摩挲古碑,后者是发表创作。这个变化即发表创作,是《呐喊》序文所谓&ldquo;老朋友金心异&rdquo;&mdash;&mdash;按即玄同

  • 刘子羽传·脱脱

    刘子羽字彦修,崇安人,资政殿学士刘韦合的长子。宣和末年,刘韦合任浙东军事长官,刘子羽以主管机宜文字的官职辅佐他的父亲。击破睦州贼寇,入朝主管太府、太仆簿,升任卫尉丞。刘韦合守卫真定,刘子羽被批准随从。恰逢金军入侵,父

  • 太史公书名考·司马迁

    陈 直撰我少时读汉执金吾丞武荣碑有云:&ldquo;传讲《孝经》、《论语》、《汉书》、《史记》&rdquo;,知西汉的《太史公书》,在东汉末已改称《史记》,与今名符合,及读王静安先生《太史公行年考》,根据《三国&middot;魏志&mid

  • 丹徒会音寺同戒录序·太虚

    丹徒会音寺,即明季海潮庵,乃华山见月律师受具之道场也。历经废兴,而时一弘传戒法,清道光间,曾有德真静律师阐扬甚盛,后毁于红羊之劫。复于智慧德律师中兴之,民国之四年开坛传戒,犹有同戒录可稽。照如和尚继之,得松涛和尚、法莲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四·澄观

    第二说经处文有四。第一总彰大意。第二叙昔顺违。第三句数圆融。第四别明处异。初中有三。初拂迹显实。二融通显圆。三依义建立。今初。至而非国土。即拂迹显实中。谓既亡能所。何有能依之佛所依之处。普贤三昧品云。

  • 卷第九十六·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九十六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智蕴第三中学支纳息第一之四彼后所引舍利子经亦不定遮一时生义。谓舍利子。善知入出觉支定心。于觉支定。随心所欲能自在住。此依时分说住觉支随意

  • 太上玄都妙本清静身心经·佚名

    元始天尊述恶业荫盖正性,劝人以香汤灌洗全身,复以静观识性相皆假有真空,并劝人持诵该经。

  • 古来世时经·佚名

    失译人名附东晋录 阿那律说往昔施支佛饭福报,佛赞叹之,并为比丘说未来轮王及弥勒事,以衣施弥勒,令转施众僧,即中阿含说本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