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两粤纪

尝谓两粤之寇如深秋落叶,扫尽复聚。当事者不先时扑灭,迨其燎原,用力难而成功不知其几倍矣。余在粤时,山瑶海寇纷纷流毒地方,征剿殆无虚日。盖种类众多,积习难驯也。山寇犹易剿除,若海寇出入江海,扬帆鼓枻于波涛震荡之中,自非生长海滨,熟谙水战,岂易奏功?余观粤以东崇冈巨浸,内则山寇巢穴,累千百计,外则海寇侵突,借日本诸岛夷为爪牙。流劫纵横,民多废业;踪迹诡秘,兵难驰骋。间尝并力于西粤,以西乃岭表边鄙,为湖广藩篱,居东粤之上游,内环万山,瑶僮渊薮,外扼交南诸蛮夷,郡县虽多,赋税实少,恒多资藉于东。明兴以来,两广建官置守,讫无定议,寇乱亦无宁时。

宪皇帝加意遐荒,拔参政韩雍为都御史,假以不次之柄,超度常规。当是时,兵马钱粮皆于南京料理,选调两京、江西、湖广汉达官军不下二十万,物力充盛,故所至如摧枯拉朽,无不歼灭。彼雍诚异才,亦委任权力不同也。嘉靖初,广西田州、南丹、向武、镇安、上思、龙州诸处,叛服不常,屡烦征讨。自新建伯王守仁至日,尽释其罪,议立土官,建置衙门,以夷治夷。听招效顺,安居乐业,日复出兵应调,驯善等诸齐民,至今帖然。是韩则以剿建功,而王则以抚获效。然始剿始未尝无抚,先抚后未尝无剿,可以相对而动。

且以彼己之势言之,彼有五长:重利轻生,一也;獧捷惯战,二也;狡猾顽憸,三也;据海为势,素习波涛,四也;结连内外,声息预闻,五也。且虎哄狼吞,藉粮于我,胜则毒噬无厌,负则飘扬远遁。而我兵有七短焉:将不知兵,兵不习战,一也;乌合未练,胆怯陈摇,二也;兵徒未选,老弱易靡,三也;陈伍未肃,进止无节,四也;波涛汹涌,神冲目愰;五也;战舰后先,彼此观望,人怀规避,莫肯争先,六也;佛郎机铳,木城难御,一舟失势,群胆随丧,七也。是彼五长,以杜其内外相援为急;而在我七短,以选将练兵为要。

盖海上之寇,每结山寇为心腹,故欲剿海寇,当先除山寇,欲除山寇,当整齐约束齐民。夫两广山峒联结,民瑶杂处,往往勾连固结,恣肆猖獗,焚劫杀掳,岁无宁日。今欲计图安弭,须严保甲。大约每乡分为二甲,每甲选择一人,立为约长,分立约甲十人,互相约束。每于农隙,帅众操演,盗贼窃发,集众截杀,解报军门,一体给赏。如有不行救护者,送官惩治。至如巡司哨守官兵,分定界域,一遇警报,协同截杀,亦照乡兵论其功罪。各乡兵民仍须互加觉察,时加侦探。间有不逞之徒,潜通贼党,接济硝磺军器者,许众即时报官,毋得容隐。庶齐民有所惩创,不敢为盗。即瑶僮之人,岂性与人殊,不好生恶死,自甘盗贼哉?彼其中膏腴田土可耕,漆蜡等物可供,食用不患不足,惟阻于声教,无路自新。若使处置得宜,安其土俗,顺其夷情,就中建立官司治之,听得出山贸易,共遂乐生之心。如瑶总、瑶老中有才能出众,堪管几巢、几里或几百里,就令推立头目,率领所管瑶丁,各分疆界,自守一方,众果信服,即以其地与之,以为世守,传之子孙,军门先给冠带。如有别起贼徒越境侵犯,或越江行劫,许令擒斩解报,从重给赏。三年无过,比照田州事体,授以土巡检,又三年无过,加升土知县。以后一体递升,听得世袭。原耕田地,永免征科,亦不令充兵远调。如自愿立功报效者,听其呈赴军门,准与调发,有功一体升赏。沿江一带,辟地立墟,许以各色货物两平交易。

如此则居处宴安,服饰鲜丽,回视茹毛饮血、霜行露宿、潜窥劫夺、鸟惊鼠窜,岂不大相悬哉?所以甘心为盗者,要亦始由迫于饥寒,继被诱于贼党,因而劫掠巨捕,积恶累罪,渐不可悔。哨聚则势难解散,听抚则心怀疑惧,亦不得已为苟延之计耳。有司招抚又非实心,或诱致杀降,或姑置俟衅。未尝推赤心以置人腹也。各将领贪功喜事,视为奇货。于是招者屡叛,兵连祸结,征调烦劳,财力匮竭,而两省之民,始嚣然丧其乐生之心矣。此以待于民且不可,何以抚安反侧哉?

议抚不可,则有进剿,乃诸道出师,或舍难就易,或弃水入山,奸避逗遛,心多携贰,兵既分属,概无统纪。以致各处贼徒日渐滋蔓,威愈亵而事愈难,此实置叛逆而不剿灭之故也。且雷霆之威,不哓哓天下以求击人,而人自畏之,为其震荡发舒,奋迅难测也。使轰轰焉日绕天下,而置叛逆不击,人将玩易视之,何以彰雷霆之威乎?余以盗贼愚顽冥悍,若非一大惩创,何以荡濯妖氛之气,以享宁谧之庆哉?

然两广巨盗,山寇居十之七八,海寇居十之二三。近如曾一本、余干仁、林道干辈,则称雄于海上,如黎汝诚、黄朝盛、李应孙、李汝忠、许永等,又倡乱于山中。其余若海丰、归善之人万峒、葫芦□,和平之岑冈、长乐、兴宁、程乡等处,德庆、新恩、会宁、清远之罗傍、红嘴、大罗等山,广西之古田、凤凰、宾州、八寨、府江等巢,依附声势,肆无忌惮,杀掠人民,占据田业,遍地皆盗区矣。时又有安南夷目莫福山、莫文明、莫中正等奔赴西省,奉旨分发安插肇庆、韶州二府及清远县养赡,而频年供给,苦于不继,余时奏闻发回。日本第三倭王与倭酋迷沙湿波跟等驾船浮海,率众前来,屯聚平山,负险劫掠,时统大军歼除殆尽。自后有宜山、大小都亮之捷,全伙扑灭;惠、潮、韶、肇之捷,则广、肇翦其渠魁,惠、韶获其丑类;宾州、渌里、渌闇之捷,则撄其负嵎之势,制其出柙之凶;岭西阳春、电白之捷,则东击西奔,土崩瓦解,巢穴荡平,根株悉拔。亦敉宁山海之一时也。但海上之寇,道干虽已招抚,而一本犹黠骜难擒。

向非大将得人,何以率先士卒?夫一本乃吴平遗孽,素习凶悍,狡猾尤甚,出没波涛,流毒闽、广。先年盘据深澳,两省合师进剿,被其溃围逸出。自后阳顺阴逆,屡招复叛,积恶既久,胁众渐多,焚劫乡村,掳集船只,抗拒天师,势将以乘我之怠则兽聚长驱,饱我之利则鸟散飘忽,瞬息千里,莫可追袭。后得总兵俞大猷,素居海滨,习知水道。彼云“广集兵马,多造舰舸,四省合围,期于必克”,诚胜算矣。但分两省之将领,联数百之兵船,遥制于海洋浩渺之间,各官兵有彼疆此界之嫌,怀分功计利之意,心志不齐,应援不力,其势固难尽合,若臂指相使之顺也。余以誓师决计,必须事权归一,而后调度可施,统驭无碍。即福建官兵,亦应听两广节制,齐心戮力,庶易成功。后奉旨俞允。余方解绶而一本就擒,计诚得也。

先朝韩雍去任,两粤分抚,事不协一,盗贼益炽。乃复以言官议,仍用雍总督。开府苍梧,实自雍始。梧本两省交会之区,诸蛮盘据之地,必藉重兵弹压,始可詟服群凶。彼时调兵三万,戍守镇城,分布要害,后盗贼稍宁,减至万名。所以贻东西百年之安,良有以也。嘉靖末年,复设巡抚,专任广东,一应兵马军饷,官员贤否,征剿事宜,往往不行关白。乃复议减戍兵,又议扣留粮饷。夫梧镇戍卒,彼时止存四千,势已薄弱,盗贼纵横,东灭西起,势几不可支矣。今并四千更欲减之,防守不周,溃乱四出,异时推究祸本,谁当任其咎者?且两广盗贼渊薮,大者啸聚山海,党类数千,必调遣狼兵,招募浙、福之兵,足以剿除。其次群盗投间抵衅,突出焚劫,随时随处有之。正戍守官兵之责,每有擒获,因之惊骇解散者尤多。今谓无益撤去,吾恐贼无忌惮,愈肆猖狂,势不能不议复设也。

梧镇兵饷,岁费十万余金,皆取给于南雄、梧州桥税,及广东折粮银两。自分镇之后,饷有定额,逋欠日多,岁入不过八万,尚亏二万。自隆庆以来,太平桥税,自南而北税者解广西,自北而南税者解广东,又岁减万五千之数矣。若再加扣留,则日侵月削,梧镇益不可支,而广西全省亦可弃置不守矣。夫治兵必先财用,财裕乃可振兵,故虽平居无事,给兵粮,除戎器,尚不可使有不继,至举大事、动大众,岂可使积贮缺乏哉?语云:“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当事者奈何易言之乎?此非所以明职守而一政体也。

时廷议是余言,罢东粤抚臣。后余秉铨日,又复设。余以山贼每连海贼而出入,故所重在海,诸郡独倚潮为门户,故所急在潮。惟漳、潮一带,皆经海道,故御潮急则贼退遁漳之澳中,御漳急则贼横逸潮之境上。往者广东巡抚之设,专驻广城以御海寇,兼防山贼。大城所参将之设,原为联束漳、潮水寨,以备不虞。卒以两省议论互异,寻皆奏罢。自今计之,添一重臣即兵力以瓜分而益弱,事权以鼎峙而皆轻,况广东、福建各有海道副使,兵防事宜,原非乏人管理。今惟以监军副使驻札潮州,与东莞海道、福建海道相为犄角,以巡抚标下官兵分属参将统领,驻札潮、漳,防守应援。或平居无事,各驻省城,居中调度。山贼有警,则广东者出高、肇,福建者出武平;海寇有警,则广东者出潮、惠,福建者出漳、泉。共切震邻之恐,一如唇齿相依。毋以分土为限,视若秦越;务俾威声震詟,氛祲消弭。庶事无烦于更张,自可行之永久。

虽然,事权一己,阃以内督臣制之矣;然阃以外惟君制之,所恃以鼓舞振作于一方者,恃朝廷之赏罚耳。赏罚不明,虽尧舜不能以治天下。故《易》称“明罚敕法”,《书》言“毋迪显僇”,凡以法纪不可以不饬也。余观王文成坐缚思田诸蛮,计擒八寨反侧,劳绩着已。捷闻,而时宰忌勋,竟停恤典。襄毅平修仁、荔浦诸洞,直捣大藤峡,功至伟矣。班师而辅臣谤议,寻乃罢职。余镇粤时,东省失事,罪不及抚臣,而余乃降职闲住。及平山盗平,抚臣晋爵锡金,而余仅复职听用。嗟夫!以功受罚,宁独文成、襄毅然哉!善乎陆贾生之言曰:“将相和调则士豫附,士豫附,天下虽有变,即权不分。”知此,可与谈粤事矣。

猜你喜欢
  卷四百八十八 紹聖四年(丁丑,1997)·李焘
  卷八两朝椒难纪略·刘若愚
  名山藏卷之一百二·何乔远
  卷之一百三十九·佚名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九·佚名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一·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三十一·佚名
  第十三册 天命四年九月至十二月·佚名
  卷五十·傅恒
  附录一·冯玉祥
  洪兆麟·陶菊隐
  阴姬与江姬争为后·佚名
  弇山堂别集卷五十三·王世贞
  救亡决论·严复
  卷二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二·纪事三·冯金伯

    苏轼与少游别词东坡初未识少游,少游闻其将过维扬,作坡笔语题壁於一山寺中,东坡果不能辨,大惊。及见孙莘老出少游诗词数十篇,读之,乃叹曰:“向书壁者定此郎也。”後与少游维扬饮别,作虞美人曰:“波声拍枕长淮晓

  • 卷二十九·曹庭栋

    钦定四库全书宋百家诗存卷二十九嘉善曹庭栋撰方泉集周文璞字晋僊一字野斋谷阳人其毋祷于狼山而生少聪慧以能诗称宁宗时仕为内府守藏史旋以事去官卜居于吴之鳯山山有方泉尝作赋云惟此山之嵚﨑兮有泉出而方洼吾命濡滞于此

  • 卷一百七十 陳紀四·司马光

      起強圉大淵獻(丁亥),盡重光單閼(辛卯),凡五年。   臨海王光大元年(丁亥,公元五六七年)   春,正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尚書左僕射袁樞卒。   乙亥,大赦,改元。   辛卯,帝祀南郊。   壬辰,齊上皇還鄴。   己亥,周主

  • 班马异同卷二十二·倪思

    宋倪思编李将军列第四十九史记一百九李广苏建第二十四汉书五十四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

  • 卷之三百五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一五二 东方文学系的插话·周作人

    讲到东方文学系,这里有一个插话,需得说一说,虽然照年代来说或者要差几年,但是迟下来恐没有机会再说了。这事在一九四四年十月里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记杜逢辰君的事》,后来收在《立春以前》随笔集里,不过那篇文章恐怕看到的人

  • 邹维琏传·张廷玉

    邹维琏,字德辉,江西新昌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授职延平推官。正直而又高风亮节。巡抚袁一骥因私利不满意就寻找布政使窦子翶的过失论罪,邹维琏不惜免职与他争论。监司想为袁一骥修建生祠,邹维琏据理极力阻拦,被推荐调

  • 卷十四 高丽宾服·李有棠

    太祖收国元年秋九月,帝克黄龙府,命瓜尔佳萨哈攻保州。保州近高丽,辽侵高丽置保州。至是,命萨哈取之。高丽国王王楷。其地鸭绿江以东,海兰路以南,东南皆至于海。自辽时岁时遣使修贡事,具《辽史》。唐初,靺鞨有粟末、黑水两部,皆

  • 提要·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六唐大诏令集      诏令奏议类一【诏令之属】提要【臣】等谨案唐大诏令集一百三十卷宋宋敏求编敏求字次道赵州平棘人参知政事绶之子进士及第官至史馆修撰龙图阁直学士事蹟具宋史本传

  • 卷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万寿盛典初集卷一宸藻一【诏 谕】恩诏诏曰朕五十余年上畏下惧以敬以诫覃思上理且以一心对越上帝未尝瞬息稍懈赖旻穹之孚佑祖宗之?庇迩来国家蓄积有余民间年岁颇丰朕以凉德勉思列圣体大顺公虑患操心

  • 君子卷第十二·扬雄

    或问:“君子言则成文,动则成德,何以也?”曰:“以其弸中而彪外也。般之挥斤,羿之激矢。君子不言,言必有中也;不行,行必有称也。”或问:“君子之柔刚。”曰:“君子于仁也柔,于义也刚。”或问:“航不浆,冲不荠,有诸?”曰:“有之。”或曰:“

  • 提要·杨名时

    【臣】等谨案四书劄记四卷国朝杨名时撰名时有周易劄记已着録是编乃其读四书所记也大学不标古本之名亦不显言古本改本之是非而皆用李光地古本之説故其首条曰文贞公以知止属志学以静安属主敬能虑能得属致知力行知所先后

  •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1)·戴圣

    ——乐是论功行赏的奖品【原文】昔者舜作五弦之琴(2),以歌《南风》(3)。夔驶制乐(4),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熟,然后赏之以乐。故观其治民劳者,舞行缀远(5);其治民逸者

  • 毁灭·法捷耶夫

    反映苏联国内战争的长篇小说。亚·法捷耶夫著。从1925年7月19日起,在《苏维埃南方报》、《熔岩》、《十月》和《青年近卫军》等报刊上,陆续登出了小说的部分章节。1927年列宁格勒激浪出版社正式出版。1930年,鲁迅根据

  • 整庵存稿·罗钦顺

    二十卷。明罗钦顺(1465—1547)撰。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江苏泰和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授编修,迁南京国子司业,乞归养,刘瑾怒而夺职为民,刘瑾被诛后复起,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学者称整庵先生,谥文庄。著有 《整庵存稿

  • 三礼图·刘绩

    四卷。明刘绩撰。绩字用熙,号芦泉,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弘治三年(1490)进士,官至镇江府知府。为《礼》作图,始于后汉阮谌,之后有郑玄、夏侯伏朗、张镒、梁正及隋文帝开皇年敕撰之礼图,宋聂崇义又集此六家而成《三礼图集注》

  • 大乘舍黎娑担摩经·佚名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佛在鹫峰,告诸苾刍,若于十二缘生而能见了,是名见法见佛。舍利子以问慈氏菩萨,慈氏细为解释十二因缘甚深之义。乃性相二宗要典。

  • 唐梵文字·全真

    原名《唐梵两国言音文字》。梵文学习词典。唐全真撰。一卷。系梵汉对照本,约编撰于唐开成三年(838),书前有全真自序。全书收汉字一千一百个,分两部分:前一部分约收八百字,基本内容抄自义净的《梵语千字文》,体例也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