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三册 天命四年九月至十二月

第十三册 天命四年九月至十二月

据闻:灭叶赫国时,有脱出者,携牧群三百往投科尔沁。时科尔沁明安贝勒之三子遇而分取之。遂两次遣使往曰:“我等本非仇敌,何以纳我所灭国之牧群哉!宜退还之。”仍未给还。第三次遣使索取时,仅还牧群一百六十而其馀一百四十牧群,仍未给还。迨至是年,自明国以东,至东海,朝鲜国以北,蒙古国以南,凡属诸申语言之诸国,俱已征服而统一之矣。

致蒙古书曰:“尔蒙古人等勿得进入我东至叶赫地方。尔若进入夺我征服地方之粮谷,则为尔等畜意致我於无粮之苦。若无粮米,我何以供养该农田之主耶?直至春天,皆以运我征服地方之粮米为食也!再者,凡有心善之贝勒,欲认我为亲而共同征明,则乘尔马匹肥壮之际,携尔军士食用之牲畜前来。今我一人之粮十人食之,一马之料十马饲之。值我粮草窘乏之际,尔等兵马至此,何以相济?待耕种一年收获粮谷后,再请尔等前来。”

出兵往征叶赫之后,蒙古五部喀尔喀众贝勒之使者恩格德尔额驸至,留住於家。闻尽取叶赫国人携归,恩格德尔额驸率众贝勒之使者出迎。至大城地方会见汗。见毕,宿一夜。翌日行至界藩城。众福晋迎於界藩河南山岗,叩见汗。继之大贝勒率众贝勒叩见众福晋。其后,叶赫部东城贝勒布尔杭古,西城贝勒德勒格尔率所属众小贝勒、大臣叩见众福晋。即於该处

所,以会见礼,具盛筵宴之。

蒙古喀尔喀五部众贝勒遣使来曰:“若念该斋赛贝勒之罪,汗将诛之矣!以我喀尔喀五部诸贝勒之故,宥其死,而豢养之。此例何有耶?倘为明国携获,必杀其身,携首级以去也!今保其性命,恩莫过於此。为此,我等尚有何言?悉听汗命。”为覆其言,於九月初五日,遣喀尔喀五部诸贝勒使臣遗书曰:“我居山谷峰荫为生,对八十万之明与四十万之蒙古之大国,毫未开罪。乃尔之斋赛,先夺娶我已聘叶赫锦泰希贝勒之女,此一也。侵掠我乌扎鲁屯庄,此二也。无故杀我使臣和托,此三也。与明合谋,对天立誓曰:‘若多加赏赍与我,我将征讨与尔为敌之国。’复於明通事面前曰:‘乃赐我重赏,倘不助尔征伐满洲,上天鉴之。’遂斩断活白牛之腰,於马上以手对天洒祭牛血。

此乃四也。明国、朝鲜,语言虽异,然发式、衣饰皆同,此二国算为一国也!蒙古与我两国,其语言亦各异,而衣饰风习尽同一国也!斋赛竟与风俗殊异之明国盟誓,欲屠戮我等相同之

国人,献骨於明,以取明国金银。我闻知此,曾欲设法报复。我攻取铁岭城之翌日,斋赛乘我军士出城前,率兵而至,杀我先出城牧马之人一百,掠马千匹。斋赛处处与我为难,又至铁岭,识我诸申衣冠容貌,仍行杀戮,故我出兵报之。天以斋赛与我,致使屡与我为敌之斋赛被擒即欲杀之,然念尔喀尔喀卓里克图贝勒及额布格德依、黄台吉等,故留斋赛於此,并将此事原委令尔五部喀尔喀贝勒等知之。再者,尔等征明国,大明国即灭乎?为何不略他处,而无故侵夺我所存铠甲、所积粮谷等一应物件乎?何以明知而故犯耶?”闻扎鲁特国人来至叶赫,劫其粮谷,屠其遗民,即遣莽古尔泰贝勒及岳托贝勒、达尔汉侍卫,率兵二千,前往尽收叶赫之遗民。闻扎鲁持国锺嫩、桑噶尔斋二贝勒属下民人,又来叶赫杀人劫粮,遂往驱逐之,俘一百三十人,获马四十七匹,牛三百五十头、驼一只。其一百人,杖后放归,馀三十人等,缚以铁索,囚留之。

十月二十二日。喀尔喀卓里克图洪巴图鲁贝勒为首之诸贝勒遣使致书曰:“恭敬英明汗往昔屡犯贵方,诚斋赛之罪,汗自知之。曾言以明国为敌,合谋征讨之,所言甚是也!愿共征讨之,直抵山海关。不践此言,佛天鉴之!再者,倘与明和,必由我等商定后,共同和之,倘若明输财物,厚尔而薄我,尔等勿受;厚我而薄尔,我亦不受。能践此言,则名扬遐迩!”据闻蒙古察哈尔汗之使者名杭噶尔拜虎者与该使同至。遂遣人送牛二头、酒二瓶以迎该二处之来使。察哈尔使者所赍书曰:“四十万蒙古国之主巴图鲁青吉思汗谕:致问水滨三万诸申之主恭敬英明汗安居无恙耶!明国与我二国昔为讐敌。我闻午年至未年,尔骚扰明国。此未年夏,我亲至广宁,降服其城,收取贡赋。今尔出兵广宁城,我将钳制於尔。我二人素无衅端,若我所服之众为尔所得,则我有何名?若不听我此言,则我二人之是非,天将鉴之!前时我等遣使往来,后因尔使者捏告我骄慢,遂相断交。若以我言为是,尔遣前使前来。”诸贝勒、大臣阅毕皆怒,半数贝勒、大臣欲杀来使,半数贝勒,大臣谓不必杀之,可削其耳鼻遣之。汗曰:“尔等怒之,是也!我亦怒矣!然来使有甚?罪在其书恶言之主也!至於来使则暂勿遣还,而久留之。待遣归时,我亦书恶言以报之。”遂留其使。

十一月初一日,与喀尔喀五部相盟和好,缮写誓书。遣额克兴额、楚胡尔、雅希禅、库尔禅,希福五大臣赍书与喀尔喀五部诸贝勒。书曰:“五部喀尔喀诸贝勒与恭敬英明汗之十部诸贝勒,我二国既蒙天地眷祐,愿相盟好,同谋共处。故我二国对天地誓之。恭敬英明汗之十部执政贝勒,喀尔喀五部之执政贝勒,执掌二国大政,於已未年十二月,刑白马、乌牛、置设酒一碗、肉一碗、土一碗、血一碗、骨一碗,以诚信之言誓告天地。我二国素与明国为仇,今将合谋征之。何时与明国修好,必共同商议而后和之。若毁天地之盟,不与五部喀尔喀商议,恭敬英明汗先与明和,或明欲败我二国之盟,密遣人挑唆我执政之十部贝勒,而不以其言告五部喀尔喀,当受天地谴责,夺我十部执政贝勒之寿算,溅血、蒙土、暴骨而死。若明国欲与五部喀尔喀媾和,密遣人离间之,而不以其言告我,则夺喀尔喀执政之杜楞洪巴图鲁、奥巴戴青、厄参台吉、巴拜台吉、阿索特金、莽古尔岱,额布格德依黄台吉、乌巴希台吉都棱、古尔布什、岱达尔汉、莽古尔岱戴青、毕登图、叶尔登、楚胡尔、达尔汉巴图鲁及恩格德尔、桑噶尔寨、布塔齐都棱、桑噶尔寨、巴雅尔图、多尔济、内齐汗、卫徵、鄂尔哲依图、布尔噶图、额登、额尔济格及五部喀尔喀执政贝勒等之纪算,亦溅血、蒙土、暴骨而死。我二国若践此天地之监,则蒙天地祐之矣。饮此酒、食此肉,我二国执政诸贝勒可得长寿,子孙百世,及於万年。愿二国如同一国,永享太平,亦乃天地之意也。恭敬英明汗、五部诸贝勒,二国共立此誓。”遂拜天地誓之。五部喀尔喀使者来时,扎鲁特地方之三十贝勒乃因其贝勒巴克、色本二人与斋赛一同被擒,特送来马三十匹、驼三只。英明汗曰:“吾不需财畜,唯需至死不渝之诚心。但见尔等笃信之意,即不受财畜,尽行退还。若言何为诚信?以待见尔扎鲁特贝勒举兵伐明,方知可信与否焉?尔蒙古贝勒竟与语言殊异之明国合谋,盟誓天地,欲征讨於我,故天地不容,致尔蒙古贝勒,为我所执。此天之所赐为我所获之贝勒,未见尔之诚信,不予放归。倘以被执之巴克、色本居此过久为怜,可遣巴克、色本之子各一人前来替代。至於巴克、色本二人,可一人先归,归者转来后,另一人再归,如此更番往来之。”言毕遣归来使。与蒙古五部喀尔喀贝勒盟誓时,将与斋赛贝勒一同被擒之斋赛子克希克图遣归。赐克希克图以貂皮里貂皮镶边闪光倭缎面皮袄,猞猁皮**子及帽、腰带、衫、裤及靴等换穿之,并赐鞍马骑乘。行前,英明汗曰:“待我二国合谋征明,得广宁地方后,我再考虑斋赛之事。克广宁地方之前,可令尔斋赛二子更番往来。一子於彼处监护牲畜房舍及国人,一子则在此侍父。倘不遣一子归彼,恐彼所有之国人尽被兄弟欺凌侵夺。”言毕令还之。此次遣还使者时,未令扎鲁特贝勒遣来之五人同归,仍留居之,为此遗书曰:“锺嫩,桑噶尔寨:尔国人等来我叶赫地方,将我於该地输运粮谷之人杀掠各半。我兵闻知,擒获百三十人,释还百人。我曾四次遣人致书,欲修和好,尔竟不从。尔等蒙古,仍如此渝盟轻我,将我存放於开原城之铠甲诸物,尽数掠去。对此,我可置之不问,唯我本人辛若、我军士死战攻破开原、铁岭、叶赫等地所获之粮谷、人口、马匹、牛只等物,尔蒙古为何尽夺之?我破城时,尔蒙古与我同破乎?其田地,与尔蒙古合种耶?尔蒙古以养牲、食肉、衣皮为生,而我国则以耕田食谷为生矣!两国本非一国乃语言相异之国也!尔蒙古人等如此悖理作恶者,尔贝勒等知否?知之则寄语告知。倘贝勒等不知,则其沮坏和好之道者如何处治,尔贝勒等知之。我四次遣人致书修好,尔竟不从。尔蒙古国何故如此沮坏所议和好之道?和好之道何恶有之,不和之道何善存之?尔二贝勒属下国人抢我粮谷千石,当将此粮尽数归还。倘已食尽、可输羊千只、牛百头,以抵偿所抢之粮谷。若能照办,则将其馀三十人放还。再自叶赫逃往之人、牛、马,尽行退还。尔等自叶赫抢去之人、马、牛,亦皆查还。至被尔等诛戮之人,悉立牌位以祭之。扎鲁特地方诸贝勒,尔等若以尽数归还投归我之人、马、牛及我等所取之人、马、牛等,所杀之人,悉立牌位以送来①,倘匿一人、一马、一牛不还,则天地鉴之等语盟誓,则我必信尔等!仍照旧例,待以亲戚,互通来往。若不查还尔等所掠人、马、牛畜所杀之人,弗立牌位,行不践言,则我更何以相信尔等,遣使往来耶!”五部喀尔喀诸贝勒,遂由各自住地会聚一处,商议十日后,曰称:“自叶赫逃来之人、马、牛,尽数归还之,愿两国亲睦如一。”十二月二十三日,英明汗所遣之额克兴额、楚胡尔、雅希禅、希福、库尔禅会五部喀尔喀诸贝勒於噶克察谟多冈乾塞特尔黑孤树地②,鞍汗所遗之书,缮写誓言,刑白马乌牛,对天地焚书盟誓。盟誓之时,扎鲁特地方锺嫩贝勒以地处窵远未至。盟誓期间,蒙古国因无粮谷,屡至开原、铁岭掠粮。或掠粮而去,或被擒拿,夺其牲畜,凡有七八次,获牛计千馀。

十二月,扎鲁特部色本之子昂阿台吉前来见汗。

①原转抄本签注:谨查waha niyalmaibeyebe ilibume一句盖被杀之人既无完屍,当立牌位送来之意。

②原转抄本签注:谨查gakca modo sereemhun mooi ganggan I seterhei乃一地之名。

猜你喜欢
  北狩见闻录全文·曹勋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二十一·李心传
  大明穆宗庄皇帝宝训卷之一·张居正
  卷四十二·苏辙
  一二二四 杭州织造额尔登布奏传谕陆费墀赔办并阅看文澜阁书籍情形折·佚名
  一○八一 军机大臣奏俟江苏送到《通鉴纲目续编》原书缴进销毁片·佚名
  六八七 军机大臣奏阅看发下《韩昌黎全集考异》等宋板书分别办理片·佚名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十一·阿桂
  评鉴阐要卷十·乾隆
  钦定金史语解卷三·佚名
  卷十二 晋语六·左丘明
  裴守真传(附裴子余传)·刘昫
  卷二十四·佚名
  卷十一·佚名
  第九章 护法归来·李宗仁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八出 惊飓·李渔

    〖南吕引子·临江仙〗(小生冠带,引众上)鸡肋微官邻幻蜃,愈教心悟浮云。乡音迢递不相闻。亲朋劳梦寐,骨肉费咨询。下官登莱观察使杨雨公是也。发迹浙中,分符海表,操北门之锁钥,固中国之藩篱。且喜海晏河清,人民乐业,正是文

  • 初集卷十八·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初集卷十八古今体六十九首【癸亥七】兴京姬室于豳日炎刘起沛时一人方缔造四海遂为基皇?犹然在臯门尚可思屏藩堪示固宫室不言卑往者争?际同归出衆姿秋风经故国膏雨遍新陂父老迎鸾驭材官卫羽旗初来尤

  • 印象·闻一多

    一望无涯的绿茸茸的—— 是青苔?是蔓草?是禾稼?是病眼发花?—— 只在火车窗口像走马灯样旋着。 仿佛死在痛苦底海里泅泳—— 他的披毛散发的脑袋 在噤哑无声的绿波上漂着—— 是簇簇的杨树林钻出禾面。绿杨遮着作工的——

  • 卷八·常璩

      大同志   古者国无大小,必有记事之史,表成著败,以明惩劝。稽之前式,州部宜然。自刘氏祚替而金德当阳,天下文明不及曩世,逮以多故。族祖武平府君、汉嘉杜府君并作《蜀后志》,书其大同,及其丧乱。然逮在李氏,未相条贯,又其

  • 卷九·李心传

     时事二  赵子直丘宗卿杨嗣勋不欲吴氏世袭虞丞相既没朝廷复命吴挺为兴州御前诸军都统制兼知兴州充和西安抚使凡十九年矣绍熙五年夏卒于军于是杨嗣勋总领财赋先事白朝廷乞择重臣镇蜀乃以丘宗卿为制置使宗卿未入蜀而

  • 春秋战国异辞卷五十·陈厚耀

    赵烈侯烈侯元年魏文侯伐中山使太子击守之六年魏韩赵皆相立为诸侯追尊献子为献侯【史赵世家】烈侯好音谓相国公仲连曰寡人有爱可以贵之乎公仲曰富之可贵之则否烈侯曰然夫郑歌者枪石二人吾赐之田人万亩公仲曰诺不与居一

  • 卷之一百七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二百六十一·佚名

      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十一月己亥朔上诣皇太后宫、问安。  ○免浙江钱塘等十三县、衢州一所、本年分旱灾额赋有差。  ○壬寅。兵部议覆、山东登州总兵官李雄疏称、分拨战船十只送锦州、并请分巡海汛等语。应

  • 卷首·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卷首钦惟大清受命有天下列圣重光凝庥笃祜仁风翔于六合武烈靖乎八纮雕题漆齿编结沮顔之国五帝不能服重译所未至者莫不陆詟水栗顿首受吏乃厄鲁特准噶尔者别出有元阿鲁台之部其后声譌为厄鲁特

  • 澄斋日记 光绪卅一年乙巳·恽毓鼎

    乙巳年正月初一日晴。澄斋主人年四十三岁,采涧夫人三十二岁,侍妾王氏二十八岁;长儿宝惠二十一岁,儿妇曹氏二十一岁,次儿宝襄十一岁,三儿宝纶、四儿宝仪同九岁,五儿宝振二岁;长女阿娴十七岁,二女阿丙十岁,三女恩八岁,四女南七岁,五

  • 附录二 关于鲁迅·周作人

    《阿Q正传》发表以后,我写过一篇小文章,略加以说明,登在那时的《晨报副刊》上。后来《阿Q正传》与《狂人日记》等一并编成一册,即是《呐喊》,出在北大新潮社丛书里,其时傅孟真罗志希诸人均已出国留学去了,《新潮》交给我编辑

  • 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陈寿

    (蒋琬传、费祎传、姜维传、蒋斌传、蒋显传、刘敏传)蒋琬传,(附蒋斌等传)蒋琬,字公琰,零陵郡湘乡县人。他二十岁上与表弟泉陵人刘敏都成为当地名人。蒋琬以州书佐的身份跟随先主刘备入蜀,升为广都县县长。刘备曾在一次外出视

  • 我的家庭·沈从文

    咸同之季,中国近代史极可注意之一页,曾左胡彭所领带的湘军部队中,有个相当的位置.统率湘军转战各处的是一群青年将校,原多卖马草为生,最著名的为田兴恕.当时同伴数人,年在二十左右,同时得到满清提督衔的共有四位,其中

  • 天地之道(1)·戴圣

    ——教化如同春风化雨 【原文】 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2),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3),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也(4)。 【注释] (1)本节选自《乐记.乐施》。

  • 大乘起信论广释卷第三·昙旷

    京西明道场沙门昙旷撰论。又以觉心至非究竟觉 释曰。下广二觉。于中有二。先明始觉。后显本觉。前中又三。总标因果满非满觉。次广寄四相释成其义。后显始觉不异此初也。言心源者。有其三义。本觉真如为染心源。业相

  • 卷九·佚名

    嘉兴大藏经 屾峰宪禅师语录屾峰宪禅师语录卷九嗣法门人(智质 智原)同阅真赞释迦佛威音非前弥勒非后垢衣时挂暂云逢珍御才披浑莫觏法无法东震西干住无住乌飞兔走祇者是还依旧山河万古长如绣普贤大士洗象图大士心闻

  • 方是闲居士小稿·刘学箕

    宋代诗文别集。2卷。刘学箕著。卷首有刘淮作序,称其“笔力豪放,诗摩香山之垒,词拍稼轩之肩”。《四库全书总目》,则认为,“其诗虽大体出白居易,而气味颇薄,歌行则往往放笔纵横,时露奇崛,或伤于稍快稍粗,与居易又别一

  • 法澜澄禅师语录·佚名

    清原澄说,清杲编。二卷。卷上收,住荆州天王禅寺、当阳度门禅寺语录。卷下收住荆州菩提场、报恩禅寺语录、机缘、入室、偈颂、佛事、塔记。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九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