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君子卷第十二

或问:“君子言则成文,动则成德,何以也?”曰:“以其弸中而彪外也。

般之挥斤,羿之激矢。君子不言,言必有中也;不行,行必有称也。”或问:“君子之柔刚。”曰:“君子于仁也柔,于义也刚。”或问:“航不浆,冲不荠,有诸?”曰:“有之。”或曰:“大器固不周于小乎?”曰:“斯械也,君子不械。”或问“孟子知言之要,知德之奥”。曰:“非苟知之,亦允蹈之。”或曰:“子小诸子,孟子非诸子乎?”曰:“诸子者,以其知异于孔子者也。孟子异乎?不异。”或曰:“孙卿非数家之书,侻也;至于子思、孟轲,诡哉!”曰:“吾于孙卿,与见同门而异户也,惟圣人为不异。”牛玄骍白,睟而角,其升诸庙乎?是以君子全其德。

或问“君子似玉”。曰:“纯沦温润,柔而坚,玩而廉,队乎其不可形也。”或曰:“仲尼之术,周而不泰,大而不小,用之犹牛鼠也。”曰:“仲尼之道,犹四渎也,经营中国,终入大海。它人之道者,西北之流也,纲纪夷貊,或入于沱,或沦于汉。”淮南说之用,不如太史公之用也。太史公,圣人将有取焉;淮南、鲜取焉尔。

必也,儒乎!乍出乍人,淮南也;文丽用寡,长卿也;多爱不忍,子长也。仲尼多爱,爱义也;子长多爱,爱奇也。

或曰:“甚矣!传书之不果也。”曰:“不果则不果矣,又以巫鼓。”或问:“圣人之言,炳若丹青,有诸?”曰:“吁!是何言与?丹青初则炳,久则渝。渝乎哉?”或曰:“圣人之道若天,天则有常矣,奚圣人之多变也?”曰:“圣人固多变。子游、子夏得其书矣,未得其所以书也;宰我、子贡得其言矣,未得其所以言也;颜渊、闵子骞得其行矣,未得其所以行也。圣人之书、言、行,天也。天其少变乎?”或曰:“圣人自恣与?何言之多端也。”曰:“子未睹禹之行水与?一东一北,行之无碍也。君子之行,独无碍乎?如何直往也!水避碍则通于海,君子避碍则通于理。”君子好人之好,而忘己之好;小人好己之恶,而忘人之好。

或曰:“子于天下则谁与?”曰:“与夫进者乎!”或曰:“贪夫位也,慕夫禄也,何其与?”曰:“此贪也,非进也。夫进也者,进于道,慕于德,殷之以仁义。进而进,退而退,日孳孳而不自知倦者也。”或曰:“进进则闻命矣,请问退进。”曰:“昔乎,颜渊以退为进,天下鲜俪焉。”或曰:“若此,则何少于必退也?”曰:“必进易俪,必退易俪也。进以礼,退以义,难俪也。”或曰:“人有齐死生,同贫富,等贵贱,何如?”曰:“作此者,其有惧乎?信死生齐,贫富同,贵贱等,则吾以圣人为嚣嚣。”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

人必先作,然后人名之;先求,然后人与之。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未有不自爱敬而人爱敬之者也。

或问:“龙、龟、鸿、鹄不亦寿乎?”曰:“寿。”曰:“人可寿乎?”曰:“物以其性,人以其仁。”或问:“人言仙者,有诸乎?”“吁,吾闻虙羲、神农殁,黄帝、尧、舜殂落而死,文王,毕;孔子,鲁城之北。独子爱其死乎?非人之所及也。仙亦无益子之汇矣!”或曰:“圣人不师仙,厥术异也。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仙人之于天下,耻一日之不生。”曰:“生乎!生乎!名生而实死也。”或曰:“世无仙,则焉得斯语?”曰,“语乎者,非嚣嚣也与?惟嚣嚣为能使无为有。”或问“仙之实”。曰:“无以为也,有与无,非问也。问也者,忠孝之问也。忠臣孝子,偟乎不偟。”或问:“寿可益乎?”曰:“德。”曰:“回、牛之行德矣,曷寿之不益也?”曰:“德,故尔。如回之残,牛之贼也,焉得尔?”曰:“残,贼或寿。”曰:“彼妄也,君子不妄。”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君子忠人,况己乎?小人欺己,况人乎?

猜你喜欢
  卷五·陈祥道
  春秋辨义卷十三 ·卓尔康
  卷十二·林之奇
  第三章 纵欲则学业无成·佚名
  卷四·吴廷华
  卷六·姚炳
  提要·毛奇龄
  少仪·姚际恒
  卷七十七(後秦三藏鸠摩罗什译)·佚名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要·太虚
  杂宝藏经卷第七·佚名
  佛说海龙王经卷第二·佚名
  华枝春满·李叔同
  北斗七星念诵仪轨·佚名
  净土未明勿学通家·印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笑·林徽因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和唇边浑圆的漩涡。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轻软如同花影,贝齿的闪光里躲。艳丽如同露珠,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痒痒的甜蜜涌进了你的心窝。水的映影,风的轻歌。朵朵的笑向散乱的挨

  • 卷五十四·志第二十一·柯劭忞

      ○河渠三   △浑河 滹沱河 冶河 滦河 吴松江 淀山湖 四川江堰 盐官州海塘 诸路水利   浑河,又名卢沟河,其上流为桑乾河,发源于太原之天池,伏流至朔州马邑县,浑泉涌出,曰桑乾泉,东流自奉圣州入宛平界,至都城四十里东

  • 卷十三·齐六·佚名

    齐负郭之民有狐咺者齐负郭之民有狐咺者,正议闵王,斮之檀衢,百姓不附;齐孙室者陈举直言,杀之东闾,宗族离心;司马穰苴为政者也,杀之,大臣不亲。以故燕举兵,使昌国君将而击之。齐使向子将而应之。齐军破,向子以舆一乘亡。达子收余卒

  • 卷之三百八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十八·纪昀

    列传辽 【二】○辽二耶律乌哲【唐古】 耶律厚【和勒博】耶律安图 萧塔喇噶耶律塔喇 耶律伊勒哈萧和斯 高勋耶律萨哈 耶律贤适室昉 纽哩刘景 郭袭耶律苏色 耶律阿穆尔邢抱 朴马得臣耶律和克【穆尔古】耶律乌哲

  • 两汉笔记卷十二·钱时

    宋 钱时 撰桓帝元嘉元年春正月朔羣臣朝贺大将军冀带劒入省尚书蜀郡张陵呵叱令出敕羽林虎贲夺劒冀跪谢陵不应即劾奏冀请廷尉论罪有诏以一岁俸赎百寮肃然河南尹不疑尝举陵孝亷乃谓陵曰昔举君适所以自罚也陵曰明府不以

  • 亦黑迷失传·宋濂

    亦黑迷失,畏吾儿人。至元二年(1265),入宫为宿卫。九年,奉世祖命出使海外八罗孛国。十一年,与该国使臣携珍宝奉表来朝拜,世祖嘉奖亦黑迷失,赐金虎符。十二年,再出使八罗孛国,与该国国师携名药来献,世祖赏赐甚厚。十四年,授兵部侍

  •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佚名

    【提要】 陈轸的大计在楚国得不到赏识,他也就开始向秦国献计献策了。他的言说充分运用了类比、暗喻、寓言等形象的修辞手法,无疑是一流的口才。 【原文】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陈轸谓楚王曰:“王不如以地东解于齐,西讲于秦

  • 引用总目·赵顺孙

    四书纂防引用总目晦庵先生【易本义 啓防  诗集解 太极解通书解 西铭解 文集  语录】三山黄氏【榦  论语通释 孟子讲义直卿 诸经讲义 文集 语录】庆源辅氏【广  论语答问 孟子答问汉卿】临漳陈氏【

  • 卷一·郑玉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阙疑卷一      元 郑玉 撰春秋孟子曰晋之乘楚之檮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谓其义则丘窃取之矣杜氏曰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记远近

  • 覆陈肇琪君书·太虚

    奉教无任欣感!遥荷垂询,兹寄上拙著在家士女学佛程序一册,希赐察及之!又首都已由中国佛学会设有星期研究会,若能加入,当不无互助之益。专复,并颂时祉!太虚启。十八年十二月三日。(见海刊十一卷二期)

  • 美术与佛学·太虚

    ──十八年十一月在长沙华中美术专校讲── 一 我之美术观   二 佛学与美术   三 佛教美术在美术界之位置   四 在今日中国提倡美术之功效一 我之美术观甲、美术之来源:美术由工艺、文学二要素所构成;

  • 卷第三下·志磐

    佛祖统纪卷第三下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第一之三下十二年(辛卯)佛遣目连。白父王及耶输曰。太子罗睺。年已九岁。应令出家。耶输答曰。如来为太子时。娶我为妻。未满三年逃至山泽。勤苦六年得佛

  • 卷第一百十九·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一百十九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未详法嗣实性大师因同参芙蓉训禅师至。上堂。以右手拈拄杖。倚放左边。良久曰。此事若不是。芙蓉师兄也大难委

  • 費隱禪師語錄目次·费隐通容

    卷一上堂卷二上堂卷三上堂卷四上堂卷五上堂卷六上堂卷七上堂卷八上堂卷九上堂卷十小參入室卷十一法語偈書問卷十二問答機緣拈古卷十三頌古判古贊卷十四雜著小佛事卷十五紀年錄

  • 金石文考略·李光暎

    十六卷。清李光暎撰。李光暎,字子中,嘉兴 (今属浙江省)人。嘉兴朱彝尊曾著有《吉金贞石志》,后朱氏所藏金石刻,又归于李光暎。李氏遂辑所得,并集诸家之论,而成此书。书前有雍正七年 (1729)金介复序,称此书编撰有条理

  • 金箓玄灵转经早午晚行道仪·佚名

    金箓玄灵转经早午晚行道仪,原不署撰人。其祝文中有「圣寿天齐、皇明日丽」之语,当系明代道士所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分作三篇,即〈玄灵转经早朝行道仪〉、〈玄灵转经午朝行道仪〉、〈玄灵转经晚朝行道

  • 春秋·孔子

    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相传为孔子所编。记载周王朝、鲁国及其它各国大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行文简扼谨严,寓带褒贬,称“春秋笔法”,对后世历史著作和散文著作甚有影响。解释《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