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东游纪

大江近海皆有潮,惟浙江有巨涛,浪卷如山,声闻如雷,天下奇观也。浙江下流有黄公洋,广三百里,始自大海,纳以巨泽,水势相夹激而怒涛生。昔唐卢肇赋云:“犹兹水也,夹群山而远入,以巨泽灌其喉。”可见不特海门二山之一阻矣。塘为钱桱王所筑,因以名之。而浙江之源出婺源浙岭,其山高峻难行,缘山取道,凡十八曲折而上,故曰“浙”也。

昔渡钱塘,值大风陡作,雪浪滔天,江空无西渡者。逾日早发,至中流,风雨大至,舟屡倾侧,几至颠覆。舟中之人相顾骇愕,呼天吁神,众相扰乱。余戒舟人稳坐,喻以生死有命,如命当绝,即葬于鱼腹中耳,何忧惧为!幸数浪拍岸,同舟者得以共济。后继至一舟,竟溺于江。已而登岸,见沙尘蔽天,道傍拔木无算,始知异常之风波也。

逾西兴关,复登小舟,由萧山至会稽,探禹穴,登越王台。仍愈东关,谒孝女祠,遂泛江上之舟。江狭水迅,顺流而下,至曹娥、东坝。一望东山,皆谢安故迹,上有洗屐池、蔷薇洞、着衣亭、白云轩,明月堂中有晋安石、康乐、宋深甫、明木斋四像。余览毕登舟,睹江山佳丽,风日晴和,诚胜游也。

自此盘旋溪涧中,终日行数十里,即古剡溪。自嵊县走新昌道,途遇谢樗仙,同登介如寺、南明寺,纵观石佛、月峡。深涧长松,俱堪把玩。至水帘洞,飞泉湍泻而下,浑如珠帘。过天姥山房,入万年寺,望石梁一道,横互于上,瀑布鸣泉,澎湃奔腾于下,此为天台胜地,诚奇观也。

时自江东返棹,复由余杭登大涤山,览洞霄之胜。经临安至天目之东,旋绕西天目,为于潜邑。逾山止宿于山民居,用宁国富民也。其屋枕山面水,丛林密竹之下,阴翳可爱。

由宁国邑至郡,皆在山谷中。至黄池,则大河漫衍,莫辨远近,泛舟终日,始抵太平。登采石矶,诣龙江关,入金陵,即古建业,高祖昔定鼎于此。旧吴时跨秦淮南北,周回二十五里。洪武初益拓而东,尽锺山之麓,凡九十六里。立门十三:南曰正阳,南之西曰通济,又西曰聚宝,曰三山、曰石城,北曰太平,北之西曰神策、曰金川、曰锺阜,东曰朝阳,西曰清凉,西之北曰定淮、曰仪凤,今塞锺阜、仪凤二门。其外城则因山控江,周回一百八十里,别为十六门。紫金诸山,环亘于东北,大江回绕于西南,龙蟠虎踞,古称雄镇。迨今唯睹城郭崔巍,而宫阙荒芜,殿阁止存武英、奉先,犹故物也。

然宫逼近城东,而民居处其西,自长安街至大中、三山,抵水西门,路甚整洁,民居两廊可步,尤便行人。出正阳门数里,为南郊坛。出聚宝门一里,为报恩寺,有琉璃塔,高二十五丈,永乐年重建,夜每燃灯数十,如星光灿烂,遥见十里之外,寺左为雨花台,台在山冈,可西望大江。三山门内为凤凰台。出朝阳门,沿城而南,恭谒孝陵。陵中禁采樵,草深木茂,望之丛蒙,深远不可测,惟遥望殿宇森严。御路傍列石器,长亘数里。前峙御碑,高三丈许,覆以石亭,亭前朱门篽戟,以时启关。左有懿文皇子墓,亦朱门深锁,不能至也。洪武初,置漆园、桐园、棕园于钟山之阳,种木各万株,以收油、漆、棕缆,用造海船及防倭战舰。其省民之供,虑周如此。

城北为太平门,内曰太平冈,外曰太平堤。三法司在堤之南,公庭简肃,殊清闲无事。夏月面后湖,观夹堤芙蕖,湖光荡漾,鹤舞松阴,鹿鸣芳砌,可称吏隐。都察院邸第在太平冈下,壮丽严整,传为刘诚意先生所建。北之西有鸡鸣山,登之可以眺远,故宫遗址,俨然一望中矣。自彩石放舟而下,经燕子矶,上有观音阁,悬大江之崖,望之危险。再下为黄天荡,江阔水涌,四望无涯,亦无芦苇沙洲,虽值风恬日朗,而江涛震撼,白浪横空,唯闻澎湃之声而已。登仪真公署,有后乐楼,楼下四围皆水,遍植莲花,凫鸥荡漾,对景可以忘机。题“后乐”者,吾杭吴龙江也。

自**、来安诣滁州,古琅琊山有醉翁亭,犹存欧阳永叔庄诵卧碑,而渡濠梁,即庄周观鱼处。由王庄、固镇达宿州,时得人以招抚,遂转荒芜为乐土,有司之所系良重矣。自彩石渡当利,为和州,阴陵山在焉,即项羽迷道处。郊外数里有香泉,温暖可浴。界首以北,有乌江。之雍家城,谒霸王祠。祠后墓甚高大,宛如一小山,意者古人之葬,皆高封其丘。汉以王礼葬,尤宜尔也。今人于墓顶建庙,庙后垒小堆为葬穴,失古人之意矣。界首以南为昭关,崎岖险隘,虽白日徐行,尤觉高井,遂达庐阳。

庐阳之民朴茂少文,守礼义,重廉耻。地产红米,丰岁一金可易四石。尤多药物,江南、江右商贾咸集聚焉。庐人藉以充足,有以也。庐之属皆巨邑。而形胜则庐江有庐山,山甚崔巍,登巅望湖,有剑池、石匣,可以眺远。巢县有巢湖,湖中有山,山上寺观皆可延览,而半汤池亭为最。自巢间道趋全椒,诣龙城古剎,时夜月微明,叩门止宿。由石梁东下,河流屈曲,顺流而行二百余里,皆荒落村庄,非大道通衢。过李湾、茅塘,乃含山、全椒之正路。从棠邑、仪真、天长经伏波祠,为盱眙邑。所过高山深涧,流水潺潺,灵石齿齿,茂林修竹,不异江南风景。舆人扪萝揭衣,殊苦于行,余方凭衡眺听,不知道路之阻且长也。

盱眙县治在山之麓,山涯即为黄河。渡河至泗州,登州北门,遥望祖陵,隐隐如弹丸之地,四面皆水。将渡泗水,大风陡作,波涛汹涌,舟不能前,乃弃舟从陆。时天寒甚,至洪泽驿,倾圯不可入,乃就民居火炊。向日晡,途多水涧,复舍舆就骑,昏黑驰五十里,投黄冈寺。寺在荒村,扌刍殿茅房,皆废为牛羊皂,山僧数人,皆野朴不能为礼;山阳之属也。

逾黄家集,抵淮安。环城皆水,旋绕而行,始入城。访淮阴庙、漂母祠,乃遂登舟。时新秋风敛,雨后凉生,坐卧安舒,较驰驱舆马,奔走炎郁之中,又爽然自适矣。

猜你喜欢
  卷三百七十二·列传第一百三十一·脱脱
  卷一百七十三·列传第七十·柯劭忞
  契丹國志卷之二十二·叶隆礼
  元朝典故编年考卷九·孙承泽
  名山藏卷之三十七·何乔远
  卷之一百六十四·佚名
  卷之十二·佚名
  卷之一百二十八·佚名
  卷四十八·佚名
  卷七十·班固
  卷一百二十六·司马迁
  张邦昌传·脱脱
  李汉超传·脱脱
  ●皇朝通典卷之二十六·佚名
  卷七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中秋·刘半农

    中秋的月光, 被一层薄雾, 白濛濛的遮着。 暗而且冷的皇城根下, 一辆重车, 一头疲乏的骡, 慢慢的拉着。

  • 卷二十八 封禅书第六·司马迁

    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虽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给,是以即事用希。传曰:“三年不为礼,礼必废;三年不为乐,乐必坏。”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

  • 卷三百五十三 元豐八年(乙丑,1085)·李焘

      起神宗元豐八年三月乙未盡其月   三月乙未,大赦天下,其赦法用第二等。(兩紀並書赦天下。)   差官禱于天地、宗廟、社稷、諸陵。(新紀書遣官禱于天地、宗廟、社稷、諸陵。舊紀不書。)   丁酉,皇太后遣勾當御藥院梁

  • 第一百回 徒乘舆朱全忠行弑 移国祚昭宣帝亡唐·蔡东藩

      却说朱全忠辞行归镇,昭宗御延喜楼,亲自宴饯,席间赐全忠诗,全忠依章属和,又进《杨柳枝词》五首,一褒一颂,无非是纸上风光。全忠奏荐清海节度使裴枢,可任国政,且谓臣与克用,无甚大嫌,乞厚加抚慰。昭宗惟命是从,全忠即谢宴启行

  • 卷之十五·佚名

    成化元年三月戊申朔命中军都督府带俸都督同知张钦协同定襄伯郭登管府事○浚通济河耍儿渡口命工部主事蒋瑄都指挥同知陈逵董其役○迤北虏酋孛来构朵颜三卫苦惟等九万骑入辽河总兵官武安侯郑宏等率兵御之生擒虏贼男妇十

  • 卷之四百九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三五七禀道光二十三年一月十六日一二二○三--一九·佚名

    头役禀复:古阿才不肯承充总理,据庄正王丙秀称:古开盛堪充台下三皂头役蔡然叩首叩禀,为遵饬协举,禀请电夺事。缘蒙钧单谕称:「吞霄总理刘振德办事不前,已将戳记吊销。查有该处监生古阿才,为人诚实,堪充该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一·纪昀

    列传元 【五】○元五耶律楚材【铸】 札哈钮祜禄重山 杨惟中耶律楚材扎哈钮祜禄重山杨惟中△耶律楚材耶律楚材字晋卿辽东丹王托云八世孙父履以学行事金世宗终尚书右丞楚材三岁而孤母杨氏教之学及长博极羣书旁通天文

  • 周文君免工师籍·佚名

    【提要】 “大臣得誉,非国家之美”,君臣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非有政治头脑的人士不能洞悉。古代善辩之人总是能剖析微妙、点明真理、征服人心。说服他人首先要说服自己,说服力的力度要靠充足的理由和众多的经验事实来维

  • 卷第六十八·佚名

    宰相十八 罢免四庞籍罢相除依前尚书户部侍郎知郓州仍改赐推诚保德翊戴功臣散官勋封食邑食实封制皇祐五年闰七月壬申门下。图治之世。宜本至公。预政之文。合防嫌迹。矧居四辅之首。允在百僚之先。苟罹干请之名。殊失

  • 卷十八·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十八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十八圜丘祀天元史文宗本纪至顺元年九月敕有司缮治南郊斋宫祭祀志至顺元年将亲郊十月辛亥太常博士言亲祀仪注已具事有未尽者案前代典礼亲

  • 襄公·襄公十六年·左丘明

    【经】十有六年春王正月,葬晋悼公。三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湨梁。戊寅,大夫盟。晋人执莒子、邾子以归。齐侯伐我北鄙。夏,公至自会。五月甲子,地震。叔老会郑伯、晋荀偃

  • 潮音草舍诗存别集·太虚

      歌 偈  答八指头陀所示公案前三三与后三三,诸佛群生共一龛,弄巧文殊成大拙,惹人今古费疑参。  听道阶法师讲法华经得闻妙义障云开,权实双融法界恢,宝藏已知自家物,穷儿犹自费疑猜。  春风蛙曲六首游心物外禅初妙

  • 卷第十三·呆翁行悦

    列祖提纲录卷第十三 武林十八涧理安禅寺住持娄东行悦集 岁夜提纲 北禅贤禅师岁夜小参。年穷岁尽。无可与诸人分岁。老僧烹一头露地白牛。炊黍米饭。煮野菜羹。烧榾柮火。大家吃了唱村田乐。何故。免见倚他门户傍他墙

  • 新与旧·沈从文

    短篇小说集。沈从文著。1936年11月1日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初版。收小说9篇:《萧萧》、《山道中》、《新与旧》、《菜园》、《烟斗》、《失业》、《知识》、《薄寒》、《自杀》。

  • 四品学法经·佚名

    全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又称四品学法、四品觉法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叙说受持戒学之上、中、下、外等四品学法之义。(一)戒行备具,多知经法且能化度他人,称为真学,即上品。(二)纯行五戒,称为承法,即中品。(三)仅持

  • 续灯存稿·箬庵通问

    凡十二卷,另有目录一卷。明代僧箬庵通问编,居士施沛汇集,清康熙五年(1666)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五册。本书由施沛搜集宋末至明代禅门诸师之语录、传记、塔铭等,由通问编纂而成。共收录临济宗大鉴下自十八世至三十四世、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