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虹桥录下
虹桥为北郊佳丽之地,《梦香词》云:“扬州好,第一是虹桥。杨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箫。处处住兰桡。”游人泛湖,以秋衣、蜡屐打包,茶、灯遮,点心、酒盏,归之茶担,肩随以出。若治具待客湖上,先投柬帖,上书“湖舫候玉”。相沿成俗,寝以为礼,平时招携游赏,无是文也。《小郎词》云:“丢眼邀朋游妓馆,扌弃头结伴上湖船。”此风亦复不少。
每岁正月,必有盛集。二月二日祀土神,以虹桥灵土地庙为最,谓之“增福财神会”。
画舫有市有会,春为梅花、桃花二市,夏为牡丹、芍药、荷花三市,秋为桂花、芙蓉二市;又正月财神会市,三月清明市,五月龙船市,六月观音香市,七月盂兰市,九月重阳市。每市,游人多,船价数倍。
龙船自五月朔至十八日为一市。先于四月晦日试演,谓之“下水”;至十八日牵船上岸,谓之“送圣”。船长十余丈,前为龙首,中为龙腹,后为龙尾,各占一色。四角枋柱,扬旌拽旗,篙师执长钩,谓之“ㄢ头”。舵为刀式,执之者谓之“拿尾”。尾长丈许,牵彩绳令小儿水嬉,谓之“掉梢”。有“独占鳌头”、“红孩儿拜观音”、“指日高升”、“杨妃春睡”诸戏。两旁桨折十六,前为头折,顺流而折,谓之“打招”。一招水如溅珠,中置戽斗戽水。金鼓振之,与水声相激。上供太子,不知何神,或曰屈大夫,楚之同姓,故曰太子。小船载乳鸭,往来画舫间,游人鬻之掷水中,龙船执戈竞斗,谓之“抢标”。汉有以土瓶实钱果为标者,以猪胞实钱果使浮水面为标者,舟中人飞身泅水抢之,此技北门王哑巴为最。迨端午后,外河徐宁、缺口诸门龙船由响水闸牵入内河,称为客船。“送圣”后奉太子于画舫中礼拜,祈祷收灾降福,举国若狂。
画肪有堂客、官客之分,堂客为妇女之称。妇女上船,四面垂帘,屏后另设小室如巷,香枣厕筹,位置洁净。船顶皆方,可载女舆。家人挨排于船首,以多为胜,称为堂客船。一年中惟龙船市堂客船最多。唐赤子翰林端午诗云:“无端铙吹出空舟,赚得珠帘尽上钩。小玉低言娇女避,郎君倚扇在船头。”皆此类堂客船也。迨至灯船夜归,香舆候久,弃舟登岸,火色行声,天宁寺前,拱宸门外,高卷珠帘,暗飘安息,此堂客归也。《梦香词》云:“扬州好,扶醉夜踉将。灯影看残街市月,晚风吹上┺儿香。剩得好思量。”
城内富贵家好昼眠,每自旦寝,至暮始兴,燃烛治家事,饮食燕乐,达旦而罢,复寝以终日。由是一家之人昼睡夕兴,故泛湖之事,终年不得一日领略。即有船之家,但闲泊浦屿,或偶一出游,多于申后酉初,甫至竹桥,红日落尽,习惯自然。
贵游家以大船载酒,穹篷六柱,旁翼阑楹,如亭榭然。数艘并集,衔尾以进,至虹桥外,乃可方舟。盛至三舟并行,宾客喧阗,每遥望之,如驾山倒海来也。
郡城画舫无灶,惟“沙飞”有之,故多以沙飞代酒船。朱竹《虹桥诗》云“行到虹桥转深曲,绿杨如荠酒船来”是也。城中奴仆善烹饪者,为家庖;有以烹饪为佣赁者,为外庖。其自称曰厨子,称诸同辈曰厨行。游人赁以野食,乃上沙飞船。举凡水{有皿}筅帚、西圭箸[1234]、酱瓿醋<步瓜>、镊勺铛、茱萸芍药之属,置于竹筐,加之僵禽毙兽,镇压枕藉,覆幂其上,令拙工肩之,谓之厨担。厨子随其后,各带所用之物,裹之以布,谓之刀包。拙工司炬,窥伺厨子颜色,以为炎火温蒸之候。于是画舫在前,酒船在后,橹篙相应,放乎中流,传餐有声,炊烟渐上,幂ャ柳下,飘摇花间,左之右之,且前且却,谓之行庖。
烹饪之技,家庖最胜,如吴一山炒豆腐,田雁门走炸鸡,江郑堂十样猪头,汪南溪拌鲟鳇,施胖子梨丝炒肉,张四回子全羊,汪银山没骨鱼,江文密车螯饼,管大骨董汤、鱼糊涂,孔讠刃庵螃蟹面,文思和尚豆腐,小山和尚马鞍乔,风味皆臻绝胜。
歌船宜于高棚,在座船前。歌船逆行,座船顺行,使船中人得与歌者相款洽。歌以清唱为上,十番鼓次之,若锣鼓、马上撞、小曲、摊簧、对白、评话之类,又皆济胜之具也。
清唱以笙笛、鼓板、三弦为场面,贮之于箱,而氍毹、笛床、笛膜盒、假指甲、阿胶、弦线、鼓箭具焉,谓之家伙。每一市会,争相斗曲,以画舫停篙就听者多少为胜负。多以熙春台、关帝庙为清唱之地。李啸村诗云“天高月上玉绳低,酒碧灯红夹两堤。一串歌喉风动水,轻舟围住画桥西”谓此。郡城风俗,好度曲而不佳,绳之元人《丝竹辨伪》、《度曲须知》诸书,不啻万里。元人唱口,元气漓淋,真与唐诗、宋词争衡。今惟臧晋叔编《百种》行于世,而晋叔所改《四梦》,是孟浪之举。近时以叶广平唱口为最,著《纳书楹曲谱》,为世所宗,其余无足数也。清唱以外、净、老生为大喉咙,生、且词曲为小喉咙,丑、末词曲为小大喉咙。扬州刘鲁瞻工小喉咙,为刘派,兼工吹笛。尝游虎邱买笛,搜索殆尽,笛人云:“有一竹须待刘鲁瞻来。”鲁瞻以实告,遂出竹。吹之曰:“此雌笛也。”复出一竹,鲁瞻以指ㄓ之,相易而吹,声入空际,指笛相谓曰:“此竹不换吹,则不待曲终而笛裂矣。”笛人举一竹以赠。其唱口小喉咙,扬州唯此一人。大喉咙以蒋铁琴、沈苕湄二人为最,为蒋、沈二派。蒋本镇江人,居扬州,以北曲胜,小海吕海驴师之。沈以南曲胜,姚秀山师之。其次陈恺元一人。
直隶高云从,居扬州有年,唱口在蒋、沈之间,此扬州大喉咙也。苏州张九思为韦兰谷之徒,精熟九宫,三弦为第一手,小喉咙最佳。江鹤亭延之于家,佐以邹文元鼓板、高昆一笛,为一局。朱五呆师事九思,得其传。王克昌唱口与九思抗衡,其串戏为吴大有弟子。苏州大喉咙之在扬州者,则有二面邹在科,次之王炳文。炳文小名天麻子,兼工弦词,善相法,为高相国门客。按清唱鼓板与戏曲异,戏曲紧,清唱缓;戏曲以打身段下金锣为难,清唱无是苦而有生熟口之别。此技苏州顾以恭为最。先在程端友家,继在马秋玉家,与教师张仲芳同谱《五香球传奇》。次之周仲昭、许东阳二人,与文元并驾。扬州以庄氏龙生,道士兄弟鼓板、三弦合手成名工。次之汤殿一人。苏州叶云升笛,与昆一齐名,兼能点窜工尺,从其新谱。次之邱御高,能点新曲,兼识古器,皆云升流亚。今大喉咙之效蒋、沈二派者,戴翔翎、孙务恭二人,皆苏州人,而扬州绝响矣。串客本于苏州海府串班,如费坤元、陈应如出其中,次之石塔头串班,余蔚村出其中。扬州清唱既盛,串客乃兴,王山霭、江鹤亭二家最胜,次之府串班、司串班、引串班、邵伯串班,各占一时之胜。其中刘禄观以小唱入串班为内班老生,叶友松以小班老旦入串班,后得瓜张插花法;陆九观以十番子弟入串班,能从吴暮桥读书,皆其选也。
十番鼓者,吹双笛,用紧膜,其声最高,谓之闷笛,佐以箫管,管声如人度曲;三弦紧缓与云锣相应,佐以提琴;鼍鼓紧缓与檀板相应,佐以汤锣;众乐齐乃用单皮鼓,响如裂竹,所谓“头如青山峰,手似白雨点”,佐以木鱼檀板,以成节奏。此十番鼓也。是乐不用小锣、金锣、饶钹、号筒,只用笛、管、箫、弦、提琴、云锣、汤锣、木鱼、檀板、大鼓十种,故名十番鼓。番者更番之谓,有《花信风》、《双鸳鸯》、《风摆荷叶》、《雨打梧桐》诸名。后增星钹,器辄不止十种,遂以星、汤、蒲、大、各、勺、同七字为谱。七字乃吴语状器之声,有声无字,此近今庸师所传也。若夹用锣铙之届,则为粗细十番。如《下西风》、《他一立在太湖石畔》之类,皆系古曲,而吹弹击打,合拍合{个}。其中之《蝶穿花》、《闹端阳》,为粗细十番。下乘加以锁哪,名曰“鸯鸳拍”,如《雨夹雪》、《大开门》、《小开门》、《七五三》,乃锣鼓,非十番鼓也。《梦香词云》:“扬州好,新乐十番佳。消夏园亭《雨夹雪》,冶春楼阁《蝶穿花》。”以《雨夹雪》为十番,可谓强作解事矣。是乐前明已有之,本朝以韦兰谷、熊大璋二家为最。兰谷得崇祯间内苑乐工蒲钹法,传之张九思,谓之韦派。大璋工二十四云锣击法,传之王紫稼,同时沈西观窃其法,得二十面。会紫稼遇祸,其四面遂失传。西观后传于其徒顾美抡,得十四面。美复传于大璋之孙知一,谓之熊派。兰谷、九思,苏州人;大璋、知一,福建人;西观,苏州人;美抡,杭州人。至今扬州蒲钹出九思之门,而十四面云锣,福建尚有能之者。其后有周仲昭、许东阳二人,仲昭书似方南堂,工尺牍,亦此中铮铮者。他如张天顺、顾德培、朱五呆子之类,以十番鼓作帽儿戏,声情态度如老洪班,是又不专以十番名家,而十番由是衰矣。
锣鼓盛于上元、中秋二节,以锣鼓铙钹,考击成文,有《七五三》、《闹元宵》、《跑马》、《雨夹雪》诸名。土人为之,每有参差不齐之病。镇江较胜,谓之粗锣鼓。南巡时延师演习,谓之办差锣鼓。
“马上撞”即军乐演唱乱弹戏文,城中市肆剪生、开张及画舫、财神、三圣诸会多用之。
小唱以琵琶、弦子、月琴、檀板合动而歌。最先有《银钮丝》、《四大景》、《倒扳桨》、《剪靛花》、《吉祥草》、《倒花篮》诸调,以《劈破玉》为最佳。有于苏州虎邱唱是调者,苏人奇之,听者数百人,明日来听者益多,唱者改唱大曲,群一噱而散。又有黎殿臣者,善为新声,至今效之,谓之“黎调”,亦名“跌落金钱”。二十年前尚哀泣之声,谓之“到春来”,又谓之“木兰花”;后以下河土腔唱《剪靛花》,谓之“网调”。近来群尚《满江红》、《湘江浪》,皆本调也。其京舵子、起字调、马头调、南京调之类,传自四方,间亦效之,而鲁斤燕削,迁地不能为良矣。于小曲中加引子、尾声,如《王大娘》、《乡里亲家母》诸曲,又有以传奇中《牡丹亭》、《占花魁》之类谱为小曲者,皆土音之善者也。陈景贤善小曲,兼工琵琶,人称为“飞琵琶”;潘五道士能吹无底洞箫以和小曲,称名工;苏州牟七以小唱冠江北,后多须,人称为牟七胡子;朱三工
四弦,江鹤亭招之入康山草堂。
郑玉本,仪征人,近居黄珏桥。善大小诸曲,尝以两象箸敲瓦碟作声,能与琴筝箫笛相和。时作络纬声、夜雨声、落叶声,满耳萧瑟,令人惘然。
评话盛于江南,如柳敬亭、孔云霄、韩圭湖诸人,屡为陈其年、余淡心,杜茶村、朱竹所赏鉴。次之季麻子平词为李宫保卫所赏。人参客王建明瞽后,工弦词,成名师。顾翰章次之。紫瘌痢弦词,蒋心畲为之作《古乐府》,皆其选也。郡中称绝技者,吴天绪《三国志》,徐广如《东汉》,王德山《水浒记》,高晋公《五美图》,浦天玉《清风闸》,房山年玉蜻蜓,曹天衡《善恶图》,顾进章《靖难故事》,邹必显《飞驼传》,谎陈四《扬州话》,皆独步一时。近今如王景山、陶景章、王朝、张破头、谢寿子、陈达三、薛家洪、谌耀廷、倪兆芳、陈天恭,亦可追武前人。大鼓书始于渔鼓简板说孙猴子,佐以单皮鼓檀板,谓之“段儿书”;后增弦子,谓之“靠山调”。此技周善文一人而已。
徐广如始为评话,无听之者,在寓中自掴其颊。有叟自外至,询其故,自言其技之劣,且告以将死。叟曰:“姑使余听之可乎?”徐诺。叟聆之,笑曰:“期以三年,当使尔技盖于天下也。”徐随侍叟,令读汉魏文三年,曰:“可矣。”故其吐属渊雅,为士大夫所重也。
吴天绪效张翼德据水断桥,先作欲叱咤之状,众倾耳听之,则唯张口努目,以手作势,不出一声,而满室中如雷霆喧于耳矣。谓其人曰:“桓侯之声,讵吾辈所能效,状其意使声不出于吾口,而出于各人之心,斯可肖也。”虽小技,造其极,亦非偶然矣。
大松、小松,兄弟也,本浙江世家子,落拓后卖歌虹桥。大松弹月琴,小松拍檀板,就画舫互唱觅食。逾年,小松饥死。大松年十九,以月琴为燕赵音,人多与之。尝游京师,从贵官进哨,置帐中;猎后酒酣,令作壮士声,恍如杀虎山中,射雕营外,一时称为进哨曲。又尝为《望江南》曲,如泣如诉,及旦,邻妇闻歌而死。过东阿,山水骤长,同行失色,大松匡坐车中歌《思归引》,闻者泣下如雨。晚年屏迹,不知所终。
井天章善学百鸟声,游人每置之画舫间与鸟斗鸣,其技与画眉杨并称。次之陈三毛、浦天玉、谎陈四皆能之。
匡子驾小艇游湖上,以卖水烟为生。有奇技,每自吸十数口不吐,移时冉冉如线,渐引渐出,色纯白,盘旋空际;复茸茸如髻,色转绿,微如远山;风来势变,隐隐如神仙鸡犬状,须眉衣服,皮革羽毛,无不毕现;久之色深黑,作山雨欲来状,忽然风生烟散。时人谓之“匡烟”,遂自榜其船曰“烟艇”。
画舫多作牙牌、叶格诸戏,以为酒食东道。牙牌以竹代之,四人合局,得四为上,谓之“四狠”,色目有“四翻身”、“自来大”诸名。以末张为上者,谓之“添九”,色目有“三长四短”、“自尊大结”诸名。二人对局为“扛”,有苏、扬之分,苏扛双出,有“上扛飞钓”、“四六加开”色目;扬扛单出,关门不钓。三四人合局,以点大得者为负,谓之“挤黄”。叶格以“马吊”为上,扬州多用京王合谱,谓之“无声落叶”,次之碰壶,以十壶为上。四人合局,三人轮斗,每一人歇,谓之“作梦”。马吊四十张,自空堂至于万万贯,十万贯以下,均易被攻。非谨练,鲜无误者。九文钱以上,皆以小为贵,至空堂而极,作者所以为贪者戒也。纸牌始用三十张,即马吊去十子一门,谓之“斗混江”;后倍为六十,谓之“挤矮”;又倍之为一百二十张。五人斗,人得二十张,为“成坎玉”;又有“坎后”、“六么”、“心算”诸例。近今尽斗十壶,而诸例俱废,又增以福、禄、寿、财、喜五星,计张一百二十有五。五星聚于一人,则共贺之。色目有“断么”、“飘壶”、“全荤”诸名目。
画舫多以弈为游者,李啸村《贺园诗》序有云:“香生玉局,花边围国手之棋。”是语可想见湖上围棋风景矣。扬州国工只韩学元一人而已;若寓公则樊麟书、程懒予、周东侯、盛大有、汪汉年、黄龙士、范西屏、何ウ公、施定庵、姜吉士诸人,后先辉映。懒予曾与客弈于画舫,一劫未定,镇淮门已扃。终局后将借宿枝上村,逡巡摸索,未得其门;比天明,乃知身卧古冢。定庵父殁,从母改适范氏,生西屏。施、范同时称国手,范著《桃花泉弈谱》,施著《弈理指归》,皆传于世。今之言棋者,动曰施、范,乃二君渡江来扬时,尝于村塾中宿,定庵戏与馆中童子弈,不能胜;西屏更之,亦不能胜。又西屏游于甓社湖,寓僧寺,有担草者。范与之弈数局,皆不能胜,问姓名,不答,曰:“今盛称施、范,然第吾儿孙辈耳。弈,小数也,何必出吾身与儿孙争虚誉耶?”荷担而去。
程兰如弈棋不及施、范,而象棋称国手。近有周皮匠者,亦精于象,未尝负。得钱沽酒,则是日不复局,亦不复攻皮矣。
风筝盛于清明,其声在弓,其力在尾,大者方丈,尾长有至二三丈者。式多长方,呼为“板门”,余以螃蟹、蜈蚣、蝴蝶、蜻蜓、福字、寿字为多。次之陈妙常、僧尼会、老驼少、楚霸王及欢天喜地、天下太平之属,巧极人工。晚或系灯于尾,多至连三连五。近日新制洋灯,取象风筝而不用线。其法用绵纸无瑕穴者,长尺四寸,阔尺二寸,搓之灭性,缀其端如毂,削竹蔑作环如纸大,以纸附之;中交午系两铜丝,交处置极薄铜片,周围上乔作墙,中铺苎蔗。蔗用膏粱酒浸熟者,上铺黄白蜡、流磺、潮脑、狼粪,以火燃之;令有力者四人持其纸之向上无篾环者,药而升,不纵自上,大如经星,终夜乃落。
小秦淮妓馆常买棹湖上,妆掠与堂客船异。大抵梳头多双飞燕、到枕松之属。衣服不着长衫,夏多子儿纱,春秋多短衣,如翡翠织绒之属;冬多貂覆额、苏州勒子之属。船首无侍者,船尾仅一二仆妇。游人见之,或隔船作吴语,或就船拂须握手;倚栏索酒,倾卮无遗滴。甚至湖上市会日,妓舟齐出,罗帏翠幕,稠叠围绕。韦友山诗云“佳话湖山要美人”谓此。
灯船多用鼓棚,楣枋力檐,有钅有钅微;中覆锦棚,垂索藻井,下向反披,以宫灯为最丽。其次琉璃,一船连缀百余,{穴吃}而出。或值良辰令节,诸商各于工段临水张灯,两岸中流,交辉焕采。时有驾一小舟,绝无灯火,往来其间,或匿树林深处,透而望之,如近斗牛而观列宿。查悔馀有灯船诗云:“琉璃一片映珊瑚,上有青天下有湖。岸岸楼台开昼锦,船船弦索曳歌珠。二分明月收光避,千队骊龙逐伏趋。不为水嬉夸盛世,万人连夕乐康衢。”
花船于市会插花画舫中,大者用磁缸,小则瓶洗之属,一瓶动值千金。插花多意外之态,此技瓜洲张某最优,时人称为瓜张。优者叶友松一人,亦传其法。十番教师朱五呆亦能之。
虹桥马头,地名虹桥爪,其下旧为采菱、踏藕、罱捞、沉网诸船所泊,间有小舟,则寺僧所具也。近年增有丝瓜架划子船,自成其一浜,为虹桥马头。
虹桥爪为长堤之始,透迤至司徒庙上山路而止。“长堤春柳”、“桃花坞”、“春台祝寿”、“条园花瑞”、“蜀冈朝旭”五景,皆在堤上。城外声技饮食集于是,土风游冶,有不可没者,先备记之。
乔姥于长堤卖茶,置大茶具,以锡为之,少颈修腹,旁列茶盒,矮竹几杌数十。每茶一碗二钱,称为“乔姥茶桌子”。每龙船时,茶客往往不给钱而去。茶村尝谓人曰:“吾于虹桥茶肆与柳敬亭谈宁南故事,击节久之。”盖谓此茶桌子也。
大观楼者,糖名也。以紫竹作担,列糖于上,糖修三寸,周亦三寸,中裹盐脂豆馅之类,贵至十数钱一枚,其伪者则价廉不中食矣。又有提篮鸣锣唱卖糖官人、糖宝塔、糖龟儿诸色者,味不甚佳,止供小儿之弄。或置竹钉数十于竹筒中,其端一亦而余皆黑,以钱贯之。适中赤者则得糖,否则负。口中唤唱,音节入古。
清明前后,肩担卖食之辈,类皆俊秀少年,竞尚妆饰。每着蓝藕布衫,反纫钩边,缺其衽,谓之琵琶衿。缝错伍取窄,谓之棋盘裆。草帽插花,蒲鞋染蜡。卖豆腐脑、茯苓糕,唤声柔雅,渺渺可听。又夏月有卖洋糖豌豆,秋月有卖芋头芋苗子者,皆本色市夫矣。
谢身山寓文选楼,多奇技。每和泥贯以竹蔑,置数十枚于袖中。行至堤上,启袖放之,如燕雀腾飞,轧轧有声。
每晨多城中笼养之徒,携白翎雀于堤上学黄鹂声。白翎雀本北方鸟,江南人好之,饲于笼中,一鸟动辄百金。笼之价值,贵者如金戗盆,中铺沙斫石,令雀于其上鼓翅,谓之“打蓬”。若画舫中,每悬之于船楣,以此为戏。次则画眉、黄ㄕ之属,不可胜数。
堤上多蝉,早秋噪起,不闻人语。长竿黏落,贮以竹筐,沿堤货之,以供儿童嬉戏,谓之“青林乐”。
北人王蕙芳,以卖果子为业。清晨以大柳器贮各色果子,先货于苏式小饮酒肆,次及各肆,其余则于长堤尽之。自称为“果子王”。其子八哥儿卖槟榔,一日可得数百钱。
凤阳人蓄猴令其自为冠带演剧,谓之猴戏。又围布作房,支以一木,以五指运三寸傀儡,金鼓喧阗,词白则用叫颡子,均一人为之,谓之肩担戏。二者正月城内极多,皆预于腊月抵郡城,寓文峰塔壶芦门客舍。至元旦进城,上元后城中已遍,出郭求鬻于堤上。二者至此,湖山春色阑矣。
杂耍之技,来自四方,集于堤上。如立竿百仞,建帜于颠,一人盘空拔帜,如猱升木,谓之“竿戏”。长剑直插喉嗉,谓之“饮剑”。广筵长席,灭烛罨火,一口吹之,千碗皆明,谓之“壁上取火,席上反灯”。长绳高系两端,两人各从两端交过,谓之“走索”。取所佩刀令人尽力刺其腹,刀摧腹皤,谓之“弄刀”。置盘竿首,以手擎之,令盘旋转;复两手及两腕、腋、两股及腰与两腿,置竿十余,其转如飞。或飞盘空际,落于原竿之上,谓之“舞盘”。戏车一轮,中坐数女子,持其两头摇之,旋转如环,谓之“风车”。一人两手执箕,踏地而行,扬米去糠,不溢一粒,谓之“簸米”。置丈许木于足下,可以超乘,谓之“西高乔”。以巾覆地上,变化什物,谓之“撮戏法”。以大碗水覆巾下,令隐去,谓之“飞水”。置五红豆于掌上,令其自去,谓之“摘豆”。以钱十枚,呼之成五色,谓之“大变金钱”。取断臂小儿,令吹笙,工尺俱合,谓之“仙人吹笙”。癸丑秋月,诸杂耍醵资买棹,聚于熙春台,各出所长,凡数日而散。一老人年九十许,曳大竹重百余斤,长三四丈,立头上,每画舫过,与一钱。黄文为之立传。
汪某以串客倾其家,至为乞儿。遂傅粉作小丑状,以五色笺纸为戏具,立招其上,曰“太平一人班”。有招之者,辄出戏简牌,每出价一钱。
王大头尖而不颐,置碗头上,碗中立纸绢人数寸,跪拜跳踉,至于偃仆,其碗不坠,后改业为贾,贩东郊董家庄所产布带。以竹筐贮货戴头上,反喉穿齿作声,呼小红带子。闾巷妇女,不出门庭,闻声知名,谓其货真价实。其后安庆武部习其技,置灯头上,谓之“滚灯”。此技亦羯鼓歌中“头如青山峰”之法耳。
北人宋二,貌魁梧,色黝黑,嗜酒,好与禽兽伍,禽兽亦乐与之狎。得一奇异之物,置大桶中,绘图鸣金炫售,以为日奉酒钱。一日奇货尽,以犬纳桶中,炫售如故。见者嘲之,谓之“宋犬”。
两人裸体相扑,借以觅食,谓之“摆架子”。韦庄诗:“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杨用修谓:“白打钱名未知指何事?”周栎园辩为“白战”,盖此技也。
江宁人造方圆木匣,中点花树、禽鱼、怪神、秘戏之类,外开圆孔,蒙以五色毒瑁,一目窥之,障小为大,谓之“西洋镜”。
北郊多萤,土人制料丝灯,以线系之,于线孔中纳萤;其式方、圆、六角、八角及画舫、宝塔之属,谓之火萤虫灯。近多以蜡丸之,每晚揭竿首鬻卖,游人买作土宜。亦间取西瓜皮镂刻人物、花卉、虫鱼之戏,谓之西瓜灯。近日城内多用料丝作大山水灯片。薛君采诗云“霏微状蝉翼,连娟侔网线”谓此。
游孝女,字文元,以卖卜、拆字养其亲。金棕亭国博见之,率其子台骏、孙同作《游孝女歌》。一时缙绅如秦西岩观察、汪剑潭国子、潘雅堂户部,皆有和诗。仓转运圣裔闻之,招入使署,令教其女,为择婿配之。棕亭诗中有“试觅赤绳为系足”之句,谓此。
玉版桥王廷芳茶桌子最著,与双桥卖油糍之康大合本,各用其技。游人至此半饥,茶香饼熟,颇易得钱。玉版桥乞儿二,一乞剪纸为旗,揭竹竿上,作报喜之词;一乞家业素丰,以好小曲荡尽,至于丐,乃作男女相悦之词,为《小郎儿曲》。相与友善,共在堤上。每一船至,先进《小郎儿曲》,曲终继之以报喜,音节如乐之乱章,人艳听之。《小郎儿曲》即《十二月》、《采茶》、《养蚕》诸歌之遗,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词虽鄙俚,义实和平,非如市井中小唱氵㸒靡媚亵可比。予尝三游珠江,近日军工厂有扬浜,问之土人,皆云扬妓有金姑最丽,因坐小艇子访之。甫闻其声,乃知为里河网船中冒作扬妓者。其唱则以是曲为土音,岭外传之,及于惠、潮,与木鱼布刀诸曲相埒。郡中剞劂匠多刻诗词戏曲为利,近日是曲翻板数十家,远及荒村僻巷之星货铺,所在皆有,乃知声音之道,感人深也。
野食谓之饷。画舫多食于野,有流觞、留饮、醉白园、韩园、青莲社、留步、听箫馆、苏式小饮、郭汉章馆诸肆,而四城游人又多有于城内肆中预订者,谓之订菜,每晚则于堤上分送各船。城内食肆多附于面馆,面有大连、中碗、重二之分。冬用满汤,谓之大连;夏用半汤,谓之过桥。面有浇头,以长鱼、鸡、猪为三鲜。大东门有如意馆、席珍,小东门有玉麟、桥园,西门有方鲜、林店,缺口门有杏春楼,三祝庵有黄毛,教场有常楼,皆此类也。乾隆初年,徽人于河下街卖松毛包子,名“徽包店”,因仿岩镇街没骨鱼,面名其店曰“合鲭”,盖以鲭鱼为面也。仿之者有槐叶楼火腿面。合鲭复改为坡儿上之玉坡,遂以鱼面胜。徐宁门问鹤楼以螃蟹胜。而接踵而至者,不惜千金买仕商大宅为之。如涌翠、碧芗泉、槐月楼、双松圃、胜春楼诸肆,楼台亭榭,水石花树,争新斗丽,实他地之所无。其最甚者,鳇鱼、车螯、班鱼、羊肉诸大连,一碗费中人一日之用焉。
猜你喜欢 第五十回 觅佳丽幸逢歌妇 罪直谏杖毙言官·蔡东藩 ●卷四·刘一清 通鉴辑览明季编年上·佚名 卷一百五十四·杨士奇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六十一·佚名 卷之一千一百二十八·佚名 通志卷九十二·郑樵 提要·佚名 卷十五·胡一桂 殷绍传·魏收 源雄传·李延寿 李抱真传·刘昫 王友传·张廷玉 第四十三章 狭义的部族政权之再建(下)·钱穆 奏谳书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