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二十一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二十一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

初来意者。总有五义。一为答第二会初十藏问故。二前明正位。今依位起行。故同梵品。三前约位别行。今辨始终通行故。四前明成位行。今辨净治彼行。故同十地中信等十行。五前自分究竟。今辨胜进趣后。同上明法。准问应在十回向后。今此辨者。略有二义。一云藏有二义。约蕴摄义在十行后。约出生义在十地前。义通二处。问答互显。一云回向无别自体。但以能回前行为其自体。今十藏既为十行胜进。亦为回向胜进。故回向后无别胜进。此即前后互举。显义方备。二释名者。藏是出生蕴积之义。谓一藏内体。含法界故。摄德出用。二无尽寄圆显十。即带数释也。三宗趣者。十藏为宗。摄前生后得果为趣。

尔时功德林菩萨。复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藏。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

释文中。初唱数显同。言三世同说显胜令遵。

何等为十。所谓信藏。戒藏。惭藏。愧藏。闻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辩藏。是为十。

二何等下征名列异。心净名信。制止名戒。崇重贤善为惭。轻拒暴恶为愧。餐教广博为闻。辍己惠人为施。决择诸法名慧。令心明记为念。任持所记为持。巧宣所说为辩。各有业用。然念慧及戒惭愧等五。皆当体为性。余五行用立名。前九自利。后一利他。信为行本故首明之。依信离过。惭愧庄严。戒行光洁。上三离过之行。余皆进善。进善之首必籍多闻。如闻而行唯福与慧。念使增明。慧令经久。辨以利他。故前七即七圣财。慧为正导。故终辨之。次二守护。后一积而能散。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信藏。

第三依名广释。十藏即为十段。段各有四。谓征名。释相。结名。辨益。辨益一种唯初七十有。余皆无。今初征名。

此菩萨信一切法空。信一切法无相。信一切法无愿。信一切法无作。信一切法无分别。信一切法无所依。信一切法不可量。信一切法无有上。信一切法难超越。信一切法无生。若菩萨能如是随顺一切法生净信已。闻诸佛法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一切佛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众生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法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虚空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涅盘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过去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未来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现在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入一切劫不可思议心不怯弱。何以故。此菩萨於诸佛所一向坚信。知佛智慧无边无尽。十方无量诸世界中一一各有无量诸佛。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今得。当得。已出世。今出世。当出世。已入涅盘。今入涅盘。当入涅盘。彼诸佛智慧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进不退。不近不远。无知无舍。此菩萨入佛智慧。成就无边无尽信。得此信已心不退转。心不杂乱。不可破坏。无所染着。常有根本。随顺圣人。住如来家。护持一切诸佛种性。增长一切菩萨信解。随顺一切如来善根。出生一切诸佛方便。是名菩萨摩诃萨信藏。菩萨住此信藏。则能闻持一切佛法。为众生说皆令开悟。

释中分三。初明信相。次若菩萨下明信力。三此菩萨入佛下总结。今初。文有十句。初三句信三空。谓空无相无愿。次三句信依他无生。以缘起故无作。以不实故无能所分别。以无体故无所依。三三句信圆成无性。一广无边故无量。二最胜故无上。三深故不可越。后一总信三性无性。入一无生观。次观信力。若菩萨能如是下正显业用。文有十句。徧从前十。前十并从此十。若逆配前十。谓由信法无生。故於佛法不怯等。次何以故下征释不怯之所以。谓於深广皆坚信故。由所信者唯佛智慧故。次十方下二行半经。别释上信佛智慧。谓十方无量世界。无量诸佛。各已证菩提乃至入涅盘。故智慧无边无量。一佛尚不可尽。况横徧十方。竖穷三际。菩萨於此坚信不移。宁有怯耶。次彼诸佛智慧下释闻深不怯。谓增减等皆戏论法。以寂照之体如如超戏论故。菩萨既坚信於此。宁闻深而怯耶。此二段释文具前十句难思之法。如文详之。次得此信已下显成信之益。文有十一句。初心不退转至生如来家七句。明行体坚牢。次护持下四句摄德无尽。是名下结名。菩萨住此下辨益。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戒藏。此菩萨成就普饶益戒不受戒不住戒无悔恨戒无违诤戒不损恼戒无杂秽戒无贪求戒无过失戒无毁犯戒。云何为普饶益戒。此菩萨受持净戒。本为利益一切众生。云何为不受戒。此菩萨不受行外道诸所有戒。但性自精进奉持三世诸佛如来平等净戒。云何为不住戒。此菩萨受持戒时。心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无色界。何以故。不求生彼而持戒故。云何为无悔恨戒。此菩萨恒得安住无悔恨心。何以故。不作重罪。不行谄诈。不破净戒故。云何为无违诤戒。此菩萨不非先制。不更造立。心常随顺向涅盘戒。具足受持无所毁犯。不以持戒恼他众生令其生苦。但愿一切心常欢喜而持於戒。云何为不恼害戒。此菩萨不因於戒学诸咒术造作方药恼害众生。但为救护一切众生而持於戒。云何为不杂戒。此菩萨不着边见。不持杂戒。但观缘起持出离戒。云何为无贪求戒。此菩萨不现异相彰己有德。但为满足出离法故而持於戒。云何为无过失戒。此菩萨不自贡高言我持戒。见破戒人亦不轻毁令他愧耻。但一其心而持於戒。云何为无毁犯戒。此菩萨永断杀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及无义语。贪瞋邪见。具足受持十种善业。菩萨持此无犯戒时作是念言。一切众生毁犯净戒。皆由颠倒。唯佛世尊。能知众生以何因缘而生颠倒毁犯净戒。我当成就无上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令离颠倒。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戒藏。

第二戒藏。释相中二。初列十名。后随牒释。初列十戒皆通三聚。取其相显。初但饶益有情。后一律仪中八通三。为遮罪过。皆是律仪。但为救护即是饶益。摄善可知。次下牒释十戒相。即为十段。初云何为普饶益戒。以饶益有情是菩萨本意。故首明之。二云何为不受戒。谓不受邪戒谓鸡狗等。三聚宿成故动不踰矩。三云何为不住戒。谓不乐住三界。唯为求菩提及度众生故。非如难陀之类。四云何为无悔恨戒。涅盘云何故持戒为不悔故。何故不悔为欢喜故。乃至未得大涅盘故。五云何为无违诤戒。此中有四义。非者违也。一不违制立。不同调达。二不违涅盘。不取相故。三不违律仪。具足持故。四不违利物。不恼他故。六云何为不恼害戒。中有二义。一非为欲恼众生先须持戒如闻罗汉持戒能降龙遂即持之。二非为欲成净戒逼恼众生。如外道杀马祀天求生梵世。七云何为不杂戒。邪见持戒名杂。定有定无。为断常杂。观缘性离。无烦恼杂。真出离矣。八云何为无贪求戒。谓不现有德。彰己有德五邪之一。已见净行。九云何为无过失戒。言不轻毁者。无行经云见破戒人不说其过恶。应念彼人久久亦当得道。十云何为无毁犯戒。此菩萨永断杀盗邪淫等。释有二义。初明律仪。十善众戒之本。故偏明之。菩萨持此下双明二聚。摄菩提善为众生故。是名下结名。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惭藏。此菩萨忆念过去所作诸恶而生於惭。谓彼菩萨心自念言。我无始世来与诸众生。皆悉互作父母兄弟姊妹男女。具贪瞋痴憍慢谄诳及余一切诸烦恼故。更相恼害。递相陵夺。奸淫伤杀无恶不造。一切众生悉亦如是。以诸烦恼备造众恶。是故各各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不相承顺。不相谦下。不相启导。不相护惜。更相杀害互为怨雠。自惟我身及诸众生。去来现在行无惭法。三世诸佛无不知见。今若不断此无惭行。三世诸佛亦当见我。我当云何犹行不止。甚为不可。是故我应专心断除。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三惭藏。

第三征释惭藏。然惭愧相别。诸说不同。涅盘云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瑜伽亦云。内生羞耻为惭。外生羞耻为愧。大同涅盘。唯识云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惭。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愧。释中。初释过去作恶即无惭行。经云谓彼菩萨心自念言下四行经。初自念无惭。次一切众生下两行半经。明悲他亦尔。次释前非而生后惭。经云自惟我身下二行半经。正显惭相。初自念昔非。耻佛知见。现修惭相。自惟即是内自羞耻。次是故我应下决志断证。文言去来现在行无惭者。言总意别。菩萨自念昔过。愍物三世常行故专心断除防己伏之。再起为众生说。则物我之兼亡。是名下结名。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愧藏。此菩萨自愧昔来於五欲中种种贪求无有厌足。因此增长贪恚痴等一切烦恼。我今不应复行是事。又作是念。众生无智。起诸烦恼具行恶法。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乃至展转互为怨雠。如是等恶无不备造。造已欢喜追求称叹。盲恶慧眼无所知见。於母人腹中。入胎受生成垢秽身。毕竟至於发白面皱。有智慧者。观此但是从淫欲生不净之法。三世诸佛皆悉知见。若我於今犹行是事。则为欺诳三世诸佛。是故我当修行於愧。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四愧藏。

第四征释愧藏。释相中文有三段。初此菩萨自愧昔来下。自念无愧而修愧行。故云我今不应复行是事。即愧行也。次又作是念众生无智下。伤物无愧不觉苦集。故云无知见。次於母腹中下。依顾世间而修愧行。誓益自他。於中初於母腹中下即所愧境。次有智慧下顾他生愧。即外羞也。是故已下决志断证。言不净之法者。从淫欲生即种子不净。住母腹中即住处不净。成垢秽身即自相自性究竟不净。发白意含究竟不净。是名下结名。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闻藏。此菩萨知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无故是事无。是事起故是事起。是事灭故是事灭。是世间法是出世间法。是有为法是无为法。是有记法是无记法。何等为是事有故是事有。谓无明有故行有。何等为是事无故是事无。谓识无故名色无。何等为是事起。故是事起谓爱起。故苦起。何等为是事灭故是事灭。谓有灭故生灭。何等为世间法。所谓色受想行识。何等为出世间法。所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何等为有为法。所谓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界。何等为无为法。所谓虚空涅盘数缘灭非数缘灭缘起法性住。何等为有记法。谓四圣谛四沙门果四辩四无所畏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何等为无记法。谓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亦有边亦无边。世间非有边非无边。世间有常。世间无常。世间亦有常亦无常。世间非有常非无常。如来灭后有。如来灭后无。如来灭后亦有亦无。如来灭后非有非无。我及众生有。我及众生无。我及众生亦有亦无。我及众生非有非无。过去有几如来般涅盘。几声闻辟支佛般涅盘。未来有几如来几声闻辟支佛几众生。现在有几佛住。几声闻辟支佛住。几众生住。何等如来最先出。何等声闻辟支佛最先出。何等众生最先出。何等如来最后出。何等声闻辟支佛最后出。何等众生最后出。何法最在初。何法最在后。世间从何处来。去至何所。有几世界成。有几世界坏。世界从何处来。去至何所。何者为生死最初际。何者为生死最后际。是名无记法。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一切众生於生死中无有多闻。不能了知此一切法。我当发意持多闻藏。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真实法。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多闻藏。

第五征释闻藏。释相中有二。初明所知之法。后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下显多闻之意。初释所知之法。标称闻藏。释云知者闻为本故。实则多知耳。所知之法初标十法。释分七段。初牒释有无二法。云何为世事有下。谓十二因缘缘生之法。今经正显缘生无性。二云何为世间法下。明有漏五蕴为世间法。三何等为出世间法谓无漏五蕴。即五分法身。四何等为有为法谓三界。五何等为无为法谓六无为等。於大小乘多少不同。论有广释。云何等为有记法谓四圣谛等。言有记者谓能招爱非爱果。故云有记。此是通说。余处辨记即是善恶。今唯是善。七云何为无记法。言无记者有二义。一非善非恶。不能招爱非爱果名为无记。此但可释余文。今此文中单指外道。正谓虚妄推度。非理问难。不可记录。故名无记。非对善恶。今此无记亦名置记。记即答也。不应答故。此无记法中略开五种。初谓世间有边下五行经。就我明无记。此中乃外道妄计四句。其过不出断常二见。次第二过去有几如来下。明三乘圣数多少者。以横无边故不可记也。次第三何等如来最先下。竖无际故不可记也。次第四世间从何处来下。征三世间所从。文有六句。初二句问众生及蕴世间。次四句约器世间。以外道计众生有最初生故。谓外道或谓众生从冥中来。还至冥故。或谓世界皆微尘成。聚则为身器。散则为微尘。此皆邪见之源。故不应答。次第五何者为生死最初际下二句。约生死初后际。此外道计生死有始终。以彼定执故是邪见。中论云。大圣之所说本际不可得。生死无有始。亦复无有终。若无有始终。中当云何有。是故於此中。先后共亦无。以妄计始终。故不应答。故结云。是名为无记法。次作是念下显多闻之意。谓悲物无闻长沦生死。故誓持闻藏。自证利他。是名下结名。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施藏。此菩萨行十种施。所谓分减施。竭尽施。内施。外施。内外施。一切施。过去施。未来施。现在施。究竟施。佛子。云何为菩萨分减施。此菩萨禀性仁慈好行惠施。若得美味不专自受。要与众生然后方食。凡所受物悉亦如是。若自食时作是念言。我身中有八万户虫依於我住。我身充乐彼亦充乐。我身饥苦彼亦饥苦。我今受此所有饮食。愿令众生普得充饱。为施彼故而自食之不贪其味。复作是念。我於长夜爱着其身。欲令充饱而受饮食。今以此食惠施众生。愿我於身永断贪着。是名分减施。云何为菩萨竭尽施。佛子。此菩萨得种种上味饮食香华衣服资生之具。若自以受用则安乐延年。若辍己施人则穷苦夭命。时或有人来作是言。汝今所有悉当与我。菩萨自念。我无始已来以饥饿故丧身无数。未曾得有如毫末许饶益众生而获善利。今我亦当同於往昔而舍其命。是故应为饶益众生。随其所有一切皆舍。乃至尽命亦无所吝。是名竭尽施。云何为菩萨内施。佛子。此菩萨年方少盛端正美好。香华衣服以严其身。始受灌顶转轮王位。七宝具足。王四天下。时或有人来白王言。大王当知。我今衰老身婴重疾。茕独羸顿。死将不久。若得王身手足血肉头目骨髓。我之身命必冀存活。唯愿大王莫更筹量有所顾惜。但见慈念以施於我。尔时菩萨作是念言。今我此身后必当死无一利益。宜时疾舍以济众生。念已施之心无所悔。是名内施。云何为菩萨外施。佛子。此菩萨年盛色美众相具足。名华上服而以严身。始受灌顶转轮王位。七宝具足。王四天下。时或有人来白王言。我今贫窭众苦逼迫。惟愿仁慈特垂矜念。舍此王位以赡於我。我当统领受王福乐。尔时菩萨作是念言。一切荣盛必当衰歇。於衰歇时不能复更饶益众生。我今宜应随彼所求充满其意。作是念已。即便施之而无所悔。是名外施。云何为菩萨内外施。佛子。此菩萨如上所说处轮王位。七宝具足。王四天下。时或有人而来白言。此转轮位。王处已久。我未曾得。唯愿大王舍之与我。并及王身为我臣仆。尔时菩萨作是念言。我身财宝及以王位。悉是无常败坏之法。我今盛壮富有天下。乞者现前。当以不坚而求坚法。作是念已。即便施之。乃至以身恭勤作役心无所悔。是名内外施。云何为菩萨一切施。佛子。此菩萨亦如上说处轮王位。七宝具足。王四天下。时有无量贫穷之人。来诣其前而作是言。大王名称周闻十方。我等钦风故来至此。吾曹今者各有所求。愿普垂慈令得满足。时诸贫人从彼大王。或乞国土。或乞妻子。或乞手足血肉心肺头自髓脑。菩萨是时心作是念。一切恩爱会当别离。而於众生无所饶益。我今为欲永舍贪爱。以此一切必离散物满众生愿。作是念已。悉皆施与心无悔恨。亦不於众生而生厌贱。是名一切施。云何为菩萨过去施。此菩萨闻过去诸佛菩萨所有功德。闻已不着了达非有。不起分别不贪不味。亦不求取无取依倚。见法如梦无有坚固。於诸善根不起有想亦无所倚。但为教化取着众生成熟佛法而为演说。又复观察过去诸法。十方推求都不可得。作是念已於过去法毕竟皆舍。是名过去施。云何为菩萨未来施。此菩萨闻未来诸佛之所修行。了达非有。不取於相。不别。乐往生诸佛国土。不味不着。亦不生厌。不以善根回向於彼。亦不於彼而退善根。常勤修行未曾废舍。但欲因彼境界摄取众生。为说真实令成熟佛法。然此法者非有处所非无处所。非内非外非近非远。复作是念。若法非有不可不舍。是名未来施。云何为菩萨现在施。此菩萨闻四天王众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天梵身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净天少净天无量净天徧净天广天少广天无量广天广果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乃至闻声闻缘觉具足功德。闻已其心不迷不没不聚不散。但观诸行如梦不实。无有贪着。为令众生舍离恶趣。心无分别。修菩萨道。成就佛法而为开演。是名现在施。云何为菩萨究竟施。佛子。此菩萨假使有无量众生。或有无眼。或有无耳。或无鼻舌及以手足。来至其所告菩萨言。我身薄祜。诸根残缺。惟愿仁慈以善方便。舍己所有令我具足。菩萨闻之即便施与。假使由此经阿僧祇劫诸根不具。亦不心生一念悔惜。但自观身从初入胎不净微形。胞段诸根生老病死。又观此身无有真实。无有惭愧。非贤圣物。臭秽不洁。骨节相持。血肉所涂。九孔常流人所恶贱。作是观已。不生一念爱着之心。复作是念。此身危脆无有坚固。我今云何而生恋着。应以施彼充满其愿。如我所作。以此开导一切众生。令於身心不生贪爱。悉得成就清净智身。是名究竟施。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六施藏。

释第六施藏。初此菩萨行十种施下先标列十名。下释相中依章别释中。即为十段。一一各三。谓标释结。然此十施。前六事舍。谓身命财。次三心舍。谓不取着。后一俱舍。名为究竟。今佛子云何下一句。标分减施。次释中。此菩萨禀性仁慈下初明分减之相。次若自食时下明施善巧。次复作是念下对治施障。是名下结名。二云何下标竭尽施。言竭尽者。不顾活命倾竭所有也。次释相中。此菩萨得种种下明难舍之物。次或时有人来下乞境现前。三菩萨自念下正修施行。是名下结名。三云何为菩萨内施。内施谓身也。次此菩萨下乞境现前。茕者单也。无兄曰茕。次尔时菩萨下正修施行。是名下结名。四云何为菩萨外施。即王位也。时或人来下乞境。尔时下施行。五云何为菩萨内外施。王位为外。兼身为内。六云何为菩萨一切施。谓凡一切所有也。明难舍之物。以是事舍之终。故总该收。举难摄易。略举数条。广则无边。次时有无量贫穷之人下明乞境现前。心作是念下正修施行。七云何为菩萨过去施。然三世之施。通相皆明不着。别则过去不生追恋。未来预止贪求。现在心无染着。今云此菩萨闻过去下。明於佛法无所着。次云又复观察下。於一切法无所着。是名过去施。八云何为菩萨未来施。谓不着未来果报故。初闻未来诸佛下。正显不着修行之因。不愿净土之果。不味其好。不厌其事。不回向者释上不味。不退已下释上不厌。修彼行故。次但欲因彼境界下释疑。疑云既於净不味。修行何为。释有二意。一者约悲。但为摄物故。次然此法者下约智。智了非有故生即非生故不着。不碍事故非生之生故修行。非有处所者与理冥故。非无处者事相形故。非内者相分境故。非外者心所净故。是名未来施。九云何为菩萨现在施。释相有三。初明所舍之境。次结舍心。三通外难。初所舍境。闻四天王下。列欲界诸天。次梵天下色界诸天。次乃至声闻下列二乘。上皆所舍之境。次闻已其心不迷下五句明能舍心。次为令众生下释疑。疑云既言不聚善因。何以说五乘因果。释云拯三途之剧苦。示人天以苏息。止劣见之妄情。说二乘以引摄。为物然耳。非自不舍也。是名现在施。十云何为菩萨究竟施。然究竟之名。略有五义。一前六舍财命。次三舍着心。今则兼上二门故。二又发大愿。令物无着故。三令物得究竟果故。四不生一念爱着。则微细无着故。五究竟能令物实益故。次释相中。初云假使有无量众生下明施境现前。次菩萨闻之即便施与下正施无恪。次但观自身下显成舍之由。由观此身过患多故。固当舍也。次如我所作下回向众生。是名究竟施。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慧藏。此菩萨於色如实知。色集如实知。色灭如实知。色灭道如实知。於受想行识如实知。受想行识集如实知。受想行识灭如实知。受想行识灭道如实知。於无明如实知。无明集如实知。无明灭如实知。无明灭道如实知。於爱如实知。爱集如实知。爱灭如实知。爱灭道如实知。於声闻如实知。声闻法如实知。声闻集如实知。声闻涅盘如实知。於独觉如实知。独觉法如实知。独觉集如实知。独觉涅盘如实知。於菩萨如实知。菩萨法如实知。菩萨集如实知。菩萨涅盘如实知。云何知。知从业报诸行因缘之所造作。一切虚假空无有实。非我非坚固。无有少法可得成立。欲令众生知其实性。广为宣说。为说何等。说诸法不可坏。何等法不可坏。色不可坏。受想行识不可坏。无明不可坏。声闻法独觉法菩萨法不可坏。何以故。一切法无作。无作者。无言说无处所不生不起不与不取无动转无作用。菩萨成就如是等无量慧藏。以少方便了一切法。自然明达不由他悟。此慧无尽藏。有十种不可尽故说为无尽。何等为十。所谓多闻善巧不可尽故。亲近善知识不可尽故。善分别句义不可尽故。入深法界不可尽故。以一味智庄严不可尽故。集一切福德心无疲倦不可尽故。入一切陀罗尼门不可尽故。能分别一切众生语言音声不可尽故。能断一切众生疑惑不可尽故。为一切众生现一切佛神力。教化调伏令修行不断不可尽故。是为十。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七慧藏。住此藏者。得无尽智慧。普能开悟一切众生。

第七释慧藏。释相中二。初明慧藏。后释无尽。前中三。初此菩萨於色如实知下八行半经。明如实知境。次下释如实知义显所知之相。征云云何知也。下知从业报下释也。释意云知相知性无有障碍。是菩萨所知。无知之知是菩萨所知。故云如实知也。初知从业报。乃约自利明知苦集。次约利他。彰知灭道。次欲令众生知其实性。广为宣说。标其说意。正是利他。能知实性。是道谛相。法不可坏及所知性。即灭谛相。广为宣说。唯菩萨相。次为说何等下展转征释。总有三重。初征意云说何令知实性。释云说不可坏。次征云何等法不可坏。为性为相。此寻说处。释云相即性故。故说五类等法皆不可坏。次何以故下。征云现见诸法犹如聚沫泡焰芭蕉幻梦不实。那言不坏。下释略有三义。一色等性空。无可坏故。若坏方空。非本空故。二由空即真同法性故。若坏方真事在理外故。三由即空不待坏故。坏则断灭。文有十句。次菩萨成就下三总结多门。以彰善巧者。更有多门。皆以无所得等为少方便。则色空见尽。坏与不坏两亡。不随境转。名不由他悟。次此慧无尽藏下二释无尽。文有十句。是为下结名。住此藏者下叹益。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念藏。此菩萨舍离痴惑得具足念。忆念过去一生二生乃至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无量百千生成劫坏劫成坏劫非一成劫非一坏劫非一成坏劫百劫千劫百千亿那由他乃至无量无数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劫。念一佛名号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名号。念一佛出世说授记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出世说授记。念一佛出世说修多罗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出世说修多罗。如修多罗。祇夜。授记。伽陀。尼陀那。优陀那。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譬喻。论议亦如是。念一众会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众会。念演一法乃至演不可说不可说法。念一根种种性乃至不可说不可说根种种性。念一根无量种种性乃至不可说不可说根无量种种性。念一烦恼种种性乃至不可说不可说烦恼种种性。念一三昧种种性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三昧种种性。此念有十种。所谓寂静念。清净念。不浊念。明彻念。离尘念。离种种尘念。离垢念。光耀念。可爱乐念。无障碍念。菩萨住是念时一切世间无能娆乱。一切异论无能变动。往世善根悉得清净。於诸世法无所染着。众魔外道所不能坏。转身受生无所忘失。过现未来说法无尽。於一切世界中。与众生同住曾无过咎。入一切诸佛众会道场无所障碍。一切佛所悉得亲近。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八念藏。

八释念藏。释相中有四。初舍离痴惑。标念体。次忆念过去下十三行半经。明所念差别。次此念有十种下三明能念胜相。於中十句。次菩萨住是念时下五行经。明念益相。是名下结名。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持藏。此菩萨持诸佛所说修多罗。文句义理无有忘失。一生持乃至不可说不可说生持。持一佛名号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名号。持一劫数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劫数。持一佛授记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授记。持一修多罗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修多罗。持一众会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众会。持演一法乃至演不可说不可说法。持一根无量种种性乃至不可说不可说根无量种种性。持一烦恼种种性乃至不可说不可说烦恼种种性。持一三昧种种性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三昧种种性。佛子。此持藏无边。难满。难至其底。难得亲近。无能制伏。无量无尽。具大威力。是佛境界。唯佛能了。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九持藏。

九释持藏。释相中三。初此菩萨持诸佛下别举文义。次持一佛名号下徧举诸法。三佛子此持藏下明持德量。文有十句。次是名下结名。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辩藏。此菩萨有深智慧。了知实相。广为众生演说诸法。不违一切诸佛经典。说一品法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品法。说一佛名号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名号。如是说一世界。说一佛授记。说一修多罗。说一众会。说演一法。说一根无量种种性。说一烦恼无量种种性。说一三昧无量种种性。乃至说不可说不可说三昧无量种种性。或一日说。或半月一月说。或百年千年百千年说。或一劫百劫千劫百千劫说。或百千亿那由他劫说。或无数无量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劫说。劫数可尽。一文一句义理难尽。何以故。此菩萨成就十种无尽藏故。成就此藏。得摄一切法陀罗尼门现在前。百万阿僧祇陀罗尼以为眷属。得此陀罗尼已。以法光明广为众生演说於法。其说法时以广长舌出妙音声。充满十方一切世界。随其根性悉令满足。心得欢喜。灭除一切烦恼缠垢。善入一切音声言语文字辩才。令一切众生佛种不断净心相续。亦以法光明而演说法无有穷尽不生疲倦。何以故。此菩萨成就尽虚空徧法界无边身故。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十辩藏。此藏无穷尽。无分段。无间无断。无变异。无隔碍。无退转。甚深无底。难可得入。普入一切佛法之门。

第十释辩藏。释相中分四。初此菩萨有深智慧下总举体用。双照事理二种实相。名深智慧。次说一品法下四行半经。显能广演。次或一日说下三行余经。明长时演。次何以故下征释。意云所以能长时演者。成就十种无尽藏故。以是十藏之终。故说具前十藏。次其说法时下五行经。彰辩之德。是为下结名。次此藏无穷下叹益。中文有十句。义该七辩。一无穷尽。是丰义味辩。一一句中出多事理故。二即捷辩。欲言即言无分段故。三无疎谬辩。不以邪错间深理故。四无断辩。相续连环故。五应辩。应时应机无变异故。六迅辩。迅若悬河无隔碍故。已下四句即一切世间最上妙辩。此辩有五德。一甚深如雷。即第八句。二清彻远闻故不退转。即第七句。三其声哀雅如迦陵频伽。故能普入一切佛法。即第十句。四能令众生入心爱敬。五其有闻者欢喜无厌。故难可得入。上二即第九句。上来依章别释竟。

佛子。此十种无尽藏。有十种无尽法。令诸菩萨究竟成就无上菩提。何等为十。饶益一切众生故。以本愿善回向故。一切劫无断绝故。尽虚空界悉开悟心无限故。回向有为而不着故。一念境界一切法无尽故。大愿心无变异故。善摄取诸陀罗尼故。一切诸佛所护念故。了一切法皆如幻故。是为十种无尽法。能令一切世间所作悉得究竟无尽大藏。

第四佛子下总叹十藏胜能。分三。初标叹次何等为十下征释。释有十句摄为五对。一下化上求。二竖穷横徧。三舍相契实。四无变善摄。五外护内明。故以为胜。次是为十种下结叹。此后应有偈等。或是略无。多是经来未尽。

第四会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二十一

 

猜你喜欢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十九卷·宝亮
  入就瑞白禪師語錄卷之十七·明雪
  卷第一·佚名
  犀角经之义释·佚名
  卷第三十七·德清
  卷第五·晦翁悟明
  卷第三十九·佚名
  德风禅师语录卷一·佚名
  序·书玉
  卷十·赞宁
  卷十·赞宁
  众经目录卷第二·静泰
  佛说圣庄严陀罗尼经卷上·佚名
  下三·元照
  论富强·印光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忠义集卷七·赵景良

    附录诸公诗二文天祥诗越王台登临我向乱离来落落千年一越台春事暗随流水去潮声空逐暮天囘烟横古道人行少月堕荒村鬼哭哀莫作楚囚愁絶看旧家歌舞此衔杯黄金市闭蓬絶粒始南州我过青山故首丘巡逺应无儿女熊夷齐肯作稻梁谋

  • 卷二百三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三·张廷玉

        王汝训 余懋学 张养蒙 孟一脉 何士晋 王德完 蒋允仪 邹维琏   王汝训,字古师,聊城人。隆庆五年进士。除元城知县。万历初,入为刑部主事。改兵部,累迁光禄少卿。吏科都给事中海宁陈与郊者,大学士王锡爵门

  • 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五·赵尔巽

      阎敬铭 张之万 鹿传霖 林绍年   阎敬铭,字丹初,陕西朝邑人。道光二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户部主事。咸丰九年,湖北巡抚胡林翼奏调赴鄂,总司粮台营务。累迁郎中,擢四品京堂。林翼请病,复疏荐敬铭才,授湖北按察使。同

  • 第一百五十九回 石青阳团结西南 孙中山宣言北伐·蔡东藩

      却说卢永祥、何丰林、臧致平三人下野以后,战局的形势,大为变化。奉天和广东都是反曹助卢的,当然各有举动。那广东方面,东江的战事,因双方都已筋疲力尽,成了相持之局。吴佩孚见陈炯明不能得志,命广西的陆荣廷,江西的方本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三十五·佚名

    嘉靖四十三年六月辛未朔南京吏科给事中杨铨等条奏考课四事一核考注言有一人之身而举剌互异当视其所举剌之人举者贤必非比周剌者贤必非诖误因是以折衷众论参验是非则臧否可弗眩也一严面诘言大计时过堂例得面质贤否但咨

  • 卷之九百二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六 元纪十·纪昀

    元纪 【十】泰定帝 【一】○泰定帝一泰定皇帝讳伊苏特穆尔裕宗之孙晋王噶玛拉长子也初世祖太子珍戬生三子长曰噶玛拉次曰达尔玛巴拉三即成宗达尔玛巴拉 先薨世祖封噶玛拉为晋王出镇北边统领太祖四大鄂尔多及军马达勒

  • 第二十五章 嶺南流放·林语堂

    哲宗紹聖元年(一0九四)四月,章停為相,他首先向蘇東坡開刀。蘇東坡是貶謫到廣東高山大疫嶺以南的第一個人。他被罷黜,剝奪了官階,調充英州太守。他並非不知道會有這類情形,不過不知道第二次迫害會嚴重到什麼程度。皇太后去世

  • 刘怦传·刘昫

    刘怦,幽州昌平县人。父刘贡,曾任荒远之地大斗军使。刘怦之母为朱滔之岳母。他累积战功被授雄武军使。广为屯田,节省开支,并以处事得法著称。逐步升迁为涿州刺史。数年后,朱滔领兵讨伐田承嗣,奏请任命刘怦管辖留守府衙之事务

  • 章肃皇帝李胡传(附宋王喜隐传)·脱脱

    章肃皇帝,乳名李胡,又名洪古,字奚隐,太祖第三子,母为淳钦皇后萧氏。少时勇武强悍,力大无比,然而生性残忍酷虐,稍微发怒便要在人脸上刺字,或者将人投入水中火中。太祖曾经观察诸子睡觉,见李胡收缩颈项睡在最里面,说“:这个儿子一定

  • 卷二百十六·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十六明 杨士奇等 撰慎刑宋太宗太平兴国中诏羣臣言事知睦州桐庐县刁衎上谏曰刑书谓淫刑酷法非律文所载者望诏天下悉禁止之巡检使臣捕得盗贼

  • 卷七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七十五刑法略【臣】等谨按刑者政之一端所以辅德礼而行者也德礼之所不格则刑以治之而立法垂制要不越乎德礼之本意其用之之道则寛严轻重协中为难我大清肇造东方民淳法简大辟而外设以鞭笞自世祖章

  • 书传卷九·苏轼

    宋 苏轼 撰周书泰誓上第一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师渡孟津作泰誓三篇文王受命九年而崩武王以大统未集故即位而不改元十一年丧毕观兵于商而归至十三年乃复伐商叙所谓十一年武王伐殷者观兵之事也所谓一月戊午师渡

  • 卷七·王志长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注疏删翼卷七明 王志长 撰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注土地之图若今司空郡国舆地图疏职方掌天下之图并夷狄而言故注直云如今司空舆地图此唯据九州之内故注云郡国也以天

  • 数学钥·杜知耕

    六卷。清杜知耕(生卒年不详)撰。杜知耕字端甫,号伯瞿,河南柘城人,自幼好学,熟读天文历算书。康熙二十六年 (1687) 举人。1681年著《数学钥》,1700年著 《几何论约》,均收入 《四库全书》。《数学钥》以 《九章算术》

  • 妇女双名记·李肇亨

    一卷。明李肇亨撰。李肇亨字会泰,嘉兴(今属浙江)人。本书所录古今妇女双名共六十七人。书中自序谓王元美《弇卅卮言》、张睿父《琅琊代醉编》、陈无功《析醉漫录》中皆有所载,而彼此未备,暇日偶有所睹,即随手录出,又

  • 颜氏家训集解·颜之推

    训诂著作。7卷。北齐颜之推著。王利器集解。以卢文弨抱经堂校定本为底本,参校别本,旁以群籍所引颜书,是正文字,勘谬补缺。书后附录各本序跋、颜之推传、颜之推集辑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初版。

  • 内身观章句经·佚名

    一卷,失译。颂说内身苦、空、无常、无我、不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