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二百一

洪武二十三年夏四月甲午朔  上以湖广四川人民及水陆驿夫连年供亿征南之兵命户部遣官诣所在发官库给钞赐之民人一锭驿夫人五锭

○乙未皇第三十二孙尚灴生秦王第五子也

○丙申潭王梓讣闻王  上第八子生二岁而受封又十六年而之国幼聦敏好学善属文常召国内儒臣设醴赋诗品其高下而赉予之至是其妃于氏家坐事王不自安  上遣使慰谕且召之王不谕旨即与妃自焚死无子国除

○命户部夺吉安侯陆亨临江侯陈德旧赐公田租入官追逮二家傔从验其岁收实数既而俱释之佃人贷而未偿者皆蠲之

○丁酉诏滨海卫所每百户置船二艘巡逻海上盗贼巡检司亦如之

○夜太阴掩太白

○庚子置京师外城门驯象安德凤台双桥夹冈上方高桥沧波麒麟仙鹤姚方观音佛宁上元金川凡十五门

○凉国公蓝玉奏奉诏训练士卒候征西番合用盔甲一万诏从之命工部遣人运至军中

○武定侯郭英奏鲁王坟茔成惟享堂周垣未备请筑之  上谓工部尚书秦逵曰事有不急者毋用劳民也方当耕种之时而英请筑堂垣此岂使民以时之道英武人不学惟知筑垣为急而不知夺农时为重也遂止之

○置龙里卫指挥使司初龙里设长官司以土官何善署司事至是命凤翔侯张龙领兵置卫寻改为军民指挥使司○壬寅给赏辽东征进军士九万四千一百八十八人白金九万八千六百八两钞八十六万二千五百三十二锭给赐四川都指挥使司属卫并成都三护卫军士五万三千余人钞人二锭

○甲辰暹罗斛国遣其臣思利檀剌儿思谛等奉表贡苏木胡椒降真等物一十七万一千八百八十斤诏赐使者文绮衣服及钞有差

○戊申改平夷千户所为平夷卫指挥使司  上以云南列置戍兵平夷尤当南北要冲四面皆蛮夷部落必置卫屯兵镇守乃命开国公常昇往辰阳集民间丁壮凡五千人遣右军都督佥事王成千户卢春统赴平夷置卫

○己酉享太庙○壬子以郑生董仲先鲁昉杨仲礼署浙江布政使司事王守政蔡均美谢直方王秉彝署福建布政使司事生等俱以材能举用

○癸丑命东平侯韩勋西凉侯濮玙沈阳侯察罕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王宪往东昌等处训练军士

○给赐狭西都司属卫及西安三护卫军士七万六千四百余人钞各五锭贵州都司属卫军士二万八千六百余人钞各二锭

○丁丑省阶州文县

○夜有大星起自云中西北行至近蜀没

○戊午改徽州千户所为新安卫指挥使司

○辛酉置木蜜关守御千户所于寻甸军民府之甸头易龙驿又设置屯所于甸头里果马里联落耕种以为边备

○置卫辉守御千户所○置清浪偏桥二卫指挥使司于思南宣慰司之地

○壬戌夜太犯五诸侯

闰四月癸亥朔  今上平乃儿不花捷奏至  上喜谓群臣曰清沙漠者  燕王也朕无北顾之忧矣

○甲子诏户部遣使运钞一百万锭赐  今上今上悉以赉将士之有功者

○命工部制织金文绮衣及诸色罗衣一千八百袭以俟迤北来降者赏之

○遣官赈给汉阳府属县民及驿夫九千二百四十人钞九千六百八十锭

○乙丑诏晋王留山西河南并护卫兵马驻于天成白登等处操练时往来提调其定远侯王弼等悉遣还京

○诏  今上留征进马军于上都或兴和兴州相度便益令都督都指挥总率屯驻常往来阅视其公侯悉遣还京○复诏齐王以护卫军还国其山东属卫军马令都指挥蔺真领之仍听今上节制

○诏颍国公傅有德以故元降将乃儿不花部落悉徙入关其将校送京师仍给以战袄袭衣

○广西布政使司奏安南国遣使入贡  上谓礼部尚书李原名曰安南远居海滨率先效顺方物之贡岁以为常朕念彼知向慕中华服我声教岂在数贡故尝以海外诸国岁一贡献转运之烦实劳民力已命三年一朝今安南不从所谕又复入贡尔礼部其速令广西遣还必三年乃来也广东都司以所捕蛮獠一百二十九人械送至京有司论当宫刑  上曰此辈非首恶为人迫胁至此宥之谪戍辽东○丙寅以太仆寺卿□敬为燕山中获卫指挥佥事敬前军都督佥事暠之子也

○置大田军民千户所隶施州军民指挥使司先是凉国公蓝玉奏散毛镇南大旺施南等洞蛮人叛服不常黔江施州虽有卫兵相去悬远缓急卒难应援今散毛地方大水田与诸蛮洞相连宜立置千户所守御至是命千户石山等领酉阳土兵一千五百人置所于大水田镇之

○戊辰给赐四川都指挥使司所属军士三万八千三百余人钞各三锭

○己巳故元太尉乃儿不花等及部属将校二百余人入朝献太尉等银印四金牌三银牌八铁牌五并所受元宣命二十八道庚午置枝江守御千户所○辛未诏以故元太尉乃儿不花留守中卫指挥同知阿鲁帖木儿为燕山中护卫指挥同知咬住为副都御史忽歌赤为工部右侍郎各赐纱帽金带钞锭寻升乃儿不花阿鲁帖木儿等为指挥使

○以百户晃忽儿为燕山中护卫世袭指挥佥事给俸不令视事晃忽儿尝为乡道取乃儿不花故有是命

○壬申遣工部郎中杨冀赍夏衣一万八千四百七十三领赴北平给赐乃儿不花部下将校军士并家属四千七百八十六人

○国子生李约言父允恭以事谪广东充吏老疾不能任事乞以身代诏释之

○癸酉以平阳卫致仕指挥佥事刘德为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潞州卫致仕指挥佥事徐质为中都副留守宴劳而遣之○以中都副留守李懋为山东都指挥使司都指挥同知召都指挥使袁洪还京

○故元国公藏卜率众来降

○太阴犯亢宿

○甲戌除期年奔丧之制先是百官闻祖父母伯叔兄弟丧俱得奔赴至是吏部言祖父母伯叔兄弟皆系期年服若俱令奔丧守制或一人连遭五六期丧或道路数千里则居官日少更易繁数旷官废事今后除父母及祖父母承重者丁忧外其余期年服制不许奔丧但遣人致祭从之

○赐国子监云南生叚士吉等苎布袭衣靴袜

○会宁侯张温还乡赐白金五百两钞千锭文绮十五疋

○乙亥赐留守中卫指挥使乃儿百花等七十一人鞍马

○以故元万户府来降将校王雚□丸子药师奴为千户以所镇抚尾哈失帖佟马赤罕为百户各领戍卒往辽东守御○命户部运白金十万两文绮五千疋往北平白金五万两文绮二千疋往山西俱于王府收贮以备赏赉

○丙子诏免滁阳定远六合长淮天长香泉仪真舒城江都等监养马户田租民田全免官田减半徵之永为定例户凡五万四千八百有五官民田凡三万八千八百四十顷免徵夏秋米麦凡二十七万二千四百四十五石

○凉国公蓝玉平施南忠建二宣抚司叛蛮初蛮人数叛结寨于龙孔玉遣都指挥徐玉将兵攻围之擒宣府覃大信余蛮退走依山寨自固至是玉复分兵破其大小诸寨杀获蛮酋男女一千七百八十余人蛮地悉定

○夜有星起自壁宿行至奎没

○丁丑舳舻侯朱寿二子兴能俱犯法当死  上以寿勋劳特宥之

○以济南卫致仕指挥佥事黄辂为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己卯城赤水卫初辰州卫指挥佥事王琮征云南禄肇还留戍赤水而禄肇余蛮复冠穿心堡琮领兵追杀之筑摩尼堡至是城赤水诏琮佥赤水卫事

○诏免浙江等处河泊翎毛国初河泊所俱纳鱼油鳔及翎毛至是诏翎毛非土产者免徵

○辛巳广东都指挥佥事王才讨黄田山贼袁万山等平之初万山聚众劫掠官军既击破之万山遁入溪洞伺官军退复出剽掠才设伏待之仍分兵遏其归路贼遇伏奔溃官军掩击斩万山及其党数十人遂捣其巢穴擒伪丞相曾长寿等复斩首数百级其党悉平

○各王府及天下文武百司进贺平虏表

○壬午山东都指挥使袁洪至京命为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

○癸未给幼军工匠千七百六十人夏布各二疋○甲申赏北平二都司及燕山诸护卫军士十二万四千六百余人钞七十二万六百七十五锭

○乙酉改武昌护卫为中护卫调武昌左护卫指挥同知张诚为中护卫指挥同知武昌护卫指挥佥事姜昺雍显为右护卫指挥佥事

○丙戌户部奏湖广江西广东先因叛寇窃发其府县经剽掠者民散地荒租税逋负及四川贵州芒部马湖土官积年所欠粮亦多诏皆免之

○命安庆侯仇成子正袭父爵诰曰自昔人臣未达身居田野不异庸人虽有智能何所施设一旦得其依归奋威永于开创之秋立功名于矢石之下子孙世禄与国同久名垂简册岂不伟哉尔仇正父成从朕以来勤劳岁月东征西讨累有成功彭蠡之役厥绩尤著所以生锡侯封死褒公爵方之古人未有过焉然功既成于前人福必延于后嗣今特命尔袭父爵为安庆侯尔其以礼法检身以忠孝立志坚格一诚则神人鉴悦禄位悠久矣

○丁亥赐留守中卫指挥使乃儿不花等及部属将校二百余人白金万三千六百两钞万二千六百锭文绮帛各千八十疋罗衣五百五十袭

○戊子以礼部员外郎高昌安为吏部侍郎

○赐巩昌侯郭子兴钞万锭俾建第宅

○赐宋国公冯胜江夏侯周德兴永平侯谢成定远侯王弼会宁侯张温武定侯郭英江阴侯吴高鹤庆侯张翼崇山侯李新安庆侯仇正南雄侯赵庸钞各二千锭令建先茔神道碑

○舳舻侯朱寿还乡赐钞千锭

○淫雨自戊寅至是日不止

○己丑以潭府长史刘惟一以下为有司官 ○庚寅  上以都察院及刑部官有由耆民除授者年老艰于步趍命兵部各以马赐之

○太仆寺奏增编应天府上元江宁二县太平府当涂及镇江府丹阳等县养马人户从之

○壬辰命都察院左都御史詹徽署通政使司事以通政使茹瑺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佥都御史袁泰为左副都御史

○四川建昌卫土官安配等遣其子僧保等四十二人请入国子监读书赐袭衣靴袜

○置平坝卫指挥使司于贵州威清驿以金镇为指挥佥事领兵守之镇宣德侯朝兴子也十八年袭侯爵至是坐事夺爵授今官

猜你喜欢
  卷一百四 天聖四年(丙寅,1026)·李焘
  目錄·焦竑
  卷四十四·谷应泰
  ●卷一百九十三·徐梦莘
  自序·凌雪
  通志卷一百三十一·郑樵
  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卷一·佚名
  两汉笔记卷一·钱时
  卷二十四 魏书二十四 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陈寿
  宋前废帝本纪·李延寿
  方献夫传·张廷玉
  兴宗孝康皇帝传·张廷玉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吕思勉
  ●卷之二·吕坤
  元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三·郭则沄

    叶鞠裳学使《储徽》诗云:“震象储徽自有真,黄袍末易即加身。渥丹冠制红绒结,幸绿车随绛漆轮。汉有曾孙名病己,晋迎周子逮成人。少阳春陆非常选,特切锺心耀掌珍。”纪端邸子溥亻隽之立为大阿哥也。又云:“妙

  • 杨序·佚名

    杨序雍正中,巡台御史夏公之芳有「台阳杂咏」百首传播艺林;东瀛风土,胪写略备。顾今昔情形不同,百余年来,内山日辟,风气益开。同治末,日本借番社起衅,朝廷命重臣经理其事;于是「开川抚番」之议起,移福建巡抚驻台主持大局。光绪元

  • 卷二百九十一·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九十一乌桕类七言絶句水亭秋日偶书      【宋】林 逋巾子峰头乌桕树防霜未落已先红凭栏高看复低看半在石池波影中行田          【宋】方 岳屋头乌桕午隂宻牛

  • 原序·贺铸

    庆湖遗老诗集原序庆湖遗老者越人贺铸方囘也贺本庆氏后稷之裔太伯始居吴至王僚遇公子光之祸王子庆忌挺身奔卫妻子迸度淛水隐会稽上越人哀之予湖泽之田俾擅其利表其族曰庆氏名其田曰庆湖今为镜湖传譌也汉孝安帝时避帝本

  • 卷一百0九 晉紀三十一·司马光

      強圉作噩,一年(丁酉)。   安皇帝隆安元年(丁酉、三九七年)   春,正月,己亥朔,帝加元服,改元。以左僕射王珣為尚書令;領軍將軍王國寶為左僕射,領選,仍加後將軍、丹楊尹。會稽王道子悉以東宮兵配國寶,使領之。   燕范陽王

  • ●卷十四·陈康祺

    ◎纪列圣御世诸大政平江李元度编次《国朝先正事略》,搜罗宏富,其业伟矣。顷读其文集《国朝先正事略自序》,发皇祖德,扬诩神功,荟最列圣御世诸大政,提纲举要,以类相从,足为研讨掌故者之一助,敬节录之。“三代下得天下者,以

  • 大明孝宗敬皇帝寔录卷五十三·佚名

    弘治四年七月乙亥朔孟秋享 太庙○直隶武平卫指挥佥事王溥奏本卫与亳县并在一城军民杂居类多事讼闾阎妇女复鲜礼范自非表章先贤曷以化导薄俗考之传记亳有朱仁轨者隐居养亲孝友著闻有夏侯令女者早寡无子截耳断鼻誓不以

  • 卷之三百八十一·佚名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十二月。丁卯朔。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外记  ○谕军机大臣等、延茂等奏、遵查黑龙江垦务拟办大概情形一摺。所筹咨商各城副都统。传询所属备交荒价。领地

  • 七六八 江苏巡抚闵鹗元奏遵旨查办王仲儒《西斋集》情形折·佚名

    七六八 江苏巡抚闵鹗元奏遵旨查办王仲儒《西斋集》情形折乾隆四十六年三月初四日江苏巡抚臣闵鹗元谨奏,为遵旨查办事。窃臣于上年十二月赴淮徐查赈途次,接准大学士 公阿桂抄寄折片,内开:臣阿桂等谨奏,发下王仲儒所著《西

  • 第八章 由疑惧到认罪 十 东北人民的灾难和仇恨·溥仪

    关于日本侵略者在东北造下的灾难,我过去从来没听人具体地谈过,也从来没有在这方面用过心。我多少知道一些东北人民的怨恨,但是我只想到那是东北人与日本人之间的事,与我无关。历史过去了十来年,到今天我才如梦初醒,才感觉

  • 卷第十一·佚名

    續日本紀卷第十一〈起天平四年正月、盡六年十二月〉」從四位下行民部大輔兼左兵衛督皇太子学士臣菅野朝臣眞道等奉勅撰。」天璽國押開豊櫻彦天皇〈聖武天皇〉三年春正月庚戌朔。天皇御中宮宴羣臣。美作國獻木連理。乙

  • 四年·佚名

    (甲辰)四年清雍正二年春正月1月1日○丙子朔,以沈埈爲執義,趙尙慶爲正言,姜必慶爲校理,徐命淵爲承旨,李眞儒爲大司成。○江原監司鄭思孝,狀褒原州牧使崔昌敏,治績、賑政爲一道最,吏曹覆啓請加資,許之。1月2日○丁丑,流星出畢星下,又

  • 佛教与护国·太虚

    ──二十二年五月在上海永生无线电台播音演讲──常人闻以佛教救国,多怀怪异。余今将世人误会之处,略为解释。其一、世人多以佛教为迷信鬼神,不切人生实际,不知佛教宗旨,正以解除众生苦难为唯一责任!佛教说一切众生,人为最要

  • 净名玄论卷第五(宗旨中)·吉藏

    慧日道场沙门胡吉藏撰三论境智门智非孤生。必由境发。故境为智本。境非独立。因智受名。故智为境本。非境无以发智。非智无以照境。非境无以发智。故境为能发。智为所发。非智无以照境。故智为能照。境为所照。以境为

  •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十四卷·马鸣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十四卷马鸣菩萨造真谛三藏译系缚地地品类不吉祥道路大决择分第二十七如是已说摩诃宝轮王广大圆满无上地地大决择分。次当说系缚地地品类不吉祥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系缚道路中  亦

  • 卷第二十二·祖琇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二十二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唐 元和十一年。台山隐峰禅师自衡岳之五台。道由淮右。属吴元济阻兵蔡州违拒王命。官军与贼交锋未决胜负。师曰。吾当少解其患。乃震锡空中飞身而过。两军将士

  • 卷一·野竹福慧

    嵩山野竹禅师语录卷一鄂 州参同门人宗宏 录鄂 州龙光门人宗上 潞南州兜率门人宗坚 同编住云南府慈云禅院语录据室云祇者个十笏所在自我灵山以还下逮开圣老师六十九番莫不都向者个所在亲行此令山僧虽是他儿孙决不

  • 醒世姻缘传·西周生

    原名《恶姻缘》。长篇小说。清佚名撰。一百回。现存最早的同治庚午刻本题“西周生辑著”。杨复吉《梦阑琐笔》引鲍以文云:“留仙尚有《醒世姻缘》小说。”但作者是否即蒲松龄,尚无定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未提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