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二十二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二十二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元和十一年。台山隐峰禅师自衡岳之五台。道由淮右。属吴元济阻兵蔡州违拒王命。官军与贼交锋未决胜负。师曰。吾当少解其患。乃震锡空中飞身而过。两军将士仰观叹异。斗心顿息。以是官军得成其功焉。师姓邓氏。幼若不慧。父母听其出家。既具戒。参马祖。言下契旨。一日推车次。祖展脚在路上。师曰请收足。祖曰已展不收。师曰已进不退。遂推车碾过。祖脚损。归法堂执斧子曰。适来碾损老僧脚底出来。师便出於祖前引颈就之。祖乃置斧。其后遍历诸方。所至輙有奇诡。久之以神异颇显恐成惑众。乃入台山金刚窟前。将示寂问於众曰。诸方迁化。坐去卧去。吾皆见之。还有立化者否。众曰有之。师曰还有倒化者否。众曰未尝有也。师乃倒殖而化。亭亭然其衣亦皆顺体。众为舁尸荼毗屹然不动。远近瞻礼叹异。师有妹为尼。时亦在彼。乃附近而咄之曰。老兄平日恼乱诸方不循法律。死更荧惑於人。乃以手推之。偾然而踣。於是阇维收舍利。塔于五台云。

归宗智常禅师。目有重瞳。遂用药手按摩。久而目眦俱赤。世号拭眼归宗。江州刺史李渤问曰。教中谓须弥纳芥子渤则不疑。芥子纳须弥莫是妄谈否。师云人传史君读万卷书是否。渤曰然。师曰。摩顶至踵如椰子大。万卷书向什么处着。渤俛首而已。又问一大藏教明得什么边事。师举拳示之云会么。渤云不会。师云。这个措大。拳头也不识。渤云请师指示。师曰。会则途中受用。不会则世谛流布。师尝示众曰。从上古德不是无知解。他高尚之士不同常流。今时不能自成自立空度时光。诸子莫错用心。无人替汝。亦无汝用心处。莫就他觅。从前只是依他作解。发言皆滞。光不透脱。只为目前有物。僧问如何是玄旨。师云无人能解。僧云向者如何。师云有向即乖。僧云岂无方便令学人得入。师云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僧云如何是观音妙智力。师敲顶盖三下云还闻么。僧云闻。师云我何不闻。僧无语。师以棒趁下。复一日上堂云。吾今欲说禅。诸子总近前。大众近前。师云。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僧云如何是观音行。师乃弹指云诸人还闻否。僧云闻。师云一队汉向这里觅个什么。以棒趁下。大笑归方丈。师没。有贤者赞其像曰。知见一何高。拭眼避天位。回观洗耳人。千古未为愧。

供奉吴元卿者。敏悟绝人。宪宗殊喜之。一日在昭阳宫见群芳敷荣。赏玩徘徊。倐闻空中有声曰。虚幻之相开谢不停。能坏善根。仁者安可嗜之。元卿猛省。志脱尘俗。帝一日淤宫问曰卿何不乐。对曰臣幼不食荤。志愿从释。帝曰朕视卿若昆弟。但富贵欲出人表者不违卿。唯出家不可。既浃旬而容貌瘦悴。帝悯而诏曰。如卿愿。任选日远近奏来。元卿荷恩致谢。寻得卿报母患乞归宁。帝厚赐津遣。元卿至家。会韬光法师勉之谒鸟窠禅师。启曰。弟子七岁蔬食。十一受五戒。今年二十有二。为出家故休官。愿和尚授与僧相。鸟窠曰。今时为僧鲜有精苦者。行多浮滥。元卿曰。本净非琢磨。元明不随照。曰汝若了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即真出家。何假外相。汝当为在家菩萨。戒施俱修如孙许之流也。元卿曰。理虽如此。然非本志。傥蒙摄受则誓遵师教。如是三请皆不诺。韬光为劝请曰。宫使未尝娶亦不畜侍女。禅师若不摄受。其谁能度之。鸟窠乃与披剃具戒。法号会通。昼夜精进诵大乘经习安般三昧。忽一日固辞游方。鸟窠汝将何往。曰会通为法出家。以和尚不垂慈诲。今往诸方学佛法去。窠曰。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曰如何是和尚佛法。窠於身上拈起布毛吹之。通遂悟玄旨。时号布毛侍者云。

是岁章敬寺栢岩禅师卒。相国权德舆制其碑曰。禅宗长老栢岩大师之师曰大寂禅师。传佛语心始自达磨至于慧能。能化行於南服流於天下。大抵以五蕴九识十八界皆空犹镜之明也。虽万象毕呈而光性无累心之虚也。虽三际不住而觉观湛然。得於此者即凡成圣。不然则一尘瞥起六入胶固。循环回复於生死之中。风涛火轮迷妄不息。授受吻合。大师得之。一言宗通深入无碍。师讳怀恽。姓谢氏。东晋流乱。慨然曰。我之祖先令安在哉。四肢百骸视听动使。孰使之然耶。漼然雨泣誓服缁褐。志在楞伽。行在曹溪。得圆明清净之本。去妄想攀缘之习。百八句义照其身心。心离文字化无方所。於是抵清凉。下幽都。登徂徕。入太行。所至之那蒙被法味。止於太行栢岩寺。门人因以栢岩号焉。元和三年有诏征至京师。宴坐于章敬寺。每岁诏入麟德殿讲论。后以疾固辞。十年十二月怡然示寂。其年六十。其夏三十五。弟子智朗.智操以明年正月起塔于灞陵原。凡一灯所传一雨所润入法界者不可胜书。着师资传一编。自鸡足山大迦叶而下至于能秀。论次详实。或问心要者。答曰。心本清净而无境者也。非遣境以会心。非去垢以取净。神妙独立不与物俱。能悟斯者不为习气生死幻蕴之所累也。故荐绅先生知道入理者多游焉。尝试言之。以中庸之自诚而明以尽万物之性。以大易之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则方袍褒衣其极一致也。向使师与孔圣同时。其颜生闵损之列欤。释尊在代。其大慧纲明之伦欤。至若从师受具之次第。宰官大臣之尊信。诞生入灭之感异。今皆不书。德舆三十年前尝闻道于大寂。聿来京下时款师言。顷因哀伤以获悟入。则知烦恼不违菩提。虽聚散生死无期。会归於彼岸。铭曰。西方之教。南宗之妙。与日并照。柏岩得之。为大导师。颕若琉璃。结火燔性。爱流溺正。痴冥奔命。即心是佛。即色是空。师之通兮。无去无来。无缚无解。师之化兮。揭兹灵塔。丹素周匝。示尘劫兮。

论曰。相国权文公章敬寺碑辞理深妙玄旨通畅。及自谓顷因哀伤以获悟入。斯言诚无所欺也。窃观 本朝太师富郑公尝寓书洛阳留守。访求荷泽禅师[书-曰+皿]像。守答以偈。公复之曰。承以偈见警。美则美矣。理则未默也。所谓无可无不可者。[书-曰+皿]也得不[书-曰+皿]也得。就中观像为不得。不观像者落在什么处。似不以有无为碍者近乎通矣。因有颂曰。执相诚非。破相亦妄。不执不破。是名实相。噫。二公相去垂二百年。而文章道德各为一时缙绅仪表。至於入不二门。了第一义。廓然自在受用。晖光日新。是以唐宋明道硕德大臣独二公为称首云。 

十一年。重巽法师自湘西赴其叔父中丞之请。柳子厚赠之以序曰。或问宗元曰。悉矣子之得於巽上人也。其道果何如哉。对曰。吾自幼学佛。求其道积三十年。世之言者罕能通其说。於零陵吾独有得焉。且佛之言吾不可得而闻之矣。其存於世者独遗其书。不於其书而求之则无以得其言。言且不可得。况其意乎。今是上人穷其书。得其言。谕其意。推而大之逾万言而不烦。总而括之立片词而不遗。与夫世之析章句征文字。言至虚之极则荡而失守。辨群有之伙则泥而皆存者。其不以远乎。以吾所闻。知凡世之善言佛者。於吴则慧诚师。荆则海云师。楚之南则重巽师。师之言存则佛之道不远矣。慧诚师已死。今之言佛者加少。其由儒而通者郑中书。洎孟常州中书见上人执经而师受且曰。於中道吾得以益达。常州之言曰。从佛法生。得佛法分。皆以师友命之。今连帅中丞公具舟来迎。饰馆而候。欲其道之行於远也。夫岂徒然哉。以中丞公之直清严重。中书之辨博。常州之敏达。且犹宗重其道。况若吾之昧昧者乎。夫众人之和由大人之唱洞庭之南。竟南海其士汪汪也。求道者之多半天下。一唱而大行於远焉。是行有之则和焉者将若居蛰之有雷不可止也。於是书以为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

马郎妇。不知出处。方唐隆盛佛教大行。而陕右俗习骑射。人性沉鸷乐於格斗。蔑闻三宝之名。不识为善仪则。妇怜其憨乃之其所。人见少妇单子。风韵超然。姿貌都雅。幸其无侍卫。无羁属。欲求为眷。曰。我无父母。又鲜兄弟。亦欲有归。然不好世财。但有聪明贤善男子能诵得我所持经。则吾愿事之。男子众争求观之。妇授以普闻品曰。能一夕通此则归之。至明发诵彻者二十余辈。妇曰。女子一身家世贞洁。岂以一人而配若等耶。可更别诵。因授以金刚般若。所约如故。至且通者犹十数。妇更授以法华经七轴。约三日通彻此者定配之。至期独马氏子得通。妇曰。君既能过众人。可白汝父母。具媒妁娉礼。然后可以姻。盖生人之大节岂同猥巷不检者乎。马氏如约具礼迎之。方至而妇谓曰。适以应接体中不且住别室。候少安与君相见未脱也。马氏子喜。顿之他房。客未散而妇命终。已而坏烂。顾无如之何。遂卜地葬之。未数日有老僧紫伽黎娑貌古野仗锡来仪。自谓向女子之亲。诣马氏问其所由。马氏引至葬所。随观者甚众。僧以锡拨开。见其尸已化。唯金锁子骨。僧就河浴之。挑於锡上谓众曰。此圣者悯汝等障重缠爱。故垂方便化汝。宜思善因。免堕苦海。忽然飞空而去。众见悲泣瞻拜。自是陕右奉佛者众。由妇之化也。

是岁抚州景云寺律师上弘卒。江州司马白居易制碑曰。元和十一年春。庐山东林寺僧道深.怀纵.如建.冲契等凡二十辈。与白黑众千余人俱实。持故景云大德弘公行状一通。贽钱十万。来诣寻阳。请司马白居易作先师碑。会有故不果。十二年夏作石坟成。复来请。会有病不果。十三年冬作石塔成。又来请。始从之。既而僧返山。众返聚落。钱返寺府。翌月而文成。明年而碑立。其词云。我闻乾竺古先生出世法。法要有三曰戒定慧。戒生定。定生慧。慧生八万四千法门。是三者迭相为用。若次第言则定为慧因。戒为定根。根植则苗茂。因树则果满。无因未满犹梦果也。无根求茂犹揠苗也。佛虽以一切种智摄三果必先用戒菩萨以六波罗蜜化四生不能舍律。律之用可思量不可思量。如来十弟子中称优波离善持律。波离灭有南山大师得之。南山灭有景云大师得之。师讳上弘。生饶氏。曾祖君雅。祖公悦。父知恭。临川城南人。童而有知。故生十五岁发出家心。始从舅氏剃落。壮而有立。故生二十五岁立菩提愿。从南岳大圆律师具戒。乐所由生故。大历中不去父母之邦。隶于本州景云寺修道。德应无所住故。贞元中离我我所。徙居洪州龙兴寺说法。亲近善知识故。与匡山法真.天台灵佑.荆门法裔.兴果神凑.建昌慧进等五长老交游。佛法嘱王臣故。与姜相国公辅.颜太师真卿.洎本道廉访使杨君凭.韦君丹四君子友善。提振禁戒故讲四分律。而从善远罪者无其数。随顺化缘故。坐甘露戒坛。而誓众生盟者二十年。荷担大事故。前后登方等施尸罗者十有八会。救拔众生故。娑婆男女由我得度者万五千五百七十二人。示生无常故。元和十年十一月己亥迁化于东林精舍。示灭有所故。是月丙寅归全于南岗石坟。住世七十七岁。安居六十五夏。自生至灭随迹示教。行止语默无非佛事。夫施於人也博则反诸己也厚。故门人卿人报之如不及。繇是艺松成林琢石为塔。塔有碑碑有铭。铭曰。佛灭度后。薝卜香衰。醍醐味漓。孰反是香。孰复是味。景云大师。景云之生。一匡苾刍。中兴毗尼。景云之灭。众将安仰。法将畴依。昔景云来。行道者随。入室者归。今景云去。升堂者思。入室者悲。庐峰之西。虎溪之南。石塔巍巍。有纪事者。以真实辞。书于塔碑。

是岁高僧灵澈卒。文集二十卷。尚书刘禹锡制序曰。释子工为诗尚矣。休上人赋别怨。约法师哭范尚书。咸为当时才士之所倾叹。厥后比比有之。上人生于会稽。本汤氏子。聪[宋-木+(癸-天+言)]嗜学。不肯为凡夫。因辞父兄出家。号灵澈。字源澄。虽受经论。一心偏好篇章。从越客维学为诗。遂籍籍有闻。维卒。乃抵吴兴。与长老诗僧皎然游讲益至。皎然以书荐于词人包侍郎佶。包得之大喜。又以书致于李侍郎纾。是时以文章风韵主盟于世者包李。以是上人之名由二公而扬。如云得风柯少叶张。以文章接才子。以禅理悦高人。风仪甚雅谈笑多味。贞元中西游京师名振辇下。缁徒嫉之造飞语激动中贵人。浸诬得罪徙汀州。入会稽。归东越。时吴楚间诸侯多宾体招迓之。元和十一年终于宣州开元寺。寿七十有一。门人迁座建塔于越之山阴天柱峰之陲。初上人在吴兴居。柯山与昼公为侣。时子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后相遇于京洛。与支许之契焉。上人殁后十七年。予为吴郡。其门人秀峰捧先师之文来乞辞以志。且曰。师尝在吴赋仅二千首。今删取三百篇勒为十卷。自大历至元和凡五十年间接词客文人酬唱别为十卷。今也思行乎昭世。求一言羽翼之。因为许之曰。世之言诗僧多出江右。灵一导其源。护国袭之。清江扬其波。法振沿之。如幺弦孤韵[敞/贝]入人耳。非大雅之音。独吴兴昼服备众体。昼公之后澈公承之。至如芙蓉园新寺诗云。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谪汀州诗云。青蝇为吊客。黄犬寄家书。可谓入作者阃城。岂独雄於诗僧间邪。

初澈亡。韩漳州以书报柳州刺史柳子厚。子厚以诗寄韩。其一曰。早岁京华听越吟。闻君江海分逾深。他时若写兰亭会。莫画高僧支道林。其二曰。频把琼书出袖中。独吟遗句立秋风。桂江日夜流千里。挥泪何时到甬东。子厚又以诗寄杨侍郎悼澈曰。东越为僧还姓汤。几时琼佩触鸣珰。空华一散不知处。谁采金英与侍郎。

十二年。岳州无姓和尚卒。刺史柳宗元为之碑曰。维某年月日岳州大和尚终于圣安寺。凡为僧若干年。年若干。有名无姓。世莫知其闾里宗族。所施设者有问焉而以告曰。性吾姓也。其源无初。其胄无终。承姓于释。师以系道。本吾无姓也。法釰云者。我名也。实且不有名。恶乎存吾有名耶。性海吾卿也。法界吾字也。戒为之墉。慧为之户。以守则固。以居则安。吾闾里不具乎度门。道品其数无极。菩萨大士其众无涯。吾与之戚而不吾异也。吾宗族不大乎。其道可闻者如此而止。读法华.金刚般若经数逾千万。或讥以有为。曰吾未尝作。呜呼。佛道逾远。异端竞起。唯天台大师为得其说。和尚绍承本统以顺中道。凡受教者不失其宗。生物流动趣向混乱。唯极乐正路为得其归。和尚勤求端懿以成志愿。凡听信者不惑其道。或讥以有迹曰吾未尝行。始居房州龙兴寺。中徙居是州。作道场于楞伽北峰。不越阃者五十祀。和尚凡所严事皆世高德。始出家事而依者曰卓然师。居南阳立山。葬岳州。就受戒者曰道颕师。居荆州。弟子之首曰怀远师。居长沙安国寺。为南岳戒法。岁来侍师。会其终遂以某月日葬于卓然师塔东若干步。铭曰。道本於一。离为异门。以性为姓。乃归其根。无名而名。师教是尊。假以示物。非吾所存。大卿不居。大族不亲。渊懿内朗。冲虚外仁。圣有遗言。是究是勤。惟动惟默。逝如浮云。教久益微。世宰究陈。爰有大智。出其真门。师以显示。俾民惟新。情动生变。物由湮沦。爰授乐国。参乎化源。师以诱道。俾民不昏。道用不作。神行无迹。晦明俱如。生死偕寂。法付后学。施之无斁。葬从我师。无忘真宅。荐是昭铭。刻兹贞石。

子厚复题其碑阴曰。无姓和尚既居是山。曰凡吾之求非在外也。吾不动矣。弘农杨公炎自道州。以宰相征过焉。以为宜居京师。强以行不可。将以闻曰。愿间岁乃往。明年杨去相位。窜谪南海上。终如其志。赵郡李萼辩博人也。为岳州。盛气欲屈其道。闻一言。服为弟子。河东裴藏之举族受教。京兆尹宏农杨公某以其隐地为道场奉。和州刺史张惟俭买西峰广其居。凡以货具利委堂下者不可选纪。受之亦无言。将终命其大弟子怀远授以道妙。终不告其姓。或曰周人也。信州刺史李某为之传。长沙谢楚为行状。博陵崔行俭为性守一篇。凡以文辞道和尚功德者不可悉数。宏农公自余杭命以行状来。怀远师自长沙以传来使余为碑。既书其辞。故又假其阴以记。

是岁柳州复大云寺。子厚为之记曰。越人信祥而易杀。傲化而偭仁。病且忧则聚巫师用鸡卜。始则杀小牲。不可则杀中牲。又不可则杀大牲。而又不可则诀亲戚饰死事。曰神不可置我矣。因不食蔽面死。以故户易耗田易荒。而蓄字不孳。董之礼则顽。束之刑则逃。唯浮图事神而语大可。因而入焉。有以佐教化。柳州始以邦命置四寺。其三在水北。而大云寺在水南。水北环治城六百室。水南三百室。俄而水南火。大云寺焚而不复且百年。三百室之人失其所依归。复立神而杀焉。元和十年刺史柳宗元始至。遂神于隐远而取其地。其傍有小僧舍。辟之广大逵达横术。北属之江。告于大府取寺之故名。作大门以字揭之。立东西序。崇佛庙为学者居。会其徒而委之食。使击磬鼓钟以严其道而传其言。而人始复去鬼息杀而务趣於仁爱。病且忧其有告焉而顺之。庶乎教夷之宜也。凡立屋大小若干楹。凡辟地南北东西若干亩。凡树木若干本。竹三万竿。圃百畦田。若干塍治事僧曰退思.曰令环.曰道坚。后二年十月某日寺皆复就。

十三年禅师元浩卒。浩弘台教。翰林梁肃尝请撰涅盘经疏。浩许之。是夕感异梦。喜以为瑞应。即下笔自述所证。其略曰。予闻先觉云。大宝流辉之不变曰常。在宥布和之盛典曰教。率土知化之归宗曰行。交感人心之至极曰证。然则以道行御其时。以法性合其运。当应物之际。与显晦同其光。恢扬至化自他昭着者实播厥鸿名。钦恭文思协和至极四德克彰者实存乎妙体。格变群家历观诸行至典克修庶绩有成者实赖乎本宗。信以授人大明宗极厥旨厥几有补于将来者实存乎妙用。综博群玄以立诚训。风行十方率用归顺者实存乎妙教矣。议者以浩疏比王辅嗣易。而与清凉华严疏抗衡焉。

论曰。唐刘轲纪黄石岩。僧权相国记草衣师。皆称之若不及。以予考之。盖贫释子所当然也。托以二公之文遂为不朽。至若重巽之弘教。景云之秉律。灵彻之才章。无姓之卓行。元浩之制作。皆吾宗一代之伟人。而僧传残阙不足光明于世。故备诸贤之文着之。以期后来之希骥者云。

十四年正月丁亥。诏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于京师。帝御安福门迎拜。留禁中供养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暯拜。具释部威仪及太常长安万年音乐。旌幢鼓吹腾沓系路。刑部侍郎韩愈上表曰。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昔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一百岁。颛现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一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一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其后汤亦百岁。汤孙大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寿。推其年数盖不减百岁。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此时佛法亦未至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惟梁武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事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尽日一食止於菜果。后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反更得[呙*(丐@口)]。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当时群臣识见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其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伏惟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百千年已来未有伦比。即位之初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不许别立寺观。臣当时以为高祖之志必行於陛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纵之令盛也。今陛下令群僧迎佛骨於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迭加供养。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於佛作此崇奉而祈福祥也。直以丰年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信佛。皆云天子大圣尚一心信向。百姓微贱。於佛岂合更惜身命。以至灼顶燔指十百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莫。更相放效。唯恐后时老幼奔波弃其生业。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笈四方。非细事也。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语言不通衣服殊制。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於境。不令惑於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以入宫禁。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古之诸侯吊於其国。必令巫祝先以桃茢袚除不祥。然后进吊。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茢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於寻常万万也。佛如有灵能作祸咎。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表入。帝大怒。持以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啎。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诤。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已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耶。愈人臣狂妄敢尔於是。戚里诸王旧臣皆为愈哀。请逐贬潮州刺史。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二十二

 

猜你喜欢
  卷第六十·霁仑超永
  卷二十·佚名
  卷第二十五·佚名
  论寂品第八·佚名
  第五十三章 五王章·佚名
  佛说略教诫经·佚名
  卷四十七(玄奘译)·佚名
  佛说慧印三昧经·佚名
  释氏护教编后记·朱时恩
  佛法金汤编卷第一·岱宗心泰
  卷第九·佚名
  法华文句记卷第六·湛然
  人天眼目卷之一·智昭
  卷第二十五·德清
  卷之十八·即非如一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李子酉·唐圭璋

      子酉号冰壶,官转运判官。   玉楼春   纱窗春睡朦胧著。   相见尚怀相别恶。   梦随城上角声残,   泪逐楼前花片落。   东风不解吹愁却。   明月几番乖后约。   当时惟恐不多情,   今日情多无处著

  • 卷二十七·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二十七翰林院检讨朱彜尊编吴与弼【三首】与弼字子传临川人天顺初以荐征至京拜左春坊左谕德辞不就有康斋集【娄克贞云先生诗本乎情性原于义理发自得之蕴】【静志居诗话山之出由蔡氏未足为山玷

  • 洪皓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洪皓(1088—1155)字光弼,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政和进士。宣和年间,任秀州司录,岁涝发廪赈济,又邀留纲米济人,人称“洪佛子”。建炎三年(1129),以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使金。金逼仕刘豫,坚拒不屈。波流放冷山,居雪窖

  • 列传第十九 萧景先萧赤斧子颖胄·萧子显

    萧景先,南兰陵兰陵人,太祖从子也。祖爰之,员外郎。父敬宗,始兴王国中军。景先少遭父丧,有至性,太祖嘉之。及从官京邑,常相提携。解褐为海陵王国上军将军,补建陵令,还为新安王国侍郎,桂阳国右常侍。太祖镇淮阴,景先以本官领军主自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二·佚名

    正德十年十二月癸丑朔日食是日车驾当出视郊祀牲礼部请移于次日且言视牲乃郊祀之始日食乃天变之大今大礼将举忽遇此变上天示戒亦昭然矣伏望顺承天意益加敬畏自兹以往皆郊祀之所有事起居必以其道出入必以其时一遵 祖宗

  • 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一十四·佚名

    万历九年七月壬戌朔 上亲享 太庙○调原任广东按察使周浩为广西兵备副使○总督漕运凌云翼奏称仪真闸税宜酌水势不必拘泥取盈其瓜仪各闸坝应归并南河郎中管理不必添设主事部覆如议因言河道岁修钱粮宜敕督臣照各边年饷

  • 通志卷三上·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三王纪第三上夏禹夏后氏曰文命亦曰大禹【元年戊戍】姒姓颛帝生鲧鲧生禹禹之母有莘氏女曰修已禹生于石纽长于西羌长九尺二寸声为律身为度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亹亹

  • 高宗本纪·欧阳修

    高宗名治,字为善,是太宗的第九个儿子。母亲是文德皇后长孙氏。最初被封为晋王,贞观七年(633),兼领不亲任职的并州都督。贞观十七年(643),太子李承乾被废黜,次子魏王李泰当立为皇太子,也因获罪被废,于是太宗立李治做了皇太子。

  • 陈洽传·张廷玉

    陈洽,字叔远,武进人。他好古勤学,与兄陈济、弟陈浚都有名。洪武年间,他因擅长书法被推荐授予兵科给事中。他曾奉命阅军,只要从他眼前一过,他便能记下来。有的人再来一次,总是被他斥退。皇上嘉奖他有才能,赐给他金织衣。父亲戍

  •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左丘明

    襄公元年【经】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仲孙蔑会晋栾黡、宋华元、卫宁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夏,晋韩厥帅师伐郑,仲孙蔑会齐崔杼、曹人、邾人、杞人次于鄫。秋,楚公子壬夫帅师侵宋。九月辛酉,天王崩。邾

  • 第十三章 1·辜鸿铭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辜讲孔子的一位学生(子路)问孔子,如何才能引导好国家政府?孔子 回答:“给民众做出榜样,匡正自己的行为给百姓看。”学生继续问其 他事。孔子回答:“做事不要半途而懈,要持之以

  • 卷十一·熊过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明志録卷十一    明 熊过 撰定公名宋襄公之子昭公之弟在位十五年谥法安民大虑曰定【元年春王起至四年五月公及诸侯盟于臯鼬止查原本系缺页】?伯成卒于会子乞嗣是为隐公七月其弟过弑隐公自立是

  • 卷之三十六·邵经邦

    弘道录卷之三十六礼朋友之礼《束汉书》:明帝永平二年,上幸辟雍,初行养老礼,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三老服都绊大袍,冠进贤冠,扶玉杖,乘舆。到辟雍礼殿,御座束厢,遣使者安车迎三老、五更於太学讲堂,天子迎於门屏交礼道自咋阶,三

  • 卷五十三·佚名

    释无生三观品第二十六(经作无生品)【经】尔时,慧命舍利弗语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观诸法,何等是菩萨?何等是般若波罗蜜?何等是观?”须菩提语舍利弗:“汝所问何等是菩萨,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

  • 钦定四书文·方苞

    四十一卷。清方苞 (1668—1749)等奉敕编撰。方苞,字凤九,号灵皋,晚号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进士,雍正时曾充一统志馆总裁。乾隆时累官至礼部右侍郎,系桐城派创始人,与刘大櫆、姚鼐并称 “桐城三大家”,著述颇多。有 《方望

  • 方舆胜览·祝穆

    全国总志。南宋祝穆撰。七十卷。穆少名丙,字和甫,建阳(今属福建)人。曾与弟祝癸同受业于朱熹。刻意学问,著有《事文类聚》。是志撰成于理宗时(1225—1264),祝洙重订于度宗咸淳三年(1267)。该书所记分十七路,各系所属

  • 轩岐救正论·肖京

    综合类著作。明萧京撰。六卷。京字万舆,别号通隐子,福建人。曾游宦楚、蜀间。因髫龄秉弱,而留心医药。成书于崇祯十七年(1644)。卷一为医论,凡论藏府、病机、治法等,每有独到见解。卷二为四诊正法,主要论脉,次及望色

  • 明世宗实录·佚名

    五百六十六卷。起正德十六年四月,讫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始修于隆庆元年(1567)四月,徐阶任总裁。神宗即位,改命张居正等续修。万历五年(1577年)八月修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