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一史七

乙卯年,倭贼从浙江由严衢过饶州,历徽州宁国太平而至南京,才七十二人耳。南京兵与之相对两阵,杀二把总指挥,军士死者八九百,此七十二人不折一人而去。南京十三门紧闭,倾城百姓皆点上城,堂上诸老与各司属分守各门,虽贼退尚不敢解严。夫京城守备不可谓不密,平日诸勋贵骑从呵拥交驰於道,军卒月请粮八万,正为今日尔。今以七十二暴客扣门,即张皇如此,宁不大为朝廷之辱耶? 

倭贼既杀败官兵,此日即宿於板桥一农家。七十二人皆酣饮沉睡。此农家与顾彭山太常庄邻并,其庄上人亲见之。此时若有探细人侦知其实,当夜遣一知事将官,潜提三四百人而往,可以掩杀都尽。但诸公皆不知兵,闻贼至则盛怒而出。一有败衄则退然沮丧,遁迹匿影唯恐不密。殊不知一胜一负乃兵家之常,古人亦有因败而为功者,此正用计之时也。而乃甘於自丧,何耶?且又不用细作,全无间谍,遇着便杀,杀败即退,不知是何等兵法也。 

甲寅乙卯年,倭子已焚劫常州,传言欲窥南京。京城震恐。有言丹阳为南京咽喉之地,南京之守,守在丹阳,须筑一坚城以扼之。余曰:此所谓知其一不知其二也。夫丹阳之所以有关於南京要害者,使丹阳有城。贼人攻丹阳城不下,必不敢越之而至南京。何也?恐丹阳兵之蹑其后也。苟不得丹阳城,越之而来,则南京兵当其前,丹阳兵蹑其后,句容出一兵捣其中,此之谓腹背受敌,兵家所忌,乃必败之道也。故能遥为南京声援,譬如倭子越嘉兴而至苏州,使苏州兵迎敌,嘉兴兵蹑之,吴江兵从而捣之。则岂能如此得志哉?今贼至嘉兴,嘉兴坚闭城门。兴之一战城下,任其过去,则吴江苏州当其冲,嘉兴方安坐相庆以为无事矣。若但如此,则丹阳虽有城,亦何益於南京胜负之数哉?然此等调度全在总督,而当事诸公曾无一人及此者。可叹可叹! 

倭寇既去之后,司寇景山钱公在大理。余与之言曰:夫倭寇之来,大江之外有三路可达南都。从常镇来,则句容其一路也;从宜兴来,则秣陵关其一路也;从太平而来,则江陵镇其一路也。夫古之用兵须得地利。今参赞与守备诸公,当亲至其处相度地形,如某处可以屯兵,某处可以会战,某处可以设伏,皆默识於心。倘一日有警,则差某将官豫先提兵扎营於某处拒敌,某将官於某处策应,某将官於某处设伏。待其既至,则与之争利。先占山头,则我为主,彼为客。我以逸,彼以劳。所以制敌者在我矣。万一不利,则策应兵与伏兵俱起,左右合击,此兵法之至要,而我之所谓庙胜者盖不越此。今必待敌人既至,然后遣兵出城。猝然而遇,即与合战,夫猛虎食人,使其人神全,虎必不能伤。若忽与虎遇,苟非至人,神未有不去者,神去而虎始能食之矣。今出战之兵,气未及定,猝与敌遇,神安得不去?神去则万万必败,又岂待智者而后知耶?公当可言之地,可与当事诸公一言之。景山果白之诸公,后亦颇用其说。余初不知之,一日偶见守备何太监,余谢山田舍即何太监旧庄也。何云:“公庄上杨树何萧疏若此?”余云:“公无事不出城,何由见之?”何云:“前日与诸公看埋伏耳。”夫既谓之伏,当使人不得知之,但宜托以游行,潜觅其处,岂可显言於众曰:“吾往寻设伏虎耶。”谓之机务,恐不如此。 

张蒙溪在参赞时,颇好兴建。其所置振武营,后遂启黄林原之变。其他如仙鹤营望江楼等处,所费动以数十万计。然使一朝有事,实分毫无补於朝廷,无救於地方。又以南都形势与各营垒刻一石碑以传,中国刻城南十二伏,城东十二伏,城北十二伏。刻成,江荆石以一本见遗。余语荆石曰:“老子云:‘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昔唐太宗征高丽,命元万顷为檄文,檄中有不知守鸭绿之险之语。高丽既移兵守鸭绿江,兵不得渡。太宗遂贬谪万顷。夫谓之曰伏,当使鬼神亦不得而知,顾可传刻以示人耶?公在部中,当即白之,亟毁其石,无贻有识者之诮。”江亦不言。石至今存。此岂虞诩增灶之意,盖有余者示之不足,不足者示之有余。诸公或自有见,然非愚陋者之所知也。 

甲寅岁,倭寇到柘林,即以余兄弟三家为巢穴,屯扎将一年。本地方劫掠既尽后,往嘉兴湖州劫掠。空巢而出,去旬日复归。府县闻之,即遣人纵火,而三家百年营构尽付烈焰矣。初报至南都,舍弟颇不平,余意色恬然。盖此宅既为倭寇所据,已非我之所有。若烧去房室,彼不能驻足,必往他处,则此处田土尚有人耕种,不然则方将安居乐业於此。而居民远避,田卒污莱,宁有穷已时耶?顾不如烧之为愈。但当事诸公不能烧於倭贼方在之时,而乃烧於倭贼既去之后,此则深为可忿耳。 

陆五台从总督幕中回,余问之曰;“倭贼之在柘林与在周浦寺中者屯住甚久,不知其亦有斥候否?夜中亦令人巡警否?四周设绊索响铃否?”云皆无之。余以为使当事者用计,周遭以铁蒺藜密布,命细作二三人深夜入贼中举火。大军在二里外但鸣锣发喊,则此辈惊动自相攻击,可以歼尽矣。夫山林险阻不以屯兵,正防火攻也。岂有贼住在人家淹顿日久,不知用计焚之,但欲白日与之较力,几何其不败衄也哉? 

张半洲为总督时,余尝条列数事。时选部属为赞画,仪制郎中盛南桥亦在选中。条列中有肃威刑一事,曰总督受命出师,朝廷给与旗牌。正欲假以生杀之柄,今逗挠军机与临阵畏缩,未闻有斩一人以徇者,如此而欲致胜难矣。盛即吐其舌曰:“乃欲使我辈杀人耶。”殊不知杀一人乃所以全千万人也。今独惜败残数十卒,而不念东南被杀者数千万人,此数千万人独非民命乎?可叹可叹! 

陆五台自赞画幕中返南都,余戏之曰:“公平昔论兵,智略辐辏,此行何寂寂如此。”五台言:“总制公初不令吾辈画策。”余问然则要公辈何用,曰终日只理会处文移耳。昔日李文饶因维州之事造筹边楼,终日上楼计筭敌人。无论用兵,即今人有构讼者,遇一硬对头,则梳头也计筭此对头,吃饭也计筭此对头,岂有工夫管闲事?况用兵乃朝廷大事,地方之得失百姓之存亡所系,岂有不专心计筭敌人,而终日理会文移哉?文移纵理会得甚详密,亦何益於胜败之数?则无怪乎总制诸公愤事之接踵也。 

今世将官皆受制於总督。无论赏罚,虽出师之期,亦必请命而行。此甚无谓,盖用兵机宜在於呼吸之间,正须出其不意,使彼不虞我至而我适至,则彼之气先夺矣,夫然后可以制胜。今必请之总督,请之巡按,请之兵备,我未及发而彼先知,已自有备。况正合机宜而或相沮挠,未合机宜而或加督促,则我之气已夺。虽韩信李靖复生,欲其制胜,难矣。闻祖宗朝遣大将提兵,则设一都御史与之督粮,不与兵事,此甚得任将之道。 

古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若南都之险唯在长江,夫倭寇入海口,抵龙江关但四五百里。设中原有警,从襄樊顺流而下,直捣建康,或自淮扬而来,只一水之隔,使守在江上,犹有险可据。若已渡江奄至城下,则我已失其险。而朝廷所设重兵十万之众,如鼠在穴中坐而待毙耳。今江上之守,独操江有少兵,亦甚单弱。南京兵部略不干与,而宿重兵于无用之地,甚非长筭。余尝与赵大周先生言之,大周谋于六科诸公,科中即建言,要以兵部侍郎带管操江。然此议亦未允当。盖操江都御史亦不可革,但当开府于仪真,督率镇江仪真等卫军,专一校阅水战。南京于京营中抽选一万余人,给以行粮,以兵部一侍郎领之,亦在江上教习水战。苟一时有事,彼此策应,则长江之守,庶几如常山之蛇首尾相救,而祖宗根本之地始为有恃矣。科中建白既欠周详,后朝廷下南京大小九卿议报,兵部推奸避事,惧其委任责成。担子颇重,多方阻之,其议遂寝。 

夫以长江之势言之,荆门为之首,狼山为之尾,而九江安庆是其脊。当使其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俱应。然后长江之险始为我有,人不得而共之矣。观古来战争之时,自中原窥长江者凡有数处。由南阳邓州以至襄阳,其一道也。昔刘玄德投荆州将出樊邓,三顾孔明于南阳者是也。由夷陵荆门以出荆州,其一道也。昔刘玄德迫于曹公,走当阳长坂者是也。自东西蜀出峡,顺流而下,其一道也。昔司马氏既定蜀遂取吴,所谓王浚楼船下益州者是也。由公安夏口以出武昌,其一道也。由寿春合肥出濡须,又一道也。昔孙权徙治秣陵,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以拒之。又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魏乃命曹休出洞口,曹仁出濡须,夏候尚围南郡者是也。自凤阳盱眙道滁州由和州渡,又一道也。我高皇帝之取金陵者是也。自淮安而南,越高邮以至仪真,又一道也,昔魏文帝观涛于广陵,临江而叹曰:长江天堑,固天之所以限南北者是也。其他如常德沔中皆沮洳之地,若由鄱阳湖出湖口而来,亦一道也,昔陈友谅兵夜至石头城者是也。今虽以社稷灵长之福,四海宁晏,固万万无虞,然岂可不预为之虑耶?夫留都祖宗根本重地,所关固甚大,况隔岸即饷道之咽喉也。昔孙恩庐循广中之寇数至京口,尝贻宋武帝以益智糉。宋武帝以续命汤报之,用相嘲调。今广中之寇颇为猖獗,倘或流劫他处,由福建而犯浙直,则自狼山以抵京口一帆可至,特顷刻闻耳。万一稍侵饷道,能不遗当宁南顾之忧耶?然祖宗所以宿重兵於都城,而不为江上设备者,盖以高皇帝当定鼎之初,南有张士诚方谷珍,西有陈友谅陈友定,皆患在肘腋。况元之遗孽尚在朔漠,明玉珍在蜀,梁王在云南,方事讨除,未遑远略。至建文朝,则齐黄以书生当国,欲效贾生更制度定章程,改易官名,裁损宗藩,不三年而难作。成祖既靖内难,即徙都于燕,又将拓定三边。经制宣大榆林延绥诸处,以为门庭之卫,视南方之事为稍缓矣。况天下当二祖创造之始,威德宣布,四方慑服,罔敢干纪,故承平以至于今。然治久防乱,则讲之正在今日也。盖操江须假以重权,於北京都察院择一有才力者任之。其开府当在仪真,若以为去上流稍远,则或於九江、安庆诸处,其宛子城与沿江各卫皆以属之。湖广与九江苏常兵备亦听其调遣节制,则彼得以稍展其效。而江上有事,朝廷亦可以责成之也。今仍住扎南京,而江上卫所与之绝无相关,其所理者唯江上群偷耳。夫缉捕盗贼乃一县尉之任,何必设都御史哉?况沿江之守,分布虽密,略无总统。万一有警,则有首尾腹背分为数截,彼此推调,莫肯用命。而祖宗根本之重,朝廷馈饷之急,顾当责之谁耶?则亦不可谓之细故也。此固杞人之忧,知不足为社稷至计,聊书之以备采择耳。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七十七 至和元年(甲午,1054)·李焘
  卷之二百四十·佚名
  卷之一百四十·佚名
  第四十九册 天聪六年二月·佚名
  补后汉书年表卷八·熊方
  独孤永业传·李延寿
  乐平王拓跋丕传·李延寿
  日本传·欧阳修
  弁言·汪荣宝
  序·雍正
  卷九十六·雍正
  王端毅奏议巻六·王恕
  卷四十五·佚名
  卷八十一学堂四·冯煦
  第一节 婚制·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折·郑廷玉

    (正末上,云)自家刘均佐。自从领了师父法旨,在这后花园中结下一个草庵,每日三顿素食,则念南无阿弥陀佛,过日月好疾也呵!(唱) 【南吕】【一枝花】恰才那花溪飞燕莺,可又早莲浦观鹅鸭。不甫能菊天飞塞雁,可又早梅岭噪寒鸦。我想

  • 英溪集·董嗣杲

    宋 董嗣杲 撰五言古诗钧天曲圆丘崇且髙广汉清且浅元祀播鼔钟严禘列瑚琏天酒泻琪花遵此奉常典恩流昭感通报称示丰腆鹤鸣集霞台凤曳翔云辇已际天人和八表清尘巻拟古海上采珠人惟视夜光吐携持以为珍美价重合浦异哉足照

  • 卷七百六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百六十二刘昭禹刘昭禹字休明桂阳人【一云婺州人】在湖南累为县令後署天策府学士终岩州刺史集一卷今存诗九首括苍【一作王几】山尽日行方半诸山直下看白云随步起危径极天盘瀑顶桥形小溪

  • 卷八·陈衍

    ●元诗纪事卷八侯官陈衍辑赵孟俯鲜于枢吾丘衍陈俨黄玠方夔刘诜刘彦章陆文圭黄庚张观光虞德观◆赵孟俯孟俯字子昂,宋秦王德芳之后,湖州人。宋末用父荫补官。至元二十三年荐授兵部郎中,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卒追封魏国公,谥文

  • ●卷一·李绛

      ○论李锜财产请代浙西百姓租税状   元和二年,浙西擒李锜伏法,准旧例,籍其家财产业送上都。翰林学士裴洎、李绛等上言曰:   李锜凶狡叛戾,僭侈诛求,刻剥六州之人,积成一道之苦。陛下哀悯无告,为之吊伐,变愁怨之气,为发生

  • 卷之三百三十·佚名

    光绪十九年。癸巳。十一月。己卯朔。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安。至己丑皆如之。外记注  ○山西巡抚张煦奏、查明阳曲等厅州县夏麦秋禾被灾歉收。先行设法抚恤情形。报闻。摺包  ○又奏

  • 一二二 安徽巡抚裴宗锡奏续获遗书等事折·佚名

    一二二 安徽巡抚裴宗锡奏续获遗书等事折乾隆三十八年十月十五日安徽巡抚臣裴宗锡谨奏,为钦遵谕旨,谨将续获遗书,恭折奏报事。窃照前代流传旧书及国朝儒林撰述未登册府者,钦奉上谕,通行购访,汇列书名奏闻。又于本年四月初四

  • 欧阳[危页]传·姚思廉

    欧陽[危页]字靖世,长沙临湘人。是本郡豪族。祖父欧陽景达,在梁代任本州侍中。父亲欧陽僧宝,任屯骑校尉。欧陽[危页]年轻时正直,有思辩能力,因为非常信守言行而在岭表很闻名。父亲死后因悲痛而消瘦了很多。累积的家产全部让

  • 卷第五十四·佚名

    宰相四进拜四章得象兼枢密使制庆历二年七月戊午朕祗绍丕图。勤求至治。永惟皇王之道。爰立辅相之官。镇抚四夷。宰制群类。而兹疆场之事。乃专枢宥之司。非通筦于冢卿。曷统一于机务。推忠协谋同德守正佐理功臣、特进

  • 第三节 炀帝夺宗·吕思勉

    隋高祖五男:曰房陵王勇,曰晋王广,曰秦王俊,曰蜀王秀,初封越王。曰汉王谅,皆文献皇后独孤氏所生。帝惩周代诸侯微弱,受禅之岁,即立勇为太子,封诸子为王。又立行台尚书省,以诸王为令,入牧雍州,出为诸州总管,遇征伐则为行军元帅,其期望

  • 卷二十六·程公说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分记卷二十六   宋 程公説 撰书八疆理书第二鲁地緫说周公旦佐武王得天下至成王留之相焉封公长子伯禽扵曲阜地方七百里盖古徐州地也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又防羽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底平厥土赤埴

  • 卷十九·李明复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集義卷十九宋 李明復 撰僖公四年春王正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侵蔡蔡潰遂伐楚次于陘程頤曰齊桓本侵蔡遂至于楚而伐之責其職貢其行非正也然其所執之事正故人但稱其伐之正而不見其行事之

  • 仪礼小疏卷五·沈彤

    呉江沈彤撰士丧礼左何之扱领于带説文云何儋也臣等曰儋何即负何也凡儋何负何皆在肩背敖云左手何之张云左臂何之皆非复者降自后西荣敖曰降于此者与升时相变也下文设奠之类升降异阶者其义皆然彤谓此主于彻西北厞与升时

  • 八佛名号经正文·佚名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复有大乘众菩萨摩诃萨十千人俱。尔时世尊,与无量无数百千万众。前後围绕而为说法尔时尊者舍利弗。於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

  •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成實論卷第十九   成實論卷第二十   成實論卷第六   訶棃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非一心品第七十一   答曰.汝言心一貪等長汙.是事不然.於相續心中見是一相.如言夕風卽是晨風.今河   卽是本

  • 死恋·莫泊桑

    一直没有家室的画家奥利维埃·贝尔坦深深地爱着他的模特纪叶罗阿伯爵夫人,但是伯爵夫人对他的爱总是停留在精神层面,不越雷池一步。十多年过去了,伯爵夫人的女儿安耐特已长成了妙龄少女,画家不由自主地愿意同安耐特亲近。

  • 照世杯·酌元亭主人

    清代短篇小说集,共4集,各自独立成卷。作者酌元亭主人,真实姓氏生平不详。书名源于明代朱国桢《涌幢小品》,书中说:“撒马罕儿在西边,其国有照世杯,光明洞达,照之可知世事。”作者取其照世之意,意即观此书可明达世事。第1卷《七

  • 吴逆取亡录·姜虬绿

    笔记。清姜虬绿撰。一卷。作者原署“苍弁山樵”。浙江人。生平事迹不详。成于同治间,约八千字。详细记载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起义军至遭剿灭事。其中,涉及明、清两代重大历史事件,较国史《逆臣传》为详,可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