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一回 灭六国统一天下 行专制愚弱人民

说话中国在三代以前,天下分为无数国家,是为封建时代。当此时代,诸侯并立,各据一地,此争彼战,连年不绝。虽有天子在上,无力制止,彼此互相吞并。直到战国,仅有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大国,秦国最强。及至秦王嬴政即位,十七年灭韩,十九年灭赵,二十二年灭魏,二十四年灭楚,二十五年灭燕,二十六年灭齐,天下由此一统。

秦王嬴政,为人生得蜂鼻长目,鹘胸豺声。生平作事,眼光极大,手段也极辣。一从灭去六国,代了周家,身为天子,贪心不足,便想出许多新法来。

秦王一日坐在宫中,想起天子名称古代以来随时不同。如三皇称皇,五帝称帝,夏商周三代皆称王。秦国本是诸侯,到战国时代,便随各国一同称王,是王之名号已不足奇。况史官常说世运有升降,王不如帝,帝不如皇。现在天下一统,若不趁此时改换一极尊贵称号,何以表示成功,流传后世?主意已定,一宵无事。

到得次日,平明早朝,文武百官齐集阙下,秦王驾坐金銮宝殿,钟鼓齐鸣,御炉香绕。群臣拜舞已毕,文东武西,分立两旁。文官有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诸人。武将有蒙恬、王贲、王离诸人。一个个衣冠齐整,剑珮铿锵,真是·2 ·新朝气象。秦王见群臣分班已定,下诏令群臣会议帝号,群臣奉命退去,秦王罢朝回宫。

过了数日,群臣会议已定,适值秦王坐朝。有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出班俯伏,同声奏道 :“古时天子,地方不过千里,此外皆分与诸侯。诸侯或服或叛,天子不能制伏。今陛下兴兵降暴,平定天下,海内统一,自上古以来未曾有,五帝所不能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 :‘古代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谨上尊号,王称泰皇,自称曰‘朕’ 。”秦王听了,心想 :“‘泰皇’二字既是古代天子名称,不算稀奇 。”遂由自己决定,将三皇之皇字及五帝之帝字,凑成一个名词,称为“皇帝 ”,乃含有“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之意。又想起谥法本是周公所作,凡人死后,按其一生行事,加上谥号。为好人者得好谥,为恶人者得恶谥。纵使贵为天子,死后亦不免受人评论,试看周朝幽王、厉王即是榜样。我现在活着无人敢下议论;到得死后,反要落人褒贬。又说死后是非谁管得?我偏管得!因决意废去谥法,下一诏书道:朕闻上古之人有号无谥;中古人死,乃以生平品行定谥。如此,是子可以议父,臣可以议君也,甚属无谓,朕所不取。从今以后,除去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子孙,依数计算,由二世、三世以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后人读此诏书,见始皇欲传国至万世。谁知二世即亡,都笑其愚。闲话休题。

且说始皇已定帝号,也想略施恩惠,使百姓快乐一回。若问如何施恩,真是从古未有。一不是豁免钱粮,二不是罢去徭役,三不是大赦罪犯,四不是赈恤贫民。单许天下人相聚宴饮·3 ·数日,名曰“大酺”。只因秦时法律,不许三人以上聚在一处饮酒,一班百姓平日磨尽筋力,供给租税,应付徭役。偶然得暇,连亲朋聚首,杯酒谈心之乐都不能享受。只此一端,可想见当时苦趣。所以始皇下诏大酺,便算莫大恩典!

始皇一面正在施恩,一面又恐人民谋反。心想 :“六国新灭,骤然得了数倍土地,添了许多人民,虽然设官管理,终虑耳目不周,难保无乘机起事之人。惟是造反亦不容易。第一,须有兵器,方可对敌。第二,须有城池,方可据守。第三,为首之人必系巨室豪宗,名望足以服众,金钱足以动人,方能号召大众,为其党羽。如今就此三件,设法预防,便可将造反根株,尽数拔尽 。”始皇想定主意,立刻坐朝,发出三道诏书如下:

第一道:令各郡县,将民间藏留兵器,尽数收送咸阳地方销毁。 第二道:令各郡守,查点本籍户口名册,凡属世家富室及地方有名之人,一律勒令迁居咸阳,以便就近监察。第三道:将天下险要地方所有城堡关塞,概行平毁。此三道诏书既下,地方官不敢怠慢,分头办理。

不消几时,从前名城巨镇,变为苦县荒村。不但大煞风景,又累一班百姓作此无益工程。最可怜是锦衣玉食之王孙公子与田连阡陌之富家仇,共计十二万户,奉诏迁居咸阳。所有本地业产,不能携带,只好贬价出卖,已大受损失,又被官吏驱迫上路,一直押送到了咸阳,无异递解人犯。既到咸阳,各人又须另谋生计,无奈地方生疏,种种不便,就中冤苦,无处告诉。真是平地风波,只得自认晦气而已至各地所收聚民间兵器,陆续运到咸阳,堆积如山。原来,当日兵器都是用铜打成,一经镕化,不下数百万斤。始皇正未得处置方法,一日,偶阅奏章,见临洮官吏报告 :“本年某月间,该地忽有大人十二个出现,身体各长五丈,足迹长至六尺,衣服都是夷人装饰 。”始皇见奏,甚喜,以为是祥瑞之事。遂命“将镕成之铜,仿照所言大人尺寸、模样,铸成铜人十二个”。每个计重二十四万斤,下有座,高三丈。铜人铸成之后,尚有余铜,用以铸钟及钟架。此铜人名为“金狄 ”,胸前有铭,乃是李斯所书。铭文写道: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以为郡县。正法律,同度量。大人来现临洮,身长五丈,足迹六尺。

始皇命将铜人安置宫门之前。此十二个铜人,直传至东汉之末,被董卓椎破十个,以铸小钱。尚余二个,晋末为苻坚所毁,此是后话。

当日,始皇见天下无事,便想到处巡行。一则游玩山川,领略风景。二则扬威耀武,制伏遐方。欲知始皇出行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猜你喜欢
  列传第四十六 止足·姚思廉
  列传第六十二 文学·李延寿
  列传十一·薛居正
  卷八十七 大中祥符九年(丙辰,1016)·李焘
  卷三 上·黄以周
  ●卷十·李攸
  纲目续麟卷三·张自勋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七·佚名
  中兴小纪卷十九·熊克
  目录·司马迁
  刘义庆传·李延寿
  孙思邈传·刘昫
  完颜宗尹传·脱脱
  张克俭传·张廷玉
  卷五·黄训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胡惠斋·唐圭璋

      惠斋,平江(今江苏苏州)人。胡元功之女。尚书黄由之室。   百字令   几上凝尘戏画梅一枝   小齐幽僻,久无人到此,满地狼藉。几案尘生多少憾,把玉指亲传踪迹。画出南枝,正开侧面,花蕊俱端的。可怜风韵,故人难寄消息。

  • 韩缜姬·唐圭璋

      蝶恋花   香作风光浓著露,正恁双栖,又遣分飞去。密诉东君应不许。泪波一洒奴衷素。

  • 辛丑、壬寅五十一首·许南英

    辛丑、壬寅(光绪二十七~八年、一九○一~○二)邱仙根工部付书王伯嵩索画梅,适余将之任徐闻,倚装作画应之,并题此诗皇皇依岭表,终年局吏事;此乡宝玉多,独我怜惟悴。烈士伤暮年,譬如伏枥骥;山中素心人,时时萦梦寐。门前剥啄声,客从鮀江

  • 第九出 复召·洪昇

    【南吕引子·虞美人】〔生上〕无端惹起闲烦恼,有话将谁告?此情已自费支持,怪杀鹦哥不住向人提。 辇路生春草,上林花满枝。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寡人昨因杨妃娇妒,心中不忿,一时失计,将他遣出。谁想佳人难得,自他去后

  • 卷一百九·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九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据梧小集蔡肇字天启丹阳人能文尤长于诗歌初事王安石见器重又从苏轼游声誉益显第进士元祐中为太学正通判常州召为卫尉寺丞提举永兴路常平徽宗初入为户部

  • 诗神·刘半农

    诗神! 你也许我做个诗人么? 你用什么写你的诗? 用我的血, 用我的泪。 写在什么上面呢? 写在嫣红的花上面, 早已是春残花落了。 写在银光的月上面, 早已是乌啼月落了。 写在水上面, 水自悠悠的流去了。 写在云上面, 云自悠悠的

  • 卷二百七十六·列传第三十五·脱脱

        刘保勋 滕中正 刘蟠 孔承恭 宋珰 袁廓 樊知古 臧丙徐休复 张观 陈从信 张平王继升 尹宪 王宾 安忠   刘保勋,字修业,河南人。父处让,仕后唐,入晋拜枢密使,出为彰德军节度。保勋少好骑射。后唐清泰中,裁十

  • 卷一百四十一 慶曆三年(癸未,1043)·李焘

      起仁宗慶曆三年五月盡是年六月   五月丁卯朔,日有食之。   河陽三城節度使、同平章事楊崇勳為左衛上將軍致仕。   初,崇勳判成德軍,而部民行賂於其親吏任昭敏、李咸新,使告其子內殿承制宗誨,求免所犯罪。事覺,宗

  • 卷之七百六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刘宰传·脱脱

    刘宰,字平国,金坛人。二十岁时,他进入乡学,对于去就取舍他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不苟同。绍熙元年(1190)刘宰被推举参加进士考试,调任江宁尉。江宁特别盛行巫术,刘宰下令保伍之间互相纠察,那些从事巫术的人常常是改行当了农民。发

  • 养吉斋丛录卷之十六·吴振棫

    赐进士出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臣吴振棫纂大驾巡幸,留京王大臣日诣文华门办事。恭请合符,轮流值宿。卯刻四人同入,非直班者,申初散出;直宿班者,在内守合符,俟次晨交替,合符而后出。按:康熙三十四年,上出古北口,巡历塞外。命大学士

  • 国风·王风·佚名

    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

  • 问罪过品第七·佚名

    尔时严炽王。即生是心。萨遮尼乾子所说法者,皆是随顺如来正法。作是思惟。我今当问萨遮尼乾子。於如来所有尊重心不。尔时严炽王。作是念已,即移座处。更敷下座。恭敬而坐。问萨遮尼乾子言:大师当知。我有小疑。今欲请问

  • 卷十八·赜藏主

      ○云门(文偃)匡真禅师广录下(门人明识大师赐紫守坚集)   △勘辨师见新到云:“雪峰和尚道。开却路达磨来也。我问你作么生?”僧云:“筑着和尚鼻孔?”师云:“地神恶发。把须弥山一掴。勃跳上梵天。拶破帝释鼻孔。你为什么

  • 光赞经卷第二·佚名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摩诃般若波罗蜜行空品第三之二贤者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行是般若波罗蜜,从何所退没而生于是?”佛语舍利弗:“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者,从他方佛国终而生于此。若兜术天上迁移生此

  • 卷第三十八·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三十八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临济宗南岳下十三世黄龙心禅师法嗣隆兴府黄龙死心悟新禅师韶州黄氏子。生有紫肉幕左肩。右袒如僧伽棃状。壮依佛

  • 养正遗规·陈宏谋

    《养正遗规》的指导思想《养正遗规》主要是有关养性、修身、儿童及青少年启蒙教育、读书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论述。养正,源于《易经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蒙”是由卦象所取的名称,义为蒙昧,代表幼儿的童蒙。童

  • 十不二门指要钞·知礼

    凡二卷。北宋四明知礼(959~1028)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乃注释湛然之十不二门,为后世天台正统教义之重要典籍。唐代湛然曾着玄义释签,解释法华玄义之本门十妙与迹门十妙。另又刊行‘十不二门’,以阐释迹门十妙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