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明宣宗皇帝实录卷之一

监修官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英国公张辅

总裁官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土臣杨士奇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臣杨荣资政大夫礼部尚书兼翰翰林院学士臣杨溥中议大夫赞治尹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臣王直中议大夫赞治尹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臣王英等奉

敕修

宣宗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讳

仁宗昭皇帝嫡长子母今太皇太后以己卯岁二月九日生上于北京时众望见光气五彩腾于宫闱之上先夕太宗文皇帝薨梦太祖高皇帝授以大圭命曰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太宗皇帝拜受而寤以梦告仁孝皇后皇后曰子孙之祥也已而宫中报上生太宗皇帝仁孝皇后心咸异之弥月仁孝皇后抱上见太宗太宗皇帝视之顾谓

仁孝皇后曰此天日之表且英气溢面符吾梦矣汝宜谨视自是

仁孝皇后躬亲抚餋甚忠爱焉太宗文皇帝既嗣大位上时甫四岁

仁孝皇后以至南京间出见群臣仪容俨恪屹如巨人群臣瞻望惊异稍长在宫中孝敬日隆而喜册初出就学

太宗皇帝命设讲席于华盖殿之东令太子少师姚广孝及翰林内阁之臣往侍讲读后讲读于武英殿

太宗皇帝仁宗皇帝时亲临视其智识益广襟度益弘

太宗皇帝赐东宫官敕曰朕惟令德所成本乎天赋餋正之学寔弘圣躬故有聪明纯一之资必有诗书礼乐之教所以充其德性而广其德器也朕嫡长孙孝友英明<宀十见>仁大度年未一纪体具志宁动必中规言必合道好学之笃夙夜孜孜日诵万言心领要义朕尝试之以事輙能裁决得中斯实

宗社之灵

上天锡庆笃生异质以福祐天下而稽命于无穷然宏材之建必由匠石之功圭王□赞之成必假琢磨之力卿等皆茂简德义职辅东宫东宫之子必资兼弼宜协心同志辅导于成推广仁义道德之源开陈二帝三王之治与我

太祖高皇帝之大经大法凡创业守成之主难生民稼穑之事朝夕讲论以涵餋本源恢弘智量充其盛大之器以为

宗社生民之福国家有无穷之休卿等亦有无穷之闻钦哉永乐七年

车驾巡狩北京以上随行道途所经太宗皇帝亲以

上过田家遍览农具及其衣食且谕以农民劝苦之事曰此为帝王者不可不知也遂作务本之训以授

上具言农事之勤劳王业之艰难与凡无逸祭祀为政亲睦用人赏罚内治外戚宦寺饮食防卫理财等事曰此帝王切要之道又命儒臣集圣学心法皆亲制序以授

上服膺惟谨

上天资明睿读书一目数行大义了然每览必尽卷輙记不忘五经治道诸史治乱兴亡之要尤所留意诸子百家言涉道理者咸领会之

太宗皇帝尝谕

上曰读书当求大义不可效书生循行数墨徒费精神耳

上敬佩服出合未几太宗问帝王心法所在以精一执中对太宗太悦稍暇侍侧应制作诗赋屡承奖赉永乐八年太宗皇帝亲征北虏命

上留守北京以尚书夏原吉赞辅时诸司政务填委且师行之际调度挽运事烦左右有言艰大者

上曰皇祖悉有成法惟遵行之耳自是太宗巡狩北京及征胡虏皆从行仁宗皇帝嗣位册

上为皇太子中外启事悉归裁决洪熙元年春南京屡奏地震

仁宗皇帝谕廷臣曰南京国家根本之地灾异如此天戒可畏朕当亟往但

皇考新复山陵何忍遽违群臣或请命亲王及重臣往守者

仁宗曰非皇太子可不太子仁德威望足以服人心人心安即天意定矣况

太祖皇帝陵寝奉违已久朕夙夜在念今皇太子往庶几如朕往也又曰往年

皇考北巡无内顾之忧者盖以朕守南京今岂可他命遂召

上计之上泣曰固不愿远离膝下然宗社大计所在不敢辞遂决行既至南京谒孝陵仁宗皇帝不豫以玺书驰召上还上即日就道时南京颇传言

仁宗上宾臣下未敢以闻但言兹正戒严之时宜整兵卫而后行或劝

上从间道行

上曰君父在上天下归心岂有他心且予始至遽还非众所测况

君父召岂可稍违遂由驲道驰还北京 洪熙元年夏六月己亥朔 辛丑上至自南京先是仁宗皇帝上宾遗诏上早正大位宫中以上未还秘不发丧至是驿服

上至良卿宫中始出遗诏文武百官常服于午门外立班行四拜礼听宣读讫举哀再行四拜礼太监杨英同少保兼太子少傅户部尚书夏原吉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吕震捧遗诏往卢沟桥迎

上中官先于卢沟桥设幕次香按俟上至开读

上既至闻有遗诏恸哭几绝左右翼扶强诣幕次行礼听宣遗诏讫哭尽哀礼毕易素服行文武百官皆素服迎

上于都城外

上至长安右门下马步行哭至宫门外释冠服被发诣梓宫前拜叩哭尽哀

上就丧次见母后亲王以次见

上毕各就丧次 行祭告礼 遣讣宗亲 须遗诏于天下命礼部定

大行皇帝丧服礼仪 壬寅行在礼部以

大行皇帝丧服礼注进命如仪行之其仪注一自闻丧日为始不鸣钟鼓一在京文武官闻丧素服乌纱帽黑角带自明日始至第三日每旦俱诣思善门外哭退于本衙门宿歇不饮酒食肉第四日各具斩衰服至思善门外朝夕哭临三日又朝临七日各十五举声而止凡在朝及衙门视事用布里纱冠垂带素服腰绖麻鞋退居即服孝服通前二十七日而除一文武官一品至四品命妇麻布大袖团领长衫布盖头清晨由西华门入思善门外哭临三日而止悉去金银首饰仍素服通前二十七日而除一在京以闻丧日为始禁屠宰十三日一军民素服妇人素服不妆饰俱以闻丧日为始二十七日而除一听选官办事官监生人才吏典僧道耆老闻丧即易素服自次日至第三日每旦赴顺天府朝阙设香案哭临至苐四官各具斩衰服监生等素服朝夕哭临三日又朝临七日各十五举声止仍各素服通前二十七日而除一外国四夷朝行哭临礼工部造与孝服一在京文武百官祭祀品□光禄寺办一内外文武官吏人等遵遗诏二十七日释服后仍终终

太宗文皇帝服制一诸王世子君王及王妃郡王妃郡主以下闻讣皆哭尽哀行五拜三叩头礼礼毕并易素服苐四日易衰服遵依遗诏二十七日而除一遗诏到日在外文武官吏人等素服乌纱帽乌角带行四拜礼跪听宣读讫举哀再行四拜礼毕各置斩于衙衰门内望阙设香案朝夕哭临三日各十五举声止自是素服通计二十七日而除一在外官命妇闻丧素服举哀三日各十五举声素服通前二十七日而除军民男女止素服十三日 初

大行皇帝上宾外间稍稍有闻时上未至北京喧传高照欲举犯阙人心讻讻及上还始定而京师戒严已久

上至之明日召英国公张辅等谕之曰山陵之期尚远今天气炎热戒严甚久将士烦劳其悉輙之辅等对曰殿下未正大位军卫未可撤

上曰天下神器非智力所能得况

祖宗有成命孰敢萌邪心遂即戒严 癸卯文武百官及军民耆老人等上笺劝进曰昔自圣帝明王之有天位也必传之嫡长大统之相承太宗之相继天理之所存人心之所属夏商至周及汉唐宋享国之长皆由此道钦惟

大行皇帝德同天德明配日月缵太祖

太宗之洪业有帝尧帝舜之至仁即位之初首建储副敬惟

皇太子殿下位居嫡长德本刚明禀天锡之英资广日新之圣学足以继

祖宗之统足以得

天人之心盖天下国家万万年太平之本寔系焉伏自殿下正位以来问安视膳孝行夙彰赞政废仁令名远播四方万国靡不归心三灵百神悉皆歆德兹者不幸

大行皇帝宾天遗命殿下早正大统海宇臣民共所瞻望夫天下不可一日无君生民不可一日无主惟望

殿下即遵先志少抑哀情为国家之远猷定

宗社之大计早登宝位永固皇图臣等俯伏阙廷合词劝进六龙侍御仰如日之方升万福延长愿与天而同久 遣鸿胪寺卿赍令谕文武群臣及军民耆老等曰览笺具悉顾方抱痛终天哀茕在疚继统之事岂忍遽闻所请不允 甲辰文武百官及军民耆老军民等复上笺劝进曰天叙有常大统世归于嫡长元良正位万邦永协于太平今昔所同

天人协应洪惟我太祖高皇帝创业垂统

太宗文皇帝继志述事武功文德之盛大华夏蛮貊之率从逮我

大行皇帝至仁厚泽被遐迩以充周大烈耿光丕显承而益茂

圣化方跻于希白□皋宸游遽至于升遐痛切臣民如丧考妣恭惟

皇太子陛下孝友英明刚徤中正天德夙著简于

皇祖之心主器有归遂正东宫之位以长以嫡宜民宜人今兹遗诏之颁属继神灵之统夫天下不可以无主宝位不可以久虗图大处众盖帝王之通制合词劝进摅臣子之至情伏奉德音未赐俞允虽哀忱未忍于遽承而大孝必先于继述伏望殿下体先朝付托之重思

列圣创守之难勉徇舆情早登宸极以奉

天地人祗之主以慰海宇生灵之心懋德建中嗣徽猷于

列圣体元正始开太平于万年臣等按沥丹衷伏拜阙下仰九重之龙御效三祝于嵩呼 遣鸿胪卿赍令谕文武群臣及耆老等曰览所上笺卿等忧在国家忠存

社稷至诚之心溢于言表顾予终天之痛方殷五内摧裂继统之事岂忍所言所请不允 己巳文武百官及军民耆老四夷朝使人等三上笺劝进曰伏惟帝王之立储副所以为继体之君承大统之正守

宗祧之重隆国家之本天心之所眷依人心之所仰望者也恭惟

皇太子殿下刚徤中正文武英明

太宗文皇帝期待之深

大行皇帝付托之重以嫡以长正位东宫仁声远播于华夷孝行式彰于中外下惬人望上当

天心兹者不幸

大行皇帝宾天遗诏

皇太子即皇帝位以为天地宗庙臣民之主

殿下位居储副义合继承而深切哀思未登宝位臣等俯伏阙下合词劝进尚执谦退未赐允俞群情遑遑莫知所措臣等重惟天下不可一日无君神器不可一日

无主 殿下受

祖宗之托为神人之依宜即钦承岂容少缓且帝王大孝以善继述为重以广徐教为先伏望

殿下少抑哀情矜从众志即遵

先帝之命遂居天位之尊使三灵百神有所亲赖四方万国有所依庇此诚国家之大计臣民之至愿也 郑王瞻埈越王瞻墉襄王瞻墡荆王瞻堈淮王瞻土□粤滕王瞻垲梁王瞻垍卫王瞻埏上笺劝进曰

天位之尊必传于嫡长圣人之孝莫大于继承此帝王之大经

祖宗之成法万世不易之定理也恭惟 长兄皇太子殿下位居嫡长德协重华皇祖太宗文皇帝深期望为大器夙昭著于德音父皇大行皇帝即位之初首颁册宝命 长兄殿下正位东宫以承国本惟

长兄殿下圣学缉熙天资粹美谨视膳问安之孝广爱民育物之诚人望攸归

天心允属兹者不幸父皇大行皇帝宾天遗诏 长兄即皇帝位盖以生民不可无主神器不可暂虗 长兄殿下宜即钦承遂登大宝以主天地百神之祀以慰

宗庙万姓之心而深执哀情尚怀谦抑臣民劝进未赐允俞虽终天之恨难以克堪而为国之计议诚宜早定臣等同气至亲合词以请伏望体

祖宗之意思付托之隆即居九五之尊下副亿兆之望善继述于悠久闻太平于万年 丙午谕礼部曰惟我国家自

太祖皇帝太宗皇帝统一华夷奠安宗社逮我

皇考大行皇帝克崇孝理衔哀听政曾不踰年遗大投艰于予小子予小子茕茕在疚而亲王文武群臣军民耆老及四夷之使累笺劝进拒辞不获诚念

祖宗创守之艰

皇考遗命之重予其勉狥舆情即皇帝位尔礼部择日具仪以闻遂以择日即位复书郑越襄荆淮滕梁卫诸王 丁未行在礼部上即位仪注一先期司设监等衙门于奉天门内陈设御座于中仍于奉天门设宝座尚宝司设宝案钦天监设定时鼓教坊司陈设中和韶乐设而不作一是日早遣官祗告

天地宗庙社稷上具孝服设酒果亲告大行皇帝几筵毕即诣

大行皇帝几筵前设酒果具孝服祗告受命毕即于奉天门设香案酒果等物具衮冕服行告

天地礼之后赴 奉先殿谒告祖宗毕仍具衮冕诣太宗皇帝几筵大行皇帝几筵前俱行五拜三叩头礼毕诣

母后前行五拜三叩头毕诣奉天门即位一是日早鸣钟鼓锦衣卫设卤薄驾

上御奉天门内文武百官各具朝服入午门俟齐

上服衮冕鸿胪寺官引执事官进至奉天门内行礼毕赞各供事赞请升殿

上由中门出升宝座锦衣卫鸣鞭文武百官上表称贺如大朝会仪毕出至承天门外俟颁诏翰林院官赍诏书用宝鸿胪寺官请颁诏翰林院官捧诏授礼部官由午门左门出锦衣卫先设云华于午门前候捧诏置云盖中导至承天门开读行礼如常仪 庚戌

上即皇帝位是日早遣太师英国公张辅告昊天上帝厚土皇地祗太保宁阳侯陈懋告太社太稷之神定国公徐景昌告五庙太皇太后上亲告太宗皇帝几筵大行皇帝几筵谒见

母后毕出诣奉天门即皇帝位命文武百官免贺免宣表止行五拜三叩头礼遂颁诏大赦天下曰洪惟

天眷国家茂隆景运肇自太祖高皇帝圣神文武提一旅之众建万世之业太宗文皇帝神功圣德载安宗社弘靖万方皇考大行皇帝绍承大统奉天子民体

祖宗之至仁用缉宁于庶类自临宝位夙夜劳勤甫及踰年德泽覃霈不幸违豫奄臻大渐顾命神器付予<耳少>躬哀恸方殷罔知攸措亲王文武群臣下至耆老军民番夷朝使万众一诚累章劝进辞拒不获仰惟

列圣创守之难俯循舆情已于六月十二日祗告天地宗庙

社稷即皇帝位为政所重以德及人其改明年为宣德元年大赦天下咸与维新所有合行事宜条示于后一自洪熙元年六月十二日昧爽以前至去年八月十五日以后官吏军民人等有犯除谋反大逆谋叛子孙谋杀及毁骂祖父母父母妻妾杀夫奴婢杀主谋故杀人蛊毒魇魅毒药杀人强盗不赦外其余已发觉未发觉已结正未结正罪无大小咸赦除之敢有赦以前事相结告者以其罪罪之一自去年八月十五日以后军官及旗军将军力士校尉舍人余丁除犯反叛党恶不宥外其余有犯发各处立功赎罪及降出充军等项并送兵部查理复其职役一自去年八月十五日以后文官除犯贪赃及枉害人已命发落者不宥外其余有犯发充吏役及承差者悉还吏部量能授官一自去年八月十五日以后见任文武官员有停罢俸禄者诏书到日仍旧关攴一言路所以广视听达民隐自今朝廷政务或有不便及军民利病当除者诸许人陈言勿有所讳一农桑王政之本衣食之源有司宜身为之劝务求实效勿事虗文一安民之道必在守令得人军民之中有行已廉正才堪抚字者许见任官具实荐举朕将亲择而用之不诉狥私滥举一学校吴才之所自出必在师范得人今军民中有经明行脩之人可充教职者许见任官保举而试用之有司宜常加劝勉其生负之家一依洪武年间例一家优免两丁差徭俾得尽心务学以臻成效一各处卫所及守边去处务要城堡坚固兵备严整如法操练一天下军士频年劳役衣食不足艰难可矜即今一切不急之务悉皆停罢其管军官员宜加意抚恤毋令失所并不许假公营私妄有科歛及私役其力违者罪之一有被水旱灾伤去处缺食贫民有司即便取勘赈济毋得坐视民患一官民田地旧种人户或全家死亡或丁力消耗以致抛荒有司即与召人耕种官田准民田起科如果无人耕种者该纳税粮从实取勘开除毋得洒派包荒重为民患一各处闸金银抄造纸札坐买靛青除已闸办造完见收在官者差人送部外其余悉皆停罢以苏民力原差官负人等速即回还如有托故稽延者以违制论一递年海运漂失及征进漂弃军器等件并永乐二十一年以前各处拖欠岁办皮翊岁进野味追补胖袄等项悉皆免追其追倍脩理永乐二十一年以前试验不堪弓箭弦条除已完者就于所在官司入库如未完者悉皆停罢一各处孳牧马驴牛羊等畜及北京所属卫所见餋永乐二十年征进所获牛羊自洪熙元年六月十二日以前倒死者悉皆追陪其征进所获牛羊今后只令军卫有司自行提督牧养原差去官员人等即便回京不许托故稽延一忠臣烈士义夫节妇孝子顺孙事迹显著者有司具实来闻以凭旌表一瘝寡孤独及廿□马废残疾者有司依例存恤毋令失所及有为事编发为民种田年七十之上孤寡无人餋赡者放回原藉依亲一军户有重役者不问三处五处遇有事故如果户内人丁消耗只并一处勾丁补役其余悉行开豁及有丁倒户绝并同名同姓被人妄报连年勾扰者有司从实体勘分理不许徇私作毙害及无辜一见起在京做工人匠有二丁三丁者放回一丁四丁五丁者放回二丁六丁以上者放回三丁其单丁应役二年之上者放回休息内有犯罪被刑剜剌已成残疾者即与开除本身差役全其余生其无知小人挟仇妄指平人为匠者今后有司宜严加禁止违者罪之一递年失班及在逃人匠与免本罪即来赴工依旧轮班如有仍前恃顽不即赴工者所在官司拿角□羊前来治之以罪一永乐年间为事发各处摆站及充递运水夫有年限已满应替过三年以上无替者即便放免其余役满未及三年者法司即于囚人内拨替若递年在逃及未赴役者俱免本罪即付原拨处所应役照限拨替如有仍前恃顽不即赴役者许所在官司治之以罪一逃军逃囚逃匠等项以诏书到日为始许一月内赴官自首与免本罪军还原伍民还原籍匠作人等复还本役一凡宽恤恩典及合行政务其有开列未尽者悉遵去年八月十五日以后诏旨施行务惇明信祇于不渝呜呼

三圣在

天制治保邦大经大法明昭日月垂宪万年惟廿□马钦诚必诚必信尚赖宗室亲王叔祖叔父协心藩屏巩固国家暨中外文武吴臣同德匡辅用臻至理弘建

宗社生民悠久之福诏告天下咸使闻知 以即位遣书告诸王公 中天有白气一道东西竟天良久而后始散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一

猜你喜欢
  卷四十九 爰盎晁错传第十九·班固
  卷五十八·志第十一·天文十一·脱脱
  第十九回 竞选举党人滋闹 斥时政演说招尤·蔡东藩
  ○玛噶喇庙二则·许指严
  第八六认充状光绪二十年三月十三日一一二一七-三·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八 文苑传五·纪昀
  一一六三 两淮盐政征瑞奏覆遵旨送交骆愉寓所书籍字画折·佚名
  卷十五 下 王子侯表 第三下·班固
  沈昙庆传·沈约
  孙睠传·姚思廉
  杜时升传·脱脱
  卷二百六十八·佚名
  卷二十九、增加兵额·黄鸿寿
  221.一只眼的石人·林汉达
  二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孙惔·唐圭璋

      惔字肖之。与李之仪、王铚等同时。王铚雪溪集有孙肖之还缙云诗,疑是缙云人。   点绛唇   烟洗风梳,司花先放江梅吐。竹村沙路。脉脉摇寒雨。   醉魄吟魂,无著清香处。愁如缕。系春不住。又折冰枝去。   长相

  • 卷三百三十七·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三十七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古梅吟藳一吴龙翰字式贤新安人咸淳元年领乡荐授编校国史院实录宋亡不仕筑楼三层终日吟啸其中楼前有古梅一树即以自号晓发姑孰城鹃啼惊梦欹春枕花落

  • 参寥诗钞·吴之振

    僧道潜庐山杂兴古帝论匡山,南国之德镇。迩来得跻攀,此语始吾信。雄雄压九江,矗矗排万刃。青天落飞瀑,白日雷霆震。石镜俄忽开,孤光舞而运。异花无冬春,瑶草亦芳润。远公初渡江,道誉蔼东晋。刘雷赞高风,遁世各无闷。陈迹虎溪头

  • 明诗平论二集卷七·朱隗

    七古三于奕正一首钱秉镫一首余充美一首刘道贞一首范文光一首释实言乃一首顾 圤一首韩曾驹一首沈 颢二首周永年二首徐 波五首胡 梅二首卜 远一首项 煜三首陈宗之一首林云凤一首释自扃一首许元功一首刘锡名一首叶

  • 张大家兰雪集上·张玉娘

    宋松阳张玉娘若琼着 ○古体诗 川上女 川上女,行踽踽。翠鬓湿轻云,冰饥清溽暑。霞裾琼佩动春风,兰操苹心常似缕。却恨征途轻薄儿,笑隔山花间妾期。妾情清澈川中水,朝暮风波无改时。 古别离 把酒上河梁,送君灞陵道。去去不复

  • 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司马迁

    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至周厉王,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呜呼,师挚见之矣!纣为象箸而箕子唏。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仁义陵迟,鹿鸣刺焉。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是后或力政

  • 卷十七·本纪第十七·世祖十四·宋濂

        ◎世祖十四   二十九年春正月甲午朔,以日食免朝贺。日食时,左右有珥,上有抱气。丙申,云南行中书省言:“罗甸归附后改普定府,隶云南省三十余年。今创罗甸宣慰安抚司,隶湖南省,不便,乞罢之,仍以其地隶云南省。”

  • 卷五百二十四 列传三百十一·赵尔巽

      ◎藩部七   ○唐努乌梁海 阿尔泰乌梁海 阿尔泰淖尔乌梁海   唐努乌梁海,在乌里雅苏台之北,东南土谢图汗部,南赛音诺颜部,西阿尔泰乌梁海,西南紥萨克图汗部,北俄罗斯。有总管五:曰唐努,曰萨拉吉克,曰托锦,曰库布苏库勒诺

  • ◎帝系一·徐天麟

    ○帝号丰公太上皇父也,春秋晋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范氏其后也,而大夫范宣子亦曰,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范氏为晋士师,鲁文公世奔秦,后归于晋,其处者

  • ●卷十·陈康祺

    ◎管侍御秋弥纪事诗注管侍御《韫山堂诗集》,有扈跸秋纪事三十四首,其自注详悉,有足备掌故稽职守者,备录于此。狮子园为高宗降生之地,常于宪庙忌辰临驻。凡车驾出丽正门,随从百宫皆立班。军机帐房,例在幔城之左。凡驾由左门

  • 卷之三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刑法六·徐松

    检验真宗咸平三年十月,诏:「今后杀伤公事,在县委尉,在州委司理参军,如阙正官,差以次官,画时部领一行人躬亲检验委的要害致命去处。或的是病死之人,只仰命官一员画时检验。若是非理致命及有他故,即检验毕画时申州,差官覆检诣实,方

  • 卷一百五 朱子二·黎靖德

      ◎论自注书   △总论   傅至叔言:"伊洛诸公文字,说得不恁分晓,至先生而后大明。"先生曰:"他一时间都是英才,故拨著便转,便只须恁地说。然某於文字,却只是依本分解注。大抵前圣说话,虽后面便生一个圣人,有未必尽晓他说

  • 存人编卷四·颜元

    束鹿张鼎彝毁念佛堂议元藏拙草茅,素不惯交显达。一时君子,盖多其人,苦愚陋无由知。以寻父游辽左,贬节叩号,无门不入。奉天少京兆束鹿张先生为吾友尚夫兄,且怜苦子,为颁布报帖所属,是以得侍坐侧,闻此议也。谨录为唤迷助。甲子,张

  • 卷四·库勒纳

    <经部,书类,日讲书经解义钦定四库全书日讲书经解义卷四商书此书是商史臣记商朝君臣之言语政事共十七篇契始封商汤因以为有天下之号汤誓此一篇书是商王汤伐夏而誓师于亳都之词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

  • 卷七·王质

    <经部,诗类,诗总闻钦定四库全书诗总闻卷七宋 王质 撰陈风宛丘一章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宛丘在陈郡陈县说文丘上有丘为宛丘欧阳氏今地形则然説文又谓宛中为宛丘毛氏四方高中央下郭氏中央隆高一丘而背驰如此恐止是宛转

  • 景迂生集·晁说之

    宋代诗文别集。20卷。晁说之撰。前3卷为奏议,卷4至卷9为诗,卷10为《易玄星纪谱》,卷11为《易规》、《尧典中气中星》、《洪范小传》及4篇《诗序论》,卷12为《中庸传》及《读史》数篇,卷13为《儒言》,卷14为杂著,卷15

  • 御纂孝经集注·雍正

    共1卷,雍正五年(1727)作序颁行。有武英殿本、《四库全书》本行世。作为清朝第三位皇帝的世宗胤禛,继续坚持以孝治天下的传统,对《孝经》重要意义的认识更加明确和自觉。其所制序文说:“《孝经》者,圣人所以彰明彝训,觉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