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七十一、女学校教书

  自从到了时报馆,从事于记者生涯以后,我是决计放弃了教书工作了。我自从十七岁父亲故世后,即开门授徒,做了一个小先生,一直处馆教书,坐热了那只冷板櫈。以至脱离私塾制度,又踏进了新式教育,什么吴中公学社咧,又是山东青州府中学堂监督咧,真是“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一回,到了上海来,上海也正在各处兴办学校,一到上海,就有人来请我去当国文教员,我实在对此厌倦了,便一概加以婉辞。

  然而到底不能脱去这个范篱,第一个破我戒的,便是史量才。量才在西门外高昌庙地方,开了一座女子蚕业学校,除了养蚕时期,女学生都要服务以外,其余时间,便同别的女学校一样,只不过加一点与蚕桑有关系的学科而已。他是常常到时报馆息楼里来的,时报馆的几位编辑先生,如陈景韩,雷继兴、林康侯等被他拖去教书了,我初到时报馆,他便以我为鹄的了。

  我起初拒绝他,我说:“我已教了十余年书了,旧的、新的,都已教过,对此渐少兴味,我现在要换换方向了。况且我现在也没有工夫教书,时报馆,小说林之外,偶有余闲,还得要写一些小说。”但量才百方劝驾,他说:“你镇日埋头写作,也未免太闷损了,必须换换空气。况且我不是天天要你来,一星期来三天或两天,每星期担任五六个钟头的课,终可以抽出这工夫吧?时报是在夜间,小说林在上午,那末下午你有工夫了。”

  他又说:“山东青州府蚕桑学堂中教员,都是我的老同学,我知道你在青州办学堂,很为吃力,但是上海的学堂非青州之此,尤其是女学堂。你不曾到女学堂来教过书,何妨来试试呢?把山东的男学生,和上海的女学生,作一比较如何?并且我们学校里,到四月里就要养蚕了,蚕忙的时候,便不上课,现在到养蚕时节,至多只有两个月,那是很轻松的事,况且景韩、继兴,他们也来教过呢。

  我为他说动了,我的确不曾在上海教过书,尤其不会在女学堂里教过书。我当时又动于好奇心,凡是没有经过的事,我总想去经历一番。又想到量才所说:他的学校,四月里就要养蚕,过后至多再读一个月书,接着便要放暑假了,那末总共也不过教三个月书吧!

  而且我当时正想写社会小说,搜集各种资料,商务印书馆又来接洽,要我写教育小说。无论是社会小说也好,教育小说也好,各方面的情形的都要晓得一点,这个女学生社会,也是应该晓得一点,作一个实地观察呢。

  回想我十七岁开始做小先生的时候,曾教了一个女学生潘小姐,以后就没有教过女学生。但现在所要教的不是一个女学生,而是成群的女学生了。我问史量才:“你是女学校的校长,何妨传授心法”。他说:“也没有什么方略,但是你不可太嫩,太嫩了,压不住她们,便吱吱喳喳的吵起来。虽然不必板起面孔来,但至少也得装起老气横秋的样子,方可以吃得住。”量才这话,正说中了我的病,我就是太嫩,尤其对于女人。其实我那时也有三十岁出头了,人家看我,却不过二十三四光景。

  我所教的这一班女学生根整齐,全班不过十余人,年纪都在十八岁以上,因为这是一班最高级,快要毕业了。女子蚕业学校里没有太年轻的学生,因为他们在招考的时候,就规定要十六岁以上,方能报考。这有两个原因:第一、他们在养蚕时期,有一个很辛苦的服务,时常要轮流守夜,而且很沉重的蚕匾,要掇上掇下,非幼稚女生所能胜任。第二、在育种的时候,须用显微镜,子细观察,而且对于蚕蛾的交配,详细解释无遗,在交尾中,还要辅以人力,这也是那种幼稚女生所非宜。

  大概从前女学堂里的女学生,顶会吵的是十四五岁,到了十六七岁,便渐次沉静了,一过了十八岁,便不会吵闹了。还有的在初进学校的女学生,最是会吵,在将毕业的女学生,便不大会吵的了。更有一说:在男先生的课堂里会吵,在女先生的课堂里,她们便不大敢吵了。在她们不大佩服的先生,自然吵得更加厉害,在她们佩服的先生,就不大吵了。这些都是当年在女学校教书的经验之谈。

  在上海教会里所办的女学堂,像“中西女学”之类,他们对于中国的国文,不十分注重,所请的国文教员,都有些冬烘气息,女学生们常常开他的玩笑。我记得有一位国文教师是松江人,督责学生们倒也很严。教她们读“古文观止”,那班学生们读到苏东坡的“赤壁赋”,中有句云:“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她们大声朗诵道:“松江猪猡!松江猪猡!”先生正把她们无可奈何。又有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学生,不知如何触犯了先生,那位先生便拉着她,要到女校长那里去申诉,她大呼:“男女授受不亲。”(礼记上语)吓得那位教师急忙缩手。可是对于那些外国女教师,虽然背后也骂她老太婆,或给她提出丑恶的、可笑的绰号,然在当面,却甚畏惧她,非常服帖。

  我在女子蚕业学堂未及一月,而城东女学校校长杨白民,又来劝驾了。意思说:一样的朋友,能在女子蚕业尽力,也希望在城东女学帮忙。我说:“我的工夫来不及。”他说:“每星期只要来三天,不到女子蚕业的日子,便到城东女学来好了。”我一时面软,也就答应了。但是女子蚕业,在西门外过去的高昌庙,城东女学,则在南市的竹行弄,自己却住在租界里的爱文义路,一面在极西,一面在极东,这样的终日奔波,很为劳累。并且高昌庙与竹行弄,都在华界,到了那边,便得更换人力车,但是我那时很有勇气,觉得教女学生,很有兴味。

  城东女学这一个学校的学生,却是复杂得多了。我这一课堂中,约秆有三十多人,年龄小的不过十三、四岁,年龄大的已有三十余岁,已是太太型的人了。就像黄任之的太太王纠思,也在我的课堂里,同学们都呼她为黄师母,因为这时候,任之也在城东女学授课呢。还有他的两位令妹黄冰佩、黄慧兼,也在一课堂。年龄最轻的就像袁观澜的女公子袁世庄,不过十三四岁,程度自然参差不齐。但在这个时候,实在出于无法,只要有志向学的,便是来者不拒,所以这个班次,只好勉强合并了。

  我初在这些女学堂教书时,的确有些儿面嫩,她们似乎此你老练得多,不过她们也并不使我受窘,就是喜欢多说话,常常说到功课以外去。有时,她们说:“今天先生不必讲古文,请说一段故事给我们听。”她们以为我常写小说,必定有一肚皮的故事,藏在心中。我只好说:“故事今天不曾预备,下一课期讲故事。但是我口讲故事,请你们把我所讲的故事,用笔记起来,那也是习练作叙事文的法子呢”。她们听了,觉得不大写意,后来就不请我讲故事了。其实记出来不是很好吗?而她们视为强人所难。

  我从青州府回到上海来,衣服很不入时,上课时,用粉笔写黑板,有一位女学生最喜欢多说多话的,便道:“喂!先生!你的袖子管太长了。”我只好说:“是的!我的衣服不入时了。”我以为她没有什麽说了。但是又继续说道:“先生!你的指甲也太长,要剪去它,写粉笔不大便当。”那时我真有些窘了。幸而和她同座的一位同学,怒之以目,别的同学则俯首掩口而笑。后来我告诉了杨白民,她说:这人素来如此,就是上海人所说的“十三点”脾气。

  后来我想:她所劝告我的并不错,我的袖子管的确太长,我的指甲确是好久未剪。大概别的学生,也在这样批抨我,而她却忍不住,心直口快的便嚷出来了。下一次上课,我把指甲都剪光,衣服也换了件袖子短的。上了课堂以后,我就伸出手来给她们看,我说:“我是从善如流,听你们的劝告,把指甲都剪平了。”那位女学生,反而面胀通红,俯首无言。

  两三个月以来,我便老练得多了,我对于上课并不怕,但是对于这个改课卷,实在有些怕。试想:女子蚕业近二十人,城东女学有三十余人,每星期就有五十余本作文要改,而且不能积压,一积压就要拖下去。我那时把课卷带回家中,预备开夜车,可是一吃夜饭,睡魔便降临了。

  而且那时候,时报已登了我的连载小说,明天的稿子,也要预备。把课卷带到报馆去吧?发稿已毕,可有余闲,但报馆里朋友多,谈谈说说,庄谐杂作,谈笑风生,早已把学生的课卷,置之脑后了。

  后来想出一个办法来,将学生的作文课本,安放在学校的教员休息室内,上课以前或以后,倘有余闲。即行改卷。再在学生作文的钟点内,她们在作文,我在课堂里监视的时候,便是改课本,这样觉得好一些。不致积压起来吧?

  然而我的朋友中,有几位,一天要上好几个学堂的课,都是按着钟点,方始赶到(那时上海各教员,也是按着钟点计值,一天要跑几个学校)。他们的口号,叫做“下车上课,下课上车。”那个情况,就像后来上海的说书先生,按着钟点赶电台一样了。

  在我们从爱文义路迁居到西门敦润里以后,上海民立女中学校的校长苏本喦女士,又光临寒舍来了,她又要请我到她那个学校里去教书。苏家开了两个中学校,一个民立中学校,属于男学生的;一个民立女中学校,属于女学生的。民立中学校是苏颖杰主持,民立女中学是苏本喦主持,他们原是兄妹,为上海望族(苏女士已嫁,其夫为王孟缘)。这个民立女中学,也开在西门,西门可称是女学校的大本营,最大的务本女塾。

  也是开设在西门,是人材最多的。

  我这时女子蚕业学校已不再去教书了,城东女学校却还是去的。苏本喦女士到我家里,和我妻说:“我知道包先生很忙,但是你们不迁居到西门来,我不好意思来说,既已迁居到西门来了,离我们学校很近,可否请包先生屈就一下?”又笑说:“我是奉学生之命来的,有几位学生,都推荐包先生。因为她们的姊妹同学们,有的在女子蚕业,有的在城东女学,都欢迎包先生教得很好,所以我来敦请,务必俯允。”

  这样的高帽子戴上来,我又只得答应了。不过我的教书,不是过于自卑感,实在自己觉得不甚高明。但我以为在这一代的女学生,却是在启蒙时代,当以启发她们的知识为首要,能多懂得一点新知识,就是好的。启发了这一代的女学生,然后使下一代的女学生,更注重于种种学问呀。我在民立女中学教的这一班学生,颇为整齐,一共只有十人,年龄都在十八至二十岁,是称为卒业班,程度也相差无多,课堂里沉静无哗,与城东女学的学生,正大不相同。

猜你喜欢
  卷二百七 治平三年(丙午,1066)·李焘
  续明纪事本末卷之九·倪在田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九·佚名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五·佚名
  卷之七百二十六·佚名
  第二卷 自治·缪荃孙
  第十二卷 漕运二·缪荃孙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七十四·纪昀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六十二·阿桂
  谠论集卷二·陈次升
  崔慧景传·萧子显
  奥鲁赤传·宋濂
  吕原传·张廷玉
  卷六十三·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张中丞养浩(云庄类稿)·顾嗣立

    养浩,字希孟,济南人。自幼以才行名,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大奇之。累辟御史台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擢监察御史。疏时政万余言,为当国者所忌,除翰林待制,寻罢之。恐祸及,乃变姓名遁去。尚书省罢,召为右司都事,迁翰

  • 楔子·王实甫

    (旦上,云)昨夜红娘传简去与张生,约今夕和他相见,等红娘来做个商量。(红上,云)姐姐着我传简帖儿与张生,约他今宵赴约。俺那小姐,我怕又有说谎,送了他性命,不是耍处。我见小姐去,看他说甚么。(旦云)红娘收拾卧房,我睡去。(红云)不

  • 卷六十二·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六十二翰林院检讨朱彞尊编朱燮元【一首】燮元字懋和绍兴山隂人万厯壬辰进士除大理评事累官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总督川湖云贵加太师有恒岳遗槀【静志居诗话太师仪表丰伟饮噉倍十余人其莅湖南川贵土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二·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之十六·佚名

      顺治二年。乙酉。五月。壬午朔。总督河道杨方兴、进济宁州瑞麦有三四歧者。有八歧十歧者。得上□日、时和年丰。人民乐业。即是祯祥。不在瑞麦。地方官当益加抚辑。惠养元元。副朝廷爱民德意  ○顺天府府丞张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 列传二百八·纪昀

    列传宋 【一百十二】○宋一百十二乔行简 范锺游似赵葵【兄范】谢方叔乔行简范锺游似赵葵谢方叔△乔行简乔行简字寿朋婺州东阳人学于吕祖谦之门登绍熙四年进士第厯官知通州条上便民事主管户部架阁召试馆职为秘书省正

  •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范晔

    (张晧、张纲、王龚、王畅、种暠、种岱、种拂、种劭、陈球)◆张晧传,张晧字叔明,犍为郡武陽人。六世祖张良,高帝时为太子少傅,封留侯。张晧年轻时游学京师,永元中,回州郡作官,辟大将军邓骘府,五次迁升为尚书仆射,任事八年,出为彭城

  • 汉纪二十 起昭阳作噩,尽屠维单阏,凡七年。·司马光

    孝元皇帝上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四八年) 1春,正月,辛丑,葬孝宣皇帝于杜陵;赦天下。 1春季,正月四日,孝宣皇帝刘洵被安葬在杜陵;大赦天下。 2三月,丙午,立皇后王氏,封后父禁为阳平候。 2 三月十日,汉元帝刘奭封王政君为皇后,封王政

  • 卷四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四十二礼略嘉礼【一】【臣】等谨按郑樵通志嘉礼一门首列天子加元服皇太子冠诸侯大夫士冠天子纳妃后天子册妃嫔夫人皇太子纳妃公侯大夫士婚礼诸目次以元正冬至受朝贺谨考朝会之仪所以正名分辨等

  • 卷一百一十六 朱子十三·黎靖德

      ◎训门人四   问:"平时处事,当未接时,见得道理甚分明;及做著,又便错了。不知如何恁地?"曰:"这是难事。但须是知得病痛处,便去著力。若是易为,则天下有无数圣贤了!"以下训义刚。   问:"打坐也是工夫否?"曰:"也有不要打坐底,

  • 刘子遗书卷三·刘宗周

    (明)刘宗周撰○学言二喜怒哀乐虽错综其文实以气序而言至殽而为七情曰喜怒哀惧爱恶欲是性情之变离乎天而出乎人者故纷然错出而不齐所谓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七者合而言之皆欲也君子存理遏欲之功正用之于此若喜怒哀乐四者其

  • 卷五·姜宝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事义全考卷五    明 姜寳 撰僖公【名申庄公子般及闵之庶兄也諡法小心畏忌曰僖】元年春王正月按僖亦以国乱而立不行即位之礼故不书即位説见前齐师【桓】宋师【桓】曹师【昭】次于聂北救邢【聂北

  • 卷四·张洽

    <经部,春秋类,张氏春秋集注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注卷四宋 张洽 撰僖公【名申庄公之子闵公庻兄母成风諡法小心畏忌曰僖】元年春王正月【僖公之即位在高子来盟之后桓公又为之诛哀姜不可谓不出于方伯矣然桓公不请命于天

  • 卷上·佚名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国鹞山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时摩竭国王。号名阿阇世。与越祇国不相得。欲往伐之。自与群臣共议。越祇国富。人民炽盛。多出珍宝。不首伏於我。宁可起兵伐其国。国有贤公。公名雨舍。雨舍公者,逝

  • 阎浮提树荫品第十·马鸣

    菩萨於是时,心怀惨然还。过到游观园,德曜犹天帝。诸仙圣之王,不以女色惑。时见农田夫,兴功耕犁作。践截蠕动虫,即起悲痛心。如亲伤赤子,恺然而长叹。去其树不远,伏藏忽出现。辟方一由旬,七宝光盈满。将从喜踊跃,取金画宝器。铭

  • 北山录卷第二·神清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道树降魔穆清天下(佛初成道于伽耶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以智慧力降魔之后法界肃静也)。垂世立教四十九年(以三十成道。四十九年说法度人。七十九岁入灭也)以经

  • 演山集·黄裳

    六十卷。宋黄裳(1044—1130)撰。黄裳,字冕仲,自号紫元翁,南平(今福建南平)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政和间知福州。累迁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时行“三舍法”,裳曾上书谓:“宜近不宜远,宜少不宜老,宜富不宜贫。不如

  • 世祖章皇帝圣训·顺治

    六卷。康熙二十六年(1687)圣祖仁皇帝恭编,乾隆四年(1739)乾隆皇帝为此书写了序言刊布。有《四库全书》本及《十朝圣训》本行世。该书共3万余字,为清世祖福临之分类言论集。分类汇辑福临有关治国的各种言论。全书共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