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上篇卷四

上一日召刘尚书大夏,谕曰:“朕尝欲于附近东西地方,各操人马一枝,以为京师左右掖,何如?”大夏对曰:“保定止是一府地方,独设一都司,统五卫在彼。仰思祖宗之心,恐亦是此意。”未几,一御史陈言,议欲发回各处轮班京操官军,因拟将保定两班一万人回卫团操。奏入,上可之,遂敕令京营都指挥戴仪往任其事。人不知此出自上意,遂有造飞语者,揭帖子于宫门相诬。上取帖子付太监苗逵,令出以示大夏。明日上复召,面谕之曰:“宫门前岂外人可到?必是忿不得私役此军者所为。”大夏叩头谢。时京东军亦于密云、蓟州责成巡抚官,城堡已备,因兵力未集,其事竟废。

《问刑条例》成于弘治庚申,先是有诏,谓:“近例太多,人难遵守,三法司查议停当刊布。”于是尚书白昂,侍郎屠勋、何鉴,都御史闵珪、侣钟,大理卿王轼等,会委御史王鼎、王恩,郎中杨茂仁等,查出会议,开例以上。再命会同吏部等衙门覆议。皆已停当,白刑书又题请刊行,永为遵守。未几,白去位,闵代之。议者纷纷,给事中孙祯、葛嵩、徐昂等则谓“私役军伴”、“立嗣择立贤能及所亲爱”、“典当田地已勾本利交还原主”等项是起争端,而王府又奏郡王、将军妾媵定数及冒支官粮之类,皆非所以待宗室,将示与庶民无异,要行革去。奏下,多以为宜改。而致仕阁老尹直复贻书当道,以为前日诸臣刑名欠精,率多窒碍,徒为诲淫长奸之地。时诸司议亦不同。予同年沈员外文华时管章奏,为闵所重。予谓沈曰:“今若改一条,其余皆不可存矣。岂永为遵守之意哉?”众以为然。乃质诸闵公,遂覆奏云:“前例数条,委皆停当,但近年奉法者率多拘泥牵合,以致有言。”乃申明数语,稍加增润上清,遂得俞允。其覆“宗支繁衍,与国初不同。与其犯之而后治以法,非惟无益于事,而伤恩亦多矣;固欲先事豫防,其保全敦睦,皆深意所存,是古先宫中府中一体之义”,尤为亲切。群议乃寝。

上一日宣内阁臣,谕曰:“辽东张天祥事,东厂缉事揭帖云:“当时御史王献臣止凭一指挥告诱杀情词,吴一贯等亦不曾亲到彼处,止凭参政甯举等勘报,事多不实。”今欲一干人犯提解来京,令锦衣卫于午门前会问,方见端的。”大学士刘健等皆对曰:“如此固好。”上以揭帖付健曰:“先生辈将去整理。”健等退,具揭帖云:“都察院本既已批出,东厂揭帖又不可批行,须待会勘,至日再议。”次日,上又召内阁、兵部来至门上。兵部选镇抚司理刑官毕健等人,至暖阁。上盛气曰:“张天祥事秘密未行,先生辈昨所进揭帖,祗合亲书密进,如何令书办官代写?”健等皆叩头曰:“东厂揭帖已封定,不曾令书办官见之。”上曰:“阁下揭帖内乃有‘提解来京’等语,此事尚未行,且欲解京者,正欲明白其事,先生辈固以为不可行,何也?”健等对曰:“臣等非敢阴解京,但无故传旨,事体未便,故欲少待会勘耳。”上曰:“此事已两番三次,何为非阻?”皆对曰:“此事已经法司勘问,皆公卿士大夫,言足取信。”上曰:“先生辈且未可如此说,法司官若不停当,其身家尚未可保,又可信乎?”大学士李东阳对曰:“士大夫未必可尽信,但可信者多,其负朝廷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大学士谢迁对曰:“事须从众论,一二人之言恐未可深信。”上曰:“先生辈此言皆说不得,此事密切,令人到彼处体访得来,谁敢欺也?”皆对曰:“此事干证皆在彼处,恐劳人动众耳。”上曰:“此乃大狱,虽千人亦须来,若事不明白,边将谁肯效死?”健等皆对曰:“赏罚朝廷大典,臣等愚见,正欲皇上明赏耳。”上曰:赏罚事重,朕不敢私,但欲得其实情。若果系扑杀,贪功启衅,岂可从之?若果有功被诬,须为伸雪。”语久,龙颜少霁,曰:“须传旨行之。”皆应而出。后又复召,上从容问曰:“昨因张天祥事,先生辈言文职官不负朝廷,亦不应如此说,文官虽是读书明理,亦尽有不守法度者。”健等皆对曰:“臣等一时愚昧,干冒天威。”东阳曰:“臣等非敢谓其皆不负国,但负国者亦少。”迁曰:“文官负国者,臣等亦不敢庇护,必欲从公处置。”上笑曰:“亦非谓庇护,但言其皆能守法,则不可耳。”因谓:“此事当如何发?初欲传旨,先生辈谓别无事由,猝然改命。猝者,暴疾之意,此亦未为猝也。”如是者再。皆应声曰:“臣等见都察院本已批出无行,只欲事安稳耳。”上曰:“缉访之事,祖宗以来,亦有旧规。今令东厂具所缉事,题本批行。”皆对曰:“不如传旨。”上乃命拟旨,提解至京。上新御午门城上,锦衣卫引囚至,上令三法司都御史戴珊等鞠问回奏。大概谓前事乃以匿名文书而行。上遽曰:“匿名文书,见者即当烧毁,此系律文。如何辄以施行?”群臣皆慑伏,莫敢仰对。遂决其狱,重轻有差,吴一贯等皆落职。

上锐意兴革,一日召刘尚书大夏至幄中,谕曰:“各衙门应诏查出弊政,虽具准行,然未有及内府事者。朕闻在内弊政莫甚于御马监、光禄寺,且言官亦尝论及,朕将亲理焉。”大夏对曰:“此皆干系内府,必须皇上见定而自主之。”异日遣科道官同兵部侍郎各一员,奉敕往清其事。既而二处减去浪费,每月以白金计之,各不下十余万两。

上复虑天下有司多不得人,乃召戴都御史珊及刘尚书大夏同至幄中,谕曰:“尔等与各科道官观朕图治的说话,虽都准行去了,然使天下府州县亲民官非人,未必不为文具,百姓安得被其恩泽?欲令吏部择其贤否黜陟,然天下官多,难得停留。细思之,莫若自今与尔等访察各处巡按二司官,先当以此辈黜陟停留。尔珊更慎择各处巡按御史,然后责他们去拣择府州县卫所。官得其人,人受其福。庶几行去的说话,不为文具也。”二人叩头退,因与同列共叹曰:“尧舜知人安民之德,不过如此。”

户部主事李梦阳言事,语侵宫禁左右太迫,下锦衣狱。越数日,上召刘尚书大夏议边事,言毕,谕曰:“李梦阳后生无涵养,进言大戆,因令下狱。有告朕避罪谏官之名,免付法司议拟,止欲杖而放之。尔以为何如?”刘仓卒未及对,上遽曰:“此言岂真爱朝廷之好心,不过致彼于死以快私忿耳!”大夏叩头谢曰:“圣明洞见人心如此,岂徒言事之臣之幸!”既而即有旨释放复职。此乾坤包含之仁,今古鲜俪也。梦阳初为户曹,怏怏不乐。考满日,尚书侣公钟署其考曰:“一官不满其心,三差不终其事。”人以为然。梦阳之疏,盖有所激之耳。然其负才使气,习与性成。后迁提学副使,乃挟制抚按,凌轧僚友,又与逆藩交通,猬兴大狱。勘官参其士行有亏,亦不诬也。

乙丑五月,上不豫。初六日早,司礼监太监戴义宣内阁臣直至御榻。上著黄袍,便服坐榻中,南面。大学士刘健等叩头,上令近前者再。既近榻,又曰:“上来。”于是直叩榻下。上曰:“朕承祖宗大统,在位十八年,今年三十六岁,乃得此疾,殆不能兴,故与先生每相见。”时上玉色发赤,火声盛气。健等皆对曰:“陛下万寿无疆,偶尔违和,暂须调摄,安得遽为此言?”上曰:“朕自知之。亦有天命,不可强也。”因呼水嗽口,掌御药事太监张愉取金盂盛水,以青布拭舌,劝上进药,不答。愉曰:“再进此一服,即无事矣。”上曰:“朕为祖宗守法度,不敢怠玩。凡天下事,先生每多费心,我知道。”因执健手,若将永诀者。上又曰:“朕蒙皇考厚恩,选张氏为皇后,成化二十三年□月□日成婚。至弘治四年九月二十四日生东宫,今十五岁矣,尚未选婚。社稷事重,可亟令礼部举行。”皆应曰:“诺。”时司礼监太监陈宽、李荣、萧敬等以次毕至,皆罗跪榻外。上曰:“授遗旨。”扶安、李璋捧笔砚,戴义就榻前书之。上又曰:“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先生每请他出来读些书,辅导他做个好人。”健等皆叩头仰奏曰:“臣等敢不尽力。”上复加慰谕而退。

乙丑冬,初建泰陵,时都下盛传其地有水,吏部杨主事子器直言其事。时督工太监李兴素有殊宠,势焰薰灼,遂下杨锦衣狱,莫敢救。适有起复知县丘泰,莆田人,到京上疏言:“杨某此奏甚有益。盖泰陵有水,通京师皆云。使此时畏而不言,万一梓宫葬后有言者,欲开则泄灵气,不开则抱终天。今开看无水,此疑遂释。故云有益。”灵遣司礼监押杨往,众谓杨必遭兴毒手。及至,兴率奴客骂詈,欲捶杨。司礼监太监萧敬则曰:“水之有无,视之即见,李哥何必粗躁!”取茶出曰:“杨先生来换茶。”又顾李曰:“他士大夫,可杀不可辱。”遂得免。回奏实无水。杨榜甚重,众又谓杨必至降谪,刑部拟奏。太皇太后闻之,曰:“他秀才官,说有水也是他的意,如今没水便罢,如何只要摆布他?”遂得免罪。可谓不偶然矣。杨,慈谿人,好古而有文学,尝三作县,俱有異政,但性稍偏,虽数言事,鲜知大体,惟此奏为人所难也。

时拟上尊谥庙号,礼官集议,以上仁圣,近代罕比,难于模写。欲拟谥上“敬”字、庙上“孝”字,或以为未足。内阁有云:“孝为百行之首,敬为万善之源,实不可易也。”议遂定。亦实录云。

猜你喜欢
  卷四十一 漢紀三十三·司马光
  卷四十 至道二年(丙申,996)·李焘
  第六十五回 失姑臧凉主作降虏 守襄阳朱母筑斜城·蔡东藩
  卷之四百七十五·佚名
  卷之七百七十八·佚名
  卷之五百四·佚名
  卷之八十四·佚名
  ◎全国水利局·费行简
  四四四 谕王杰着充四库全书馆及三通馆副总裁·佚名
  袁淑传·李延寿
  陈傅良传·脱脱
  李中传·张廷玉
  黄子澄传·张廷玉
  卷五十九·徐天麟
  卷八十二审断一·冯煦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李璆·唐圭璋

      璆字西美,汴(今河南开封)人。以荫补官。政和二年(1112),上舍及第。除国子博士,出知房州。宣和六年(1116),中书舍人。坐蔡絛党,提举亳州明道宫。绍兴四年(1134),以集英殿修撰知吉州。累迁徽猷阁直学士、四川安抚制置使、知成都府

  • 窗纸·刘半农

    天天早晨,一梦醒来,看见窗上的纸,被沙尘封着,雨水渍着,斑剥陆离,演出许多幻象: 看!这是落日余晖,映着一片平地,却没有人影。 这是两座金字塔,三五株棕榈,几个骑着骆驼,拿着矛子的。 不好!是满地的鲜血!是无数骷髅!是赤色的毒蛇!是金色

  • 卷五·吴雯

    钦定四库全书莲洋诗钞卷五蒲州吴雯撰五排寄呈梁大司农承明曾奉召玉署喜相存国士知何忝尚书道最尊孤忠通贝阙素念托棠村騕褭途方远鵾鹏翼正骞愧无将履敬先得下堂言荐祢书仍在投琼语更温何曾分得丧端不异寒暄座席春风接

  • 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十·赵尔巽

      宗稷辰 尹耕云 王拯 穆缉香阿 游百川沈淮   宗稷辰,字涤甫,浙江会稽人。道光元年举人,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迁起居注主事,再迁户部员外郎。咸丰元年,迁御史。疏请饬各省实行保甲,略言:“州县宜久任,时日宜宽假,填写门

  • 卷五十五·黄以周

      钦宗   △靖康元年(丙午,一一二六)   1、七月(案:钱大昕《四史朔闰考》:是月乙丑朔。) 乙亥,蔡京移儋州,(案:《续宋编年通鉴蔡》京窜儋州系於二月,误。二月甲寅朔,攸与童贯始为孙觌所劾,但责降未放逐。) 攸雷州,(案:李〈上直下

  • 东都亊略卷五十三·王称

    列传三十六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人也少孤苦学以文谒戚纶纶噐异之举进士为定逺尉又为海盐令疏治东南旧港口导海水至邑下人以为利号鲁公浦天禧元年诏两省置谏官六员不兼他职考所言以为殿最宗道与刘煜同选自通判河阳擢为

  • 卷十四 恭帝·王夫之

      〖一〗   赫连勃勃征隐士韦祖思而杀之,暴人之恒也。祖思不免于死。凡尸隐士之名以处乱世而无其实者,幸而不死,殆行险以徼幸之徒与!祖思之杀,以恭惧过甚,而逢勃勃之怒。恭惧非死道也。故庄周人闲世有养虎之说,动色相戒

  • ●卷十。恩叙五·梁章钜

    道光十九年九月十九日本处奏:军机处行走满、汉章京,自道光十六年九月保奏之后,已逾三年。臣等留心察看,择其行走勤慎者数员,公同酌拟。刑部笔帖式崇祥,请作为候补主事,遇有本部题选咨留主事缺出,即行奏补。理藩院笔帖式崇泰,请

  • 卷之二百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附录一 四库全书总目水东日记提要·叶盛

    ●附录一四库全书总目水东日记提要○四库全书总目水东日记提要水东日记三十八卷,明叶盛撰。盛有叶文庄奏草,已著录。是书记明代制度及一时遗文逸事,多可与史传相参。其间征引既繁,亦不免时有抵牾。又

  • 宋宝祐四年登科録卷四·佚名

    廷对防文天祥臣恭惟皇帝陛下处常之乆当泰之交以二帝三皇之道防诸心将三纪于此矣臣等鼓舞于鸢飞鱼跃之天皆道体流行中之一物不自意得旅进于陛下之庭而陛下且嘉之论道道之不行也乆矣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然臣所未

  • 王继忠传·脱脱

    王继忠,开封人。父亲王王充,任武骑指挥使,戍守瓦桥关,去世。继忠六岁时,补为东西班殿侍。真宗在王府时,得以事奉左右,因恭谨厚道被亲信。真宗即皇帝位,继忠补为内殿崇班,累迁至殿前都虞候、掌领云州观察使,出任深州副都部署,改任

  • 卷一百九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司马迁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正义】:成纪,秦州县。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索隐】:案:小颜云“世受射法”。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索隐】:案:如淳云“非医、

  • 卷六十·王与之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订义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六十    宋 王与之 撰士师下大夫四人郑锷曰虞舜命臯陶作士自是名刑官为士士察也欲其能察也士师又为羣士之所师法故名官曰师柳下惠为士师○李嘉防曰士师以下

  • 难问品第二·佚名

    尔时释提桓因与四万天子。相随俱来共会坐。四天王与天上二万天子。相随来共会坐。梵迦夷天与万天子。相随来共会坐。梵多会天与五千天子。相随来共会坐。诸天子宿命有德光明巍危持佛威神持佛力。诸天子光明彻照。释提

  • 桧亭集·丁复

    元诗别集。9卷。丁复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元顺帝后至元年间,丁复的女婿把丁复的诗作汇辑成帙,由于丁复寓居金陵时,宅院中有两株古桧,所以本集名为《桧亭集》。丁复门人李谨之又曾陆续搜

  • 靖康朝野佥言·佚名

    杂史。撰人不详。1卷。是书编年记事,始自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二十五日金兵犯京城,迄于次年二月初七日徽宗出诣金营,凡8条。其间于金兵掳掠、百姓惊扰、宋宫混乱之情状,均有生动记载。有《说郛》、《丛书集成初编》等

  • 法喜志·夏树芳

    四卷。全称《名公法喜志》。明代夏树芳撰,冯定校阅。约成书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是一部辑录历代名儒百官和忠孝节义之士的持佛态度及言行事迹的传记体著作。所收人物始自汉武帝时的东方曼倩(即东方朔),终于元末明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