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涌幢小品卷之十二

兵制

神农以石为兵。黄帝以木为兵。蚩尤以铜、铁为兵。挥于作弓。夷牟作矢。汤筑五库藏五兵。秦孝公以战获首功多寡授爵。秦二世发闾左民戍边。汉惠帝令戍卒岁更。武帝置八校尉、五属国。宣帝募佽飞射士。初置屯卫、屯田。后魏作府兵。后周置十二卫兵。隋置军器监。始募民为骁果。唐玄宗募兵宿卫。募丁壮实边。昭宣帝文民面为军。五代晋籍乡兵。国初立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分中、左、右、前、后、五都督府。而卫所则立于元年。有京卫、外卫之分。亲军十二卫不在京卫之列。中都河南、山东、大宁、有入卫班军。文皇就中摘出北征。分为五军。归则团操。号曰京营。大率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一千户所。一百二十人为一百户所。其官增设无定员。召募始于正统己巳。踵于嘉靖庚戌。征倭处州兵、河南毛葫芦、山东抢手、皆募兵也。两广用土兵。洪武初已然。后四川、云贵、亦如之。在制驭何如。大征居其十八。

京营

徐丈贞谓。京营兵。世世有月粮。暇时又营生事。不调从征。平时郊祭上陵。拱卫车驾。军容甚盛。当开操中。如法训练。万一如庚戌有警。登陴自不乏人。正不必责之临阵。此如大家世族多义孙。一旦呼之。可壮颜色。若边陲。如戚将军练蓟兵。胜略固自有在。此言切中京营肯綮。若欲练以从戎捍敌。是以小儿夜半格大盗。其安能抗。人家御盗不别寻壮丁。而责豢仆。与二三童子日讨而训之何益。

清军

余年十四、五。为隆庆庚午、辛未间。见清军御史至。搜剔操切。民间骚然。每图甲有克军一名。里长解去。给一帖为据。赴县挂号。御史至。据号征帖。先考心斋府君藏其二。先祖月溪府君忘之久矣。诸甲长都忘失无存者。比御史至。莫不皇惧。先府君以帖上。乃得免。先祖喜若更生。其余死捶楚者无算。后见杨襄毅公集。以边患需防。一御史主此说。行之二年无所得。遂罢。后读杨文贞公传。条陈清军一件。谓南北不相习。以极北往极南。极南往极北。是驱之死。因引祖制除逃军仍旧。其余军丁。各就近卫服役。因会议今后清出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北直隶军丁。皆发甘肃、宁夏、延安、大同、宣府、辽东诸处。云贵、两广、四川、湖广、江福、浙江、南直隶、皆发附近省分及边海卫。待补足其缺。填腹里之缺。允之。天下称便。余谓。今之犯罪遣戍者亦只发之本府县相近卫所。使武弁拘管屯田。则恶人束手受制。流官军职皆得治之。又免佥解缠累之苦。 【 今之充军与流徙等耳。非真入伍也。】 尝见佥解。有民壮。有里长。号曰长解。又买军妻费可百金。而猾者勾吏书经年不行。在在索诈。弊不可言。且原有妻者索直另买。到彼处挂号食粮。逃归则粮系彼处冒支。公私皆受损。可惜。可惜。

家丁

唐刘约自天平徙宣武。暴死。家僮五百无所仰衣食。思乱。卢钧抚之。乃定。此家僮即家丁也。隋张须陀有罗士信。王君(□比)有李左车。善战。乃家丁所自始。

民壮

民壮之设。介在军民间。最为得用。国朝盛于王阳明。在宋谓之白艻子。

弘治间令州县选民壮。先是天顺初。令召募民壮。鞍马器械悉从官给。本户有粮。与免五石。仍免户丁二丁。以资供给。如有事故。不许勾丁。至是令州县选取年二十以上。五十以下。精壮之人。州县七八百里者。每里佥二名。五百里者。每里佥三名。三百里者。每里四名。一百里以上者。每里五名。春、夏、秋、每月操二次。至冬。操二歇三。遇警调集。官给行粮。 【 今之民壮与皂快无别。安能得其御侮之力。】

土兵

其法起于宋。所谓陕西义勇刺为兵者是也。然唐藩镇与汉郡国所用独非此类乎。国初胡深在缙云。当元末盗起。慨然谓其友人曰。军旅钱粮皆民出也。而今日之民。其困已甚。遂请于上。令有田者。米十石。出一人为兵。而就食之。以一郡计之。米二十万石。当得精兵二万人。军无远戍之劳。官无养兵之费。而二十万之粮固在也。行之数年。使所在兵强而财阜。此制最善。

【 此即古寓兵于农之法也。往余守渝。立团练轮操之法。时方用兵。甚得力。】

然胡元法度宽纵。又当扰攘时。故可行。且不独深有此言。章溢父子兄弟固已亲行之矣。成化二年用陕西抚臣卢祥之言。选民丁之壮者编成什伍。号为土兵。原佥民壮亦入其中。量加优恤。凡得二万人。时毛里孩方强盛。窥边。惮之。不敢深入。世宗庚戌以后。建议欲练蓟卒。而不及土兵。终无成功。王思质以此受祸。唐荆川以此受谤。今边方有事。处处摇动。未知此制可行否。

调兵

调之说凡二。一调边兵。一调土司兵。边兵起于正德六年。流贼猖獗。允兵部尚书何鉴之奏调宣府、延绥、奇游兵五千五百至涿州。听总督官调遣。寻益以辽东、大同、二枝。数数追贼。败之。事渐平。提督仇钺言。边军久劳。风土不宜。人马俱病。请量留三之一。部覆从之。延绥军取道径还辽东。宣大军过京犒劳。后至京。上方好武事。遂留不遣。并保定兵亦召入。寻命京军、边军。互调出入。大臣争之不听。然京军终不出。而四镇士马、团操、大内、号外、四家。其军冯依威宠。人皆畏而避之。至上晏驾。乃始散归。世宗时虏儆各边互调。而调守蓟州者尤多。神宗二十年前。边上安堵免调。比征宁夏、征播、征倭、悉借边兵。东西万里。骚然烦动矣。

土司惟川湖、云贵、两广有之。然止用于本省。若邻省未尝上中原一步也。亦流贼时征入。用之有功。嘉靖间。南倭北虏。无不资之。且倚为重。如湖广土兵。永顺为上。 【 彭翼南。】 【 彭荩臣。】 其兵保靖次之。甚强。近尝调三千人。后调六千。此在官之数也。实私加一倍。共一万二千人。其阵法。每司立二十四旗头。每旗一人居前。其次。三人横列为第二重。又其次。五人横列为三重。又其次。七人横列为第四重。又其次。七人横列为五重。其余皆置后。欢呼助阵。如在前者败绩。则第二重居中者进补。两翼亦然。胜负以五重为限。若五重而皆败。则余无望矣。每旗一十六人。二十四旗。共三百八十四人。皆精选之兵也。其调法。初檄所属。照丁拣选。宣慰吁天。祭以白牛。牛首置兀上。银副之。下令曰。多士中有敢死冲锋者收此银。啖此牛。勇者报名。汇而收之。更盟誓而食之。即各旗头标下十六人是也。节制甚严。止许击刺。不许割首。违者与退缩者皆斩。故所战有功。但沿途苦剽剠。因调来者非止一枝。有过得相推委故也。其它若安、若岑、若奢。大约相同。余琐琐不足道。

土司兵近年官数亦调至万矣。其实强者亦不甚多。乃官则增之以张声势。而彼亦愿增以徼粮饷。赏赐本司。不足则借之他司。又或收集地棍为助。而中国亡命与不得志流落者。投之如骛。渐多。渐黠。渐横。渐不可制。而我军实又益虚。此西南之大患也。 【 兵无强弱。能者统之则多功。不能者统之则多败。】 且如号物之数曰万。女直兵满万不可敌。盖言精也。匪独女直。即南方号称佹弱。兵满万而精。其可敌乎。更下一转语。女直精兵满万。而将非阿骨打等。其可胜乎。谭者袭口吻而不究实际。往往如此。

背水阵

兵法曰。置之死地而后生。人人能言之。又必引韩信背水阵以实之。是矣。却其中有紧要六字。读者全然不讲。可笑。六字者何。曰。殊死战不可败是也。此最用兵得力处。所谓人之命根。屋之栋柱。而太史公文章妙处亦在于此。若舍此不去着实讲究。而徒曰我欲云云。即十万、二十万。置之死地。围而屠之。如羊、豕、犬然。岂不可怜。其又何益。再有进焉。水上军不可败。亦全赖间道赤帜二千人。得此一着。方纔收功。不然。水上军抵定。亦济得甚事。此绝世神谋闷计。出九天、潜九渊者所为。而人乃引以资口角。可乎。

多多益善

此四字惟韩淮阴自道是实话。其曰陛下不过将十万。犹是君臣间体面话头。泰承几分。而下亟足之曰。天授非人力。大意可见。盖帝王与臣下不同。自当别论。此后在唐惟李靖。至我明惟中山王可以当此。靖知几。能事唐太宗。中山闻道。能事我太祖。然为靖易。为中山难。其气象自然有别。而靖之气象又胜于淮阴。所以然者。淮阴自是天人。然当秦末焚书之后。流落奔走衣食。决无学问工夫。观其自请假王可见。靖。读书晓礼义。识得真主。确有欛柄。而中山王则亘古圣贤豪杰。不可得而拟议赞叹也。 【 夷狄则粘罕、伯颜、亦可语此。】

词林谭兵

兵家自有一种天才。不分文武。 【 用兵固由天分。亦须更事多。】 至词林谭兵者。前则吴中徐元玉有贞。精悍多力。工天文。每言将星在吴。深自负。不知韩襄毅雍已出世矣。谓紫微垣星皆动。力主迁都。以此蒙诟。要之。土木之陷。业已应之。此际所谓毫厘千里。固未易辨也。然元玉有奇才。若委以军旅之任。必能破虏立功。惜相左。仅一见于治河。且有金齿之阨。则命限之也。嘉靖中王允宁维桢。谭之班班。时无能用者。读文集。想其气象。要自不凡。他如王恂以修撰改大理丞抚贵州。杨鼎以编修兼御史。同元玉募兵。其方略必自可观。嘉靖庚戌赵文肃贞吉以谕德兼御史。賷五万金劳行营督战。既还。杖谪。词林皆夺气。争附丽。工青词。求入直。无敢言兵者。惟近日。或练兵。或本兵崛起。詹翰中为众所仗。大足吐气矣。

塘报

今军情紧急走报者。国初有刻期百户所。后改曰塘报。塘报之取义。未解所谓。其说亦不着。阅马塍艺花记云。凡花之蚤放者曰堂花。堂一曰塘。其取之此与。

三军

三军者。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壮男待战。壮女负垒。发梁辍屋。给从使客。无得以助攻备。老弱牧牛马供爨。此商鞅之论。乃若春秋之三军。殆不如此。盖皆堪战。而以大臣互出入分将者。

士戏

楚成得臣与晋文公遇。曰。请与君之士戏。戏者。兵也。三军之号。所云戏下是也。若曰以兵相见云耳。林尧叟谓得臣轻用民命。便解作戏弄之戏。学者习而不???言?。以为实然。夫得臣亦英雄。岂有此失。真千古不白之冤。更令左邱明扼腕。无以谢得臣。杜征南独不下一字。已得其解矣。

败将弛法

自古败军之将。必服上刑。辽、金、稍弛其法。即国随之矣。我朝丘国公败死革爵。徙其家于岭外。自后遣将多以文臣督之。即边镇以赞理为名。而事皆归其掌握。故大将亦不敢力战深入。即败亦有分责。不得独坐一人矣。

射礼三不入

射礼。败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得入。败亡之耻莫甚焉。不入固宜。为人后者亦如之何。故冯文所云。贱夫妄为者也。然则宜为后者当入矣。盖射本观德。德以孝为先。既为人后。则本生父母不得执三年丧。人子之心何安。而敢上观德之场乎。先王盖以教孝也。由是观之。为人后者。当列不幸之科矣。冯又曰。非大宗、非贤、非德、而后之。皆曰妄。弃其亲而亲人为利。几于夷虏禽兽。吁。何至若是甚乎。其不妄者岂无十之四五乎。或者冯公有感之言。不可为据。

兵器

旗有五等。曰高招。曰角旗。曰门旗。曰督战麾旗。曰队旗。

纛有二等。曰牙纛。曰望纛。

盔有二等。曰明盔。曰衬盔。

牌有四等。曰挨牌。曰圆牌。曰藤牌。曰皮牌。

斧有四等。曰钺斧。曰凿斧。曰铁鞭。曰铁简。

刀有五等。曰腰刀。曰斩马刀。曰捍刀。曰眉刀。曰钩刀。

鎗有十等。曰长鎗。曰线鎗。曰叉鎗。曰看鎗。曰蛇鎗。曰神鎗。曰飞鎗。曰火鎗。曰戟鎗。曰拒马鎗。

锤有五等。曰重。曰卧。曰蒜头。曰骨朵。曰□□。

棍有五等。曰双头。曰闷棍。日脚棍。曰操钩。曰狼头棒。

弓有二等。曰马。曰步。

弩有三等。曰斗子。曰诸葛。曰俚弩。

石有二等。曰飞。曰蔺。

炮虽名十一等。近益增多矣。

武艺十八事。一弓。二弩。三鎗。四刃。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简。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爬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白打即手搏之戏。唐庄宗用之赌郡。张敬儿仗以立功。俗谓之打拳。苏州人曰打手。能拉人骨至死。死之速迟全在手法。可以日月计。兼亦用棍。棍徒之说。殆取诸此。

左都督马芳。少为继母所虐。走出。遇虏掠去。从俺答饲马。虽小。辄能腾跃控御。无敢踶啮。又挽弱木为弓矢。每发命中。后亡归。隶周太傅尚文幕下。充骑队。虏至通州。以三百人横贯其阵。分为二。虏大惊引去。累立功至极品。盖嘉靖末一名将也。黄酋尝请与公约日手搏。许之。为坛塞上。方广五百步。各携虎士百人。去弓箭兵器。散手单帢立坛侧。公结束登坛。威容若神。交手壁立。意气闲暇。黄酋望见震惧。不敢上。抽匏矢三发而去。虏皆退走。由此夺气。不敢窥塞者数年。公猿臂壮伟。走及奔马。太傅短小精悍。坐而竦身。两足跨坐屋梁以为常。乃议者谓太傅武艺虽非所长。练兵亦有可取。盖阿分宜之指欲弹治。而北方正赖其力。又恐摇动军心。生他变也。至马公虽始终无异议。而末年以郍吉纳降为非是。坐夺职。夫武人言战是本等事。乃以此课去留。何耶。如此人物。若使文臣知兵有方略者督之。捍奴虏如秋风扫落叶。可以一空。而动多牵制。不尽用。可恨。

刀两刃者曰拍刀。起于隋阚陵。

火器

火器起于周官。有矢枉、矢紧、矢利、火射、枉矢之属。以变星名。能飞且有光也。春秋焚成邱。焚者。樵之也。晋中军曳柴焚之也。鲁取齐攻廪邱之郛。主人焚冲。焚战车也。楚奔燧象。齐纵火牛。孙子五火之变。此其最着。水战之火。起于赤壁。束苇灌脂。用以济舟。魏、唐以来。火箭、射梯、巨炮、飞石。宋曾公亮编武经。有虎蹲、旋风之炮。蒺藜、霹雳之球。

国朝火车、火伞、大二三将军、等铳。四眼、双头、九龙、三出、铁棒、石榴、等器。最利者为佛郎机、鸟嘴。近又增火筩、火砖。而用无可加矣。此外则猛火油最烈。今未之闻。或云。出高丽东数千里。日初出处。烘石所融之液。佗物遇之即化为火。唯真琉璃器可贮。

陆战用火。莫着于陆逊秭归之役。水战用火。自赤壁外。莫着于我太祖鄱阳之役。然皆草木苇荻之类。束而灌脂。又走??风势。虽间以球、炮。未闻全用火药、火器也。惟建文东昌之战。燕军为火器所乘。死者万余人。味一乘字。则战酣而用。非全恃以决胜也。文皇因之。有神机铳炮之属。其制始盛。五军铁骑恃之益强。能逐虏数千里外。至宣皇喜峯口外之战。先以两翼飞矢。虏不能支。而后以此乘之。则用之次第可见。自后兵不习战。专倚之为护身符。敌佯挑战诱我。或驱所掳掠我中国人先尝我。火器迭发。敌迭为进退。药尽。敌冲而前。全军溃散。甚有不见敌而发火。敌至不及发而先走者。则火器误之也。 【 火鎗、火炮。守则得力。若战。不及弓矢便捷。此余亲在行间知之。】 火药重在提硝洁净。硝有上、中、下、三等。上等百斤提至九十斤。次者提至八十斤。下者七十斤。必咸秽去尽。舂捣极细。试然铁上。着火无滓。方妙。大铳药干结成块。经年不碎。虽久冒雾雨。放之雄烈。远去百步。入火箭、火龙、火砖、诸器之内。虽二三年可用。则提之至净故也。不者。虽藏之极密。吐湿。尽废无用矣。

阵法战法

刘锜、王德、御金人于柘皋。用万人持斧。如墙而进。此阵法之最整者。葛荥众号百万。尔朱荣以八千骑讨之。分骑为数处。处不过数百人。扬尘鼓噪。使贼不测多少。临战不听。斩首以捧。捧之而已大破擒之。此战法之最神者。然必惯战久用精兵。指挥如意。方可语此。近年抚臣有以万人持刀。演为雪花阵。又有以万人持棍。演为一字阵。真同儿戏。吾友庄复我督粮庄浪。每称西兵戆勇。云。百数人遇虏。杀尽不肯退。用兵者有此站立脚跟。方可言阵。言战而吃紧尤在选将。将如何选。那得有宗汝霖一只具眼。拔出岳鹏举。只于练兵见之。看其人骨格坚劲。意思深沉。木吶有志尚者。付以二三百人。练成一队。卒而试之。果能站定不扰乱。益以千人。又尽其力量。加至三千人。便是一枝上好战兵。能加至万人。即大将所向无前。更得文臣知兵者与之共事。而所谓监察巡视者。各宽其文法。公其举劾。何施不可。

步骑射

古人之射。穿杨命中。今天下之大。岂无其人。而省直武举。骑四矢以上。步射二矢以上。即为中式。闻射骑在十步之内。即步射靶子亦不过六十二步。苟有妙手与平日习惯。中之。亦非难事。而从来骑未见有中至六七矢。步未有四五矢者。至十发十中。想二三百年中无一人矣。何古今人之不相及至此。 【 予往在湖南。有安化武童。善射。余首拔之。其人盖二十发而二十中也。】

僧慧开弓

开劲弓者。古多有之。左右射者亦有之。惟董僧慧能反手于背。开五斛弓。此自来所无。僧慧。丹阳人。慷慨好读书。在南齐事晋安王子懋。子懋举兵不克死。僧慧葬之。悲恸而卒。真可谓义勇士矣。

纸铠绵甲

纸铠起于唐宣宗时。河中节度使徐商劈纸为之。劲矢不能入。商。有功五世孙也。官至平章事。太子太保。子彦若。官亦如之。有功仁恕之报也。

绵甲以绵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肩五寸。下长掩膝。麤线逐行横直。缝紧入水。浸透取起。铺地。用脚揣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黰不烂。鸟铳不能大伤。纸甲。用无性极柔之纸。加工锤软。迭厚三寸。方寸四钉。如遇水雨浸湿。铳箭难透。

甲冑密法

元太宗攻金。怀孟人李威从军。患世之甲冑不坚。得其妇兄杜坤密法。创蹄筋翎根别为之。太宗亲射不能入。宠以金符。威每战先登。不避矢石。帝劳之曰。汝纵不自爱。独不为甲冑惜乎。谓诸将曰。能捍蔽尔。为国家立功名者。威之甲也。

廷杖

廷杖始于唐玄宗时。御史蒋挺决杖朝堂。张廷珪执奏。谓御史可杀不可辱。人服其知体。然本之。又起于隋。文帝本纪称殿庭挞人。此其征也。其后北魏、金、元皆用之。盖以夷狄效中国。而其本俗止有斩杀。原无此法。

成化以前。凡廷杖者。不去衣。用厚绵底衣重毡迭帊。示辱而已。然犹卧床数月。而后得愈。正德初年。逆瑾用事。恶廷臣。始去衣。遂有杖死者。又成、弘间下诏狱。惟叛逆、妖言、强盗、好生打着问。喇虎、杀人打着问。其余常犯。送锦衣镇抚司问。转法司拟罪。中间情重始有来说之旨。正德以后。一槩打问。无复低昂矣。凡廷杖者俱豫知状。或自分疏入必不免。得多服药。节啬以待。然间有死者。惟廖恭敏庄谏上皇事。久留中不报矣。以母忧领勘。合入见。景皇想旧事。大怒。命锦衣卫着实打八十。送吏部贬驿丞。此而不死。真天佑也。余同年有为刑官者曰。凡卒然与杖。即十下亦可死。有意待杖。至百亦难毙。盖心血不上冲故也。然刑人者亦可念已。

族刑

战国而后。有三族、五族、九族之刑。国朝乃十族。邹阳则谓荆轲湛七族。不知如何算帐。

木丸塞口

刑人者以木丸塞口。始于武曌杀郝象贤。象贤。处俊之孙。曌衔怨。因事诛之。临刑极骂。用此法令离磔其尸。斲夷祖父棺冢。人生不幸遇大难。度不可脱。只默默以死。何至愤极。以自取酷烈。且累及先人骸骨耶。读方正学传。尤令人酸感。

申文鬼杀

凡狱囚。往往为仇家赂狱吏。或承上官风旨。谬以疾申。不数日辄报死。实杀之也。成化弘治间。曹子文为司狱吏。主书写申状多矣。一日。与众坐狱舍。忽旋风从外来。文色变神乱。张目若对语曰。某人某所命。某人某所使。非我罪也。随语随困殆。舁归家。语不绝。卒。时谓众鬼杀之也。里中人亲见。皆能言之。

伏气

魏宏。字损之。宝元中进士。岳州司理参军。尝鞫狱。有囚闭口不食。莫能诘。宏乃引囚问曰。吾以一物塞若鼻。能久不食乎。囚惧。遂承伏。或问故。宏曰。彼必善伏气。若塞鼻。则气结死矣。

革鞭夹钱

洪武末年。湘阴县丞刘英以生革为鞭。长三尺。中夹铜钱。挞人至皮肉皆裂。尝出行。以巡检未即迎。怒而挞其妻。几死。上闻曰。刑者不得已而用之。故圣人常加钦恤。惟恐滥及无辜。英。一县丞耳。酷虐乃至于此。独不闻刘宽蒲鞭之事哉。且律载刑具。明有定制。乃弃不用。而残贼如是。是废吾法也。难论常律。逮至。戮于市。

刑人而笑

宁国诸生周世禄有仆逃孝丰。抵罪当赎金。械送本县。县令欲毙之狱。周代偿而舍之。其子希旦举进士。为莆司理。公训之。无深文。无淫刑。古者怒而刑人。今或笑而刑人。怒则仇矣。笑则乐。仇之已甚。又可乐乎。余尽见有刑人而笑者。不独有司。此言真刺骨可痛。

鹦鹉堕地

陆纶。字理之。号南洋。归安人。为云南太守。一日之野。有鹦鹉向前哀鸣。忽堕地。则赫然死人也。就而视之。已复为鹦鹉。呼老妪问故。家先杀人。瘗尸鹦鹉笼下。掘之如生。亟召其子孙。畀以杀人者。四境颂若神明。

神断

伍典为柳州太守。州民锺钮。其叔自他所。贻书钮。携囊金市产。钮堕其计。至中途。叔与伙贼扑杀钮。携其囊金去。不可踪迹。妻讼之官。且祷于神。谓事必下。公始得决。已而南宁道果以属公。檄至。公得钮妻所上叔所贻书。方思为之计。神忽见梦。公因策梦中语。谓事当起于僧人。因于府治白石山结僧堂一区。令方僧至者率舍其中。各写经凡几。已而得一僧。所写经字与锺妻所上书适类。又因诘其祝发岁月。正与杀钮时合。乃令锺妻遣仆觇之。众僧中果一人如钮叔。指以示。即公顷所诘问僧也。杖之吐实。遂伏辜。

陈琰。字公信。江都人。贡生。尝按云南。每出入。则凝顾院东民家烟楼。人莫知其故。一日召其家长。闭诸后堂。复遣人诣其家。文书匣检阅。有江西贩客路引。乃呼家长出讯曰。汝于灶所谋害江西客人某。因取其货。汝罪当死。即伏辠。盖尸瘗灶下。出入见烟楼中。若有人手招以诉者。众惊以为神。后转陕西布政。

余一龙。婺源人。为江山令。妻戴。以刲股疗姑。卒。继李入署。合卺夕。虑有乘间者。潜出则逻卒醉。狱户启。重囚将逸。悉捕获之。郊行见妇哭夫于墓而不哀。有男子从。召问。若与彼何亲。曰。妇夫友也。廉其邻里。妇故淫。夫暴死。家无朞功亲。收妇系狱。阴语狱卒。来视妇者告我。前男子频致其私。狱卒以告。执讯之。吐实。邑称神明。

成宰。长垣人。举人。知睢州。有杀人北城者。街卒射声寻逐不得。来白。密察。中有无良数辈。忽驰骑迹之。一人卧褥下。有血刀。诘之。以屠彘对。笑曰。屠彘。何避人为。而负刀以卧。北城之事。汝实为之。出不意。语塞。服辜。

顾承显。临淮人。太保尚书佐之孙。为虞城令。乡民祝如川者颇居积。一夕。室有稾尸而丧其元。家人恟恟。惧不测。驰往熟视。笑曰。是不类生人手刃者。殆雠之为。挟睚眦而思覆其巢。奴辈利汝财耳。命徧索诸野。得新阡。有遗首焉。携至。脗合。迹其人。得之。立承。曰。公天神也。

增官寿

彰德部中有大盗发觉。株连士族数百家。葛端肃守礼为司理。谳鞫尽释之。后晋为郎。病甚。梦帝谓曰。以彰德狱事增寿三纪。后年七十四。官太子少保左都。卒。为郎时正年四十。其数果符。然则公不但增纪。且增郎秩至八座矣。

年少编发

两广擒贼。率多斩首。年少者亦毙于狱。嘉靖三十二年。总督应槚题请韦扶道等。皆年二十以下。积恶未深。乞编发湖、江、浙为军。兵书聂贞襄公覆允。活人阴德。大矣。远矣。

非法用刑

南齐时。孔琇之为吴令。有十岁小儿偷刈邻家稻一束。付狱案罪。或谏之。琇之曰。小便为盗。长大何所不为。遂致于辟。又有吉翰。为徐州刺史。有死罪囚。典签意欲活之。因翰入关斋。呈事省讫。语令且去。明日更呈。明旦。典签不敢复入。呼之取昨呈来。谓曰。卿意欲宥此囚。昨于斋中见其事。亦欲活之。但罪重不可全贷。既欲加恩。卿便当代任其罪。因命左右收典签付狱。杀之。原此囚生命。此皆出理法之外。乱世之政。不可为训。乃吉翰收入循吏传。而史赞琇之贞素之风。不践无义之地。何居。十岁必无按罪之理。典签即受贿。欲活死囚。进邪说。何至于杀。既可杀。囚无活理。此时君臣任意诛赏。读书有名称者尚然。况武夫悍将哉。大约惟势家转宗任意恣行。无敢犯而格者。生人之酷。宁独编民卒伍为然。可哀也已。

门客义男

樊举人者。寿宁侯门下客也。侯贵振天下。樊负势。结勋戚贵臣。一切奏状皆出其手。然驾空。亡事实。为怨家所发。事下刑部。刑部郎中韩绍宗具知。诘主奏。以实对曰。樊举人为此。于是摄樊举人。是时樊匿寿宁侯所。甚深。乃百计出之。下狱数日。韩一旦出门。见地上一卷书。取视。则备书樊举人罪状。宜必置之死。不死不可。韩笑曰。此樊举人所自为书也。诘之果服。同僚咸谓。此畏笞诬服耳。何乃自为此。韩呼樊举人出。使背诵其书。背诵不讹一字。同僚惊问曰。何乃自为此。对曰。韩公者。非可摇动以势。鄿生则必死。今言死者。左计也。几死我耳。郎中曰。不然。若罪不至死。于是发戍辽。寿宁侯虽心恶之。然无如之何。又朝审囚徒中。有乱义男妇者。坐死。冢宰三原王公疑其太重。以问主者。不能对。韩前对曰。义男犯其主。与子犯其父同科。有之乎。冢宰曰。然。韩曰。固也。然则乱义男妇者。独奈何弗死也。 【 究与子亲妇有间。罪宜少减。】 冢宰妒雅知公。乃愈益重之。后官副使。归。苑洛先生之父也。

神示扼吭

马应祥为歙县知县。郡有杀人者。久不可得。乃以付公。公先期斋戒。祷越国汪公祠下曰。神许我得其情。则雨。是夜果雨。翌日启死者棺。事中诸人罗跪。乃一鼠自棺出。钻跪者一人衣底。寻忽不见。公念曰。此神示也。乃指其人曰。杀人者汝。其人色动。推究。果服。又郊外杀一人。未绝。公命移之县大门内。许人纵观之。乃一人嗟叹其侧者。久之。因扼其吭。遂绝。是时公已教隶卒觇举措矣。觇者以告。遂执而抵于法。盖杀人利其财。不绝。恐或出语。故复来扼吭耳。于是县中称神明。

雪冤解狱

保定御史栾尚岳。家居寝疾。微得其奴妾奸状。与妇议。欲扑杀之。妾闻告奴。奴厚贿一屠。夜入。杀御史夫妇。而密洒血宿仇赵某之门及所经道上。已乃佯惊大呼。集众迹之。以血为据。栾无子。奴妾即讦赵。坐大辟。赵不服。亟诉覆鞫。时青阳章时鸾为守。一见疑之。密询奴所最厚者何人。知为屠也。擒屠母。询之。立得实。尽伏辜。而御史之冤雪。赵氏之狱解。

冯小二

衡阳有少妇秦氏。孀居。有姿色。姑欲嫁之。不听。邻少年冯小二欲挑之。以姑在。不得间。因计毒其姑。佯为助丧。求与妇合。妇大怒。飞石中之。因讦妇有所私。为姑所禁。置鸩焉。陷于辟。有管思易者。鄞人。以恤刑至。疑之。夜梦老妇牵一马。泣诉曰。马实杀我。非妇也。偏求马姓者不得。视邻右尺牍有冯小二。 【 马旁二为冯。】 忽悟曰。是矣。遽呼询之。立承。妇遂得释。管后与尚书吴中争狱。不胜。愤而卒。

同宗二狱

丰城雷焕九者。盗引为窝。法当死。以冤走匿。陶谐为佥事。曰。第无恐。果冤。吾为尔辩之。焕九出。公以杂诸隶中。使羣盗认之。不识。明日复鞫之。门外跂而矙者。执以入。盗叩头曰。渠实贿我建昌狱中。使诬焕九。焕九曰。是同宗而有雠。不意其为此也。立出焕九罪。又同宗有二商。自远归。其一商过旧馆止食。竟不归。其家以先归有谋。讼之。公推案馆人。不服。见馆所畜鸜鹆能言。使持刀诘之。鸜鹆言积灰处。启灰得尸。事遂白。咸以为神。

断朱英

尚书才宽为西安府太守。有治才。过客失金于店。急白宽。宽仰见飞鹰。又有蜘蛛坠案。曰。店中必有朱姓名英者为盗。执之果得金。民皆神之。谣曰。才宽断朱英。

呜咽声

邹平王之士为河间守。民妇赵。年二十六。无故死。讼于官。王手其牒。心动。如闻有呜咽声。廉之。则姑与少年通。因逼赵不从。断指自誓。窘之百方。益骂不从。姑与少年击之死。狱具。称神明。

支解不孝子

唐刚。保定府新城县人。告其子钺不孝。知县吴瑗令屠者支解钺而燔之。事闻。以专杀惨虐。瑗永远充军。 【 嘉靖十九年事。不孝子宜诛。而诛之非法。】

二主事得罪

正德十三年。下刑部主事郑懋德、林桂、于锦衣卫狱。初。刑部狱卒例有供食。后移为公使费。而以囚粮之嬴者给之。其弊已久。会锦衣卫千户王注与朱宁有连。挟宁势。纵恣。

有瞽者善歌。出入注家。瞽者之兄与人鬬。不胜。注为执鬬者。绑掠之。寻死。其家讼于刑部。摄注就理。宁庇之不发。尚书张子麟、郎中林文缵、知其故。置不问。员外郎刘秉监代文缵署事。再摄注。又不发。秉监即据众证成狱。注闻而惧。求救于宁曰。我亲戚谁不知。乃待我言。阴讽东厂发盗用囚粮事。时懋德、桂、相继提牢。遂收系狱。且言诸堂官。皆利其嬴余。请穷治。于是三法司皆恐。诣东厂求解。乃知意出于宁子麟及侍郎金献民、胡歆。造宁谢过。宁佯不知。三人者以秉监触祸。尤之。秉监称病不出。然宁必欲改狱。秉监乃移兵马司覆勘。指为病死。注得改拟。而死者之家以诬反坐。注始诣刑部。见尚书侍郎皆与揖拜。若宾客礼。及谳。大理寺亦即报允。宁怒既释。乃寝囚粮事不治。懋德、桂、本非其罪。竟调为州同知。懋德临清州。桂平度州。

争田

江西新建县民毛凤与同里民徐均仁争田。有旧怨。相讼久不决。会朝廷遣南刑部侍郎金绅巡视江西。凤乃嗾人诬均仁频年在乡劫杀拒捕。且赂其县官。妄报于绅及镇守太监刘倜、巡按御史段正。同檄三司及分巡等官。遣百户叶俊往捕之。凤又赂以五十金。密谋害均仁一家。快私忿。俊率兵四十人。凤集二百七十余人。操火铳兵器以从。围其家。纵火焚之。家属死者二十三人。杖死者五人。尽缚其未死者二十六人送于府。转达于巡按。御史皆信之。独按察司疑均仁等称冤。伤已重而无赃。其事必诬。令府县重鞫。死于狱者又十七人。存者徐细仔等三人令人诉之新巡按御史熊翀。翀奏其事。上以凤等挟仇聚众。诬害一家人命。命刑部郎中奚昊、锦衣千户潘旺、往会镇巡核勘。得实。凤等及俊坐凌迟死。仍籍俊家。从者俱斩。并责问守巡等官。境内有大狱。久不究理。令具闻处治。后俊死于狱。磔尸于市。

寝大狱

李健斋。名茂功。文定公第四子也。为兴化守。少年羣不逞。訽而过市。市人或目之曰将。曰虎。曰地煞。邑令喜事。博名高。知非公所欲也。私告变台使者党数百人有异谋。下令捕系。具狱。台使者檄公覆案。公嘻曰。屠沽儿。醉饱得过恶。足与治乎。为戌一人。城旦舂三人。余杖而释之。郡人大安。同时吾兄汝器守建宁。亦有此事。活数百人。既归。即生二子。人谓有天道云。

鬼挠搏颡

神宗四十年。南京御史王万祚。严州府人。巡江至苏州治。豪家仆众。翕然归之。常熟有女巫。妖淫惑众。土人擒以献。其罪甚确。王览牒。忽大怒。坐诬。与杖各数十。众出不意。又暑月。毙者十余人。巫叩谢去。王得意甚。回京。忽羣鬼挠之。搏颡叫曰。这是我不是。这是我不是。流血立死。

雪白

谚曰。雪白百姓。谓人身上无一点瑕类也。此二字即美玉不能免。惟雪无之。故以为言。然古不云乎。一家之中。大者可诛。小者可杀。此又何也。百姓中岂无隐过。岂无无心之过。以雪白二字概之。不可。舍二字而苛求。不可。余所历府县正官甚多。有一最快事。录于后。

里中有某者。父子济恶。道路以目。即宦族方盛。无如之何。有谢氏子。家可千金。少孤而佚。诱之赌博。其祖尚在。老矣。且懦甚。屡往寻归。归而复去。盖某别有诱之之术。落其度中。心已荡。不可制也。历两年。其善田宅悉勒契质于大家矣。谢老大愤。欲告于官。某闻之。笑曰。此所谓蜻蜓摇石柱者。余叔父。谢老之偦也。来就谋。长之。亦数数劝止。即余亦以为非敌。时县主为杨楚璞应聘。怀远人。癸未进士。有强干声。谢老奋曰。杨公好官。即死。且走一遭。状入不省。谢老大窘曰。当死又何言。众揶揄。尤不可忍。跄踉而归。次日。某方缓步街市。将寻谢老所在。捶之。尾而讙者数百人。忽捕者至。众失色。犹慠然挈其子以往。既至。杨不与语。某微觇气色。回顾同类曰。事败矣。杨治它文书毕。喝与大杖三十。其子求代。并杖下狱。而召谢老。慰谕令归。俟农毕待理。盖不啻家人父子云。众闻之皆大惊。呼杨青天。盖其人纵恶久。杨已剌知。待时而发。后竟伏辠。里中清泰者可十余年。此后陈筠塘太守尤快尤多。然以此府怨遭谤。而杨之威德亦竟无人明之者。漫录出俟后。

猜你喜欢
  卷二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张廷玉
  卷一百五十四 慶曆五年(乙酉,1045)·李焘
  卷十五·谷应泰
  卷一 大逆二十九案·丁耀亢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一·佚名
  卷之八十·佚名
  卷二十三·苏辙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一·纪昀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七音略四·纪昀
  凡例·朱轼
  卷四 文帝纪 第四·班固
  泰不华传·宋濂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九·佚名
  舆服五·徐松
  卷09·吴缜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五十三 熙寧七年(乙卯,1075)·李焘

      起神宗熙寧七年五月盡其月   五月戊戌朔,曲赦熙河路,雜犯死罪降從流,流以下釋之。本路馬步軍并今年二月已後運糧草、材木修築堡寨等廂軍、義勇、弓箭手、蕃兵、寨戶、彊人,及自京至本路急腳、馬遞鋪兵士,諸路差在熙

  • ●卷一百十二·徐梦莘

      炎兴下秩十二。   起建炎元年七月十六日甲辰,尽八月十四日辛未。   元祐太后发京师。   元祐太后进发以孟忠厚为提举一行事务都人初望车驾还内而闻太后有南京之行莫不垂泣初上遣张俊迎太后至是俊奉揜鬼驭至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八十四·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三十年岁次庚辰 金海陵炀王亮正隆五年春正月庚辰朔不受朝金国贺正旦使施宜生等诣西上合门进名奉慰命兵部尚书杨椿假资政殿大学士兼侍读就驿燕之 户部郎中緫领湖广财赋彭合言荆南府新招效用六千兵又马

  • 千百年眼卷六·张燧

    汉儒解经之陋《易》本卜筮之书也,后之儒者知诵《十翼》而不能晓占法;《礼》本品节之书也,后之儒者知诵《戴记》而不能习仪礼。何哉 义理之说太胜焉耳。春秋、战国之时,去古未远,先王礼制不尽沦丧,故巫、史、卜、祝,小夫、贱

  • ●郑氏史料续编卷五目录·佚名

    一八○、刑部残题本(船户郭自立等私贩外洋案)(五五三)一八一、兵部题本(议准王有进管浙江定海镇右营游击事)顺治十三年九月初二日(五五五)一八二、福建巡抚宜永贵残题本(陈肇鼎等奸商,假采买硫黄之名,出海购货)顺治十三年九月初四

  • 乐逊传·令狐德棻

    乐逊字遵贤,河东猗氏人。早在幼童时,他便具有成人的操守。二十岁时,任郡主簿。魏正光年间,听说学识渊博的儒者徐遵明在赵魏一带教学,于是前去受教,学习《孝经》、《丧服》、《论语》、《诗》、《书》、《礼》、《易》、《左

  • 近思録集注卷六·茅星来

    齐家之道【此以下即大学新民之事也而此卷则论齐家之道于父子兄弟夫妇以至睦族防孤之道无不具焉凡二十二条】伊川先生曰弟子之职力有余则学文不修其职而学非为己之学也【为去声 经説 説见论语此为后世之教子弟以文者

  • 卷一三八·邱濬

    ▲遏盗之机(下) 宋太祖淳化四年,青城民王小波作乱。初,蜀亡,其府库之积悉输汴京,自后任事者于常赋外更置博买务,禁商贾不得私市布帛,蜀地土狭民稠,耕稼不足以给,由是兼并者益籴贱贩贵以规利,青城民王小波因

  • 卷二十 士丧礼第十二之一·李如圭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释卷二十    宋 李如圭 士丧礼第十二郑目録云士丧其父母自始死至于既殡之礼丧于五礼属凶礼【案今注疏本脱此礼字】大戴第四小戴第八别録第十二释曰杂记曰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

  • 卷之四十九·邵经邦

    弘道录卷之四十九信君臣之信《晋书》:羊佑之镇襄阳,缓怀远近,甚得江汉心,与昊人开布大信,其降者後欲去,皆听之。在军尝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之下,侍卫不过十数人。专务以德信怀昊,每交兵,刻曰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计者

  •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先秦的宇宙发生论·冯友兰

    本书第二章 说过,阴阳家出于方士。《汉书·艺术志》根据刘歆《七略·术数略》,把方士的术数分为六种: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种术数第一种是天文。《汉书·艺文志》中说:"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

  • 卷三百二十四·佚名

    △初分真如品第四十七之七舍利子於意云何。布施波罗蜜多於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於意云何。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於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於意云何。离布施波

  • 卷十七·佚名

    △初分教诫教授品第七之七复次善现,汝观何义言:即极喜地真如非菩萨摩诃萨。即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雲地真如非菩萨摩诃萨。异极喜地真如非菩萨摩诃萨。异离垢地乃至法

  • 卷十一·彭绍升

    居士传十一张洪赈张廷珪辛替否传张洪赈名普惠。常山九门人。其学精於三礼。兼善春秋百家之说。仕魏为谏议大夫。每朝廷有大议。必据经义反覆陈论。无少屈。时孝明帝不亲视朝。郊庙之事都委有司。营造寺像略无休息。洪

  • 尉缭子·尉缭

    中国古代兵书。战国时期军事家尉缭著。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编入《武经七书》,作为武学必读的军事教材。《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杂家《尉缭》29篇,并注“六国时”三字,另著录兵形势家有《尉缭》31篇。今本共5卷24篇:天官、

  • 易经证释·佚名

    《易经证释》一书,由天津救世新教会于民国27年(1938)年发行铅字版本。据说是一位目不识丁的人扶鸾,由旁人记录而成。这位扶鸾者上祈孔子等人留下关于《周易》的讲解,在书中随处可见‘先圣’‘亚圣’等字眼。其中有不少印

  • 初雪·路翎

    短篇小说。作者路翎。载《人民文学》1954年第1期。这是一篇反映抗美援朝战斗生活的作品。志愿军司机刘强和助理司机王德贵,奉命将一批朝鲜妇女儿童从前沿护送到后方。一路上,他俩机智地避开敌机的扫射轰炸,战胜了初冬

  • 明世宗实录·佚名

    五百六十六卷。起正德十六年四月,讫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始修于隆庆元年(1567)四月,徐阶任总裁。神宗即位,改命张居正等续修。万历五年(1577年)八月修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