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日人炸死奉张之真因

张作霖以绿林魁杰,受东督锡良招抚,与冯德麟、吴俊升同任东北旧巡防营统领,分驻各地。辛亥革命军起,继督赵尔巽恐新军有异志,欲借张以资牵制,乃调之入省。旋新军哗变,遂将巡防营改编为二十七、十八两师,升张任二十七师师长,冯任二十八师师长。在张锡銮督奉时,张、冯对之尚极恭顺。迨袁(世凯)将称帝,改任其心腹段芝贵为奉督,因其与张、冯无关系,于是此两师长遂一变态度,渐不服其节制,但对袁则仍示拥护。张曾电请袁早正大位,并愿出兵征讨西南。段本视张为眼中钉,乘机密请袁调张率兵赴湘,张亦久欲取段自代,徒以实力未充,有所顾虑,至是遂以出师为词,向段请饷械。及既偿所欲,则阴嗾商会电袁请留防,而对段胁迫愈甚,且其时讨袁军已四起,张不特不再敷衍袁,竟欲宣布奉省独立,以促袁退位。段见此形势,知难立足,急求去以让张,袁亦思藉为笼络计,遂发表张为盛武将军督奉,兼巡按使。张既得陇,又复望蜀,阴助许兰洲,驱朱庆澜,拒毕桂芳,以达成己系督黑(黑龙江)之计划,此为张在东北攫取军政大权之经过情形也。

自是以来,张不独在关外威权日张,有东北王之目,且在关内每一战役发生,张均属主要人物,因此奉军势力之消长,影响常及中央政局,而张亦一跃而为全国性人物矣。至张在民国史上功罪若何,则可分为中央与地方两方面而加以论断。

其在中央方面,靡特毫无贡献,且须负相当罪责。盖张野心过甚,不以统治三省为满足,必欲问鼎中原,而力又有所不及,于是不能不联甲以攻乙,迨乙倒而甲张,利害冲突,复不能不联乙或丙以攻甲,以致战事相寻,迄无宁岁;即暂时相安无事,而难以相容之势力互相牵制牾,亦使政局陷于飘摇停顿,末由进展。且张固颇思振作有为,而于旧时生活习惯,尚未能洗涤净尽,性好豪赌,常与部下以此为乐,通宵达旦,一掷数十万金。其恶习随奉军入关,蔓延及于政界,达官贵人相与组织俱乐部,以从事乎此,甚有视为终南捷径者,遂使政治风气,日趋于放纵颓废。又因力事扩军,不免兼收并蓄,不但派系不一,即军纪亦难期整肃。凡此皆奉军所以招人非议,而张数度入关终难得志之原因也。

至其对于地方,则确有不可没之功绩在。东北自日俄战后,民不聊生,盗贼蜂起,清季历任总督,力谋恢复元气,迄未着效,然自经张逐年整顿,居然能使秩序日渐安定,地方日益繁荣。观于张统治期中,东北人口增加至二千万以上,其中且多自关内移住而来,即可略知其景象矣。据闻在二次大战前,德国有一蜡人馆,馆中所陈列之蜡人,多肖当代有名人物,中国要人亦被罗列在内,张以东北关系,获居其一。每蜡人旁均竖一牌,略载其人出生、经历,现在地位,以及一切措施。在张纪载中,虽微含讥讽意,惟于东北人口增加之速,则颇表惊异,谓此为政治家应加注意之问题,可见即外国人亦尚不否认张之此项成绩也。尤以东北处日人威胁之下,凡政府一举一动,在在受其干涉,然张统治二十年中,尚能不屈不挠,筑铁路,兴兵工厂,练军队,办实业,举凡有关交通、国防、经济等事项,毅然次第施行,其才略识量,确有非寻常所能及者,乃卒以此不畏强御之精神,而罹他日惨死之祸,此则吾人所深寄同情,而应为表彰者也。

惟日人忌张已非一日,何以不杀之于前而杀之于后,何以不杀之于在奉之时而杀之于归奉之日?且当郭松龄叛变,张之形势已岌岌不可终日,何以不落井下石,而反出兵新民屯,若故为张保护者然?盖张虽不为日人利用,而日人则无日不思用张,非至终不为用,尚不肯出于最后一举。然则日人之欲利用张者何耶?读者应忆当国民革命军奄有东南,乘胜北伐时,日本不尝出兵济南,冀图阻止乎?盖日人深忌中国统一,尤忌为革命军所统一,其欲利用张者,无非欲张舍东北而倾全力与革命军周旋,为南北统一之梗而已。故当张见形势日非,急欲回奉以固其根本重地时,日人曾再三劝告,略谓:“东北可保无事,请宽后顾忧,中原方急,大元帅正宜坐镇指挥,岂容轻离?况探闻革命军遍布刺客于京奉路,此行危机四伏,务请三思。”同时对张左右,且有“归必无幸”之语,盖已隐示顺我则生,逆我则死之意矣。奈张坚不之纳,彼知张之终不为用,乃决杀之以绝后患。

计当时与张偕行者,有黑龙江督军吴俊升、国务总理潘复,及奉系阁员刘哲、莫德惠等。潘车在前,为蓝钢板制成,张车继之,为紫钢板制成。吴与张同车,刘、莫等则居后。潘到津,临时展行期,其专车则由刘、莫移住焉。车行抵皇姑屯,是处为京奉路与南满路交叉点,南满路在上,京奉车则穿洞而过,紫钢板车甫入洞,轰然一声,炸弹突破洞而下,适中焉,吴立死,张受伤甚重,刘、莫亦微伤。张舁入医院,但云此必日人所为,气遂绝。而依情形判断,炸弹发自南满路界内,以日人平日戒备之严,岂有容他国人活动余地?况其事已为日人所预知,但使稍加防范,何难事先破获?今竟不然,则张之死于日人,已成铁案。述之,以见当时日人居心之狠毒,而张以绿林出身,尚知爱国家、爱民族,宁死不为外人利用,亦足以愧世之达官贵人、智识阶级甘心附逆、卖国求荣者矣。

猜你喜欢
  南唐世家第二·欧阳修
  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六十·赵尔巽
  卷八十三 志五十八·赵尔巽
  东林列传卷五·陈鼎
  卷十二·商辂
  卷二百十二·杨士奇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八·佚名
  卷之二百十三·佚名
  卷之一千一百二十四·佚名
  卷之四百三十五·佚名
  卷之十 天命十一年正月至八月·佚名
  卷八【十则】·岳珂
  卷七十一 隽疏于薛平彭传 第四十一·班固
  黄氵晋、柳贯、吴莱传·宋濂
  陈祚传·张廷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在哀克刹脱(Exeter)教堂前·徐志摩

    这是我自己的身影,今晚间 倒映在异乡教宇的前庭, 一座冷峭峭森严的大殿, 一个峭阴阴孤耸的身影。 我对着寺前的雕像发问: “是谁负责这离奇的人生?” 老朽的雕像瞅着我发愣, 仿佛怪嫌这离奇的疑问。 我又转问那冷郁郁的大星

  • 卷一百六十五·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六十五 明 曹学佺 编 宋诗四十二 李觏 流杯池 幽居久不乐心死如湿灰闻言山有池仙客曾流杯披衫向西坐欲望无崇台何当命游宴尽聚不羁才顾恐狭隘地未足开吾怀仰手斸河汉决向天南来移

  • 卷四百六十三·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六十三胡杲胡杲安定人怀州司马诗一首七老会诗【杲年八十九】闲居同会在三春大抵愚年?出羣霜?不嫌杯酒兴白头仍爱玉炉熏裵回玩柳心犹健老大看花意却勤凿落满斟判

  • 第六十六回 救孤城谢玄却秦军 违众议苻坚窥晋室·蔡东藩

      却说襄阳被围,西北隅坍陷数丈,幸有朱母预筑斜城,才得敛众拒守。但秦兵未肯退去,单靠这埭夫人城,仍是孤危得很。晋江荆都督桓冲,屯兵上明,有众七万,也怕秦兵强盛,未敢径进。秦长乐公苻丕,欲急攻襄阳,武卫将军苟苌道:“我军十

  • 卷四·王世贞

    ○勋臣历三公勋臣以太师为极,凡八人:若李韩公善长、张英公辅,不为太傅、太保;朱保公永、张英公懋、张昌公鹤龄、徐定公光祚,不为太保,以躐加故也。独翊国公郭勋初加太保,再加兼太子太傅,三加太傅,四加兼太子太师,五加太师。成国

  • 靖康要录卷九·汪藻

    十月一日臣僚上言窃闻臣僚论列李纲章疏甚多欲望尽数行出庶四海咸知其罪奉圣防并令行出 臣僚上言伏见李纲除观文殿学士知扬州按纲轻脱寡谋强执自任专主用兵之议而元无成算奇画及陛下命以宣抚之任日兾其有功而前后败军

  • 卷二十·高士奇

    <史部,纪事本末类,左传纪事本末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纪事本末卷二十詹事府詹事高士竒撰灵景经略小国【晏子相齐附】襄公二年春齐侯伐莱莱人使正舆子赂夙沙卫以索马牛皆百匹齐师乃还君子是以知齐灵公之为灵也夏齐姜薨

  • 薛大鼎传·刘昫

    薛大鼎,蒲州汾阳人,北周太子少傅博平公薛善的孙子。父亲薛粹,隋朝介州长史,汉王杨谅谋反,授予薛粹绛州刺史官职,谅失败后被杀。薛大鼎因年幼被免死,流放辰州,后得以返回乡里。唐高祖刚树义旗时,大鼎到龙门拜谒高祖,并说:“请不要

  • 四、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老子辨·钱穆

    阎若璩《四书释地续》云:&ldquo;《孔子世家》载适周问礼于老子,在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年三十。《庄子》云:孔子年五十一,南见老聃,是为定公九年。《水经注》云:孔子年十七适周,是为昭公七年。《索隐》谓:孟僖子卒,南宫敬叔始事

  • 卷五十八·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五十八 朱批郭朝祚奏摺 雍正七年闰七月二十一日湖南按察使【臣】郭朝祚谨 奏为遵 旨囬奏事雍正七年闰七月十九日奉湖南巡抚【臣】王 国栋传 旨闻按察司郭朝祚一味柔善因循沽买名誉朕许两司俱

  • 卷六十二·佚名

    △初分无所得品第十八之二舍利子,耳界无所有不可得故前後中际菩萨摩诃萨不可得。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无所有故前後中际菩萨摩诃萨不可得。耳界空故前後中际菩萨摩诃萨不可得。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

  • 第十七卷·佚名

    大法炬陀罗尼经 第十七卷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说无住品第四十二说听功德品第四十三诸菩萨证相品第四十四说无住品第四十二阿难。时诸菩萨摩诃萨众于放光如来前。陈白己心所念六事向如来说。尔时彼佛知诸菩萨心

  • 夜的声·松本清张

    松本清张著,高桥朝子是一家报社的电话员。这家报社共有七名电话员,她们轮流昼夜值班,平均三天轮到一次夜班。这天晚上,轮到朝子值夜班。开始时,她们三个人一班。到十一点以后,只留一人守机,其它两人去睡觉。朝子坐在电话交换

  • 乾坤清气集·偶桓

    十四卷。明偶桓 (生卒年均不详)编。偶桓字武孟,号海翁,自号瞎牛。太仓 (今属江苏太仓)人,洪武中官荆门州吏目。著有《乾坤清气集》。是集凡十四卷。收录了元一代之诗,分体编次。其中如汪元量、瀛国公,元好问等,上及金

  • 溪山馀话·陆深

    一卷,明陆深撰。陆深,上海人。初名荣,字子渊,号俨山。弘治进士,官至詹事府詹事。本书载录明朝朝章典度及人物事迹。其中不少内容如经筵进讲、漕运、官民田、漕运、南曲、北曲的记载,都是很宝贵的,价值较高。本书有《宝颜堂秘

  • 慎言·王廷相

    中国明代哲学专著。王廷相著。初刻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主要版本有明《王氏家藏集》本、明《王浚川所著书》本、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侯外庐编《王廷相哲学著作选集》本等。十三篇,计有《道 体》、《乾运》、《作圣》

  •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李通玄

    简称《华严经决疑论》、《决疑论》。佛教著述。唐李通玄撰。四卷。据序称,李通玄撰《新华严经论》四十卷后,“犹虑时俗机浅”,故又作此书及《华严经大意》、《释华严经十明论》。认为《华严经》是“一乘圆教佛果之门

  • 摄阿毗达磨义论·佚名

    巴利名Abhidhammattha-san%gaha 。阿■楼驮造,法舫译。本书内容记述锡兰分别上座部阿毗达磨教学之纲要。凡分九品,依次为摄心分别、摄心所分别、摄杂分别、摄路分别、摄离路分别、摄色分别、摄集分别、摄缘分别、摄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