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七卷

大法炬陀罗尼经 第十七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

说无住品第四十二

说听功德品第四十三

诸菩萨证相品第四十四

说无住品第四十二

阿难。时诸菩萨摩诃萨众于放光如来前。陈白己心所念六事向如来说。尔时彼佛知诸菩萨心有所念。即复告言。摩那婆。汝等意念所入境界宽大无量。汝于是中莫生厌倦。摩那婆。如彼大地所依住者。求其边际终不可得。诸菩萨言。世尊。如是等句说何义理而如来说。所有依彼大地住者无有边际。世尊此说。谓何等法住于大地。又世尊先说一切诸法无有住处。我于是中欲问如来此微密义。如来今乃说彼诸法一切皆住。或言无住是义云何

阿难。时放光如来复告诸菩萨摩诃萨言。摩那婆。诸众生等凡有如是八种住处。一切众生住此八处转诸行轮无有穷已。何等为八。一者断常。所谓着我。不舍我等诸事业故。摩那婆。是为第一世间众生之所住处。二者眷属。所谓父母兄弟姊妹妻妾男女。如是乃至宗族亲戚等。摩那婆。是为第二世间众生之所住处。三者生处。所谓三界五道所生之处。直就人中自有三品。上者王公尊贵。中者豪族富胜。下者贫穷下贱。余亦如是生家因缘具足我想故。摩那婆。是为第三世间众生之所住处。四者资财。所谓奴婢作使。象马驼骡牛羊猪狗。仓库谷米绫罗绵罽。金银琉璃摩尼真珠。乃至世间种种众宝。如是一切贪爱保着故。摩那婆。是为第四世间众生之所住处。五者容貌。所谓身体端正色泽光花。气力雄猛威仪具足。诸如是等为我财故。摩那婆。是为第五世间众生之所住处。六者种类。所谓四族。即彼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等。咸有种习气类风俗。各以为能我心成就故。摩那婆。是为第六世间众生之所住处。七者作业所谓习礼修仁。力农勤圃工巧众技商贾往来。诸如是等世间作业。久习精便增长我慢故。摩那婆。是为第七世间众生之所住处。八者尊重。所谓守护。即是天龙夜叉阿修罗乾闼婆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罗刹毗舍阇鸠槃茶薜荔多。山神树神地水火风乃至种种诸鬼神等。皆来承事礼拜防护。此亦世间凡夫事业摩那婆。是为第八世间众生之所住处。摩那婆。当如是知。此八种事一切世间诸众生等皆具足住。摩那婆。何因缘故名为住处。当知彼等皆依无明我慢结使而生住着。故言住也。复次摩那婆。彼诸众生长夜熏修增长如是无明我慢诸结使故。彼既熏习增长是事已。终不舍离颠倒妄心。以心倒故。更于是中思惟分别作定实想。云何实想。于受想时即生实想。然复于此四大之中着如实相。而实不知真实之处。而复于中作大我想。作众生想。亦作常想。生常想已即住此想。彼以痴故堕于无明极深闇处。而不自觉。我等今日常没恶胎不能自出。摩那婆。若诸智人于生灭中无如是想。何以故。如是智人已灭我想故。是故智者常应勤作如是思惟。是中无有生灭及生灭者。但是世间愚痴人等。不舍如是颠倒事故。缚着迷惑终不觉知。一切诸法本性空寂。凡夫于中妄生我想。以我想故。彼因具足初颠倒法。而复于是受想聚中。不正观察不善思惟。不知是身无常臭秽。更于其中生清净想。以是因缘。彼复具足第二颠倒。以先成就常我想故。即生净想。起净想已。复于苦中而生乐想。以是因缘。复当具足第三颠倒。以于诸苦根本之中生乐想故。何谓苦本。云何生乐。摩那婆。所谓名色初生是苦根本。名色具故。即为父母兄弟姊妹宗亲眷属之所围绕。复为妻妾男女恩爱之所缠缚。复为朋友侪类诸知识等之所牵连。复为良家大姓形容色貌等之所乱惑。复为奴婢仆使供侍左右等之所烦扰。复为象马驼骡牛羊猪狗。谷米仓库生熟厨宰。金银摩尼种种财宝之所妨碍。或复后时果报离散。于如是等大苦聚中。爱着我心而生乐想。然彼终无暂时生念。我今住是大险难中。我常为彼生老病死之所摧辱。我今被坏被破被灭。而我现前所有众具竞来围绕。尽是我贼能劫害我。彼诸痴人应作是念。此所围绕甚于虎豹豺狼野干。鸺鹠鵄枭乌鹊异鸟。及诸怪类为我眷属。我今住此大恐怖处。常溺如是众苦轮中。以我愚痴反生乐想。摩那婆。譬如世间蜜涂利剑愚人贪味舌受其殃。如是摩那婆。凡夫亦尔。以愚痴故。于彼大苦无常法中获得是身。生常乐想。是故住彼四颠倒中。住颠倒已。于不实中生于实想。而不能知昔施因缘今日得报为众苦本。摩那婆。此是众生世间住处。彼诸众生皆悉住着此破坏中灭九种分。摩那婆。一切凡夫皆悉共有如是住处。然此住处非真住处。是诸凡夫但以不正思惟邪想相续颠倒住。此非真住处。摩那婆。汝若复问不住法者。云何解释。摩那婆。不住法者即一切法。无住处故

复次摩那婆。于意云何。彼迦罗逻时。所有诸大有住处耶。不也。彼成就业有住处耶。不也。彼名色时有住处耶。不也。初入胎时有从来处耶。不也。彼迦罗逻诸大所有支节名色。如是一切有从来处而受胎耶。不也。彼那婆。世间所有一切四大有住处耶。不也。彼五受荫成就诸根有住处耶。不也。摩那婆。如是乃至往昔所有一切布施。因彼受此和合业果皆有住耶。不也世尊。佛言。如是如是。摩那婆。彼一切住即是非住。但是思想移来次第相续。故有生耳。若有人问。当云何答此但名字成就。集聚诸物不是造作。于彼无常破坏事中。不能观察正思惟故。何故不观。以依颠倒。造诸业故。云何不得正思惟者。不说诸有皆因缘生不依住故。若正思惟一切皆是无住住也。如是观者名为正观。若能如是顺正见时。于所生色身。即自能知来处去处。于所住二着法中得解脱时。次第舍离而心不乱。心不乱已更复得具大欢喜心。得喜心已如前次第分别文字得文字智。名入阿字宫殿法门。如是次第皆当觉知。摩那婆。彼于入时无有烦恼。能成就者观本不生。然后得入是宫殿处。摩那婆。以能如是正思惟。故入彼宫殿。尔时方得明了证知其心本来迷没之处。既得证知心乱处故。尔时便得真见纯直。既得纯直见心量故即得光明。得光明故于诸因缘无有住想。无住想故即得诸法无住真处

大法炬陀罗尼经说听功德品第四十三

复次摩那婆。是诸法师不应住彼一切法也。应作不住一切法想。应如是入。如是入已。则当觉知无量名字所说诸法。彼名字法应当自然而得增长。如是法师住几种法几种名字。当能观察诸法次第。乃至文句种种次第。然彼法师还应如是护持是法念常现前。住是法中不失不忘句义次第。以不乱心住句义中。虽住其中住无住处。摩那婆。譬如妙巧织师善用丝缕。于织作时或失其缕。是人但以善巧方便。次第寻求不用多功。众缕百头一时俱得。如是摩那婆。若诸法师当说法时。或失法门章句次第。法师尔时应当念是入宫殿门。何以故。摩那婆。若彼法师登即忆此宫殿法门。所忘句义不明了者。无有是处。摩那婆。又如善磨清净明镜随所现像。若一若二若五若十乃至众多。皆悉明了。摩那婆。此宫殿门亦复如是。法门章句不可但以一相二相三五十相。若百若千或复亿数乃至无量。诸相名字而可得也。何以故。是中所可宣说。但为凡夫分别诸法。斯皆安住如实相中。欲令知此诸法生处灭处。既得观知生灭处已。尔乃得知虚空少分。终无有人能遍知空。而诸凡夫以我想故。于法师所及法门中生少分想。然而此想不知是义。何以故。是阿字门宫殿处所能有如是无量光明。照曜开显方便宣说。法师既得如是无量光明法门。其所说法或经一劫。或减一劫乃至尽其寿命。如是成就具足说是法门终不能尽

复次摩那婆。是中五字义次第说。应当受持。若于如是方便言说得证知者。彼三言教次第得说。摩那婆。云何持此五字法门。或说初一。五字法门或时尽说。阿难。尔时彼诸菩萨复白放光如来应供正遍觉言。世尊。云何说一。佛言。摩那婆。所言一者。即是先说初五字法。能令一一文句相续。其阿字者。初不乱心相续次第和合。啰字法门相会。其迦字门行行别观相续不断。遮字法门种种行中。应知摩那婆。犹如四方各有一人。是四种人欲观须弥。并观四海及以四洲。如是四洲绕须弥山。自须弥外无第五洲。应当知此边际境界。作如是想。彼中多有众生住处。摩那婆。当知是说通数须弥以为五洲。其间所有皆是大海。应如是观。何以故。若摄住处。彼之五洲如是次第。当知如是五字法门。其事亦尔。月于其间增减往来。当知此即五字门义。其阿字者无所偏着。犹如山王四面周匝。有彼四洲四海围绕。其间所有日月光轮及诸星宿等一切皆是无所依着。运绕须弥为众生用。以是因缘诸众生等作如是想。此昼此夜此是昼夜。摩那婆。今者世间有如是法。日月星宿绕须弥山轮回而行。以日月故。言是昼夜半月一月半年一年。以有如是次第故作如是觉知。觉已安置世间事相。亦即参会诸佛语言法行不合。若不能知。应请法师问其可不。以不问故毁谤正法无有信根。以不信故诸佛世尊徒出世耳。摩那婆。自从昔来无量百千诸众生等在于众中。不能信受如是经法。于是法中乃至不能请问一字一句一偈。心不清净惟有疑惑。毁谤法师及如是法。以是因缘堕于恶道。我今为汝说彼痴人。以毁谤故堕于地狱畜生饿鬼。备受众苦轮转往来无有边际。摩那婆。我今语汝。此大众中。若有如是不信心者。速须放弃不得停留。何以故。摩那婆。于佛法中无如是事。诸如来法无量宽大不可思议。摩那婆。若如来住世经无量亿那由他劫者。能为众生说种种法义。何以故。摩那婆。诸佛如来见有受持是正法者。必欲令其不颠倒故

复次摩那婆。我今略说一切菩萨摩诃萨利益法者。于此法中一切世间无有诤事。何以故。摩那婆。诸众生等长夜忆念富伽罗想。思惟分别渐当宽大而作常想常著有想。于三界中心生颠倒。住颠倒故不知观此诸行无常。是中我心颠倒迷惑不能如实观于无常。而作常想即成常见。住是见已。熏修种种烦恼众结增长嫉妒。嫉妒盛时即生断见。住着如是常断见故。入诸见林熏习不已。坠堕空旷大黑闇中。恶见成故即此生中于诸如来应供正遍觉所无有信心。何由能有敬心听法及知法师说法处所。乃至闻说起随喜心。摩那婆。汝应当知是中平等无有二也。若诸法师讲宣法时。有人听受如是法门。彼说法师及闻受者。二人获福等无差异。但当教彼如法住也。摩那婆。如来说法有无量种。而愚痴人等不知思惟如来所说法门句义随诸众生根宜而说。如是法义随闻信受长获大利。摩那婆。如来于法终无秘藏。如众生界无有藏处。如来如是为诸众生降注法雨无有断绝。摩那婆。如来若知惟说一句众生则解。终不重说。摩那婆。如来既知是诸众生心无藏处。是故如来常注如是不藏法雨。摩那婆。如来若不为诸众生常注法雨。尔时世间应大忧怖。何以故。诸众生等丧失法故。摩那婆。如来若知亿百千数诸大众中有一众生于功德门一法句义少证知者。如来为彼一众生故。住世宣说过恒沙劫。何以故。摩那婆。能受如是法器众生世间难值故。摩那婆。汝今不应起惊怪心。若诸如来说一法句而众生等不能解者。假使闻说诸余法门亦不能解。何以故。摩那婆。以其久于烦恼生死流转之中造作如是无量无边诸不善行。当知悉由放逸根故。摩那婆。汝于是中莫生变退。若诸众生闻说斯法能受行者。当知是等久集信根及大智业力。摩那婆。是故汝今应当学彼过去丈夫名曰善贤

复次摩那婆。汝等应观阿迦那等三字法门。云何观此三字门也。何因缘故。彼阿字门为十四句。中间分齐。摩那婆。是三言教方便生处。以阿字门方得入故。何因缘故。彼迦字门以二十一字为境。而得说三言教故。乃至彼那字门于七句中而为境界。通达业藏尽摄取故。摩那婆。彼章所有四十二字义句门者。此即名为世间心中出入息事。是中丈夫四十二息。从一一息依数取之。智者应当分别解释。何故言阿。云何名息。摩那婆。若诸众生息往来时彼众生等寿命得住。往而不还是名息灭。当知尔时则为命尽。摩那婆。彼既灭尽复何应观。以息灭故得知如是诸众生命。摩那婆。息若灭时云何应观。息若存时复何应观。摩那婆。汝等当观彼阿字句心为根本无有文字。初方便故应如是观。汝应知彼心业和合及与气息出入往来。始从阿字乃至叉字。摩那婆。云何叉字为尽句数。此虚空数胜出入息若有观者当应善观不得增减。于中若能知叉字相不断不乱。至于第十出入息中亦当不断。若如是数至第十息相续不断次第不乱。当知尔时则得住也。既得住已。即观诸法生灭破坏。尔时既灭出入息故即生安想。得安想故。复得无量身心欢喜。既住欢喜复得乐想。不离功德及以方便。即得入彼阿字宫殿。入宫殿已还得如是随顺之法任心所行。摩那婆。于是法中既无思想。云何名识。复于何时心住一处。即于尔时思惟彼心。非灭非非灭。何以故。摩那婆。彼人尔时心想若灭。谁复能入彼虚空者。但彼心想既住一处。所有法门自然现前。一切文义无隐藏者。意欲多说随意则能。摩那婆。复于何时出入息住。云何众生作如是想。此人存活此人退堕。此人始生此人终死摩那婆。出入息者即是风气。于何时中知彼风住。复于何时知彼风灭。摩那婆。所言风者即是摄在出入息中。此但是我方便言说。云何名为方便说也。譬如一切出入息灭则名为死。如是摩那婆。说法息灭。当知即是正法灭也。法不转故说言法灭。众生惟见此诸法灭言正法灭。然是正法实无灭也。摩那婆。汝等不应忆想分别谓正法灭。汝等于此正法之中。莫生疑惑当如是知

复次摩那婆。于意云何。后身菩萨坐于道场将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如是菩萨假师教不。不也世尊。菩萨尔时无有人教。自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摩那婆。应如是知。菩萨尔时无有师教自然证知。何以故。尔时将为一切世间作自然师。谁复当堪为彼师者。是故汝等当如是知。又复由证第三明已。尔乃得名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于一切众生大众之中最胜最上。于说法时若有沙门婆罗门。若人若天若魔若梵。一切来问是般若波罗蜜无能胜者。于诸法门无有障碍。若说一句经恒沙劫终无穷尽。以是义故称言如来。又复摩那婆。无有等故名为如来。一切世间难可得知。云何而言此是如来。夫如来者既不可以眼根知故。云何可见。摩那婆。当知此乃一切诸法虚空处也

大法炬陀罗尼经诸菩萨证相品第四十四

阿难。尔时放光如来为诸菩萨摩诃萨众。说是虚空宫殿门。时有四那由他众生。于诸漏法中心得解脱。时彼亿数诸菩萨众。皆得入是大宫殿三昧。阿难。彼诸菩萨摩诃萨众。以皆入是三昧力故。令彼佛土一切无有山陵堆阜石沙瓦砾荆棘恶草及诸坑阱。地平如掌。阿难。尔时放光如来应供正遍觉告天帝释言。憍尸迦。汝宜观此亿数菩萨摩诃萨众。皆得入是大宫殿三昧生欢喜心。以是菩萨三昧力故。令此佛刹一切成就。犹如三十三天宫殿。阿难。彼放光佛住世久近。及佛刹庄严亦复如是。阿难。尔时天帝释白放光如来应供正遍觉言。希有世尊为独由此诸菩萨摩诃萨等大精进力及其三昧威神力故。令此佛土一切成就如是庄严。为由世尊道德威神加持力故。致得如是。阿难。尔时放光如来告天帝释言。憍尸迦。汝意云何。此三十三天及其眷属微妙庄严。各处己宫自在受乐。此时为但天王威力能令若是。为彼诸天往业因缘今受斯报。阿难。时天帝释答彼佛言。世尊。我已知也。我已知也。阿难。尔时放光如来欲具宣此诸菩萨等往昔因缘故。复告天帝释言。憍尸迦。我忆过去无量世时有一大劫名善行路。彼劫有佛号曰山上如来应供正遍觉。出于世间。其佛寿命于彼劫数四分之一。过是已后入般涅槃。佛灭度已。有一菩萨出生其刹。名曰明相。成就诸根身渐长大。闻山上如来入涅槃。后于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住处。皆悉兴起舍利宝塔。为是事故躬自遍行阎浮提中。尽于海际。从阎浮提次欲往诣第二洲处。多诸海难无由得过。即复停住如是思惟。我今发趣求大利益。方将遍观大千国土。甫此洲间少许留难尚不能度。况余天下无量洲渚及大铁围所有巨难云何可过。且亦无有世间众生轻微身力。率尔即能从此至彼。亦无有能从彼来者。今日如是自余洲渚如来宝塔。云何可得往彼供养。复作是念。而我今者惟以神通。移此洲中懈惰众生安置余洲。观诸宝塔随有何供。所在遍奉无令有乏。又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如来舍利宝塔。以我三昧神通力故。皆成琉璃众宝庄严。令此世界皆悉平正。无诸瓦石荆棘毒刺。乃至无有如芥子许沙砾瓦石。亦无毛发沟坎坑堑。若诸众生居此土者。一切所有功德果报庄严乐事。皆悉如彼忉利天宫。又复愿令诸宝塔中。咸有五种天妙音声。娱乐供养无有断绝。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舍利宝塔。彼诸供具亦令常有五种音乐无断绝时。又愿此世界遍佛刹土众宝所成亦常雨天曼陀罗花。憍尸迦。时彼菩萨如是念已。于彼洲间即便入于火住三昧。入三昧已。彼界所有悉如心愿一切成就。憍尸迦。彼佛刹中诸菩萨等。咸睹如是不可思议世间希有殊特之事。彼佛刹中乃至所有百亿日月百亿须弥山百亿四大海百亿四大洲。彼诸洲渚昼夜常见佛刹土中。是诸如来舍利宝塔亦皆得见。彼诸塔中所有舍利殊妙庄严。是诸众生见此事已皆生欢喜。踊跃无量各作是念。今此境界谁所作也。憍尸迦。尔时阎浮提中有一比丘。是阿罗汉具六神通诸漏已尽。时诸众生各作是念。我等今应问此比丘。如是境界谁之所作。憍尸迦。尔时阎浮提一切大众皆共往诣彼比丘所。到已白言。尊者大德。今何因缘忽见如是未曾有瑞。此阎浮提严净若是。惟愿为我解释斯事。如此奇妙谁之所为。憍尸迦。时彼比丘告众人言诸人当知。此阎浮提有一菩萨名曰明相。能发如是大精进力。云何当令一切众生得受安乐。如是念已即于洲间入于三昧住大神通。神通因缘现如是事。憍尸迦。时诸众生于比丘处闻是言已。皆即共诣彼菩萨所。到已恭敬礼菩萨足。右绕七匝生大尊重。更复顶礼住菩萨前

复次憍尸迦。时彼菩萨摩诃萨端身正念从三昧起。告大众言。诸仁者。汝今可来与我游历行此三千大千世界遍观如来舍利宝塔。憍尸迦。时彼菩萨摩诃萨将诸大众从洲至洲。观如来塔礼敬供养。时彼诸洲所有众生。以尊重心随从菩萨。而彼菩萨所将大众。随诸所须皆令充足终无阙少。憍尸迦。如汝于三十三天中随诸天众。所须之具皆令充足亦复如是。彼诸众生当尔之时。一切无有耕垦田畴商贾求利行诸恶事不净活者。彼时众生因菩萨故具足皆受如意快乐。憍尸迦。尔时明相菩萨摩诃萨周行遍历三千世界观如来塔。令诸众生咸起殷重尊敬之心供养宝塔。自亦兴造种种供养。因即教彼三千世界所有众生。皆悉趣求无上菩提。乃至尽寿修菩萨行。憍尸迦。彼菩萨摩诃萨有如是等大愿威力。憍尸迦。明相菩萨摩诃萨去此佛土过千亿世界。有佛世尊号娑罗王。处众说法。如是菩萨今现在彼。然是菩萨亦于将来过四十阿僧祇劫得成正觉。名无量寿如来应供正遍觉。时彼菩萨得菩提已。诸有众生得闻名者。皆悉随意得般涅槃。皆各于彼所住世界成就本愿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憍尸迦。以是因缘汝当知此诸菩萨等自有三昧力无畏等。非如来与威神德力。憍尸迦。若有菩萨欲学诸佛行。欲入佛境界。或时值遇如来现前。时彼菩萨即应咨问彼佛如来。而彼如来为彼菩萨为将为导如法而说教令修行。憍尸迦。诸菩萨等更作何事而于诸佛如来法中不欲学行。憍尸迦。诸菩萨等必当勤学。若欲求学心自在者。不于一切诸佛法中学幻化相。云何当得为于世间。是故应当善自学已然后为人。憍尸迦。一切世间外道神仙。彼等但以少持戒行。清苦摄心尚具五通。随所应作如意得成。何况菩萨多劫具行六波罗蜜满四神足。而更不能作如是等少分变化。憍尸迦。汝于是中何所惊怪。且即斯事无有神通。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如幻化。憍尸迦。汝于是处勿复生疑。何以故。憍尸迦。如来弟子见诸世间。犹如幻化无有疑网。所以者何。彼信如来即自见法。是故自信不惟信他。何以故。若世间人既自见已。彼人终不更取他言。憍尸迦。如人裸露在道而行。设有一人语众人言。此人希有锦衣覆身。憍尸迦。于意云何。彼虽有言。自余众人信此言不。不也世尊。何以故。眼亲见故。佛言。如是如是。憍尸迦。诸佛如来诸有弟子。自见法故不取他言。其义亦尔

猜你喜欢
  十八、洞山三斤·慧开
  卷第五十五·霁仑超永
  破山禪師語錄卷第十·海明
  二谛义中卷·吉藏
  卷之二十·别庵性统
  雜阿含經緣起誦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卷一百一十八·佚名
  卷第十四·宗密
  金刚场陀罗尼经·佚名
  万善先资集卷三·周梦颜
  卷第三十三·佚名
  佛说孝子经·佚名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佚名
  刊行金刚般若经赞述序·窥基
  第九卷·圆瑛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之一五·魏庆之

      王维   辋川之胜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每哦此句,令人坐想辋川春日之胜,此老傲睨闲适于其间也。渔隐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补·陈诗

    辛巳仲春,冒鹤亭检箧得余己卯初春所作《转轴篇》,再和一首见赠云:“前年枉诗在怀袖,君今七八我六九。论交三世逾百年,少壮过从到白首。喜君著作盈缃缣,晚知倒蔗差味甜。小邦邾莒竞自大,辈行绝逸谁先髯。”余答和云

  • 楔子·佚名

    (正末上,云)小生袁逊。自从弃舍了功名,寻访于此山中,与修公禅师座下,听讲此经文佛法,倒大来耳根清净。小生恰才斋食已罢,在此僧房中闲玩此经文咱。(行者上,云)小僧行者便是。奉师父法旨,着我请袁秀才来日法堂中听讲。可早来到

  • 列传第一百二十六·刘昫

    ○李宗闵 杨嗣复 子授 损 技 拭 捴 杨虞卿 弟汉公 从兄汝士马植 李让夷 魏? 周墀 崔龟从 郑肃 卢商 李宗闵,字损之,宗室郑王元懿之后。祖自仙,楚州别驾。父,宗正卿,出为华州刺史、镇国军潼关防御等使。兄夷

  • ●崇禎長編卷之十一·汪楫

      崇禎元年七月   ○崇禎元年七月   崇禎元年秋七月   庚申朔帝親享太廟   以四川奢酋蕩平加恩輔臣標道登鴻訓龍錫各太子太保進文淵閣大學士舊輔爌國禎太保國■〈木普〉太傅一燝継階延禧少師兼太子太師

  • 第三十七回 众大臣联衔入奏 老平章嫉俗辞官·蔡东藩

      却说平章政事张珪,既拟就奏稿,出示百官,由员外郎宋文瓒,代读奏稿,其词云:  国之安危,在乎论相。昔唐玄宗前用姚崇、宋璟则治,后用李林甫、杨国忠,天下骚动,几致亡国,虽赖郭子仪诸将,效忠竭力,克复旧物,然自是藩镇纵横,纪纲亦

  • 纲目续麟卷四·张自勋

    【壬寅】世宗孝武皇帝建元二年夏四月有星如日夜出书法【记异也纲目纪星变有如日者焉是年有如月者焉昭帝元平元年有如杯碗者焉唐僖宗中和元年莫甚于如日者矣尤异】星字羡○按汉书无星字杨慎云曷言如日光如日也愚谓光既

  • 卷之八十五·佚名

    洪武六年九月己亥朔置重庆府涪州长寿县改夔州府开州为开县○庚子以工部侍郎刘昭先为礼部尚书赞善大夫赵翥为工部尚书○冀州枣强县旱民饥命有司赈恤之○诏直隶府州及浙江江西二行省今年秋粮令以绵布代输以给边戍○辛丑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三十·佚名

    万历二十七年正月壬午朔免朝贺辅臣赵志皋沈一贯诣宫门行礼赐上尊珍馔○丙戌命吏部会同都察院考察京官从公甄别勿拘旧数○戊子两淮税监鲁保奏有私贩匿课盐商孟餋志等乞重加罚治两淮盐课正股之外乞许行存积盐引岁进银十

  • 钦定兰州纪略卷十·阿桂

    戊辰上命军机大臣传谕阿桂李侍尧曰夲日据刑部解到从贼逆匪马复才令军机大臣严讯据马复才供兰州南闗马姓萧姓回子俱有为贼接济粮食之事着阿桂于办毕正贼时一并查办又供唐家川为贼紥栰过渡之回子约有七八十人马常福为首

  • 杨尚希传·魏徵

    杨尚希,弘农人。 祖父杨真,魏国天水太守。 父亲杨承宾,商、直、淅三州刺史。 尚希很小就成了孤儿。 十一岁时,请求辞别母亲,到长安学习。 涿郡人卢辩见了他,很惊异,让他到太学学习。 他专心学习,不知疲倦,同学们都很推重他。

  • 卷一百一十四(释道龚译)·佚名

    △宝梁聚会第四十四阿兰若比丘品第五尔时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自言阿兰若比丘。世尊,齐几所名阿兰若比丘。齐几所名乞食比丘。齐几所名畜粪扫衣比丘。齐几所名树下比丘。齐几所名冢间比丘。齐几所名露处比丘。佛

  • 卷六十七(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菩萨见实会第十六之七兜率陀天授记品第十六尔时八亿兜率陀天。见诸阿修罗伽楼罗。乃至夜摩天等供养如来。闻授记已欣喜踊跃作如是念。於何等法。世尊,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为色受记受想行识。得授阿耨多罗三藐

  • 选佛谱卷第五·智旭

    【第九增上慧学门(凡八位)】谱曰。戒如捉贼。定如缚贼。慧如杀贼。故次定之后。应明慧学。一切外道。乏出世慧。故虽修戒定。不出生死。一切二乘。无中道慧。故虽出生死。不达法源。然戒学定学两门。如住毗尼而不动。善

  • 虔诚的心·佚名

    有一个青年名叫光藏,未学佛前,一心想成为佛像雕刻家,故特别去拜访东云禅师,希望禅师能指点一些佛像的常识,使其在雕刻方面有所成就。东云禅师见了他以后,一言不发地只叫他去井边汲水。当东云看到光藏汲水的动

  • 十地经论 第六卷·佚名

    十地经论 第六卷天亲菩萨造后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译论曰。第四焰地依彼净三昧闻持如实智净显示故。此地差别有四分。一清净对治修行增长因分。二清净分。三对治修行增长分。四彼果分。清净对治修行增长因者。

  • 洞玄灵宝真人修行延年益算法·佚名

    洞玄灵宝真人修行延年益算法。撰人不详,约出於唐宋。抄袭《上清修身要事经》,言养生法术。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述呼神名、守一、祝咒等养生辟邪之法。

  • 赖柏英·林语堂

    《赖柏英》为林语堂的自传体小说。赖柏英原型是作者的初恋情人。新洛与赖柏英青梅竹马,长大后产生了深笃的恋情。赖柏英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同新洛一同出国。新洛在外国对初恋情人的刻骨相思,常使他魂不守舍。叔叔的姨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