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吴佩孚汀泗桥之败

吴佩孚之再起也,其实力已远不如前。以全系情形言,此时齐燮元已告失败,而孙传芳地位则扶摇直上,拥有五省地盘,大有不甘居人下之势,萧耀南对吴虽外示拥戴,仍属貌合神离,故吴实际上已失却直系领袖资格;以军队情形言,此时直接归吴指挥者,只有靳云鹗、寇英杰、田维勤诸部,战斗力均不甚强,故所谓吴大帅之声威,亦不过虚有其表而已。为吴计者,正宜乘此时机,一面纡尊开诚,与直系疆吏力谋团结,一面埋头训练军队,以恢复第三师之规模,方为上策。乃不此之图,徒欲虚争体面,始则主曹锟复位,继则谋维持宪法,迨均不成,不得已乃于摄阁名义之下,与奉张平分政权。至其对于孙、萧诸人,依然以长官自居,发号施令,毫不顾虑其诚意服从与否,不特于己系为然,即视奉系将领,有时亦俨同部属。吴于击败冯军进京时,有一次适值奉方召集关内将领会议,吴亦设宴款待,并邀直系将领作陪。客既集,主人先向之大谈中国旧道德问题,隐寓训勉之意,语刺刺过午尚未休,在座者均饥不能耐,乃由张宗昌起谓:“大帅伟论,直等对牛弹琴,不如早赐盛馔,任大家推推牌九,逛逛胡同,转易联络感情,交换意见。”吴闻言始命开宴。在吴此举或于当时奉军风纪有所不满,欲藉以稍加纠正,不知权力不属,空言究亦奚补?令人转觉长腿将军为快人快语也。

吴既未改其自大刚愎之性,又以恨冯甚,正倾全力指挥南口军事,而南方烽火已告紧矣。先是,国民政府于黄埔建军成就后,即下动员令,于十五年七月由广州出发,攻入湘境,吴尚不以为意,盖平日视国民革命军为微弱不足道,不难一鼓荡平也。迨八月十四日南口攻下,岳州、平江一带已悉为革命军占领,且进入鄂境。其时鄂督已易陈嘉模,叠电向吴告急,吴始匆促南下,两军相持于汀泗桥,该地距武昌百二十里,吴则亲驻贺胜桥督战。革命军以第一军当正面,人数约万余,仅及吴军之半,第四军李宗仁所部任侧面,与吴军一旅对峙于黄本立(村名)。战既起,革命军以吴军炮火较优,乃组织敢死队,奋勇力冲,前仆后继,历十余次,吴军均不为动,几退矣,有主姑再一试,果仍无成,退犹未晚,讵只此一着,遂决两军胜负。盖吴军虽号称三四万,而能战者实少,惟前第三师军官千余人,吴将其编成一队,为全军之最精锐者,革命军敢死队屡被歼灭,胥此辈之力,然经十余次之殊死战,全队亦损伤略尽,故及革命军最后冲锋,已难独力抵御(闻该军官队于是役全部战死,仅余一人因伤被俘),其余部卒慑于革命军之勇猛,皆却顾不敢前,革命军以大军乘之,遂惊溃。

吴初不料其败如是之速,迨敌军已逼,乃仓皇乘专车遁,车过处,败兵咸攀援欲上,卫士呵禁弗能止,急挥刀砍其臂,人纷纷随臂坠,宛转呼号,惨不忍闻,继者尚争先恐后,一时沿路断臂无算,令人忆及《左传》“舟中之指可掬也”一语,情状正复相同。先是,吴檄调驻川宋大标旅来鄂增援,至即输赴前线,乃不待交绥,远闻枪声,遽遁归武昌,盖其兵车置车头二,一向前,一向后,固早无斗志也。惟驻黄本立一旅,则确击败李部,遣人向吴报捷,至,始知吴已败逃,急回报,迅速绕道撤退,比革命军往招降,已远去矣。

自此一败,吴之政治军事生涯,遂告结束。揆其败因,约有三端,内部不团结(孙传芳坐视不出兵),一也;缺乏基本军队,二也;傲慢轻敌,三也。而此诸弱点,于吴再起时即已暴露,又岂待败而后知哉?

猜你喜欢
  卷八十三·志第三十三·选举三·宋濂
  后汉孝章皇帝纪下卷第十二·袁宏
  第二十一回 司马晋五十年五胡大乱·黄士衡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十五·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十三·佚名
  卷之二百二十三·佚名
  卷之四百八十一·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九·纪昀
  二五七 多罗质郡王永瑢等奏戈源请将誊录计字议叙应毋庸议折·佚名
  一八六 江苏巡抚萨载奏遵旨查办遗书及违碍书情形折·佚名
  康延孝传·薛居正
  薛庆传·脱脱
  卷三百二十五·杨士奇
  职官三三·徐松
  卷二十九·纪昀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七十三回 撤藩封伪主被絷 拒和议忠谏留名·蔡东藩

      却说张浚因郦琼叛逆,引咎自劾,力求去职。高宗问道:“卿去后,秦桧可否继任?”浚答道:“臣前日尝以桧为才,近与共事,方知桧实暗昧。”高宗道:“既如此,不若再任赵鼎。”浚叩首道:“陛下明鉴,可谓得人。”及浚退朝,即下诏命赵鼎

  • 卷之五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绎史卷一百五·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吴起仕魏相楚韩非子吴起卫左氏中人也使其妻织组而幅狭于度吴子使更之其妻曰诺及成复度之果不中度吴子大怒其妻对曰吾始经之而不可更也吴子出之其妻请其兄而索入其兄曰吴子为法者也其为法也且欲以与万

  • 王晏传·萧子显

    王晏字士彦,是琅邪临沂人。祖父王弘之,曾任通直常侍。父亲王普曜,官至秘书监。王晏在刘宋大明末年一起家就出任临贺王国常侍,员外郎,巴陵王征北板参军,安成王抚军板刑狱,并随府转任车骑。晋熙王刘燮主管郢州时,任王晏为安西主

  • 后主沈皇后传·姚思廉

    后主沈皇后名婺华,仪同三司、望蔡贞宪侯沈君理之女。母亲是高祖的女儿会稽穆公主。公主早逝,当时皇后年纪还小,可是悲痛欲绝,日见消瘦。服丧期满后,每到一年的祭日,仍独自坐在那里涕哭,其哀恸之情感动周围的人,远近的人都非常

  • 卷二百六十五·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六十五明 杨士奇等 撰理财宋神宗熙宁初三司使田况献内帑策曰王者官天下家六合风化普暨孰非王土经产杂出悉为邦赋故守之以至德推之以大公调度所共皆有艺极国计之外不闻私积周礼内府受

  • 跋·黄绾

      明道编跋  斯集久翁先生为明道而编也。何明乎道尔?病学术之偏晦之也,学术正而后斯道可明焉,前乎千百世者可见,后乎千百世者可知也。以言乎要,则虞廷“精义”二字以尽之矣。古今为学术异同之辩者赜矣,或失则

  • 孔子是不是“发烧友”?·孔子

    【原文】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于在齐国听了《韶》乐,三个月不知道肉是什么滋味。于是感叹说:“想不到欣赏音乐竟可以达到这种程度!” 【读解】 哪种程度?如痴士如醉,三月不

  • 卷四·易祓

    钦定四库全书周官总义卷四      宋 易袚 撰酒正掌酒之政令以式灋授酒材酒之政令则酒正一职所掌者皆是也郑氏以式灋为作酒之式灋且引月令所谓秫稻必齐麴蘖必时湛饎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以为此经之证然

  • 卷五十四(玄奘译)·佚名

    △菩萨藏会第十二之二十大自在天授记品第十二尔时佛告舍利子,往昔过去大蕴如来应正等觉。为精进行童子,广说如是四无量法。及说六波罗蜜多已,尔时彼佛复告精进行童子,云何菩萨摩诃萨随摄法转。童子当知菩萨摩诃萨。具足如

  •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已说意地。云何有寻有伺地。云何无寻唯伺地。云何无寻无伺地。总嗢拖南曰界相如理不如理杂染等起最为后如是三地。略以五门施设建立。一界施设建立。二相

  • 卷七十五·佚名

    释深奥品第五十七之下【经】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用初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用后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是初心不至后心,后心不在初心。世尊,如是心心数法不俱,云何善根增益?若善根不增,云何当得

  • 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四宗论·佚名

    提波菩萨造后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译问曰。外道所立四宗法非佛法者何者是。答曰。谓一异俱不俱。问曰。云何言一异俱不俱。答曰。有诸外道言。一切法一。有诸外道言。一切法异。有诸外道言。一切法俱。有诸外道言。一

  • 传法正宗论卷上·契嵩

    宋藤州东山沙门释契嵩著第一篇隋唐来。达磨之宗大劝。而义学者疑之。颇执付法藏传。以相发难。谓传所列但二十四世。至师子祖而已矣。以达磨所承者非正出于师子尊者。其所谓二十八祖者。盖后之人曲说。禅者或引宝林传

  • 卷之二·佚名

    嘉兴大藏经 莲峰禅师语录莲峰禅师语录卷之二嗣法门人性深等编兴化报恩禅寺语录康熙五年丙午八月十五日师在兴化府云峰寺受仙游邑侯顾公乡绅泊庵唐公耘庵徐公芾斯吴公孝廉亦肯严公瞻岵吴公暨信士林性洁黄道亨蔡遂钦

  • 读诗偶得·庐隐

    庐隐作品精选集,收录了庐隐的作品:读诗偶得,文学与革命,创作的我见,我的创作经验,文学家的使命,小说的小经验,著作家应有的修养,研究文学的方法 ,近世戏剧的新倾向绪论,整理旧文学与创造新文学,中国小说史略,云端一白鹤,祝《晨报》

  • 大成捷要·佚名

    气功专著。佛道合宗的汇集。共3卷。未著撰者姓名及刊出时代。民国初年由河南嵩山传至辽宁, 后又传至青岛崂山, 由崂山道人朱文彬刻印问世。本书集《慧命经》、《金仙证论》、《唱道真言》、《天仙正理》、《仙佛合宗》

  •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登坛符札妙诀·佚名

    经名:洞真太上八素真经登坛符朮妙诀。撰人不祥,约出於东晋南期。原为《八素真经诀》之一,后分出单行。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上清大洞真经目》第三种著录有《上清八素真经服日月皇华》1卷,为六朝上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