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林宗孟论自杀

近顷台湾自杀之风盛行,真理杂志社因此特召开自杀问题座谈会,名流毕集,讨论綦详,大抵均主自杀必须与国家、社会有莫大关系,如殉职死难者,方能加以赞美,至若因情或穷而戕生者,仅图一己之私,宜在痛绝之列,论断公允,自无存疑余地。惟尚有忧时爱国之自杀,其用意在于激励世人,固非自私轻生可比,但较之临难尽忠,又微有间,此次座谈会尚未论列及此,其为勇为懦、为是为非,久已深滋争议。

有谓人之生命至为宝贵,留之可为国家建功、社会进福,故即不幸而至自杀,必其价值能与生存相抵,或且过之,而后乃为有意义,否则均不足取。孟子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此即以明义之价值重于生,故宁死而不以为恶。且以生命所换取之价值,尚必须求其最大者,召忽以身殉主,固亦未可厚非,然孔子犹责其为匹夫之谅,自经于沟渎之中而莫之知,而以管仲之不死为仁之大者,以此而言,则即令其自杀为有裨于国家社会,但若所裨者微,或舍此尚有可以努力之机会,其自杀仍近于逃避责任,而不足为论,此一说也。又有谓,夫人不幸生于昏浊之世、危乱之邦,忧时心切而救国无方,不得已冀惜一死以警醒人心,挽回危局,此不特其情可悯,而其效亦未必不可期,鲁仲连不过以蹈海自矢,尚能使当时罢帝秦之举,可为明证。况在昔****时代,忠荩之臣往往借尸谏以感悟君心,今国体虽易,然以尸谏一人者,移以尸谏四万万人,亦何尝不可!

不宁是也,凡能为公而弃其生者,其人必具有义侠之风。梁任公先生于前清末叶,慨乎于中国人之亻见亻见亻心亻心,毫无生气,又见日本以能发挥武士道精神,终致强盛,乃着《中国武士道》一书,举古史传中所纪义侠事迹,悉载于篇,其关于自杀者,如Θ之触槐、聂政之屠腹亦皆录入,以明此等精神为我国所固有,宜恢复而光大之,凡此皆足以见此等自杀之不宜裁抑也。日本数十年前,有某国会议员,于开会时,因偶不自禁,气忽下泄,一时臭闻四座,嗤笑群起,某面赤耳热,归而羞愤自杀。以此而死,即谓其轻于鸿毛,亦非苛论。然当时舆论犹深奖之,谓其重廉耻、明责任也,而况于为警世励俗而死之者乎?此又一说也。

今请述一事例,当前清光绪三十三年,余留学日本,暑期乘轮归国,抵门司时,波平如镜,船中人群集舱面,或步或谈。有闽人陈不浮者,新毕业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班,亦乘是轮归,隅坐独饮,微醺,忽起立演说,略云:“列强侵略中国甚急,灭亡之祸,迫在眉睫,而举国醉生梦死,冥然罔觉。其稍有识者,亦无一肯为鲁仲连、楚灵均,以唤起国魂,吾愿首为之倡。”语及此,忽攀登船栏,一跃入海,众阻之弗及。船主立命停轮,放舢板捞救,门司虽为内海,然海面甚阔,历三十分钟,卒无所获。全船咸感动,醵金为谋善后,中有某省候补道粤人刘骥,赴日考察学务归,独捐百金,并为文以吊之,吾辈亦撰句公挽,句为:“沧海横流,同舟愧乏扶倾策;东方始旦,一死吓醒鼾睡人。”一面举人返东京,向留日福建同乡会及学生总会报告,并筹开追悼会。

时林宗孟(长民)方在东京,大不以陈之死为然,特挽以联云:“无所效而逃,名曰逋户;忍自戕其命,罪浮杀人。”所以责之者深也。句成以示其友人,咸以持论过激,力劝阻之,林慨然曰:“今日国势危殆若此,全赖有识之士相与戮力,庶足以图挽救,若人人皆以死了责,徒窃爱国之名,而不举救国之实,前途尚可问乎?吾宁得罪死者,不愿使生者群相效尤,至贻无形之大患!”其言亦殊有特见。一时留学界对陈之死,或誉或毁,莫衷一是。有感今兹,追怀往事,特纪之,以俟世之高明论定焉。

猜你喜欢
  卷四百五十七·列传第二百一十六·隐逸上·脱脱
  东汉会要卷十七·徐天麟
  敕议或问·朱厚熜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八十六·佚名
  九二五 谕内阁《明臣奏议》体例乖舛着将六阿哥等交部议处并另行编次·佚名
  历代名贤确论卷八·佚名
  卷六·司马迁
  清河王元怿传·李延寿
  朱提王拓跋悦传·李延寿
  耶律吼传·脱脱
  九、鸦片战争·汪荣宝
  序·余瑞紫
  卷三十八·佚名
  食货三七·徐松
  卷九十矿务·冯煦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佚名

    全唐诗续拾卷六王梵志诗我今一身 【任录作「生」】 内,修营等一国。管□□□尸 【项楚校作「管属八万户」】 ,随我债衣食。外相 【项校「想」】 去三尸,□ 【陈补「内」字】 思除六贼。贪望出累身,□□入净域。生亦只物生

  • 渺小·徐志摩

    我仰望群山的苍老 他们不说一句话。 阳光描出我的渺小, 小草在我的脚下。 我一人停步在路隅, 倾听空谷的松籁; 青天里有白云盘踞—— 转眼间忽又不在。

  • 卷五·佚名

      商誓解第四十三   王若曰:“告尔伊旧何父□□□□几耿肃执,乃殷之旧官人序文□□□□,及太史比、小史昔,及百官里居献民□□□来尹师之敬诸戒疾听朕言,用胥生蠲尹王曰:嗟尔众,予言,若敢顾天命,予来致上帝之威命,明罚。今

  •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六十八·乾隆

      五季  【壬唐长兴三年是辰歳凡四国三镇】春二月唐始刻九经【即唐开成中石壁九经也注见前】板  唐冯道李愚等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淄州邹平人】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是年始刻俟板成而印卖之】以一文义去舛讹唐主从

  • 第三章 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十)·陈寅恪

    复次,戊寅草有梦江南“怀人”词二十阕,卧子诗余有双调望江南“感旧”一阕。梦江南即望江南,“怀人”亦与“感旧”同义,两人所赋之词互相关涉,自无待论。但别有可注意者,即梦江南及

  • 卷之六十·佚名

    洪武四年春正月乙酉朔 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群臣命妇朝 皇后于坤宁宫锡宴○丙戌中书左丞相太师韩国公李善长乞致仕从之○以中书右丞忠勤伯汪广洋为中书右丞相参知政事胡惟庸为中书左丞○命在京文武官之未有公服者复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八十三·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明名臣琬琰録卷二十二·徐紘

    (明)徐纮 撰刑部尚书魏公神道碑  王直正统九年闰七月二十七日刑部尚书魏公以疾终于家事闻上为之嗟悼遣官赐祭命有司治塟事在朝士大夫亦莫不惋惜致赙奠先是公有足疾诏俾厘务免朝叅久之未能愈公叹曰食君禄而不一造朝心

  • 通鉴纪事本末卷五上·袁枢

    宋 袁枢 撰丁傅用事汉成帝元延四年春正月中山王兴定陶王欣皆来朝中山王独从傅定陶王尽从傅相中尉上恠之以问定陶王对曰令诸侯王朝得从其国二千石傅相中尉皆国二千石故尽从之上令诵诗通习能説他日问中山王独从傅在何

  • 高·魏徵

    高赹字昭玄,也叫敏,自称是渤海..人。 父亲高宾,背叛齐国,归顺北周,大司马独孤信引为臣僚,赐他姓独孤。 等到独孤信被杀,妻儿迁徙蜀地。 文献皇后因为高宾是她父亲的老部下,每每到他家去。 高宾后来升任若阝州刺史,等到高赹显贵

  • 吴宽传·张廷玉

    吴宽,字原博,长洲人。以文章品行闻名于诸生之中。成化八年(1472),他在会试、殿试都考第一名,授修撰职,侍奉时为东宫太子的孝宗,任职期满升右谕德。孝宗即位,以旧日东宫学官升左庶子,预备编撰《宪宗实录》,升为詹事兼侍读学士。

  • 卷一百六十三·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六十三明 杨士奇等 撰选举晋大夫祁奚老晋君【悼公】问曰孰可使嗣祁奚对曰解狐可君曰非子之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讐也晋遂举解狐後又问孰可为国尉祁奚对曰午也可君曰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

  • 卷五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五十九职官考诸行宫官属宋高宗绍兴四年十月以孟庾为行宫留守【互见留守司门臣】等谨按马端临考不载行宫官属而留守门内有云武林建业并建行宫参知政事孟庾为留守从权措置百司事务即是年事

  • 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司马迁

    【索隐】:孔子非有诸侯之位,而亦称系家者,以是圣人为教化之主,又代有贤哲,故称系家焉。【正义】:孔子无侯伯之位,而称世家者,太史公以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宗於夫子,可谓至圣,故为世家。孔子生鲁昌

  • 吏学指南卷之三·徐元瑞

    三 典(周大司寇职掌以佐王,刑邦国,诰四方)轻典 新建之国,未习于教,故用轻典。中典 平定之国,已熟于教,故用中典。重典 暴乱之国,不率于教,故用重典。三 罪公罪 缘公事致罪,而无私曲者。私罪 不缘公事,私自犯者,若虽缘公事

  • 四书通旨卷一·朱公迁

    元 朱公迁 撰天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中庸二十六章】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中庸卒章】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右以理言在天之天也愚谓于穆不已与无声无臭是指其本体言圣人之徳与之

  • 提要·车垓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四内外服制通释    礼类二【附录】提要【臣】等谨案内外服制通释七卷宋车垓撰垓字经臣天台人咸淳中由特奏名授迪功郎浦城县尉以年老不赴德祐二年卒垓及从兄若水皆受业于季父安行安行受业

  • 襄公·襄公十六年·左丘明

    【经】十有六年春王正月,葬晋悼公。三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湨梁。戊寅,大夫盟。晋人执莒子、邾子以归。齐侯伐我北鄙。夏,公至自会。五月甲子,地震。叔老会郑伯、晋荀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