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何应钦——陈诚——胡宗南

蒋介石最大的政治资本是黄埔系,没有黄埔军校就不能成为军事“领袖”,没有军权就不能成为独裁者。所以他第一位重视的势力是军事。一般所说的黄埔系,又可分为二部份,一是黄埔教官,一是黄埔学生。在两者之间,蒋介石尤其偏重于扶植学生,使他们逐渐取得实权。而在黄埔教官与学生之间又特别扶植浙江同乡,同样资格和能力,浙江人与非浙江人就相差得多。如果资望能力两者不同,只要是浙江人,尽管资望低、能力差,也会不次提拔,地位可能比非浙江人的资望较高、能力较强者为高,权力也可能较大。这也是封建军阀的所以成为“封建”的特征之一,蒋介石当然不能例外。在黄埔系教官中资望最高的是何应钦,后来居上受到破格提升的有陈诚,黄埔学生中位高权重的首推胡宗南,我们就先说一说这三个代表人物。

何应钦是黄埔军官学校的教育长,其地位仅次于蒋介石,第一次东征时任学生军团长(另一团长为福建人谭曙卿,北伐时做过杂牌军某军军长,后来枪毙了)。和何应钦地位相等的,只有邓演达和王柏龄,邓演达是第三期到第六期的教育长,在学生中威信很高,民国二十年被蒋所杀。王柏龄是教导部主任,是军事理论家,做教导师长时一战而全军覆没,从此脱离军队,曾一度做江苏省建设厅长,抽了几年大烟就病死了。何应钦则一帆风顺,从第一军副军长、军长、东路军总指挥、浙江省政府主席、第一路军总指挥,成为蒋介石部下第一员大将。当宁汉合作,蒋介石下野时,何应钦也是促成蒋下野的动力之一。当时有很多人顾虑到蒋下台后,蒋的嫡系部队无法统率,会闹乱子,何应钦表示他有把握。蒋介石本来准备做一次袁世凯拒绝南下的老文章,吓一吓西山会议派老朽们的,但由于何应钦的态度也偏于挤蒋下台,因此,就不得不暂时出洋(民国元年南北议和告成,孙中山辞职并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为继任临时大总统,议定的条件为袁到南京宣誓就职,参议院派蔡元培为特使,到北京去迎接袁世凯到南京就职,袁世凯多方推托,到无可如何时,即嗾使曹锟“兵变”,造成非袁坐镇北方不可的局面,因此孙中山及临时国会即对袁迁就,允许袁在北京就职)。正因为如此,民国十七年春蒋介石重行登台,第一件事,就是把第一路军总指挥部撤销,扩大改组为第一集团军,蒋介石自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其下分设三个纵队,以第一军军长刘峙为第一纵队总指挥,第九军军长顾祝同为第二纵队总指挥,方鼎英为第三纵队总指挥,何应钦则调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总参谋长,从此削去军权。以后何应钦虽历任训练总监、军政部长,但始终没有掌握实际军权。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西安事变,蒋介石被扣留在西安,何应钦乘机取得了掌握军令的权力,竭力主张“讨伐”张杨,担任了“讨逆军总司令”,那时何应钦的算盘是最好的:如果因他积极主张“讨伐”而蒋出来了,则他是“救蒋第一功”;如果因他积极“讨伐”(那时何应钦曾下令空军轰炸西安,见“西安半月记”宋美龄的文章,宋到西安去时中途在洛阳对空军演说,再三谆嘱:没有她的命令,不能到西安去轰炸),而蒋死在西安了,则他又是“继蒋第一人”。何应钦所希望的自然偏重于后者,最好是蒋死了,他就成为中国最大的实力派,封建军阀的头子。可是他那时也很苦,“讨伐军总司令”的名义是发表了,对军队的实际情况几乎完全不了解,有些部队则根本不听他的号令(如教导总队的桂永清等)。他迫得没有办法,只好采纳政学系的建议,任令刘峙为“讨逆军东路总司令”,顾祝同为“讨逆军西路军总司令”,把实际指挥军事的责任推给刘、顾两人。蒋介石释放之后,又请假一时期始复职,何应钦利用这一机会,在军队中拉拢了一些私人关系。蒋介石复职后,何又尽量争取用人行政上的发言权,蒋介石也不能不多少采纳一些。从此以后,何应钦利用军政部的行政地位,特别是补给品的迟发早发等以扶植自己的势力,如某师师长和他好,听他的话,则可以早发,报销可以马马虎虎;如某师师长不听他的话,与他毫无关系,则报销屡加挑剔,军实品压到最后发——如春天发棉衣,九月发蚊帐之类。因为国民党军队的贪污舞弊是一般性,谁都有毛病,而军实品从来也没有都能按时供给过,军政部尽有上下其手的地步,因此有不少军官就或多或少地与何应钦发生了关系。据民国二十九年、三十年的估计,国民党军队的师长或师参谋长,有一百三十余人与何应钦有关系的。这个势力可不小,但蒋介石并不着急,因为:(一)那些军官虽与何应钦有关系,但并非专属于何应钦的;(二)何应钦只能在蒋的势力下拉拢一部份军官,而不能拉他们脱离蒋介石;(三)在抗战时期,何应钦的声誉最不好,没有人信仰他,因此不能形成政治上威胁蒋介石的力量。所以抗战末期,虽因罗斯福的提议而将何应钦的军政部长罢免,但仍保留他参谋总长的地位,而且不久又任命为中国陆军(美国装备与训练的一二三四方面军)总司令。

何应钦是着名的亲日派,长城战役(民国二十二年)后任北平军分会委员长,与日本派遣军司令梅津签订过卖国的何梅协定,连亲日派头子黄郛(时任华北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也骂他是汉奸。政治上则与政学系关系最密切,在他和日本军阀办交涉(进行卖国勾当)时,熊式辉和陈仪两人是他的左右手。何应钦在军事上虽毫无特长可说,从来也没有打过什幺好仗,但政治手腕却不弱,善于利用别人的矛盾,如利用陈诚与胡宗南的矛盾,白崇禧与陈诚的矛盾,以巩固蒋介石对他的信任。何虽军人,但讲话极有条理,在国民党政府大员中为口才较好的一个。

在黄埔教官中,除何应钦、王柏龄等外,资望较高的有方鼎英,也曾任教育长,因方氏似乎反动手段不够残酷毒辣,所以不久就消沉了。因缘时会而飞腾的有刘峙、顾祝同、钱大钧,这三个都是饭桶,但由于对蒋介石绝对服从,所以十六年就升做军长,都做过封疆大吏(刘峙河南省主席,顾祝同江苏省政府主席,钱大钧曾任淞沪警备司令,日本投降后上海市长),但他们都被陈诚追过头了。北伐时期,陈诚仅是一个团长,到东北易帜以后,蒋介石整编部队,陈诚在第四师徐庭瑶部下任第十一旅旅长。刘峙、顾祝同已做过总指挥,当刘峙、顾祝同是“二级上将”时,陈诚还是“中将”,现在刘顾还是“二级上将”而陈诚已是“一级上将”了。抗战初期,刘顾都是战区司令长官,陈诚是顾祝同的三战区的第八集团军总司令,但现在陈诚是“参谋总长”,而顾祝同是他下面的“陆军总司令”。陈诚是蒋介石部下将领中擢升得最快的,为什幺蒋对陈诚特别重视呢?原因之一就是陈诚和蒋是浙江同乡。“浙江同乡”这一关系,对于每一想在蒋介石独裁集团“飞黄腾达的奴才们”是有极大关系的,如陈果夫、陈立夫、朱家骅、潘公展、陈布雷、翁文灏,都是靠了这一关系,所以比其他同时做同等工作的人易于“出人头地”。在军队中,要得到蒋介石的重视与特殊提拔,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黄埔军校的学生或教官,第二是浙江同乡。如果两个条件都具备,那就很快“高升”了,就是犯了罪过也不要紧;如具备两者之中的第一个条件,那也能升迁,不过比较慢一些,可是不能犯错误,否则就要倒霉;如只具备第二个条件,至少可以保持禄位;如果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升官的希望就很少而倒起霉来却不可限量,说不定那一天会把你“示众”。陈诚比刘峙、顾祝同等升官升得快,就沾了“浙江人”的光(刘峙是江西人,顾祝同是江苏人)。但陈诚的所以得法,并非单纯为了与蒋介石同为浙江人的关系,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曾出卖邓演达,为蒋介石除了一个大劲敌。

邓演达任黄埔军校的教育长,在黄埔学生中威信很高,在三四五六期中,甚至超过蒋介石。大革命失败后,邓演达组织“第三党”,主张实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黄埔系与非黄埔系的军人,参加“第三党”的很多,陈诚也是其中之一。黄埔军人是蒋介石的最大的政治资本,而邓演达则能与他争夺黄埔军人,所以蒋介石最忌邓演达,必欲杀之而后安心。邓演达从德国回来后,住在上海活动,蒋介石虽命令特务去多方对付他,但邓亦颇为机警,终难得手。最后由陈诚出马去找邓演达,因为陈诚是“第三党党员”,党员找党的领导者当然并不奇怪,邓演达与他会面了,陈诚当时表示很好,没有几天,邓演达及十几位第三党的重要干部都被逮捕了,那是一九三一年八月的事,到十一月廿八日邓即被蒋所杀。从此以后,陈诚就一天天飞黄腾达起来,就是犯了错误,蒋介石也特别优容他。抗战之前一年,陈诚身兼三要职:广州行营副主任(主任由何应钦兼,何当然不能去,实权归陈诚,行营参谋长为罗卓英,办公厅主任为林蔚,都是陈诚嫡系)、武汉行营副主任(主任为何成,但蒋介石当面命令何成:“所有行营一切用人行政,全归辞修作主,你不准过问。”所以何成是一个傀儡主任)、军政部常务次长,实权之大,超过任何军人。抗战以后,权力更大,一身兼的要职,计有军委会政治部部长、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长、第六战区司令长官、湖北省政府主席,同时还节制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及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一九四一年因何应钦、白崇禧、孔祥熙联合起来反对他,利用“宜昌失守”为口实在蒋介石面前猛烈攻击他,蒋介石为缓和内部矛盾,把政治部部长及三青团书记长两职给了张治中。到一九四四年,蒋介石以流氓手段要挟罗斯福召回史迪威将军(否则他就不抗日了),罗斯福接受了这个要求,以魏德迈代替史迪威,同时也要求蒋介石把显着无效率而不孚众望的部长撤换掉,于是军政部长何应钦、财政部长孔祥熙不得不更换一下,以敷衍美国政府的面子。当何应钦辞去军政部长的时候,蒋要何推荐继任人选,何应钦上了一个签呈,推荐顾祝同继任军政部长。蒋介石看了之后置之不理,何应钦等了几日杳无音信,就托人去打听究竟,知道蒋介石写了四个字在上面是“辞修如何?”何应钦马上另上一签呈,推荐陈诚,于是命令就下来了。一九四六年改组“军事委员会”为“国防部”时,形式上似乎“国防部”比“军政部”扩大了,实际上则实权操在“参谋总长”之手。“参谋总长”直接秉承“国府主席”的命令,统率陆海空军,不受“国防部长”的节制,“参谋总长”指挥着“陆军”“海军”“空军”“后勤”四个“总司令”,“后勤总司令”所管的“军需”“兵工”,原来是归军政部管的,这样一来,“国防部”的职权比原来的军政部反而缩小了。所以白崇禧出任“国防部长”,形式上似乎真是做了“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继承人”(这个故事下面再谈),实际则是陈诚的傀儡。

在黄埔学生中,升官最快,军权最大的是胡宗南,大家都知道他是蒋介石最得意最加意培植的学生,甚至很多人相信胡宗南是蒋介石的真正继承人。在抗战中统率了四十几万嫡系准嫡系军队,任何一个将领没有他那样多的部队,可是他并不打仗。日本投降后,他的部队东到东北,西到新疆,那些部队虽分到别的地区,但仍遥受胡宗南的指挥,当地的高级指挥官是不能指挥如意的。胡宗南不仅在抗战中毫无功绩可言,就是在十年内战中也没有显出什幺能耐,以黄埔学生相比较,讲学问能力不及范汉杰,讲“战绩”则比关麟征差得远,比杜聿明也不如些,但为什幺能掌握那样大权呢?同样一个原因,他是“浙江人”。

抗战以前,胡宗南的第一军近十几万人,军饷最多,装备最好,一个连有二百人,一个师几近三万,被认为蒋介石嫡系最精锐的部队。八年抗战中,胡宗南只派过一部份军队参加淞沪战役,结果几乎全军覆灭。从此以后,就缩在西北,从来没有打过仗。抗战到太平洋战争发生的四年中,只有苏联积极帮助中国,军火源源不断地从新疆运进来,绝大部份用于加强了胡宗南的部队,因为他驻扎在陕甘,担任封锁陕甘宁边区和准备进攻陕甘宁边区的任务,“近水楼台先得月”,用苏联援助中国抗日的军械弹药,对付中国共产党,这是蒋介石集团认为最得意的杰作!不担任抗战任务,而一天天坐大,就是黄埔军人也有很多人心中不服。关麟征曾说过“大概他政治上有办法”,甚至有人因他三十余岁不结婚而推断他“不能人道”,更因此推测与蒋介石有什幺“特殊关系”,这只能说是无稽之谈。关麟征说他“政治上有办法”,倒有几分道理,大家知道:“集中营”就是从西安创始的;而着名托匪叶青(即任卓宣,现在已是国民党中委)则是胡宗南的重要干部。在嫡系军人中,实施各项法西斯统治的血腥办法的,胡宗南是首屈一指。这也是胡宗南特别受蒋介石重视的主要原因。

在蒋介石的嫡系军人中,只有陈诚和胡宗南两人最得蒋介石信任,到日本投降时为止,能够不等通报直接进去见蒋介石的,除戴笠之外只有四个人,就是陈诚、胡宗南、孔祥熙、张群,此外则连何应钦都要通报后才能进去,不能直闯。陈诚和胡宗南两人因为干的是同一行,所以相互间矛盾很大,彼此都要发展自己的势力,常常互相攻讦。蒋介石就利用这一点以维持“最高的威严”,陈胡两人要争权,就必然互相竞赛:“谁对领袖更显得忠实”,“谁更尽心尽力于领袖的意图”。何应钦则利用这一点使陈胡二人都要拉拢他以加强自己一面的声势,而在蒋介石面前都不说何应钦的坏话,且进一步代何应钦说好话。直到一九四一年陈诚失去政治部长和三青团书记长职位时,何应钦与陈诚的关系才搞坏了。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五十六 杜僧明 周文育 侯瑱 侯安都 欧阳頠 黄法奭 淳于量 章昭达 吴明彻·李延寿
  列传第三十六 李安人 戴僧静 桓康 焦度 曹武吕安国 周山图 周盘龙 王广之·李延寿
  卷一百九·列传第四十七·脱脱
  卷一百八十四 表二十四·赵尔巽
  第十四回 抗清廷丹忱报国 屠扬州碧血流芳·蔡东藩
  卷之三百五十五·佚名
  卷之七百八十四·佚名
  ◎伪官可用,伪学生要罚·恽逸群
  ●温氏原序·温睿临
  卷六十六上上·郝经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五 宦者传二·纪昀
  一一三 复辟前后二·周作人
  秘书志卷第七·王士点
  卷十五·雍正
  礼一四·徐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集·杨香池

    或日:“子之《诗话》刊印未久,今又有第二集之编印,何子之不惮烦?度子之心。将欲以之求重于世乎?然而值兹枪与金钱兴妖作怪之时,即才智与著述胜子者,恐亦未必为世所重也,抑将以之勒成名山千秋大业乎?而古今之诗话,汗牛充栋,

  • 朱庆余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朱庆余,闽中人,一作越州人。名可久,以字行。宝历二年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曾客游边塞。 有《朱庆余诗集》。 宫词 朱庆余 寂寂花时闭院门, 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 鹦鹉前头不敢言。 朱庆余诗鉴赏 唐人

  • 卷四百六十八 元祐六年(辛未,1091)·李焘

      起哲宗元祐六年十一月盡是年十二月   十一月乙酉朔,太中大夫、守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劉摯為觀文殿學士、知鄆州。麻制以從摯所乞為辭。   工部言:「營造應納退材,當官量長闊徑厚,監脩或主管人就役兵限五日送受納

  • ●卷七。恩叙二·梁章钜

    乾隆四十五年二月十五日本处奏:内阁中书汪日章,在军机处行走五年,颇为勤慎,现在派出随营办事,亦能奋勉。恳将该员赏给臣福隆安所管之兵部,在额外主事上行走,俟有缺出,奏请补用。奉旨:知道了。二十四日本处奏:军机处满洲学习中书

  • 提要·金履祥

    【臣】等谨案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前编十八卷外纪一卷举要三卷元金履祥撰履祥字吉父婺之兰谿人从学於同郡王栢何基得朱子之传当宋末造尝上书献海道捣虚之策不用德佑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弗就闭户着书居仁山之下学者称为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二·佚名

    天顺三年夏四月壬子朔享 太庙○遣中官祭司灶之神○给草场牧马官军二千余员名口粮○巡抚宣府等处右副都御史王宇以达贼警急闻诏宣府官军骑操马匹再给刍菽半个月至四月十五日止○巡抚两广右佥都御史叶盛奏泷水县逍遥山

  • 卷之一百六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潘埙传·张廷玉

    潘埙,字伯和,山阳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授官工科给事中。性格刚决,弹劾无所回避。论判诸大僚王鼎、刘机、宁杲、陈天祥等人,多被皇上采纳。乾清宫遭火灾,潘埙向皇帝上疏说:“陛下登位九年,治理效果未实现,灾祥迭相出现。我

  • 宋纪十二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年(乙巳、465)·司马光

    宋纪十二 宋明帝泰始元年(乙巳,公元465年) [1]春,正月,乙未朔,废帝改元永光,大赦。 [1]春季,正月,乙未朔(初一),刘宋废帝刘子业改年号为永光。实行大赦。 [2]丙申,魏大赦。 [2]丙申(初二),北魏实行大赦。 [3]二月,丁丑,魏主如楼烦宫。 [

  • 食货五五·徐松

    务杂录水磨务【宋会要】水磨务,掌水硙磨麦,以供尚食及内外之用。东、西二务:东务在永顺坊,西务在嘉庆坊,开宝三年置。监官各二员,以三班内侍充,匠共二百伍人。又有大通门务,淳化元年置,监官一员。大中祥符二年,止以西内染院监官

  • 卷四·徐自明

      钦定四库全书宋宰辅编年录卷四   宋 徐自明 着仁宗乾兴元年【壬戌】六月癸亥丁谓罢相【自司徒兼侍中降授守太子少保分司西京】制曰上宰之司财成於百度大臣之举规正於四方其或履道有亏修身寡慎比周非类玷辱具

  • 論衡校釋卷第三·黄晖

      偶會篇   命,吉凶之主也,自然之道,適偶之數,非有他氣旁物厭勝感動使之然也。非有他氣感動,旁物厭勝也。厭讀作「壓」。   世謂子胥伏劍,注見逢遇篇。屈原自沉,注見書虛篇。子蘭、宰嚭誣讒,史記屈原傳:「令尹子蘭使上官

  • 继善篇 第一 凡四十七条·范立本

    子曰:“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尚书》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徐神翁曰:“积善逢善,积恶逢恶。仔细思量,天地不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还不报,时辰未到。平生作

  • 周书·无逸·佚名

    周公作《无逸》。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周公曰:「呜呼!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

  •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四卷·慧远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四卷隋净影寺沙门释慧远述上来第一教示三归趣入之始。自下第二教其中道趣入之终。于中初先法说以教。如因乳下喻说以教。法中有四。一许教趣入。二若我住下正教趣入。三我与无我性无二下结劝

  • 贾氏谈录·张洎

    又名《贾黄中谈录》《贾公谈录》。笔记。五代张洎撰。一卷。洎字思黯,后改偕仁,全椒(今属安徽)人。初仕南唐,任知制诰中书舍人。人宋为史馆修撰、翰林学士。淳化中,官至参知政事。是书为洎任南唐使臣朝宋时,记录宋左补贾黄

  • 癸巳孟子说·张栻

    宋张栻解《孟子》义理之书。凡7卷。书序称为《孟子说》,因书成于宋孝宗乾道九年 (1173年) 癸巳,故《四库全书》题《癸巳孟子说》。他书著录有称《南轩孟子说》或《孟子解》者,系著录者所题。本书与《癸巳论语解》为姊妹

  • 阿难同学经·佚名

    阿难同学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掘多比丘欲还俗,阿难启佛开示之,使之证果入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