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十九册 天命六年十一月

第二十九册 天命六年十一月

二十日,遗书海州参将曰:“著参将尔仍回海州驻尔衙门。令海州汉人居户住北关厢。倘房屋不敷,亦可住南城。著参将,分尔炮兵为三队。一队驻耀州,一队驻牛庄,一队与尔同住海州。耀州以北各屯之妇稚移入海州,耀州以南各屯之妇稚收於盖州。为何如此南北迁移。夫尔等勿思之,受苦仅此一冬。本欲今岁用兵广宁,但我国军士之户口已迁,且不及造房,故令尔等北迁。至於海州城内闲空衙门,令尔属下人看守,妥加收拾,以备诸贝勒往来歇宿矣。”

二十一日,巴岳特部蒙古男妇四十七人,携羊四十七只、牛三十六头、车二十六辆、马一匹逃来。

一日两次自广宁逃来蒙古人,共四十九人等,汗亲御衙门,宴所来之逃人。

自萨尔浒迁户至辽东,十一月初一日第一族始至,十二月初十日队尾终断。都堂、总兵官各赏银五十两、金三两。副将各赏银四十两和金二两。参将、游击各赏银三十两、金一两。

其备御各赏银二十两、金五钱。千总各赏银十两。管屯守堡各赏银五两。八贝勒家之辛者库牛录额真备御及千总等各赏银十两。老叟等各赏银三两。八旗巴牙喇旗额真各赏银三两。众军士各赏银二两。行赏时,分别有职之人,凡管束无能者、办事懒惰者,所给汉人管理不当者、酗酒者、贪污者俱行降职,至其所赏,当销者销之,当减者减之。於是,萨哈廉因管束无能未赏。真珠肯、乌什泰、斐雅达、托依禄及宁古钦、博济里之弟雅尔布、绰依吉喀、华克塔哈、乌拉之雅拉布、车车克等十人因管束无能,销银二十两,各赏十两。寿赖、马海、郭忻、阿勒朱泰、阿密达等五人当按备御之职赏赐,但因管束无能,故按千总衔各赏十两。叶赫之托博辉因贪财,未按备御衔赏赐,按千总衔赏十两。革伊郎阿备御之职。

二十二日,为迁移新城、靉河居民事致书曰:“凤凰游击:著将镇江、汤山、镇东堡、镇彝堡所属小屯城堡之人,皆携往萨尔浒。至双山有运盐直路,可遣清河人询问此路遣送之至其房屋皆放火焚烧。将新城之人迁往硷厂、一堵墙,命新城游击驻碱厂。以孤山为界,由此往南之房屋皆焚烧。将靉河之人迁往萨尔浒处。将伊兰博里库、双山、中固所属之人,皆视青苔峪 岫岩之容量移入,房屋皆放火焚烧。每牛录留甲士五人,居新城牧马。”

二十二日,汗降书谕曰:“前曾谕令诸申人、汉人同居一屯,粮则共食,共以草料喂养牲畜。诸申人不得欺压汉人,勿得抢夺汉人诸物。倘如抢夺侵害,汉人来诉,则治罪。汉人尔等亦勿得无中生有捏造浮言。倘捏造浮言,经双方事主当面对质,确系伪造,则从重治罪也。诸申、汉人皆为汗民。汗以金口教诲诸申和汉人皆为一体,中正为生。若有不从,违背此言而犯罪者,则罪必加重,咎由自取之。诸申、汉人不得糜费或买卖粮谷,倘知有买卖者等,则必治罪。开粮窖时,诸申、汉人合开。汉人、诸申每月每口给粮汉斗四斗。”

二十三日,致书镇江、汤山、凤凰、镇东堡、镇彝堡五处居民曰:“清河以北,三岔以南,沿边皆有诸申人居住,远者七、八里,近者一、二里。居有房舍、粮欲俱全、草木丰足且田土肥美。尔等往居彼处,将坐食其粮,粮谷草木丰足,诸物具备。春耕时,边外之地亦可耕种。欲耕边内之地,则三岔、会安堡、抚顺、东州、马哈丹、山羊峪等地,可任意耕种之。倘不愿迁往彼处,则镇江、汤山之人,移至威宁营;凤凰、镇东堡,镇彝堡之人,移至奉集堡。房则同住,粮则共食,若有不足,由汗仓拨给仓粮。估计粮亦足食,田亦足耕,勿庸尔等出价购买。”

二十三日,卯时,遣达尔札阿哥属下一人往阿敏贝勒处。由清河来献麅子八只。秦游击以擅自用刑杖人,治其罪、罚银二十两。

二十四日,赏蒙古二人自广宁逃来。

斋赛贝勒以车百辆前来乞粮,遂按百辆车给米百石。其本人又以车三辆乞些什物。汗及八贝勒,即给与柜九个、竖柜二个、酒二瓶、梨七百个、枣四斗、葡萄四斗、稻米一石、黍米一石、稗米二石,遣之。

蒙古巴岳特部色楞贝勒属下十户逃来。是史,又有蒙古三人,自广宁逃来。

二十五日,降书谕各台站曰:“明人之法即敌人进入,头台之人,疏而不觉,不发炮,不燃号烟,则他台之人虽知敌进,亦不发炮,不燃号烟。无论何台人发现敌至,即行放炮,举纛击牌。不化边外边内,见敌一、二百,则举一纛,放一炮,缓击云牌,夜间,则燃一号烟。倘有一、二千人,则举二纛,放二炮,急击云牌,夜间,则燃二号烟。倘有万馀人,则纛尽举,炮连放,云牌连击,夜间,则烽火全燃。见敌兵进入之时,当即句各台人报警,各台人均照首先受敌之台人举纛、放炮、击云牌和燃烽火,以使国人知之。报警一次后,仍未见敌之台人,勿再妄行放炮。其见敌之台人,仍须放炮,击牌勿绝,夜则燃烽火。敌进何处凡所见之台人,亦放炮以应,我军可闻炮声往

寻之。不然,胡乱放炮,则难知敌在何处。不举纛,不击去牌,台人不放炮,仅由城堡之炮酌放之闻其声岂不以为乱战耶?”

二十六日,汗降书曰:“总兵官、副将,著尔等以所得赏赍之金,自制顶子。至於参将和游击、备御以上各官,各以纸包金并附文,送交各贝勒,由各贝勒之工匠制给。”

二十七日,谕曰:“我自来辽东察得,凡派官差,皆不按男丁计数,而按门计数。如按门计数,或一门有四五十男丁,或一门有百馀男丁,或一门有一二男丁。如此按门计数,富者行贿可以豁免;贫人无财而常弃工。我不行尔等之制。初我颁行之制,不准诸贝勒大臣取财於下人,无论贫富皆以男丁计数。每二十男丁抽一人从军,居於汗城,如若有事,以供差使。倘遣他人,恐费财货。若有急事,则十人出一人服役。非急事则百人出一人服役。百人以下,十人以上者,视事之缓急而摊派之。政法清明,蒙天眷祐。凡人群之祸,不自外来,皆由自出。昔桀帝、纣王、秦二世、隋炀帝、金帝完颜亮,皆嗜酒贪财好色,不为国劳,不修国政,故所创基业因其无道而败也。尔明万历帝,政尖不明,纵容太监歙取民财。众官亦效法其帝,搜刮民财。奸诈之富人行贿可以豁免;正直之贫民因无财而陷於若难。内政不修治,反妄千界外他国之事,倒置是非,妄加剖断,上天遂谴之,以明帝河东之地界我。明帝所忧者,乃此也。天既眷我,授以土地,倘我不以天意治理,恐受天责。所谓治者,乃此也。汗所耀用之官员,凡汗赏赐洋常所得之物,当明

取之,不得暗取於下人。善者因过失而获罪,不令辞退。”

巴岳特部色楞贝勒属下蒙古男四人、女二人,携马十匹逃来。

得辽东后,本欲设诸申官员管理,但恐尔等因与新附之民语言不通而受劳苦,故令汉官管理之。前辽东城官员遣人索取马库瓦勒赛、古河人之财物,遣往之人遂被地方人所杀。为此遣兵诛杀彼等。再者,镇江之人执我所设之游击献毛文龙。长山岛之人亦执我人送往广宁。因此剿杀镇江长山岛之人。此四处之人皆因汉官索财,不堪其扰不来上告,遂起作乱未能得逞。嗣后,因渡镇江片来作乱不息,故令镇江、宽、甸、靉河三处

人户迁移。若无此乱,此亚冬时节迁移户口者,实岂易耶?尔等未肇事地方之人,可试观我抚养国人之好恶情形。我既抚养尔等,则图感恩效力。所任官员庸劣,则来上告,以降其劣,

简贤良者代之。据闻河东之人逃往河西告曰:诸申人并不虐待我汉人,而我汉官却贪财害人等语。由河西逃来之人皆傅此言。闻其言,数点河东人之男丁,均匀分给诸申、汉官管理。汉官索财乎?诸申官索财乎?其违背我言勒索财物、扰害国人之官员,必贬谪之。其不违我言中正贤良之官员,必擢升之。如有不愿归汉官而愿投诸申官谋生者,速来可也。

著沿边所居堡、城、台人、妥为守门。敌人为诱取我堡、城、台、佯作我人,以一半人败退回射,另一半人上前驱射,袭取堡、城、台之例甚多。须加谨慎,勿中敌人佯称逃人之奸计。

斋赛贝勒遣使三人斋书来告:察哈尔以兵助明前来抢掠。

遗书前往戍守之杨古利、巴都里二大臣曰称:“著分先后前往之诸大臣为三分,巴都里、杨古利各往耀州、牛庄。从所往之兵丁中,选精兵良马,率二千往耀州,率二千兵往援牛庄地方兵,率三千兵往援海州地方兵驻守。河彼岸精兵少,恐有抢掠,务严加管束。若饲养军马之官豆不足,可给以粮。”

降书谕众汉人曰:“著二十人抽一人从军。其从军之人驻於汗城,有事即差遣之。倘差派他人,恐索取财物。著尔等於二十丁内选一从军之人送来。百人中选百长一人,前来引见,以酌情委任。”

二十八日,遗书率兵前往镇江之阿敏贝勒曰:“命所往之兵丁於新城饲马,并妥为探察彼方之消息,恐其已修城濠捏称未修。经探察若果然未修城濠,则备办盾车,并令跟身之子足击铁脚齿,取应取之地。总之,当由前往之贝勒相机而行之。又闻有人户立寨於汤山北峰等语。不论立寨於何山峰、尽剿杀之。将新城靉河之户移至萨尔浒。恐敌哨探来伏於坏新城地方之高山上,尔等先行查山,而后沿山巅设哨卡。”

阿布泰舅率兵千人往蒙古沿边戍守。

谕沿边居民曰:“凡擒得敌探来献者,赏之。”

二十九日,汗降书谕抚顺额驸曰:“一旦迁户之人食粮告尽、即於沿途各屯徵粮食之可也。”

喀尔喀囊怒克贝勒属下蒙古夫妇,携马五匹逃来。

三十日,汗降书谕曰:“任何人不得拆毁庙宇,不得於庙院内拴击马牛,不得於庙院内便溺。有违此言,拆毁庙宇,拴击马牛者,见即执而罪之。”

猜你喜欢
  列传三·薛居正
  卷一百十六·国语解·国语解·脱脱
  卷一百八十五 表二十五·赵尔巽
  公平第十六·吴兢
  ●卷四十三·徐梦莘
  班马异同卷十一·倪思
  卷之一百二十四·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三十四·佚名
  卷之一百三十八·佚名
  卷之五百五十三·佚名
  李贞佐传·张廷玉
  卷六十八·杨士奇
  卷一百四十二·雍正
  二年·佚名
  三十二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尹济翁·唐圭璋

      济翁字磵民,庐陵人。   木兰花慢   寄朱子西   渺渺怀芳意,苦对景、可怜生。记燕外莺边,柳深竹嫩,度密穿青。如今淡烟细雨,正午窗半梦酒初醒。乐事怎堪重省,起来一饷愁萦。   悠然又把酒壶倾。摆不动离情。想闲

  • 提要·姚合

    《极玄集》二巻,唐姚合编。合有诗集已著录。合为诗刻意苦吟,工于点缀小景。搜求新意而刻画太甚,流于纎仄者亦复不少。宋末江湖诗派皆从是导源者也。然选録是集乃特有鉴裁,所取王维至戴叔伦二十一人之诗,几一百首,今存者凡九

  • 卷一百十三·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十三省掖类五言律晩出左掖        【唐】杜 甫昼刻传呼浅春旗簇仗齐退朝花底散归院柳边迷楼雪融城湿宫云去殿低避人焚諌草骑马欲鸡栖春宿左省         杜 甫

  • 和燕公岳州山城·张说

    赵冬曦为吏恩犹旧,投沙惠此蒙。 江边悠尔处,泗上宛然同。 访道精言合,论经大义通。 鸣琴有真气,况已沐清风。

  • 僭伪列传二·薛居正

    刘守光,深州乐寿人也。其父仁恭,初随父晟客于范阳,晟以军吏补新兴镇将,事节度使李可举。仁恭幼多智机,数陈力于军中。李全忠之攻易、定也,别将于晏围易州,累月不能拔,仁恭穴地道以陷之,军中号曰“刘窟头”,稍迁裨校。仁恭志大气

  • 杨..传·张廷玉

    杨瞡,合肥人,本为儒家子。以管军万户的身份跟随太祖攻下集庆被晋升为总管。攻下常州,被晋升为亲军副都指挥使。随军攻下婺州,迁升枢密院判官。又随军伐汉,因功提升为湖广行省参政,移守江陵。进攻湖南蛮寇,驻军三江口。又因招

  • 中庸章句或问通证·张存中

    元 张存中 撰章句序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书大禹谟传十章诗曰矫矫虎臣是也泮水明明鲁侯克明其徳既作泮宫淮夷攸服矫矫虎臣在泮献馘【古获反】淑问如臯陶在泮献囚【矫矫武貌】传十一章至十七章素按汉书

  • ●三、经学昌明时代·皮锡瑞

    《史记 儒林传》曰:“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

  • 卷一·胡彦升

    钦定四库全书乐律表防卷一原任知县胡彦升撰度律上尔雅释噐律谓之分【律管可以分气】周礼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隂阳之声以为乐噐【阳声属天隂声属地天地之声布于四方为作也故书同作铜郑司农云阳

  • 大司马·佚名

    大司马的职责,负责建立有关诸侯国的九项法则,以辅佐王成就诸侯国的政治。制定诸侯国的封域,以正定它们的疆界;为诸侯国设立仪法、辨别[君臣的]尊卑之位,以明确诸侯国[君臣的]等级;进用和荐举贤能有功的人,进用和荐举贤能有功

  • 卷六·佚名

    △离世间品第六尔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乐远离行。承佛威力从坐而起。於大众中为诸菩萨说阿兰若行。普告一切诸菩萨言:出家菩萨住阿兰若。应作是念。以何因缘远离世间。修阿兰若清净妙行。诸佛子等。一心谛听。我承

  • 卷四·佚名

    复次粗坚园南二十由旬有粗坚地。纵广正等二百五十由旬。周匝千由旬。有百一种采绘严饰清净柔软。其地中间有四宝台间错庄严。天曼陀罗华散布其地。道路长二十由旬。阔半由旬清净严饰。华果树林衣服音乐庄严等树一一具

  • 致满智书(四通)·太虚

    一满智法师览:得各来函、知院内座下力任维持,殊慰!惟经费摇动,终以为虑。昨访旭东,亦力任函渝,于省方经费先行筹垫,必可恢复;而渝方经费,则当请潘、白诸公设法维持也。院内充实教材,当减汉文而加藏文,方符名实,希注意筹及!晓西居士

  • 佛说圣观自在菩萨梵赞·佚名

      宋 法贤译  大明太宗文皇帝御制观音赞  大圣自在观世音  百千万亿应无尽  神通无碍无所住  大慈大悲愍众生  六根互用智慧深  闻思修入三摩地  济度随机而显现  有如一月印千江  一江有月一

  • 佛说决罪福经卷上·佚名

    明师守□□□□□□□□□□□□□□自济度命应早□□□□□□□□□□□□命也。天之精人之命也。□□□□□寿也。益烧香然灯为益。寿命施□□□□□彩幡五丈三枚。自上名字著幡上。所以五丈者。用人犯五戒有五罪故

  • 叙·野竹福慧

    嘉兴大藏经 嵩山野竹禅师录嵩山野竹禅师语录叙吾乡野竹和尚行道滇南迤东西法乳殆遍最后泊会城憩嵩山寺追余自戊戌腊底与师晤于沙桥百万众中庚子春自绝域旋复握手昆池非剑戟丛中则通都大郡或曰贵耳贱目者世缘太炽何由

  • 老子注·王弼

    又名《老子道德经注》、《玄言新纪道德》。二卷。魏王弼撰。王弼之注《老子》,原“不分道、德而上下之,亦无篇目”(熊克跋语)。今本二卷八十一章的体例系受河上公本影响,其定型亦当在唐以后。此书在当时已为何晏激赏,西晋

  • 永嘉证道歌·玄觉

    一卷。又作《永嘉真觉禅师证道歌》、《证道歌》。唐代永嘉玄觉撰。全文247句,大多为七言,共1814字,为古体诗形式。或4句、或6句一解,共分51解。约作于唐神龙元年(705)。作者认为人人都有如来藏佛性,如能识得,即得解脱,如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