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

△离世间品第六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乐远离行。承佛威力从坐而起。於大众中为诸菩萨说阿兰若行。普告一切诸菩萨言:出家菩萨住阿兰若。应作是念。以何因缘远离世间。修阿兰若清净妙行。诸佛子等。一心谛听。我承佛力。今为汝等分别演说阿兰若行。诸菩萨言:善哉大士。为我等辈及未来世求菩提者,唯愿说之。我等乐闻。是时乐远离行菩萨告诸大众。一切世间多诸恐怖。出家菩萨为厌世间种种恐怖。舍离父母及诸眷属。住阿兰若修远离行。云何名为种种恐怖。或有菩萨而作是念。我为恐怖。一切烦恼从我生故。或有菩萨。而说我所是为恐怖。一切烦恼我所生故。或有菩萨。而说七慢是为恐怖。起种种慢不敬善人故。或有菩萨。以彼三毒而为恐怖。造无量罪堕恶道故。或有菩萨。以彼五欲而为恐怖。耽著世乐堕八难故。譬如世间有七步蛇。若害人时毒力炽盛。出过七步即便命终。一蛇毒力尚能损人。何况五蛇共为伤杀。毒力转盛命难得全。世间五欲亦复如是,一一欲乐各能引起八万四千微细尘劳。迷惑愚夫令堕地狱饿鬼畜生及馀难处受大苦恼。何况具足贪著诸尘。如恒河沙无数诸佛。出兴於世说法教化。隙光迅疾终不得见。常在恶道犹於自家。处无叚中如戏园观。过去有佛。欲令众生厌舍五欲。而说偈言:

譬如飞蛾见火光,以爱火故而竞入。不知焰炷烧然力,委命火中甘自焚。世间凡夫亦如是,贪爱好色而追求。不知色欲染著人,还被火烧来众苦。

譬如群鹿居林薮,食於丰草而自养。猎师假作母鹿声,寻声中箭皆致死。世间凡夫亦如是,贪著种种可意声。不知声能染著人,还受三涂诸苦报。

譬如蜜蜂能飞远,游於春林采众花。为爱醉象颊上香,象耳因之而掩死。世间凡夫亦如是,爱著一切受用香。不知香能染著心,生死轮回长夜苦。

譬如龙鱼处於水,游泳沈浮而自乐。为贪芳饵遂吞钩,爱味忘生皆致死。世间凡夫亦如是,舌根躭味以资身。杀佗自活心不平,感得三涂极重苦。

譬如白象居山泽,自在犹如师子王。欲心醉乱处昏迷,追寻母象生贪染。一切凡夫亦如是,趣彼妙触同狂象。思爱缠绵不休息,死入地狱苦难量。

世间男女互贪求,皆由乐著诸色欲。人天由此被缠缚,堕坠三涂黑闇中。若能舍离贪欲心,住阿兰若修梵行。必得超於生死苦,速入无为常乐宫。

或有菩萨。以贪多财而为恐怖。自己财宝恒求积聚而不受用。何况能施贫乏众生。於己财宝深生贪著。於佗财宝欲令损减。以是因缘。命终之後堕大地狱受无量苦。如是苦报。名为第一正感之果。从地狱出受畜生身。身常劳苦。水草不足。经多时中酬损他财。如是众苦。名为第二正感之果。受是罪已生饿鬼中困饥渴苦。无量千劫不闻浆水饮食之名。其咽如针其腹如山。纵得饮食随变为火。如是苦身。名为第三正感之果。毕是罪已来生人间。贫穷下贱为他所使。於诸财宝所求难得。於一切时而不自在。如是馀报名相似果。一切菩萨分明知见如是因果。常生恐怖欲求解脱。由是恐怖远离眷属住阿兰若。或有菩萨。以渴爱心而为恐怖。於诸未得一切财宝。日夜追求生渴爱故。或有菩萨。我我所见而为恐怖。为诸烦恼作依止故。或有菩萨。以诸法见而为恐怖。与所知障作依止故。或有菩萨。六十二见而为恐怖。入邪见林难出离故。或有菩萨疑为恐怖。於真正法生疑惑故。或有菩萨。以彼断见而为恐怖。执无後世拨无因果。生大邪见入地狱故。或有菩萨。以彼常见而为恐怖。执五趣身恒常决定。随善恶业无变易故。或有菩萨。以彼嫉妒而为恐怖。不耐佗荣怀恶心故。或有菩萨。常以掉举而为恐怖。心不寂静生散乱故。或有菩萨。以不信心而为恐怖。如人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得。无信手者虽遇三宝无所得故。或有菩萨。以彼无惭而为恐怖。内无羞耻常造诸恶。业障无明难见佛故。或有菩萨。以无愧心而为恐怖。外无羞耻弃恩背德。生死轮回堕三涂故。或有菩萨。以忿恨等而为恐怖。能损自佗互为怨结。於多劫中障佛道故。或有菩萨。以彼忘失而为恐怖。於所闻法不能忆持。忘失文义增愚痴故。或有菩萨。乃至一切不善黑业而为恐怖。何以故?一切不善是生死因。轮转三界不得出离。於是无量无边恐怖。皆能障碍出世胜法。或有菩萨。以五种盖而为恐怖。五种烦恼覆盖菩萨菩提心故。或有菩萨。以憎恶心而为恐怖。於诸众生无怜愍心。修菩提行多退转故。或有菩萨。以破戒垢而为恐怖。污秽圣法难得果故。或有菩萨。以彼忧恼而为恐怖。妄想炽然失善业故。或有菩萨。以恶作心而为恐怖。於所修善生追悔故。或有菩萨。而说狂醉是为恐怖。不识善恶无尊卑故。或有菩萨。以非时死而为恐怖。不住正念归无常故。或有菩萨。以妄语业而为恐怖。生生世世所有言说。一切众生不信受故。或有菩萨。以四颠倒而为恐怖。由四颠倒轮回生死。起烦恼业不求佛故。或有菩萨。而说恶友是为恐怖。随不善友造恶业故。或有菩萨。以五蕴魔而为恐怖。是五蕴身从烦恼生。生已即起无量烦恼。因诸烦恼造不善业。由诸惑业堕大深坑。以是因缘而生恐怖。或有菩萨。以烦恼魔而为恐怖。大小烦恼能续生死。退菩提心堕恶道故。或有菩萨。厌患死魔而为恐怖。发菩提心未得不退。身坏命终生退转故。或有菩萨。以诸天魔而为恐怖。天魔眷属充满欲界。障修道人退菩提故。或有菩萨。以无记心而为恐怖。於诸善法不能进修。空过长时退善业故。或有菩萨。以彼八难而为恐怖。堕八难者从冥入冥。生死长夜难遇明故。或有菩萨。观彼地狱而为恐怖。一堕地狱经无量劫。受大苦恼。难解脱故。或有菩萨。观畜生道而为恐怖。傍生界中受愚痴报。经无量劫难出离故。或有菩萨观饿鬼道而为恐怖。於恒沙劫受饥渴苦。难可值遇佛法僧故。或有菩萨。想欲界生而为恐怖。烦恼杂起造诸恶业堕三涂故。或有菩萨。以彼色界而为恐怖。有覆烦恼能障定故。或有菩萨。以无色界而为恐怖。三界之中最为寂静犹如涅槃。有情妄执而为究竟。劫尽命终堕地狱故。或有菩萨。数数生死而为恐怖。生邪见家难出离故。或有菩萨。厌离生死而为恐怖。死此生彼常受苦恼。障菩萨行求涅槃故。或有菩萨。以世间语是为恐怖。心常散乱妨善业故。或有菩萨。以心意识而为恐怖。所缘行相不可知故。若在俗家由斯恐怖。昼夜相续扰乱善心不能证得无恐怖法。过去菩萨住阿兰若。皆能证得无恐怖法。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来菩萨住阿兰若。悉皆当得无恐怖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在十方诸大菩萨住阿兰若断一切障。得无恐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汝等当知。随应修学三世菩萨。摄念身心住阿兰若。调伏妄想永无恐怖。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出家菩萨住阿兰若。当作何业作何等念。日夜常作如是思惟。世间所有一切恐怖皆从我生。一切恐怖著我生故。一切恐怖我为根本故。一切恐怖我爱生故。一切恐怖我想生故。一切恐怖我见生故。一切恐怖我为住处。一切恐怖因我生故。一切恐怖分别生故。一切恐怖烦恼生故。一切烦恼我爱生故。若我住在阿兰若处。不能舍离我我所执。不应住是阿兰若中。不如还住白衣屋舍。何以故?若有我想不应住止阿兰若处。若有补特伽罗相者,不应住止阿兰若处。若人具有我我所执。不应住止阿兰若处。若有法见不应住止阿兰若处。若有具此四颠倒执。不应住止阿兰若处。汝等谛听。若有修行作涅槃相。不应住止阿兰若处。何况更起诸烦恼相。汝等谛听。若有不著一切法相。应当安住阿兰若处。是名当坐无著道常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若心调柔无有诤论。应当安住阿兰若处。於世因缘都无所著。应当安住阿兰若处。於色声香味触等法无依止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於一切法有平等见。应当安住阿兰若处。於四威仪能调自心。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能舍一切诸恐怖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诸佛子等。以要言之。於诸烦恼得解脱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若得成就涅槃因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能善修行四无垢性。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若有少欲能知足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具足多闻有智慧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若能修行三解脱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永断能缚烦恼结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能审观察十二因缘。应当安住阿兰若处。所作已办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舍诸重担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证悟真如深妙理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汝等当知。阿兰若处种种药草。大小树木生阿兰若。曾无恐怖亦无分别。菩萨摩诃萨住阿兰若亦复如是,观自身心犹如枯树。墙壁瓦砾等无有异。於一切法无有分别。我观身心犹如幻梦。中无有实。念念衰老。其息出已更不复入。由善恶因随业受报。是身无常速起速灭。是身虚假终不久停。如是身中无我我所。无有情。无命者,无养育者,无士夫者,无补特伽罗者,无作业者,无童儿者,如是等相本来空寂,犹如虚空。亦如泡沫。常应念念作如是观。一切恐怖皆得解脱。如彼树木无有恐怖。时诸菩萨得大安乐无畏坐处。是名菩萨住阿兰若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出家菩萨住阿兰若。昼夜相续应如是观。是阿兰若。善能修习四无垢性安乐之处。是阿兰若。善能修习知足之处。是阿兰若。於诸烦恼得解脱处。是阿兰若。具足多闻智慧之处。是阿兰若。伏断烦恼所知障处。是阿兰若。能入三种解脱门处。是阿兰若。善能证得八解脱处。是阿兰若。善能观察十二缘处。是阿兰若。善能断除业障之处。是阿兰若。能得初果预流之处。是阿兰若。能得第二一来果处。是阿兰若。能得第三不还果处。是阿兰若。得第四果阿罗汉处。是阿兰若。证得辟支佛果之处。是阿兰若。已办所作得自在处。是阿兰若。舍诸重担得轻安处。是阿兰若。证得二空真如之处。是阿兰若。能修证无量大慈心处。是阿兰若。修证无量大悲心处。是阿兰若。能善修习喜无量处。是阿兰若。善能修习舍无量处。是阿兰若。能发菩提心处。是阿兰若。菩萨修持到十信处。是阿兰若。复次进修到十住处。是阿兰若。展转增修到十行处。是阿兰若。展转修行十回向处。是阿兰若。善能修习四善根处。是阿兰若。修行六度波罗蜜处。是阿兰若。修行初地至十地处。是阿兰若。证得六根清净之处。是阿兰若。善能证得天眼通处。是阿兰若。得天耳通及宿住智、生死智、明神境他心如是通处。是阿兰若。有惭愧处。是阿兰若。不放逸处。是阿兰若修五根处。是阿兰若。证得无量无边三昧之处。是阿兰若。能得恒沙陀罗尼门证自在处。是阿兰若。悟无生忍。是阿兰若。永出三界断生死处。是阿兰若。得不退转。是阿兰若。降伏一切众魔怨敌。销除业障见佛闻法。如是之处。是阿兰若。得佛不共最上法门。是阿兰若。修习戒蕴清净之处。是阿兰若。出生无漏三摩地处。是阿兰若。能生般若证解脱处。是阿兰若。能生解脱知见之处。是阿兰若。得三十七菩提分法。是阿兰若。善能修摄十二头陀。是阿兰若。智能分别谛理住处。是阿兰若。永离有漏五蕴生处。是阿兰若。能得解脱十二入处。是阿兰若。永离有漏十八界处。是阿兰若。微妙观察十八空处。是阿兰若。容受一切诸法空处。是阿兰若。增长十善法生之处。是阿兰若。增长坚固菩提心处。是阿兰若。三世诸佛赞叹之处。是阿兰若。一切菩萨恭敬赞叹。如是之处。是阿兰若。毗婆尸佛於尼俱陀树下成道。是阿兰若。尸弃如来於尸利沙树下成道。是阿兰若。毗舍如来阿尸娑多树下成道。是阿兰若。俱留孙佛无忧树下成等正觉。是阿兰若。俱那含牟尼如来优昙树下成等正觉。是阿兰若。迦叶如来婆陀树下成等正觉。是阿兰若。释迦如来於毕钵罗树下成道之处。汝等当知。阿兰若处有如是等无量无边功德胜利。尔时乐远离行菩萨为诸大众。而说偈言:

出家菩萨住兰若,当作何念及何业。世间所有诸恐怖,皆从我见我所生。若能断除我我所,一切恐怖无所依。若有能执我见心,毕竟不成菩提道。

涅槃常住皆无相,何况烦恼非法相。不著诸法及众生,心无诤论修正念。四威仪中调伏心,应住兰若常寂静。能断烦恼心知足,住於兰若空寂舍。

入三解脱无相门,住於兰若离尘垢。能观十二因缘法,四谛二空真妙理。世间八法不倾动,如是大士住兰若。能观自身如枯木,亦如水沫及幻梦。

不著二边平等相,如是萨埵住兰若。罪业缠缚无常身,本来虚假元无实。我法二执及罪相,於三世中不可得。自身他身无有二,一切诸法亦如是,

谛观法性无去来,如是菩萨住兰若。栴檀涂身及赞叹,以刀屠割并骂辱。於此二人无爱憎,如是菩萨住兰若。出家乐住阿兰若,昼夜应作如是观。

阿兰若处真道场,一切如来成正觉。阿兰若处妙法空,出世正法之所生。阿兰若处圣所尊,能生三乘圣道故。阿兰若处圣所宅,一切圣贤常住故。

阿兰若处如来宫,十方诸佛所依故。阿兰若处金刚座,三世诸佛得道故。阿兰若处涅槃宫,三世如来圆寂故。阿兰若处大慈室,菩萨住此修慈故。

阿兰若处是悲田,三世诸佛修悲故。阿兰若处六通室,菩萨於此游戏故。阿兰若处大无畏,能断一切恐怖故。阿兰若处三摩地,诸求道者得定故。

阿兰若处陀罗尼,诸持咒人神力故。阿兰若处善法堂,增长一切善法故。阿兰若处菩提室,菩萨修道得忍故。若欲永超三界苦,菩提涅槃当修证。

遍周法界利群生,应居兰若菩提室。所修六度四摄法,回施三有及四恩。自他俱入甘露城,同证一如真法界。

尔时乐远离行菩萨摩诃萨。为诸大众说是法已,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为大众及未来世求佛道者,分别演说阿兰若处殊胜功德。利益安乐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趣向菩提正真觉道。汝所成就无量功德。千佛共说不能穷荆尔时会中智光菩萨。无量阿僧祇菩萨大众。闻阿兰若最胜功德。即得闻持陀罗尼门。无量众生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得不退转。千亿众生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厌身品第七。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我等既悟出家菩萨摩诃萨。厌离世间住阿兰若。调伏其心修无垢行。然此菩萨住空闲处。自於是身应作何观。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为众生起大悲心。请问如来入圣智观妙行法门。汝当善听。今为汝说。唯然世尊,愿乐欲闻。善男子,出家菩萨住阿兰若。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四威仪中微细观察。是有漏身三十七种不净秽恶。是不可爱。是不坚牢。当观此身犹如坏器。外以杂彩金银七宝巧饰庄严。内以粪秽种种不净填塞充满。两肩担负随途而行。其有见者皆生爱乐。不知器中盛满不净。有六黑蛇常在此器。一蛇随动。器即破坏。毒害臭恶。竟无所堪。世间之人庄严其身。如彼彩画盛不净器。贪瞋痴三名为心玻风黄痰癊名为身玻内外六病能害身心。如彼六蛇居於器内。一一蛇动。器即破坏。一一病发。身即无常。善男子。出家菩萨处於空闲观察是身。名为第一不净观相。出家菩萨於日夜中又观自身。臭秽不净犹如死狗。何以故?彼身亦是父母不净为生缘故。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蚁子台安住众蚁。时有白象来至台边。以身触台台即崩碎。善男子,此台所谓五蕴之身。白象是为琰魔罗使。身归後世如象坏台。出家菩萨又观自身。而作是念。我今此身从顶至足。皮肉骨髓共相和合以成其身,犹如芭蕉中无实故。出家菩萨又观自身无有强力。皮肉薄覆如涂附墙。亿万毛发如草生地。微细风大出入毛孔。谁有智者当乐此身。刹那刹那衰败转故。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养毒蛇而取其害。我今虽以饮食衣服资长是身。而不识恩。毕竟还令堕於恶道。出家菩萨又观自身。譬如怨家诈作亲友伺求其便而将毒药断彼命根。我身如是本非真实。终致无常非圣爱故。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水上泡。虽复妙好琉璃珠色。刹那因缘起灭无恒。有为念念不久住故。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乾闼婆城虽现相状而不实有。今者我身亦复如是。出家菩萨又观自身犹如影像。我身亦尔虽有非真。出家菩萨又观自身。譬如外国强盛怨敌。今者我身亦复如是,烦恼怨敌侵掠善根。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朽舍宅虽加修葺当必崩坏。我身亦尔。虽加爱念当必无常。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近怨国城邑人民常怀恐怖。今者我身亦复如是,於念念中畏无常怨。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无量薪为火烧爇。然是猛火曾无厌足。我身亦尔。以贪爱火烧五欲薪。其心增长亦复如是,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新生子慈母怜愍恒加守护。我身亦尔。若不守护病之身心。即便不能有所修证。出家菩萨又观自身。本性不净譬如有人厌患炭色。设诸方便以水洗之。经无量时黑色仍旧。乃至炭尽终无所益。我身亦尔。有漏不净。假使海水尽未来际洗之无益。亦复如是,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油沃薪以火焚烧。又遇大风势不可止。是身亦尔。名五蕴薪。沃贪爱油纵瞋恚火。愚痴风力无有休息。出家菩萨观於自身犹如恶疾。四百四病所住处故。亦如大肠。八万四千虫所住故。是无常处。出息不还即无常故。亦如非情。神识易脱同瓦石故。亦如河水。刹那前後不暂住故。亦如压油。於一切事受劳苦故。无所依者,犹如婴儿失父母故。无救护者,犹如虾蟆蛇所吞故。如穴无底。心心所法不可知故。恒不知足。於五欲乐心无厌故。恒不自在。断常二见所系缚故。不生惭愧。虽蒙养育弃舍主故。亦如死尸。於日夜分近灭坏故。唯受诸苦。於一切处无真乐故。为苦所依。一切众苦依身住故。如空聚落。於是身中无主宰故。毕竟空寂。遍计所执妄构画故。如谷中响。皆是虚妄所显现故。亦如船舶。若无船师即漂没故。亦如大车运载财宝。何以故?乘於大乘到菩提故。善男子,出家菩萨。日夜观察非不爱惜如是之身。欲令众生出生死海到彼岸故。

尔时世尊说是法已,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修如是行。此则名为出家佛子所观法要。若有佛子发菩提心。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阿兰若。修习如是三十七观。亦教佗修如是法要。解说书写受持读习。远离一切我我所执。永断贪著五欲世乐。速能成就不坏信心。求大菩提不惜躯命。何况世间所有珍宝。现身必得究竟成满一切如来金刚智樱於无上道永不退转。六度万行速得圆满。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会中八万四千新发意菩萨。深厌世间得大忍力。不复退转於无上道。百千婆罗门发菩提心。成熟信根得不退转。三万六千善男子善女人。远离尘垢得法眼净。

猜你喜欢
  诣如来品第九·佚名
  跋·佚名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追念我的师父——印光大师·印光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九·玄奘
  重订憨山禅师八十八祖道影传赞目录·德清
  卷第十二·佚名
  顯揚聖教論卷第九·欧阳竟无
  无门慧开禅师语录·慧开
  法华义疏卷第四·吉藏
  佛教西来玄化应运略录·宋真宗
  起信论海东疏刊行序·元晓
  摄大乘论释 第九卷·世亲
  卷第三十二·志磐
  卷第五·佚名
  卷第一·德清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折·佚名

    (丑扮店小二上,诗云)别家水米和匀搅,我家水多米儿少。若到我家买酒来,虽然不醉也会饱。自家是个开店的。我这店唤做三家店,又唤做黑石头店。这两头的两个店,都是小本钱客商的下在里面,那大本大利的都在我这店里安下。今日天

  • 存家诗稿卷八·杨巍

    明 杨巍 撰排赋过十八盘山并州愁作客况复渡桑干去国几千里登山十八盘兵戈今未息道路古来难落落悲双鬓迢迢愧一官乡书过塞少节序向花残海上园庐在归欤赋考槃贺冯长史新居十载逰梁苑秋来始定居官贫无锦绮屋满尽图书渐

  • ●卷二·黄遵宪

    竭民膏血造浮屠,佞佛甘称三宝奴。匹马出宫偷祝发,上皇尊号半僧徒。自钦明时,佛法东来,苏我马子首信之。推古以还日崇尚,至圣武自称三宝奴,后祝发为沙弥胜满,是为天皇披剃之始。至花山天皇信右大臣兼家之言,夜潜出宫,至花山元庆

  • 三集卷十七·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十七古今体六十八首【壬午一】壬午元旦午门曙色集缨簪首祚朝正黼座临资始春台当咢布勑几寰海厪怀任特悬初复鎛钟制应律欣闻太蔟音【大乐钟磬新具特悬黄锺之宫既於

  • 卷十七·韩淲

    钦定四库全书 涧泉集卷十七      宋 韩淲 撰七言絶句 慈福太后生辰圣驾同中宫过北内上寿至晚銮仗方囘观者无不仰赞庆礼四朝之尊也【按此诗二首其一见五律】 南渡衣冠近百年四朝安稳在吴天斯民何幸归仁寿咸戴

  • 南宋襍事诗卷五·佚名

    仁和赵昱撰鳯阙蟠空入画图天开佳丽定鸿模六飞新驻称行在诏进词臣赋二都【徐一防宋行宫考在杭州鳯皇山下即唐以来州治也咸淳临安志建炎三年髙宗诏以杭州为行宫时执政奏屋宇隘陋髙宗以百官六军未得其所不御正寝绍兴元年

  • 方术列传第七十二·范晔

    任文公 郭宪 许杨 高获 王乔 谢夷吾 杨由 李南 李郃 段翳 廖扶 折像 樊英仲尼称《易》有君子之道四焉,曰「卜筮者尚其占」。占也者,先王所以定祸福,决嫌疑,幽赞于神明,遂知来物者也。若夫阴阳推步之学,往往见于

  • 卷之一百九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尚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十国春秋卷四十八·吴任臣

    检讨吴任臣撰后蜀一髙祖本纪髙祖姓孟名知祥字保邢州龙冈人也以唐咸通十五年四月二十一日诞生时火光照室隣里多异之有僧见而抚曰此武台山灵也弱冠补太原卫指挥使【一云始为郡卫史】知祥温厚知书勇于乐善当唐末叔父迁

  • 彭清传·张廷玉

    彭清,字源洁,榆林人。当初承袭绥德卫指挥使之职,后因功被提升为都指挥佥事。弘治初年,彭清充任右参将,分守肃州。贼寇入侵,他率兵跟踪追击,俘获马匹、骆驼、兵器及所掠人畜而返。随即又与巡抚王继恢复哈密有功。彭清虽位列偏

  •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孔子

    【原文】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被任用就施展抱负,不被任用就藏身自好,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 【读解】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也就是成语所说的“用行舍藏”或“用舍行

  • 卷三十三·王道焜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杜林合注卷三十三 明 王道焜赵如源 同编襄公九经【戊午】三十年春王正月楚子使防罢来聘【林郏敖书楚子防罢书名氏俨然无异于中国矣○罢音皮】○夏四月蔡世子般弑其君固【按景公弑灵公般立○般音班

  • 附录一 各本序跋·颜之推

    宋本序跋颜氏家训序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学优才赡,山高海深。常雌黄朝廷,品藻人物,为书七卷,式范千叶,号曰颜氏家训。虽非子史同波,抑是王言盖代。其中破疑遣惑,在广雅之右;镜贤烛愚,出世说之左。唯较量佛事一篇,穷理尽性也。余曾

  • 卷一百九十八·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十七善现,士夫清净故布施波罗蜜多清净。布施波罗蜜多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何以故?若士夫清净。若布施波罗蜜多清净。若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士夫清净故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

  • 贤护分正信品第四·佚名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若诸菩萨摩诃萨为求如是三昧宝故。当应勇猛发勤精进。自然速能入此三昧也。贤护。譬如有人乘御大船入於大海。恣意载满众妙珍宝。已过一切诸大难处。垂至此岸未几之间。船忽破坏众宝沈没

  • 修习般若波罗蜜菩萨观行念诵仪轨一卷·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  归命般若母  清净妙法身  我今依瑜伽  演说观行法  运心遍法界  一切佛刹海  想身周围绕

  • 卷上·学蕴

    嘉兴大藏经 知空蕴禅师语录知空蕴禅师语录序滇楚九台山知空蕴禅师语录卷上嗣法门人通(□□□)等编上堂辛亥年三月十五日师于楚雄府福城寺接湖广衡州府开峰山南云禅院密行老和尚书并法拂真仪合楚宰官居士设斋请师开堂

  • 杨氏家藏方·杨倓

    方书。南宋杨倓撰。二十卷。倓字子靖,崞(今山西原平)人。官签书枢密院事,昭庆军节度使。兼通医学。将家中所藏医方及古方验证有效者,按病证分别门类,编成此书,初刊于淳熙五年(1178)。卷一至卷二,诸风,包括中风、癫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