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通志卷三十六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

七音略第一

七音序

天地之大其用在坎离人之为灵其用在耳目人与禽兽视聼一也圣人制律所以导耳之聪制字所以扩目之明耳目根于心聪明发于外上智下愚自此分矣虽曰皇颉制字伶伦制律歴代相承未闻其书汉人课籕隶始为字书以通文字之学江左竞风骚始为韵书以通声音之学然汉儒识文字而不识子母则失制字之防江左之儒识四声而不识七音则失立韵之源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汉儒知以説文解字而不知文有子母生字为母从母为子子母不分所以失制字之防四声为经七音为纬江左之儒知纵有平上去入为四声而不知衡有宫商角征羽半征半商为七音纵成经衡成纬经纬不交所以失立韵之源七音之韵起自西域流入诸夏梵僧欲以其教传之天下故为此书虽重百译之逺一字不通之处而音义可传华僧从而定之以三十六为之母重轻清浊不失其伦天地万物之音备于此矣虽鹤唳风声鸡鸣狗吠雷霆惊天蚊防过耳皆可译也况于人言乎所以日月照处甘传梵书者为有七音之图以通百译之义也今宣尼之书自中国而东则朝鲜西则凉夏南则交阯北则朔易皆吾故封也故封之外其书不通何瞿昙之书能入诸夏而宣尼之书不能至跋提河声音之道有障阂耳此后学之罪也舟车可通则文义可及今舟车所通而文义所不及者何哉臣今取七音编而为志庻使学者尽传其学然后能周宣宣尼之书以及人面之域所谓用夏变夷当自此始臣谨按开皇二年诏求知音之士参定音乐时有柱国沛公郑译独得其义而为议曰考寻乐府钟石律吕皆有宫商角征羽变宫变征之名七声之内三声乖应每加询访终莫能通先是周武帝之时有兹人曰蘓祗婆从突厥皇后入国善胡琵琶聼其所奏一均之中间有七声问之则曰父在西域号为知音世相传习调有七种以其七调校之七声防若合符一曰娑陁力华言平声即宫声也二曰鸡识华言长声即南吕声也三曰沙识华言质直声即角声也四曰沙侯加滥华言应声即变征声也五曰沙腊华言应和声即征声也六曰般赡华言五声即羽声也七曰俟利箑华言斛牛声即变宫也译因习而弹之始得七声之正然其就此七调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调以华译之旦即均也译遂因琵琶更立七均合成十二应十二律律有七音音立一调故成七调十二律合八十四调旋转相交尽皆和合仍以其声考校太乐钟律乖戾不可胜数译为是著书二十余篇太子洗马苏防驳之以五音所从来久矣不言有变宫变征七调之作实所未闻译又引古以为防周有七音之律汉有七始之志时何妥以旧学牛以巨儒不能精通同加沮抑遂使隋人之耳不闻七调之音臣又按唐杨收与安涗论琴五之外复益二因言七声之义西京诸儒惑圜钟函钟之説故其郊庙乐惟用黄钟一均章帝时太常丞鲍业始旋十二宫夫旋宫以七声为均均言韵也古无韵字犹言一韵声也宫商角征羽为五声加少宫少征为七声始得相旋为宫之意琴者乐之宗也韵者声之夲也皆主于七名之曰韵者盖取均声也臣初得七音韵鉴一唱而三叹胡僧有此妙义而儒者未之闻及乎研究制字考证谐声然后知皇颉史籕之书已具七音之作先儒不得其传耳今作谐声图所以明古人制字通七音之妙又述内外转图所以明胡僧立韵得经纬之全释氏以叅禅为大悟通音为小悟虽七音一呼而聚四声不召自来此其麤浅者耳至于纽蹑杳防盘旋廓非心乐洞融天籁通乎造化者不能造其阃字书主于母必母权子而行然后能别形中之声韵书主于子必子权母而行然后能别声中之形所以臣更作字书以母为主亦更作韵书以子为主今兹内外转图用以别音声而非所以主子母也

谐声制字六图

谐声者六书之一书也凡谐声之道有同声者则取同声而谐无同声者则取协声而谐无协声者则取正音而谐无正音者则取旁音而谐所谓声者五声也音者七音也制字之夲或取声以成字或取音以成字不可备举今取其要以证所谐兹所不载触类而长

 

正声协声同谐图第一

 

音谐声不谐图第三

 

猜你喜欢
  列传第四十·刘昫
  卷二百九十四 元豐元年(戊午,1078)·李焘
  邺侯外传 全文·李繁
  第八回 遣师南下戡定荆湘 冒雪宵来商征巴蜀·蔡东藩
  ●卷七·司马光
  卷第五十五·徐鼒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八十·佚名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九·佚名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三·佚名
  ◎捉奸案之艳判·李定夷
  卷一百二十五·雍正
  卷七十三之五·雍正
  卷一·佚名
  第七十二章 纽约就医和华府做客·李宗仁
  食货六八·徐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一出·佚名

    【西江月】(末上)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自然由命。公子伯卿,佳人黄氏,窈窕真娘,因严亲许配呆郎,自登彩楼<彩楼>选东床(同床)。却遇陈三游马过,荔枝抛下绿衣郎。陈三会合无计,学为磨镜到中堂。益春递简,得

  • 卷九十·志第四十三·地理六·脱脱

        ◎地理六   ○广南东路 广南西路 燕山府路   广南东路。府一:肇庆。州十四:广,韶,循,潮,连,梅,南雄,英,贺,封,新,康,南恩,惠。县四十三。南渡后,府三:肇庆,德庆,英德。州十一:广,韶,循,潮,连,封,新,南恩,梅,雄,惠。绍兴三十二年,

  • 卷之二百九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涌幢小品卷之四·朱国祯

    都城国初有高筑墙。广聚粮。缓称王之言。一以为朱升。一以为陈碧峯。其说不一。然太祖初得和阳。即分地甃城。此时谋臣尚未合。隐士尚未搜也。既都金陵旧城。西北控大江。东尽白下门外。距钟山颇阔远。而旧内在城中。

  • 一二八○ 军机大臣奏遵旨查彭元珫经吏部议处降级调用片·佚名

    一二八○ 军机大臣奏遵旨查彭元珫经吏部议处降级调用片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遵旨查彭元珫系因前充武英殿提调,办理四库全书,遗失底本,经吏部议处具题,奉旨降一级调用。是以三通馆呈进之书,黏写原任检讨字样。谨奏。

  • 历代名贤确论卷九十二·佚名

    武宗杀陈王【孙之翰】毁拆佛寺【石守道】谏官疏皆匿名【范祖禹】李德裕谏不使监使多占精兵不以中诏指挥军事【范祖禹】宦官【范祖禹】藩镇【范祖禹 温公 子由】李德裕【范祖禹 张唐英 孙之翰 郑獬】杜牧【裴延龄

  • 八二 学希腊文·周作人

    在伍合居住的期间,还有两件事值得记述,其一便是在这年(一九〇八)的秋天,我开始学习古希腊文,其二则是太炎先生叫我给他译印度的“邬波尼沙陀”(Upanishad),——可惜终于因为懒惰,没有实现。那时日本学校里还没有希腊文这一科目,

  • 三国史记卷第四十八。·金富轼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四八卷列传八零零零零列传第八。[向德][圣觉][实兮][勿稽子][百结先生][剑君][金生][

  • 卷四十七 蜀书二 吴主传第二·陈寿

    (孙权传)吴主孙权传,孙权,字仲谋。他的哥哥孙策平定江东诸郡时,他时年十五岁,被任命为陽羡县县长。曾被郡里察举为孝廉,州里推荐为茂才(秀才),代理奉义校尉。汉朝廷考虑到孙策远在江东,还能够尽臣子的职责交纳贡物,于是派遣使者

  • 36.屈原沉江·林汉达

    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又想重新和齐国联合。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盟约。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出危险。他就

  • 备穴第六十二·墨子

    禽子再拜再拜曰:“敢问古人有善攻者,穴土而入,缚柱施火,以坏吾城,城坏,或中人为之奈何?”子墨子曰:问穴土之守邪?备穴者,城内为高楼,以谨候望适人。适人为变,筑垣聚土非常者,若彭有水浊非常者,此穴土也,急堑城内,穴亓土直之。穿井城内

  • 膝文公上·孟子

    膝文公上本篇前面三章记录孟子与膝文公之间的谈话和事迹,后两章分别记录孟子对农家和墨家两个学派的观点。其中对农家的观点论述社会分工问题,且有农家的资料价值,较为重要。全篇原文一共只有5篇,本书选3

  • 墨子卷五·墨子

    钦定四库全书墨子卷五非攻上第十七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衆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廏取人马牛者其不仁

  • 卷第十八·道世

    诸经要集卷第十八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地狱部第二十八(此有八部) ·述意缘  ·会名缘  ·受报缘  ·时量缘  ·典主缘  ·王都缘  ·业因缘  ·诫勖缘

  • 卷十三·性音

    宗鉴法林卷十三 集云堂 编 大鉴下三世 潭州东寺如会禅师(马祖一嗣) 尝患门徒以即心即佛之谈诵忆不已。且谓佛於何住而曰即心。心如画师而曰即佛。遂示众曰。心不是佛。智不是道。剑去久矣。汝方刻舟。 心不是佛。智

  • 第七十四章 齿舍利祭次第·佚名

    由此,彼[普罗伽玛布佳王]依周罗人之军势,己之首都彼阿努罗达普罗于所有之点悉灭,(一)存命大师[佛]之轮及具千根辐由轮相之足而为清洁地故,(二)又大菩提树南枝并大圣者[佛]之一多那量舍利亦安置此地故,(三)思恭敬不断,人王亦着手使行彼之

  • 孔易阐真·刘一明

    二卷,清刘一明撰。此书即门氏《易理阐真》末二卷之单行本

  • 孝经·佚名

    《孝经》是儒家的一部经典,在汉代就被列入“七经”。它以论述封建孝道、孝治思想和宗法思想为主要内容。《汉书·艺文志》说:“《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