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幢小品卷之四
都城
国初有高筑墙。广聚粮。缓称王之言。一以为朱升。一以为陈碧峯。其说不一。然太祖初得和阳。即分地甃城。此时谋臣尚未合。隐士尚未搜也。既都金陵旧城。西北控大江。东尽白下门外。距钟山颇阔远。而旧内在城中。因元南台为之宫。稍庳隘。上乃命刘基等卜地。作新宫于钟山之阳。在旧域东白下门之外二里许增筑新城。东北尽钟山之趾。延亘周回。凡五十余里。规制雄壮。尽据山川之胜焉。既下北平。大将军展筑其城。取径直东西长一千八百九十丈。文皇因受封焉。既即位。定为北京。六年北巡。称行在。方平南交。屡出塞。且营宫殿。未闻有所改作也。
都墙
六朝时。建业都城外。仅竹篱。齐高帝时。有盗发白虎樽者。王俭言。白门三重门。竹篱穿不完。上感其言。改立都墙。俭又谏止。上曰。吾欲后世无以加。所谓外罗城也。我朝改作。凡十三城。周二百余里。包钟山、孝陵其中。北京为贴城。内外为女墙。高不及三丈。嘉靖末年虏患。作南城。如重城之制。而稍庳。要之。都墙不可已也。
罗城分工
南京外罗城。旧俱工部修理。成化九年奏准。自驯象门起八门。属本府修。沧波门起。属工部修。焦猗园云。太祖筑京城。原工部与本府共工。后府筑已竣。尚有余资。建石桥于江东门。曰赛工桥。盖赛工部也。后人误以沈万三秀媳妇所筑。遂曰赛公。可笑。然则成化题准分修。倘亦有旧例可据耶。
宫殿
南京宫殿。作于吴元年。先十二月甲子日兴工。所司进图。悉去雕琢奇丽者。门曰奉天。三殿曰奉天。曰华盖。曰谨身。两宫曰干清、坤宁。四门曰午门。曰东华、西华、玄武。大略已定。登极前一月御新宫以即位。祭告上帝。十年改作大内午门。添两观。中三门。东西为左右掖门。奉天门之左右为东西角门。奉天殿之左右曰中左、中右。两庑之间。左文楼。右武楼。奉天门外两庑。曰左顺、右顺。及文华、武英二殿。至二十五年改建大内金水桥。又建端门、承天门楼各五间。及长安东西二门。而西宫则上燕居之所也。
太祖集诸地师数万人。卜筑大内。填燕尾湖为之。虽决于刘基。实上内断。基不敢尽言也。二十五年后知其误。乃为文祭光禄寺灶神云。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有绪。惟宫城前昂中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新定。不欲劳民。且废兴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云云。此真大圣人心肠。故文皇北都。享国长久。
文皇初封于燕。以元故宫为府。即今之西菀也。靖难后。就其地亦建奉天诸殿。十五年改建大内于东。去旧宫可一里。悉如南京之制。而弘敞过之。即今之三殿。正朝大内也。此得地脉尽处。前挹九河。后拱万山。正中表宅。水随龙下。自辛而庚。环注皇城。绕巽而出。又五十里合于潞河。余过西华门。马足恰恰有声。俯视。见石骨黑。南北可数十丈。此真龙过脉处。出西直门。高梁桥一带。望之。隐隐隆隆可七十里。天造地设。至我明始开天寿山。又足以配。帝王万万世之传。宁有极哉。
既迁大内东华门之外。逼近民居。喧嚣之声。至彻禁蓹。未暇经理。又殿成即遇灾。以奉天门为常朝之所。故诸宫阙及各衙门皆未备。至宣德七年始加恢扩。移东华门于河之东。迁民居于西之隙地。正统初。木植已积三十万余。他物称是。五年三月兴工。六年九月。三殿、两宫、皆成。十一月朔。御殿颁诏大赦。次日复御殿颁历。又次日。文武羣臣上表致贺。而两都规制始大备矣。
永乐十八年。三殿工毕。上召漏刻博士胡奫卜之。布算讫。跪曰。明年某月某日午时当毁。上大怒。囚之。至期。狱卒报以午过无火。胡服毒死。则午正三刻也。殿果焚。上甚惜之。今查三殿之火在永乐十九年四月初八庚子日。
嘉靖三十六年四月十三日丙申。奉天等殿门灾。是日申刻雷雨大作。戌刻火光骤起。由正殿延烧至午门。楼廊俱尽。次日辰刻始息。越十余日。上谕以永乐殿灾。尚有门代。今满区一空。禁地可乎。殿庭无不复之理。当仰承仁爱。毋卖直为忠。于是礼、工、二部言。正朝重地。亟宜修复。但事体重大。工费浩烦。容臣等会同勘议。上曰。当先作朝门并午楼为是。殿堂即随次为之。明年七月。大朝门等工成。四十一年九月。三殿成。时上性严急。诸臣竭力从事。随宜参酌。须弥座缺。坏者补之。柱小者束之。短者梁之。始得集事。既成。工部请额。谕曰。朝殿。太祖名之。成祖因之。今只仍祖定。惟天字当出奉字上。敬天作基可也。于是部臣谓当为横匾。天字居中。两傍稍下相对。上复以为不雅。取洪范字义。改奉天殿曰皇极殿。门曰皇极门。华盖殿为中极。谨身殿为建极。仍直匾顺书。文廔曰文昭阁。武廔曰武成阁。左顺门曰会极。右顺门曰归极。东角门曰弘政。西角门曰宣治。又改干清右小阁曰道心。旁左门曰仁荡。右曰义平。
太祖以奉天名殿。此自来所无。其名之正。亦自来所不及。方幸汴梁。即筑奉天台。今在藩司治后。盖太祖心与天合。故念念在兹。不敢忘。世宗既改大礼。恚羣臣力争。遂改郊改庙。一切变易从新。并改殿名。大臣随声附和。举朝阶震慑不敢言。穆庙立。应诏陈言者。每每有复殿名一款。时亦不从。今劫灰已久。未暇议及。日后工完。圣明深念祖德。仍奉天之旧可也。
两宫之灾。则正德九年与万历二十□年各一次。旋即葺复。而今新宫尤伟。盖工部以殿材移用故也。若在世庙时。亦必易名矣。
南内
南城在大内东南。英皇自虏归。居之。其中翔凤等殿石栏干。景皇帝方建隆福寺。命内官悉取去为用。又听奸人言。伐四围树木。英皇甚不乐。既复辟。悉下内官陈谨等四十五人于狱。令锁项修补完备。各降其职。寻增置各殿。三年十一月告成。正殿曰龙德。南门曰丹凤。殿后凿石为桥。其后迭石为山。曰秀岩。山顶正中为圆殿。曰干运。又其后为圆殿。引水环之。左右列以亭馆。杂植奇花异木其中。春暖花开。命中贵陪内阁儒臣宴赏。世庙中复临幸。余备史官。丁酉八月游其中。悉得胜概。石桥通体皆盘云龙。势跃跃欲动。东为离宫者五。大门西向。中门及殿皆南向。每宫殿后一小池。跨以桥。池之前后为石坛者四。植以栝松。最后一殿。供佛甚奇古。左右围廊与后殿相接。其制一律。想仿大内式为之。太祖钦定。所谓尽去雕镂存朴素者。
梳妆台
大内后苑山石。宣宗广寒殿记。详矣。旁有所谓梳妆台者。相传起于辽之萧后。考之辽史。望气者言。女真有天子气甚旺。遣使迹所自起。乃一小石山。玲珑奇甚。时女真方臣于辽。辽多所需索。因请此山自行辇取。女真许之。乃大发人夫。凿而载之。凿之夜。山鸟皆悲鸣。即以其石筑台。此台与山之所自起也。其后益以艮岳。当是金完颜亮以前事。宣皇止以艮岳立论。当时阁臣宜密奏补所未足,而竟寂寂。岂畏宣皇英明不敢言。抑原昧其来历故然耶。然辽方凿山。而阿打骨、吴乞买、生已久矣。何益哉。何益哉。
演象所
嘉靖初废大恩慈寺。从锦衣卫之请。即其地改为射所。上以金鼓声彻于大内。拟改建玄明宫。别以大兴隆地为射所。谕工部及都督陆炳。炳言。大兴隆地。亦逼禁城。不便。惟安定门外有废官厅隙地。宜将宣武门外民兵教场移此。而移射所于民兵教场。射所旧地改为演象点视差拨之所。得旨允行。其地在宣武街牌坊之西。至今人双称之。曰射所。或曰演象所。莫知所自来也。
神木
神木见于永乐间。宋礼所奏。遣官祭之。即因之赐名焉。至嘉靖三十九年。凤阳府五河县杉木一株。围一丈五尺。长六丈六尺。涌出泗水沙中。守臣上言。中都祖陵所在。大木忽现。谓由河、洛而下。原非所出之区。谓从江、淮而入。又无逆流之理。是盖祖宗启佑。淮、泗效灵。与大工会。不偶然也。昔成祖重修三殿。有巨木出于卢沟。因以神木名厂。二百年来。美谈再续。谨拜手以献。疏入。上令送至。以助营建。
永平大雨三日。雨中有列炬。后若千乘万骑从西北至者。东走海去。雨既。有大木三十章。长十丈。大数围。遗永平城下。盖龙王采木来送。阅数十年一遇之。时南昌熊瑞以恤刑至。所亲见者。 【 亦嘉靖年间事。】 旧传高邮州新开河有运皇木者。适遭冲决。失大木二。岁久。湖中有二物如龙形。每遇风雨。则昂首奋迅。声闻数十里。远近见闻。相传木龙出现。自后湖决。虽风雨不现。疑入海矣。嘉靖元年。州堂岁久将圮。郡守谢。欲新之。材木俱集。独少正梁。命工营求不得。忽湖中浮一物。苔衣如毛。长尺许。游动摇荡。人疑不敢近。报州差水工验勘。乃一巨木也。撁拽至岸。工人量之。与州堂间架长短相合。遂祭告。斤削绘彩。以充其用。祀而上之。若神助。无难于力。或以二木之遗其一者。郡人王□诗。谢公有意建州衙。神木千年出浪花。
梅澚湖。在姚江之北。有梅龙。旧经云。溪有古梅。吴时作姑苏台。伐以为梁。而存其根。产木成坞。有巨木卧湖心。水涸不露。人繇此神之。曰梅龙。盖梅梁之根云。秋七八月。雷雨交作。有声如鼍吼。闻数里。土人相传梅龙顾子。十道志。吴造建邺宫。始取材至明堂溪。见古梅。其材中梁。取以还都。梁已具。无所用之。一夕。梅忽飞还。土人异之。号曰梅君。今在湖中。随水沉浮。一云。会稽禹庙梁即此木。
凡楠木。最巨者。商人采之。凿字号。结筏而下。既至芜湖。每年清江主事必来选择。买供运舟之用。南部又来争。商人甚以为苦。剔巨者沉江干。俟其去。没水取之。常失去一二。万历癸酉。一舟飘没。中有老人。素持斋。守信义。方拍水。若有人扶之至一潭口。榜曰水龙府。殿上人冕旒甚伟。面有黑痕。宛然所凿字号也。传呼曰。曾相识否。老人顿首曰。榜已明矣。惟大王死生之。又传呼曰。汝善人。数尚可延。速归。令一人负之而出。俄顷抵岸。则身在大木上。衣服皆不濡。既登岸。一无所见。
海虞王之稷为贵阳通判。运木渡黄河。其最大者二。忽逸陷廞泥中。千人不可出。为文祭之。乃起。复见梦曰。吾三千年为羣木领袖。今乃逐逐随其后。终当别去。必欲相烦。应天子命。非以巨舟载不可。如其言。拽而登舟。举缆。一呼如跃。舟行甚疾。绝无沮塞。
永乐中。云南普宁州。大风。折一古树。军陈福海解以为版。内具神像。着冠执笏。容貌如画。彼中神而祀之。有祷辄应。正统二年。学正杨茂请加敕封。下礼部覆寝。
瑞木
洪武元年。临川献瑞木。木中析有文曰。天下平。质白而文玄。当有文处。木理随画顺成。无错迕者。考之前代。往往有之。齐永明九年。秣陵安如寺有古树。伐以为薪。木理自然。有法天德三字。唐大历中。成都民郭远伐薪。得一枝。理成字。曰天下太平。诏藏秘阁。五代梁开平二年。李思玄攻璐潞州。营于壶口。伐木为栅。破一大木。中有朱书六字。曰天十四载石进。乃表上之。司天监徐鸿曰。丙申之年。有石氏王此地也。后石敬瑭起并州。果在丙申岁。宋太祖建隆五年。合州汉初县上青樛木。中有文。曰大连宋三字。太平兴国六年。温州瑞安县民张度解木五片。皆有天下太平字。英宗治平元年。杭州南新县民析柿木。中有上天大国四字。挺出半指如支节。书法似颜真卿。神宗熙宁十年八月。连州言柚木有文曰王帝万天下太平。政和二年十月安州武义县木根有文。曰万宋年岁。绍兴十四年。虔州民毁欹屋柱。木理有五字。曰天下太平时。淳熙十六年七月。晋陵县民析薪。中有四字。曰绍熙五年。如是者二。既而明年改元绍熙。果五年而光宗崩。元天历己巳。平江万户府构正衙。解一巨木。中分有天下太平之王六字。其大如斗。元已虏宋矣。真州樵人析一木。中有三字。曰天下赵。其木丈二尺围。其字青。半解扬州。半留真州。
圣木
始兴郡阳山县有豫章木。本径二丈。名为圣木。秦时伐此木为鼓颡。颡成。忽奔逸。北至桂阳。
香木
英州雷震。一山梓树尽枯。而生龙脑。京师龙脑为之骤贱。每一两值钱千四百。味苦而香酷烈。又施州卫有大木。乃先朝所采,百牛拖之不动。时时生蕊。大仅如豆。焚之极香。
运木
故事。诸省运木。先于张家湾出水拽运。以次入神木厂。既完。始取批回。动经岁月。间有水溢漂失。坐累死亡者。工部主事王梃奏。即水次设厂。竹木至。验入。即与解官批回。公私便之。梃。象山人。嘉靖壬辰进士。官至参政。清约。工诗文。负气。有宦声。亦奇士也。
府县城池
太祖与张士诚相持。得常州、长兴。皆杀城之半。以便守御。湖州亦如之。惟江阴城。元初皆毁。后乡民相率为土城。因甃砖石。加女墙。守之。
庆阳府土城七里三十步。因高阜斩削而成。东高一十丈三尺。西一十二丈。南门无城。成化初。参政朱英增筑。记曰。城之惟坚。池陴以完。深以如泉。高焉如山。所谓削山为城。因河为池。张良臣所据以叛。易守而难攻者也。
凡城皆有濠在外。惟苏州则内外有濠。而城之形为亚字形。最难攻。以太祖神威。中山王合诸大将。用兵二十余万。围之十月而后下。匪直士诚之善守也。
杭州城拓于张士诚。计九千八百五十三堞。万历四十年间。每堞议用鱼脊石版一片覆之。该银一千七百两有奇。此法尽可通行。
西宁卫城找高五丈。厚如之。盖李轨所筑。凉州卫高四丈九尺。洪武中指挥濮英增高三尺。厚六丈。城西二十里有兽文石。其一高五丈。长一丈三尺。周围三丈三尺。上有牛形。二分鹿形。一分虎头。余石有狼形、羊形、鹿形者。凡五。
过无锡县。见其城焕然一新。内白外蓝。皆以石灰涂藻。宛若世家萧墙一般。每丈约费银二两。计城可三四千丈。闻皆取办于甲里者。夫修城。役军不役民。制也。违制而动。又无益事实。其义何居。乃知秦二世欲漆其城。殊不足怪。或以余言为过。晓曰。看两京曾用此否。其人终不以为然。未几。湮颓如故。
城门
舆地志。句践应门之上有大鼓。名之为雷鼓。以威于龙也。寰宇记。吴作蛇门。作蛇象而龙角。汉书王尊传。毋持布鼓过雷门。注。雷门。会稽城门也。有大鼓。越击此鼓。声闻洛阳。湘州记。前陵山有大石鼓。云昔神鹤飞入会稽雷门中。鼓因大鸣。十道志,雷门上有大鼓。阔二丈八尺。声闻百里。孙恩之乱。军人砍破。有双鹤飞出。后不鸣。晋书亦载之。旧门去城百余步。后改为五云门。
城门之名。自古有之。今天下名城数千。各自立名。然惟苏州阊门及齐葑娄、盘蛇与杭之钱塘最着。即儿童能言之。南则聚宝。北则哈答。任城乃元之旧名。而哈答改名崇文。任城改宣武。今皆称旧不称新。盖业在人口角中。不能易耳。其有非城门而着。曰蓟门、剑门、夔门、荆门、吴门、彭门、鴈门。古号而最雅相传者。春明门。
土司皆不许立城。
权奇筑城
绩溪胡大司空松。号承庵。先为嘉兴推官。署印平湖。适倭寇至。议城。公夜入幕府曰。民难与虑始。请缚某居军前御倭。百姓受某恩。及相急。乃可举事。从之。民大震。各任版筑。不阅月城成。权奇之妙乃尔。然非素得民心。即杀十署事官。民何急焉。同时有滁州胡柏泉。赤名松。官太宰。
楼阁台
楼阁大观。无如南昌之滕王阁。武昌之黄鹤楼。岳州之岳阳楼。三楼皆西向。而岳阳尤伟。
真定府有阳和楼。雨雪不沾洒四面。随风若避。故以名。
楚称三户。久矣。乃汉渤海郡亦有三户县。即今之长芦地方也。其地亦有岳阳楼。盖取东岳以名。因地僻。故不着。
四川达州有六相楼。则唐李峤、李适之、韩滉、刘晏、元稹、宋张商英也。或剌史。或司马。或主簿。皆以贬官至。
稻孙楼在庐州太安门上。米芾秋日登楼燕集。见田禾可爱。问诸老农。曰。稻孙也。稻已获得。雨复抽穗。芾喜。因名其楼。
紫阁。山名。在咸阳御宿川南山中。杜诗。紫阁行云入汉陂是也。山中有寺。山上多丹青树。其叶红紫。亦曰华盖树。寺有阁。
书云台在曲阜南溪之上。左传僖公五年。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台以望而书。亦曰泮宫台。水经注曰。灵光殿东南即泮宫也。在高门直北道西宫中。有台高八十尺。诗所谓思乐泮水是也。东游记云。台有水自西南而来。深丈余。而无源。
余居后二十丈有范庄池。广十亩。水甚清。大旱不涸。池东南可里许。有陶墩。大水环之。又东十里。有蠡宅。相传范蠡养鱼种竹处。泗水县陶山后为薛河。河中有钓鱼台。高一丈五尺。代经大水不为损。土人云是范蠡养鱼处。庙基为范蠡宅。其山下河边平泽为范蠡湖。蠡三致千金。迁徙不定。故嘉兴南门亦有范蠡湖。产五色螺。每年易一色。
堂
堂名多矣。惟彰德府有密作堂。最奇。在华林园。堂周围二十四架。以大船浮之于水。为激轮于堂。层层各异。下层刻木为七人。相对列坐。一人弹琵琶。一人击胡鼓。一人弹箜篌。一人搊筝。一人振铜钹。一人拍板。一人弄盘。并衣之以锦绣。其节会进退俯仰莫不中规。中层作佛堂三间。佛事精丽。又作木僧七人。各长三尺。衣以缯彩。堂西南角。一僧手执香奁。东南角。一僧手执香炉而立。余五僧。遶佛左转行道。每至西南角。则执香奁僧以手拈香授行道僧。僧舒手受香。复行至东南角。则执香炉僧舒手授香于行道僧。僧乃舒手置香于炉中。遂至佛前作礼。礼毕。整衣而行,周而复始。与人无异。上层亦作佛堂。傍立菩萨及侍卫力士。佛坐帐上刻作飞仙。循环右转。又刻画紫云飞腾。相日?英左转。往来交错。终日不绝。并黄门侍郎博陵崔士顺所制。奇巧机妙。自古未有。
宋刘韐以资政殿学士死金之难。赠太保魏国公。谥忠显。子子羽。以徽猷阁待制拒金人。保全蜀。卒赠太师鲁国公。谥忠定。孙珙以同知枢密院事。卒赠太师鲁国公。谥忠肃。韐族叔颌亦死金之难。谥忠简。又有纯者。知邵武。御贼见杀。赠太尉。谥义壮。庙额曰忠烈。皆建州人,合祀。曰五忠堂。
任布。字应之。河南人。宋庆历中官枢副。归休居洛。作五知堂。一知恩。二知命。三知足。四知道。五知幸。谥恭惠。
螽斯则百堂灾。烧杀刘聪子二十一人。盖伪汉所建以居其子。天谴报应者。其堂当在平阳府。近有徽州刻本。分螽斯与则百为二堂。应天府志收入建康南晋之堂。其谬何极。
三槐堂在今东昌府清平县界内。清平。宋贝丘。地属大名府。
韩魏公定州阅古堂胜于昼锦堂多矣。昼锦堂作于相州郡治。非韩私宅也。
陈僖敏公镒致政家居。辟小园。得蔡君谟所书昼锦堂石碑。复有芝产于堂柱间。真完名全节之征也。
衙宇房屋
自来京朝官必僦居私寓。惟南京三法司。国初官剏。太祖谓大官人须居大房子。名曰样房。极宏壮。盖欲依样遍造各衙门也。近日南京如吏、户、礼、兵、工。堂上及列署。自以物力寘官房。亦可居。国子两厢。极水竹园亭之美。亦公私辏合而成。李九我自南少宰转北少宗伯。仿南例。买房供堂属居住。外征民租。如治家然。诚非体。然因此议其贪。则失之远矣。
汉时郡国守相置邸长安。唐有进奏院。宋有朝集院。国朝无之。惟私立会馆。然止供乡绅之用。其迁除应朝者皆不堪居也。
两淮运使署乃董仲舒相江都时故宅。城东法云寺乃谢安石故居。天宁寺其别墅云。
苏州巡抚行台乃魏了翁赐第。宋理宗匾曰鹤山书院。
江西巡抚衙门在永和门内。宁藩变后。改承奉司为都台。织造机房为按台。浙江巡抚衙门在官巷口。胡默林总制时。改于望仙桥。盖宋重华故宫地。传有郁葱之符。
唐少卿宅在绍兴新河坊。少卿名翊。宋宣和中为鸿胪少卿。连守楚、泗、台三州。未尝家食。前后门虽具。未尝开。守舍者自侧户出入。少卿长子闳为郑州通判代还。一术士善相宅。至夜登屋脊视云。此宅前开门。则出两府。后开门。则出台谏。而所应者非本宗。后建炎四年。高宗驻跸于越。凡空第。皆给百官寓止。礼部尚书谢任伯寓此宅。拜参知政事。中使宣召。开前门赴都堂治事。上虞丞娄寅亮与唐为姻家。暂假投检奏封章乞立嗣。中旨。除监察御史。开后门诣台供职。其言皆验。
郑虎臣宅在嘉定鹤舞桥东。居第甚盛。号郑半州。四时饮馔。各有品目。着集珍日用一卷。并元夕闺灯实录一卷。皆言其奢侈于餍饫也。当宋末。杀贾似道于木绵蓭。即其人。气甚豪。不止称富家翁。可敬也。
塾。门外舍也。人臣来朝。至门外就舍。熟详应对。塾。言熟也。家庙在东西堂为塾。故曰西席。
凡屋宇竹树之类。影入窗隙内者皆倒悬。阳燧亦如之。中间有碍故也。
某姓造一船舫。忌者告之监司。谓水中造房。侵占。豪霸为地方害。监司北人。大怒。谓水中可造房。何事不为。绳之急。其人累诉不能白。一儒生为操状曰。南方水乡。家家有个船舫。即如北方旱乡。家家有个马房。监司悟。狱解。
有以夜航船呼人者。谓其中羣坐多人。偶语纷纷。以比浅学之破碎摘裂。足供谈笑耳。
弈
王与。字廷贵。常州武进人。素善弈。且所酷好。及为南祭酒。辄绝不复事。李九我亦有此好。为南少宰。亦停。二公相类乃尔。
琴
黄献。字仲贤。号梧冈。入内府。年十一。孝皇命之学琴。甚得亲近。年七十余。刻梧冈琴谱。礼部尚书陈经为之序。
范文正公酷爱琴。唯弹履霜一操。即有事不废。人谓之范履霜。
独孤及嗜琴。有眼疾。不肯治。欲听之专也。其得趣乃尔。
葛天氏始歌。阴康氏始舞。朱襄作瑟。伏羲作琴、埙、箫。女娲作笙、竽。黄帝作锺磬、鼓吹、铙角、鞞钲。制律吕。立乐师。少昊作浮磬。舜作崇牙。禹作鼗。桀作斓漫之乐。纣作北里之舞。周有四夷之乐。穆王有木寓歌舞之伎。秦蒙恬作筝。汉田横客作挽歌。汉武帝立乐府。作角抵、鱼龙曼延、吞刀吐火之戏。梁有高絙舞轮之伎。唐高宗置梨园作坊。玄宗置教坊、倡优、杂伎。元人作传奇。
锺鼎
三代制器、曰锺、曰钲、曰鼎、曰鬲、曰盉、曰鍑、曰甗、日盦、曰洗、曰鋗、曰盆、曰鉴、曰杅、曰匜、曰壶、曰瓿、曰尊、曰罍、曰彝、曰卣、曰舟、曰瓶、曰罂、曰爵、曰斗、曰?、曰角、曰桮、日觚、曰斝、曰敦、曰簠、曰簋、曰豆、曰铺、曰锭、曰錞、曰铎、曰磬、曰铙。锺有特锺、镈锺、编锺、凡三等。钲类锺而庳短。盉类鼎而有味、有攀。鬲类鼎而空足。鍑类釜而大。甗类甑而通中。盦类洗而大。腰有足攀。鋗类洗而小。鉴类鋗而大。瓿类壶而庳。卣类壶而有足攀。簠形方。簋形圆。彝六等。皆有舟。尊六等。皆有罍。罍类壶。容酒一斛。舟类洗。而有耳。
钟。西方之声。其功大者其声大。垂则钟。仰则鼎。一也。佛家谓地狱受诸苦楚。闻钟声则苏。故缓其杵。黄钟生一。一生万物。君子铄金为钟。四时允乳。故钟调则君道得。古军中皆用。今易以铜鼓、锣铙之属。取其便也。
鼎。绝大谓之鼐。圜掩上谓之鼒。丰者为鬲。
大名府有谯钟。相传魏太武时所铸。守清正则钟声洪亮。否则不扬。前守恶之。弃于通衢。钟因半裂。嘉靖中。乐頀为守。适岁歉。民竞言神物弃置为咎。请复之。乐曰。有是哉。祭而县之。扣之不扬。意甚不悦。忽梦大众宣于钟所。既再扣之。钟果洪亮。其裂处寻亦平满。更拥起一脊。民益异之。
萧县相袭不撞钟。以为撞之则水至。嘉靖间。县尹朱同芳弗听。水果大至。漂没田庐。同芳坚不听。水亦寻涸。及孙重光尹萧。父老恳请。重光遂止之。乃为文以祭钟曰。鼓焉以钟。昏晨之轨。民有讹言。金能利水。为民父母。从此而已。御患无德。随俗可耻。钟兮有灵。尚鉴乎此。重光去。王荩臣继之。复令撞钟。其家病祸相沿。惧而复止。
成化间。大钟二。荡淮水中。声竑竑。势欲跃起。总兵平江伯陈公锐祭之。一钟遂止。令县于朝宗门楼。声闻百里。其一止泗上。
张华铜山钟鸣之应。人能言之。又其时朝士畜铜澡盘。晨夕恒鸣。如人扣击。华云。此盘与洛钟官商相应耳。错之令轻。鸣遂止。
分宜县。昔有渔者钓得一金锁。长数百尺。又得一钟。如铎状。举之。声如霹雳。山川震动。渔人恐。沉于水中。或言。此秦始皇帝驱山铎也。
会稽灵嘉寺钟。本于阗国寺钟也。因风雨飞来。有天竺僧过此。识而知之。
广西太平州有一钟。自交趾思琅州飞来。夜常入水与龙鬬。天明复旧所。正德己卯。盗断其钮及唇。灵怪遂灭。
胡默林取各寺观铜钟。制大将军。击倭。殆无孑遗。惟桐庐县城东一寺钟。有蟒蛇盘其上。军士惧不敢动。再取再如之。乃止。土人云。其钟声闻五十里。去余居十二里。寺曰应天。僻远。四周环以大水。罕有报者。独得免。余每扣之。声清越度。可闻数十里。惜悬深屋中闷闷耳。闻宁波一钟。见梦太守得免。今半没泥中。取之不可动。人皆神之。
铜鼓
世传诸葛铜鼓。然不始于诸葛。马援传得骆越铜鼓。铸为马式。还上之。注引广州记。狸獠铸铜为鼓。悬于庭。置酒。招同类。来者以金银为大钗。执以扣。即留遗主人。师诗曰。击鼓其镗。镗从金。则固起于三代时。所谓金声者。殆如此。必非锣也。
诸葛铜鼓皆奇文异状。雕螭刻虬。间缀虾蟇。其数皆四。杨升庵编内称淳于古礼器也。广汉什邡人段祖。以献益州刺史萧鉴。高一尺六寸六分。围三尺三寸。圆如桶。铜色如漆。令去地尺余。以手振之。声如雷。清响良久乃绝。古所以节乐。以诸葛鼓证之。疑即淳于铜铁锅。锅口皆阿大王所制。更奇异。识者曰。非锅。乃鼎类也。其名曰鬵。诗曰。溉之釜鬵。是也。
音乐旨归云。鬵。大上小下。若甑、铛。无足。和羹用之。或曰。鬴也。亦无足。乃其实足以函牛。两耳峙如山形。蛮尤以为至宝。其重不啻铜鼓。
蛮中诸葛铜鼓有剥蚀而声响者。为上上。易牛千头。次者七八百头。藏二三面者。即得僭号为寨主矣。
凡破蛮必称获诸葛铜鼓。有多至数十面者。此必诸葛倡之。后人仿式而造。其精巧反有过之者。
人皮鼓
北固山佛院有人皮鼓。盖世庙时。汤都督沂东。名克宽。戮海寇王民皮鞔之。其声比他鼓稍不扬。盖人皮视牛革理厚。而坚不如故也。
古铜镜
嘉州渔人王甲者。世世以捕鱼为业。家于江上。每日与妻子棹小舟往来。网罟所得。仅足给食。他日。见一物。荡漾水底。其形如日。光彩赫然射人。漫布网下。取即得之。乃古铜镜一枚。径圆八寸许。亦有琱镂琢刻。固不能识也。持归家。因此生计寖丰。不假经营而钱自至。越两岁。如天运鬼输。盈塞败屋几满。王无所用之。翻以多为患。与妻谋曰。我家从父祖以来。渔钓为活。极不过日得百钱。自获镜以来。何啻千倍。念本何人。而暴富乃尔。无劳受福。天必殃之。我恶衣恶食。钱多何用。惧此镜不应久留。不如携诣峨嵋山白水禅寺献于圣前。永为佛供。妻以为然。于是沐浴斋戒。卜日入寺为长老说因依。盛具美馔。延堂僧。皆有衬施。而出镜授之。长老言。此天下之至宝也。神明靳之。吾何敢辄预。檀越谨置诸三宝前。作礼而去可也。王既下山。长老密唤巧匠写仿形模。别铸其一。迨成。与真者无小异。乘夜易取而藏之。王之赀货自是日削。初无横费。若遭巨盗辇窃而去者。又两岁。贫困如初。夫妇咎于弃镜。复往白水拜主僧。输以情。冀返原物。僧曰。君知向时吾不辄预之意乎。今日之来。理之必至。吾为出家子。视色身非己有。况于外物耶。常忧落奸盗手中。无以借口。兹得全而归。吾又何惜。王遂以镜还。不觉其赝也。镜虽存而贫自若。僧之衣钵充牣。买祠部牒度童奴数溢三百。后渐有闻者。尽证原镜在僧所。提点刑狱使者建台于汉嘉。贪人也。认为奇货。命健吏从僧逼索。不肯与。罗致之狱。用楚掠就死。使者籍其财。空无贮储。盖入狱之初。为亲信行者席卷而隐。知僧已死。穿山谷径路。拟向黎州。到溪头。值神人金甲持戟。长身甚武。叱曰。还我宝镜。行者不顾疾走。投林未百步。一猛虎张口奋迅来。若将搏噬。始颤惧,探怀掷镜而窜。久乃还寺。为其俦侣言之。后不知所在。隆兴元年祝东老泛舟嘉陵。逢王渔。自说其事。时年六十余。
铜拳
山东新城县王氏科第之盛。始于少司徒见峯公。公尝梦仙人授丹诀。自楚抚归。出铜拳铸为器。食顷。冶人失声惊走。公就视。则二拳堕地。牝牡相合成山焉。有岫有岩。有洞壑。有鸾鹤。寿星中踞。羣真环列。其巅则金母坐而仙姬侍。后有洞。大士入定其中。所现仙灵皆肖生。虽雕镂不能及也。
铁炉
遵化铁炉。深一丈二尺。广前二尺五寸。后二尺七寸。左右各一尺六寸。前辟数丈为出铁之所。俱石砌。以简千石为门。牛头石为心。黑沙为本。石子为佐。时时旋下。用炭火置二韛扇之。得铁日可四次。妙在石子产于水门口。色间红白。略似桃花。大者如斛。小者如拳。捣而碎之。以投于火。则化而为水。石心若燥。沙不能下。以此救之。则其沙始销成铁。不然。则心病而不销也。如人心火大盛。用良剂救之。则脾胃和而饮食进。造化之妙如此。
铁冶西去遵化县可八十里。又二十里则边墙矣。羣山连亘不绝。古之松亭关也。生铁之炼。凡三时而成。熟铁由生铁五六炼而成。钢铁由熟铁九炼而成。其炉由微而盛。由盛而衰。最多至九十日。则败矣。炉有神。则元之炉长康侯也。康当炉四十日而无铁。惧罪。欲自经。二女劝止之。因投炉而死。众见其飞腾光焰中。若有龙随而起者。顷之。铁液成。元封其父为崇宁侯。二女遂称金、火、二仙姑。至今祀之。其地原有龙潜于炉下。故铁不成。二女投下。龙惊而起。焚其尾。时有秃见焉。铁一名犂耳。盖最坚且厚者。晋书称秦行。唐公洛曰,力制奔牛。射洞犁耳。
铁器
狼山把总徐正得铁矛于江中。形制古朴。不类近时物。其款识数字漫。不知为何等语也。一日。置之舟前。飓风大作。海潮突起。邻舟皆簸扬上下。不能驻足立。独此舟晏然。如履平地。明日。置之他舟。亦然。又明日。置之他舟。无不然者。
李齐物。天宝中。为陕州刺史。开砥柱。通漕路。发重石。得古铁戟若铧然。铭曰平陆。上之。诏即以名县。诸葛亮??甬袖铠帽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与铸刀三千同。
后主禅造一大剑。长一丈二尺。镇剑口山。往往人见光辉。后人求之不获。
云长采都山铁为二刀。铭曰万人。后败。惜刀。投之水。成龙飞去。
陕州铁人
铁人。在陕州门谯楼下。衣冠拱立。世代莫知所始。相传为禹治水置之,以镇水患者。未知是否。或以为秦金人二人之数。按纲目集览索隐云。各重千石。坐高二丈。号曰翁仲。苻坚徙入长安。今陕州铁人不及数尺。恐非旧物。
僧取沉牛
铁牛。在朝邑县东三十里大庆关。东岸四。西岸三。唐开元十二年铸。此似系浮梁。金元时。牛存而梁废。未几。悉沉于河。大定十年。真定府禅院僧怀炳有巧思。都水使者荐于朝。得旨。令取沉牛。乃辇石驾舟自沈于河。得牛所在。以长绳系。增石转机。已出其三。会有流言乃止。初起役。有善泅者十人佐助。师每画十字于十人之掌。则入深渊如平地。视听亦了然。十人皆剃度为弟子。
铁镬釜
扬州铁镬。府城北门外铁镬六口。南门外四口。各高四尺。厚四寸五分。周围一丈七尺。可容二三十石。不知何代何人所铸。北门外两镬。皆半没入土。露土外者光莹不锈涩。如琢磨然。相传元镇南王府故物。或又谓出隋宫。皆不可考。镇江甘露寺亦有大铁镬。俗传梁武帝铸以饭僧者。苏文忠有萧公古铁镬之句。又或以为前代压镇之物。与扬州同。亦未知是否。
梁筑浮山堰。成而复溃。或言蛟龙能乘风雨破堰。其性恶铁。乃运铁器釜、镬之属数千万斤沉之。扬州铁镬岂即此类耶。
铁釜。在北门外苏州造船厂。今移在太仓海宁寺。相传通番船煮篾緂用者。阔六尺三寸。高四尺三寸。围二丈。厚二寸四分。
铁棺
兴化县南。法华废寺西。有铁棺焉。长九尺二寸。前广后狭。相传宋建炎间。薛庆常遣其徒撼之。中有物相触。作铿然声。以铁锤击百不损。鼓骗韛之不液。乃止。
攒棺奇绘
柴墟储文懿公。正德癸酉。以吏部侍郎终于南都。子灏扶柩归海陵之第。丙子涂甃。攒于墓舍。丁丑十月。启而葬诸制域。发视棺上。变生黝墨如铁。成绘画文。具画家鳞皴烘染之法。前则奇石、枯松。旁出二筱。茎、叶、咸翛。左则梅株夭娇。梢缀数花。其杪右如左而树差短。全无花。古雅萧散。非俗工所能为。后有文隐隐未就。吁。亦异甚矣哉。殆有鬼神为之其间者。家人惊愕。走闻州大夫。驰驾来视。削而究之。深入木理。于是四境喧诧。观者填溢。莫不骇叹。以为神异。灏乃拂楮于上。模其大都。藏于家庙。
挈棺
刘太守钰。沔阳人。每行必挈双棺自随。吴江吴尚书山。亦如之。吴以郭勋事。触圣怒。勒归。卒于利国驿。即用以殓。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七十三·志第一百二十六·食货上一等·脱脱 卷八十六·志第六十二·河渠四·张廷玉 卷一百九十一·毕沅 契丹國志卷之一·叶隆礼 奉旨讯问曾静口供二十四条 十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土·雍正 自序·蓝鼎元 朱子年谱考异卷一·王懋竑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六·佚名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三·佚名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一·佚名 卷七·曾巩 中英禁烟条件·佚名 卷六十一·佚名 卷五十八·佚名 卷十九·陆宗楷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