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总目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三

平定准噶尔方略总目   纪事本末类

前编

卷一

康熙三十九年七月乙未至五十四年四月乙未

卷二

康熙五十四年五月甲辰至八月壬辰

卷三

康熙五十四年九月戊戌至五十五年十二月乙夘

卷四

康熙五十六年正月壬申至五十七年二月己酉

卷五

康熙五十七年三月癸亥至十二月庚午

卷六

康熙五十八年正月戊戌至九月乙未

卷七

康熙五十八年十月丙寅至五十九年九月壬午

卷八

康熙五十九年十月庚戌至六十年三月庚寅

卷九

康熙六十年四月癸巳至十二月癸未

卷十

康熙六十一年正月庚子至十月辛未

卷十一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乙未至雍正元年七月丙午

卷十二

雍正元年八月甲子至十一月甲辰

卷十三

雍正元年十二月戊申至二年三月癸夘

卷十四

雍正二年四月乙巳至九月癸夘

卷十五

雍正二年十月癸酉至三年五月己未

卷十六

雍正三年六月戊辰至四年十一月乙未

卷十七

雍正五年正月丁巳至六年九月丁丑

卷十八

雍正六年十一月甲子至七年四月甲辰

卷十九

雍正七年五月乙巳至十二月己未

卷二十

雍正八年二月戊辰至十二月甲子

卷二十一

雍正九年正月戊辰至二月乙夘

卷二十二

雍正九年二月戊午至四月庚子

卷二十三

雍正九年四月丙午至六月乙酉

卷二十四

雍正九年六月庚戌至七月甲申

卷二十五

雍正九年七月丙戌至八月丁巳

卷二十六

雍正九年九月癸亥至十月乙夘

卷二十七

雍正九年十月乙夘至十一月辛未

卷二十八

雍正九年十一月辛未至十二月丁亥

卷二十九

雍正十年二月乙丑至四月乙巳

卷三十

雍正十年五月甲子至八月癸亥

卷三十一

雍正十年八月庚午至九月癸丑

卷三十二

雍正十年十月丙辰至十一月乙未

卷三十三

雍正十年十一月庚子至十一年二月丙子

卷三十四

雍正十一年三月壬午至八月丙子

卷三十五

雍正十一年九月辛巳至十二年六月庚午

卷三十六

雍正十二年七月丁丑至十三年三月辛巳

卷三十七

雍正十三年四月丙午至五月戊辰

卷三十八

雍正十三年六月癸酉至八月丙戌

卷三十九

雍正十三年九月己亥至十二月壬辰

卷四十

乾隆元年正月己亥至癸亥

卷四十一

乾隆元年二月戊辰至四月壬辰

卷四十二

乾隆元年五月庚子至十二月戊寅

卷四十三

乾隆二年正月壬子至三年三月辛未

卷四十四

乾隆三年四月辛夘至四年十二月丙申

卷四十五

乾隆五年正月甲寅至十一月己丑

卷四十六

乾隆六年正月戊辰至七年十一月甲申

卷四十七

乾隆七年十二月戊子至九年三月甲辰

卷四十八

乾隆九年四月乙亥至十年十二月戊午

卷四十九

乾隆十一年正月甲戌至十二月己丑

卷五十

乾隆十二年正月壬辰至十二月己亥

卷五十一

乾隆十三年正月癸夘至十一月丙辰

卷五十二

乾隆十四年四月庚申至十五年十二月壬辰

卷五十三

乾隆十六年正月戊申至十二月丙午

卷五十四

乾隆十七年正月乙亥至十八年九月壬申

正编

卷一

乾隆十八年十一月甲戌至十九年二月乙巳

卷二

乾隆十九年三月壬子至五月丁未

卷三

乾隆十九年六月丁巳至八月乙亥

卷四

乾隆十九年九月辛巳至十二月癸酉

卷五

乾隆二十年正月丙子至壬辰

卷六

乾隆二十年正月癸巳至二月甲寅

卷七

乾隆二十年二月丙辰至丙寅

卷八

乾隆二十年二月丙寅至三月戊子

卷九

乾隆二十年三月庚寅至四月戊申

卷十

乾隆二十年四月庚戌至丁夘

卷十一

乾隆二十年四月己巳至五月癸未

卷十二

乾隆二十年五月甲申至癸巳

卷十三

乾隆二十年五月乙未至六月丁巳

卷十四

乾隆二十年六月戊午至戊辰

卷十五

乾隆二十年六月庚午至七月戊子

卷十六

乾隆二十年七月癸巳至八月辛酉

卷十七

乾隆二十年八月癸亥至九月辛巳

卷十八

乾隆二十年九月壬午至丙申

卷十九

乾隆二十年九月丁酉至十月丙辰

卷二十

乾隆二十年十月丁巳至己巳

卷二十一

乾隆二十年十一月庚午至癸未

卷二十二

乾隆二十年十一月乙酉至十二月甲辰

卷二十三

乾隆二十年十二月乙巳至乙丑

卷二十四

乾隆二十一年正月庚午至戊戌

卷二十五

乾隆二十一年二月庚子至三月乙亥

卷二十六

乾隆二十一年三月丙辰至四月丁未

卷二十七

乾隆二十一年四月戊申至五月壬申

卷二十八

乾隆二十一年五月癸酉至六月丙午

卷二十九

乾隆二十一年六月丁未至七月丙戌

卷三十

乾隆二十一年七月丁亥至八月乙丑

卷三十一

乾隆二十一年九月丙寅至闰九月乙巳

卷三十二

乾隆二十一年闰九月丙午至十月癸酉

卷三十三

乾隆二十一年十月乙亥至十一月丁未

卷三十四

乾隆二十一年十一月戊申至十二月丙子

卷三十五

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戊寅至二十二年正月壬寅

卷三十六

乾隆二十二年正月癸夘至二月庚午

卷三十七

乾隆二十二年二月癸酉至三月壬寅

卷三十八

乾隆二十二年三月癸夘至四月丁丑

卷三十九

乾隆二十二年四月己夘至五月庚戌

卷四十

乾隆二十二年五月辛亥至六月乙酉

卷四十一

乾隆二十二年六月丙戌至七月乙夘

卷四十二

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丙辰至八月乙亥

卷四十三

乾隆二十二年八月己夘至九月壬寅

卷四十四

乾隆二十二年九月丙午至十月丙寅

卷四十五

乾隆二十二年十月丁夘至十一月癸巳

卷四十六

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乙未至戊午

卷四十七

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辛酉至丙戌

卷四十八

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己丑至丁未

卷四十九

乾隆二十三年正月戊申至二月壬戌

卷五十

乾隆二十三年二              【月】癸亥至癸未

卷五十一

乾隆二十三年二月甲申至三月庚子

卷五十二

乾隆二十三年三月辛丑至甲寅

卷五十三

乾隆二十三年四月丁巳至丁夘

卷五十四

乾隆二十三年四月戊辰至乙酉

卷五十五

乾隆二十三年五月丙戌至壬子

卷五十六

乾隆二十三年五月癸丑至六月戊辰

卷五十七

乾隆二十三年六月己巳至甲申

卷五十八

乾隆二十三年七月乙酉至癸夘

卷五十九

乾隆二十三年七月甲辰至八月己未

卷六十

乾隆二十三年八月庚申至壬午

卷六十一

乾隆二十三年九月甲申至壬寅

卷六十二

乾隆二十三年九月甲辰至十月壬戌

卷六十三

乾隆二十三年十月癸亥至十一月丙申

卷六十四

乾隆二十三年十一月丁酉至丙午

卷六十五

乾隆二十三年十一月丁未至十二月戊辰

卷六十六

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己巳至二十四年正月己丑

卷六十七

乾隆二十四年正月庚寅至二月癸丑

卷六十八

乾隆二十四年二月丙辰至己巳

卷六十九

乾隆二十四年二月庚午至三月甲申

卷七十

乾隆二十四年三月甲申至戊申

卷七十一

乾隆二十四年四月辛亥至甲戌

卷七十二

乾隆二十四年四月乙亥至五月壬寅

卷七十三

乾隆二十四年五月甲辰至六月丙子

卷七十四

乾隆二十四年六月丁丑至闰六月癸夘

卷七十五

乾隆二十四年闰六月甲辰至七月庚午

卷七十六

乾隆二十四年七月辛未至八月丙申

卷七十七

乾隆二十四年八月辛丑至九月壬子

卷七十八

乾隆二十四年九月癸丑至己巳

卷七十九

乾隆二十四年九月庚午至丁丑

卷八十

乾隆二十四年十月戊寅至己亥

卷八十一

乾隆二十四年十月庚子至丙午

卷八十二

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庚戌至丙子

卷八十三

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丁丑至丙午

卷八十四

乾隆二十五年正月戊申至乙亥

卷八十五

乾隆二十五年二月丙子至三月戊申

续编

卷一

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庚戌至四月戊寅

卷二

乾隆二十五年四月庚辰至戊午

卷三

乾隆二十五年五月辛酉至六月丁亥

卷四

乾隆二十五年六月戊子至七月辛酉

卷五

乾隆二十五年七月丙寅至八月己亥

卷六

乾隆二十五年九月癸夘至十月甲申

卷七

乾隆二十五年十月壬辰至十一月己巳

卷八

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辛未至丁酉

卷九

乾隆二十六年正月壬寅至二月丁亥

卷十

乾隆二十六年二月乙酉至三月戊辰

卷十一

乾隆二十六年四月戊寅至五月丙寅

卷十二

乾隆二十六年六月壬申至七月丙寅

卷十三

乾隆二十六年八月庚午至九月乙丑

卷十四

乾隆二十六年十月丁夘至十一月癸亥

卷十五

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丙寅至二十七年二月庚寅

卷十六

乾隆二十七年三月甲午至四月辛夘

卷十七

乾隆二十七年五月庚子至七月庚寅

卷十八

乾隆二十七年八月壬辰至十月癸夘

卷十九

乾隆二十七年十月乙巳至十二月丁巳

卷二十

乾隆二十八年正月辛酉至二月丙辰

卷二十一

乾隆二十八年三月戊午至五月丙戌

卷二十二

乾隆二十八年六月庚寅至九月癸未

卷二十三

乾隆二十八年十月乙酉至十二月丁未

卷二十四

乾隆二十九年正月甲寅至三月戊寅

卷二十五

乾隆二十九年四月癸未至六月辛酉

卷二十六

乾隆二十九年七月癸丑至九月戊寅

卷二十七

乾隆二十九年十月庚辰至十二月甲辰

卷二十八

乾隆三十年正月乙酉至闰二月乙亥

卷二十九

乾隆三十年三月丙子至壬寅

卷三十

乾隆三十年四月丁未至五月甲辰

卷三十一

乾隆三十年六月丙午至七月壬寅

卷三十二

乾隆三十年八月戊申至十一月庚寅

【臣】等谨案

平定准噶尔方略一百七十一卷乾隆三十五年

大学士【臣】傅恒等编纂

表进分前编正编续编各为卷次盖准噶尔部落本出有元阿鲁台之部其后译譌为厄鲁特自

国初天聪间即遣使朝贡顺治中

锡以封爵迨噶尔丹自立渐肆桀骜侵我属国圣祖仁皇帝亲讨平之详载于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至其后嗣复梗化纳叛同恶世

济雍正中尝

命讨之诸酋悔罪待命逮我

皇上徳威遐播许其通贡通市

恩至渥也自达瓦齐窃位自失其道举部离心面内归诚者踵至爰溯自康熙三十九年迄于乾隆十八年之事缉为前编凡五十四卷继是都尔伯特台吉防凌防凌乌巴什辉特台吉阿睦尔撤纳等先后内属

皇上神武内断决防

命将分路致讨未浃月而直抵伊犂大漠以北?

  檄底定缚献达瓦齐于

阙下方将众建渠长分领其部无何阿睦尔撤纳偝

恩作孽复劳师旅追贼渠函骨遐方大定而逆回大小和卓木旋肆反噬爰即伊犂凯旋之师移讨之于是叶尔羌喀什噶尔诸城以次抚定而拔达山汗素尔坦沙遂击杀二酋献馘军门大武告成边陲永靖爰纪乾隆十八年十一月以后讫于二十五年三月戊申之事为正编凡八十五卷是月庚戌以后至三十年十一月凡善后经久设官置屯定赋铸钱诸政及极边新附诸部事宜为续编凡三十二卷于

列圣垂谟经逺暨我

皇上始而抚绥驾驭继而

决几制胜以及奏凯后持盈保奏为遐方筹久安

盛心实政一一胪载西师颠末具见于

御制诗篇及

告成勒铭诸碑文昭如日月是编所载按次条系弥为详悉云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臣】陆 费 墀

猜你喜欢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三·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二·李心传
  东都事略卷一百一·王称
  ●卷十二·黎庶昌
  第七十六回 段芝泉重组阁员 龙济光久延战祸·蔡东藩
  慈禧及光绪宾天厄·佚名
  卷之三·佚名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九十三·佚名
  五六四 寄谕江西巡抚郝硕等查明刘峩刷卖《圣讳实录》一案·佚名
  宇文忠之传·李延寿
  卷二十二上·徐一夔
  太宗皇帝实录卷第四十三·钱若水
  ●卷之二·吕坤
  钦定南巡盛典卷七·高晋
  卷第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七 漢紀九·司马光

      起重光赤奮若(辛丑),盡強圉協洽(丁未),凡七年。   孝武皇帝建元元年(辛丑、前一四O年)   冬,十月,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上親策問以古今治道,對者百餘人。廣川董仲舒對曰:「道者,所繇適於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

  • 卷三百二十八 元豐五年(壬戌,1082)·李焘

      起神宗元豐五年六月盡其月   秋七月辛巳,廣西經略司言:「知宜州王奇與賊鬥失利,賊兵退守大江回穴。諜知溪峒蒙承想萬餘人欲攻思立寨,已戒和斌據險拒之。」詔:「就差知沅州、西上閤門使謝麟經制宜州溪峒事,宜州軍在行

  • 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十一·焦竑

      各衞   ◆各衞   驍騎前衞指揮使周顯傳   河州衞指揮使楊廣傳   府軍右衛指揮使宋瑄(忠節錄)   燕山護衛指揮盧振(忠節錄)   揚州衞指揮崇剛(忠節錄)   指揮小馬王(忠節錄)   河北指揮張倫(忠節錄)   指

  • ●王弇州崇论卷之七·李衷纯

    读鬼谷子读墨子读荀子读邓析子读孔丛子读尹文子读吕氏春秋读陆子读贾子读淮南子读韩诗外传读扬子读白虎通读徐干中论读刘子读文中子读元命包读皇极经世读通书正蒙读坛经一读坛经二读圆觉经师论上师论下○读鬼谷子刘向

  • 陈君用传·宋濂

    陈君用字子才,延平人。为人勇敢自信。时红巾军起自江淮,由抚、盱而入福建。福建当局任君用为南平县知县、拨款五万缗,使召募军队。君用又将自己的家产捐为军费,率领官军收复了建阳、浦城,因功升同知建宁路事。不久,红巾军围

  • 胡惟庸传·张廷玉

    胡惟庸,定远人。在和州归附太祖,被授予元帅府奏差。不久转任宣使,又任宁国县主簿,进升知县,又升吉安府通判,再升湖文佥事。吴元年(1367),召任太常寺少卿,再进本寺卿。洪武三年(1370)拜为中书省参知政事。不久,取代汪广洋任左丞

  • 樊山政书自序·樊增祥

    昔余宰渭南六年、尝裒其公牍批判、付诸剞劂、已数千部、流布人间矣、光绪己亥春开缺、以道府用、辛丑夏遂擢秦臬秋摄秦藩事、其自治文牍、一如为令长时、每一批词挂发吏民传写殆徧、癸卯以后、秦中官报、即以吾公牍为

  • 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允禄

    和硕荘亲王【臣】允禄和硕果亲王【臣】允礼恭承勅旨编刋雍正元年至五年上谕告成谨奉表上进者【臣】等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上言伏惟二典垂光示百王之模范六官成式备万事之纲维咨岳牧以询谋聿彰尧舜执中之用昭典常而训廸丕

  • 卷92·陈邦瞻

    ○三京之复理宗端平元年六月,诏出师收复三京。时,赵范、赵葵欲乘时抚定中原,建守河、据关、收复三京之议,朝臣多以为未可,独郑清之力主其说。乃命赵范移司黄州,刻日进兵。范参议官丘岳曰:“方兴之敌,新盟而退,气盛锋锐,宁肯捐所

  • 六年·佚名

    (丙寅)六年清嘉慶十一年春正月1月1日○己酉朔,詣孝安殿,行朔祭,仍行晝茶禮。○下勸農綸音于八道四都。敎曰:「予嘗聞之,民者國之本,農者民之重也,故民以食爲天。夫農者,非但民之所重,抑君之所資,祝願年豐,何年不然?而矧今予小子,夙夜

  • 双桥随笔卷一·周召

    凤县知县周召撰戸枢不转则必腐锁腹不开则必锈人心不用则必灰蘓长公言人心不可纵放闲散既久毛发许事便自不堪笔畴云自小以读书为业除把笔攻文外世故茫然不知才有毛发事则蹙蹙不自宁矣盖懒惰之害也如此陶侃豪杰士也朝运

  • 卷七·叶酉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究遗卷七左庶子叶酉撰僖公下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宋公曹伯卫人邾人伐齐夏师救齐五月戊寅宋师及齐师战于甗齐师败绩狄救齐宋襄之伐齐纳孝公也传称桓公与管仲属孝公于宋襄公以为太子管仲非从君于昏者其立孝

  • 卷三十七·佚名

    △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五迦叶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众生佛性犹如虚空。云何名为如虚空耶。善男子,虚空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亦尔。善男子,虚空非过去。何以故无现在故。法若现在可过去。以无现在故无过去亦无现在。何

  • 卷第二十九·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二十九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杂蕴第一中补特伽罗纳息第三之七如世尊说。有三界。谓断界离界。灭界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广分别契经义故。谓契经说。具寿阿难往诣尊者名上

  • 云庄集·曾协

    宋代诗文别集。曾协撰。傅伯寿序此集云:其子曾炎“辑公之文为二十通,面以授伯寿”。根据刘禹锡序柳宗元集所称“一卷为一通”,则其集原当为20卷。明代焦竑《国史经籍志》即载此集20卷。但其作品传于世者仅《咏芭蕉》

  • 安南传·王世贞

    域外地理著作。明王世贞(1526—1590)撰。二卷。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嘉靖进士,官刑部主事。著有《弇山堂别集》、《弇州山人四部稿》等。是书约成于嘉靖中,一万一千余字。记事止嘉靖十六年(1

  • 金丹就正篇·陆西星

    书共3篇,其要旨在阐述成大丹必须阴阳双修的观点。认为金丹之道必资阴阳相合而成,「阴阳者,一男一女也,一离一坎也,一铅一汞也,此大丹之药物也。夫坎之真气谓之铅,离之真精谓之汞,先天之精积于我,先天之气取予彼。何以故?彼坎也,

  • 传戒正范·读体

    全称《三坛传戒正范》。律学著述。明末清初读体撰。四卷。系传戒之章程。据弟子戒显序称,读体感于仪轨“疏慵失准”,故撰辑本书。全书内容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含初坛授沙弥戒、二坛授比丘戒、三坛授菩萨戒前请戒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