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胡惟庸传

胡惟庸,定远人。在和州归附太祖,被授予元帅府奏差。不久转任宣使,又任宁国县主簿,进升知县,又升吉安府通判,再升湖文佥事。吴元年(1367),召任太常寺少卿,再进本寺卿。洪武三年(1370)拜为中书省参知政事。不久,取代汪广洋任左丞。六年正月,右丞相汪广洋被贬为广东行省参政。皇上因丞相人选难觅,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不设丞相。惟庸于是独专中书省事务。七月他拜任右丞相,不久,升任左丞相,汪广洋又被任为右丞相。

自从杨宪被诛后,皇上认为惟庸有才干,很宠信他。惟庸也自觉奋进,曾以遇事小心谨慎博得皇上欢心,进一步获得皇上的宠信。他为此当了多年独相,生杀废黜大事,有的不报告皇上便径直执行。内外各部门的奏章,他都先拿来看,凡是陷害自己的,便扣下不上呈。各方面热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职位的功臣武夫,竞相奔走于其门,贿送金帛、名马、玩好之物,不可胜计。大将军徐达极恨他奸恶,从容地告诉了皇上。惟庸于是诱惑徐达的守门人福寿,图谋害徐达,但被福寿揭发。御史中丞也曾说过他的短处。后来刘基生病,皇上派惟庸带医生探视,惟庸便对刘基下毒。刘基死后,他更加无所顾忌。他与太师李善长相勾结,将哥哥的女儿嫁善长的侄子李佑为妻。学士吴伯宗弹劾惟庸,差点大祸临头。此后,他权势更盛。在他定远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笋,出水数尺深,献媚的人争相说这是祥瑞之兆。他们还说惟庸祖父三代的坟墓上,晚上都有火光,照亮夜空。惟庸更加高兴和自负,从此有了异心。

吉安侯陆仲亨从陕西回来,擅自乘坐驿车。皇上大怒,责骂他说:“中原在战乱之后,人民刚刚复业,驿站户买马非常艰难。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人民就是将子女全部卖掉,也不能供给。”责令他到代县捕盗贼。平凉侯费聚奉命安抚苏州军民,整天沉溺酒色。皇上大怒,责令他往西北去招降蒙古,他无功而返,皇上又严厉斥责他。两人都非常害怕。惟庸便暗中对两人威逼利诱。两人一向愚勇,见惟庸正专权用事,便与他秘密往来。两人曾到惟庸家饮酒,酒酣时,惟庸屏退左右,对他俩说:“我等所干的事多不合法,一旦被发觉将怎么办?”两人更加惶恐。惟庸于是将自己的主意告诉了他们,令他们在外面收集兵马。惟庸又曾与陈宁坐在中书省中,阅览天下兵马簿籍,令都督毛骧将卫士刘遇贤和亡命之徒魏文进收为心腹,说:“我会用得着你。”太仆寺丞李存义,是李善长的弟弟,惟庸的女婿李佑的父亲,惟庸令他暗中游说李善长。李善长年纪已老,不能坚决拒绝,开始不同意,后来便依违其间了。惟庸更加以为事情可以成功,于是派明州卫指挥林贤出海招引倭寇,与他们约定日期相会。又派元旧臣封绩致书元朝,向元朝嗣君称臣,请求出兵做外应。这些事都还没有发出。正好惟庸的儿子坐马车奔驰过市,坠死于车下,惟庸将驾车的人杀死。皇上大怒,命他偿命。惟庸请求用金帛补偿驾车人家,皇上不许。惟庸害怕了,便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图谋起事,密告四方以及依从于自己的武臣。

十二年(1379)九月,占城国来进贡,惟庸等人不报告皇上。宦官出来见到了,便进宫奏告皇上。皇上大怒,下敕令责备中书省臣。惟庸和汪广洋叩头谢罪,但暗暗地将罪过归咎于礼部,礼部大臣又归咎于中书。皇上更加愤怒,将各臣僚全部关押起来,究问为首主持的人。不久,赐汪广洋死,汪广洋的妾陈氏为他陪死。皇上问知陈氏乃是被入官的陈知县的女儿,大怒说:“被没入官的妇女,只给功臣家。文臣怎么得到?”便颁下敕令命法司调查。于是惟庸以及六部属官都应当被判罪。第二年正月,涂节便将祸变上报,告发惟庸。御史中丞商皓当时被贬为中书省吏,也告发了惟庸的阴谋。皇上大怒,下令廷臣轮番讯问,词语连及陈宁、涂节。廷臣说:“涂节本来参预阴谋,见事情不成,这才将变乱上告,不可不杀。”于是诛杀惟庸、陈宁和涂节。

惟庸死后,他造反的阴谋还没有全部暴露,到十八年,李存义被人自首告发,得以免死,安置在崇明。十九年十月,林贤狱案办成,惟庸通倭的事才显了出来。二十一年,蓝玉征讨沙漠,抓获封绩,李善长不奏告皇上。到二十三年五月,事情败露,将封绩逮捕,审出当时情况,惟庸的逆谋进一步大显。正好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自首告发李善长和惟庸往来情况,而陆仲亨的家奴封贴木也自首告发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庸三位侯爷与惟庸共谋不轨。皇上大发雷霆之怒,肃清逆党,词语相连,被诛杀者达三万余人。于是做《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此案株连蔓引,直到数年之后,还没有清除干净。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二十八 王融谢朓·萧子显
  东都事略卷六十九·王称
  资治通鉴后编卷十二·徐乾学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七十五·佚名
  卷之七百二十四·佚名
  明名臣琬琰録卷二·徐紘
  卷十一·班固
  萧[王禹]传·刘昫
  胥鼎传·脱脱
  许贵传·张廷玉
  卷六十二·阿桂
  卷之一百三  日本國考略(明)薛俊 撰·邓士龙
  卷三·宋敏求
  卷三十五·佚名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百三十一·彭定求

        卷731_1 【津亭】胡宿   津亭欲阕戒棠舟,五两风来不暂留。西北浮云连魏阙,   东南初日满秦楼。层城渺渺人伤别,芳草萋萋客倦游。   平乐旧欢收不得,更凭飞梦到瀛洲。   卷731_2 【古别】胡宿   长道

  • 崔敦礼·唐圭璋

      敦礼,河北人。字仲由,本通州静海人,居溧阳。与弟敦诗同登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历江宁尉、平江府教授、江东安抚司干官、诸王宫大小学教授。淳熙八年(1181)卒,官至宣教郎。有宫教集。   柳梢青   寿词   惊世文章,

  • 巻五·黄昇

    钦定四库全书花庵词选卷五      宋 黄升 撰宋词晁无咎名补之济北人永遇乐【东臯寓居】松菊堂深芰荷池小长夏清暑燕引雏还鸠呼妇往人静郊原趣麦天已过薄衣轻扇试起绕园徐步听衡宇欣欣童稚共说夜来初雨 苍苔径

  • 卷二十五·陈焯

    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二十五兵部主事陈焯编陈 襄【字述古侯官人少孤能自立举进士调浦城主簿摄令事发奸如神知河阳县当富弼为郡守一见即礼遇之及入相荐为秘阁校理判祠部出知常州入为开封府推官盐铁判官神宗立奉使朔

  • 卷之七百三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十七·胡一桂

    钦定四库全书史纂通要卷十七元 胡一桂 撰李唐既亡司马氏通监直接朱梁繋年纪事以唐晋汉周为次欧阳公【修】五代史亦然而文公纲目自唐天佑四年丁卯迄于己未五十余年间惟两行分注以见其皆不预正统之列而分注之中先後予

  • ·澎湖官制议·丁曰健

    台属地方辽阔,各厅、县恃分防佐杂为耳目,而遇事藉以收指臂之助;平日于所管各乡,事无钜细,随时探报,且与绅士总理比印官易于亲近,往往收息事安民之效。现在署笨港县丞之候补县丞张徵庸、署猫雾捒巡检之兴隆司巡

  • 权德舆传·欧阳修

    权德舆,字载之。父名皋。德舆七岁时父亲去世,他哀哭跪拜一如成人。不到二十岁,他的文章就受到读书人的称赞了。韩泗任河南黜陟使,召权德舆为自己幕府。后又跟随江西观察使李兼,在他府中任判官。杜佑、裴胄交相推荐他。德宗

  • 爪哇传·宋濂

    爪哇在海外,比占城更远。自泉州之南登舟下海的人,总是先至占城,再到爪哇。爪哇风俗土产不可考,但大致和海外诸蕃国相似,多出奇宝,在中国很受欢迎。但其人则丑怪,性情语言与中国不能相通。元世祖时,四周的小国归附,在需出兵征讨

  • 卷十三·楼昉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两汉诏令钦定四库全书两汉诏令卷十三宋 楼昉 编东汉一【凡直言其事则   者如建武六年免为庶人十五年六月检覈  二十六年増百官奉之皆不 按空处皆原阙其他皆仿此】光武【七十三】

  • 左传折诸卷十九·张尚瑗

    <经部,春秋类,三传折诸__左传折诸钦定四库全书左传折诸卷十九 兴国县知县张尚瑗 撰昭公再合诸侯三合大夫襄二十五年重丘二十六年澶渊再合诸侯也二十七年宋三十年澶渊昭元年虢三合大夫也皆在赵武为政之日城淳于桓五

  • 提要·王昭禹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四周礼详解      礼类一【周礼之属】提要【臣】等谨案周礼详解四十卷宋王昭禹撰陈振孙书録解题曰昭禹未详何等人近世为举子业者多用之其学皆宗王氏新説王与之作周礼订义类编姓氏世次

  • 卷二百四十七·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六十六善现,一切智智清净故色处清净。色处清净故净戒波罗蜜多清净。何以故?若一切智智清净。若色处清净。若净戒波罗蜜多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一切智智清净故声香味触法处清净。声香味

  •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三·宗喀巴

    如是了知精进三种违缘,修习对治。其未生修持,能令生起之顺缘,谓胜解力。若已生者能令不退之因,谓坚固力,修彼业时不欲断绝者,谓欢喜力。更以息舍力勤发精进。若于此理已得善巧,则于精进当发欣乐之力。兹当宣释。〔科〕午三依

  • 台湾旅行记·佚名

    本书(一册一一○面六六、○○○字)合刊三篇「台湾旅行记」,分由邱文鸾、刘范征、谢鸣珂撰着。按民国四年十二月间,福建省立甲种农业学校校长何缵(系甫)尝率领学生渡台旅行,辑有「台湾修学旅行报告书」一种,内载何氏「绪言」一

  • 四六话·王铚

    宋代文章理论著作。全名为《王公四六话》。2卷。王銍著。“四六”即骈体文,本书是一部骈体四六文的专著,论述了四六文的发展、特点,并就宋人的四六文作了专门的评述。王銍在本书序言中对四六文的渊源流变作了概括介绍。

  • 洗心斋读易述·潘士藻

    明潘士藻撰。十七卷。《四库全书》本。亦题曰《读易述》。此书阐释《周易》经传,大致采用义理之学。前十卷为上下经,后七卷为《系辞》以下诸传。其体例乃先列己见,复采缀诸家之说附于后。《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前有

  • 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

    欧阳渐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佛学思想家和教育家。 作为思想家, 他终生治学求道、 讲经说法,把学问与生命体验、与医民救国结合在一起。作为教育家, 他通过办学以培养整理佛经和阐释佛学思想的人才。他的学术观点主要体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