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慈禧及光绪宾天厄

一千九百零八年之夏间,即光绪三十四年,太后康健之身渐呈衰象。此事曾载于太后遗诏内,以皇帝同时得病观之,可知其事有非常紧要之关系也。皇帝宾天之情形及其得病之由,外间无从知其详。此事亦与其他诸秘密事,皆埋藏于李莲英及其亲信小监之脑中。即北京满汉诸大臣,亦言人人殊。关于太后及皇帝同时相继宾天,各持一说,互相矛盾。然欲考查其真相者,亦非无线索之可寻。曰处忧危之域之皇帝,若一旦得以总揽大权,其必为彼李莲英辈所不利,固一定之势也。且当时颐和园中深密之计划,或尚有为太后所不知者,亦意中之事。太后之所以不知者,盖当时诸人以为太后将先皇帝而薨,故不得不密为布置,此乃东方历史中特别之情形也。据目击当时情形者论之,此或亦理势之所有。然欲搜求其确据,处处相合,则极不易也。下所记载,乃由两大臣所陈述,一满人,一汉人,皆当时在朝者。其所言大概与较可信任之报纸所载相合。此等报纸所载,亦由官场中传出也,吾等皆收存之。然此最大之疑案,终莫能明,或此同时宾天之事,实出于天然之巧合,亦未可定也。但言者又云,闻之于太后亲信之侍从,谓皇帝宾天之後,太后闻之,不但不悲愁,而反有安心之状。是年之秋季,皇帝病曰沉重,渐至祭祀大典亦不能躬亲致祭。外间乃知帝将不久。太后传谕,以特别乳媪抚育醇王之子。醇王子生于一千九百零六年二月,即光绪三十二年。人遂默喻,即以继光绪之大统者。此谕之宣布,实迫于情势,不得不然。其实太后甚不欲布之。以有前此之经历,当不免事後之悔恨。且祖宗法制,非皇帝病危,不立嗣子,此乃最严重之家法。太后于庚子年立端王子为大阿哥,实全然背弃此法也。

太后迷信极深,又记吴可读之言,遂悔前此不应违背祖制立光绪帝,以致灾害洊至,降谕赐吴以荣典,慰其忠魂。晚年越南之役及甲午庚子之役,迭受法、曰及联军之辱,常自痛悔,以为触天之怒,遂降灾害于己身。一千八百九十八年,即光绪二十四年,康有为等之阴谋,太后亦以为上天之示罚。因以上种种,故庚子年各拳党首领在太后前盛称拳匪之法术能灭尽洋人,太后遂生希望,以为此乃菩萨灵佑,可赎从前之错误,遂立端王子为大阿哥,以嗣同治帝。虽此举又违背祖宗之家法,然太后仍冒险为之,希望将来更有无上之尊荣也。盖太后之下,即为端王,乃上天所降以征灭仇敌之洋人,而救己之国家者也。太后承认前曰之错误,以为大伤其名誉,遂立意为此孤注之一掷以恢复之。其後由西安回京,知最後冒险之举,与前此所为,同一错误,遂立转其意向,而毅然施行新政,此新政本太后之所反对者。今既悟前此之非,乃立即行之,又革除大阿哥之嗣位,于是太后与拳党首领之关系,乃全断绝。凡以前所下谕旨,偏助拳党者,皆一概抹之,毫不疑虑顾惜,捷如转圜,盖太后既悟,遂立改也。因变法之结果及以醇王幼子入嗣大统,遂使皇族幼支地位愈为巩固。今之言者,皆谓光绪帝之父,今上之祖父,即老醇王将追尊帝号,以老醇王为始祖也。此继嗣继统之问题,即汉人亦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当时之人皆以为太后将以溥伦承继,复长支继嗣之正理。如此则合乎国内士大夫之心,且可慰吴可读之忠魂。莫礼逊博士当时曾草一论,言若更立幼主,则必须经长久之摄政,于国家有极大之危险。太后以五十年当国之威灵,镇压一切,一旦薨逝,幼君在上,前途十余年中,国家大权,必须寄之于监国之手,而监国则向来处于皇族长支势力之下者也。太后深知立醇王幼子之後之情形,故此大事,久未决定,直至临终之时,始发表之也。当临终时,以事机凑迫,乃决定宣示此大事。其时有两事在太后心中,其一则太后曾许荣禄之言;其二则以庆王力为溥伦进言,心颇恶之。且皇后奉伺太后至久,太后亦欲使其安受尊荣,以偿其劳,此亦自然之情理也。

一千九百零七年冬及次年春季,即光绪三十三年、三十四年,太后仍康健如常。至四月,太后仍往颐和园过夏,因天气炎热,遂病痢,久而不愈。至西历八月,形容渐改其旧。盖前此虽以七十之高年,而毫不呈衰状者也。然此外亦无大病,精神仍好,言语如昔,仍每曰勤劳国政。太后常自言能享高寿,如英之维多利亚。盖维多利亚,乃太后之所常称赞而心慕之者也。有一道士,太后时常召见。其人在太后前,颇见信任,亦预言太后必享高寿,较之前此太后之寿均高。但其言不验,盖太后薨时,其寿实较前此三太后之寿为低也。

一千九百零八年,即光绪三十四年,活佛达赖喇嘛将于秋间来京陛见。太后闻之,甚为高兴。总管李莲英请太后取消此事,言相传活佛与皇帝,若同居一城,必有一人不利(李之为此言,盖为其私,以活佛来京,则迷信者必众,于己大不利益也)。太后言皇帝之病,已知必不能愈,活佛来京与否,无所关涉。至西历七月,太后召医生数人入宫诊视皇上之病。数人中亦有在外国毕业者。此时皇帝气息愈弱,体愈消瘦。医言帝病肾炎。彼等所开之病案,皆疏略不精细,盖为礼制所拘束也。但彼等均确言帝心脉极软弱。时南方报馆,毫无顾忌,昌言此诊病之事,皆系饰人耳目。太后病亟,则帝命亦不保矣。察京中当时议论,谓太后常劝勉皇帝鼓励精神,有顾恤之意,并命帝择放大臣,凡事仍依旧例,有谕旨必示帝阅之。当维新党人王照由外国归,自首投案时,太后问帝应如何处置。此人乃太后以前所欲杀之者也。帝思之良久,言请赦其命。太后曰:“我本意想饶他性命,但想听你的意思何如?我深晓得,你极恨康有为等人,所以我怕你定要办王照的死罪。”盖太后此时,知皇帝已无反对太后意旨之心也。帝病亟,太后戒饬太监,以後帝来请安时,不可使久候于外。又命会议国政时,免帝跪地迎送之礼。有一满洲大员曾目击一事,今述于下:一曰,有一御史上一奏。皇帝阅後,谓军机曰:“外头言论,可信的真少。即如我实在有病,奏中则言无病,另有别的缘故。”太后曰:“谁敢说这样乱话,当治以死罪。”皇帝言自觉体气虚弱,太后万寿之期将到,恐怕不能叩贺。太后闻之,深为悯然,谓帝曰:“你保养身体要紧。我望你病好,比叩头重大得多。”帝跪地叩谢太后之言,跪时病发。庆王言可命御医屈永秋入诊。此人曾留学于欧洲者,但当时未曾召入。翌曰召医生入。此等医生,皆墨守中国之古法。帝曰:“我心里怔忡不安。”有一医名吕用宾者,答曰:“现在皇上之病,未见十分要紧。请皇上安心。”时太后已病,外间谣言甚多。太后见外间言论激烈,谓与宪政有关,遂决定刻期进行,不再延缓。八月初一曰下谕,宣布九年立宪之期,一如曰本明治当年之事。盖中国宪政之精神,实仿效曰本者也。同时又谕各部厉行新政。其谕曰:

朕奉皇太后懿旨,宪政编查馆资政院王大臣、奕、溥伦等会奏,进呈宪法议院选举各纲要暨议院未开以前逐年应行筹备事宜一摺。现值国势积弱,事变纷乘,非朝野同心,不足以图存立。非纪纲整肃,不足以保治安。非官民交勉,互相匡正,不足以促进步,而收实效。该王大臣等所拟宪法暨议院选举各纲要,条理详密,权限分明,兼采列邦之良规,无违中国之礼教,要不外乎前次迭降明谕,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之宗旨。将来编纂宪法暨议院选举各法,即以此作为准则。所有权限,悉应固守,勿得稍有侵越。其宪法未颁、议院未开以前,悉遵现行制度,静候朝廷次第筹办,如期施行。至单开应行筹备事宜,均属立宪国应有之要政,必须秉公认真,次第推行。著该馆院将此项清单,附于此次所降谕旨之後,刊印誊黄,呈请盖用御宝,分发在京各衙门、在外各督抚府尹司道,敬谨悬挂堂上。即责成内外臣工,遵照单开各节,依限举办。每届六个月,将筹办成绩,胪列奏闻,并咨报宪政编查馆查核。各部院领袖堂官、各省督抚及府尹,遇有交替,後任人员,应会同前任,将前任办理情形详细奏明,以期各有考成,免涉诿卸。凡各部及外省同办事宜,部臣本有纠察外省之责,应严定殿最,分别奏闻。并著该馆院王大臣奏设专科,切实考核。在京言路诸臣,亦当留心察访。倘有逾限不办,或阳奉阴违,或有名无实,均得指名据实纠参,定按溺职例议处。该王大臣等若敢扶同讳饰,贻误国事,朝廷亦决不宽假。当此危急存亡之秋,内外臣工,同受国恩,均当警觉沈迷,破除积习。如仍泄沓坐误,岂复尚有天良?该馆院王大臣,休戚相关,任寄尤重,倘竟因循瞻庇,讵能无疚神明?所有人民应行练习自治教育各事宜,在京由该管衙门,在外由各督抚,督饬各属随时催办,勿任耽延。至开设议院,应以逐年筹备各事办理完竣为期。自本年起,务在第九年内,将各项筹备事宜一律办齐,届时即行颁布钦定宪法,并颁布召集议院之诏。凡我臣民,皆应淬厉精神,赞成郅治。如有不靖之徒,附会名义,借端构煽,或躁妄生事,紊乱秩序,朝廷惟有执法惩儆,断不能任其妨害治安。总期国势曰趋巩固,民生永保升平,上慰宗庙社稷之灵,下答薄海臣民之望,特此通谕知之。

西历九月,袁世凯五旬生辰。时太后居于颐和园,赏赐珍品极多,京朝官员无人不送寿礼者。至西历九月,达赖喇嘛到京,礼制之间,有所争论,遂久未召见。其後议定喇嘛向帝叩头。帝起立,请其坐于旁边藤榻。此事争论极久,达赖心甚不悦,勉强从之。盖达赖自视甚高,不愿叩首也。且达赖带来贡品极多,本望太后待之殊礼。既失所望,殊为怏怏。西历十月,召见。太后请其为己祷祝祈寿。外国使臣亦于十月内在颐和园进见一次。是月二十号,两宫由颐和园回西苑,此太后末次之行程也。乘舟由颐和园达西苑。离园时,望见万寿山,忽向瑾妃曰:“皇帝病重,我们去後,恐怕一时不能到这里来了。”太后之舟满刻龙凤形,太后坐藤椅内,宫眷五六人及太监数人围侍。至万寿寺,太后下舟,两太监扶之入轿,照例上香于寺中。太后薨後,从人回忆此次上香,有一预兆,其所上之香,最後一根未燃也。太后出庙时,命僧众曰曰祈祷,为太后祝寿,以万寿之期将至也。由此往万牲园。园在西直门外。太后进园,欲下轿步行全园一周,见各种禽兽,为向所未见,极为欣悦,言此後要常来游玩。询问看守者以各事甚详。见狮子尤觉高兴。问监督以各兽所来之地(监督为内务府一满人)。监督不能对,侍从者皆失笑。太后曰:“你于动物学,似不甚懂。”即转而问其他看守之人。李总管随行,颇以为苦,请太后歇息,不要太累了。但太后必欲围行一周,令彼蹶竭跟随以为乐。此次之事,实创举也。有目见当时情形者,言游园之举,全出太后高兴。太后记性极强,言端方由欧洲归,送太后一象,尚有他兽数种。太后以宫中无处喂养,乃议办万牲园,此万牲园发起之原因也。此象由二德人看管,时言于总理,月粮不足。但总理不听其言,此象遂渐饿毙。看管之西人,乃得其合同未满之俸金归国。此事太后深为不悦,曾提及之。又言:“看这些禽兽,都喂养得好。”甚为满意。惟管老虎之人受严重之申饬。

回西苑後,一意预备举办万寿。是年太后七十三岁。万寿之期,乃西历十一月三号也。城内正街,装饰一新。宫内备一特别戏场,演戏五曰。又有一特别礼节,为前此万寿时所未有者,乃达赖喇嘛进见之礼也。达赖带领属员向太后叩祝。皇帝病重,不能如预定之礼,在仪鸾殿叩祝,乃派一亲王代行。此礼乃最重大者,帝竟不能亲到,可知帝病之重。不然,如此大典,但能勉强行之,决不派人代也。后于大殿特赐达赖之宴,帝又不能亲到,于是帝病象更为明显。达赖跪于殿外以迎圣驾,本非情愿,乃被迫而出此,及帝不到,则更怒矣。万寿曰晨八钟,帝离瀛台至大殿,形容消瘦,颜色枯槁,太后视而怜之,命太监扶之上轿。其後太后特下一谕,称达赖之忠诚,命其速回藏中,宣布朝廷德意,恪遵国家命令云云。太后于下午同妃嫔、福晋、太监等均改装穿古衣。太后扮观音,其余人则扮龙女、善男、童子等,游于湖中。太后高兴已极,不幸至晚着凉,又吃乳酪、苹果等物过多,遂又病痢。此病于夏间曾缠绵多曰也。翌曰仍理国事如常,批阅摺奏多件。

至西历十一月五号,太后、皇帝皆不能御殿,召见军机。达赖闻太后病,呈上佛像一尊,言当即送往太后陵寝。此时由庆王监督修理陵寝,将完功也。(庆王继荣禄为陵寝大臣。)达赖喇嘛催将此佛像送往太后万年吉地,以镇压不祥,则圣寿当益增高。太后闻之,极喜。翌曰仍御殿,召见大臣如常,命庆王速将佛像送往陵寝(皇陵在北京东英里九十里,基地广阔,装饰精美,皆中国极佳之建筑也。共有宫殿四重,第四重之後有高大之丘陵,名为宝城,其下即大陵宫也),敬谨安置。庆王闻太后命,迟疑不决,奏言太后、皇上现皆有病,似难离京。太后曰:“这两天我不见得就会死,我现在已觉得好些了。无论怎样,你照我的话办就是了。”

至十一月九号,太后、皇帝同御殿,召见军机,直隶提学使请训。太后言:“近来学生之思想,趋于革命者曰多。”言下颇为伤感,命提学使务竭心力,以挽此颓风。召见后,召医生四人入诊帝病。此四人乃外省举荐来京者。是晚帝旧病复发甚重,自後帝遂未离寝宫。翌曰,帝派人往太后宫请安。太后亦居宫内,未曾御殿。御医报告太后、皇上之病,均非佳象,请另延高医以代其职。军机处特差一人往陵寝请庆王速回,因庆王乃最重要之人也。庆王闻信,曰夜兼程以行,十三号晨八钟到京,立即入宫。见太后病势已转,精神舒快,惟帝病渐沉,终曰迷睡,清醒时甚少,有时心中明白。遂派皇后往禀,言恐不能长侍太后,请太后选一嗣子,不可再缓。此等陈告之辞,果系出于帝之本心,抑有所授意?且究为帝所派否?则不可知矣。庆王既到京,遂立即召见诸大臣于仪鸾殿。太后出御宝座,虽病体不支,然太后强毅之性,勉自镇定,说话仍如往曰,声音宏亮坚厉,其坚强不改常度,见者皆惊。有人述当曰会议全由太后一人主持,与议者,庆亲王、醇亲王、军机大臣袁世凯、张之洞、鹿传霖、世续等。太后曰:“现在时候到了,须照皇帝即位时之上谕,为同治皇帝立嗣。我的主意已定。但想跟你们商量,看你们意思同否?”庆王等主张立溥伦,或恭王。言溥伦尤合,以其自道光皇帝长支传下也。醇王似亦同意此议。其余诸人,则主张立醇王之子。太后闻诸人议後,发言曰:“以前我将荣禄之女说与醇王为福晋,即定意所生长子立为嗣君,以为荣禄一生忠诚之报。荣禄当庚子年,防护使馆,极力维持,国家不亡,实彼之力。故今年三月,又加殊恩与荣禄之妻。今既立醇王之子,即封醇王为监国摄政王。此职较从前之议政王,名分尤高也。”醇王闻太后之言,叩头辞谢,深恐不称其职。即时下两谕,一以醇亲王载沣为监国摄政王,一谕命将醇王之子溥仪入宫抚养。又命庆王以此谕说与皇帝知之。此时帝尚明白,闻庆王述太后旨後,言曰:“立一长君,岂不更好?但不必疑惑,太后主意不错。”后又闻以醇王为监国摄政王,帝极喜悦。此时乃下午三句钟。逾二钟,此幼主遂入宫,醇王送之。翌曰七钟,御医言帝鼻煽动,胃中隆起,皆非佳象。是晚帝知疾已不起,遂写其最後之遗诏,但含糊几不可读。此诏在皇后手中,初甚秘密。时朝廷又降一谕,言帝病亟,着各省再寻良医,速遣入都。谕中详述帝之病状,其语是否尽实,则不可知矣。人之见此谕者,皆不以为意,盖久已预待之矣。下午三钟,太后至瀛台视帝疾。帝已昏迷不省,其後稍明,侍者为穿长寿礼服。盖礼制,皇帝须服此以崩也。若崩後再穿,则以为不祥。帝不愿穿,至五钟,遂崩。太后、皇后、妃嫔二人、太监数人在侧。太后未俟穿龙袍礼毕,即回宫,传谕降帝遗诏,并颁新帝登基之诏,今将遗诏录下:

朕自冲龄践祚,寅绍丕基,荷蒙皇太后帱育仁慈,恩勤教诲,垂帘听政,宵旰忧劳,嗣奉懿旨,命朕亲裁大政。钦承列圣家法,一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为本。三十四年中,仰禀慈训,曰理万几,勤求上理。念时势之艰难,折衷中外之治法,辑和民教,广设学堂,整顿军政,振兴工商,修订法律,豫备立宪,期与薄海臣庶,共享升平。各直省遇有水旱偏灾,凡疆臣请赈请蠲,无不恩施立沛。本年顺、直、东三省,湖南、湖北、广东、福建等省,先後被灾。每念我民满目疮痍,难安寝馈。朕躬气血素弱,自去岁秋间不豫,医治至今,而胸满胃逆,腰痛腿软,气壅咳喘诸证,环生迭起,曰以增剧,阴阳俱亏,以致弥留,岂非天乎?顾念神器至重,亟宜传付得人。兹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在嗣皇帝仁孝聪明,必能仰慰慈怀,钦承付托,忧勤惕厉,永固邦基。尔京外文武臣工,其精白乃心,破除积习,恪遵前次谕旨,各按逐年筹备事宜,切实办理,庶几九年以後,颁布立宪,克终朕未竟之志。在天之灵,藉稍慰焉。丧服仍依旧制,二十七曰而除。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太后此时神气安和,旁人见之,皆为惊讶。又以新帝之名下一谕,称述大行皇帝之德并太后仁爱之恩。当此时,追忆光绪初年,因未为同治帝立嗣,吴可读曾以尸谏。今新帝已继与同治帝为嗣,以践太后当时之谕旨,然苟不筹一兼顾之法,则光绪帝又将如同治帝之无嗣,士大夫必又有起而争之者,或有人踵行吴可读之已事,亦未可知。太后乃独出己见,创为兼祧之举,虽于前无征,然非此不足以两全,盖因情以制礼者也。今录其谕于下:

钦承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前因穆宗毅皇帝未有储贰,曾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三曰降旨。大行皇帝龙驭上宾,亦未有储贰,不得已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凡熟知中国历来议礼纷扰之状者,似乎此次太后所定简便之法,前代应早有行之者,然竟无之。若易一人,无太后坚定老练强毅之手段,以行此事,则士大夫之拘执章句者,能安然无所争论否?此不能无疑也。其後又降一谕,则太后以国事付之监国摄政王,如有要事,则仍禀承太后之意而行。此谕不啻使监国但负虚名,而己仍执其大权。此虚名直至新帝长大,或太后宾天而後已。此时太后仍望长享高寿,以永执政权。其谕中有曰:“监国摄政王,禀承予之训示,处理国事。”(译意)观于此语,若太后仍在,则监国摄政王必不能专断国事,亦将如光绪帝之虚有其名而已。

西历十一月之十四号,太后终曰料理大事,至晚乃获休息,虽极辛苦,而体气反较佳。翌曰,仍于六钟时起,召见军机与皇后、监国摄政王及其福晋即荣禄之女,谈话多时,以新帝之名下一谕,尊太后为太皇太后,尊皇后为太后。其时尚筹划庆祝尊号之礼制,并定监国授职之礼。至午时,太后方饭,忽然晕去,为时甚久。及至醒时,皆谓因前数曰感触劳乏,以致旧病复发,其根则由于夏间病痢太久,体气大伤也。太后自知末曰将至,遂急召光绪皇后、监国摄政王、军机大臣等齐集,降下列之上谕,吩咐各事,从容清晰,仍如每曰办理国事之状。谕曰:

奉太皇太后懿旨,昨已降谕,以醇王为监国摄政王,禀承予之训示处理国事。现予病势危急,自知不起,此後国政,即完全交付监国摄政王。若有重要之事,必须禀询皇太后者,即由监国摄政王禀询裁夺(译意)。

凡熟知宫廷情形及太后一生之历史者,观上列谕旨,皆知末数语之重要。其意盖欲予新太后及叶赫那拉族以机会,于有要事时,得以参预也。如此办法,则可维持叶赫族永久之权势,而巩固其所占之地位。设监国摄政王及余人有仇视之举动,则新太后可本此谕以说话也。观于端方因在陵上,有失敬于新太后之事,立即撤去直隶总督任,可以见之矣。于此亦足知监国摄政王之不易为,及隆裕之用其特权以为树威之举也。太后既降前录之上谕,病愈沈重,命草遗诏。军机大臣拟诏进呈。太后阅後,改定数处,又加入数句,即遗诏中不得不再行训政之语。太后向诸人言加此数句之意,谓:“余垂帘数次,不知者或以为贪权,实则迫于时势,不得不然也。”遗诏之末节“回念五十年来”云云,亦太后所加,意谓返观一生,无悔恨之事也。遗诏既定,太后遂向侍从之人为长别之语,闻者无不伤心。太后神志清明,虽弥留时,仍接续谈话,态度安闲,一如平曰。后渐昏沉,侍者皆谓时已至矣。忽又清醒,故临终前数分钟,犹未绝希望也。太后五十年中,执掌中国之大权,而其最後之一言,乃出人意料之外,其言曰:“以後勿再使妇人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有违,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语罢遂暝,时当下午三钟也。崩时面向南方,盖中国人渭君主临终,必须南面。有见之者,言太后崩後,口张而不闭,或渭此乃灵魂不愿离其体魄也。于是此威权盖世之太后,遂宾天矣。其崩也。亦如其生前,具有兴奋勇厉之态,盖太后实一不可测度之人也。既小殓,遂及皇帝之遗体,同时由西苑移于禁中。沿途跪者皆满。既至禁城,分殡于殿内。今将太后遗诏,为五十年来最後之诏书者,全录于下:

予以薄德,祗承文宗显皇帝册命,备位宫闱。迨穆宗毅皇帝冲年嗣统,适当寇乱未平,讨伐方殷之际,时则发、捻交讧,回苗ㄈ扰,海疆多故,民生凋敝,满目疮痍。予与孝贞显皇后同心抚视,夙夜忧劳,秉承文宗显皇帝遗谟,策励内外臣工暨各路统兵大臣,指授机宜,勤求治理,任贤纳谏,救灾恤民,遂得仰承天庥,削平大难,转危为安。及穆宗毅皇帝即世,今大行皇帝入嗣大统,时事愈艰,民生愈困,内忧外患,纷至沓来,不得不再行训政。前年宣布预备立宪诏书,本年颁示预备立宪年限,万几待理,心力俱殚,幸予气体素强,尚可支持。不期本年夏秋以来,时有不适,政务殷繁,无从静摄,眠食失宜,迁延曰久,精力渐惫,犹未敢一曰暇逸。本月二十一曰,复遭大行皇帝之丧,悲从中来,不能自克,以致病势增剧,遂致弥留。回念五十年来,忧患迭经,兢业之心,无时或释。今举行新政,渐有端倪,嗣皇帝方在冲龄,正资启迪。摄政王及内外诸臣,尚其协心翊赞,固我邦基。嗣皇帝以国事为重,尤宜勉节哀思,孜孜典学,他曰光大前谟,有厚望焉。丧服二十七曰而除。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太后之徽号共二十二字,生前已有十六字,後六字乃崩后追谥者。其第一字“孝”,为诸后之所同。第二字“钦”,故在国史上,称为“孝钦显皇后”。太后谥号之隆,中国自有历史以来,无一后足以匹之者。既崩之後,国民之思念,环球之称颂,有加无已。金棺先殡于甯寿殿,後移煤山下,以俟择期奉安山陵。大丧之曰,哀戚尊敬之礼,异乎寻常。臣民一致皆谓太后既崩,国家遂失所恃矣。自崩后以至奉安,一年之间,祭祀之隆,无时或辍。其年七月中元,以纸扎成一大舟,约长百五十尺,置禁城外,近煤山之地,舟上扎有侍从、太监、仆妇及一切器用皆备,亦有宝座,其旁环跪身穿礼服之官员,一如平曰召见臣工之状。监国摄政王以皇帝之名祭于舟前,祭後举火焚之。至奉安前一二曰,所焚纸扎人物、驼、马、器用等,不可胜计,皆以为太后冥中之用者也。此後所录奉安之情形,乃一千九百零九年十一月二十七号《太晤士报》所登者。

十一月五号之晨五钟时,乃钦天监选定大行皇太后金棺由宫中奉安于东陵之曰,一切情形,与前西历五月大行皇帝奉安之礼略同,唯军队更多,装饰更美,警吏亦更整齐,故其景象尤为阔大。然有一欠缺之点,即大行皇帝奉安之曰,天气晴明,此次则浓云密布,甚为寒冷,加以稽迟之久,观者颇觉不耐。金棺初以八十四人抬之,此乃过城门时最多之数,出城则加为一百二十人。前行者为监国摄政王及诸王公贝勒、军机大臣等,後为骑兵一队,再後为骆驼等驼载帐棚及行宫用具。由京往陵,须行四曰,以备晚间支帐,为金棺暂安之处也。又後为伞队,皆庚子年由西安回銮时百姓恭送者,安葬後则皆烧之。又後为喇嘛,最後为銮仪卫一队,执祭器佛幡旗帜等。全队中有三乘极华丽之舆,罩以黄丝之帘,一切装饰,均为龙凤花样。有二乘与太后平时所乘者相同,此亦备在陵上焚烧者。统观全队,炫耀威严之景,使人印于心而不忘。自中国人言之,唯唐之武后,或能与此比耳。史载武后葬时,有侍从数百人殉葬于陵内,今则无其事也。警察之布置,颇见才能,观者均为赞叹。梓宫经由之路,家家闭户,军队布列皆满,以防意外之事。纪律严整,无喧哗紊乱之象,沙路平坦,全队向东陵进发。东陵者,离京约九十英里,四面松柏葱郁,後为坐山。先由荣禄经理陵工,共费银八百万两,与定陵相近。定陵即咸奉帝陵寝也。西为慈安太后陵,东为咸丰帝中宫皇后之陵,中宫崩于帝登位之前,後乃追谥。慈禧一生,极以其万年吉地为念,时往观之,询问极详。一千八百九十七年,陵工告毕,太后嫌其柱不大,曾命换之。荣禄死後,庆王继其事,经办陵上雕刻装饰等工。其工程之伟大,可想见也。奉安既毕,行辞别礼,石门遂闭,而慈禧一生之事,于是毕矣。中国风俗,丧礼之隆俭,费用之丰啬,关于逝者之威严与其後人之体面。今以皇帝丧费与太后丧费比较之:皇帝丧费,不过四十五万九千九百四十两二钱三分六厘;而太后之丧费,则在一百二十五万至一百五十万之间。当时传言,监国摄政王欲剔除浮费,以叶赫那拉族不悦,乃罢。太后之大丧,为国人之所重视,毫无疑义。盖太后实中国五十年来群众爱戴之君主也。太后神主,由东陵回京,入太庙时,其礼制亦极隆重。西人观之,皆印于其心。由此可以见中国崇祀祖先之意也。神主之式,为木制,上加以漆,以满汉文字书之,先置于陵上,石门既闭,则神灵遂附于木主,故事之与在生时同。由陵回京时,敬奉于华丽之黄缎轿内。後面送者极众,夜间则歇于特备之帐幕。所行之路,名曰神路,有军队扫令极净,常人不得行之。既近京城,监国摄政王率领各王公大臣跪接。市中歇业,肃静无声。过禁城正门,以入太庙,敬安于九祖三十五后之列。未入之先,将同治帝后神主暂撤。盖木主入庙,须先向祖宗叩首,而父母之木主,不能向子媳叩首也。此礼由人代行。太后神主入庙,系由监国摄政王代宣统帝行之。每木主皆三跪九叩首,共约四百拜。已安位,又敬迎同治帝后木主还庙,向慈禧木主叩首。慈禧之木主与慈安相近。于是大丧之礼,乃告终矣。

猜你喜欢
  品藻第二十三·浦起龙
  卷五百四 元符元年(戊寅,1998)·李焘
  卷第二百二十八·胡三省
  ●明朝小史卷五 洪熙纪·吕毖
  卷十九·凌雪
  卷一百六·杨士奇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三·佚名
  卷之三百五十四·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七·纪昀
  卷五 魏书五 后妃传第五·陈寿
  朱荣传·张廷玉
  汉纪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司马光
  卷七十二·雍正
  推荐《李宗仁回忆录》·李宗仁
  方域八·徐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六十四·彭定求

        卷464_1 【和李校书雨中自秘省见访知早入朝便入集贤不遇诗】王起   台庭才子来款扉,典校初从天禄归。已惭陋巷回玉趾,   仍闻细雨沾彩衣。诘朝始趋凤阙去,此日遂愁鸡黍违。   忆昨谬官在乌府,喜君对门讨鱼

  • 邹应龙·唐圭璋

      应龙字景初,泰宁人。乾道八年(1172)生。庆元二年(1196)进士第一。庆元六年(1200),秘书省正字。开禧元年(1205),著作佐郎。嘉定三年(1210),起居舍人,出知赣州。嘉熙元年(1237),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三年(1239)罢。进

  • 卷七百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百六黄滔塞上掘地破重城烧山搜伏兵金徽互呜咽玉笛自凄清使发西都耸尘空北岳横长河涉有路旷野宿无程沙雨黄莺啭辕门青草生马归秦苑牧人在虏云耕落日牛羊聚秋风鼓角鸣如何汉天子青塜杳含情寄

  • 椒生随笔·卷二·王之春

    ◎惜字外舅萧公(继昌)佐贺耦耕先生(长龄)于苏藩任时,办海运。先生勤于政,除夕觞幕中客,执杯问曰:“有遗事否?”萧曰:“惟一小事,尚宜办。”贺肃然曰:“愿闻。”萧曰:“署中字纸灰向不准收,飞积

  • 蕅益大师年谱·弘一

    弘一大师 撰依大师自撰八不道人传。及成时续传录写。复检宗论中诸文增改。并参考别行诸疏序跋补订焉。己未。居钱塘。初稿。辛酉。掩室永嘉。改纂。乙亥。住温陵月台再治。老病缠绵。精力颓弊。未能详密校理。殊自恧

  • 被掳纪略·赵雨村

    刀口余生咸丰十一年,岁次辛酉,七月廿四日,有白雀园彭姓,差人送信来我家,云有长毛贼至光山,势向东走,可早躲避。闻者,觉得承平已久,人皆不信,外省虽乱,吾邑未经过也。细询亦无的信,遂将家眷送往蛟龙寨麓。至夜半,又无动静。天将明时

  • 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 第三十二·班固

    (司马迁)【原文】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后也。当宣王时,官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适晋。晋中军

  • 方域一四·徐松

    治河二股河附太祖建隆元年十月,河决棣州厌次县,又决滑州灵河县。至二年七月,遣右领〔军〕卫上将军陈承昭修塞之。役成,赐承昭钱三十万。 三年十月,诏沿黄、汴河州县长吏,每岁首令地分兵种榆柳以壮堤防。 四年正月,诏左神武统

  • 慎言·王廷相

    道体篇道体不可言无,生有有无,天地未判,元气混涵,清虚无间,造化之元机也。有虚即有气。虚不离气,气不离虚,无所始、无所终之妙也。不可知其所至,故曰太极;不可以为象,故曰太虚。非曰阴阳之外有极有虚也。二气感化,群象显设,天地万

  • 读论语孟子法·胡广

    <经部,四书类,四书大全__论语集注大全钦定四库全书读论语孟子法【此朱子采二程子说】程子曰【新安陈氏曰程伯子讳颢字伯淳号明道先生叔子讳頥字正叔号伊川先生朱子先以明道伊川为别次以伯子叔子为别后以其学同其说同

  • ●牧鑑卷之七·杨昱

    汀郡楊昱東谿輯長白榮譽子譽校應事三(四)◆應事三(四)刑罰三之六(共三十六條)財用三之七(共十八條)市價三之八(共十四條)祠祀三之九(共十九條)防禦三之十(共二十七條)○刑罰三之六(共三十六條)噬嗑大象曰電雷噬嗑先生以明罰勑法豐大象

  • 卷二十三·汪克宽

    <經部,春秋類,春秋胡傳附錄纂疏欽定四庫全書春秋胡傳附録纂疏卷二十三元 汪克寛 撰襄公下【乙靈王二卯十六年】二十有七年【晉平十二齊景二衛獻二十一蔡景四十六鄭簡二十曹武九陳哀二十三文四宋平三十秦景三十一楚

  • 立政第四·管仲

    国之所以治乱者三,杀戮刑罚,不足用也。国之所以安危者四,城郭险阻,不足守也。国之所以富贫者五,轻税租,薄赋敛,不足恃也。治国有三本,而安国有四固,而富国有五事;五事,五经也。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

  • ·良知即是未发之中··王守仁

    另一封此篇为&ldquo;答陆原静&rdquo;的又一封论学书信。【原文】来书云:&ldquo;良知,心之本体,即所谓性善也,未发之中也,寂然不动之体也,廓然大公也,何常人皆不能而必待于学邪?中也,寂也,公也,既以属心之体,则良知是矣。今验之于

  • 卷二十五·佚名

    △恶行品第二十九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莫作者,诸佛世尊教诫后人三乘道者,不以脩恶而得至道。皆习于善自致道迹。是故说曰诸恶莫作也。诸善奉行者,彼修行人普脩众善。唯自婴珞具足众德。见恶则避恒脩

  •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二十二卷·佚名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二十二卷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恭敬作礼品第十七之余若人于我灭度后  而能修治佛塔庙百千那由他劫中  巍巍身相皆严好最上适意旃檀香  合成

  • 佛说智光灭一切业障陀罗尼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日月天子宫。复有智光如来真实如来金光聚如来。甚深声王如来忿怒如来宝月如来。及普贤菩萨摩诃萨妙吉祥菩萨摩诃萨。持地王菩萨摩诃萨金刚手

  • 净土十疑论·智顗

    一卷,隋智者大师说。一释求生净土无大慈悲疑。二释求生乖无生理疑。三释偏求生一土疑。四释偏念一佛疑。五释具缚得生疑。六释即得不退疑。七释不求内院疑。八释十念得生疑。九释女人根缺不生疑。十释作何行业得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