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百四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一百四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索隐案下文字少卿陉音刑县名属中山】其先齐田氏苗裔也叔喜劒学黄老术於乐巨公所【索隐木燕人乐毅之後正义乐姓巨公名】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正义喜许记反诸公谓丈人行也】赵人举之赵相赵午午言之赵王张敖所赵王以为郎中数岁切直廉平赵王贤之未及迁会陈豨反代【集解徐广曰七年韩王信反高帝征之十年代相陈豨反】汉七年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张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索隐案谓死而虫出也左传齐桓死未葬虫流於户外是也】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於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集解徐广曰九年十二月捕贯高等也】汉下诏捕赵王及羣臣反者於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繋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辠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髠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会高后崩诸吕作乱大臣诛之立孝文帝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对曰臣何足以知之上曰公长者也宜知之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张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髠钳随张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於是上曰贤哉孟舒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後数岁叔坐法失官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景帝曰梁有之乎叔对曰死罪有之上曰其事安在田叔曰上毋以梁事为也上曰何也曰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景帝大贤之以为鲁相鲁相初到民自言相讼王取其财物百余人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余各搏二十【索隐搏音博】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鲁王闻之大慙发中府钱【正义王财物所藏也】使相偿之相曰王自夺之使相偿之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相毋与偿之於是王乃尽偿之鲁王好猎【正义鲁共王景帝子都兖州曲阜县故鲁城中】相常从入苑中【正义括地志云矍相圃在兖州曲阜县南三十里礼记云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观者如堵堵墙也】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索隐暴音步卜反】待王苑外王数使人请相休终不休曰我王暴露苑中我独何为就舍鲁王以故不大出游数年叔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也曰不以百金伤先人名仁以壮健为卫将军舍人【集解张晏曰卫青也】数从撃匈奴卫将军进言仁仁为郎中数岁为二千石丞相长史失官其後使刺举三河【正义百官表云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丞相遣御史分刺州不常置也案三河河南河东河内】上东巡仁奏事有辞上说拜为京辅都尉 【义百官表云右扶风左冯翊京兆尹是为三辅鼎四年置三辅都尉服?云皆治长安城中】月余上迁拜为司直【正义百官表云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举不法也】数岁坐太子事【正义谓戾太子】时左丞相自将兵【集解徐广曰刘屈氂时为丞相也】令司直田仁主闭守城门坐纵太子下吏诛死仁发兵长陵令车千秋上变仁仁族死陉城今在中山国【集解徐广曰陉城县名也正义今定州也】

太史公曰孔子称曰居是国必闻其政田叔之谓乎义不忘贤明主之美以救过仁与余善余故幷论之【索隐述赞曰田叔长者重义轻生张王既雪汉中是荣孟舒见废抗说相明案梁以礼相鲁得情子仁坐事刺举有声】

褚先生曰臣为郎时闻之曰田仁故与任安相善任安荥阳人也少孤贫困为人将车之长安【索隐将车犹御车也】留求事为小吏未有因缘也因占着名数家於武功【索隐言卜日而自占着家口名数?於武功犹今附籍然也占音之艳反】武功扶风西界小邑也谷口蜀剗道近山【正义括地志云汉武功县在渭水南今盩厔县西界也骆谷间在雍州之盩厔县西南二十里开骆谷道以通梁州也按行谷有剗道也】安以为武功小邑无豪易高也【索隐易音以豉反言邑小无豪易得高名也】安留代人为求盗亭父【集解郭璞曰亭卒也正义安留武功替人为求盗亭父也应劭云旧时亭有两卒其一为亭父掌关闭扫除一为求盗掌逐捕盗贼也】後为亭长【正义百官表云十里一亭亭有长也】邑中人民俱出猎任安常为人分麋鹿雉兎部署老小当壮剧易处衆人皆喜曰无伤也任少卿【正义少卿安字】分别平有智略明日复合会会者数百人任少卿曰某子甲何为不来乎诸人皆怪其见之疾也其後除为三老【正义百官表云十亭一乡乡有三老一人掌教化也】举为亲民出为三百石长【正义百官表云万户已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也】治民坐上行出游共帐不办斥免乃为卫将军舍人与田仁会俱为舍人居门下同心相爱此二人家贫无钱用以事将军家监家监使养恶啮马两人同牀卧仁窃言曰不知人哉家监也任安曰将军尚不知人何乃家监也卫将军【正义卫青也】从此两人过平阳主主家令两人与骑奴同席而食此二子拔刀列断席别坐主家皆怪而恶之莫敢呵其後有诏募择卫将军舍人以为郎将军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绦衣玉贝劒欲入奏之会贤大夫少府赵禹来过卫将军将军呼所举舍人以示赵禹赵禹以次问之十余人无一人习事有智略者赵禹曰吾闻之将门之下必有将类传曰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子视其所友今有诏举将军舍人者欲以观将军而能得贤者文武之士也今徒取富人子上之又无智略如木偶人衣之绮绣耳将奈之何於是赵禹悉召卫将军舍人百余人以次问之得田仁任安曰独此两人可耳余无可用者卫将军见此两人贫意不平赵禹去谓两人曰各自具鞍马新绦衣两人对曰家贫无用具也将军怒曰今两君家自为贫何为出此言鞅鞍如有移德於我者何也【集解徐广曰移犹施也】将军不得已上籍以闻有诏召见卫将军舍人此二人前见诏问能略相推第也田仁对曰提桴鼓立军门使上大夫乐死战鬬仁不及任安任安对曰夫决嫌疑定是非辩治官使百姓无怨心安不及仁也武帝大笑曰善使任安护北军使田仁护边田谷於河上此两人立名天下其後用任安为益州刺史【正义地理志云武帝改曰梁州百官表云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按若今采访按察六条也】以田仁为丞相长史【正义百官表云丞相有两长史秩千石】田仁至书言天下郡太守多为奸利三河尤甚臣请先刺举三河三河太守皆内倚中贵人与三公有亲属无所畏惮宜先正三河以警天下奸吏是时河南河内太守皆御史大夫杜父兄子弟也【集解駰案杜杜周也】河东太守石丞相子孙也【正义谓石庆】是时石氏九人为二千石方盛贵田仁数上书言之杜大夫及石氏使人谢谓田少卿曰吾非敢有语言也愿少卿无相诬污也仁已刺三河三河太守皆下吏诛死仁还奏事武帝说以仁为能不畏强御拜仁为丞相司直威振天下其後逢太子有兵事丞相自将兵使司直主城门司直以为太子骨肉之亲父子之间不甚欲近去之诸陵过是时武帝在甘泉使御史大夫暴君【集解徐广曰暴胜之为御史大夫】下责丞相何为纵太子丞相对言使司直部守城门而开太子上书以闻请捕繋司直司直下吏诛死是时任安为北军使者护军太子立车北军南门外召任安与节令发兵安拜受节入闭门不出武帝闻之以为任安为佯邪【集解徐广曰佯或作详也索隐详音羊邪弋奢反佯谓诈受节不发兵不傅会太子者也】不傅事何也【索隐傅音附谓不附会也】任安笞辱北军钱官小吏小吏上书言之以为受太子节言幸与我其鲜好者【索隐鲜音仙谓太子请其鲜好之兵甲也】书上闻武帝曰是老吏也见兵事起欲坐观成败见胜者欲合从之有两心安有当死之罪甚衆吾常活之今怀诈有不忠之心下安吏诛死

夫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知进而不知退久乘富贵祸积为祟故范蠡之去越辞不受官位名传後世万岁不忘岂可及哉後进者慎戒之

史记卷一百四

史记卷一百四考证

田叔列传会陈豨反代集解徐广曰七年韩王信反高帝征之十年代相陈豨反○余有丁曰此是七年高帝征韩王信曰豨反史误

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容斋随笔曰孟舒魏尚皆以文帝时为云中守皆坐匈奴入寇获罪皆得士死力皆用他人言复故官事切相类疑其只一事云

相常从入苑中正义括地志云矍相圃在兖州曲阜县南礼记云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观者如堵○徐孚远曰疑苑中即矍相圃旧地正义引其说而未竟

上迁拜为司直○【臣照】按迁字疑还字之讹盖言武帝东廵还乃拜为司直

仁发兵长陵令车千秋上变仁仁族死○【臣照】按此三句中必有讹脱既以坐纵太子诛岂又以车千秋讼太子寃而更族诛乎况文亦不类

因占着名数家於武功索隐言卜日而自占着家口名数?於武功犹今附籍然也占音之艳反○【臣照】按平凖书云各以其物自占索隐曰郭璞云占自隐度也占字正宜用此解不宜解作卜字

是时河南河内太守皆御史大夫杜父兄子弟也○容斋随笔曰班史言霍去病既贵卫青故人门下多去事之唯任安不肯去又言卫将军进言任为郎中与褚先生所书不同杜周传云两子夹河为郡守治皆酷暴亦不书其所终也

史记卷一百四考证

 

猜你喜欢
  石匮书后集卷第四十八·张岱
  卷之十二·佚名
  卷之一千四百七十九·佚名
  卷之一千四百四十四·佚名
  卷之四百六十五·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三十四·佚名
  尚史卷八十一·李锴
  附錄·郑晓
  后金檄明万历皇帝文·努尔哈赤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八·杜大珪
  绎史卷五十六·马骕
  卷三·吴师道
  卷二十一 田之狱·李有棠
  卷二百六十八·佚名
  卷七·陈骙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二出至第三十三出·高濂

    第二十二出 促试【珠落索】〔老旦上〕凤只与鸾孤。两下悲离旷。星前暗许抱衾裯。好敎我难遮当。本是鸾凤宿有缘。空门一见两留连。若教露出当场事。败我从前学坐禅。我想陈妙常与我侄儿。两下靑春佳丽。意气相投。每

  • 卷五百三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三十七许浑泛五云溪此溪何处路遥问白髯翁佛庙千岩里人家一岛中鱼倾荷叶露蝉噪柳林【一作枝】风急濑鸣车轴微波漾钓筒石苔萦棹緑山果拂舟红更就千村【一作溪】宿溪【一作村】桥与剡通寄郴

  • 杜安世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杜安世」京兆(今陕西西安)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载《杜寿域词》一卷,谓“京兆杜安世撰,未详其人,词亦不工”;列于张先后、欧阳修前。黄昇《花庵词选》云:字安世,名寿域。有陆贻典校本《杜寿域词》。与

  • 东都事略卷九十三上·王称

    列传七十六上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也父洵见儒学传轼生十年而洵宦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欧阳脩试礼部进士得轼论欲以冠多士疑曾巩所爲巩脩门下士也乃置第二遂中乙科授福昌簿脩复以直言荐之

  • 卷之六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九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九十一 【起辛亥宋高宗绍兴元年止庚申宋高宗绍兴十年】 凡十年 表例说 【臣】之枢谨按刘豫以金命为齐帝越八年金复废之废置皆由於金故附见金格张邦昌亦为金所立仍载入宋格者邦昌甫

  • 谭襄敏奏议巻五·谭纶

    明 谭纶 撰交代疏臣任兵部右侍郎隆庆二年三月十六日伏防圣恩陞臣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谨于十七日廷谢臣以军旅重务不敢迟缓于三月二十九日辞朝领勅起程前到顺义县四月初四日与原任

  • 六 第一次中国内地的旅行·胡适

    在君的第一次中国内地旅行,见于他的《漫游散记》的第一部分。(《独立评论》第五、六、八、九、十期)5月12日,他到了昆明。那时叶浩吾先生(瀚)在云南高等学堂做监督,他指导在君改服装,做铺盖,雇人夫。他在昆明住了两个多星期。5

  • 执节第十六·孔鲋

    赵孝成王问曰昔伊尹为臣而放其君、其君不怨、何行而得乎此也、子顺答曰、伊尹执人臣之节而弼其君以礼。亦行此道而巳矣。王曰方以放君为名、而先生称礼、何也、子顺曰以礼括其君。使入于善也。曰其说可得闻乎、答曰其

  • 法象第二·徐干

      夫法象立,所以爲君子。法象者,莫先乎正容貌,愼威儀。是故先王之制禮也,爲冕服采章以旌之,爲珮玉鳴璜以聲之。欲其尊也,欲其莊也,焉可懈慢也!夫容貌者,人之符表也。符表正,故情性治;情性治,故仁義存;仁義存,故盛德著;盛德著,故可以

  • 卷二十二·鄂尔泰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钦定周官义疏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二春官宗伯第三之六大司乐掌成均之灋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正义郑氏康成曰董仲舒云成均五帝之学成均之灋其遗礼可灋者国之子弟公卿大夫之子弟

  • 春秋传卷十五·胡安国

    宋 胡安国 撰文公下【癸顷王卯元年】九年【晋灵三齐昭十五衞成十七蔡庄二十八郑穆十曹共三十五卒陈共十四桓十九宋昭二秦康三楚穆八】春毛伯来求金音注【来求止此自是鲁虽不修贡周无求矣】【毛伯天子大夫何以不称使

  • 第23章 子路篇第十三(2)·孔子

    译文鲁定公问孔子:“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起来,有这事吗?”孔子回答说:“言谈不可以像这样期望过高。人常说:‘做国君难,做臣子也不容易。’如果了解了做国君的难处,不就是差不多一句话而使国家兴盛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而

  • 玄机参禅 寸丝不挂·佚名

    玄机,俗姓戴,瑞安人。唐中宗景云年间(公元710至711年)披剃出家。出家后,玄机拜大禅师永嘉真觉为师,讨教顿悟法。在跟随随真觉禅师云游中,玄机学到了不少东西,道业有了很大的增进。在跟了老师一段时间后,玄机独身

  •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八卷·马鸣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八卷马鸣菩萨造真谛三藏译独地非乱一定一定道路大决择分第十五如是已说一切虚空一切微尘数量高王大决择分。次当说独地非乱一定一定。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非乱道路中  亦有金刚位

  •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六·佚名

    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此一卷是悔众教罪法尔时具寿邬陀夷故泄精。犯僧伽伐尸沙罪。半月覆藏。时邬陀夷即以此缘。白诸苾刍。具寿。我邬陀夷故泄精。犯僧伽伐尸沙罪。半月覆藏。我于今者欲何所作。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

  • 卷第五·智旭

    灵峰藕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卷第五 述曰。昔云栖宏祖在日。深慕飞锡法师宝王论及妙叶禅师念佛直指二书。往往博诹未获遘止。神庙末年古吴万融老宿某。偶於乱楮中获一遗编。盖二书合刻也。磨灭之余仅存墨影。韩朝集居士

  • 竹谱·李衎

    十卷。元李衎(1245—1320)撰。李衎,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蓟丘 (今北京丰台区北)人。官吏部尚书,拜集贤殿大学士。追封蓟国公,谥文简。李衎少时见人画竹,从旁窥其笔法,“始若可喜,旋觉不类,辄叹息舍去”。后跟从黄澹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