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问篇第十四
(一)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宪问:宪,原思之名。本章不书姓,直书名,故疑乃宪之自记。
邦有道,谷:谷,禄也。《泰伯》篇,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下两耻字。此条只下一耻字,当专指下句言。或说:邦有道,当有为。邦无道,可独善。今皆但知食禄,是可耻。两说均通,姑从前说。
白话试译
原宪问什么是可耻的?先生说:国家有道,固当出仕食禄。国家无道,仍是出仕食禄,那是可耻呀。
(二)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克、伐、怨、欲: 克, 好胜。伐, 自夸。怨, 怨恨。欲,贪欲。
不行:谓遏制使不行于外。
可以为难类: 四者贼心,遏抑不发,非能根绝,是犹贼藏在家,虽不发作,家终不安,故孔子谓之难。其心仁则温、和、慈、良。其心不仁,乃有克、伐、怨、欲。学者若能以仁存心,如火始燃,如泉始达,仁德日显,自可不待遏制而四者绝。颜渊从事于非礼勿视、听、言、动,乃以礼为存主,非求克、伐、怨、欲不行之比,故孔子不许其仁。
本章或与上章合,或别为一章,盖冒上章宪问字,疑亦原宪所问所记。
白话试译
(原宪又问): 好胜,自夸,怨恨,与贪欲,这四者都能制之使不行,可算得仁吗? “ 先生说:可算难了。若说仁,那我就不知呀!“
(三)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居谓居室居乡。士当厉志修行以为世用,专怀居室居乡之安,斯不足以为士矣。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一个士,若系恋于他家室乡里之安,那就够不上一士了。
(四)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危言危行:危,有严厉义,有高峻义,有方正义。此处危字当训正。高论时失于偏激,高行时亦失正。君子惟当正言正行,而世俗不免目之为厉,视之为高,君子不以高与厉为立言制行之准则。
言孙:孙,谦顺义。言孙非畏祸,但召祸而无益,亦君子所不为。
白话试译
先生说:国家有道,便正言正行。国家无道,仍必正行,但言辞当从谦顺。
(五)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有德者不贵言而自有之。仁者不贵勇而自有之。若徒务有言,岂必有德?徒务有勇,岂必能仁哉?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一个有德的人,必然能有好言语。但一个能有好言语的人,未必即就是有德。一个仁人必然有勇,但一个有勇的人,未必即就是仁人。
(六)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舐,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南宫适:适字亦作括。又名縚,即南容。
羿善舐:羿,古有穷之君,善舐,灭夏后相而篡其位,其臣寒促又杀羿而代之。
荡舟: 奡, 又作浇, 寒促子, 后为夏后少康所诛。《竹书纪年》:浇伐斟寻,大战于潍,覆其舟,灭之。荡舟即覆舟,谓浇力大能荡覆敌舟。
俱不得其死然:此处然字犹焉字,连上句读,或说当连下句。
禹、稷躬稼:禹治水,稷教稼,或说以躬稼切稷,有天下切禹,互带说之。或说:躬稼,谓禹、稷皆身侪庶人,亲历畎亩也。
夫子不答:南宫适之意,羿与 皆恃强力,能灭人国,但不能以善终。禹治水,稷教稼,有大功德于人,故禹及身有天下,稷之后为周代,亦有天下。可见力不足恃而惟德为可贵。
其义已尽,语又浅露,无须复答。且南宫适言下,殆以禹、稷比孔子,故孔子不之答。然南宫适所言则是,故俟其出而称叹之。或曰:适之所见为知命,孔子所教乃立命,惟知命乃可以语立命,故孔子赞之。
白话试译
南宫适问道:羿善舐, 能荡覆敌国的战船,但都不得好死。
禹治水,后稷躬亲稼穑,他们都有了天下。先生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先生说:可算是君子了,这人呀!可算是尚德的人了,这人呀!“
(七)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君子或偶有不仁,此特君子之过,亦所谓观过斯知仁也。小人惟利是喻,惟私是图,故终不能为仁。本章语句抑扬,辞无回互,盖为观人用人者说法,使勿误于无弃材之论。
白话试译
先生说:君子或许有时也会不仁,这是有的吧!但没有一个小人而是仁的呀!“
(八)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劳谓勉其勤劳。爱其人,则必勉策其人于勤劳,始是真爱。
诲者,教诲使趋于正。忠于其人,则必以正道规诲之,始是忠之大。
白话试译
先生说:爱他,能勿教他勤劳吗?忠于他,能勿把正道来规诲他吗?
(九)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为命:命,外交之辞命。
裨谌、世叔、子羽、子产:四人皆郑大夫。
草创:草,粗略义。创,造作义。此谓先写一草稿,定此辞命之大意。
讨论:讨,寻究。论,讲论。此谓讨论内容,对大意有所改定。
行人:掌出使之官。
修饰:修,修削。饰,增饰。此谓增损其字句,使辞命大意益臻允惬明显。
东里:子产所居之地。
润色:谓加以文采,使此辞命益见美满。
本章见郑国造一辞命,如此郑重。又见子产之能得人而善用,与群贤之能和衷而共济。即由造辞命一事推之,而子产之善治,亦可见矣。
白话试译
先生说:郑国造一辞命,先由裨谌起草稿,再经世叔讨论内容,然后由行人子羽修饰字句。最后东里子产再在辞藻上加以润色。
(一〇)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惠人: 其人存心惠爱于民。《左传》:子产卒, 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子产为政严,而孔子特以惠爱许之,此即所谓特识也。
子西:春秋时有三子西。一子产之同宗兄弟,此两人常以同事见优劣,且相继执政,齐、鲁间人熟知此两人,故连带问及。本章与上为命章相承,皆论郑事,此子西必系郑子西可知。
其他二子西,皆楚大夫。一宜申,谋乱被诛,一公子申,后孔子死。《论语》记孔子评骘当时人物,多在齐、晋、郑、卫诸邦,并多在定、哀以前,公子申既楚人,又当时尚在,孔子弟子当不以为问。
彼哉!彼哉:无足称之意。
人也:起下文。或说人上脱一夫字。或说人当作仁。或说:依上惠人也之例,当作仁人也,脱一仁字。
夺伯氏骄邑三百: 伯氏, 齐大夫。骈邑, 伯氏之采邑也。
三百,当时骈邑户数。夺,削夺义。伯氏有罪,管仲为相,削夺其采邑。或说齐桓公夺伯氏邑以与管仲,今不从。
没齿无怨言:齿,训年。没齿犹云终身。伯氏虽以此毕生疏食,然于管仲无怨言。此如后代诸葛亮废廖立、李平为民,及亮之卒,廖立垂泣,李平致死,皆以执法公允,故得罪者无怨。
白话试译
有人问子产其人怎样呀?他是对民有恩惠的人。又问子西,先生说:他吗?他吗?又问管仲,先生说:这人呀!他削夺了伯氏的骈邑三百家,伯氏终身吃粗饭过活,到死,没有过怨言。
(一一)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能安于贫,斯无怨。不恃其富,斯无骄。颜渊处贫,子贡居富。使颜渊处子贡之富则易,使子贡居颜渊之贫则难。此处见学养高下,非孔门之奖贫贱富。
白话试译
先生说:在贫困中能无怨,是难的。在富厚中能不骄,这比较的易了。
(一二)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孟公绰:鲁大夫,孔子尝所严事。
为赵、魏老则优: 赵、魏皆晋卿。老,家臣之称。优,宽绰有裕。
滕、薛:皆当时小国。
下章言公绰之不欲。盖公绰是一廉静之人,为大国上卿之家臣,望尊而职不杂。小国政烦,人各有能有不能,故贵因材善用。
白话试译
先生说:孟公绰要他做赵、魏的家臣是有余的,但不可要他去当滕、薛的大夫。
(一三)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成人:犹完人,谓人格完备之人。
臧武仲:鲁大夫臧孙绝。
卞庄子:鲁卞邑大夫。或说:即孟庄子。
文之以礼乐:智、廉、勇、艺四者言其材质,复文之以礼乐也。或曰:备有四者之长,又加以礼乐之文饰。或曰:即就其中之一长而加以礼乐之文饰。就下文亦可以三字观之,似当从后说。然孔门之教,博文约礼,非仅就其才质所长而专以礼乐文饰之,即为尽教育之能事。就孔子本章所举,前三项似分近知、仁、勇三德,德、能必兼备,故学者必培其智,修其德,养其勇,而习于艺,而复加以礼乐之文,始可以为成人。
若此四人,于智、廉、勇、艺四者,可谓优越矣,故曰如此而能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上节言成人,辬准已高,此下乃降一格了言之,故加一曰字。何必然,乃孔子感慨语。世风日下,人才日降,稍能自拔于流俗,即不复苛责,故亦可谓之成人。或疑此曰字衍,或疑此曰字下乃子路语,今皆不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思义,谓义然后取。授命,谓不爱其生,可与赴危。久要,要,约义。平生,平日义。平日偶尔之诺,能历久不忘。自言利之风辫天下,偷生之徒满海内,反复狙诈不知羞耻者比比皆是,如上述,亦已是成人。此虽孔子降格言之,然学者千万莫看轻此一等,正当从此下工夫,此乃做一完人之起码条件。若照孔子前举辬准,固不仅于一节一端,盖必有材能见之于事功,或其智足以穷理,或其廉足以养心,其勇足以力行,其艺足以泛应,而又能节以礼,和以乐,庶乎材成德立,而始可以入成人之选。更进而上之,则博文约礼,必兼修四人之长,而犹文之以礼乐。
此章当与孔门四科之分合参。颜闵德行一科,决非自外于智、勇、材、艺、事业、干济之外而能空成其所谓德行者。所谓博学于文,亦非专指书籍文字,智、勇、材、艺皆文也。学者当会通《论语》全书求之,则孔门理想中之所谓完人,与其教育精神,可以透切了解矣。
又按:成人之反面即是不成人。无行斯不成人矣。严格言之,无材亦不成人。再严格言之,不有礼乐之文,犹今言无文化修养者,纵是材能超越,亦不成人。学者于此章,正可作深长思。
白话试译
子路问道:如何才可算一成人了?先生说:像臧武仲那般的智孟公绰那般的不欲,卞庄子那般的勇,冉求那般的多艺,再增加上礼乐修养,也可算得一成人了。先生又说:至于在今天,要算一成人,又何必这样呀!见有利,能思到义。见有危,能不惜把自己生命交出。平日和人有诺言,隔久能不忘。
这样也可算是一成人了。
(一四)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公叔文子:卫大夫公孙拔,亦作公孙发。
公明贾:公明氏,贾名,亦卫人。或说公明即是公羊。《礼记〃 杂记》篇有公羊贾。
不厌:厌者,苦其多而恶之。若所言能适得其可,则不起人厌,亦若不觉其有言矣。
其然,岂其然乎: 其然,美其能然。岂其然,疑其不能诚然。
白话试译
先生向公明贾问及公叔文子,说:真的吗?他先生平常不言不笑,一毫不取于人吗?公明贾对道:那是告诉你的人说得过分了。他先生要适时才言,所以别人不厌他有言。要逢快乐时才笑,所以别人不厌他有笑。要当于义才取,所以别人不厌他有取。先生说:这样吗?真这样吗?
(一五)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以防求为后于鲁:防,武仲之封邑。武仲获罪奔邾,自都如防,使使请于鲁,愿为立臧氏之后,乃避邑他去。为后,犹立后。
要君:要者,勒索要挟义,谓有所挟以求。
臧武仲请立后之辞见于《左传》。其辞甚逊,时人盖未有言其非者,孔子则谓得罪出奔,不应仍据己邑以请立后,此即一种要挟。乃其人好知不好学之过。
白话试译
先生说:臧武仲拿他的防邑来请立后于鲁,虽说不是要挟其君,我不敢信。
(一六)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谲而不正:谲,诡变义。此言谲正,犹后人言奇正。谲正之比,盖兼两人之用兵与行事言,用兵犹可谲,行事终不可谲。
齐桓晋文皆以霸业尊王攘夷,但孔子评此两人,显分轩轾。
谲即不正,正斯不谲,辞旨甚明。宋儒沿孟、荀尊王贱霸之义说此章,谓桓、文心皆不正,惟桓为彼善于此。清儒反其说,谓谲者权诈,诈乃恶德,而权则亦为美德。晋文能行权,不能守经,齐桓能守经,不能行权,正是各有长短。今就本文论,显有桓胜于文之意。此下两章,孔子皆极称齐桓、管仲,然《论语》甚少称及晋文,孔子之意,岂不可见?又下章,九合诸侯不以兵车,此即桓之正。晋文便不能及此。惟齐桓一传而衰,晋文之后,世主夏盟,常人以成败之见,皆艳羡于晋文,孔子独持正论,固非为两人争优劣。
白话试译
先生说:晋文公谲诡,不仗正义。齐桓公正义,不行谲诡。
(一七)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桓公杀公子纠:齐襄公无道,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及无知弑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奔鲁。鲁人纳之,未克,小白先入,是为桓公。使鲁杀子纠而请管、召。召忽死之,管仲请囚。鲍叔牙言于桓公以为相。事见《左传》。
曰, 未仁乎: 上是叙述语, 下是询问语, 故又加一曰字。
子路疑管仲忘主事雠,不得为仁。
九合诸侯, 不以兵车:《史记》称齐桓有兵车之会三, 乘车之会六。但《左传》实有十四会。《谷梁传》又云衣裳之会十有一’,。此处之九合,究指何几次盟会言,后儒极多争论。
一说:古人用三字九字多属虚数,九合仅言其屡会诸侯,不必确指是九次。一说:九当作纠,乃言其鸿合诸侯,不论其次数。
今按:内外传他处,尚有言九合诸侯七合诸侯再合诸侯三合大夫之语,则此九合确有指,惟今不得其详耳。言不以兵,乃不假威力义,非谓每会无兵车。所以必著不以兵车者,乃见齐桓霸业之正。然则管仲之相桓公,不惟成其大功之为贵,而能纳于正道以成其大功之为更可贵。
如其仁:如,犹乃字,谓此即其仁矣。能不失正道而合天下,此非仁道而何?或说:如其仁为谁如管仲之仁,因言召忽死纠,何如管仲九合诸侯。今按:孔子许管仲以仁,其大义详下章,岂止较召忽为仁而已乎?今不取。
本章孔子以仁许管仲,为孔门论仁大义所关,而后儒多不深了,或乃疑此章乃属《齐论》,所谓齐人只知管仲、晏子而已。
然轻薄管、晏,语出《孟子》。孔、孟立言各有当,宜分别观之,不当本《孟子》疑《论语》。
白话试译
子路说:齐桓公杀公子纠,召忽为公子纠死了,管仲不死,如此,未算得是仁吧!先生说:桓公九次会合诸侯,并不凭仗兵车武力,都是管仲之功。这就是他的仁了。这就是他的仁了。
(一八)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踢。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一匡天下: 旧注: 匡, 正也。一匡天下, 说为一正天下,殊若不辞。今按:匡本饭器,转言器之四界。《史记》:涕满匡而横流。今俗犹言匡当。此处匡字作动字用,谓匡天下于一,亦犹谓纳天下于一匡之内。
微管仲, 吾其被发左衽矣: 微, 无义。被发, 编发为辪。
枉,衣襟。编发左襟,皆夷狄之俗。
匹夫匹妇之为谅: 谅, 小信义。管仲、召忽之于公子纠,君臣之分未定,且管仲之事子纠,非挟贰心,其力已尽,运穷势屈,则惟有死之一途而已。而人道之大,则尚有大于君臣之分者。华夷之防,事关百世。使无管仲,后世亦不复能有孔子。
孔子之生,而即已编发左衽矣,更何有于孔门七十二弟子,与夫《论语》之传述?故知子路、子贡所疑,徒见其小,而孔子之言,实树万世之大教,非为管仲一人辩白也。盖子贡专以管仲对子纠言,孔子乃以管仲对天下后世言,故不同。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经,缢义。匹夫匹妇守小信,自缢死于沟渎中,谁复知之。当知信义亦为人道而有,苟无补于人道之大,则小信小义不足多。然亦岂忘信负义,贪生畏死,自外于人道者之所得而借口。或谓沟渎地名,即子纠被杀处,今不从。盖此章只论管仲,不论召忽,后儒乃谓孔子贬召忽,此复失之。
本章舍小节,论大功,孔子之意至显。宋儒嫌其偏袒功利,乃强言桓公是兄,子纠是弟,欲以轻减管仲不死之罪。不知孔子之意,尤有超乎君兄弟臣之上者。言仁道之易,孔子有我欲仁斯仁至之说。论仁道之大,则此章见其一例。要之孔门言仁,决不拒外功业而专指一心言,斯可知也。
又按:前章以正许齐桓,此两章以仁许管仲,此皆孔子论仁论道大着眼处。自孟子始言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又云:管仲,曾西之所不为。后儒多本孟子轻此两人,并《论语》此三章亦多臵疑,此诚不可不辨。
白话试译
子贡说:管仲不好算是一仁者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非但不能为子纠死,又为桓公相。先生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由他把天下匡范合一起来,人民直到今天还是受他的恩赐。
若没有了管仲,我今天怕也是披发左衽的人了。哪像匹夫匹妇般,守着小信,自缢死在沟渎中,谁知道呀!
(一九)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谓文矣。
臣大夫僎:臣大夫,家大夫也。僎,其名。
同升诸公:公,公朝。公叔文子荐之,使与己同立于公朝。
忘己推贤,孔子称之,谓有此美德,宜可得文之美溢。
白话试译
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和文子同升到公朝,先生听人述说此事,说:这人真可以文为谥了。
(二〇)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
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奚而不丧:奚而,犹云奚为。不丧有两解:一谓不亡其国。
一谓不失其位。当从后解。
仲叔圉: 即孔文子。孔子平日语及此三人, 皆有所不许,此章见孔子论人不以所短弃所长。孔子屡称卫多君子,若蘧瑗、史鳅诸人得用,卫国当犹不止此,故知人才之关国运。
白话试译
先生述说卫灵公之无道。季康子问道:既如此,为何灵公仍能不失其位呀?孔子道:有仲叔圉替他管理宾客之事,有祝鮀替他管理宗庙之事,又有王孙贾替他管理军旅之事,这样,又怎会失位呀?“
(二一)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怍,惭义。凡人于事有志必为,当内度才德学力,外审时势事机。今言之不怍,非轻言苟且,即大言欺人。其为之之难,即在其言之不怍时而可见。
白话试译
先生说:他说来不怍惭,那就做来困难了。
(二二)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陈成子弑简公:齐大夫陈恒弑简公,名壬。事在鲁哀公十四年。
沐浴而朝:时孔子已致仕,将告君以大事,郑重之,故先斋戒沐浴始朝。
告夫三子:三子,指三家。鲁政在此三家,哀公不得自专,故欲孔子告之。
孔子曰:此下至君曰告夫三子者,乃孔子退于朝而自言如此。深憾鲁君不能自命三家,而使己告之,曰告夫三子者,增一者字,无限愤慨,尽在此一字见矣。
之三子告, 不可: 之, 往义。孔子往告三子, 三子不可。
盖三家鲁之强臣,有无君之心,正犹齐之有陈恒,宁肯听孔子言而往讨之?孔子曰:此下乃孔子退自三家,而又自言之如此。
孔子亦知其所请之不得行,而必请于君,请于三家,亦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也。
《左传》记此事云:孔子三日斋而请伐齐三,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对曰:‘陈恒轼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则孔子不仅辨其义,亦复量其力。若不量力而徒伸大义,此亦言之不怍矣。
私人之言犹有不可,况告君论国事乎?宋儒疑《左传》所载非孔子言,则岂不度德不量力,而空言可伸大义于天下?宋儒解《论语》失孔子意,多在此等处。若论训诂考据,朱注亦多有超后人之上者,此不可不知。
白话试译
齐陈成子弑其君简公,孔子在家斋戒沐浴了去到鲁国朝廷,告诉鲁哀公道:陈恒弑了他的君,请快发兵去讨伐他。哀公道:你告诉那三位呀!先生退下说:因我也还追随在大夫之后,这等大事,不敢不告诉吾君,吾君却说去告诉这三位!孔子到三家,一一告诉了,三家说:不可。先生退下说:正因我也还追随在大夫之后,不敢不告呀!“
(二三)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犯,谓犯颜谏争。一说:犯颜谏净即勿欺。一说:如言过其实以求君之必听,虽出爱君之心,而所言近于欺。以子路之贤,不忧其欺君,更不忧其不能犯。然而子路好勇之过,或有以不知为知而进言者,故孔子以此诲之。今按:孔子请讨陈恒章之前,先以言之不怍章,又继以事君勿欺章,《论语》编者之意,可谓深微矣。读者其细阐之。
白话试译
子路问事君之道。先生说:要不欺他,又能犯其颜色而直谏。
(二四)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本章有两解。一说:上达达于道,下达达于器。如为农工商贾,虽小人之事,亦可各随其业,有守有达。若夫为恶与不义,此乃败类之小人,无所谓达也。一说:君子曰进乎高明,小人日究乎污下,一念之岐,日分日远也。前解君子小人指位言。后解君子小人指德言。今从后解。
白话试译
先生说:君子日日长进向上,小人日日沉沦向下。
(二五)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今按:本章有两解。荀子曰:入乎耳,著乎心,为己也。
入乎耳,出乎口,为人也。为己,履道而行。为人,徒能言之。
如此解之,为人之学,亦犹孟子所谓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也。
又一说:为己,欲得之于己。为人,欲见之于人。此犹荀子谓君子之学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以为禽犊也。今按:此两解义各有当,然当孔子时,学风初启,疑无此后世现象。孔子所谓为己,殆指德行之科言。为人,指言语、政事、文学之科言。
孔子非不主张学以为人,惟必有为己之本,乃可以达于为人之效。孟子特于古人中举出伊尹、伯夷、柳下惠,此皆为己,而为人之效亦见,故三子者皆得预于圣人之列。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立己达是为己,立人达人是为人。
孔门不薄为人之学,惟必以为己之学树其本,未有不能为己而能为人者。若如前两解,实非为人之学,其私心乃亦以为己而己,疑非此章之本义。
白话试译
先生说:古之学者,是为己而学的。今之学者,是为人而学的。
(二六)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蘧伯玉:卫大夫,名瑗。孔子居卫,尝主其家。伯玉始见于《春秋》鲁襄公十四年,其时已在大夫之位,且又名成见敬于时。越此八年,孔子始生。孔子适卫主其家,伯玉当逾百龄之寿矣。
与之坐:或说:敬其主,以及其使。或说:使者来,原无不坐,此著与之坐而问焉者,乃见孔子详审之诚,交友亲情之切。若徒曰孔子问,则失其伦次矣,非为敬其主而特与以坐也。
夫子何为:夫子,指伯玉。
欲寡其过而未能:言但欲寡过而犹未能也。不曰欲无过,而曰欲寡过,又曰未能焉。使者言愈卑,而其主之贤愈益彰,故孔子重言叹美之,曰:使乎!使乎!
白话试译
蘧伯玉遣使者来孔子家,孔子和使者坐下,问道:近来先生做些什么呀!使者对道:我们先生只想要少些过失,但总觉还未能呀!使者辞出,先生说:好极了!那使者呀!那使者呀!“
(二七)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本章重出。
(二八)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上章已见《泰伯》篇,本章承上章而类记之。或是《泰伯》篇记者未知有曾子此语,而记此篇者知之,故遂并著之。位指政治上之职位言。从政当各专己职,越职出位而思,徒劳无补,并滋纷乱。又按:本章又见《易〃艮卦》之象辞,疑象辞后出,非曾子引象辞。
又按:旧本此章与上章合为一章,朱子始分为两章,今从之。
白话试译
曾子说:君子用思,不越出他自己当前的职位。
(二九)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本章或作耻其言之过其行,义解则同。不当分耻其言与过其行作两项解。
白话试译
先生说:君子以他的说话过了他的行为为可耻。
(三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君子道者三:此犹云君子之道三。或说:道,训由。君子由此三者以成德。人之才性各异,斯其成德亦有不同,惟知、仁、勇为三达德,不忧、不惑、不惧,人人皆由以成德。
夫子自道也: 自道犹云自述。圣人自视常欲然,故曰我无能焉,此其所以日进不止也。自子贡视之,则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
白话试译
先生说:君子之道有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我一项也不能。子贡说:这正是先生称道他自己呀! “
(三一)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方人:此有两说:一,方,比方义。比方人物,较其长短,犹言批评。一说,方,即谤字。声近通借,谓言人过恶。
夫我则不暇: 夫, 犹彼。指方人言。按: 方人若指谤人,孔子何以仅谓不暇,而又称其贤?故知方人当从前解。
又按:一部《论语》,孔子方人之言多矣,何以曰夫我则不暇?宋儒谢良佐见大程子,举书不遗一字,明道曰:贤却记得许多,可谓玩物丧志。谢闻之,汗流浃背。及看明道读史,又却逐行看过,不差一字。谢甚不服,后来醒悟,常以此事接引博学进士。其事可与本章互参。
白话试译
子贡批评人物。先生说:赐呀!真贤能吧!对于那些,我就没有这暇闲呀!“
(三二)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有两章文字全同者,当是一章重出。有文字小异而章义全同者,当是孔子屡言之,而闻者各自记之。如本章凡四见,文各有异,是必孔子之丁宁反复而屡言常道之也。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不要愁别人不知我,只愁我自己的不能。
(三三)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逆诈:逆,事未至而迎之。人未必以诈待我,我先逆以为其诈,是为逆诈。
不亿不信: 亿者,事未见而悬揣之。人未必对我不信,我先防其或不信,是为亿不信。
抑亦先觉者:我不逆测他人之诈与不信,而他人如有诈与不信,我亦能事先觉察,是我之明。疑生于不明。我果明,自不疑。此所以为贤。己不能明,而于人多疑,是先自陷于诈与不信之列。此所以为愚也。或说:不逆不亿,以至诚待人,圣人之道。抑亦以先觉人之情伪为贤乎?此言先觉不能为贤,于本章文气不合,今不从。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不在事前逆测人诈我,不在事前揣想人对我有不信,但临事遇人有诈与不信,亦能先觉到,这不是贤人吗?“
(三四)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侫乎?
孔子曰:非敢为侫也,疾固也。
微生亩:微生氏,亩名。或作尾生亩,又说即微生高。观其直呼孔子名而辞甚据,盖以齿尊。
栖栖:栖,棲字。棲棲,不遑宁处义。孔子历聘诸侯,所谓遑遑无所集。
为侫:侫,口给义。微生讥孔子周流不止,若专欲以言辩取信于人,若战国人以孟子为好辩。
疾固也:疾,憾义。固字有两解。一说:固执,执一而不通。孔子言我之席不暇煖,非务欲以辩取信。若知道不行而决意弃世绝物,则是己之固执,不肯多方以求道之行,我所疾在此。一说:孔子言,我之栖栖皇皇,特病世之固陋,欲行道以化之。或疑如前说,似孔子斥微生为执一,有反唇相讥之嫌。
然依后说,似孔子脱口自负,语气亦多纡回,不如前说之直而婉,谦而不失其分。今从前说。
白话试译
微生亩对孔子说:丘呀!你为何如此栖栖遑遑的,真要像一侫人,专以口辩取信吗?孔子对道:我不敢要做一侫人,只厌恶做一固执人而已。
(三五)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骥,善马名,一日能行千里。然所以称骥,非以其力能行远,乃以其德性调良,与人意相和协。人之才德兼者,其所称必在德。然亦无无才之德。不能行远,终是弩马。性虽调良,不获骥称。
白话试译
先生说:称为骥马的,并不是称它之力,乃是称它之德呀。
(三六)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德报怨: 此四字见《老子》书。《论语》二十篇, 无及老子其人其书者,有之,惟此四字,可破后世相传孔子学于老聘之浮说。殆是当时有此语,后为《老子》书者所取,非或人引《老子》书为问。
何以报德: 以德报怨,若为忠厚,然教人以伪,又导人于忍,否则将使人流于浮薄。既以德报所怨,则人之有德于我者,又将何以为报?岂怨亲平等,我心一无分别于其间。此非大伪,即是至忍,否则是浮薄无性情之真。
以直报怨: 直者直道,公平无私。我虽于彼有私怨,我以公平之直道报之,不因怨而加刻,亦不因怨而反有所加厚,是即直。君子无所往而不以直道行,何为于所怨者而特曲加以私厚?
以德报德: 人之有德于我, 我必以德报之, 亦即直道也。
然德不论厚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若计较厚薄以为报,是非以德报德,乃以利偿利矣。此又小人之至私至薄,非所谓报德。
本章之言,明白简约,而其指意曲折反复,如造化自然之简易而易知,又复微妙而难穷,其要乃在我之一心。我能直心而行,以至于斟酌尽善,情理兼到,而至于无所用心焉。此真学者所当深玩。
白话试译
或人问道:以德报怨,如何呀?先生说:那么又如何报德呢?不如有怨以直报,有德以德报。
(三七)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不怨天,不尤人:尤,非之之义。孔子道不行于世而不怨天,知天命有穷通。人不己知而不非人,知人事有厄,亦皆由天命。
下学而上达:下学,学于通人事。上达,达于知天命。于下学中求知人道,又知人道之原本于天。由此上达,而知道之由于天命,又知道之穷通之莫非由于天命,于是而明及天人之际,一以贯之。天人之际,即此上下之间。天命我以行道,又命我以道之穷,是皆天。知我者其天乎:孔子之学先由于知人,此即下学。渐达而至于知天,此谓上达。学至于知天,乃叹惟天为知我。
本章重在下学两字。一部《论语》,皆言下学。能下学,自能上达。无怨无尤,亦下学,然即已是上达之征。孔子反己自修,循序渐进,以致其知。知愈深而怨尤自去,循至于无人能知惟天独知之一境。故圣人于人事能竭其忠,于天命能尽其信。
圣人之学,自常人视之,若至高不可攀,然亦本十室之邑所必有之忠信而又好学以达此境。故下学实自忠信始。不忠不信以为学,终无逃于为小人之下达。至于舍下学而求上达,昧人事而亿天命,亦非孔门之学。深读《论语》者可自得之。
本章孔子自述为学,极平实,又极高远,学者恐不易逮明。
能在心中常存此一境,而沉潜反复于《论语》之全书,庶乎有一日可望见其有所卓然之处。
白话试译
先生说:没有人能知道得我了吧!子贡说:为何没有人能知道得先生呢?先生说:我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只在下处学,渐向上处达。知我的,算只有天了!
(三八)
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公伯寮:公伯氏,寮名,鲁人。或说亦孔子弟子。
诉子路:诉,进谗言。
子服景伯:子服氏。景,溢。伯,字。鲁大夫子服何。
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 此句有两读:一读于有惑志断,此下四字连下句。一读至公伯寮为一句。夫子指季孙,言其受惑于寮之谗言。
肆诸市朝:肆者,杀其人而陈其尸。大夫尸于朝,士尸于市。公伯寮是士,当尸于市。此处市朝连言,非兼指。景伯言吾力犹能言于季孙,明子路之无罪,使季孙知寮之枉诉,然后将诛寮而肆诸市也。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若道将行,此是命,寮之诉终将不入。若寮之诉得行,是道将废,亦是命,与寮无关。孔子言此,以晓景伯,安子路,而警伯寮。
本章当与上章不怨天不尤人合参。人道之不可违者为义,天道之不可争者为命。命不可知,君子惟当以义安命。凡义所不可,即以为命所不有。故不得于命,犹不失吾义。常人于智力所无可奈何处始谓之命,故必尽智力以争。君子则一准于义,虽力有可争,智有可图,而义所不可,即斯谓之命。孔子之于公伯寮,未尝无景伯可恃。孔子之于卫卿,亦未尝无弥子瑕可缘。然循此以往,终将无以为孔子。或人称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如此等处,却似知有可为而不为,此亦学者所当细参。
白话试译
公伯寮谗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把此事告诉孔子,说:季孙听了公伯寮谗诉,已对子路有疑惑。但我的力量还能把此事向季孙陈说清楚,使季孙杀了公伯寮,把他陈尸于市。先生说:道若将行,这是命。道若将废,亦是命。公伯寮如何挽得过天命呀!“
(三九)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辟即避。贤者避世,天下无道而隐,如伯夷、太公是也。
避地谓去乱国,适治邦。避色者,礼貌衰而去。辟言者,有违言而后去。避地以下,三言其次,固不以优劣论。即如孔子,欲乘桴浮于海,欲居九夷,是欲避世而未能。所谓次者,就避之深浅言。避世,避之尤深者。避地以降,渐不欲避,志益平,心益苦。我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固不以能决然避去者之为贤之尤高。
白话试译
先生说:贤者避去此世。其次,避开一地另居一地。又其次,见人颜色不好始避。更其次,听人言语不好乃避。
(四〇)
子曰:作者七人矣。
本章旧本连上为一章,朱子因其别有子曰字,分为两章。
然仍当连上章为说。作者如见几而作,谓起而避去。此七人无主名。或指孔子以前人,或指孔子同时人。此乃孔子慨叹世乱,以指同时人为是。《论语》记孔子所遇隐士,如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石门,荷蒉,仪封人,狂接舆,适得七人之数。
白话试译
先生说:起而避去的,已有七人了。
(四一)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石门: 地名, 见《春秋》。或说曲阜凡十二门, 其南第二门曰石门,乃外城门。考本章情事,当从后说。
晨门:主守门,晨夜开闭者。失其名。
奚自:谓自何方来。
本章当是孔子周流在外,使子路归视其家。甫抵城,已薄暮,门闭,遂宿郭门外。晨兴而入,门者讶其早,故问从何来。
子路答自孔氏。盖孔子鲁人,人尽知之,不烦举名以告。晨门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正见孔子时必在外。若已息驾于洙泗之上,则门者不复作此言。此门者盖一隐士,知世之不可为,而以讥孔子,不知孔子之知其不可为而为,正是一种知命之学。世不可为是天意,而我之不可不为则仍是天意。道之行不行属命,而人之无行而不可不于道亦是命。孔子下学上达,下学,即行道。上达,斯知命矣。然晨门一言而圣心一生若揭,封人一言而天心千古不爽,斯其知皆不可及。
白话试译
子路在石门外宿了一宵,黎明即赶进鲁城,守门人问他:你由何方来?子路对道:自孔氏来。守门人说:嘎!那人呀!
他是一个明知干不成而还要干的人呀!“
(四二)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
击磬乎!“ 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击磬: 磬,乐器。
荷蒉: 蒉,草器,以盛土。荷,担负义。
有心哉,击磬乎:此荷蒉者亦一隐士。过孔子之门,闻乐而知心,知其非常人矣。
硁硁乎: 硁硁, 石声, 像坚确义。孔子击磬, 其声坚确,荷蒉谓其不随世宜而通变,故曰鄙哉也。
斯己而已矣: 斯己之己读如纪。荷蒉之意, 人既莫己知,则守己即可,不必再有意于为人。
深则厉,浅则揭: 此《卫风〃鲍有苦叶》之诗。厉字亦作砅,履石渡水也。或说:厉,以衣涉水。谓水深,解衣持之,负戴以涉。古人别有涉水之衣以蔽下体,是乃涉濡裈也。今按:衣则非裈。以衣涉水,亦非解衣而负戴之谓。当以砅字解之为是。揭者,以手褰裳过水。水深过膝,则须厉,水浅在膝以下,则只须揭。此讥孔子人不己知而不知止,不能适浅深之宜。
果哉,末之难矣:果,果决义。末,无义。谓此荷蒉者果决于忘世,则亦无以难之。此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心存天下世道,与荷蒉者心事不同,异心不能同解,则复何说以难彼?或曰:此难字是难易之难,谓若果于忘世,则于事无所难。
然句中之字应指荷蒉,当从前解。
或说:磬声古以为乐节,如后世之用拍板,其响戛然,非有余韵可写深长之思。且磬无独击,必与众乐俱作。此盖孔子与弟子修习雅乐,夫子自击磬,荷蒉以谓明王不作,礼乐不兴,而犹修习于此,为不达于时。今按:与弟子习乐,不得仅言击磬。古有特磬编磬,编磬十六枚共一笋虡,孔子所击或是,不得谓磐无独击,或说了殆不可从。
白话试译
先生在卫国, 一日正击磬。一人担着草器, 在门外过。他说:有心啊!这磬声呀!“ 过了一忽又说:鄙极了,这样的硁硁然,意志坚确,没人知得你,便只为你一己也罢了。‘水深,履石而渡。水浅,揭裳而过。’哪有定准呀!先生说:这人太果决了,我没有话可驳难他。
(四三)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
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书云: 见《尚书〃 无逸》篇。
高宗谅阴:高宗,商王武丁。谅阴字又作梁闇,天子居丧之庐。一梁支脊而无楹柱,茅垂于地,从旁出入,曰梁闇。后代僧人所居曰庵,即闇也。以其檐着地而无牖,故曰闇。以其草覆而不开户宇,故曰菴。其实一也。
君薨: 薨,卒也。
百官总己以听于家宰,三年:总己者,总舏己职。各听于冢宰三年,故嗣君得三年不言及政事。非谓闭口无所言。
本章乃言三年之丧。子女之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抱,故父母卒,其子女能三年不忘于哀思,斯为孝。儒家言,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庶人生事简单,时有哀思,犹所不妨。
天子总理天下,一日二日万几,不能常哀思及于已亡之父母。
然政权事小,人道事大。顾政权而丧人道,人道既丧,政权亦将不存。且以不仁不孝之人而总领天下,天下事可知。故儒家言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者,其重在天子,乃言天子亦犹庶人,不可不有三年之丧。既三年常在哀思中,即无心再理大政,则惟有将政权交之家冢。后世视政权如私产,不可一日放手,此与儒家义大背。孔子谓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言外深慨于近世之不然。至于古人之有此,或别有说,不如儒义之所申,则于此可不深论。或曰:嗣主委君道以伸子道,百官尽臣职以承相职,此忠孝之相成。周公负扆以朝诸侯而流言起,则此制不得不变。故康王葬毕遂即位,是三年之丧不行于西周之初。
白话试译
子张问道:《尚书》上说:‘高宗谅阴,三年不言。’这是什么意思呀?先生说:何必定是高宗呀?古人莫不这样!前王死了,朝廷百官,便各自总舏己职去听命于家冢,共历三年。
(四四)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礼之要在敬,在和。上好礼,能自守以敬,与人以和,在下者化了之,宜易使。
白话试译
先生说:在上位者能知好礼,在下民众就易于使命了。
(四五)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君子:此君子指在上位者。
修己以敬:即修己以礼也。礼在外,敬其内心。
修己以安人:人与人相处,己不修,如何安人?就一家言,一己不修,一家为之不安。就一国与天下言,在上者不修己,即在下者无得安。
修己以安百姓:安人之人,指政府百官与己接触者言。百姓,指社会群众与己不相接触者言。一己不修,即政府群僚皆为之不安,连及于天下众庶亦为之不安。人道莫大于能相安,而其端自安己始。安己自修敬始。孔门本人道论政事,本人心论人道,此亦一以贯之,亦古今通义。
尧舜其犹病诸:病,苦其不足。《论语》又云:君子笃恭而天下平。笃恭即修己以敬。天下平,即百姓安。今试问一人笃恭,遂可以平天下乎?故曰尧舜其犹病诸。尧、舜尚嫌有不能,自尧、舜以下,能笃恭,能修己以敬,岂遂能使百姓安而天下平?子路屡问如斯而已乎?正疑仅此之不足。然世固无己不安而能安人者。亦无己不敬而能敬人者。在己不安,对人不敬,而高踞人上,斯难为之下矣。孔子所言,悬之千百世之后,将仍见其无以易,此所以为圣人之言。故欲求百姓安,天下平,惟有从修己以敬始。至于百姓之不尽安,天下之不尽平,尧、舜犹以此为病。孔子盛推尧、舜,而《论语》言尧、舜其犹病之者凡二见,则人力有限,所以君子又贵乎知命。
白话试译
子路问:在上位的君子,该如何始得呀?先生说:把敬来修己。
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先生说:修己可以安人。子路又说:这样就够了吗?先生说:修己可以安群众。若说到安群众,就连尧舜也还怕力量不足呀!“
(四六)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原壤:鲁人,孔子之故人。
夷俟:古人两膝着地而坐于足,与跪相似。但、跪者直身,臀不着踝。若足底着地,臀后垂。竖膝在前,则曰踞。亦曰蹲。
臀坐地,前伸两脚,形如箕,则谓箕踞。夷即蹲踞。古时东方夷俗坐如此,故谓夷。俟,待义。夷俟,谓踞蹲以待,不出迎,亦不正坐。
无述:述,称述义。人在幼年,当知逊悌。既长,当有所称述以教导后进。
老而不死: 此等人,无益于世,老而不死,则是偷生。相传原壤习为吐故纳新之术,从事于延年养生之道,恐因《论语》此言而附益之。
是为贼:贼,偷生义。
叩其胫:膝上曰股,膝下曰胫。以其踞蹲,故所叩当其胫。
此乃相亲狎,非挞之。
今按:礼度详密,仪文繁缚,积久人厌,原壤之流乘衰而起。即在孔门,琴张、曾晳、牧皮,皆称狂士。若非孔门讲学,恐王、何、嵇、阮,即出于春秋之末矣。庄周、老聊之徒,终于踵生不绝。然谓原壤乃老氏之流,则非。
白话试译
原壤蹲着两脚不坐不起,以待孔子之来。先生说:年幼时,不守逊悌之礼。年长了,又一无称述来教导后辈。只是那样老而不死,这等于如人生中一贼。说了把手中所曳杖叩击他的脚胫。
(四七)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阙党童子将命:古者五百家为党,此党名阙。或说:阙党即阙里,孔子旧里。童子,未冠者之称。将命,谓传达宾主之辞命。一说:孔子使此童子将命。或曰:此童子为其党之人将命而来孔子之门。益者与:或人见此童子能为宾主传辞,幼年敏慧,因问此童子是否有长进之望。益,长进义。益者与,问辞。
居于位:古礼,童子当隅坐,无席位。此童子不知让,乃与成人长者并居于位。
与先生并行:先生者,先我而生,指长辈言。童子当随行,此童子乃与年长者并行,不差在后,亦是不知让。
欲速成:孔子谓此童子心中无求长益之意,只求速成,望快像一大人。
此章与前章为类记。孔子于故旧,则严以诲之,于童子,乃宽以假之。不拘一格。而孔子平日一番轻松和悦之气象,亦随此可见。或曰:孔子举其所目睹,证其非有志于求益。若使此童子在孔子门,孔子安有不教,而听其自纵?故上文不曰子使童子将命,而曰阙党童子将命。或曰:孔子使之给使令之役,欲其观长少之序,习揖逊之容,盖所以抑而教之,非宠而异之。此见孔子之教育精神随在流露,涵养之功,殆比造化。
今按:后说亦有意,不如从前说。
白话试译
阙党有一童子,为宾主传命。有人问道:那童子可望长进吗?
先生说:我见他坐在成年人的席位上,又见他和前辈长者并肩而行,那童子并不想求长进,只想速成一个大人呀。
猜你喜欢 卷一三·邱濬 遵礼篇 第十六 凡二十一条·范立本 卷二十·程公说 提要·刘敞 卷二十一·佚名 卷四十·林之奇 卷十八·乾隆 卷一百二十八·秦蕙田 卷十九·高闶 卷三·郑伯谦 抱朴子內篇卷之五 至理·王明 卷五百二十六·佚名 卷五十一(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序品第一·佚名 刊行金刚般若经赞述序·窥基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