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15章 约我到南京开会

一九三五年九月,蒋介石有电报约我到南京去开会。他的电报是这样:“泰安探交冯委员焕章吾兄钧鉴:密。比来尊体如何,遥维康吉为颂。中央第六次全体会议举行在即,党国要计均待商讨,甚盼大驾早日惠莅首都,共商一切。谨电速驾,不胜祷企!弟中正叩皓侍密东。”

我复电如下:“急。南京军委会蒋委员长介石吾弟钧鉴:密。皓电奉悉。年来吾弟席不暇暖,为国贤劳,至深敬佩。此次西蜀归来,承念及山中人,驰电垂问,义重情殷,尤深感激。国事至此,惨过于印度,耻甚于高丽,如不急谋补救,来日大难,实有不忍言及者,兹将一得之愚,掬诚敬告如下:

关于党务者:一、开放党禁,凡能共同救国,无论个人或团体,应一律包容,以期集中力量,挽救危机,此条无论如何说法,非诚不能动人,非诚不能感人;二、开放言论,欲使人人能担负救国责任,必使人人有发表意见机会,然后始能集众思、广众益共谋国事;三、真正团结,消极方面,凡同志间已往有意见隔阂,应竭力化除,完全消释;积极方面,邀请展堂北来,但精卫亦不必离京,并与哲生、右任等诸同志,真诚相见,无话不说,共决大计;四、大赦政治犯,在宽字厚字上包容一切,使各竭所长以报国。

关于政治者:一、非获得民心,不能救国,要得民心,即凡人民所喜者,兴之作之,否则去之。二、严明赏罚,各省有真正为民官吏,大加奖赏,贪污分子严加惩办,不管地位如何,背景如何,一赏一罚必求公允。三、设立救灾部,水旱天灾,严重特甚,非有专部不能办理。四、奖励抗日精神,如石瑛、于学忠等素具抗日抱负,尤有抗日表现,一则应加起用,一则应即重用。五、起用抗日将领:如蔡廷锴、蒋光鼐等,过去抗日有功,故政府不独应加容赦,更应畀予重用。以上均与民心有关。

关于外交者:一、确定国际敌友,苏美两国,关系我国抗日至大。二、政府应速简派文武大员,担负责任,分赴苏美切实联络,以谋合作具体办法。

关于军事者:一、立即准备发动抗日军事,不抗日必亡,要不亡只有抗日。二、急速充实陆空军备。

以上各点,凡祥所知无不披沥肝胆,详陈左右,所关民族至巨,敢请决断施行。至祥之行止,只求有利于国、于民,任何牺牲皆无顾惜也。小兄玉祥。”

蒋介石卅电:“泰安即呈冯委员焕章我兄尊鉴:密。弟返籍扫墓,昨始回京,奉读梗日赐电,披沥见教,条分缕晰,垂爱之切,谋国之周,倾佩无已。国难至此,洵非集中国力不足以挽救危亡,尊论诸端,皆先得我心者也。六中全会在即,中央同仁均盼兄如期来京出席,弟尤切望把握,俾得亲承教训,而慰契阔之思,务盼即日命驾,无任祷盼!弟中正叩卅传密京。”

有这样来往的电报,很明白地说明我为抗战才到南京,如不抵抗日本,我是不到南京来的。十一月一日我坐的火车到浦口车站,有许多老朋友来接我过渡船时,覃理鸣先生对我说,方才在中央党部开会时有姓孙的在照相时把汪精卫打了三枪,伤很不轻,已入中央医院,凶手已被人打死云。我说中国人有的是热血青年,像汪精卫这样卖国言论和主张,不会不有这样的下场。

我下船之后即到陵园蒋介石预备好了的房子去住。蒋来看我,我对蒋说不抗日一定亡国、唯武器论和三日亡国论,都是错误的。蒋介石请我说出理由来。我说,三日亡国论者,只看见日本可怕,那是犯了恐日病,只比工厂比枪炮等等,何以不拿人口比一比?又何以不拿土地面积来比一比?至于武器论更是不对,中国有多年历史,有文天祥、史可法、岳飞等文武模范人物;况且世界不只是中日两国的世界,还有苏、英、美、法,各国都与日本多多少少的矛盾存在,那并不是大家不知道的事。我希望你为祖先留下的国家着想,为将来的子孙打算,为中山先生和死难的先烈们争光,把那些唯武器论和三日亡国论快快改正过来。蒋满口都是好好好,哼哼哼。

同月五日,天津学生向国民党六中全会要求开放言论集会自由,禁止非法捕杀青年。清华十校通电如下:“奠都以来,青年之遭杀戮者,报纸记载有三十万人之多,而失踪监禁者,更不可胜计,杀之不快更施以活埋;禁之不足,复加以毒刑。地狱现形,人间何世。‘九一八’事变,三日失地万里,吾民岂不知负责者为谁!特以外患当前,不愿与政府歧趋,然政府则利用此种心理,藉口划一国策,熬煎逼迫,无所不至,昔可以赤化为口实,今复可以妨碍邦交为罪名,而吾民则一举一动,均有犯罪之机会矣……北大学生组织反帝国主义座谈会,清华学生组织现代座谈会,此约法所许之权利,而政府则解散之,逮捕之。着作乃人民之自由,而北平一隅,民国二十三年焚毁书籍竟达千余种以上……焚书坑儒之现象,不图复现今日。”

我拿这篇文章问蒋介石如何办法,蒋说这都是造谣,不足为信。我说不然,五四运动以前许多真话,老段和安福系亦是说学生不好,又说学生无知,乱说话,结果被打之后而倒台的,你是知道的。今天有血性有良心的青年说的全是实话,你务必尊重这些话,改正过来,方是国家之幸,国民之福,不然会有大祸来临。蒋又说唯唯唯!

本年十二月十九日,蒋介石派陈仪,同着厦门市长王固盘坐着逸仙舰到台湾庆祝日寇占领台湾四十周年大典。陈王两个人在台湾很奉承日本人治理台湾治理得好,并且把日本对于中国的问题有个秘密的商量。蒋介石因为他们两个人能够无耻地奉承日本人,就把王固盘调升了南京员警厅长。我对蒋介石说:“一般爱国的人,都说陈、王两个人是媚外的,你对于他们要特别小心,不要只看见眼前有一点事,就把大事给误了。”蒋听见我的话,看看我,就哼哼哼!

猜你喜欢
  列传第四十 芮芮虏河南氐羌·萧子显
  列传第二十一 陆倕 到洽 明山宾 殷钧 陆襄·姚思廉
  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脱脱
  第二十四回 往复贻书囚使激怒 仓皇挽粟遇伏失粮·蔡东藩
  提要·吴箕
  卷一百四十八·杨士奇
  资治通鉴释例·司马光
  一三二九 军机大臣奏查《月令广义》列入四库馆存目并办理应行译改字句片·佚名
  史记集解卷五十·裴骃
  第三章 与西洋的早期接触·林语堂
  孙一元传·张廷玉
  杨守谦传·张廷玉
  卷九十一·赵汝愚
  秦淮画舫录(下)征题·捧花生
  三十二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百四十八·彭定求

        卷848_1 【言兴】尚颜   矻矻被吟牵,因师贾浪仙。江山风月处,一十二三年。   雅颂在于此,浮华致那边。犹惭功未至,谩道近千篇。   卷848_2 【江上秋思(一作尚志诗)】尚颜   到来江上久,谁念旅游心。故国无

  • 第三十四回 念糟糠熊君感旧·陈端生

    第三十四回念糟糠熊君感旧诗曰:平江侯娶奇英伯,左右先锋旧著劳。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天子重贤豪。话说其时,京中已将刘国丈父子二人审过几堂。本是罪实情真,一件件口供招认,不敢抵赖。派审的大臣得了口供,从直奏闻天子。元

  • 陈亮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陈亮(1143—1194)字同甫,号龙川。初名汝能,二十六岁时改名亮。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才气超迈,喜谈兵。乾道五年(1169)试吏部,被黜。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退而杜门力学近十年。淳熙五年(1178)改名同,诣阙上书,十日内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四十二·杨仲良

      仁宗皇帝   明黜陟   庆历三年九月,范仲淹、富弼等列奏十事,一曰明黜陟:『《虞书》「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我祖宗朝,文武百官,皆无磨勘之例,惟政能可旌者,擢以不次,无所称者,至老不迁,故人人自厉,以求绩效。今文资三

  • 卷十三 刘潘李严张龚列传第十·陆游

       刘仁赡,字守惠,淮阴洪泽人,父金。事吴武王,有战功,至濠州团练使。长子仁规,娶武王女,贵于其国,尝为清淮军节度使,任赡略通儒术。好兵书。有名于国中,事烈祖,历黄袁二州刺史,入为龙卫军都虞侯。拜鄂州节度使,元宗伐楚。仁赡帅

  • 七国考卷十·董说

    ○秦丧制殉塟按史记秦武公卒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缪公三十九年卒塟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车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黄鸟之诗诗曰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

  • ●卷九·陈康祺

    ◎方侍郎勉李文贞语李文贞公光地,以直抚入相,桐城方侍郎苞叩之曰:“自入国朝,以科目跻兹位者,凡几?”公曰:“屈指得五十余人。”侍郎曰:“甫六十年而已得五十余人,则其不足重也明矣,望公更求其可重者

  • 第五十三章 清朝的覆亡·吕思勉

    自西力东侵,而中国人遭遇到旷古未有的变局。值旷古未有的变局,自必有非常的手段,然后足以应付之,此等手段,自非本来执掌政权的阶级所有,然则新机从何处发生呢?其(一)起自中等阶级,以旧有的文化为根柢的,是为戊戌维新。其(二)以流

  • 卷第二·习凿齿

    马良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幷有才名。(而良称白眉。)[时人为之语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马)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先主领荆州,辟良为从事。诸葛[亮]入蜀,良与书曰:“雒城已拔,殆天祚也。兄应

  • 势胜学原文·薛居正

    不知势,无以为人也。势易而未觉,必败焉。察其智,莫如观其势。信其言,莫如审其心。人无识,难明也。君子之势,滞而不坠。小人之势,强而必衰。心不生恶,道未绝也。未明之势,不可臆也。彰显之势,不可逆耳。无势不尊,无智非达。迫人匪

  • 卷十八·毛奇龄

    钦定四库全书经问卷十八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王防问宋儒轻圣门弟子初甚恶之及观宰予请短丧子路子贡疑夫子为卫君拒父则未免自取轻矣初不知论语何以载此古者以三年丧为再期之丧故三年问曰至亲以期为断天地则已易矣四时则

  • 乐者,通伦理者也(1)·戴圣

    ——文艺是一种工具 【原文】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2)。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是故审声以指引,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道政,而治道备矣(3)。是故不知声者,

  •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佚名

    陈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译通达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大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四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永尽所作已办,舍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善解脱,善得自在犹如大龙;唯阿难在学地须陀洹果

  • 卷第五·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五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杂蕴第一中世第一法纳息第一之四世第一法。当言一心多心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虽已说彼相应差别。而未显示现前多少。今欲显示唯一刹那。故作

  • 初学记·清觉

    初学记。记者。经论之流类也。佛灭度后。三乘圣贤。或记已往之事迹。或说未来之报应。或叙当世之化源。或采摭经法。直明佛意。撰集文籍。随作者意。以立其名。大小乘三藏后圣贤撰集是也。但西域多名经论。东夏多名记

  • 送高闲上人序·韩愈

    一篇。书论。唐代韩愈撰。愈(768—824年),字退之,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后迁居昌黎,故人称韩昌黎。贞元进士,官至吏部侍郎。擅长文学,散文最著名,后世誉之为“唐宋八大家”之魁。高闲研习佛经,又擅长书法,为唐代

  • 高太史大全集·高启

    或简称《大全集》。诗集。明高启撰。十八卷。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自号青丘子。明太祖洪武二年应诏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三年升户部侍郎,他坚辞不就,

  • 金刚针论·佚名

    梵名Vajrasu^ci^ 。法称(梵Dharmaki^rti )造,宋代法天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书基于佛教的立场,批判吠陀时代以来印度之阶级制度。除引用婆罗门教经典之文献而加以反驳外,并提倡人间平等,为一部简明之论书。本书之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