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年
(己亥)三十二年大明萬曆二十七年
春正月
1月1日
○朔丙午,領議政李元翼還自京師。上箚曰:
柳成龍以陳奏時,不卽請行被劾。夫辨誣之擧,晷刻爲急,而處事遲緩,以致人議,尙誰咎哉,而因此一事,攻擊之議紛然而起,遂大有蔓及之端,臣竊憂之。成龍輔政十年,無一裨益,以此罪之,彼亦何辭?今乃以廣植私黨,潛移威福,賄賂盈門,奸貪濁亂等語攻之,罪惡狼藉,不一而足。雖古之巨奸大猾,愚弄君父,顚覆邦家者,無以加之。吁,此豈爲的論哉?其以主和一事非之者,其論固正矣,而其間曲折,亦頗有不相符者矣。臣嘗見,成龍常以廉介自許,而其一段憂國之誠,實有所可務。今者成龍旣斥,而謂之親厚而斥之者有之;謂之異論而斥之者有之。所謂親厚、異論者,士類固多,一朝盡斥,恐非朝廷之福也。
上答曰:「省箚具悉卿意,更加勉輔。」元翼仍辭疾不出。是後,兩司皆以司馬光不識安石之姦爲譬,誠不滿一哂也。
○以韓應寅爲謝恩使,如京師,爲謝再發兵糧,終始拯濟,兇賊敗退,邦域重恢事也。
○大臣啓曰:「高年舊德,朝廷之所尊敬也。以祖宗朝故事言之,宋欽以九十,超授崇政;李賢輔年過八十,特陞崇政。頃年,元混以年滿八十,亦陞崇政,甚盛典也。今者,宋賛以四朝舊臣,年滿九十,宜加超擢,以示優典。」上從之。
○提督麻貴引軍還,上出幸江上,迎勞之。是後,諸將之還也,上輒迎之於江上,刑曹判書李憲國仍入侍,言其太過,上不答。
二月
2月1日
○朔辛亥,司譯院提調尹根壽啓曰:「劉提督之兵,太半能解我國之語,問其居住,多是嶺南之人。請於京城及大同江、鴨綠江等處,差定譯官與軍門、經理差官,査問括出。」上從之。按《實錄》,根壽輕佻貪巧,國之盜臣,士林蝥賊云。根壽在明廟朝爲修撰,請伸雪趙光祖之冤,後爲銓郞,爲權臣李樑所中,從李滉、曺植,論朱、陸同異,與李珥、成渾爲莫逆友。觀於此,可知其爲人,秉筆者之恣意詆辱,乃至於是乎?
○以請留餘兵,以爲聲勢事,移咨于總督軍門及經理都察院與監察御史。
○監察御史陳效卒,上臨其喪,祭以大牢。
○以韓浚謙爲慶尙道觀察使。按《實錄》,浚謙外似寬厚,內實陰險,與數三群小,結爲心膂,贊和議斥士類,誤國之罪,亦成龍之亞云。浚謙沈厚有器量,世皆稱偉人,今乃目之以陰險者何哉?浚謙長任外臬,在朝日少,與群小爲心膂,贊和議斥士類云者,其構誣甚矣。《實錄》中如是反說處甚多,何足道哉?
○有紫氣如箭如槍,東西相向,有若進退,良久而滅。
○海水氷,北道兵使李鎰馳啓以聞。
三月
3月1日
○朔庚辰,陳璘露梁之戰,總兵鄧子龍力戰以死,其喪自南至京,上親臨以祭之。
○以金玏爲禮曹參判。按《實錄》,自木卯得志,魑魅魍魎白日行走,如玏假城社之餘威,恃氷山以自固云。柳成龍之被劾也,玏上箚申救,群小嫉之,遂以無倫之說,詆辱之如此,可謂痛甚。
○以斬級設科,取權升慶等二百六人,又試儒生,取李再榮等十人憲府以再榮賤娼之子,不可籍名正科,請削之,上從之。
夏四月
4月1日
○朔庚戌,軍門邢玠率諸將西還,上出餞于弘濟院。玠奏留萬世德、杜潜、李承勛等,仍住王京,從我國之請也。
閏四月
閏4月1日
○朔己卯,陳奏使李恒福等還自京師。禮部回咨曰:
奉聖旨,國體軍情,皆朝廷大事。朕豈以一小臣私忿妄訐,不念將士久戍勞苦與屬國君民泣籲苦情?丁應泰擧動乖謬,威制勘科,幾誤大事。姑着革職,爲民回籍聽戡,爾部移咨,慰諭朝鮮王,俾知朕始終字恤德意,仍令戒訓國人,益堅恭順之節。欽此合行移咨,煩爲欽遵明旨,安心釋慮,力圖善後,用光王業,仰副皇仁,仍曉諭臣民,咸使知聖明洞然遠覽,業有處分,各宜恪修職業,永矢忠誠,毋得妄自疑畏,有辜德意云。
○前左議政致仕沈守慶卒。
五月
5月1日
○朔戊申,副提學李有中、校理朴彛叙等上箚曰:
伏見李元翼辭職箚子,有所見所論,與時流角立之語。所謂時流者何人,所謂角立者何事耶?柳成龍身爲首相,先倡和議,使人心日非,國事日削,幾至於無君無父之域。幸賴聖明洞燭,公論激發,薄施譴罰,國是稍定,而人心尙有所鬱拂者,佞人之頭,未懸於藁街耳。元翼返自燕京,曾未數日,上箚爲成龍分疏,無所不用其極,而至曰:「斥之以主和,其論雖正,而亦有不相符之曲折。」蓋欲誣一世之公論,而幷掩其主和之罪也。指一時之淸議,目之以時流,附會誤國之餘論,欲與之角立,臣等竊痛焉。倭寇,殿下、祖宗之深讐,而成龍釋之;成龍,殿下、祖宗之罪人,而元翼護之,至欲不是成龍,則不欲更立於殿下之朝廷。此計一行,邪議四起,民彝物則,斁絶無餘矣。
上覽之,下敎于政院曰:「佞人之頭,指何人乎?問于玉堂。」玉堂回啓曰:「佞人指柳成龍也。」先是,元翼上辭職箚曰:
臣不滿於時流之所爲,曾有一箚,臣之妄見,聖鑑已燭之矣。臣雖無狀,所帶職名,則大臣也。自古安有身爲大臣,所見所論,與時流角立,動輒生梗,爲一時所指點,而偃然於百僚上之理乎?
玉堂遂以此上箚論之,又以兩司之不言斥之,兩司皆引避。右議政李恒福上箚曰:
往在數年之前,奉使南方,目見賊勢浩大,盤據海岸,朝夕狺然。國家之勢,無一可恃,財匱於內,民散於外,如老病垂盡之人,手足痺痿,氣在於喉間,而胸腹以下,已不能收拾矣。常自語口曰:「古今天下,守國禦寇之道,不過曰戰、守、和三者,今旣不能戰,又不能守,下此而論,則唯有許其求和,以救燃眉之急。」繼聞朝議,或有與臣所見,無大相遠者。其後,領議政李元翼以體察使,在慶州,臣嘗往本州,元翼邀臣議事,首問:「今賊請和,而朝議未定,事當何如?」臣以前所見陳之。居數日,得見元翼狀啓草,則專論是事。元翼以大臣,於國家大計,籌之已熟,必不待臣言,而臣之所言者如此,則人雖不知,鬼神難欺。其後又嘗入朝,適其時命將和、戰二策會議,臣經年在外,未聞朝家論議如何,乃以一時之見,略陳於上前,臣之前後所論,大槪如此,而終至於二使不納,宗社蒙恥。今欲大揭斥和之義,以肅朝綱,則次第鉏削,當及於臣,含糊苟容,拭口以掩迹,以冀倖免,此實臣之所大恥也。
上答以勿辭。於是,兩司亦論李元翼之失,上不聽。元翼遂辭疾,逾月而遞。
六月
6月1日
○朔戊寅,獻納具義剛、正言洪湜啓曰:「輔德金藎國性本回邪,濟以伶俐,趨權附勢,略無所愧。娶尹國馨之子敬立之女爲妻,以爲聲勢相倚之計。及國馨敗,竭力救護,欲制公論,使不得行,甚至於排擯淸議之人,必欲斥逐而後已,幸賴聖明在上,奸計莫售。乃與吏曹正郞南以恭結爲心腹,大小進退,一循其好惡,濁亂仕路,擅弄朝權,鼓動邪議,眩亂國是,反覆兩間,交構士林。其日夜之所經營者,無非爲妻家復起之地,物情莫不痛憤。請竝命罷職。」上從之。持平朴承業啓曰:「大司憲洪汝諄以陰險猜狠之資,加貪縱暴戾之性,積心造事,無非病國害物,而一生經營,都是殖貨怙侈,不容於淸議久矣。前正郞南以恭言其不合淸路,汝諄因此蓄憾,思所以擠陷之策,而不得執言之端,敎唆其一家人正言洪湜,搆虛捏無以爲:『前輔德金藎國與以恭結爲心腹,爲柳成龍、尹國馨復起之地。』上以欺罔君父,下以誣諂士類,豈料聖明之朝,有此不測之事乎?前年弘文錄時,藎國方在玉堂,獻納具義剛、正言洪湜等俱不得參,因此懷憤。且義剛因其妾家詞訟,嗾一言官,請鞫於王府,其麤鄙無恥之狀,大爲淸議所棄。至被以恭面斥,義剛之思所以修谻於以恭者,寧有紀極?汝諄幸其嫌怨之已成,嗾義剛、湜等,先陷二人,以報私讐,羅織陷人之狀,吁亦慘矣。臣欲以此論列,而持平文弘道終始不從,無非臣不能取信之致,請命遞斥。」上答以勿辭。承業遂劾汝諄、弘道,上答曰:「臺諫,論議不一,則兩家皆辭避,處置歸一然後,論啓例也,何如是爲之乎?」承業遂以此引避而退。司諫宋馹啓曰:「頃者,南以恭素有貪暴之誚,不合於淸路,屢加詆斥。因此,兩家大開釁隙,行言翩翩,輾轉日甚,識者之憂久矣。藎國、以恭等,俱以年少之人,砥礪名行,欲以區區口舌,激濁揚淸,而至於柳成龍之主和誤國,則首倡排之,恢張國是者,屢著於章箚。況藎國終始與弘道論劾成龍,少無崖異,則其心迹,亦可見矣。豈以妻家之故,變其初心哉?論人之道,必事迹顯著,衆議共棄然後,論罪者無嫌,服罪者無辭,而正言洪湜是汝諄一家之人,獻納具義剛乃與藎國不協之人,不避形迹,遽以不近之言,成罪而排擊之,稍有公心者,孰不爲之痛惋?請具義剛、洪湜竝命遞差。」上從之。持平文弘道啓曰:「持平朴承業乃金藎國所汲引,司諫宋馹亦與藎國連姻,其所以欲爲之扶護者,未必不爲私也。且承業以汝諄誠爲可劾,則不可一日苟同,而與汝諄相容,幾涉一朔之久,至於處置義剛等,略無所異,今始欲擠汝諄,是必爲藎國私黨所指嗾,以啓閙擾之端,故拒而不從矣。臣重被承業之斥,而至於請遞,尙可靦然仍冒乎?請命罷斥。」上答以勿辭。司諫宋馹以弘道斥之以連姻藎國,亦引避而退。應敎朴而章、副校理朴彛叙、李德泂、修撰柳希奮上箚,論汝諄猜險貪暴之狀,仍處置兩司曰:「朴承業引避,而不竢公議,徑自論人,所論雖正,處事顚倒,不無後弊。文弘道旣被論劾,冒出引避,苟且莫甚。宋馹旣知義剛等構陷士類之狀,直欲論列,固其職也。豈以兄弟家姻婭之故,而有所回避哉?請承業、弘道遞差,馹出仕。」上從之。按,東西分黨,各自標榜,已足可羞,而其後一番人,別立黨號爲北人,而目東人爲南人,自義剛、湜論劾藎國、以恭之後,目藎國、以恭,爲小北,義剛、湜爲汝諄之黨,而目之以大北,以誣詆醜說,互相攻斥,有如賈竪、女子爭言。若欲究其情狀,言亦汚口,其流之弊,終至於滅公而濟私;忘君而誤國,可勝痛哉?
○上命還給柳成龍職牒,三司交章論之,四閱月,上乃從之。
秋七月
7月1日
○朔戊申,前都元帥權慄卒。慄當壬辰之變,挺身赴難,戰常陷堅。其梨峙之勝、幸州之捷,雖古名將,何以加諸?國家中興之業,實賴於此,可謂偉矣。
○以尹斗壽爲領議政。憲府以爲:「斗壽性本兇猾,包藏禍心,嗜利無恥,惟事貪黷。」諫院亦以此論之,竝請遞差,上答曰:「近來,臺諫黨同伐異,以排擊擯斥爲事,未知孰主張是。時習如此,其何爲國?」臺諫論之不已,上終不聽,斗壽遂謝病免。斗壽被上眷遇,再入相府,新進浮薄之輩深嫉之,橫以詆辱,必欲斥逐而後已,痛矣。
八月
8月1日
○朔丁丑,以李憲國爲右議政。
○倭人遣使求和,不許。
○復以趙存世爲藝文館奉敎,金善餘爲待敎。壬辰之亂,存世、善餘以史館隨駕,於中道棄史藁而走。至是,復入史局,上命斥之。
九月
9月1日
○朔丁未,竄丁主事接伴使白惟咸。先是,主事丁應泰構誣我國,以《海東記略》爲證,記中有倭人年號及我國稱祖稱宗等語故也。朝廷以爲,此必奸人陰以此書,投贈應泰,而有是事,遂拿問惟咸及譯官等,先鞫譯官尹禛,禛斃於杖下。上欲拷問惟咸,議于諸大臣,諸大臣以爲:「應泰賦性陰險,其情迹所在,雖譯官,或有不知之理,爲接伴者,何得以知之?惟咸雖無狀,附奸背國,恐非情也。如使一夫,非其罪而就死,則誠非欽恤之本意。」乃命禁府,照律而竄之。
○以李恒福爲左議政。
○以趙挺爲大司成。按《實錄》云:「挺佳士也。玉佩瓊琚,誠可寶也。」斯言謬矣。挺少無表著之稱,在昏朝,附會爾瞻,得至台鼎,其爲人可知矣。修史者,爲其黨於己,而虛譽至此,可謂無忌憚矣。
○以李爾瞻爲文學。按《實錄》云:「爾瞻,正人也。善文藝,爲人端莊明斷,玉色金聲,獨立朝端,危言讜論,首及柳台,未死權奸,膽已落矣。」又曰:「事親孝、事君忠,乃當今第一人也。」噫!是何言也?爾瞻以回邪憸毒之資,早入臺閣,惟以搏擊戕害爲能事,及至昏朝,以危疑之說,驚惑人主,屢起大獄,永昌之不得其死,實由於此賊,而鍜鍊羅織,誣及於母后,幽閉窘辱,幾至不測,豈可以忠孝二字,加之於此賊乎?且身竊文柄,實專修史之事,而述其譽己之辭,如是狼藉,可謂小人而無忌憚者矣。
○以李元翼爲領議政。
冬十月
10月1日
○朔丁丑,諫院以兵曹佐郞鄭榮國門地卑賤劾之。其後,榮國拜工曹佐郞,遂上疏,托以自明,盛言朝廷傾軋之弊。其略曰:
凡人之冤痛,止於其身,則猶可含忍,以待暴白,而如或誣及祖先,忝厥所生,則是生爲不孝之人,死安得見先人於地下乎?臣幸忝科第,已踰涯分,騎省顯地,實荷謬恩。謂臣望輕,則果是實狀,至於門微之說,臣不知其何自而起也。大槪人言之發,實有其由,臣何敢誣忍不言?近日朝著之論,臣不得與聞緖餘,而一自洪汝諄被劾之後,金藎國、南以恭等,私結若干人,作爲心腹,以汝諄爲一陷阱,倡起攻洪救洪之論,區別附己異己之人,或有一言詬及汝諄,謂之攻洪,引之猶恐不及;或云論至削職,近於已甚,則謂之救洪,斥之不遺餘力。前正郞權縉嘗言以恭植黨專擅,深治汝諄之狀,則金、南聞之切齒,謀欲陷縉,而不得其說,乃以呈病爲躁進之計,遽加論罷。臣與縉亦同僚席,竊歎曰:「今之在騎曹呈病者何限,未嘗以此被論。」斯言一播,阿附金、南之徒以爲:「渠是何人,敢爲此論?」爭相騰說,用作獻諂之一贄,終以不似之說,上瞞天聽,駁臣後已,以爲洩憤示威之地,諺曰:「鯨戰鰕亡。」正爲臣道也。非但此也,當初朴彛叙在玉堂,箚論汝諄也,李有中、任守正以其所論爲過重,則彛叙迫脅黜去,竟以己意,張皇上箚。慶暹爲獻納,謝恩之初,首擧有中不參上箚之事,引以爲自避之辭,有中之參與不參,何與於暹身,而必執此爲避者,蓋有中或以其時曲折,具出陳達,則彛叙之箚,不得見信於君父,而迫逐長官之狀,且難掩覆。若欲論劾有中,以箝其口,則其時適會停朝市,不得相會同僚,故暹故斥有中之名,先自辭避,以爲杜塞之謀,此皆金、南之所指嗾也。自此,朴彛叙、李必亨輩,陰謀秘計,表裏相應,一隊士類,欲盡擯斥。必亨以天官之郞,專進退之權,其節節逞巧,言之醜也。彼幺麿不靖之輩,不過五六,而黨援朋比,噆螫其毒,朝臣結舌,道路以目。至於沈喜壽受國厚恩,位至崇班,自長銓衡,宜恢張公論,以不負聖明爲心,而聽命於年少浮躁之人,附會取容。當今之人,以喜壽爲門生判書,豈非可哀之甚者乎?大抵,金、南羽翼布在兩司,如崔東立、尹
猜你喜欢 卷之八 南都甲乙纪(续)·计六奇 大明世宗肃皇帝宝训卷之五·张居正 卷之六十八·佚名 卷之八百三十四·佚名 三十六 江宁织造曹寅奏请应于何处伺候摺·佚名 卷四十一·朱轼 卷二十·朱轼 七二 兰星·周作人 回忆鲁迅先生·许寿裳 萧宝夤传·李延寿 武宗本纪·欧阳修 晋出帝本纪·欧阳修 钱唐传·张廷玉 唐纪七十九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下天复二年(壬戌、902)·司马光 孙毅庵奏议巻下·孙懋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