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一四 复辟前后三

在旧笔记稿本中,找到一篇小文章,题曰“丁巳旧诗”,是关于那时的事情的,现在便抄录在这里:

“偶然整理二十年前故纸,于堆中得一纸片,写七言绝句二首云:

落花时节无多日,遥望南天有泪痕,槐茧未成秋叶老,闲繙土偶坐黄昏。(其二。)末署曰,六年七月二十一日。以诗意与时日考之,可知是为张勋复辟战后之作。查旧日记,七月二十一日项下只记云,阴,上午雨,终日未霁。但十八日云,得丸善书店五日所寄劳茀尔著《支那土偶考》第一分一册。诗中所繙即系是书,斋中虽有若干六朝土偶,但块然一物,不能繙也。张勋率辫子兵驻于天坛,战败乃只身逃入东交民巷,前门为商会所在地,本事惜不复能详,大抵当时多有奇论怪话,第二首云南天何事,今亦已不复记忆矣。其时寓居南半截胡同旧邑馆,院中有大槐树,相传昔有乡人携眷居此,其妾缢死此树下,后遂定例馆内不得住女眷云。每至夏日,槐蚕满地,穴土作茧,故诗语及之。菖蒲溇人谢甲携妾来避难,馆中人共哄,在院外争执,力竭声嘶,甘乙出而调停,许留一宿,其事始解。乙为内务部司官,为鲁迅之三味书屋同学,常督其幼子读《古文观止》,朝夕出入,遥闻其哀吟声,为之恻然,自己虽曾在书房读过旧书,殊不知古文之声,其悲切乃如斯也。因槐茧而想起当年的邑馆,牵连书之,事虽琐碎,亦殊可记,廿余年前往事多如轻尘过目,无复留影,偶得一二事,亦正是劫灰之余,致可珍重者也。”

天坛未洒孤臣血,地窖难招帝子魂,一觉苍黄中夜梦,又闻蛙蛤吠前门。(其一。)

关于谢甲的事,鲁迅日记上一点都没有记载,在我的日记里却记的颇为详细。其文云:

上边日记里屡次提到国旗的事,说中华门匾额又复挂上,并悬五色旗,次日又说,途中五色旗已遍,这与前面七月一日的“龙旗”对比起来,情形便显然不同了。其实黄龙旗的式样并不难看,从前在《龙是什么》这篇文章的第十一节结论里说:

“六日睛。下午客来谈。傍晚闷热。菖蒲溇谢某携妾来避难,住希贤阁下,同馆群起难之,终不肯去,终乃由甘润生调停,许其暂住一晚。闲谈,至一时半始睡。”那时我们觉得会馆地僻,不甚安全,想要避往东城,同时也有人想来会馆避难,可见各人看法不同,正如鲁迅在《怀旧》中所说的那样子,“逃难者中多何墟人,来奔芜市,而芜市居民则争走何墟。”北京市商会一向多有“怀古”之情,特别对于清朝更是留恋,大约因为久居辇毂之下的原故,所以养成了这一种根性,这时大概又发什么议论,替清室有辩解的话。不过这也是没有什么值得惊奇的事,“讨逆军”既然胜利,总司令便可仍旧做他的内阁总理,那个替他取火中栗子的猴子烫了一下子,也就逃掉了,可以不必追究,这复辟一案就此云消雨散,商会的给清室呼冤,不免多此一举,所以等于一阵的田鸡叫而已。

“但是最明显的是在艺术上,它的生命更是长久,图画和壁画的水墨龙,古寺院柱上的蟠龙,北京北海的九龙壁,都永久有人赏鉴,龙袍与龙头拐杖没有人使用了,但这刺绣与雕刻还是一样的有价值,至于一般工艺上装饰施用龙头,也是很好看的。龙头并没有什么意义,难在经过人民意匠的陶镕,把怪异与美和合在一处,比单独一个牛马或骆驼的头更好看,这是很难得的事。将来龙在俗信上的势力和在文艺上的影响会得逐渐稀薄下去,但在艺术上保留着它的痕迹,此在四灵之中最为幸运,谁也比它不上的了。”不过在感情上那又是另一问题,当时因为这是代表清朝的势力的,所以看了发生一种憎恶,后来看见临时粗制的龙旗,画的龙有些简直像一条死鳗,心里很是快痛,及至五色旗重又挂上,自然是惊喜之余,情见乎辞了。可是后来这五色旗变成了北洋军阀的旗帜,便又觉得不顺眼,当时有些“醒狮”派的国家主义者发起护旗运动,觉得很是无聊,曾经写些文章挖苦他们过。后来“北伐军”进北京,故友马隅卿首先在孔德学院揭起“青天白日”旗来欢迎,可是一转瞬间人民的感情又生了转变,于是那面青白旗难免走上第三个龙旗的旧路去了。

猜你喜欢
  本纪第二十 昭宗 哀帝·刘昫
  卷十六·连横
  甲申朝事小纪 全文·抱阳生
  卷第三十八·胡三省
  卷一·舒赫德
  风俗纪·张瀚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四十二·佚名
  卷之一千四十四·佚名
  卷之十·佚名
  一三一七 谕内阁文渊阁着交提举阁事一人专管并全书嗣后毋庸曝晒·佚名
  宗越传·李延寿
  曹吉祥传·张廷玉
  道同传·张廷玉
  五权宪法·孙中山
  卷二百七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白贲·隋树森

    白贲,原名征,字于易,后名贲,字无咎,号素轩。先世太原文水人,后移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市)。先为中书省郎官,延祐(一三一四——一三二○)中出任忻州(今属山西省)太守, 至治(一三二一——一三二三)间为温州路

  • 卷一百五十三·毕沅

      ◎宋纪一百五十三 ∷起昭阳赤奋若正月,尽阏逢摄提格十二月,凡二年。   ○光宗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绍熙四年金明昌四年   春,正月,己巳朔,帝朝重华宫。   辛未,金以瓜勒佳清臣为右丞相,监修

  • ●卷十二·司马光

    范帅雍在延,命李金明士彬分兵守三十六寨,勿令虏得入寨。其子谏曰:“虏大举,将入寇,宜聚兵以待之,兵分则势弱,不能拒也。”士彬不从。康定元年,虏兵大至,士彬所部皆降,其子力战而死,士彬遂为所擒。金明既陷,安远、塞门

  • 卷一百五·阿桂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八旬万寿盛典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一百五歌颂二十五万夀九如篇【九言上下旬各九十韵】翰林院侍讲【臣】吴夀昌春皇握符阐珍数用九甄变六峜元化帱载如陶姚圣人怀钤与载斗罔弗勤思亹穆游象

  • 卷四·乾隆

    大清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寛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圣训卷四圣学雍正三年乙巳七月丁巳上谕礼部自古修己治人之道载在经书帝王御宇膺圗咸资典学我圣祖仁皇帝天亶聪明而好古敏求六十余年孜孜不倦朕幼承庭训时习简

  • 卷第卅八·佚名

    續日本紀卷第卅八〈起延暦三年正月、盡四年十二月。〉」右大臣正二位兼行皇太子傅中衛大將臣藤原朝臣繼繩等奉勅撰」今皇帝三年春正月己夘。宴五位已上。授无位小倉王。石浦王並從五位下。從四位下多治比眞人長野。紀

  • 四十五年·佚名

    (己亥)四十五年清康熙五十八年春正月1月1日○朔甲戌,日食。○以魚有龜爲承旨,金相尹爲校理,朴師益爲副修撰。○世子下令曰:「農者,天下之大本,而今年節候差早,東作不遠,勸課之政,在所當先。酷被災荒之道,又將設賑,賑政不可不申飭。

  • 五百卷第八·扬雄

    或问:“五百岁而圣人出,有诸?”曰:“尧、舜、禹,君臣也而并;文、武、周公,父子也而处。汤、孔子数百岁而生。因往以推来,虽千一不可知也。”圣人有以拟天地而参诸身乎!或问:“圣人有诎乎?”曰:“有。”曰:“焉诎乎?”曰:“仲尼于南子

  • 卷十·胡广

    <经部,诗类,诗传大全钦定四库全书诗传大全卷十     明 胡广等 撰彤弓之什二之三彤弓弨【尺昭反】兮受言藏之我有嘉宾中心贶【叶虚王反】之钟鼓既设一朝飨【叶虚良反】之赋也彤弓朱弓也【孔氏曰弓皆漆之以御霜

  • 卷首下·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集说卷首下凡例三公三孤公孤不言职其职分亦不同东莱曰按周官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隂阳三孤贰公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见得公孤之分不同如此周礼一书自冡宰以下无不登载而公孤独缺书者何哉今观朝士掌外朝之

  • 第十一章身心之间的关系(中)·梁漱溟

    此章就前章第(八)所言身心一体相联,往复相通,而身为阴极,心为阳极,性向各有所偏的那些话,重加申说。往者亡友卫西琴先生(1)(卫西琴(Westharp)原为德国人,后改隶美国籍,以倾幕中国古代文明,用中国文字更名曰卫中,字西琴。其学盖

  • 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欧阳竟无

    今日承貴會要請,來此與諸位講演佛法,此是鄙人最願意事。但是鄙人沒有學問,今日只將我對于佛法一點意思說出,與大家共同研究而已。 今日講演題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內中意義向後再說,先將佛法名詞解釋一

  • 弓人·佚名

    弓人制作弓,取用六材必须依照季节。六材都具备后,心灵手巧的工匠将它们加工组合[而成为弓]。干,以求射得远;角,以求箭速快;筋,以求箭射得深;胶,以求弓身结合紧密;丝,以求弓身牢固;漆,以求弓身能经受霜露。采取干材的质量标准分七等

  •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六·慧立

    沙门慧立本 释彦悰笺起十九年春正月入西京终二十二年夏六月谢御制经序并答贞观十九年春正月景子。京城留守左仆射梁国公房玄龄等。承法师赍经像至。乃遣右武侯大将军侯莫陈寔雍州司马李叔慎长安县令李乾祐等奉迎。自

  • 叙·徐昌治

    续藏经 高僧摘要 清 徐昌治编辑叙高僧摘要余刊布佛祖指南。法苑醒世。凡单传直指。幽明感应。历历备具。而高僧一传。譬如虗空体非羣相。而不拒彼众相发挥。奈传有正有续。若梁若明。计共四帙。俱以十欵分类。余讶之

  • 凡例·钱伊庵

    一彻参中。无梦想见闻主。依稀解路甚多。一友於炮声有触。予曰。邻家放炮。与汝无梦想主何涉。便无语。故得有见处者。或问彼时炮声。与现在对谈。是同是别。或问炮声此际在甚么处。或问炮声过后。汝正眠无梦时。更何

  • 武当福地总真集·刘道明

    元刘道明集。前有自序,撰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述武当山峰岩溪涧、宫观本末、神仙灵迹、仙禽神兽、奇草灵木、真武神历代封号及传记、录善降日、供献仪物、古今明达等。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理趣分述赞·窥基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理趣分述赞,唐 窥基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