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五百卷第八

或问:“五百岁而圣人出,有诸?”曰:“尧、舜、禹,君臣也而并;文、武、周公,父子也而处。汤、孔子数百岁而生。因往以推来,虽千一不可知也。”圣人有以拟天地而参诸身乎!或问:“圣人有诎乎?”曰:“有。”曰:“焉诎乎?”曰:“仲尼于南子,所不欲见也;阳虎,所不欲敬也。见所不见,敬所不敬,不诎如何?”曰:“卫灵公问陈,则何以不诎?”曰:“诎身,将以信道也。如诎道而信身,虽天下不为也。”圣人重其道而轻其禄,众人重其禄而轻其道。圣人曰:“于道行与?”众人曰:“于禄殖与?”昔者齐、鲁有大臣,史失其名。曰:“何如其大也?”曰:“叔孙通欲制君臣之仪,征先生于齐、鲁,所不能致者二人。”曰:“若是,则仲尼之开迹诸侯也,非邪?”曰:“仲尼开迹,将以自用也。如委己而从人,虽有规矩准绳,焉得而用之。”或问:“孔子之时,诸侯有知其圣者与?”曰:“知之。”“知之则曷为不用?”曰:“不能。”曰:“知圣而不能用也,可得闻乎?”曰:“用之则宜从之,从之则弃其所习,逆其所顺,强其所劣,捐其所能,冲冲如也。非天下之至,孰能用之!”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曰:“贾如是,不亦钝乎?”曰:“众人愈利而后钝,圣人愈钝而后利。关百圣而不惭,蔽天地而不耻,能言之类,莫能加也。贵无敌,富无伦,利孰大焉。”或曰:“孔子之道,不可小与?”曰:“小则败圣,如何!”曰:“若是则何为去乎?”曰:“爱日。”曰:“爱日而去,何也?”曰:“由群谋之故也。

不听正,谏而不用。噫者,吾于观庸邪,无为饱食安坐而厌观也。由此观之,夫子之日亦爱矣。”或曰:“君子爱日乎?”曰:“君子仕则欲行其义,居则欲彰其道。事不厌,教不倦,焉得日?”或问:“其有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秦已继周矣,不待夏礼而治者,其不验乎?”曰:“圣人之言,天也,天妄乎?继周者未欲太平也,如欲太平也,舍之而用它道,亦无由至矣。”赫赫乎日之光,群目之用也;浑浑乎圣人之道,群心之用也。

或问:“天地简易,而圣人法之,何五经之支离?”曰:“支离盖其所以简易也。已简已易,焉支焉离?”或曰:“圣人无益于庸也。”曰:“世人之益者,仓廪也,取之如单。仲尼,神明也,小以成小,大以成大,虽山川、丘陵、草木、鸟鲁,裕如也。如不用也,神明亦末如之何矣。”或问:“圣人占天乎?”曰:“占天地。”“若此,则史也何异?”曰:“史以天占人,圣人以人占天。”或问:“星有甘、石,何如?”曰:“在德不在星。德隆则晷星,星隆则晷德也。”或问“大人”。曰:“无事从小为大人。”“请问小。”曰:“事非礼义为小。”圣人之言远如天,贤人之言近如地。

珑玲其声者,其质玉乎?圣人矢口而成言,肆笔而成书。言可闻而不可殚,书可观而不可尽。

周之人多行,秦之人多病。行有之也,病曼之也。周之士也贵,秦之士也贱。

周之士也肆,秦之士也拘。

月未望则载魄于西,既望则终魄于东。其溯于日乎?彤弓卢矢,不为有矣。

聆听前世,清视在下,鉴莫近于斯矣。

或问:“何如动而见畏?”曰:“畏人。”“何如动而见侮?”曰:“侮人。”夫见畏与见侮,无不由己。

或问“礼难以强世”。曰:“难故强世。如夷俟、居肆,羁角之哺果而啖之,奚其强?或性或强,及其名一也。”见弓之张兮,弛而不失其良兮。或曰:“何谓也?”曰:“檠之而已矣。”川有防,器有范,见礼教之至也。

经营然后知干、桢之克立也。

庄、杨荡而不法,墨、晏俭而废礼,申、韩险而无化,邹衍迂而不信。

圣人之材,天地也;次,山陵、川泉也;次,鸟鲁草木也。

猜你喜欢
  广至德章第十三·佚名
  提要·林慎思
  经礼补逸卷三·汪克宽
  第十章 12·辜鸿铭
  卷十·姚际恒
  卷一百十三·秦蕙田
  卷四十二·朱熹
  卷十七·王植
  宣公·宣公二年·左丘明
  弘明集卷第十一·僧祐
  答陈伯达问(二则)·太虚
  汉藏教理融会谈·太虚
  思益梵天所问经卷第一·佚名
  拨无因果为魔说·印光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六·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七出 和诗·孟称舜

    〔贴上〕二八花容侍女身,随他无事度芳春。也知一种伤情思,秋波暗里去撩人。俺飞红颇饶姿色,兼通文翰,不幸落身侍女队中,出入老爷房闼之内。奶奶素性严妒,俺与老爷,名虽亲近,实未沾身。今年二八,与小姐同庚同月而生。伏侍老爷奶

  • 孔文卿·隋树森

    套数 【南吕】一枝花 禄山谋反 苍烟拥剑门,老树屯云栈。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近帝都景物凋残,伤感起人愁叹。只合在边寒间,只见那白茫茫莎草连天,甚的是娇滴滴莺花过眼。 【梁州】不幸遣东归蓟北,更

  • 提要·曹伯启

    (臣)等谨案曹文贞公诗集十卷后录一卷元曹伯启撰伯启字士开砀山人至元中荐除冀州教授天厯初官至陜西诸道行台御史中丞卒谥文贞是集一名汉泉漫藁后有至元戊寅呉全节跋称为其子江南诸道行台管勾复亨所类次国子生胡益编为十

  • 具茨集补钞·吴之振

    晁冲之谢胡御史寄茶兼简朱郎中谏议茶犹寄,郎官迹已疏。斜封三道印,不奉一行书。会远长安去,终临顾渚居。大江清见底,为问客何如。送一上人还滁州琅琊山上人法一朝过我,问我作诗三昧门。我闻大士入词海,不起宴坐澄心源。禅波

  • 列传第一 后妃上·李延寿

    魏神元皇后窦氏 文帝皇后封氏 桓皇后惟氏 平文皇后王氏昭成皇后慕容氏 献明皇后贺氏 道武皇后慕容氏 道武宣穆皇后刘氏明元昭哀皇后姚氏 明元密皇后杜氏 太武皇后赫连氏 太武敬哀皇后贺氏景穆恭皇后郁久闾氏 文成文明

  • 谷山笔麈卷之十四  杂解·于慎行

    「罦罳」二字,解者甚多。颜师古以为:「连阙曲阁以覆重刻垣墉处,其形罦罳然。」崔豹古今注曰:「罦罳,屏也。」孔颖达曰:「屏谓之树,今罦罳也。」苏鹗演义以为:「罦者,浮也,罳者,思也,盖织丝之文,轻佻虚薄之貌,宫殿门阙有此物也。」今

  • 张轨传·房玄龄

    张轨,字士彦,安定乌氏县人,为汉朝常山景王张耳的第十七代孙。家族世代举孝廉,以专攻儒学著名。父张温,为太官令。张轨年少聪明好学,颇有才能声望,姿态仪表文雅端庄,与同郡人皇甫谧相好,隐居在宜陽女几山。泰始初年(265),继承了

  • 杜僧明传·李延寿

    杜僧明字弘照,是广陵临泽人。他形体矮小,却很有胆量,善于骑射。梁朝大同年间(535~546),卢安兴任新州刺史、南江督护,杜僧明和他的哥哥杜天合以及周文育一起被卢安兴奏请朝廷,同往赴任。杜僧明因为连续征讨俚、獠人而立有战功

  • 卷十·黄佐

    钦定四库全书翰林记卷十       明 黄佐 撰大本堂授经国初置大本堂取古今图书充其中召四方名儒教皇太子亲王用学士宋濓待制兼编修王禕修撰王僎耆儒陶凯辈分番夜直选才俊之士充伴读所授经书上亲督之尝命禕采故

  • 三年·

    (丁巳)三年大明弘治十年春正月1月1日○朔癸卯,百官以時服,賀正于仁政殿庭。諸道獻方物。命都承旨姜龜孫進表裏于三大妃殿。○司憲府啓:「前縣監徐宗秀子憐聽宗秀妾貴非言,謂其妻崔私其妹夫田承澍生子,遂棄之,請囚憐夫妻于義禁

  • 寒温篇第四十一·王充

    说寒温者曰:人君喜则温,怒则寒。何则?喜怒发于胸中,然后行出于外,外成赏罚。赏罚,喜怒之效。故寒温渥盛,雕物伤人。夫寒温之代至也,在数日之间,人君未必有喜怒之气发胸中,然后渥盛于外。见外寒温,则知胸中之气也。当人君喜怒之时

  • 文人心态的不平·孔子

    【原文】 子曰:“回也其庶①乎,屡空②。赐③不受命,而货殖④焉,亿(5)则屡中。” 【注释】 ①庶:庶几,差不多。一般用在称赞的场合。②空:贫穷。③赐:端木赐,即子贡。④货殖:做买卖以增殖货财。(5)亿:同“臆”,揣度,猜测。 【译文

  • 大般若經第二會序·欧阳竟无

      [一]唐西明寺沙門玄則製   觀夫委契中道攄妙軌於無垠.流賞一歸漾玄津於有截.何嘗不首情而汲悟卽事以   排疑.疑繁而誨自廣悟初而訪逾篤.所以重指鷲阿再扣龍衆.慧命相聚則善現居宗.   法忍爲羣則妙祥端首.旣

  • 依法出生分第八·朱棣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王日休曰】三千大千世界者。此日月所照。为一小世界。其中间有须弥山。日月绕山运行。故南为阎浮提。东为佛婆提。西为瞿

  • 佛说德护长者经卷下·佚名

    隋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  尔时北方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佛刹。有佛国土名曰炎光。佛号德藏峰奋迅王如来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现在说法。彼佛世界有菩萨名卢舍那放大光明。复有一万菩萨。同号卢舍那放大光明

  • 序·宗鉴

    续藏经 释门正统宋 宗鉴集释门正统序编年者。先圣旧章也。王有德。官有守。能使列国遵行。赴告策书。天下如一家。中国如一人。而旧章举矣。洎三光五岳气分王制。尚存同盟。岁聘间朝。再朝而会。再会而盟。从政者严

  •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七·石雨明方

    嗣法小師淨柱編住杭州佛日淨慧禪寺語下結制,上堂。僧問:「開選佛場,續諸佛之慧命;登寶華座,振洞上之玄風。還有不涉化門一句也無?」師曰:「有。」進曰:「如何是有的道理?」師曰:「皋亭石鼓鼕鼕響。」僧打一圓相,以坐具作呈勢,師曰

  • 真武灵应真君增上佑圣尊号册文·佚名

    真武灵应真君增上佑圣尊号册文,原不题撰人。据篇内文字,应为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所发诏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谱录类。按真武大帝原称玄武,古已有之,为北方护卫之神,唐宋以后演变为道教崇奉之神。北宋真宗时因避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