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六十一、葬事

  自从吾父亲和母亲故世以后,即寄柩于城北在桃花坞背后之轮香局厝所(其地亦名五亩园)。每岁春秋两季,前去拜奠。人死后以早日安葬为宜,古今中外一例。古语云:“入土为安”,现在人家,往往以华屋为山丘,停棺不葬,为人后者,终觉心中不安。当父亲故世时,我以年幼,且,这笔葬费也无着。母亲故世后,我正筹备父母合葬,却又适逢着祖母故世了。我那时便筹备父母及祖母葬事了。这事便与砚农叔商量,他极为赞成。

  向来苏州人家办葬事,隆重而瘫烦,没有葬地的,便要购买葬地,还要请教风水先生,横看竖看,这一种成为封建时代的学术,为的是祖宗的墓地,关系着子孙的荣枯。我们却没有这种麻烦,因为我们本有基地,在苏州西郊乡下的白马涧,我的祖父朗甫公,早已葬在那里了。这是吾祖母的父亲吴炳斋公,帮助吾祖母经营的。所以离他们吴家的坟墓,也很相近,我往祭扫时,有持也与他们吴家一同去的。

  我家还有一个祖墓,这个地名,叫做卧九岭(是否这两个字,我还未深考),那个地方较远,我们去扫墓,从白马涧要翻一个岭过去;那是我的高祖以及曾祖等的葬地,那个墓规模很大,占地很广,这一带乡下人称之包家坟,我跟了父亲,在十四、五岁时便去过,但不加修理,很多荒圯,有许多树木也被人砍伐了,我们的宗族凋零,只有我们一家去祭扫,因为路远,一天工夫来回很迫促,也不能年年扫墓。

  这白马涧一处,基地虽小,颇为紧凑,对面是青山,四围是松林,乡下人呼之为“绿山”,究竟是那一个相同的字音,我未查志书,怕志书上所未载。我家的看坟人(苏州人称为坟客),是一个寡妇,年约三十余岁,他的丈夫名阿罩,我们呼之为阿罩娘娘。每逢年底,必到城里来,送些乡下土物,以及冬青柏枝之类。吾祖母则留宿留饭,馈赠颇丰。有一次,阿罩娘娘来说:在我们的坟后,本来是没有路的,现在乡下人为了贪便利,行捷径,走出了一条路来,禁止不可,不知有碍风水否?祖母问我怎么办?我素来不信风水之说,随口胡诌道:“后面有路,是最好的了。”其实既然在我们坟外,如何可以禁得住,除非筑一道围墙。筑围墙又很费事,正是他们的生意经来了。而且乡下人的事,你要禁止他行走,他偏要行走,就生出事来了。

  苏州有句古老的俗语,叫做:“乡下人打官司,城里人做坟。”意思是说乡下人打官司,必定要到城里来,请教于城里人,这时要吃城里人的亏了。反之,城里人做坟,必定到乡下去,仰仗于乡下人,可是也要吃乡下人的亏。撇开乡下人打官司不说,城里人到乡下去做坟,的确对这班乡下人有些不容易对付。他们是地理鬼,对于做坟的事,比城里人内行熟识得多。他们知道城里某一家大户今年要来做坟,那就是他们的好生意来了。什么土工,石工以及关于葬务上的工作,你总逃不出他们的手,而且他们每一乡一村都团结好了,不许别乡别村的人,来侵袭他们的范围所有权的。

  我们白马涧这个墓地,在支硎山脚下,为支道林养白马所在地,因此得名。春二三月,游人到天平、范坟诸胜地,倘在扫墓以后,坐了山轿,到日落时,还来得及一游。那地方的妇女,也以抬山轿为业,十八九、廿一二的乡下姑娘,抬了山轿行走山路,其捷如飞。我有一次扫墓时,船泊环龙桥,有两妇人,一老一少,抢着要抬我这一肩山轿。抬至半路,略事休息,我见那少妇翻开桃红色袖子,还是一位新嫁娘,问之果然,原来此两人一姑一妇也。我问老的道:“她多少年纪?”说是十九岁,我说:“怎抬得起山轿?”那老的道:“前几天,贝家太少爷,一个大块头,身重二百斤,也是我们婆媳抬了走。”

  最奇妙的,她们放下山轿,便从事于刺绣,这一乡村,妇女刺绣,也是一种职业,所绣的一为神袍,一为戏衣,北京、上海等地戏班里所穿的袍服,都取给于苏州,而苏州各绣庄,则放此工作于乡村妇女呢。

  我于建筑墓地的事,完全是个外行,这又不得不请教于砚农表叔了。他们的帐房里,有一位胡琴孙先生,他是一位熟手,最近清卿公的葬事,也是他经手办理的,与乡下人接洽得很为妥善。而且吴家的坟与吾家的坟,相离不远,乡下人也都认识他,呼他为胡师爷。不过我们的坟和吴家的不能相比拟,他们的规模大,我们的规模小呀。所以我请命于砚农叔及胡琴孙先生,恳他们帮助我办理这件葬事。经他们都答应了,砚农叔就托胡先生陪我筹备一切,择日即盘柩下乡了。

  我们当时便雇了两条船,一条大的船,装载了祖母及父亲母亲三具柩;一条小船,便是向来我家每年去扫墓的那条小快船,载了胡先生和我两人。从城里出发到白马涧,也需要行程三四个小时哩。再说:这块墓地只够吾祖父母和吾父母的四个穴位,我们夫妇的穴位是没有的了。当时我曾想:就在吾祖父母和父母的坟地相近,买一块地,为我夫妇及儿辈将来葬身之地,则我们死后,也可以魂依左右。一时有这个思念,却也未曾实行,因为我时常出门远游,离开了家乡,东奔西走,迄无定所。又因世变日亟,内外战争,逃了好几次难,那有闲工夫,办理此事。况且现在经营公墓,提倡火葬,对于坟墓的事,不足注重。我写此回忆录时夫妇都已七十四岁了,身在异乡,未知能否归骨故乡,那末几根枯骨,不知儿女辈如何措置它呢。

  我办理这葬事,是在我二十八岁的冬天了(一九○三年,清光绪廿九年),那一天棺柩入土的时候,正在清晨(名曰开金井),天气严寒,还飘了几点雪,乡下人又说是吉兆,很难得遇到的。我办了酒饭鱼肉,请他们吃了一顿。我和胡琴孙先生说:他们很认真劳力,我们宜宽待他们一些,不可苛刻,所以这班工作的人,也无所苛求。仗了胡先生的精明,处理得很奸,这地方的乡民也还是良善的,不致被敲了竹杠,可是我们也没有待亏他们呀。到底我们不是大户人家来做坟,他们也加以原谅。

  营葬以后,我对于祖母以及父母的事,好像是有了一个归束。在这期间,却又有使我悲痛的一事,乃是我的子青表哥逝世了。他是可以不死而竟死了,更为令人可哀。譬如我的盟弟戴梦鹤,他的肺病已深,无可挽救,而子青表哥是身体素来强健,别无病痛,他此我长两岁,今年刚三十岁了吧。因为这时他们一家都患了最厉害的喉症,首先是他的母亲传染了。那时苏州并没有医院,仅有在葑门天赐庄美国教士所办的一个小医院,唤做博习医院,仅有数张普通床位。并且这时候中国人不相信西医,尤其所谓上流社会,即使有医院,也不愿把病人送到医院里去,虽然有许多病是要传染的,还是守在家里,预防之法,并不严密。只是相信中医,而中医却不善治此种传染的恶疾。

  那时他的母亲(是我的姑母,非吾祖母所出,是巽甫姑丈的续弦,母家江氏),也知道是传染病,叫子青哥趋避,他不肯听,因为他事母至孝。结果,他母亲死了,他抚尸痛哭,他也传染而死了。此外,他的夫人儿子,当时亦都传染,幸而未死。子青哥死了,我哭了他好几场,他是我的兄而兼师的,我没有兄长,视之如亲兄,而哥亦无弟,爱我若胞弟。我们这个表兄弟,有胜于亲兄弟也。他在幼年时,即拘束于家中,别无朋友,且亦难得出门,我想他的朋友除我以外,就很少了。我有什么要想发起的事,他都做了我的后援,如印“仁学”,发刊“苏州白话报”等等。他的环境,为旧势力所包围,然而他是趋向新的路上走。我在外面,得到风气之先,有时对他报告,对他启发,他也很以为是。他的对于时代评论,个人学识,我亦为之心折。不想他乃殉身于旧道德,这是很足以悲痛的。他有两个儿子,都是我的学生,后来也未能出胜,次子又早故世,长子温如,颇为落拓。子青哥生前有一些著作,不知何往,屡次询问温如,思为编集,他却模糊其词,我又与他家人久别,思之不禁泫然。

  我自从祖母故世以后,打破了“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了。我觉得株守家乡,太无意味,至少出外谋一个工作,目的地当然在上海了,我倘然在上海工作,而家眷则仍在苏州,也没什么不便。现在内河小轮船,愈开愈多,苏沪之间,一夜可达,将来火车一通,不是更加便利吗,这时沪宁铁路,已在建筑,先开通苏沪一段,苏州乡人称之为“旱火轮”,在齐门外已在鸠工储材了。我以卖文为活之生活,亦足自给,因为家庭开支很省,我每月所得尽够支持,这只冷板凳我是要远远抛弃了。

  不过我虽有此计划,而未能积极进行,上海虽然也去过一两次,也没有什么机会可遇。而且我是不大愿意于求人的,并非高傲,实是懒散。在苏州呢,朋友之中,除了几位略有新思想的,都远离家乡,出门去了。苏州那时也真太安闲了,屈指计之,有数种人:第一种是绅士。苏州可称是绅士最多的地方,因为苏州科举发达,做大官的人多,有的做京官,告老还乡;有的做外官,归营菟裘;不但是本地人、外省、外府的人,也都到苏州来,以为吴风清嘉,而且又是江苏省城,因此冠盖云集,互相交游。至于本地的绅士呢?也有些担任地方公益慈善事业,此外便是亲朋们的应酬,婚丧喜庆,衣冠跪拜,一天到晚,便是忙着这些事。第二种便是富家子弟,保守财产者,家里有田地房屋的产业,不必出而谋事,所谓安富尊荣之辈,一切外事不问。每天叉又小麻雀,踱踱观前街,了此一生。还有吸上了鸦片烟的,吞云吐雾,重帘不卷,短笛无腔,说是吸上鸦片,可以保守产业,不至于外出狂嫖滥赌,任意挥霍了。第三种就是属于我辈号称所谓知识阶级了,弄弄词章,画画山水,游游花园,拍拍曲子,也可称逍遥自在。最苦的是一班素以教书为业的老学究,虽欲改造而也无从改造起了。

  前章说的为了筹办什么女学堂,到上海去调查,以至不能对祖母亲视含殓,心中正是郁塞。祖母故世后,在家守孝三十五天,照倒不能到人家去(旧俗,在此期内,到人家去,人家视为不祥),朱粱任虽来看我,我也只约略告诉他,把所徵求的规章都交给了他。他们也觉得当时要我上海去而铸此大错,心中有些不安,所以一直也没有对于此女学有所进行。这件事还没有一个基础,大家一松淡,就此松淡下去了。而且我还有一个私心,我是不愿意长处苏州的,如果女学办成,要我做主任,我又在苏州生了根了。还有如果子青哥不死,他一定能帮助我,今则已矣,尚何言哉?大家意志涣散,女学仅一场空论。

猜你喜欢
  卷四百八十三·列传第二百四十二·世家六·脱脱
  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八·赵尔巽
  江苏巡抚尹继善奏折 要继续对张应星的会客日记上的人·雍正
  第十四回 操同室戈齐王毕命 中诈降计李特败亡·蔡东藩
  法军侵台档(十)·佚名
  卷之六百六十六·佚名
  卷之十四·佚名
  卷之二百三十九·佚名
  卷八十四中下·郝经
  附录·孙甫
  晋纪十五 肃宗明皇帝下太宁二年(甲申、324)·司马光
  附录·刘铭传
  六·沈从文
  卷二百三·佚名
  卷二百七十·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百八十八·彭定求

        卷588_1 【送友人往太原】李频   离亭聊把酒,此路彻边头。草白雁来尽,时清人去游。   汾河流晋地,塞雪满并州。别后相思夜,空看北斗愁。   卷588_2 【旅怀】李频   万里共心论,徒言吾道存。奉亲无别业,

  • 第十八回 黎素娘遇救重生 隆太君改书慰婿·萧晶玉

    却说秋月正要投河,只听得有人大叫:“秋月不可,我来了!”只见一人飞奔而来。秋月吃了一惊,吓的倒退一两步,月下看的明白,却是他老子江泰。原来这老头儿在县中当的个禁役,只因今日往亲戚家贺喜,惦着次日点卯,所以连夜

  • 《半塘定稿》卷一 ·王鹏运

    臨桂王鵬運《袖墨集》 丙戌至乙丑【掃花游】豐臺菊花零落,同槐盧粹父泥飲叢祠,倚此索和。彎環十八,是丹鳳城西,賣花邨路。舊遊憶否。又蒼煙偷換,穠春歌舞。好約來遲,一片秋聲在樹。自凝佇。嘆著意訪秋,秋轉無據。釃酒重弔古

  • 卷九十六·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九十六    明 冯惟讷 撰 梁第二十三 王籍【字文海琅邪临沂人博涉有才气为任昉沈约所称赏天监中除安成王主簿历余姚钱塘令并以放免除湘东王参军随府会稽郡还为中散大夫】 櫂歌行 扬舲横大

  • 卷二十·曹庭栋

    钦定四库全书宋百家诗存卷二十嘉善曹庭栋编黙堂集陈渊字知黙一字防叟南劒州沙县人了翁瓘之犹子也儿时动止不凡瓘器之谓能任重致逺者后从山杨时传二程之学矻矻不倦渐摩道德究穷六经得师友渊源之正绍兴间以荐知枢密院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三·佚名

    正德二年二月乙亥朔○丙子命陕西西安等八府清出当角□羊南方军士改编新设宁夏后卫及兴武营守御千户所补伍操备满千人乃止从总制都御史杨一清请也○丁丑释奠先师孔子遣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焦方行礼○戊寅祭

  • 读例存疑卷三十一·薛允升

    刑律之七贼盗下之二发冢夜无故人人家盗贼窝主共谋为盗公取窃取皆为盗起除刺字发冢:凡发掘(他人)坟冢见棺椁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已开棺椁见尸者,绞(监候)。发而未至棺椁者,杖一百、徒三年。(招魂而葬,亦是。为从减一等。)若(年远

  • 张纍传·张廷玉

    张蠧,字廷玺,江浦人。正统七年(1442),中进士。被授予刑部主事,历任郎中,有能干的名声。景泰初年,皇上赐给敕书任他为吉安府知府。当地风俗崇尚巫神,每天都搞迎神活动。张蠧在路上遇到这种活动,把神投进水中。不久他患了危病,当

  • 附录四 撰写《李宗仁回忆录》的沧桑(唐德刚)·李宗仁

    一 李宗仁的历史地位李宗仁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屈指可数的政治领袖和英雄人物。读历史的人,纵使以成败论英雄,对这样一位不平凡的历史制造者,也不能等闲视之。 从一个历史人物的任何角度来看,李宗仁的一生事迹原

  • 卷六十四·纪昀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厯代职官表卷六十四宗室封爵表<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卷六十四宗室封爵国朝宗室封爵十有四等一和硕亲王二世子三多罗郡王四长子五多罗贝勒六固

  • 巡狩第八·孔鲋

    子思游齐、陈庄伯与登泰山而观、见古天子巡狩之铭焉、陈子曰我生独不及帝王封禅之世、子思曰子不欲尔。今周室卑微诸侯无霸。假以齐之众连邻国以辅文武子孙之有德者。则齐桓晋文之事不足言也。陈子曰非不悦斯道力不堪

  • 卷十三·夏僎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详解卷十三宋 夏僎 撰盘庚上盘庚五迁将治亳殷民咨胥怨作盘庚三篇自契至成汤八迁自汤至盘庚又五迁所谓五迁者葢汤迁亳仲丁迁嚣河亶甲居相祖乙迁耿盘庚又迁亳故此序言盘庚五迁盖谓自汤至盘庚凡五迁都

  • 后出阿弥陀佛偈·佚名

        古旧录云阙译人名今纪后汉录  惟念法比丘  乃从世饶王  发愿喻诸佛  誓二十四章  世世见诸佛  垓数无有量  不废宿命行  功德遂具成  世界名清净  得佛号无量  国界平夷易  丰乐多上

  • 佛说决定总持经·佚名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俱。比丘千二百五十。菩萨八万。一切大圣神通已达。皆不退转究竟诸法。已逮总持辩才微妙。晓了善权方便之宜。善学无数菩萨禁诫。入于深要。体解

  • 入楞伽心玄义一卷·法藏

    西明寺沙门法藏撰将释此经十门分别。一教起所因。二藏部所摄。三显教差别。四教所被机。五能诠教体。六所诠宗趣。七释经题目。八部类传译。九义理分齐。十随文解释。初教起所因者。先总后别。总谓一事法华云。如来唯

  • 卷第三十九·志磐

    佛祖统纪卷第三十九宋咸淳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六隋(都长安)文帝(杨坚受周禅)开皇元年。帝初受禅沙门昙延谒见。劝兴复佛法。乃下诏。周朝废寺咸与修营。境内之人任听出家。仍令户口出钱建立经像。由

  • 进呈奏疏·纪荫

    续藏经 宗统编年清 纪荫编纂宗统编年进呈奏疏江南常州府武进县祥符寺(臣)僧(纪荫)谨奏恭惟皇帝陛下。道涵天地。德贯古今。睿智亶聪。谟训蔚虞周之盛。皇猷允塞。文章焕羲禹之隆。两仪之内。无物不仰赖生成。三教之

  • 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四库本]·佚名

    十二卷。乾隆四十一年(1776)奉敕撰。记载明末抗清殉节志士以及死于明末农民战争和明成祖朱棣篡位时殉难者之事迹。共分三类:凡生前事迹卓著,可传之后世,而又取义成仁者,各予以专谥,共33人;生前事迹平平,而慷慨就义者,则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