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夷书
尝读前史有云:“远人请和,弭兵省财为上策,惟当以百姓为念。”
又云:“夷狄之患,自古而然。”
议者以许和示弱,为非国计;要在令其畏我之威、喜我之赂。鸱鸣狼踞,不足喜怒;惟宏之以大度、制之以远笇、胜之以深权;此今日抚夷之大概也。然所虑者喜我之赂、不畏我之威,久则无赂可喜矣。此时情形,闽省与他省不同。闽省已准其设口通商,有抚法、无剿法。唐书所谓“怀之以德”,使为恶者在夷不在华、失信者在彼不在此也。
台地本非原约所有,孤悬海外,无商可通;所称各口亏折,无非诡词。海疆内地精华将被吸尽,而仍不舍此海外一隅,觑及煤炭,其牟利之心无微不入,不令处处空虚而不已。且所欲亦不在此,名为改易口岸,实则声东击西,借此发难。昔年曾于此地大受创痛,难保其不怀叵测之心。即无异志,终不相安。且闻该夷受抚之后,曾驾驶大船三入台洋,并在淡水乘坐杉板上岸登山,相度地势,画图而去。
  现在防守要隘,以淡境鸡笼洋一带为先着。窃以为有堵法、无抚法。堵之以官兵,究爽前约而开后衅;堵之以民、堵之以番,则无可藉口。所谓堵者,非必列兵布阵,但阻其不上岸而已。民、番或无纪律,以官兵间之;兵亦装为民,民亦可改装为番,彼固无从辨别也。台地远隔重洋,内地声息难通,直如别为一邦;与夷界近,而本系夷地,尺寸不能容其进步。本境匪徒骚动,尚可请内地添兵征剿;此则往来无定、出没无时,惟有就台地设防御之策。若善为接待,往来渐熟,患在眉睫;盖彼势便而我势孤也。魏徵云:“外夷以宾客待之,非中国之利。”
台地尤为炯戒。其不畏我之威,我本无威可畏。惟有百姓众志成城,合亿万为一心,天明威自我民明畏,舍此则无可畏矣。如果前来停泊干求,祗一、二船、船数百十人,则以情理晓谕之,不去亦听之,不动声色,处之淡然,势不能停桡久待,亦不得馈赏牲牢食物,以长其傲睨之萌;倘兵舰麇集,意在要挟凌逼,竟不必问其何为,惟号召民番数千人,排列海口如堵。如该夷偶尔买菜取水,许其通事上岸。
  以丁役随行,不准与民人交接一言;有与密谈者,缚之送官。若有投文之事,即以“奉官谕,概不接收”坚却之。彼操以急,我处以闲;彼示以懈,我防以严。谆饬民番及兵勇人等,遇有夷鬼近岸,止须呐喊鸣锣,不得擅动炮械。但大家拦截,令其归船;或敢于斗伤,蜂拥而进,击其下体;稍退者以军法从事,亦仅追至海边而止,或于要路开濠沟以截之。夷船开炮,则伏地入沟避之。用民不用兵,战陆不战水。而尤要在使本地奸宄消息不通,乃可令其进退维榖,永绝觊觎之心。
夫欲杜内奸,官之耳目,不如民之耳目;官之号令,不如民之号令。盖以民防民,而内奸绝;内奸绝,而外侮不能入。此尤在地方守令平日之得民有素;然论吏治于今日,但不视如寇仇足矣,安望其能如子弟之卫父兄乎,计惟以重利动之。绅耆向来遇事出力者,无不立加优奖,不难鼓舞以作其气;至于丁勇,大半出自游民土棍,非啗以重利不可。水陆兵丁,即夷船不到之处,皆须布置;行粮必宜充余。
  即番丁,亦有精锐可用者;而各县未发屯饷尚多,此时诸事非难,难于度支一项而已。一须酌垫屯粮,以固屯番之守望;一须宽发军饷,以期士卒之饱腾;一须收雇壮勇,以防内宄之勾结。无事之时,但以联庄缉匪为名,而静以俟之。其澎湖一厅,岛屿纷歧,居海之中,亦曾有夷船因风寄泊;应专派文武各一员,会同该厅、营巡察。噶玛兰距郡较远,山后番界,亦须派员协同稽查。至鹿港及郡城鹿耳门各口,沙线甚多,夷船虽未经寄泊,而沿海奸民,恐其贪利导引;即南路凤山及北路各县偏僻港口,皆须一律了探,以期周密。
惟兵役不能遍及,必兼责成就地总理、乡耆人等。而各属绅商可望其出力,未可强以捐赀;此台民之不如粤民也。果有急公助饷者,事定再归补;动项若干,另行奏办。海洋风■〈日卂〉靡定,万一突如其来,即须相机而行,不容稍存拘泥,致有贻误。连年地方稍有蠢动,致糜帑项;此时大事,不能惜费,惟求核实,而于事有济。
再,杜元凯有云:“中外阻隔,古今同慨。”
坐而言者,百闻而未一见;悬揣臆测,苦于无所适从。或不问难易,墨守成例,求全责备;此历年来受病之由。古来将在外,非任其操纵自如,终难万全耳。此则关大势之安危,而非为一身之利钝、一时之成败计也。
猜你喜欢 少帝纪三·薛居正 卷三百五 列传九十二·赵尔巽 卷五十 漢紀四十二·司马光 卷一·龙衮 路史卷十四·罗泌 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四十·杨士奇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二十八·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十七·佚名 卷之四百五十三·佚名 提要·王世贞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八·纪昀 樊山政书卷四·樊增祥 卷十四·徐一夔 158.马嵬驿兵变·林汉达 三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