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七

○周张士诚

至正十八年戊戌(天五年)正月庚戌,大明佥院廖永安、俞通海攻石碑,张士诚元帅栾瑞降。

先是,十七年六月,俞通海率水军攻石碑。八月,克望亭、新安。十四日,尽获朱州判海船。十七日,攻马驮沙。及十八年四月,通海攻石碑巫门子,获朱州判余卒。(俞本《纪事录》)

甲寅,士诚兵寇常州,大明守将汤和与战奋击,大败之。

士诚以水军来寇,我师御之,破其众于太湖鲇鱼口。廖永安又与战于常熟福山港,大破之。复败其兵于通州之狼山,获其战舰而还。(《皇明本纪》)

八月己丑,张士诚兵寇江阴,大明守将吴良击走之。

达识帖睦尔阴约张士诚攻杀杨完者,其部将员成率李福、刘震、黄宝、蒋英等来降。

徽州、建德皆已陷,完者屡出师不利。士诚素欲图完者,而完者又强娶平章政事庆童女,达识帖睦迩虽主其婚,亦甚厌之,乃阴与士诚定计除完者。扬言使士诚出兵复建德,完者营在杭城北,不为备,遂被围,苗军悉溃,完者与其弟伯颜皆自杀。其后赠完者潭国忠愍公,伯颜衡国忠烈公。完者既死,士诚兵遂据杭州。(《元史 达识帖睦迩传》)

杨完者,字彦英,武冈绥宁之赤水人。为人阴鸷酷烈,嗜斩杀,持权诈,群无赖啸聚溪洞,推以为长。湖广陶梦祯举师勤王,遣使招之,由千户累阶至元帅。梦祯死,阿鲁恢总兵淮西,招入中土,略上江,顺流而下,直抵扬州,不复可控制。民起义兵攻杀之,余党奔溃,度扬子,宿留广德、吴兴间。淮人陷平江,答失帖木儿招完者守嘉兴,累官至左丞。完者兵淫纵,嘉兴仅保城,城外悉遭兵燹。完者阳尊事丞相,生杀予夺,于已是决,丞相仅得署成案;然完者之威令仅行于嘉兴、杭州两郡而已。筑营德胜堰,周围三四里,子女玉帛皆在焉。用法刻深,任意立威,而邓子文、金希尹、王彦良之徒,又悉邪佞轻佻,左右交煽。时左丞李伯升、行枢密同知史文炳、行枢密同金吕珍等,皆先魁淮旅而降顺者,丞相以其众攻杀之。既受围,遣吏致牲酒于文炳,为可怜之意曰:“愿少须臾毋死,得以底里上露。”报不可。完者乘噪力战,败,尽杀所有妇女,自经以死。独平章庆童女以先往富阳得免。平章女尝许嫁亲王,完者强委禽焉。至是,未及三月,故数其罪者此居首。文炳解衣裹尸瘗之祭焉。宋兴在嘉兴闭城自守,亦攻降之。南村《野史》曰:“完者宠荣过望,岂有二志?忠君爱民之道,颇亦见诸行事。独矜己犯分,贪财好色,夷性固然,君子可以略之。兼以所部吏卒,视完者出身等一寒微,威令不信,坏法败度,遂卒至于如此,亦可哀矣。”(《辍耕录》)

完者字伯英,家世播州杨氏。湖湘乱,以苗獠义军征讨,自备粮饷、衣装,所至多杀掠。转战至江东,驻军广德。丙申,江浙丞相达识公招守嘉兴。丁酉,张氏遣伪隆平知府周仁诣军门纳款,既降,张氏部将史文炳往杭州见完者,相见甚欢。文炳大设宴,盛陈乌银器皿、嵌金铁鞍之类,尽以遗杨,自是约为兄弟。久之,杨谋复建德,文炳以所部从之。及史以麾下兵围杨北关营中,言是受丞相节制,完者出战屡挫,乃缢于营中。(《农田余话》)

公讳完者,字世杰,广西之武冈人。兵兴,率苗丁应募,英剽勇悍,所向多克,官至海北道元帅。江浙行省丞相达识公承制拜参知政事。淮张氏称王中吴,势卷浙右,公振师复恢省治,保嘉禾。张氏降,江浙省奏拜张太尉、淮南平章行枢密知院,公加本省左丞。越二年,张发兵掩袭,丞相阴通,竟不之援。公婴城闭守,斩赐马享士卒,谕以大义,拒战十日,遂经死。弟伯颜同死之。幕下员外郎王国贤尝直言侵丞相,丞相杀之。(叶圮《挽杨左丞诗序》)

《五府驿代杨左丞留题诗》云:“束发从戎十五年,战回平地血成川。英雄生世有如此,忠孝报君当慨然。做扰弄兵俱赤子,中兴有道自皇天。猖狂暂假姑苏息,系颈终难拜马前。”(《张光弼集》)

附:谭镇抚谭济,长沙湘潭人也。岁壬辰,湖湘骚动,济集众捍城邑。会武冈杨完者元帅率其部东下,遂与俱东。戊戌秋,杨完者为左丞江浙行省,与张士诚有却,力战,自刺死。行枢密院同佥员成立遣济赍书往归胡统军。(苏伯衡撰《谭镇抚传》)

十月丁亥,御史大夫拜住哥诱杀迈里古思,部将黄中杀拜住哥,家人以告于张士诚。士诚乃遣其将以兵守绍兴。

张氏据有平江,部将左丞吕珍守绍兴,参将陈应子、饶介之在张左右。一日,陈赋诗,饶染翰,题一纨扇寄吕云:“后来江左英贤传,又是淮西保相家。见说锦袍酣战罢,不惊越女采荷花。”吕俾人读罢,大怒,曰:“我为主人守边疆,万死锋镝间,岂务爱女子而不惊之耶!见则必杀之。”(《辍耕录》)

甲戌,大明元帅徐达、邵荣克宜兴。廖永安率师击士诚兵于太湖,乘胜深入,与吕珍战,为其所获。

上遣使渭达曰:“宜兴城小而坚,猝未易拔,西通太湖口,张氏饷道所出,若断其饷道,军食内乏,城必破矣。”乃分兵绝太湖口,并力攻城,破之。永安复率舟师深入,遂为所获。(《太祖实录》)

按:《平吴录》“士诚攻安吉,永安与战太湖被获。”误也。详见《永安事略》。

十二月,太祖亲征婺州。

闻士诚兵据绍兴之诸暨,乃取道兰溪。(《太祖实录》)

至正十九年己亥(天六年)正月戊申,大明平章邵荣破士诚兵于余杭。戊午,大明兵攻临安,不克而还。

雄峰翼元帅王遇成、孙茂先攻临安,右丞李伯升来援,茂先击败之,伯升敛兵自守,攻之不克。(《太祖实录》)

大明将胡大海帅兵取诸暨。

士诚守将莘元帅宵遁,万户沈胜以众降。(《太祖实录》)

二月甲子,张士诚兵复寇江阴,大明守将吴良击败之。

士诚战舰蔽江而下,其将苏同佥驻兵君山。良命弟桢出北门与战,元帅王子名出南门合击,败之,生擒陶元帅、裨将宋贯、蒋英以下二百余人,溺死者甚众。(《太祖实录》)

今年春,宣武将军、江浙行枢密院判苏侯克恭承太尉公命,督水军往征西虏,进兵抵江阴城下,而虏帅黄哈喇把都儿、蔡忠、唐元谅、陈完者不花、石伯颜等率徒属五百余人,以十数艘遁城出江中,通言款附。侯不疑,延纳之,谕以圣天子之威灵,太尉公之宽仁,寻以见太尉公。公赏以金帛,授之官秩,而优遇焉。其徒属胥庆曰:“真所谓脱虎口而归慈母也。”(释克新《苏侯招降诗序》)

癸酉,大明平章邵荣率兵攻湖州。

我师围之,翌日,城中悉兵出战,我师不利,还屯临安。谍知李伯升欲来攻,设伏以待。山上旗举,齐击之,敌众大败。伯升愤,整军来攻,又败之。我师亦引还。(《太祖实录》)

三月丁巳,张士诚寇建德,大明元帅朱文忠击败之。四月,再寇建德,驻兵大浪滩,据分水岭,文忠皆遣兵破之。陈保二寇宜兴,大明守将杨国兴擒送宁越伏诛。士诚兵又寇常州,大明守将汤和击败之。李伯升寇婺源,大明守将孙茂先击败之。

大明元帅胡大海攻绍兴,败土诚兵于蒋家渡及萧山东门。五月,召还守宁越。

大海攻绍兴不克,于三山、斗门、白塔寺连战皆捷,擒元兵尽戮之。时士诚降卒五千余人分给帐下,留守婺州,恐生叛意,欲带回京,恐中途遁去,悉斩于双溪上。(俞本《纪事录》)

大海回守婺,有赵姓三人称赵宋子孙,请再命大海攻绍兴,愿为内应。太祖知其诈,令法司考问,乃张士诚令三人来,将家属尽诛之。(《国初事迹》)

是年,上选卫士三十侍左右,选得十三人,佯称得罪于上,私降张氏,士诚配以妻,抚之甚厚。不逾月,同行周海首之,俱斩于虎邱山下。吴元年克苏州,擒海归,凌迟以祭方德成等十三人。(俞本《纪事录》)

六月甲子,吕珍围诸全州,大明元帅胡大海率兵救之。

珍堰水以灌城,大海夺堰反灌珍军,珍于马上折矢求解兵,大海许之。(《太祖实录》)

张士信因元授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乃大发浙西诸郡民,筑杭城。

张氏既归命本朝,兄弟拜太尉、平章之命,十九年七月,大城武林。起子、松、嘉、湖四路官民,以供畚筑,海盐一州发徒一万二千,分为三番,以一月更代,皆裹粮远役。而督事长吏复藉之酷敛,鞭朴捶楚,死者相望。本年十月迄功,凡费数十百万。而《新城碑记》以南仲山甫为譬,有曰:“有嘉太尉,克绥我民,畴其相之,平章弟昆。”又曰:“我作我息,我出我入,变呻为讴,伊谁之力。”岂不有愧词乎!(《乐郊私语》)

嘉兴通守缪思恭,当张氏攻嘉兴,杨完者命典兵攻寇师,大捷。张氏归命,大城武林,檄缪统所属工徒往役。士信欲乘此﹃辱之,众皆为寒心,缪殊不为意。缪当治西北面数十百丈,以松江路工徒属之。缪每事作则先人,止则后众,劳来督训,殊得众心。视他所筑倍坚好。士信亦无奈何。一日,巡工至缪所,日已暮而工犹未辍。士信曰:“日入而息,汝何独劳民如此!”缪曰:“平章礼绝百司,犹日夕敬共王事,况小民敢偷余晷?”士信曰:“此人口利如锥,何怪杉青闸畔,烈烈逼人。”缪曰:“今幸太尉革面,国家借此成奖顺之典。若念杉青之役,犹恨不力,纵逸平章耳。”士信曰:“别驾好将息,言及杉青,犹使人肉跳不止。”(《乐郊私语》)

九月,诏遣兵部尚书伯颜帖木儿、户部尚书曹履亨以御酒、龙衣赐张士诚,征海运粮。

先是,海漕久不通,朝廷遣使来征粮,士诚运米十余万石达京师。方面之权悉归张氏,达识帖睦迩徒存虚名而已。(《元史 达识帖睦迩传》)

元自中原既乱,江南漕久不通,京师屡苦饥。至是,河南始平,乃遣伯颜帖木儿等来征漕贡。伯颜等至杭州传诏,命方国珍具舟以运,而达识总督其事。既而士诚虑国珍载粟不入京师;国珍又恐士诚掣其舟乘虚袭己,互相猜疑。伯颜往来开谕,粮得入京者仅十一万石,自是岁以为常。二十年五月,张士诚海运粮十一万石至京师。二十一年五月如之。九月,命兵部尚书彻彻不花、侍郎韩祺来征海运粮。二十二年五月,海运粮至京师如前数。(《平吴录》、《元史》)

至正戊戌海运后,太尉张士诚知杨铁崖名,欲见之,先生不往。继遣其弟来求言,因献五论及复书,斥其所用之人。其略曰:“阁下乘乱起兵,首倡大顺,以奖王室,淮吴之人,万口一辞,以阁下之所为,有今日不可及者四:兵不嗜杀,一也;闻善言则拜,二也;俭于自奉,三也;厚给吏禄而奸贪必诛,四也。此东南豪杰望阁下之可与有为者也。阁下孜孜求治,上下决不使相徇也,直言决不使遗弃也,毁誉决不使乱真也,惟贤人失职,四民失业者尚不少也。吾惟阁下有可畏者又不止是:动民力以摇邦本;用吏术以括田租;铨叙私人不承制;出纳国廪不上输;受降人不疑;任忠臣而复贰也。六者之中,有其一二,可以丧邦,阁下不可以不省也。况为阁下之将帅者有生之心,无死之志矣;为阁下之守令者有奉上之道,无恤下之政矣;为阁下之亲族姻党者无禄养之法,有幸位之权矣;某人有假佞以为忠者;某人有托诈以为直者;某人有饰贪虐以为廉者。阁下信佞为忠,则臣有靳尚者用矣;信诈为直,则臣有赵高者用矣;信贪虐为廉良,则、乔者进,随、夷者退矣。又有某绣使而拜虏乞生,某郡太守望敌而先遁,阁下礼之为好人,养之为大老,则死节之人少,卖国之人众矣。是非一缪,黑白俱紊,天下何自而治乎?及观阁下左右参议赞密者,未见其砭切政病,规进阁下于远大之域者,使阁下有可为之时,有可乘之势,而迄无有成之效,其故何也?为阁下计者少而为身谋者多,则误阁下者多矣。身犯六畏,衅阙多端,不有内变,必有外祸,不待智者而后知也。阁下狃于小安而无长虑,此东南豪杰又何望乎!仆既老且病,爵禄不干于阁下,惟以东南切望于阁下,幸采而行之,毋蹈群小误人之域,则小伯可以为钱Α,大伯可以为晋重耳、齐小白也。否则,麋鹿复上姑苏台,始忆东维子之言。于乎!晚矣!”众恶其切直,目为狂生。时四境日蹙,朝廷方倚丞相达识公为保障,而纳贿不已,复上书讽之。由是不合,久之,乃徙居松江。(李贝阀《杨铁崖传》)

士诚以厚币招致杨维桢,维桢勉行至姑苏,适元以御酒赐士诚,维桢饮酒,遂赋诗曰:“江南岁岁烽烟起,海上年年御酒来。如此烽烟如此酒,老夫怀抱几时开。”士诚闻之默然,遂不强留,听之归。(《张氏事迹》)

十二月甲子,大明元帅何时明破士诚兵于分水。

士诚以分水之败,遣其将陆、夏二元帅、花将军据分水县之新城、三溪结寨,以遏我师。时明率兵击之,斩陆元帅、花将军以下千余人,焚其营,分水兵溃去。自是士诚不敢窥严、婺。(《太祖实录》)

戊辰,太祖命常遇春帅师攻杭州。

遇春攻杭州,战数不利,元帅刘忙古及掾史商尚质又皆战死,城不得下。明年三月,乃召还。(《太祖实录》)

十二月,邵荣总大军攻杭州,不克。(俞本《纪事录》)

己亥腊月,妖寇犯杭。先是,行省左丞相达识帖木儿公与太尉吴陵张公以兵属本省平章政事兼同知行枢密事,张公镇杭,由冬及春,寇百方攻城,不利,乃纵兵四掠,烧民庐,发冢墓。三月辛丑,大战数合,是夕寇溃,斩首数千级,生擒者以万计,寇平。(陈基《精忠庙碑》)

杭民尚淫奢,己亥十二月,金陵游军斩关而入,突至城下,城门闭三月余。越数日,米既尽,糟糠亦与米价等。又数日,糟糠亦尽,乃以油车糠饼捣屑啖之,至有合家共沉于水者。一城之人,饥死者十六七。(《辍耕录》)

至正二十年庚子(天七年)正月,士诚将李济据濠州。

士诚辟地益广,南自绍兴,北至济宁,上下二千余里。濠州为太祖发迹之地,亦遣其将李济据之。(《平吴录》)

时淮藩新复濠、泗、徐、邳等州,王逄《寄陈昌道检校》诗云:“右辖扬兵甓社湖,须臾草木遂全苏。登莱海色浮楼舰,蒙羽山光落版图。”又有《送吴藩钱郎中升参政分镇淮徐邳三州》诗。(《梧溪集》)

二月,大明元帅徐达克高邮,寻复失。

三月,大明将俞通海率师征福山刘家港、白茅港,张士信修宋岳鄂王精忠庙。

三月,寇退,吴陵公命即岳鄂王庙故址作新庙,平章公率僚佐致祭庙庭,俾郡守谢节经理其墓田。(陈基《精忠庙碑》)

张士信镇杭,基以本职参佐,岳飞坟芜秽弗治,基劝士信新其庙,为文刻石墓上。(尤义撰《陈基传》)

九月,士诚兵侵诸全,大明元帅袁实战死。士诚遣兵三路寇长兴,大明守将耿炳文与战,大破之。

同佥吕珍、元帅徐义率舟师自太湖入陈渎港,分兵据下新桥、五里牌、蒋婆桥,三路进兵,以寇长兴。耿炳文遣将分御之,总管汤全、张珙皆战殁。炳文与元帅刘成合兵,大破之。(《太祖实录》)

至正二十一年辛丑(天八年)八月,大明元帅胡大海率兵攻绍兴,总管张英恃勇轻进,至城下,遇伏被执,死之。大海围城久不下,乃还。

吕珍守绍兴,有才略,善战,尝以牛革囊兵宵济,以袭我师。每战,令战士及城中人为歌高噪,以诟胡越公。绍兴人王冕不肯附珍,诣我军献策攻之,然亦弗克。珍作《保越录》夸守城之功。既降,乃泯之。今越人有其书。(《九朝野记》)

胡大海克诸暨,钱万户来降,太祖赐衣服令回。后献策于士诚,离诸暨五十里溪中筑一坝,水发即没城,以战船攻之,可克。谢再兴争战数年,后克绍兴,械钱万户到京诛之。(《国初事迹》)

十一月戊午,太祖命常遇春救长兴。

先是司徒李伯升寇长兴,众十余万,水陆并进,城中兵仅七千。上在江州命华高、费聚等率三路兵往援。寇兵夜劫营,诸军皆溃。耿炳文婴城拒守,元帅刘成战死。寇围城结九寨,为楼车,下瞰城中,运土石填濠湟,放火船烧水关,城中昼夜应敌,凡月余,内外不相闻。十一月甲戌,遇春兵至长兴,伯升弃营遁,遇春追击,败之。(《太祖实录》)

平章邵荣接应长兴。(俞本《纪事录》)

至正二十二年壬寅(天九年)三月,张士信率兵围诸全。

初,士诚乘蒋英之乱,遣士信率兵万余围诸全,守将谢再兴昼夜鏖战,二十九日未决,设伏城外,合战,大败之。士信愤,益兵来攻,再兴告急于朱文忠,文忠遣胡德济往援,复与史炳谋,扬言徐达、邵荣领大军至严州,克日进击,使谍者揭榜于义乌之古朴岭。士信兵见之,谋夜遁,德济与再兴发壮士夜半出击,寇兵乱,自相蹂践及溺死者甚众。士信骄侈不能抚循将士,军中常载妇人及乐器自随,日以樗蒲蹴リ酣宴为事,诸将往往效之,故至于败。(《太祖实录》)

七月,张士信补刻西湖书院书籍。

西湖书院旧有书库,十九年九月,士信一新之。二十一年,复命厘补其书版,俾左右司员外郎陈基、钱用壬率其事。明年七月二十三日讫工。(陈基《西湖书院自叙》)

西湖书院旧有经史书版,兵后零落,即白平章出官钱补缀成帙。(《陈基传》)

八月,张氏降将谋复叛,诛之。

平章邵荣、参政赵继祖等部海船于二村港哨巡张氏,谋叛,部下士密告之。上令廖永忠等邀饮擒之,泣数其罪,共宴数日,中秋夜俱斩于聚宝门。(俞本《纪事录》)

九月,江浙行中书省左右司员外郎陈基、钱用壬同参平章张士信军事于淮安。

基《八月发吴门》诗云:“少壮不解武,衰老却从军。将相比出师,部伍各骏奔。水师焱阝龙骧,铁骑纷云屯。”《如皋县》云:“王师重拯乱,主将加恻隐。戒吏翦蒿莱,分曹理盐策。眷眷惜疮痍,迟迟历阡陌。”《吊徐节孝文》云:“九月,基与同僚钱用壬同参平章吴陵公军事于淮阴。冬十月望,戎事甫解严,率僚友谒节孝之墓。”(《陈基传》)

按:基与用壬向参佐士信镇杭,此云参军事于淮阴,则士信又出镇淮阴也。赵君用以丁酉冬据淮,己亥七月为续继祖所杀,则士诚取淮当在亥、子之间。是年八月之出师,盖以史椿守淮安与汪同谋应金陵故也。考汪同传可见。

甲寅,士诚杀淮南行中书省左丞汪同及其左丞史椿。

同,字仲玉,至正壬辰集义兵捍御乡井,累官徽州路治中兼元帅。丁酉七月,为邓院判所得。庚子六月,领兵征饶境,单骑潜往浙,张太尉以礼召至姑苏。同见张心不纯,乃往淮安,见史左丞,气义殊洽。史云:“李察罕公忠足任,往一见之可也。”同往见,李恨相见晚。辛丑冬,朝京,拜淮南行省左丞。还见李公,公曰:“张士诚非忠于国家者,中原事定,平江南当自姑苏始。君与史君宜协力焉。”同还淮安,史适与张有隙,亦委心于李。未几,李为田丰所害,史曰:“不幸及此!宜要金陵兵往取姑苏,待中原事定,寻为之计。”乃遣使授书往金陵。史本姑苏人,张得其书,大怒,出兵高邮,张四平章与史素相得,招与言事。同曰:“往,不可测也。”史曰:“将卒家留姑苏,必有所顾,一也;中原事如此,后援未可恃,二也;金陵兵未即向太湖,三也。我辈姑待时可也,未必便害我辈。况四平章我尝救其危急,宜不至此。”八月二十五日,往会于高邮,二十八日登舟,九月二日达姑苏。士诚即拘同问曰:“我何负于汝而反?”同曰:“我之宋,以汝为元太尉,忠于国家,今汝既叛,我岂从汝反耶?”四平章力营救之,且具酒馔为别。同曰:“为语平章,甚荷厚意,吾能死忠,不能无义生也!但我死后,诸公亦不能久于富贵耳。”十二日遇害,临死不少屈。事闻,追封平阳郡公。(赵氵方撰《汪左丞传》)

张九六及部将史椿皆士诚谋主。士德被擒,椿见士诚诸将骄侈,又左丞徐义谗毁椿。椿守淮安,遣使赍书归太祖,士诚执椿诛之。(《国初事迹》)

史椿见士诚不足与有为,又左丞徐义常谮之,遂遣使请降,太祖遣使报之。往返之间,士诚觉之,乃诈死,而使士信主国事。太祖信之,遣使吊慰,贻书士信,言戮力北方事。及史椿计决,士诚遂发兵猝至淮安,执之以归。士诚复出视事。(《月山丛谈》)

是年夏,江浙行省乡试,揭晓后,士子作四六弹文,省榜同时版行。(《辍耕录》)

至正二十三年癸卯(天十年)二月癸酉,张士诚将吕珍攻刘福通等于安丰,入其城。

珍入安丰杀福通等。(《太祖实录》)

《癸卯二月十一日官军发吴门二十二日狼山观兵》诗云:“官军夜次狼山口,铁骑犀船尽虎ァ。杼柚万家供馈饷,旌旗千里亘江湖。膝行拟伏诸侯将,面缚行申两观诛。淮海父兄争鼓舞,将军恐是汉金吾。”(陈基《集》)

三月辛丑,太祖率左丞徐达、参政常遇春等救安丰,击吕珍。

吕珍入安丰,攻宋刘福通等,据其城。太祖亲援之,珍解围去,福通奉韩林儿弃安丰退居滁州。士诚兵复入安丰。(《平吴录》)安丰被张氏围困,小明王在城中,刘太保等遣人求救,上亲率大兵援之,大败张氏军。(俞本《纪事录》)

癸卯春,士诚遣其将吕珍为前锋攻安丰,而自以大兵继之。宋主来征兵,太祖自将救之,刘基谏不听。先遣常遇春趋安丰,太祖寻至,士诚解围去。会伪汉攻南昌,太祖往援。士诚遂乘间略定、濠、泗、汝、颍地,龙凤主退居滁州。(《月山丛谈》)

按:安丰之役,吕珍先将兵往,而士信率兵继之。陈基《集》中《癸卯二月官军发吴门》诸诗皆纪安丰之师。《月山丛谈》以为士诚亲行,误也。

四月乙丑,大明诸全守将谢再兴叛,奔绍兴,降于张士诚。

诸暨守将院判谢再兴叛归张氏,参军李希白、知州栾秉德奔于江浙。(俞本《纪事录》)

枢密院判谢再兴,乃都督朱文正之妻父。胡大海攻绍兴,太祖命守诸暨,离城数十里,张士诚令吕同佥于溪上筑一坝,每年水发辄淹城,再兴不时遣人偷决之,力战功多。再兴心腹石总管、縻万户尝以违禁物往扬州易卖,太祖恐泄国事,执二人杀之,以首悬于再兴厅上。太祖自主婚以再兴次女嫁右丞徐达,复取再兴回京听宣谕,遣参军李梦庚往节制军马,令再兴还听调遣。再兴耻无权势,出怨言曰:“女嫁不令我知,有同给配。又着我听人节制。”与知府栾凤就执梦庚、元帅王五、陈刚,以诸暨军马赴绍兴投降。后再兴弟谢三、谢五守余杭,李文忠围之,文忠谕降,保其不死,指天为誓。谢五以城降。太祖曰:“谢再兴是我亲家,反背我降张士诚,情不可恕。”仍将谢五凌迟。(《国初事迹》)

五月己巳,张士诚海运盐粮十三万石至京师。九月,张士诚自称吴王,来请命,不报。遣户部侍郎博罗帖木儿等征海运,士诚不与。

士诚命其部属自颂功德,必欲求王爵。达识帖睦迩曰:“我承制居此,徒藉口舌以驭此辈,今张氏复要王爵,朝廷虽微,终不为其所胁,但我今若逆其意,则目前必受害,当忍诟以从之耳。”乃为具文书闻于朝,至再三,不报。土诚遂自立为吴王,即干江治官阙,立官属。(《元史 达识帖睦迩传》)

士诚母曹氏颇有知数,士诚称王,进称太妃,死葬姑苏南门外。王师伐吴,上预戒将士勿发其墓。(《太祖实录 张士诚本传》)

是时,天下谓我太祖为西吴,士诚为东吴。然士诚尚奉元正朔,江北诸郡皆诡云为元恢复,而实自守之。(《月山丛谈》)

基由杭来吴,参太尉军事,及太尉自王于吴,群下同声贺之,而基独谏止。太尉欲杀之,不果。已而,超授内史,迁学士院学士,阶通奉大夫,覃恩二代。凡飞书、走檄、碑铭、传记,皆出其手。基每以为忧,而未敢以为荣也。(《陈基传》)

淮省郎中俞齐贤,字中夫,海陵人,本阴阳家者流。张太尉开藩,俞与有功,达识丞相奏除前职。及太尉称吴王,累犯颜谏止,不听,且拔授淮省参政,遂杜门谢病以卒。(王逄《诗序》)

俞思齐,泰州人。士诚称王,听谀臣之言,不漕贡。思齐独言,曰:“向为贼,不贡犹可;今为臣,可乎?”士诚怒,抵案仆地而入。思齐知不可事,即弃官称疾而隐。杨维祯作《骨鲠臣传》。(《平吴录》)

鲁渊,字道原,淳安人。由进士累迁浙西提学,张太尉称王,擢博士,令召拜官,并辞还山。(王逄《诗序》)陈思,字履信,松人。吴藩府地连十州,守将咸以为安,思上疏危之,不报。遁居海上。(王逄《诗序》)

按:《实录》九月张士诚称吴王。《本传》云岁甲辰,僭称吴王。未知孰是,俟更考之。

谢再兴率兵犯东阳,大明守将朱文忠击败之。李伯升率兵犯诸全,已而遁还。

伯升兵号六十万犯诸全新城,城坚不可拔,乃引去。(《太祖实录》)

至正二十四年甲辰(天十一年)正月,我太祖即吴王位。

二月,太祖灭伪汉,陈理出降。

三月,大明元帅汤和徇黄杨山,击士诚水军,败之。

四月,大明将俞通海、张兴祖略刘家港,进逼通州,擒其院判朱琼、元帅陈胜。

八月乙卯,张士诚自以其弟士信代达识帖睦尔为江浙行省左丞相。

答兰帖木儿为江浙行省右丞,真保为左右司郎中,二人谄事士诚,多受金帛,数媒孽达识帖睦迩之短。二十四年,士诚乃使王晟等面数其过失,勒其移咨省院,自陈老病愿退。又言丞相之任,非士信不可。士信即逼取其诸所掌符印,而自为江浙行省左丞相,徙达识帖睦迩居嘉兴。事闻,朝廷即就以士信为江浙行省左丞相。(《元史 达识帖睦迩传》)

甲辰八月,张氏国弟四平章士信克安丰还,逼达识丞相以位让之。其移文略曰:“太尉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江浙行中书省左丞相。照得江浙行省奠临吴越,控制江淮,乃天下之雄藩,实东南之重镇。自非硕德元勋,雄威重望,功盖当世,泽及生民者,畴克居此。吴王张士诚有生英杰,间世雄才。其弟太尉张士信天资英武,志节忠贞。伏念当职,才非辅弼,年已衰残,德不足以服人,才不足以胜任,苟不推贤以自代,必至误国而获愆。今将原受官爵行中书省、行枢密院、行宣政院三台银印各一,便宜行事、赏功罚罪、招降讨逆并金牌等付受施行。”(《农田余话》)

士诚僭称吴王,遣士信迁江浙行省丞相达识帖睦迩于嘉兴杀之。遂纵肆专命,擅官爵,制度僭拟。士诚诸弟,士德最优,既被擒死,气日以衰。士信愚妄,不识大体,人颇嗤之。当是时,浙西民物蕃盛,储积殷富。士诚兄弟骄侈淫氵失,懈于政事。又暗于断制,权为文吏所窃。然士诚迟重寡言,欲以好士要誉,士有至者,不问贤不肖,辄重赠遗,舆马、居室,无不充足,士之嗜利者,多往趋之。及士信用事,疏间旧将,夺其兵柄,由是上下猜疑,不肯用命。凡出兵遣将,当出者,或卧不起,邀求官爵、美田宅,即厚赐之,始起任事。至军则载妓女歌舞,日命游谈之士,酣宴博奕。及丧师失地而归,士诚亦不问,或复用为将。其威权不立如此。宜其败也。(《太祖实录 张士诚本传》)

士信为丞相,建第宅东城下,号丞相府。居民趋附之者,辄得富贵。(《平吴录》)

张氏割据时,诸公自谓化家为国。以底小康,大起第宅,饰园池,蓄声伎,购图画,民间奇石名木,必见豪夺。国弟张士信后房百余人,习天魔舞队,园中采莲舟楫,以沉檀为之。诸公宴集,辄费米千石。本皆起于寒微,一时得志,遂至于此。时人有诗云:“书生一夜睡不着,太湖西畔是他邦。”士信在围城中,于城上玉棚下食金桃饮酒,飞炮射入窍中击死。(《农田余话》)

士信到江浙省,徙达识帖睦迩于嘉兴,自为丞相。不久,令潘平章守杭州,士信回苏,用王敬夫、叶德新、蔡彦文三人谋国。太祖闻之,曰:“我诸事无不经心,法不轻恕,尚且人瞒我。张九四终岁不出门,不理政事,岂不着人瞒。”时有市谣十七字曰:“丞相做事业,专用王、蔡、叶,一朝西风起,乾别!”后士信守阊门,正妓饮,中炮死。城破,械张士诚同王、蔡、叶到京,命缢杀之。(《国初事迹》)

士诚用事者王、蔡、叶三参军,皆迂阔书生,不知大计,吴中童谣云:“王、蔡、叶,作齿颊,一夜西风来,乾厌!”(《太祖实录 来传》)《蔡叶行》,刺佞幸臣蔡文、叶德也。张氏亡国由太弟,太弟至此,实由二佞。丁未春,二佞伏诛于台城,风乾其尸于秤刑者一月。“君不见,伪吴兄弟四、六、七,十年强兵富金谷,大兄垂旒不下堂,小弟秉权独当国。山阴蔡药师,云阳叶星卜,朝坐白玉堂,夜宿黄金屋。文不谈周、召,武不论颇、牧,机务托腹心,边筹凭耳目。弄臣什什引膝前,骨鲠孤孤纳囚牿(参军俞斗南也)。去年东台杀普花,今年南垣杀铁木。凤陵斫棺取含珠,鲸海刮商劫沉玉。鬻官随地进妖艳,笼货无时满坑谷。西风卷地来,六郡下破竹。朽索不御六马奔,腐木那知五楼覆。大钺先罪魁,余殃尽拿﹃。寄谢悠悠佞幸儿,福不盈筐祸连族。何如吴门市,卖药、卖卜饥死心亦足!”(杨铁崖《咏史乐府》)

达识帖睦迩至嘉兴,士信峻其墙垣,锢其门闼,达识帖睦迩日对妻妾饮酒、放歌自若。士诚令有司公牍皆首称“吴王令旨”。又讽行台为请实授于朝,行台御史大夫普花帖木儿皆不从。至是,既拘达识帖睦迩,即使人至绍兴索行台印章,普化帖木儿封其印,置诸库,曰:“我头可断,印不可与。”又迫之登舟,曰:“我可死,不可辱也!”从容沐浴更衣,与妻子诀,赋诗二章,仰药而死。后数日,达识帖睦迩闻之,叹曰:“大夫且死,我不死何为?”遂命左右以药酒饮之而死。(《元史 达识帖睦迩传》)

十月,张士信率兵侵长兴,大明守将耿炳文破之,擒其元帅宋兴祖。士信复益兵围长兴。十一月,汤和救长兴,与炳文夹击士信兵,破之。

士诚遣人浚常熟州白茆港。

泰定间,周文英《奏记》谓:“水势所趋,宜专治白茆、娄江。”时莫之省也。张士诚阅故牍,得文英书,起兵、民夫十万,堑白茆为港,长亘九十里,广三十六丈,委左丞吕珍督之,民惮其劳。时人采民言歌之,功卒告成,民大便利。(《三吴水利集》)

《白茆谣》曰:“白茆夫,何蚩蚩,锄版插二十万,尽是吴中一十二郡良家儿。道旁过客问夫事,但言将军有令开江堤,延袤九十里,息肩弛担知何时?自从去年秋,迄今犹未归。层冰凿凿堕血指,北风猎猎吹单衣。父母不得见,儿寒妻啼饥。巡烽入夜急,羽檄流星驰。纵劳里正裹粮食,长年苦役家亦隳。费伯帅师速如火,弱者已死壮者羸。白茆夫,良可悲,岂无新店猎,岂无赵光奇。天关隔下土,尔诉那由知。生男信是生女好,尔生不辰逢百罹。我歌白茆夫,将军静听之:君不闻,晋阳水,沉灶产蛙民弗离。又不闻,瓠子决天命,殆非人所为。水可航,山可梯,在德不在险,先言犹足规。承平之世念未及此,况今四海皆疮痍。我愿将军心,推德怀庶黎,靖荒服,平四夷。上书太常旗,下立襄阳碑,男耕女织天下一,坐令百姓歌雍熙。”(《古虞文录》)

又谣曰:“好条白茆塘,只是开不全,若还开得全,好与西师歇战船。”

猜你喜欢
  卷三百五十四 元豐八年(乙丑,1085)·李焘
  卷七·李心传
  江苏巡抚尹继善奏折 冒名王澍传播谣言的犯人·雍正
  资治通鉴后编卷三十六·徐乾学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五·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五十七·佚名
  卷之三百四十二·佚名
  卷之一千八十一·佚名
  卷之二百九十一·佚名
  卷之一百九十二·佚名
  卷之四百六十五·佚名
  孔子生年月日考异·孔传
  绎史卷十五·马骕
  东南保护约款·佚名
  卷九十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曾肇·唐圭璋

      肇字子开,南丰人,巩之弟。生于庆历七年(1047)。治平四年(1067),举进士。元祐中,官中书舍人。徽宗朝,再为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提举中太乙宫。崇宁中,安置汀州。大观元年(1107)卒,年六十一。绍兴初,追谥文昭

  • 第六十六回 万种千般历尽悲欢滋味 收场结果无非善恶分明·萧晶玉

    且说单员外走入后房,就将此事告诉了平氏。平氏与成郎媳妇张氏婆媳二人正在房中作针线,听了此言,彼此欢异。平氏说:“怪不的他七死八活的只要跟了他三叔去,原来有这般隐情在他心里,好个义气人!”张氏道:“我二

  • 卷六十六·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厯代赋彚卷六十六性道性习相近逺赋【以君子之所  唐慎焉为韵】郑 俞酌人心之善败惟性习之所分习者物之迁以动为主性者生之质以静为君运情有同于镕铸通志亦比夫耕耘或定心以纯一或逐境而纠纷故定心

  • 前汉孝成皇帝纪卷第二十五·荀悦

      三年。春二月。楚王嚣来朝。诏曰。嚣孝弟仁慈。在国二十余年。纤介之过未尝闻。书不云乎。用德彰厥善。其封嚣子勋为广戚侯。二月丙戌。犍为地震。山崩。拥江水逆流。秋八月乙卯晦。日蚀。光禄大夫刘向。校中

  • 卷三十二 漢紀二十四·司马光

      起著雍涒灘(戊申),盡昭陽赤奮若(癸丑),凡六年。   孝成皇帝永始四年(戊申、前一三年)   春,正月,上行幸甘泉,郊泰畤;大赦天下。三月,行幸河東,祠后土。   夏,大旱。   四月,癸未,長樂臨華殿、未央宮東司馬門皆災。六月,甲午

  • 法喜志卷四·夏树芳

    氷蓮道人 夏樹芳 輯寤斗居士 馮 定 閱胡康侯胡安國。字康侯。崇安人。紹聖中進士。累官紛事中。謝良佐嘗稱其如大冬嚴雪。百萎死而松栢獨秀。所著有春秋傳。卒諡文定。公久依上封。秀禪師得言外之旨。崇寧中過藥

  • 续明纪事本末卷之十七·倪在田

    李孙之兵顺治三年(隆武二年。是年桂王立)冬十二月,张献忠杀掠西充、盐亭间。豪格、吴三桂至汉中,贼党刘进忠降;导其兵急驰千五百里,乘雾登保宁之凤凰山。值献忠亲出,进忠指语雅布兰曰:『此献贼也』。雅布兰一矢中其额,献忠颠伏

  • 卷十一·张九成

    钦定四库全书孟子传卷十一宋 张九成 撰有爲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逺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防而爲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十·佚名

    正德元年二月辛亥朔大学士刘健等言经筵日讲所以缉熙 圣学收存心养性之功日新 圣德为制治保邦之本诚今日之急务也近奉 旨以二月初二日肇开经筵其细密功夫必资日讲去年十一月内已从臣等所请至十二月十四日以天寒暂免臣

  • 第六章 侵略金国·冯承钧

    汗问金使曰:“新君为谁?”金使曰:“卫王也。”汗南面唾曰:“我谓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为之耶?何以拜为?”即乘马北去,遂决意南侵。金留守胡沙虎弃城突围遁去;蒙古军以精骑三千蹑其后,金兵大败。进至翠屏口,成吉思汗复遣

  • 刘光第传·梁启超

    刘君字裴村,四川富顺县人。性端重敦笃,不苟言笑,志节崭然。博学能文诗,善书法。诗在韩、杜之间,书学鲁公,气骨森竦,严整肖其为人。弱冠后成进士,授刑部主事,治事精严。光绪二十年,以亲丧去官,教授乡里,提倡实学,蜀人

  • 王镇恶传·李延寿

    王镇恶,北海剧县人。祖父王猛,在苻坚那里做官,兼任将相。父亲王休为河东太守。王镇恶是五月生,家里人因为风俗的忌讳,想让他出家去继承疏房远族。王猛说:“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过去孟尝君在恶月出生而做了齐国的宰相,这孩

  • 卷二百二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经籍考【十】史  【起居注】【臣】等谨按五朝续通考改马氏起居注为诏令奏议良以寔録日历等编宋代以下散佚无存其书既无可采登其目即不能仍旧因时通变理固宜然洪惟我国家肇兴东土

  • 卷四十六、英法联军入京及和约·黄鸿寿

    文宗咸丰六年,冬十月,英吉利军舰驶入广州攻城,陷之,旋引还。初,鸦片之局既终,中国政府许英人以五口通商。英人于道光二十六年来粤,请立约,总督耆英与其二年后践约,届期而徐广缙督两粤,叶名琛为巡抚。二十九年,英舰入粤河,申前约,广

  • 施调元·周诒春

    施调元 字和伯。年二十九岁。生于江苏震泽。叔肇曾。家中住址。上海开封路一号。已婚。女一。初学于圣约翰大学。光緖三十二年。自费游美。入菲拉德非亚纺织学校。宣统二年。入本薛文尼大学。习普通文科。民国二年。

  • 六年·佚名

    天啓八年上之六年(戊辰)春正月1月1日○朔癸亥,上御崇政殿,行正朝望闕禮。○幸魂宮,行正朝拜謁禮。○接待所啓曰:「兩差送言於臣等曰:『汗以爲仲男、高化逢、高倍等,有往來兩國之勞,授以職名。接遇之際,雖不可坐於交椅,亦宜別鋪紅

  • ●顿悟无生般若颂·神会

    无念是实相真空,知见是无生般若。般若照真达俗,真空理事皆如。此为宗本也。夫真如无念,非念想能知。实相无生,岂生心能见?无念念者,则念总持。无生生者,则生实相。无住而住,常住涅。无行而行,能超彼岸。如如不动,动用无穷。念

  • 第一义法胜经·佚名

    全一卷。元魏般若流支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系世尊以佛教之观点,为光明炬仙人解说众生自何处生、有关劫烧之火焰、众生前世与今世之关系、众生之意义等四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