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三章 紫禁城内外 六 结婚

当王公大臣们奉了太妃们之命,向我提出我已经到了“大婚”年龄的时候,如果说我对这件事还有点兴趣的话,那因为结婚是个成人的标志,经过这道手续,别人就不能把我像个孩子似地管束了。

对这类事情最操心的是老太太们。民国十年年初,即我刚过了十五周岁的时候,太妃们把我父亲找去商议了几次,接着,召集了十位王公,讨论这件事。从议婚到成婚,经历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在这中间,由于庄和太妃和我母亲的先后去世,师傅们因时局不宁谏劝从缓,特别是发生了情形颇为复杂的争执,婚事曾有过几起几落,不能定案。

这时庄和太妃刚去世,荣惠太妃没什么主见,剩下的两个太妃,对未来“皇后”人选,发生了争执,都想找一个跟自己亲近些的当皇后。这不单是由于老太太的偏爱,而是由于和将来的地位大有关系。敬懿太妃原是同治妃,她总忘不了慈禧在遗嘱上把我定为承继同治、兼桃光绪的这句话。隆裕太后在世时满不睬这一套,不但没有因为这句话而对同治的妃有什么尊重的表示,反而把同治的妃打人了冷宫。隆裕死后,虽然太妃被我一律以皇额娘相称,但袁世凯又来干涉“内政”,指定端康主持宫中一切事务,因此敬懿依然不能因“正宗”而受到重视。她的素志未偿,对端康很不服气。所以在议婚过程中,这两个太妃各自提出了自己中意的候选人,互不相让。

最有趣的是我的两位叔父,就像从前一个强调海军,一个强调陆军,在摄政王面前各不相让的情形一样,也各为一位太妃奔走。“海军”主张选端恭的女儿,“陆军”主张选荣源的女儿。为了做好这个媒,前清的这两位统帅连日仆仆风尘于京津道上,匆匆忙忙出入于永和宫和太极殿。

究竟选谁,当然要“皇帝”说话,“钦定”一下。同治和光绪时代的办法,是叫候选的姑娘们,站成一排,由未来的新郎当面挑拣,挑中了的当面做出个记号来——我听到的有两个说法,一说是递玉如意给中意的姑娘,一说是把一个荷包系在姑娘的扣子上。到我的时代,经过王公大臣们的商议,认为把人家闺女摆成一排挑来挑去,不大妥当,于是改为挑照片的办法:我看着谁好,就用铅笔在照片上做个记号。

照片送到了养心殿,一共四张。在我看来,四个人都是一个模样,身段都像纸糊的桶子。每张照片的脸部都很小,实在分不出丑俊来,如果一定要比较,只能比一比旗袍的花色,谁的特别些。我那时想不到什么终身大事之类的问题,也没有个什么标准,便不假思索地在一张似乎顺眼一些的相片上,用铅笔画了一个圈儿。

这是满洲额尔德特氏端恭的女儿,名叫文绣,又名惠心,比我小三岁,看照片的那年是十二岁。这是敬懿太妃所中意的姑娘。这个挑选结果送到太妃那里,端康太妃不满意了,她不顾敬懿的反对,硬叫王公们来劝我重选她中意的那个,理由是文绣家境贫寒,长的不好,而她推荐的这个是个富户,又长的很美。她推荐的这个是满洲正白旗郭布罗氏荣源家的女儿,名婉容,字幕鸿(后来在天津有个驻张园的日本警察写了一本关于我的书,把慕鸿写成秋鸿,以后以讹传讹,又成了鸿秋),和我同岁,看照片那年是十五岁。我听了王公们的劝告,心里想你们何不早说,好在用铅笔画圈不费什么事,,于是我又在婉容的相片上画了一下。

可是敬懿和荣惠两太妃又不愿意了。不知太妃们和王公们是怎么争辩的,结果荣惠太妃出面说:“既然皇上圈过文绣,她是不能再嫁给臣民了,因此可以纳为妃。”我想,一个老婆我还不觉得有多大的必要,怎么一下子还要两个呢?我不大想接受这个意见。可是禁不住王公大臣根据祖制说出“皇帝必须有后有妃”的道理,我想既然这是皇帝的特点,我当然要具备,于是答应了他们。

这个选后妃的过程,说得简单,其实是用了一年的时间才这样定下来的。定下来之后,发生了直奉战争,婚礼拖下来了,一直拖到了民国十一年十二月一日,这时徐世昌已经下台,而大规模的婚礼筹备工作已经收不住辔头,只得举行。王公们对二次上台的黎元洪总统不像对徐世昌那么信赖,生怕他对婚礼排场横加干涉,但是事情的结果,黎元洪政府答应给的支持,出乎意料的好;即使徐世昌在台上,也不过如此。民国的财政部写来一封颇含歉意的信给内务府,说经费实在困难,以致优待岁费不能发足,现在为助大婚,特意从关税款内拨出十万元来,其中两万,算民国贺礼。同时,民国政府军、宪、警各机关还主动送来特派官兵担任警卫的计划。其中计开:

淑妃妆奁进宫。步军统领衙门派在神武门、东安门等处及妆奁经过沿途站哨官员三十名,士兵三百名。

皇后妆奁进官。步军统领衙门派在神武门、皇后宅等处及随行护送妆奋经过沿途站哨官员三十一名,士兵四百十六名(其中有号兵六名)。

行册立(皇后)礼。派在神武门、皇后宅等处及随行护送经过沿途站哨步军统领衙门官员三十四名(其中有军乐队官员三人),士兵四百五十八名(其中有军乐队士兵四十二人,号兵六人)。宪兵司令部除官员九名、士兵四十名外还派二个整营沿途站哨。

淑妃进宫。派在神武门、淑妃宅等处及随行护送经过沿途站哨步军统领衙门官员三十一名、士兵四百十六名。宪兵司令部官员三名,士兵十四名。警察厅官兵二百八十名。

行奉迎(皇后)札。派在东华门、皇后宅等处及随行护送经过沿途站哨步军统领衙门官兵六百十名,另有军乐队一队。宪兵司令部除官兵八十四名外,并于第一、二、五营中各抽大部分官兵担任沿途站哨。警察厅官兵七百四十七名。

在神武门、东华门、皇后宅、淑妃宅等处及经过地区警察厅所属各该管区,加派警察保护。

本来按民国的规定,只有神武门属于清宫,这次破例,特准“凤舆”从东华门进宫。

婚礼全部仪程是五天:

十一月二十九日已刻,淑妃妆奁入宫。

十一月三十日午刻,皇后妆奁入宫。巳刻,皇后行册立

礼。丑刻,淑妃入宫。

十二月一日子刻,举行大婚典礼。寅刻,迎皇后入宫。

十二月二日帝后在景山寿皇殿向列祖列宗行礼。

十二月三日帝在乾清宫受贺。

在这个仪程之外,还从婚后次日起连演三天戏。在这个礼仪之前,即十一月十日,还有几件事预先做的,即纳采礼,晋封四个太妃(四太妃从这天起才称太妃)。事后,又有一番封赏荣典给王公大臣,不必细说了。

这次举动最引起社会上反感的,是小朝廷在一度复辟之后,又公然到紫禁城外边摆起了威风。在民国的大批军警放哨布岗和恭敬护卫之下,清宫仪仗耀武扬威地在北京街道上摆来摆去。正式婚礼举行那天,在民国的两班军乐队后面,是一对穿着蟒袍补褂的册封正副使(庆亲王和郑亲王)骑在马上,手中执节(像苏武牧羊时手里拿的那个鞭子),在他们后面跟随着民国的军乐队和陆军马队、警察马队、保安队马队。再后面则是龙凤旗伞、鸾驾仪仗七十二副,黄亭(内有皇后的金宝礼服)四架,宫灯三十对,浩浩荡荡,向“后邸”进发。在张灯结彩的后邸门前,又是一大片军警,保卫着婉容的父亲荣源和她的兄弟们——都跪在那里迎接正副使带来的“圣旨”……

民国的头面人物的厚礼,也颇引人注目。大总统黎元洪在红帖子上写着“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赠宣统大皇帝”,礼物八件,计:珐琅器四件,绸缎二种,帐一件,联一副,其联文云:“汉瓦当文,延年益寿,周铜盘铭,富贵吉祥”。前总统徐世昌送了贺礼二万元和许多贵重的礼物,包括二十八件瓷器和一张富丽堂皇的龙凤中国地毯。张作霖、吴佩孚、张勋、曹锟等军阀、政客都赠送了现款和许多别的礼物。

民国派来总统府侍从武官长荫昌,以对外国君主之礼正式祝贺。他向我鞠躬以后,忽然宣布:“刚才那是代表民国的,现在奴才自己给皇上行礼。”说罢,跪在地下磕起头来。

当时许多报纸对这些怪事发出了严正的评论,这也挡不住王公大臣们的兴高采烈,许多地方的遗老们更如惊蛰后的虫子,成群飞向北京,带来他们自己的和别人的现金、古玩等等贺礼。重要的还不是财物,而是声势,这个声势大得连他们自己也出乎意外,以致又觉得事情像是大有可为的样子。

最令王公大臣、遗老遗少以及太妃们大大兴奋的,是东交民巷来的客人们。这是辛亥以后紫禁城中第一次出现外国官方人员。虽然说他们是以私人身分来的,但毕竟是外国官员。

为了表示对外国客人观礼的重视和感谢,按庄士敦的意思,在乾清宫特意安排了一个招待酒会,由张勋复辟时的“外务部大臣”梁敦彦给我拟了一个英文谢词,我按词向外宾念了一遍。这个谢词如下:

今天在这里,见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高贵客人,朕感到不胜荣幸。谢谢诸位光临,并祝诸位身体的健康,万事如意。

在这闹哄哄之中,我从第一天起,一遍又一遍地想着一个问题:“我有了一后一妃,成了家了,这和以前的区别何在呢?”我一遍又一遍地回答自己:“我成年了。如果不是闹革命,是我‘亲政’的时候开始了!”

除了这个想法之外,对于夫妻、家庭,我几乎连想也没想它。只是当头上蒙着一块绣着龙凤的大红缎子的皇后进入我眼帘的时候,我才由于好奇心,想知道她长的什么模样。

按着传统,皇帝和皇后新婚第一夜,要在坤宁宫里的一间不过十米见方的喜房里渡过。这间屋子的特色是:没有什么陈设,炕占去了四分之一,除了地皮,全涂上了红色。行过“合卺礼”,吃过了“子孙饽饽”,进入这间一片暗红色的屋子里,我觉得很憋气。新娘子坐在炕上,低着头,我在旁边看了一会,只觉着眼前一片红:红帐子、红褥子、红衣、红裙、红花朵、红脸蛋……好像一摊溶化了的红蜡烛。我感到很不自在,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我觉得还是养心殿好,便开开门,回来了。

我回到养心殿,一眼看见了裱在墙壁上的宣统朝全国各地大臣的名单,那个问题又来了:

“我有了一后一妃,成了人了,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呢?”

被孤零零地扔在坤宁宫的婉容是什么心情?那个不满十四岁的文绣在想些什么?我连想也没有想到这些。我想的只是:

“如果不是革命,我就开始亲政了……我要恢复我的祖业!”

猜你喜欢
  第三十八回 信佛法反促寿征 迎藩王入承大统·蔡东藩
  皇清开国方略卷二十四·阿桂
  续明纪事本末卷之六·倪在田
  第四十回 混乾坤归一统海晏河清·黄士衡
  ○瀛台起居注五则·许指严
  ○九汉外史五则·许指严
  明熹宗哲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九(梁本)·佚名
  卷之三百三十·佚名
  卷之二百九十三·佚名
  卷之一百七·佚名
  卷之一千一百四十一·佚名
  第二一佥禀道光二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一一一○八-一·佚名
  浙语三(查东山笔、沈仲芳阅)·查继佐
  挚虞传·房玄龄
  二十六年(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传奇汇考标目卷下·佚名

    明〔一○二〕九八〔一○三〕朱良卿名佐朝,以字行。吴县人。《太极奏》 《四奇观》 《五代荣》 《双和合》《九莲灯》 《莲花筏》 《快活三》一云:“张大复作。”《玉数珠》《清风寨》 《飞龙凤》 《寿

  • 列传第三十八 循吏·李百药

    张华原 宋世良弟世轨 郎基 孟业 崔伯谦 苏琼 房豹 路去病先王疆理天下,司牧黎元,刑法以禁其奸,礼教以防其欲。故分职命官,共理天下。书云:"知人则哲,能官人安人则惠。"睿哲之君,必致清明之臣,昏乱之朝,多有贪残之吏。高

  • 卷三百二十·列传第七十九·脱脱

        蔡襄 吕溱 王素 余靖 彭思永 张存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

  • ●卷六·陶宗仪

      ◎兰亭集刻兰亭一百一十七刻,装褫作十册,乃宋理宗内府所藏。每版有内府图书铃缝玉池上,后归贾平章。至国朝有江南,八十余年之间,凡又易数主矣。往在钱唐谢氏处见之,陆国瑞携至松江,因得再三披阅,并录其目。真传世之宝也。

  • 卷之一百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一千一百四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二百六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桓玄传·房玄龄

    桓玄字敬道,又名灵宝,是大司马桓温的庶子。他的母亲马氏曾经与同辈人夜坐,在月光下看见一颗流星坠落进铜盆的水中,突然又像二寸大小的火珠,晶莹明亮,于是便争着上前去用瓢舀起,马氏捞着了并吞进肚中,像是有感应,不久便怀孕了。

  • 杨梅南·佚名

    杨梅南先生小传杨先生枝字梅南广东中山县人光绪十四年来沪服务于太古洋行航务部任事忠实劳勋卓著民国初元任太古芝罘分行经理居青岛者六年声华鹊起为各界所推重历任胶潍铁路委员芝罘工部局委员芝罘商会董事芝罘青年会

  • 卷九·俞皋

    <經部,春秋類,春秋集傳釋義大成欽定四庫全書春秋集傳釋義大成卷九  元 俞臯 撰襄公【名午成公子母定姒在位三十一年子野立居喪過毁而卒庶子稠立是為昭公謚法因事有功辟土有德曰襄】【己丑】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 卷三十·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三十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三十明堂宋史宁宗本纪绍熙五年即位九月辛未合祭天地于明堂大赦文献通考光宗绍熙五年诏今岁郊祀大礼改作明堂大礼令有司除事神仪物诸军赏

  • 卷中·佚名

    尔时如来。告慈氏菩萨摩诃萨言:汝今为佛严办法座。我当昇已,说往昔意乐所修诸行。善巧出生诸佛刹土功德庄严。趣向正行法门。时慈氏菩萨。即作是念。今者世尊以何义故。令我严座。不使阿难陀大目揵连等。云何弃舍彼诸声

  • 第九卷·僧祐

    释迦双树般涅盘记第二十七(出大般涅盘经)佛在拘尸那城。力士生地阿夷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与大比丘八十亿百千人俱。前后围绕。二月十五日临涅盘时。以佛神力出大音声。乃至有顶随其类音。普告众生。今日如来应供正遍

  • 象田即念禪師語錄卷一·佚名

    書記淨癡錄門人本致輯崇禎己卯冬,結制小參。「『聞聲悟道,見色明心』『觀音將錢買胡餅,放下手卻是饅頭』,這般話也大奇特。山僧則不然,夜半摸得個拂子,拈起也是拂子,放下也是拂子,也有些子奇特。拈起時,直得乾坤陡暗;放下時,從教

  • 经络全书·沈子禄

    经络类著作。前编明沈子禄撰,后编徐师鲁撰,清尤乘重辑。二卷。子禄字承之。曾撰《经脉分野》(即此书前编)。师鲁吴江(今属江苏)人。嘉靖进士,奉命册封周藩,阅岁历转左给事中。儒而兼医。得子禄书稿,为之订正续编并作

  • 六根归道篇·佚名

    六根归道篇,撰人不详。似出于宋元。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篇融会儒、释、道三教之说,阐述修道之要。作者认为世人学道者多,成道者寡,皆因不知守道之要。守道当先守心,心守则意不乱,意不乱则动止合礼,进退有度,而使身

  • 泥犁经·佚名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说恶人堕泥犁之苦,亦说五天使者问辞,即中阿含痴慧地经。

  •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佚名

    八卷,隋阇那崛多译。列四千七百二十五佛之名,并载神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