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 杂谈名人

二十世纪初年,我国译界负盛名的有两人:曰严复,曰林纾。鲁迅受过这两人的影响,后来却都不大佩服了。有一天,我们谈到《天演论》,鲁迅有好几篇能够背诵,我呢,老实说,也有几篇能背的,于是二人忽然把第一篇《察变》背诵起来了——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借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

鲁迅到仙台以后,有一次给我通信,还提及《天演论》,开个玩笑。大意是说仙台气候寒冷,每天以入浴取暖。而仙台浴堂的构造,男女之分,只隔着一道矮的木壁。信中有云:“同学阳狂,或登高而窥裸女。”自注:“昨夜读《天演论》,故有此神来之笔!”

严氏译《天演论》,自称达旨。为什么称达旨呢?只要取赫胥黎的原本——《进化和伦理学》,和严氏所译一对照,便可了然。原本中只是一节,而译本扩充为一篇。达是达了,究竟不能说是译书的正法。他又译穆勒的《名学》,亚丹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甄克思的《社会通诠》,较为进步。总之,他首开风气,有筚路蓝缕之功。鲁迅时常称道他的“一名之立,旬月踟蹰,我罪我知,是存明哲”,给他一个轻松的绰号,叫作“不佞”。——鲁迅对人,多喜欢给予绰号,总是很有趣的。后来,我们读到章太炎先生的《社会通诠商兑》,有云:

就实论之,严氏固略知小学,而于周秦两汉唐宋儒先之文史,能得其句读矣。然相其文质,于声音节奏之间,犹未离于帖括。申夭之态,回复之词,载飞载鸣,情状可见,盖俯仰于桐城之道左,而未趋其庭庑者也……

从此鲁迅对于严氏,不再称“不佞”,而改称“载飞载鸣”了。

林纾译述小说有百余种之多,也是首开风气的事业。他不谙原文,系经别人口述,而以古文笔法写出。出版之后,鲁迅每本必读,而对于他的多译哈葛德和科南道尔的作品,却表示不满。他常常对我说:“林琴南又译一部哈葛德!”又因其不谙原文,每遇叙难状之景,任意删去,自然也不以为然。

严林二人之外,有蒋智由,也是一位负盛名的维新人物而且主张革命的。他居东颇久,我和鲁迅时常同往请教的,尤其在章先生上海入狱的时候。他当初还未剪辫,喜欢戴一顶圆顶窄檐的礼帽,通俗所谓绅士帽者是。他的诗文清新,为人们所传诵,例如《送匋耳山人归国诗》——

亭皋飞落叶,鹰隼出风尘。

慷慨酬长剑,艰难付别尊。

敢云吾发短,要使此心存。

万古英雄事,冰霜不足论!

匋耳山人指吾友陶焕卿,归国是为的运动革命。焕卿名成章,是一位革命元勋,留学未久,即行返国。生平蓬头垢面,天寒时,用草绳做衣带,芒鞋日行八九十里,运动浙东诸县的豪俊起义,屡遭危难,而所向有功。又游南洋群岛,运动侨民。辛亥年自爪哇归时,浙江已反正了,举汤寿潜为都督了,焕卿被任为参议,郁郁不得志,自设光复军总司令部于上海,募兵,为忌者所暗杀。我撰挽联有云:“看今日江山光复,如火如荼,到处染我公心血。”观云这首诗的头两句,就很能映出焕卿的时代背景及其一鸣惊人的神采。

又有一首是:

金陵有阁祀湘乡曾氏,悬额:“江天小阁坐人豪”,有人以擘窠大字题其上曰:“此杀我同种汉贼会国藩也。”诗以记之。

“江天小阁坐人豪”,收拾河山奉满朝。赢得千秋题汉贼,有人史笔已如刀。

可是有一次,蒋氏谈到服装问题,说满清的红缨帽有威仪,而指他自己的西式礼帽则无威仪。我们听了,颇感奇怪。辞出之后,鲁迅便在路上说:“观云的思想变了。”我点点头。我们此后也不再去。果然,不久便知道他和梁启超组织政闻社,主张君主立宪了。于是鲁迅便给他一个绰号——“无威仪”。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五十三 隐逸·沈约
  列传第六 高颎·魏徵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十一·李心传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六十二·乾隆
  ●卷五·司马光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七·佚名
  卷之一千三百三十一·佚名
  七四四 军机大臣奏请交总纂纪昀等再加详阅选剩明末奏疏片·佚名
  卷之九十五·祁韵士
  结论·金毓黻
  燕召公世家第四·司马迁
  任志传·宋濂
  卷一百五十七·雍正
  《明史》中的小说·吴晗
  纲鉴易知录卷八八·吴楚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折·佚名

    (外扮守座、净扮小僧、杂扮众僧、丑扮行者同正末上)(外云)二宝巍巍道可尊,四生六道尽依凭。出言善解人天福,见性能传佛祖灯。贫僧乃龙济山大慈寺内守座是也。贫僧幼岁出家,舍俗为僧,坚修三际,精通五教,悟无生之大法,究微妙之

  • 谭用之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谭用之,字藏用,存诗一卷。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 湘上阴云锁梦魂, 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 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 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 长笛一声归岛门。 谭用之诗鉴赏 谭用之

  • 卷九十四·志第四十七·河渠四·脱脱

        ◎河渠四   ○汴河下 洛河 蔡河 广济河 金水河 白沟河 京畿沟渠 白河 三白渠 邓许诸渠附   元丰元年五月,西头供奉官张从惠复言:"汴口岁开闭,修堤防,通漕才二百余日。往时数有建议引洛水入汴,患黄河啮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六·佚名

    正统十四年三月辛巳朔琉球国中山王尚思达遣使臣梁同等奉表来朝贡马及方物赐宴并赐金织纻丝袭衣彩叚表里等物有差○监察御史丁瑄等奏福建尤溪贼首郑永祖胁从四千人来攻延平府都指挥雍野蒋贵等各帅官军民壮三千人分路剿

  • 卷之六百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四十三·阿桂

    十一月壬子温福丰升额奏言【臣】等于十一月初六日黎明时督令哈国兴带兵攻达克蘓山巅大碉其时普尔普等领兵夺据山巅向下贼碉以断贼人来路海兰花等领兵上攻达克蘓山复令章京观音保带兵由山下小路进夺贼碉与海兰察兵上下

  • 孙谔传·脱脱

    孙谔字元忠,睢阳人。父亲孙文用,以信用厚道著称于乡里,死后谥慈静居士。孙谔年轻时特立出众,被张方平所器重。登进士第,调任哲信县主簿,选为国子直讲。陷于虞蕃狱案,被免职。元..初年,起用为太学博士,升任太常寺丞。哲宗选择后

  • 卷之三·姚莹

    遵旨筹议覆奏(夹片)谢赏世职恩奏二次生捦逆夷姧民讯供进呈夷信图书奏(夹片)击破通夷匪船拿获姧民逆夷大帮潜遁奏查明南北两路逆案出力人员奏(夹片)覆讯夷供分别斩决留禁绘呈图说奏遵旨筹议覆奏(夹片)奏为遵旨议奏、仰祈圣鉴事

  • 士丧礼第十二·佚名

    士丧礼。死于适室,幠用敛衾。复者一人以爵弁服,簪裳于衣,左何之,扱领于带;升自前东荣、中屋,北面招以衣,曰:“皋某复!”三,降衣于前。  受用箧,升自阼阶,以衣尸。复者降自后西荣。  楔齿用角柶。缀足用燕几。

  • 卷十八·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要义卷十八宋 魏了翁 撰大射仪三三耦卒射公与卿大夫将射三耦卒射賔降取弓矢于堂西 释曰自此尽共而俟论第二畨射三耦讫次公卿大夫之事但此賔先降取弓矢即升堂者以其不敢与君并俟告故下云司射告射于

  • 卷四·佚名

    (一七)复次若诤竞者闻断结名。所诤事解。若人欲得供养恭敬应断诸使。我昔曾闻。有差老母。入於林中采波罗树叶卖以自活。路由关逻。逻人税之。于时老母不欲令税。而语之言:汝能将我至王边者,税乃可得。若不尔者终不与汝。

  • 卷三十·道世

    △住持灾第二十二(此有十部)▲述意部第一夫法不自弘,弘之在人。人通邪正,法逐人讹。将欲住持三宝,必须德行内充。律教一宗,兼先谙究。不惮劳苦,不好声誉,令遐迩道俗,欣心有据。界中行者,慕崇进业。缁素相依,法得久祝故《四分律》

  •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五·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慈觉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忍辱波罗蜜多品第八之余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忍辱波罗蜜多。所谓自身毕竟忍辱。有我等相非究竟忍。何以故。若他嗔恚来娆恼时及能忍受。于心

  • 肇论疏卷上·元康

    目有余无余泥曰止取无余。又道行译音。泥洹是无为灭度。泥曰是灭讫尽也。古净名法供养品云佛般泥洹曰。今经云诸佛灭度。正谓无余为泥曰。放光经云。泥洹泥曰此二名间出也。表上秦王姚主者。姚。舜姓也。造论后作序奉

  • 大丹直指·丘处机

    元丘处机述。道教经书。二卷。阐述内丹理论与炼功方法。认为金丹之秘就在于性与命。性为天,常潜于顶,顶者性根;命为地,常潜于脐,脐者命蒂。若能五气朝元,炼神入顶,就可成仙。又谓人使肾气与心气上下相交,升降相结,用意勾引,脱

  • 碾玉观音·佚名

    宋代短篇小说。见于《京本通俗小说》第十卷,冯梦龙收入《警世通言》,题为《崔待诏生死冤家》,并注明“宋人小说,题作《碾玉观音》”。作者不详。小说叙述宋高宗绍兴年间,临安装裱匠之女璩秀秀,聪明美丽,善长刺绣,被咸安郡王看

  • 洋泾浜奇侠·张天翼

    长篇小说。张天翼著。作于1936年。小说塑造了一个唐吉诃德式的人物史兆昌的形象。史兆昌嗜读武侠小说,又是道家武术的忠实信徒,整天幻想着当一个侠客,并找一个像十三妹一样的女侠客,一起去打败日本人,救国立功。他随

  • 决定藏论·佚名

    梵名Vinirn!i^ta -pit!aka-s/a^stra 。凡三卷。陈·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本论唯有心地品一品,属大乘论部,系瑜伽师地论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品之异译,相当其第五十一卷以下四卷,二者译语相异处不少。本论并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