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153.姚崇灭蝗

唐中宗复位以后,让他的妻子韦后掌握政权,重用武三思,把朝政弄得混乱不堪。公元710年,中宗死后,唐睿宗的儿子李隆基起兵杀了韦后,拥戴睿宗复位。过了两年,睿宗把皇位让给李隆基。这就是唐玄宗。

二十多岁的唐玄宗刚即位的时候,一心想恢复唐太宗的事业。他任用姚崇为宰相,整顿朝政,把中宗时期的混乱局面扭转了过来。唐王朝重新出现了兴盛的景象。

正在玄宗励精图治的时候,河南一带发生了一次特大的蝗灾。中原的广阔土地上,到处出现成群的飞蝗。那蝗群飞过的时候,黑压压的一大片,连太阳都被遮没了。蝗群落到哪里,哪个地方的庄稼都被啃得精光。

那时候,人们没有科学知识,认为蝗灾是天降给人们的灾难。再加上有些人有意搞迷信宣传,于是,各地为了消灾求福,都烧香求神。眼看庄稼被蝗虫糟蹋得这样惨,人们拿它一点没有办法。

灾情越来越严重,受灾的地区也越来越扩大。地方官吏不得不向朝廷告急。

宰相姚崇向玄宗上了一道奏章,认为蝗虫不过是一种害虫,没有不能治的。只要各地官民齐心协力驱蝗,蝗灾是可以扑灭的。

唐玄宗十分信任姚崇,立刻批准了姚崇的奏章。姚崇下了一道命令,要百姓一到夜里就在田头点起火堆。等飞蝗看到火光飞下来,就集中扑杀;同时在田边掘个大坑,边打边烧。

这个命令一下去,汴州(今河南开封)刺史倪若水拒不执行。他也写了一道奏章,说蝗虫是天灾,人力是没法抗拒的,要消除蝗灾,只有积德修行。

姚崇看到倪若水的奏章,十分恼火,专门发了一封信责备倪若水,并且严厉警告他说,如果眼看蝗灾流行,不采取救灾灭蝗措施,将来造成饥荒,要他负责。

倪若水看宰相说得很硬,不敢不依。他发动各地官民,用姚崇规定的办法灭蝗,果然有效。光汴州一个地方就扑灭了蝗虫十四万担,灾情缓和了下来。

倪若水在事实面前服输了,可是在长安朝廷里还有一批官员,认为姚崇灭蝗的办法,过去从来也没人做过,现在这样冒冒失失推行,只怕闯出什么乱子来。

唐玄宗听到反对的人多,也有点动摇起来。他又找姚崇来问,姚崇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做事只要合乎道理,就不能讲老规矩。再说历史上大蝗灾的年头,都因为没有很好扑灭,造成严重灾荒。现在河南河北,积存的粮食不多,如果今年因为蝗灾而没收获,将来百姓没粮吃,流离失所,国家就危险了。”

唐玄宗一听蝗灾不除,要威胁国家安全,也害怕起来,说:“依你说,该怎么办才好?”

姚崇说:“大臣们说我的办法不好,陛下也有顾虑。我看这事陛下且别管,由我来处理。万一出了乱子,我愿意受革职处分。”

唐玄宗这才点头同意了。

姚崇出宫的时候,有个宦官悄悄扯住他的衣袖,说:“杀虫太多,总是伤和气的事,希望相公好好考虑一下。”

姚崇说:“这件事就这么定了,请你不必再说。如果不杀蝗虫,到处都是荒地。河南百姓,统统饿死,这难道不伤和气吗?”

由于姚崇考虑到国家的安全、百姓的生活,不顾许多人反对,坚决灭蝗,各地的蝗灾终于平息下来。

姚崇办事干练是出名的。有一次,姚崇家里有丧事,请了十天假,朝廷的公事就积压了一大堆。另一个宰相卢怀慎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急得团团转。过了十天,姚崇回朝,没有花多少时间,就把案头的积件处理完了。旁边的官员看了,没有一个不佩服他。姚崇自己也有点得意,问一个官员说:“我这个宰相,能跟古代什么人相比?能不能比得上管仲、晏婴?”

那官员说:“跟管仲、晏婴似乎比不上,但是也可以称得上‘救时宰相’了。”

唐玄宗在他即位以后的前二十多年里,除了姚崇以外,还任用过好几个有名的贤相,像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等,他还比较肯接受宰相和大臣们的正确意见,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这个时期唐朝国力强盛,财政充裕。据说,当时各州县的仓库里都堆满了粮食布帛,长安和洛阳的米和帛都跌了价。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开元之治”(“开元”是唐玄宗前期的年号)。

猜你喜欢
  卷之三百五十二·佚名
  卷之二百五十六·佚名
  卷之二十八·佚名
  卷之五百二十·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八 儒林传十一·纪昀
  历代名贤确论卷五·佚名
  三国志补注卷五·杭世骏
  鄱阳王萧锵传·萧子显
  刘藻传(附刘绍珍传)·魏收
  景祖昭肃皇后传·脱脱
  卷六十二·佚名
  卷七十二·佚名
  钦定南巡盛典卷三十八·高晋
  卷九十六·佚名
  十四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文山诗钞·吴之振

    文天祥敬和道山堂庆瞻御书韵墨洒天奎映籀红,斯堂殿阁与俱隆。方壶圆峤神仙宅,温洛荣河造化工。列圣文章千载重,诸孙声气一时同。著庭更有邦人笔,稽首承休学二忠。【著作之庭乃胡忠简公书,周文忠公立。】赠秘书王监丞君不见

  • 卷二百四十七·列传第六·宗室四·脱脱

        ◎宗室四   ○子淔 子崧 子栎 子砥 子昼 子潚 师{睪卄} 希言 希怿 士珸 士〈亻褭〉 士〈山穹〉 士皘 士群 不弃 不尤 不{百心} 善俊 善誉 汝述叔近 叔向 彦倓 彦橚 彦逾   子淔字正之,燕王五世孙。父令

  • 卷八十九 南凉録二·崔鸿

    秃髪傉檀 秃髪傉檀乌孤第三弟也少机警有才畧其父思复鞬甚见爱重常谓诸子曰傉檀明识干艺非汝曹所及也故诸兄不以传子而传于弟利鹿孤在位垂拱而已军国大事皆委于傉檀利鹿孤卒傉檀袭位更称凉王还

  • 卷第六十九·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魏纪一〔起上章困敦(庚子),尽玄黓摄提格(壬寅),凡

  • 宋史全文卷二十二上·佚名

    宋高宗十六辛未绍兴二十一年春正月丁酉,诏翰林局医生并奏试人并令试经义十二道,以六通为合格,与补翰林医学。二月丁未,诏知郢州乔大观、州学教授徐维并冲替,自今不得与堂除。上谓秦桧曰:『赵鼎所引用多非其人。』桧曰:『范冲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九十一·佚名

    敕修万历四十年正月丙申朔 上免御殿百官于午门行庆贺礼大学士叶向高诣仁德门叩头称贺○丁酉兵部言辽东新增兵马先因督抚按官谍报叵测虞东夷蠢动河东兵力单弱本部议覆请增兵马人练三大营以壮先声搜括南北藏金三十万为

  • 卷之二百四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二六八 军机大臣奏缴进重复书籍并将应毁书板交武英殿铲字留板片(附清单一)·佚名

    二六八 军机大臣奏缴进重复书籍并将应毁书板交武英殿铲字留板片(附清单一)乾隆四十年五月二十日臣等面奉谕旨:各省解到查明请毁书籍,现在交馆分别应存、应毁。其应存书籍,该馆亦止须酌留一部,其余重复者,着概行缴进。钦此。

  • 绎史卷二十四之五·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周礼之制【五】特牲馈食礼【诸侯之士祭其祖祢之礼】仪礼特牲馈食之礼不诹日及筮日主人冠端卽位于门外西面子姓兄弟如主人之服立于主人之南西面北上有司羣执事如兄弟服东面北上席于门中闑西阈外筮人

  • 经济文衡后集卷十二·佚名

    宋 滕珙 撰诸子类论老子不争之道语录此段谓老子退步柔伏只不与争老子之学只要退歩柔伏不与你争才有一毫主张计较思虑之心这气便麄了故曰致虚极守静笃又曰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又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为

  •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七十章 不我知·林语堂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语译我的言论很容易了解,很容易明白,那也就很容易实行。可是天下人却不能明白,又不肯照着去做:一再惑于

  • 卷四十·乾隆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钦定礼记义疏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礼记义疏卷四十内则第十二之二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凡五十养於卿六十养於国七十养於学达於诸侯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瞽亦如之

  • 撰集百缘经卷第六·佚名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诸天来下供养品第六  (五一)贤面悭贪受毒蛇身缘  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彼城中。有一长者。名曰贤面。财宝无量。不可称计。多诸谄曲悭贪嫉妒。终无施心。乃至飞鸟驱不近舍。有诸沙门及婆

  • 卷第九十六·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九十六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临济宗南岳下三十六世随录金陵横山同庵润禅师上堂。以拂子。画○○○○○。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常在五形中

  • 浮石禪師語錄卷十·通贤

    嗣法門人行浚等編詩偈(共計一百六十二首)五言四句(計十三首)龍池十景禹門橋為鎖清溪水,虹蜺駕碧空,遊魚如過此,頭角自崢嶸。娑羅樹禪林多古樹,絕少是娑羅,殿角亭亭立,心空綠蔭多。中龍池水靜知龍隱,山高暑亦寒,乘時雷雨動,變化

  • 意林·马总

    五卷。唐马总所撰。马总字会元,陕西扶风人。他一生著述颇多,曾有 《通纪》七卷、《意林》五卷、《年历》《奏议》等百余卷。梁朝时,庾仲容博采周、秦以来诸家杂记约一百七家,摘其要语为三十卷,名曰 《子钞》,流布于市。总看

  • 台湾私法人事编·佚名

    本书(五册八五一面五一○、六○○字)汇集台湾私法有关人事之事例,凡六章。此项事例之调查汇集,详见第七九种「台湾私法债权编」篇。本书系综合日据时期清宣统二年时临时旧惯调查会刊行「第一部第三回报告书台湾私法第二卷

  • 靖海纪略·曹履泰

    四卷。明曹履泰撰。曹履泰,字大来,盐官人,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擢吏科给事,被诬入闽,授太常少卿,再至兵部右侍郎,随唐王起兵,至黄台兵溃,跳崖,被两僧人救至黄严寺,未久死去。着有《浪吟集》一卷。曹履泰出宰同安(今属福建)时,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