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四十九 慶曆四年(甲申,1044)
五月壬戌朔,樞密副使韓琦、參知政事范仲淹並對於崇政殿,上四策曰:
昨元昊叛命,王師數出不利,而北敵舉數十萬眾,謂元昊是舅甥之邦,中國不當稱兵。國家以生民之故,稍增金繒,以續盟好。今元昊雖暫求通順,後如物力稍寬【一】,則又有長驅深入、并吞關輔之心。何以知之?昨定川之戰,彼作偽詔,誘脅邊人,欲定關中。蓋漢多叛人陷於窮漠,必以劉元海、苻堅、元魏故事,日夜游說元昊,使其侵取漢地,而以漢人守之,則富貴功名,衣食嗜好如其意。乃知非獨元昊志在侵漢,實漢之叛人日夜為賊謀也。朝廷若從其和,則北敵要功,下視中國;若拒絕之,則元昊今秋必復大舉,北敵尋亦遣使,問所以拒絕元昊之故,或便稱兵塞外,張勢黢我。國家必於陝西選將調兵,移於河北,河北未戰而西陲已虛,元昊乘虛而來,必得志於關輔。此二敵交結之勢,何以禦之?臣等思和與不和,俱為大患。然則為今之謀者,莫若擇帥練兵,日計用武之策,以和好為權宜,以戰守為實務。彼知我有謀有備,不敢輕舉,而盟約可固;如不我知,輕負盟約,我則乘彼之驕,可困可擊,未必能為中國之害。試畫一言之。
其一曰:臣等觀西戎畜禍,積有歲年。元昊外倚北敵,屢乘戰勝,而乃輒求通順,實圖休息,所獲者大利,所屈者虛稱,然猶干請多端,姦謀未測。國家以生靈為念,不可不納。如唐高祖、太宗之權略,猶屈於突厥,當始畢之卒,為之舉哀廢朝,遣百僚詣館弔其來使。又太宗馳六騎於渭上,見頡利與語,復親與之盟。既退,左右勸擊之,太宗謂「我擊彼敗,懼而修德,後患必深,周旋俯就,使之驕怠。」一旦李靖擒之,威振四極,此盛主之謀也。陛下當如唐高祖、太宗,隆禮敦信,以盟好為權宜;選將練兵,以攻守為實務。彼不背盟,我則撫納無倦;彼將負德,我則攻守有宜,此和策之得也。
其二曰:元昊未叛時,受朝廷恩信甚厚,尚或時擾邊境,今累次大舉,曾無沮敗,乃遽請和,實畜陰計,非屈伏之志也。今若以權宜許之,更當嚴作守備。然陝西減兵,則守備不足,不減則物力已困。臣等以謂緣邊城寨,須日加繕完,使戎狄之心,無所窺伺。又久守之計,則莫如畜土兵,蓋其眾諳山川而多習戰鬥,比之東兵,其功相倍。然沿邊、次邊土兵數少,而分守不足,更當於要便城寨,益招置之。若有近裏土兵願益隸邊寨者,即遷其家而團集之。向慶州創大順城【二】,欲置振武、保捷兩指揮,乃於永興華州、耀州土兵中召願守寨者,而應募甚眾,何則?關內諸土兵多在邊上,或代歸而數月之間復出遠戍,豈但星霜之苦,極傷骨肉之恩,征夫不保其家,嫠婦頗多犯法,人情久則怨起,如得并遷其家於邊住營,更免出軍,父母妻子,樂其完聚,戰則相救,守則相安,此可恃之兵也。或謂土兵攜家寨下,則請給之費尤多,臣等曰不然,土兵月給差少,又素號精強,使之戍邊,比之東兵,數復可減。然於逐路漸為增損,一二年間方能整集,固非一朝可驟改也。又陝西新刺保捷,其中有孱弱不堪戰者,宜少汰之,使歸於田畝,既省軍費,復增農力。然後三分東兵,以一屯邊,以助土兵之勢;以一徙次邊,或屯關輔,以息饋餉之勞;以一歸京師,以嚴禁衛之勢。彼如納欵未變,則東兵更可減三分之一。又沿邊無稅之地所招弓箭手【三】,必使聚居險要,每一兩指揮,共修一堡,以完其家,與城寨相應。彼或小至,則使屬戶蕃兵暨弓箭手與諸土兵,共力禦之。彼或大舉,則必先聞舉集之期,我之次邊軍馬,盡可駐於堅城,以待敵之進退。沿邊山阪重複,彼之重兵必循大川而行,先求速戰。既勝,則方敢散兵擄掠,過越險阻,更無顧慮。我若持重不戰,則彼之重兵行川路中,芻糧無所繼,牛羊無所獲,不數日人馬俱困,既不敢越險,又未能決勝,必不得已而散兵擄掠。我於山谷中,伏精銳以待之,使散無所掠,聚不得戰;欲長驅而來,我則使諸將出奇以躡其後;欲保師以歸,我則使諸城并力以乘其敝。彼將進而無利,退而有禍,不三兩舉,勢必敗亡,此守策之得也。
其三曰:元昊巢穴,實在河外,河外之兵,懦而罕戰。惟橫山一帶蕃部,東至麟、府,西至原、渭,二千餘里,人馬精勁,慣習戰鬥之事,與漢界相附,每大舉入寇,必為前鋒。故西戎以山界蕃部為強兵,漢家以山界屬戶及弓箭手為善鬥。以此觀之,各以邊人為強。所以秦、漢驅逐西戎,必先得西界之城,彼既遠遁,然後以河為限,不能深入。儻元昊歸欵,則請假和策以撫之,用守策以待之。或順而翻變,則有可攻之策。竊計陝西四路之兵,幾三十萬,非不多也【四】。然分守城寨,故每路戰兵,大率不過二萬餘人,坐食芻糧,不敢輕動。蓋不知賊人果犯何路,其備常如寇至。彼則不然,種落散居,衣食自給,或忽爾點集,并攻一路,故其眾動號十餘萬。以我分守之兵,拒彼專舉之勢,眾寡不敵,遂及於敗。且彼為客,當勞而反逸,我為主,當逸而反勞。我若復用此計,使彼勞我逸,則取勝必矣。臣等請於鄜延、環慶、涇原路各選將佐三五人【五】,使臣一二十人,步兵一萬【六】,騎兵三千,以為三軍,訓以新定陣法。俟其精勇,然後觀賊之隙,使三軍互掠於橫山,降者納質厚賞,各令安土;拒者并兵急擊,必破其族。假若鄜延一軍先出,賊必大舉來應,我則退守邊寨,或據險要,勿與之戰。不越旬日,彼自困敝,勢將潰歸,則我復出環慶之軍,彼必再點兵而來,即又有涇原之師,乘間而入,使賊奔命不暇,部落攜怨。我則兵勢自振,如宥、綏二州,金湯、白豹、折薑等寨【七】,皆可就而城之。其山界蕃部去元昊且遠,救援不及,又我以堅城守之【八】,以精兵臨之,彼既樂其土,復逼以威,必須歸附,以圖自安。三二年間,山界可以盡取。此春秋時吴用三師破楚之策也。元昊若失橫山之勢,可謂斷其右臂矣。矧漢、唐之舊疆,豈今日之生事?此攻策之得也。
其四曰:臣等既以三策陳之,又以北敵為憂。且北敵久強,在後唐日,以兵四十萬送石高祖至洛陽,立為天子,遂與石晉為父子之邦,邀求無厭,晉不能支。一旦釁起,長驅直抵京師,虜石少主暨當時公卿,盡室而去,為中原千古之恥。國家始與之結和,將休兵養民,有所待也。及天下無事,人人懷安,不復有征戰之議。前年北敵驟起,詭謀稱兵,有割地之請。今來元昊欲議和,又因而要功,其勢愈重,苟不大為之備,禍未可量。請朝廷力行七事,以防大患。一密為經略,二再議兵屯,三專於選將,四急於教戰,五訓練義勇,六修京師外城,七密定討伐之謀。
一,密為經略者,自河朔罷兵以來,幾四十年,州郡因循,武事廢弛,凡謀興葺,則罪其引惹。昨朝廷選差轉運使,蓋欲革去舊弊,預為之防。然既有本職,則日為冗事所嬰,未暇周慮。請選有材識近臣,假以都轉運使之名,暫往經畫,使親視邊壘,精究利害。凡邊計未備者,皆條上而更置之。不出半年,歸奏闕下,更令中書、樞密院仔細詢訪,熟議經久之計。若敵情驟變,則我有以待之矣。
二,再議兵屯者,自來真定府、定州、高陽關分為三路,其所轄兵馬,未甚整齊,乃有一州兵馬卻屬兩路之處,又未曉本路將來以何處控扼【九】,合用重兵若干,又甚處只宜固守,合屯兵若干,及三路互相應援次第。須差近臣往彼密為經略,方可預定法制,臨時不至差失。或事宜未動,亦當相度兵馬合那移於何處駐泊,使就芻糧,以省邊費。庶免先自匱乏,至用兵之日,重困生民。
三,專於選將者,委樞密院於閤門祗候使臣以上選人,三班院於使臣中選人,殿前、馬步軍司於軍旅中選人,或有知略,或有材武,堪邊上試用者,逐旋進呈。據選到人數,以籍記之,候本路有闕,則從而差授。如此,則三二年間,得人多矣。
四,急於教戰者,於陝西四路抽取曾押戰隊使臣十數人,更授以新議八陣之法,遣往河北閱習諸軍,使各知奇正循環之術,應敵無窮。
五,訓練義勇者,今河北所籍義勇,雖約唐之府兵法制,三時務農,一時教戰。然未建府衛之官,而法制不行,號令不一。須別選知州、知縣、縣令可治兵者,并增置將校,使人人各知軍中之法,應敵可用,斯則強兵制勝之本矣。
六,修京師外城者,後唐無備,契丹一舉,直陷洛陽;石晉無備,契丹一舉,直陷京師。故契丹之心,於今驕慢。且為邊城堅而難攻,京師坦而無備,一朝稱兵,必謀深入。我以京師無備,必促河朔重兵,與之力戰。彼戰或勝,則更無所顧,直趨澶淵,張犯闕之勢,至時,遣使邀我以大河為界,將何以禦之?是京師不可以無備也。若京師堅完,則戒河朔之兵勿與之戰,彼不得戰,則無乘勝之氣。欲謀深入,前有堅城,後有重兵,必將沮而自退。退而不整,則邀之擊之皆可也。故修京城者,非徒禦寇,誠以伐深入之謀也。漢惠帝時,起六百里內男女城長安【一○】,二年而就;唐明皇時城長安,九十日而就。今約二年而城之,則民不勞而利大,不可不早計也。
是日,琦、仲淹指陳於上前,數刻乃罷。
諫官余靖言:「竊聞大臣建議,內有修京城、置府兵二事者【一一】。伏以廟堂建論,天下具瞻,帝王言動,萬世為法。安危所繫,舉措非輕,事之幾微,不可不重。難與慮始,人之常情。臣願陛下深思遠慮,以安民為本。臣請縷陳二事,望陛下擇其可否。臣聞西賊僭號之初,宋祁請修函谷關,此時關中動搖,謂朝廷棄關西而自守。今無故而修京城,乃是捨天下之大,而為嬰城自守之計。四方聞之,豈不動搖?強弱之勢,正在此矣。無戎而城,春秋所譏,守在四夷,義不如此。又前歲以邊鄙之警,而河北諸路揀點鄉兵,天下百萬農夫,皆失其業。北敵慢書,亦隨而至。乃是鄉兵之利未集,而先致其害也。況今北方之賂既厚,西戎之好既講,雖知信誓不可卒保,嗷嗷蒼生,咸望帖泰。而都畿之下,先自擾之,根本不寧,四方何所望哉?昔魏侯恃險,吴起以為失詞;宣王料民,山甫言其害政。惟是二者,皆古今之所戒,而安危之所起,願陛下捨此二策,別議遠圖之術。」二策竟不果行。罷置府兵,已附三年九月丁卯,乃十事之七也。靖言不得其時,因韓、范請修京城,附此。
先是,鄭戩奏修水洛城,乞令韓琦不預商量。琦言:「臣常患臣僚臨事多避形跡,致賞罰間或有差誤。因退思之,臣任西邊及再任宣撫,首尾五年,只在涇原、秦鳳兩路,於水洛城事,比他人知之甚詳,今若隱而不言,復事形跡,則是臣偷安不忠,有誤陛下委任之意。臣是以不避誅責,輒陳所見利害。」凡十三條,大略言:
水洛左右皆小小種落,不屬大朝,今奪取其地,於彼置城,於元昊未有所損,於邊亦無益,一也。
緣邊禁軍弓箭手,連年借債修葺城寨,尚未完備,今又修此城堡,大小六七,計須二年方可得成,物力轉見勞敝,二也。
將來修成上件城堡,計須分屯正軍不下五千人,所要糧草,並須入中和糴,所費不小,三也。
自來涇原、秦鳳兩路通進援兵,只為未知得儀州黃石河路,所以議者多欲修水洛城一帶城寨。自近歲修成黃石河路,秦鳳兵往涇原,并從腹內經過,逐程有驛舍糧草【一二】,若救靜邊寨【一三】,比水洛遠一程,若救鎮戎、德順軍,比水洛卻近一程。今水洛勞費如此,又多疏虞,比於黃石河腹內之路,遠近所較不多,四也。
陝西四路,自來只為城寨太多,分卻兵勢,每路正兵不下七八萬人,及守城寨之外,不過三萬人。今涇原、秦鳳兩路,若更分兵守水洛一帶城寨,則兵勢單弱。兼元昊每來入寇,不下十餘萬人,若分三四千人於山外靜邊、章山堡以來出沒,則兩路援兵自然阻絕。其城寨內兵力單弱,必不敢出城,不過自守而已。如此,枉費功力,臨事一無所濟。況自來諸路援兵,極多不過五六千人至一萬人,作節次前來,只是張得虛聲。若先為賊阨其來路,必應援不及。若自黃石河路,則賊隔隴山【一四】,不能鈔截【一五】,五也。
自隴州入秦州【一六】,由故關路,山阪險隘,行兩日方至清水縣,清水北十里則〈广禾〉穰寨,自清水又行山路兩日,方至秦州。由此觀之,秦州遠在隴關之外,最為孤絕。其東路隔限水洛城一帶生戶,道路不通,秦州恃之以為籬障,只備西路三都口一帶賊馬來路。今若開水洛城一帶道路,其城寨之外,必漸有人鞕耕種,蕃部等更不敢當道住坐,姦細之人,易來窺覘。賊若探知此路平快,將來入寇,分一道兵自〈广禾〉穰寨,扼斷故關及水洛,則援兵斷絕,秦州必危。所以秦州人聞官中開道,皆有憂慮之言,不可不知,六也。
涇原路緣邊地土最為膏腴,自來常有弓箭手家人及內地浮浪之人,詣城寨官員求先刺手背【一七】,候有空閑地土摽占,謂之強人。此輩只要官中添置城寨,奪得蕃部土地耕種,又無分毫租稅,緩急西賊入寇,則和家逃入內地,事過之後,卻前首身,所以人數雖多,希得其力。又商賈之徒,各務求屬於新城內射地土居住,取便與蕃部交易。昨來劉滬下倡和修城之人,盡是此輩,於官中未見有益,七也。
涇原一路,重兵皆在渭州,自渭州至水洛城凡六程,若將來西賊以兵圍黢水洛城,日夕告急,部署司不可不救。少發兵則不能進前,多發兵則與前來葛懷敏救定川寨覆沒大軍事體一般。所以涇原路患在添置城寨者,一恐分卻兵馬,二恐救應轉難,八也。
議者言修水洛城,不唯通兩路援兵,亦要彈壓彼處一帶蕃部。涇原、秦鳳兩路,除熟戶外,其生戶有蹉鶻者谷達谷必利城、殒家城、鴟梟城、古渭州、龕谷、洮河、蘭州、疊宕州,連宗哥、青唐城一帶種類,莫知其數。然族帳分散,不相君長,故不能為中國之患。又謂元昊為草賊,素相仇绚,不肯服從,今水洛城乃其一也。朝廷若欲開拓邊境,須待西北無事,財力強盛之時,當今取之,實為無用,九也。
今修水洛城,本要通兩路之兵,其隴城川等大寨,須藉秦鳳差人修置。今秦州文彥博累有論奏,稱其不便,顯是妨礙,不合動移,十也。
凡邊上臣僚圖實效者,在於選舉將校、訓練兵馬、修完城寨、安集蕃漢,以備寇之至而已。貪功之人則不然,唯務興事求賞,不思國計。故昨來鄭戩差許遷等部領兵馬修城,又差走馬承受麥知微作都大照管名目,若修城功畢,則皆是轉官酬獎之人,不期與尹洙、狄青所見不同,遂致中輟,希望轉官,皆不如意。今若水洛城復修,則隴城川等又須相繼興築,其逐處所差官員將校,人人只望事了轉官,豈肯更慮國家向後兵馬糧草之費!十一也。
昨者涇原路抽回許遷等兵馬之時,只築得數百步,例各二尺以來。其劉滬憑恃鄭戩,輕視本路主帥,一面興工不止,及至差官交割,又不聽從,此狄青等所以收捉送禁,奏告朝廷。今來若以劉滬全無過犯,只是狄青、尹洙可罪,乃是全不計修水洛城經久利害,只聽鄭戩等爭氣加誣,則邊上使臣,自此節制不行,大害軍事,十二也。
陝西四路,唯涇原一路所寄尤重,蓋川平原闊,賊路最多,故朝廷委尹洙、狄青以經略之任。近西界雖遣人議和,自楊守素回後,又經月餘,寂無消耗,環慶等路,不住有賊馬入界侵掠。今已五月,去防秋不遠,西賊姦計,大未可量,朝廷當勸逐路帥臣【一八】,豫作支吾。今乃欲以偏裨不受節制為無過,而卻加罪主帥,實見事體未順【一九】,十三也。
詔劄與魚周詢、程戡等,而周詢及戡已先具奏修城之利,且言水洛城今欲畢工,惟女牆未完,棄之誠可惜,宜遂令訖役。乃詔戡等卒城之。丁卯,遣內殿崇班陳惟信往涇原路催修水洛城。韓琦十三條,據司馬光記聞稱「今已五月」,必是五月初所言。而五月六日丁卯,已遣陳惟信往涇原催修城,蓋魚周詢、程戡等先言修城之利,奏到在琦言後一兩日間,故朝廷雖以琦言劄付周詢、戡等,及周詢、戡奏到,即從其請,遣惟信催修城也。記聞稱「五月十六日,詔戡等卒城水洛」,蓋誤以初六日為十六日,今改之。
贈興元府都監、內殿崇班張昭亮為左驍衛將軍、嘉州刺史,以其捕光化軍賊死事也。
戊辰,禮賓副使、知鄜州劉兼濟為供備庫使、梓夔路鈐轄,左侍禁、閤門祗候李顯為西頭供奉官、遂州駐泊都監,以備夏賊也。兼濟尋徙知鎮戎軍。十二月乙卯,兼濟自鎮戎徙環慶鈐轄。彼有注,辨實錄之誤。兼濟,平弟。
桂陽監進士廖革應募深入蠻洞討擊,殺蠻三十一人。提點刑獄楊畋奏其狀,詔以革為右班殿直捉殺蠻賊。
己巳,徙知慶州孫沔知渭州,知渭州尹洙知慶州【二○】。用歐陽修之議也。
庚午,御崇政殿錄繫囚。
忻州地震,西北有聲如雷。
壬申,幸國子監,謁至聖文宣王。有司言舊儀止肅揖,而上特再拜。賜直講、大理評事孫復五品服。又幸昭烈武成王廟,遂幸玉津園,觀種稻,燕從臣,賜園卒錢帛。尋召復為邇英閤祇候說書。楊安國言其講說多異先儒,乃罷之。
癸酉,司勳員外郎呂紹寧請以見行編敕年月後續降宣敕【二一】,令大理寺檢法官,依律門分十二編,以頒天下,庶便於檢閱而無誤出入刑名。從之。
甲戌,以皇第七女為崇因保佑大師【二二】,賜名懿安。生才二歲,乙亥卒。其母,御侍馮氏也。
撫州上金谿縣所得生金山,重三百二十四兩。上初令送左藏庫,而三司言瑞物宜留禁中。乃藏於龍圖閣瑞物庫。
乙亥,衛尉寺丞邱濬降饒州軍事推官、監邵武軍酒稅。上封者言:「濬先作詩一百首,訕謗朝政,言詞鄙惡,兼以陰陽災變,皆非人臣所宜言者,傳布外夷非便。在杭州持服,每年赴闕,逐處稍不延接,便成嘲詠,州縣畏懼。又印書令州縣強賣,以圖厚利。去年朝廷以無名詩嚴敕禁捕,近又有賦詠傳寫。如濬使在京師,必須復妄謗好人。國家多事之時,亦宜使邪正區別,風俗純厚,無容小輩敢肆輕易。」故有是命。仍令福建路轉運提刑司,常切覺察,如有違越,並具以聞。此據會要,乃五月十四日事。始,執政欲重誅之,上曰:「狂夫之言,聖人擇焉。古有郇謨哭市,其斯人之徒歟!」乃薄其罪。此據張唐英政要。
丙子,詔西川知州、軍、監罷任未出川界而卒者【二三】,錄其子孫一人。
丁丑,知制誥歐陽修言:
臣親至河外相度移廢麟州,今條其利害措置之說為四議:
一曰辨眾說。竊詳前後臣僚起請,其說有四,或欲廢為寨,或欲移近河,或欲抽兵馬以減省饋運,或欲添城堡以招集蕃漢。然廢為寨而不能減兵,則不可,苟能減兵而省費,則何害為州!且其城壁堅完,地形高峻,乃是天設之險,可守而不可攻。其至黃河與府州各纔百餘里,若徙之近河,不過移得五、七十里,而棄易守難攻之天險。以此而言,移廢二說,未見其可。至於抽減兵馬,誠是邊議之一端,然兵冗不獨麟州,大弊乃此五寨。若只減麟州而不減五寨,與不減同。凡招輯蕃漢之民,最為實邊之本【二四】,然非朝廷一力可自為【二五】,必須令邊臣久任,漸推恩信,不限歲年,使得失不繫於朝廷之意,而營緝如其家事之專,方可收其遠效,非二年一替之吏所能為也。臣謂減兵添堡之說最近,而但未得其要也。
二曰校存廢。今河外之兵,除分休外,尚及二萬人。大抵盡河東二十軍州,以贍二州五寨,為河外數百邊戶,而竭數百萬民財,賊雖不來,吾已自困,使賊得不戰疲人之策,而我有殘民斂怨之勞。以此而思,則似可廢,然未知可存之利。今二州五寨,雖云空守無人之境,然賊亦未敢據吾地,是尚能斥賊於二三百里外。若麟州一移,則五寨勢亦難存。兀爾府州,偏僻孤壘,而自守不暇,是賊可以入據我城堡,耕牧我土田,夾河對岸,為其巢穴也。今賊在數百里外,沿河尚費於防秋,若使夾岸相望,則泛舟踐冰,終歲常憂寇至,沿河內郡盡為邊戍。以此而慮,則不可不存,然須得存之之術。
三曰減寨卒。以慶曆三年一年用度,麟州用糧七萬餘石【二六】,草二十一萬餘束,五寨用糧十四萬餘石,草四十萬餘束,其費倍於麟州。於一百二十五里之地,列為五寨,除分兵歇泊,尚有七千五百人,別用二千五百人負糧。又有并、忻等十州軍百姓等輸納,及商旅入中,往來勞費,不可勝言。逐寨不過二十五騎巡逴伏路,其餘坐無所為。蓋所建五寨之時,本不如此,寨兵各有定數,建寧置一千五百人,其餘四寨,各止三百至五百。今之冗數,并是後來所增。臣謂今事宜稍緩,不比建寨之初,然且約舊數,尚不至冗費。請於建寧只留一千人,置一都巡檢。其鎮川、中候、百勝三寨,各留五百,其餘寨兵所減者,皆屯於清寨堡,以一都巡檢領之。緣此堡最在近東,隔河便是保德軍【二七】,屯兵可以就保德請糧,不煩輸運過河【二八】。若平日路人宿食諸寨,五百之卒巡逴有餘,或賊馬小入,則建寧之兵可以禦捍,大入則清寨之兵不失應援,蓋都不去百里之內【二九】,非是減兵,但那移就食而已。如此,則河外省費,民力可紓。
四曰委土豪。今議麟州者,存之則困河東,棄之則失河外。若欲兩全而不失,莫若擇其土豪,委之自守。麟州堅險,與兵二千,其守足矣。所謂土豪者,其材勇獨出一方,威名足以畏敵,又能諳敵情偽,凡於戰守,不至乖謀。委以一州,則當視其州如家,繫己休戚,其戰自勇,其守自堅。又既是土人,與其風俗情接,眾亦喜附之,可使自招集蕃漢之民。是外能捍賊而戰守,內可緝民實邊,省費減兵,無所不便。不比於命吏而往,凡事仰給於朝廷,利害百倍也。然必用土豪,非王吉者不可。吉見在建寧寨,蕃漢依吉而耕者已百家。其材勇素已知名,況其官序,自可為知州。一二年間,視其功效,苟能善其守,可以世任之,使為捍邊之臣。
惟朝廷裁擇。
戊寅,詔淮南比年穀不登,今春又旱蝗,其募民納粟與官,以備賑貸。
辛巳,賜宜州討蠻軍士、土丁特支錢。
壬午,錄潭州都監,東頭供奉官張克明子惇為三班奉職,愉為借職,克明死蠻事故也。
癸未,詔曰:「今天下並建學,而所以訓導、講說之人,未盡有也。其免舊舉人入學日限,新人以故假而逼秋賦【三○】,補日不足者,除之。若學未成者,且須後舉。」本志云范仲淹罷,執政意皆異,故下此詔。案仲淹以六月壬子出,此時未罷也。志誤,今不取。
置金州通判一員,省幕職官一員。
甲申,知制誥田況言【三一】:「近聞西界再遣人赴闕,必是重有邀求。朝廷前許茶五萬斤,如聞朝論欲與大斤,臣計之,乃是二十萬餘斤。兼聞下三司取往年賜元昊大斤茶色號,欲為則例,臣竊惑之。蓋往年賜與至少,又出於非時,今歲與之,萬數已多,豈得執之為例?若遂與之,則其悔有三,不可不慮。一則搬輦勞弊,二則茶利歸賊,三則北敵興辭。所謂搬輦勞弊者,自西事以來,鄜延一路,猶苦輸運之患,卞咸在鄜州,欲圖速效,自鄜城、坊州置兵車,運糧至延州,二年之內,兵夫役死凍殍及逃亡九百餘人,凡費糧七萬餘石,錢萬有餘貫,才得糧二十一萬石。道路吁嗟,謂之地獄。今茶數多,輦至保安軍益遠,歲歲如此,人何以堪?議者欲令商旅入中,可以不勞而致。且商旅惟利是嗜,非厚有所得,則誘之不行。廟堂之論,本謂縑貴茶賤,故賜茶五萬斤,以充其數。今計利者謂,若令商旅入中,則一縑之費,未能致茶一大斤。此不得不悔也。所謂茶利歸賊者,臣在延州見王正倫伴送元昊使人,緣路巧意鉤索賊情,乃云本界西北連接諸蕃,以茶數斤,可以博羊一口。今既許於保安、鎮戎軍置榷場,惟茶最為所欲之物,彼若歲得二十餘萬斤,則榷場更無以博易【三二】,此不得不悔也。所謂北敵興辭者,今北敵嫚視中國,自欲主盟邊功,苟聞元昊歲得茶二十餘萬斤,豈不動心?若緣此亦有所求,必不肯與元昊等,至時果能以力拒之乎?此不得不悔也。
然朝廷初無大斤議,歐陽修亦言:「昨者西賊來通和,朝廷許物數目不少,內茶一色,計五萬斤。緣中國茶法,大小斤不同,當初擬議之時,朝廷謀慮不審,不曾明有指定斤數,切慮西賊通和之後,須要大斤。若五萬斤大斤,是三十萬小斤之數【三三】。如此,則金帛二十萬,乃五十萬物【三四】。真宗時,契丹大舉至澶州,只用三十萬物,三十年後,乘國家用兵之際,兩國交爭,方添及五十萬。今元昊一隅之敵,一口便與五十萬物,臣略言為國家大患一兩事,不知為國計者,何以處之?三十萬斤之茶,自南方水陸二三千里方至西界,當今民力困乏,陛下不恥屈志就和,本欲休息民力,若歲搬輦不絕,只此一物,可使中國公私俱困,此大患一也。計元昊境土人民,歲得三十萬茶,其用已足。然則兩榷場捨茶之外,須至別將好物,博易賊中無用之物,其大患二也。契丹常與我為敵國,指元昊為小邦,若見元昊得物之數與彼同,則須更要增添,何以應副?不過云茶不比銀絹,本是粗物,則彼亦須要十萬大斤。中國大貨利,止於茶鹽而已,今西賊一歲三十萬,北敵又要三二十萬,中國豈得不困?此其大患三也。昨與西賊議和之初【三五】,大臣急欲事就,不顧國家利害,惟恐許物不多,及和議將成,契丹語洩,兩府方有悔和之色。然許物已多,不可追改【三六】,今幸有此一事,尚可罷和。臣乞陛下特召兩府大臣共議,保得久遠供給四夷,中國不困,則雖大斤不惜,若其為患,如臣所料,不至妄言,即乞早議定計。」
乙酉,諫官余靖言:「自古盜賊為患,未嘗不赦其脅從而誅其首惡,與其勝之,不若安之。今湖南之賊,首惡者不過百人,餘皆脅從之民,官軍殺平民以邀賞,故居民不入城郭,則入賊中,乃得不死。野無耕民,則賊無所掠而劫城郭矣【三七】。幸而城郭未破,破一城,則其惡已甚,雖欲赦之,不可得矣。宜遣謀智循良之吏,單車獨往,諭以禍福,逆順之理,宣以恩信而招撫之。示之生路,則眾可潰散,賊焰宜熄矣。若必欲勝之,則湖南之民,盡入於賊,民盡則賊盡矣,招撫之術,惟陛下速行之。」余靖論蠻事,前後凡八章,實錄但載其第四章於五月乙酉,今並取之,仍隨時附見。其第五章云得蓋作過及陳執方殺黃捉鬼二事,實錄皆無之。又得蓋以慶曆二年十一月賜州印,四年五月又降黃敕,不知作過在何時?當考。
靖又言:「臣伏見廣南、湖南、梓州等路,蠻賊騷動,上煩聖慮。臣竊謂皆由朝廷中外措置乖錯,以起斯患,惟陛下熟思。臣竊聞戎、瀘二郡,舊管羈縻四十餘州,皆以土豪累世承襲,為其刺史。今之聽朝命者,十不存一。昨者瀘州蠻首得蓋、戎州蠻首韋彥富,皆乞郡印,仍乞署官以為寵榮,朝廷賜以郡印而不與其官,由是怨望。今者得蓋作過,為朝廷憂,其韋彥富所乞恩澤,尚有靳吝,待有憂而後憂,豈若先是而憂之也?又聞宜州賊首區正詞曾入蠻洞殺賊,詣闕自陳其勞,將帥貪功,不錄其績,朝廷吝賞,不與其恩,因此怨恨,歸而作賊。今賊首未獲,而賣卦巡官隨行人力,並坐族誅,何益於事?又聞湖南蠻黃捉鬼等詣衡州請降,知州陳執方既已納之,尋差獄官就驛勘問,賊驚而走,因捕殺之。至今餘黨雖欲歸降,懷疑不信。此皆中外措置乖錯之所致也。歐陽修三月疏云邵飾等殺黃捉鬼,靖云知衡州陳執方,當是一事。在三年四月前。伏乞朝廷以賞罰為念,以威懷為意。凡溪洞羈縻州縣,及有生熟蕃戶等處,每有奏報,倍加體問,無令頻失事機,以生兵禍。所有戎州韋彥富乞官事,當與檢尋行遣。并桂州勘到賣卦巡官隨行人力石用應等家族,亦乞特行寬貸。其湖南蠻賊,亦當追罪執方,乃能招撫。」
丙戌,元昊始稱臣,自號夏國主,復遣尹與則、楊守素來議事【三八】。歐陽修言:「臣竊聞元昊近於延州界上修築城壘,強占侵地,欲先得地然後議和,故楊守素未來,而占地之謀先發。又聞邊將不肯力爭,此事所繫利害甚大。臣料賊意,見朝廷累年用兵,有敗無勝,一旦計無所出,厚以金帛買和,知我將相無人,便欲輕視中國,一面邀求賂遺,一面侵占邊疆。不惟驕賊之心難從,實亦於國為害不細。今若縱賊侵地,立起堡寨,則延州四面更無捍蔽,便為孤壘。而賊盡據要害之地,他時有事,延州不可保守。若失延州,則關中遂為賊有。以此而言,則所侵之地,不可不爭。況西賊議和,事連北敵,今人無愚智,皆知和為不便。但患國家許物已多,難為中悔,若得別因他事,即可絕和。況此侵地,是中國合爭之事,豈可不爭?臣謂今欲急和而不顧利害者,不過邊臣外憚於禦賊,而內欲邀議和之功,以希進用耳,故不肯擊逐及爭侵地。蓋小人無識,只苟圖目前榮進之利,不思國家久遠之害。是國家屈就通和,只與邊臣為一時進身之計,而使社稷受無涯之患。陛下為社稷計,豈不深思?大臣為社稷謀,豈不極慮?伏望遣一使往延州【三九】,令龐籍力爭,取昊賊先侵之地【四○】,不令築城堡寨。若緣此一事,得絕議和,則社稷之福也。臣仍慮西賊來人尚有青鹽之說,此事人人皆知不可許,亦慮小人無識,急於就和者,尚陳鹽利,以惑聖聰。伏望聖慈,不納浮議。」此奏不知日月,因楊守素來附見,然修此時已使河東。當考。
丁亥,詔西京諸陵祈用祀羊毋得抑配人戶。
己丑,省河南府潁陽、壽安、偃師、緱氏、河清五縣並為鎮。逐鎮令轉運司舉幕職、州縣官使臣兩員監酒稅,仍管勾鞕火公事。又析王屋縣隸河南府。始用參知政事范仲淹議也。此即仲淹等所上十事,其八曰減徭役也。已見三年九月乙卯。
鄜延經略司言:西賊寇青澗城,宣武副都頭劉岳等與戰,敗之。詔功第一遷兩資,次遷一資。
注 釋
【一】後如物力稍寬「如」原作「於」,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及安陽集家傳卷三改。
【二】向慶州創大順城「向」,宋本、宋撮要本及同上安陽集都作「況」。
【三】又沿邊無稅之地所招弓箭手「稅」原作「城」,據宋本及宋撮要本改。按宋史卷一九○兵志謂真宗景德二年,知鎮戎軍曹瑋言「有邊民應募為弓箭手者,蠲其徭賦」,宋會要兵四之一亦有「應曹瑋之請蠲弓箭手田賦」之紀載,均可證。
【四】非不多也「多」原作「及」,據安陽集家傳卷三改。
【五】各選將佐三五人「五」字原脫,據宋本、宋撮要本及范文正公集奏議卷下、安陽集家傳卷三補。
【六】步兵一萬「一萬」,上引范文正公集及安陽集作「二萬」。
【七】金湯白豹折薑等寨「湯」原作「錫」,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及宋史卷八七地理志、安陽集家傳卷三改。
【八】又我以堅城守之「守」,宋本、宋撮要本及同上安陽集都作「據」,「據」字義長。
【九】又未曉本路將來以何處控扼「處」字原脫,據宋本、宋撮要本補。
【一○】起六百里內男女城長安「六」原作「一」,據宋本、宋撮要本及漢書惠帝紀改。
【一一】內有修京城置府兵二事者「者」字原脫,據宋本、宋撮要本補。
【一二】逐程有驛舍糧草「程」原作「城」,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及長編紀事本末卷四六修水洛城改。
【一三】若救靜邊寨「救」下原有「近」字,據同上書刪。
【一四】則賊隔隴山「賊」原作「城」,據宋本、宋撮要本及同上長編紀事本末改。
【一五】不能鈔截「鈔」原作「扼」,據同上書改。
【一六】自隴州入秦州「州」字原脫,同上長編紀事本末作「隴州」,宋本、宋撮要本作「隴川」,按隴地范圍甚廣,此當指隴州,與秦州同屬秦鳳路,茲據長編紀事本末補。
【一七】詣城寨官員求先刺手背「先」原作「充」,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改。「背」原作「皆」,據宋本、宋撮要本改。
【一八】當勸逐路帥臣「勸」,宋本、宋撮要本作「獎勵」,長編紀事本末卷四六修水洛城同;閣本作「敕」。
【一九】實見事體未順「見」原作「先」,據宋本、宋撮要本及同上長編紀事本末改。
【二○】知渭州尹洙知慶州「知渭州」三字原脫,據宋本、宋撮要本及宋史卷二九五尹洙傳補。
【二一】以見行編敕年月後續降宣敕「後」原作「復」,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改。宋會要刑法一之五作「以後」。
【二二】以皇第七女為崇因保佑大師「第」原作「帝」,據閣本改。
【二三】西川「西」原作「四」,據閣本及十朝綱要卷六、宋史卷一一仁宗紀三改。
【二四】最為實邊之本「實」原作「入」,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及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一一五論麟州事宜劄子改。
【二五】然非朝廷一力可自為「一」下原衍「一」字,據同上歐陽文忠公文集刪。
【二六】麟州用糧七萬餘石「七萬餘石」,原作「十七萬餘石」,與下文「五寨用糧十四萬餘石,其費倍於麟州」之語相違,據同上歐陽文忠公文集刪「十」字。
【二七】隔河便是保德軍「是」原作「皆」,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及同上歐陽文忠公文集改。
【二八】不煩輸運過河同上歐陽文忠公文集「過河」下有「供饋」二字。
【二九】蓋都不去百里之內「內」原作「外」,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改。
【三○】秋賦宋會要崇儒二之四作「秋試」。
【三一】知制誥田況言「誥」原作「詔」,據宋本、宋撮要本改。
【三二】則榷場更無以博易「則」字原脫,據宋本、宋撮要本補。
【三三】是三十萬小斤之數「是」原作「自」,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及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一○五論與西賊大斤茶劄子改。
【三四】乃五十萬物同上歐陽文忠公文集此句上有「茶三十萬」四字,按「金帛二十萬,茶三十萬」乃為「五十萬物」,歐集當是。
【三五】昨與西賊議和之初「議」字原脫,據同上歐陽文忠公文集補。
【三六】不可追改「改」原作「悔」,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及同上歐陽文忠公文集改。
【三七】則賊無所掠而劫城郭矣「劫」原作「卻」,據宋本、宋撮要本及閣本改。
【三八】復遣尹與則楊守素來議事「尹與則」三字原脫,據宋本、宋撮要本及宋史全文卷八下補。
【三九】伏望遣一使往延州「使」原作「介」,據宋本、宋撮要本及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一○五論西賊占延州侵地劄子改。
【四○】取昊賊先侵之地「侵」原作「爭」,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及同上歐陽文忠公文集改。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七十九 李晟·欧阳修 卷七十六·列传第六·脱脱 卷一百九·列传第六·柯劭忞 卷一百三十三慶曆元年(辛巳,1041)·李焘 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十九·焦竑 资治通鉴后编卷六十四·徐乾学 卷之一百八十七·佚名 御题郝经续後汉书·郝经 杨秀传·魏徵 吕祉传·脱脱 论变法后安置守旧大臣之法·梁启超 第四讲·孙中山 周忠愍奏疏巻上·周起元 卷一百八十·佚名 明鉴易知录卷二·吴楚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