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刘磡传

刘萛字子真,平原高唐人,是汉代济北惠王刘寿的后代,父亲刘广,是斥丘县令。刘萛少年贫苦,卖牛衣为生。然而勤奋好学,编牛衣时,手里拿着草绳,边编边诵书,故能博通古今。为人清身洁己,行为无瑕疵可指。郡里举为孝廉,州里举为秀才,都未任实职。后以上计吏身份入洛陽,调为河南尹丞,又迁为尚书郎、廷尉正,又任吏部郎,为晋文帝司马昭相国军事参谋,封为循陽子。

钟会、邓艾伐蜀时,有个门客问刘萛:“二将能平蜀吗?”刘萛回答说:“破蜀是必然的了,只是两人都不得生还。”客问什么原因,刘萛笑而不答,后来果然如刘萛所说。刘萛有先见之明,这只是一个例子。

因世人多趋走钻谋,清廉谦逊之风衰,刘萛著《崇让论》以矫正世风,此文内容是:

“古代圣王之教化天下,所以以让为贵者,是为了荐拔贤才,平息争端。人之常情都想自己是个贤者,所以鼓励人们让贤以表明自己是贤者,哪有贤者让位于不贤者呢!所以谦让之风兴,贤能之人就不求自出了,荐拔人才也自然会公道了,百官的副手接替者也会事先具备了。一个官位有缺,可以选择众官所让最多的那个人去任职,这是审察贤才的一个方法。在朝之士相让于上,草庐之人就会被感化,推贤让能之风就会兴起。被一个郡国所推让的人,就是一个郡国的贤士;被天下人共同推荐的人,就是天下的贤士。推让之风兴盛,则贤者与不肖者就显然分明了。实行这种办法,居上位者不须劳神费思,根据大家的清正议论,顺随舆论就可以了。所以经典上说,尧之为君是多么广大啊!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是说天下无为而治,看不到尧是怎样教化天下,所以无法形容。书上又说,舜和禹为天下之君而不参与其事,无为而化的是舜啊!贤人相让于朝,大才之人常任大官,小人在下不争,天下也就无事了。以贤才使天下化为无事,大道也就兴隆了。人君仰受已成之治,又何必参与其事呢!笔可以歌《南风》之诗,弹五弦之琴。能够如此成功,没有其他,是推崇礼让得来的。孔子说,能以礼让治国,则国家就不难治了。

“当今在朝之人不知谦让,且由来已久了,天下也为此风所化。自魏代以来,被荐拔征召的士人,以及在职的官吏,临受命任官的时候,虽也谦让说自己不胜任,而终不肯让给比自己强的。推让之风息,竞争之心生。孔子说,上兴辞让之风则下无争夺之事,说明无辞让之风则下民必争。推让之道兴,则贤能之人经常被推举;竞争之心生,则贤能之人经常被毁谤。竞争者自己想占先,就会憎恶贤能者领先,也就不能无毁谤之言了。故孔子、墨子不能避免世人毁谤自己,何况不及孔子、墨子的人呢!议论者都说,今世缺少有高名的贤才,朝廷也无可以任大官的大才之人。山泽之人和小辟吏也说,朝廷中虽有任大官的有德有名之士,然都不如以往的人物。我以为这两种说法都有失误。并不是今世独乏贤才,而是当今无贵让之风。一个人有超出众人的声誉,毁谤之言随之而来,贤才不能成名,所以才觉得没有贤才。虽使尧之贤臣稷、契生于今日,也不能有完好的名声,好坏混杂,优劣不分,贤士没有平素形成的好评价,官职有缺,主选的官吏不知用谁,只得按官位次序提拔。才能相同而被优先选用者,不是势家之子,就是与有势者有瓜葛。这些人自身无才能,优先授予的官爵又成为被提拔的资本,因而又会不断迁升,迁升不已,就会发生不胜其任的问题。观今日在官之人,政绩平庸无闻,不是势家之子,则多是凭资历提拔起来的人。

“假如天下贵让,士必由于被让而成名,名既成则官方才得选拔用他。那些无名无行的人,在官无政绩可称,就必然会让位了,官方也无理由任用他。然而这些人还是被任用而不休止,正是由于谦让之道废,按资历用人的弊端长久不能纠正。经常举行大推荐,令众官各举所知贤人,唯才是用,不限阶次,这种做法汉魏以来就很少有了。所举的人必有恰当的,而不闻有经常被任用的,这是因为不知道谁最贤。所举的人必有不当的,而不加罪,这是因为不知道哪个最不肖。所以不知谁贤谁不肖,是因为当时之人不肯相推让,贤愚之名没有区别造成的。推荐者知道上级官吏不能详察被推荐的人,故敢随意推荐。或推荐贤人时,顺便带上自己的亲故,优劣一起上报,超过正常人数,各言所举者尽是贤人,加上故意拔高的不实之辞,被描绘得一样贤能,难以分出高低。优劣相杂,真伪同列,便是由此产生,日甚一日。这虽然是推荐者不忠于国家的罪过,也是由于上级官吏听察不严,才使他们能这样做。昔日齐王好听竽,必令三百人合吹尔后才听,一人吃数人的俸禄。南郭先生是个不懂吹竽的人,认为三百人合吹可以混进去充数而不会被发现,就请求为齐王吹竽,白吃数人的俸禄。嗣位的新国王觉得三百人合吹太奢侈而加以改正,又怕是张扬先王的过错。于是下令说:‘我比先王还喜欢听竽,只是想一个一个地听。’南郭先生于是逃走了。推贤之风不兴,滥举之法不改,则南郭先生之类的人就会充斥于朝廷。才高守道之士日渐引退,趋炎附势的人日渐增多,虽然国家有典章刑法,也是无法禁止的。

“谦让之风不兴的弊端,不只是使贤人在下位不能晋升,那些肩负重任的国家良臣,也将渐受其祸而被逐退。何以见得呢?孔子认为颜回不重复犯一种错误,说明不是圣人谁都会有过错,高官厚禄很多人都想争得,憎恶贤能的人堵塞道路,良臣有过,诋毁他的人也会很多,毁谤的产生也并非全无根据,必然抓住些小饼错加以夸大。毁谤之言不断传来,在上者虽不愿采纳,也不能不根据传闻而加以考察,反复考查,总可以得到验证。得到验证,怎么可以不治其罪呢!若知道有罪而加放纵,则人主的威望日衰,法令不行会从此开始。知道的事都加以处理,被加上罪名而逐退的就多起来,大臣会人人自危。贤才不能进用,大臣日益疏远,这是人主的一大忧虑啊!《诗经》上说:‘受禄不让,会导致灭亡。’不知谦让之人忧虑自身的危亡还来不及,而指望他有益于国家朝廷,不是很难吗?

“我以为改变这种风气也是很容易的。怎见得呢!目前在官位的人,虽然也混杂一些平庸猥劣的人,而其中也有很多贤明的,怎能说他们都不知道让贤为贵呢?只因为当时的人都不让,形成风气,这些人也就随俗而不让了。人臣在开始被授予官爵时,都要写表章上报皇帝,名叫谢章,很久以来都是如此。谢章的本来用意,是推荐贤能,感谢国家之恩。昔日舜以禹为司空,禹叩头拜谢,把官位让给稷、契与咎繇。舜使益做虞官,益让给朱虎、熊、罴。使伯夷掌管三礼,伯夷让给夔和龙。尧舜时代,众官初被任命时,没有不让的。谢章的用意就在于此。《尚书》把这些事记载下来,是要永久作为后世的楷模。到了末世,人臣也写谢章,但不贤者不能让贤,只是虚假地感谢被提拔之恩罢了。这种做法相承不变,也是形成不良风气的结果。

“分级提拔任用之官,能呈报章表者,章表中能让贤推能就通报,不能让贤白费纸张的章表,一律不予通报。人臣初受官,都应考虑推让贤人,让贤的章表交给主管此事的人保管。三司有缺位,就选择被三司推让最多的那个人加以任命。这就是一公缺位,三公就预先选好了补缺者。况且主选之人不是三公而选三公,不如让三公共选一公,后者更了解被选者的详情。四征缺位,选择被四征推让最多的人任职,这就是一征缺位,四征已选好了补缺者,这样选出的人,比停缺后由主选辟选的更加准确可靠。尚书缺位,选择被尚书推让最多的人任职,这就是八个尚书共选一个尚书,比缺位后由主选者临时选定的人更加准确可靠。郡守缺位,选择被众郡推让最多的人任职,比主选者选择的郡守更准确可靠。

“以众官百郡所让与主选者所选作比较,真是不可同年而语。虽再令太尉、司徒、司空这三府共同选辟,因为这三府都不是受权专门选辟的,他们也不能专心致志于此事,所用精力不过十之二三,只让主选吏按官位高低来选拔,是选不到精良人才的。贤者愚者都知让,百姓耳目就成了国家耳目。人情相争则总想毁谤比自己强的人,人情相让则会推荐比自己强的人。故世有相争之风则毁誉混杂,优劣不分,难得推让。世有相让之风,则贤智者显著,才能大小会依次而列,是不会混淆的。此时,那些能推让修身的人,被别人推让的机会就会多,即是他甘心守贫贱,也是不可能的。那些奔走钻谋的人要想别人推让于他,就像倒退走路而想前进一样。如能这样,不管智者愚者都会知道要进身仕途,非严于修身律己是没有途径的。在外宦游求官者,就会相随而归。浮夸虚论者,不必禁止自己就会停息了。人人都用不着费心经营,任凭众人评议,则天下就会自然形成良好风气。不须教诲而风俗淳化,崇高的美德就会日渐显著。让贤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怎能不大力倡导实行呢!

“《春秋传》上说:‘范宣子能让,他的下属都让,栾..虽然奢侈,也不敢违背。晋国因此得以安定,几代人都有赖于他的恩惠。’盛世所以能教化大行,是因为君子崇尚才能而又能对下谦让,小人努力耕作而尽义务,上下有礼,奸佞邪恶之人被斥逐,这是由于不争的结果。到了乱世,国家的各种弊端,常常也是不让而争造成的。深刻的道理又是如此明白。在朝的君子们选拔大官时,能不因作者人微而废弃此言,付诸实施,都以让贤举能为急务,就会群才辈出,能者与无能者显然区别,这就是盖世之功,没有比此功再大的了。”

泰始初年(265~274),晋为伯爵,多次升迁至少府。咸宁年间(275~280)为太常,转为尚书。杜预伐吴时,刘萛以本官兼行镇南军司的职务。

当初,刘萛妻卢氏生了儿子刘跻就死了,华氏准备把女儿嫁给刘萛。刘萛之弟刘智对刘萛说:“华家的人都贪婪,必会使你家破败。”刘萛辞不掉这门亲事,终于和华氏结婚,生子名刘夏,刘萛终因刘夏受贿赂牵连而被免官。不久又任大司马,又因刘夏犯罪而被免官。

刘萛每次回故乡,故乡人总是带着酒肉去看望他。刘萛难于谢绝盛意,就和乡人一起吃喝,把剩下的酒肉让乡人还带回去。有人对刘萛说:“君廉洁之行高于当世,而您的儿子不遵父道,何不经常切磋教诲,使他们知过自改呢!”刘萛说:“我的所做所为,他们都耳闻目睹,而不能模仿学习,教诲怎能使他们改变呢!”世人以为刘萛这话是对的。

后来又起用为国子祭酒、散骑常侍。愍怀太子初封为广陵王,高标准选择师友,以刘萛为太子师。惠帝元康初年(291~299),晋爵为侯,多次升迁为太子太保,加侍中、特进、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领冀州都督。元康九年(299)策命拜为司空,迁为太保,又转为太傅。

惠帝太安初年(302),刘萛因老病逊位,皇帝赐安车驷马、钱百万,以侯爵身份回府第。长沙王与成都王互相攻伐时,刘萛被军人掳掠,潜逃回故里。

惠帝死,刘萛赴陵墓吊祭。怀帝即位,又授给太尉之职,刘萛陈说年老,坚意辞让,怀帝不许。左丞刘坦给皇帝上奏说:“楼堂高而台阶长,人主尊而宰相贵。所以古之明王莫不以元老旧臣为师,以推崇养老之教,训示四海,使少长有礼。七十岁可以卸职养老的规定,也是为了优待有德旧臣,鼓励廉洁高风。太尉刘萛有清高朴素之操守,廉洁之风始终不渝,悬官车而告老,已二十余年,浩然之志,老而更坚。可谓国之元老,邦之楷模。臣闻老人不强调劳费筋力的礼节,刘萛年过九十,命在旦夕,勉强扶持,冒险至京师,临惠帝之丧,表哀情于山陵,致敬意于宫阙,大臣之节完备无憾。圣诏表殷勤之意,必使刘萛居台辅之位,以增国光,断其谢章,加以晓谕,事情已拖了二年。而刘萛频频上表,辞让之意诚恳。臣以为古之养老,不以事烦扰为优待,不以授官为尊重,我认为应听从刘萛所坚持的意见。”

怀帝永嘉三年,皇帝下诏说:“昔舜任命五位大臣,垂衣拱手而使天下大治,汉任萧何为相,有‘民以宁一’的歌谣,故能光耀于当时,垂范于百代。朕承天命,驾御万邦,所以能够显扬治国之道,有赖于元老大臣百官之长尽鄙肱之力,以达到盛世之望,而君年迈告老,确实难违尊意。今听从您的意见,以侯爵回府第,位居三司之上,俸禄依旧,赐几杖,不朝拜,赐宅一区。国家大政,将派人到府第咨询于您,这也符合我的愿望。”过了一年多去世,终年九十一岁,谥号为元。

刘萛少年贫困,出门往往持杖步行,休息住宿时不麻烦主人,烧水做饭都是自己动手。官位显赫时,仍崇尚俭朴,不爱奢华。他曾经到石崇家做客,要到厕所去,见厕所有华丽的帷帐地毯之类,两个婢女手持香囊伺候。刘萛就退出来,笑着对石崇说:“误入君内室。”石崇说:“那是厕所!”刘萛说:“贫士未曾享过这样的福。”又到别的厕所去了。虽处于荣盛受宠的地位,居住没有宅第,所得俸禄,都接济亲故。当时虽礼教衰微,而自己仍按礼行事,举止规范,丧妻时行庐墓持杖的丧制,守丧毕仍不近妇女,轻薄之人都讥笑他,他也不介意。自少至老,勤学不倦,虽在官职,卷不离手。尤其精通《春秋三传》,曾辨析《公羊传》中卫辄不应辞王父命,祭仲失掉为臣之节,举此二事说明臣子之规范,所著流行于世。又撰《春秋条例》二十卷。

刘萛有二子:刘跻、刘夏。刘跻字景云,官至散骑常侍。刘夏因贪污被弃逐于民间。

猜你喜欢
  卷七十九·列传第九·脱脱
  第七十八回 六龄幼女竟主中宫 廿载使臣重还故国·蔡东藩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三·佚名
  卷之九百十四·佚名
  卷之三十七·佚名
  第二十二册 天聪四年正月至二月·佚名
  靖海志卷一·彭孙贻
  ·修造台澎提学道署初记·丁曰健
  循吏传论·李延寿
  刘粲传·李延寿
  夏侯端传·刘昫
  王洙传·脱脱
  高起潜传·张廷玉
  卷八十四·佚名
  ●天台治略卷之八·戴兆佳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董颖·唐圭璋

      颖字仲达,德兴人。宣和六年(1124)进士。绍兴初从汪藻、徐俯游。有霜杰集。   薄媚   西子词   排遍第八   怒潮卷雪,巍岫布云,越襟吴带如斯。有客经游,月伴风随。值盛世。观此江山美。合放怀、何事却兴悲。不为

  • 卷四百四·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四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三十八 罗伦 和陈白沙 君年四十八我年四十五百年几会面念此长恨苦金台首相见各致霞外许拥怀素心人动辄屈指数贲然三子来欢声撼茅宇泷滨是曹溪连宵对牀语

  • 卷一百三十一·列传第十八·宋濂

        速哥   速哥,蒙古人。父忽鲁忽儿,国王木华黎麾下卒也。后更隶塔海、帖哥军。以善驰马,有口辩,慎重不泄,令佩银符,常居军中。奏白机务,往返未尝失期。太宗以为才,赐名动哥居。诏:“动哥居奏事,朝至朝入奏,夕至夕

  • 卷一九二 唐紀八·司马光

      起柔兆閹茂(丙戌)九月,盡著雍困敦(戊子)七月,凡二年。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武德九年(丙戌,公元六二六年)   九月,突厥頡利獻馬三千匹,羊萬口;上不受,但詔歸所掠中國戶口,徵溫彥博還朝。   丁未,上引諸衞將卒習射於顯德

  • 臧榮緒晉書卷四·汤球

      后妃   晉武採漢魏之號。以擬周之六宮。置貴妃、夫人、貴人、是為三夫人。淑妃、淑媛、淑儀、修容、修華、修儀、婕妤、容華、充華、是為九嬪。又置美人、才人、中才人、以為散職。初學記十。   武元   武

  •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一·佚名

    隆庆四年十一月乙丑朔○户部会廷臣议漕运便宜在漕司条陈者四事一曰清理敝总谓江西湖广粮运常迟率因官旗挟货所致耽延请令督粮藩佐严法禁革押至爪仪付儧运郎中参将再委府佐数员浩江催督其应天太平安庆池州宁国广德州运

  • 第一七九具领状光绪九年七月二十一日一一四○三-一·佚名

    新竹县民壮头役出义,具领光绪九年秋季分民壮三十六名工食银具领状台下民壮头役出义,今当大老爷台前,领得光绪九年秋季分民壮三十六名,每名每季一两五钱五分,该工食银五十五两八钱,除减平外,实银五十二两

  • 补编三·佚名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南洋大臣来电(光绪十年十一月初四夜到)南洋大臣来电(光绪十年十二月初二日到)北洋大臣来电(光绪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日到)左宗棠等来电(光绪十一年二月初三日到)北洋大臣来电(光绪十一年六月十三日到)·

  • 封禅书第六·司马迁

    刘洪涛 译注【说明】按照《正义》解释,“封禅”的意思有两种说法:一是在泰山上封土为坛以祭天,称为封;在泰山下一处小山上清理出一块地面以祭地,称为禅。合称封禅。二是认为祭天的册文(符)要用银绳缠束,打结

  • 卷一百五十四·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一百五十四雍正十三年四月上谕七道初三日奉上谕据浙江廵抚程元章奏称向因杭州汉军四旗壮丁生齿蕃衍於雍正十一年间仿照闽省之例挑选余兵三百名拨归督抚标下顶补緑旗名粮臣查浙省向无

  • 卷七十六·程川

    <经部,五经总义类,朱子五经语类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七十六钱塘程川撰礼十七小戴礼记七九年知类通达横渠説得好学者至于能立则教者无遗恨矣此处方谓大成盖学者既到立处则教者亦不消得管他自住不得故横渠又

  • 卷第八·智旭

    嘉兴大藏经 阅藏知津(第卷-第卷) 阅藏知津卷第八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集 大乘经藏 方等部第二之七 佛说宝雨经(十卷) (一名显授不退转菩萨记) (南身北此) 唐南印度沙门达摩流支译 佛于伽耶山,放顶光明,遍照十方,摄入

  •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上·佚名

    梁扶南国三藏曼陀罗仙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满足千人;菩萨摩诃萨十千人俱,以大庄严而自庄严,皆悉已住不退转地,其名曰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无碍辩菩萨、不舍担菩萨,与如是等大菩萨俱。文殊师

  • 金光明经文句卷第四·智顗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录释空品夫空者应有四种。谓灭色入空。即色是空。灭边入空。即边是空。此经通诸乘忏悔。应须四种空。而今品但标空者。专是即边而空也。何故尔。经云。无量余经已广说空。是故此中略而解说也

  • 众事分阿毗昙论 第三卷·佚名

    众事分阿毗昙论 第三卷尊者世友造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共菩提耶舍译分别诸使品第五问九十八使。几界系。答三界系。谓欲界。色界。无色界。问此九十八使。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答三十六欲界系三十

  • 灵棋本章正经·佚名

    灵棋本章正经,简称《灵棋经》。据俞嘉锡考证,应为东晋襄城寺僧法味所作。《隋书‧经籍志》着录「十二灵棋卜经一卷」。今《正统道藏》本二卷,收入太玄部。其书题作「晋驾部郎中颜幼明注,宋御史中丞何承天续注」。颜、何二

  • 轩岐救正论·肖京

    综合类著作。明萧京撰。六卷。京字万舆,别号通隐子,福建人。曾游宦楚、蜀间。因髫龄秉弱,而留心医药。成书于崇祯十七年(1644)。卷一为医论,凡论藏府、病机、治法等,每有独到见解。卷二为四诊正法,主要论脉,次及望色

  • 夔州卧龙字水禅师语录·佚名

    明圆䂐说,观谁等录。三卷。卷首有序,启,卷一收住夔州新宁县指月禅院语录——上堂、住夔州开县栖灵禅院语录——上堂、住荆州府天皇护国禅院语录——上堂、住沣州药山禅院语录——上堂、住夔州新宁县牛山广福禅院语录——